标题:关氏易传 内容: 蕤非聖人,五十安知天命? 然從事于易,雖亂離中,未嘗釋卷。 蓋天命深微,莫研其極,而子明之傳,蕤粗通之。 然恨此書,亡篇過半。 今所得者,無能詮次,但隨文義解注,庶學者觸類而長,當自知之爾。 傳張晞河東先賢傳,與此傳文義略同。 蕤爲此傳。 蓋關氏門人弟子,紀師事蹟于易傳首,尊其道也。 關朗,字子明,河東解人也,有經濟大器。 或以占筭[1]示人,而不求宦達。 魏太和末,魏孝文帝年號,二十三年而崩。 并州刺史王虬,虬,文中子王通之先。 奏署子明爲記室。 嘗謂子明曰:「足下今之英賢也,不可使天子不識。」因言于孝文帝。 帝曰:「張彝、郭祚昔嘗言之,事見張太素魏書言之。 朕以卜塟[2]之道,不足見爾。」虬曰:「此人言微道深,非彝、祚所能知也。」詔見。 帝問老易,子明寄言玄宗[3],實陳王道,諷帝以慈儉清靜爲本,而飾之以刑政禮樂。 翌日,帝謂王虬曰:「卿誠知人,關朗管樂之器,豈占筭而已。」虬拜舞稱謝曰:「昔伊尹負鼎以干成湯,今關朗假占筭[4]而謁陛下,君臣感遇,故有所因。」自是使虬與子明著成疑筮論數十篇。 即今易傳是也。 孝文帝崩。 明年,虬卒。 子明遂不仕,居臨汾山,在汾州。 授門人春秋、老、易,號關先生學。 虬長子彦,爲同州刺史,亦師焉。 謂子明曰:「彦悲先君與先生志不就。」子明曰:「樂則行之,憂則違之,何悲乎?」彦凡就子明占興亡治亂,言無不應。 然必先人事,而後語卦。 彦不能測,從容問曰:「先生每及興衰之際,必曰『用之以道,輔之以賢,未可量也』,無乃持二端乎?」子明曰:「象生有定數,吉凶有前期,變而能通,則治亂有可易之理。 君子之於易,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問之而後行,考之而後舉,欲令天下順時而進,知難而退。 此占筮所見重于前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傾。』言易之變動而成功業也。 善人少,惡人多。 天陰陽半,人善惡混。 然陽晝六時,晚昏[5]皆爲陰所侵,其用事惟四時而已。 卦六爻,初上皆無正位,其用事四爻而已。 四分善人,六分惡人,故曰[6]善人少,惡人多。 以正前文也。 暗主衆,明君寡。 古今列辟,亦善少惡多。 堯、舜禪代,曠世不逢。 堯、舜善君所[7],以禪也。 伊、周復辟,近古亦絶。 伊尹以太甲不善而放之,既善則復之。 周公以成王不明則攝之,既明則歸之。 其爲善亦均矣。 此非運之不可變,化之不可行。 蓋道攸世促,攸,長也。 求才實難。 或有臣而無君,或有君而無臣,故全之者鮮[8]矣。 仲尼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此有臣無君也;章帝曰:『堯作大章,一夔足矣』,此有君無臣也。 是以文武之業,遂淪于仲尼;禮樂之美,不行于章帝。 治亂之漸,必有所由;興廢之成,終罕所遇,易曰:『功業見乎變』,此之謂也。 變則通也。 何謂無二端?」彦曰:「周公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八百,豈亦二端乎?」 史傳並言七百,獨此言八百。 蓋周以木德王天下,木生數三,成數八,故卜之三十世、八百年,必有術也。 但聖人藏用,後人莫能知爾。 以是明七百,傳之誤也。 解在第十一篇。 子明曰:「聖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修策逈馭,長羅遠羈,昭治亂于未然,筭成敗於無兆。 故有不易之數,不定之期。 假使庸王[9]守之,賊臣犯之,終不促已成之期於未衰之運。 固曰:『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定鼎意也。 聖人知明王、賢相,不可必遇;聖謀睿策,有時而弊。 故考之以典禮,稽之以龜策,即人事以申天命,懸歷數以示[10]將來。 或有以盛而更衰,或有過筭而不及。 或卜得合盛而反衰者,或卜得過數而反不及者,此蓋人事已弊於典禮,天命不靈於龜策。 是故聖人之法,所可貴也。 言貴人事。 向使明王繼及,良佐踵武,則當億萬斯年,與天無極,豈三十世、八百年而已哉! 過筭餘年者,非先王之功,即桓、文之力也。 過筭,謂卜世三十,而得三十七也;餘年,謂卜年八百,而得八百六十也。 先王,謂文王、武王也;桓、文,謂齊、晉,合諸侯,朝王室。 天意、人事,豈徒然哉? 故曰:『龜策不出聖謀』,聖謀定將來之基,龜策告未然之事,逓[11]相表裏,安有異同?」 謂人謀、龜策,皆聖也,其用故同。 彦曰:「大哉,人謀!」子明曰:「人謀,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則安,置之危地則危。 是以平路安車,狂夫審乎難覆;乘奔馭朽,童子知其必危。 豈有周禮即行,歷數不延乎八百? 秦法即立,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其同歸乎!」彦曰:「先王[12]所刻治亂興廢,果何道也?」子明曰:「文質迭用,勢運相乘。 稽損益以驗其時,百代無隱;考龜策以研其慮,千載可知。 未之思與[13],夫何遠之有?」彦蹶然驚起,因書策而藏之,退而學易,王氏易道,蓋宗關氏焉。 文中子贊易有七卜篇,蓋家傳關氏學也。 子明即卒,河東往往立祠祭之,所著文集行於世。 卜百年義第一同州刺史王彦問於關子,曰:「夫治亂損益,各以數至,苟推其道,百世可知。 彦不侫,願假先生之筮,一以决之。」關子曰:「占筭幽微,至誠一慮,多則有惑。 請命蓍卦,以百年爲斷。」既而揲蓍布卦,得夬 之革 。 自夬六變至既濟,凡二十四卦。 夬九二化革六二,是二六十二,爲紀也。 捨蓍而歎曰:「當今大運,不過二再傳爾。 每一十二年爲一運。 二再傳,二十四年。 從今甲申,今爲所卜之年甲申魏宣武正始元年也。 ,二十四年戊申,天下當大亂。 而禍始宫掖,革六二以柔居中離女之變。 ,有蕃臣柄政,世伏其强。 外卦兑,九四居三陽之中,有乾君之象。 蕃臣,外也。 若用之以道,則桓、文之舉也。 魏宣武正始元年甲申,至十二年乙未而崩。 明帝立,跨十二年,戊申亦薨。 此大運再傳也。 蕃臣爾朱榮[14],舉兵投[15]靈太后專魏政。 此世伏其强,禍始宫掖也。 言用之以道者,二端之義。 如不以道,臣主俱屠地也。」莊帝立三年,誅爾朱榮[16],朱榮子復殺莊帝,俱屠地之應也。 彦曰:「其人安岀?」子曰:「參代[17]之墟,有異氣焉。 若出,其在并之郊乎?」參、代[18],并之分野。 彦曰:「此人不振,蒼生何屬?」子曰:「當有二雄舉而中原分。」 二雄,九五、九三兩爻。 上下有民,故分也。 高歡立魏静帝,號東魏;宇文泰立魏文帝,號西魏。 此二雄分中原之應也。 彦曰:「各能成乎?」子曰:「我隙彼動,能無成乎? 内卦我也,外卦彼也。 内卦九二,化爲六二,隙之象也。 外卦九四舉三陽而決群[19]陰,是動之象也。 東西魏有隙,高歡建齊,宇文泰建周,動而成之應也。 若無大賢扶之,恐皆不能成名。」不能建長乆[20]功名。 彦曰:「請刻其歲。」子曰:「始於甲寅,卒於庚子,天之數也。」是時,天數轉至此,盡也。 甲寅是魏分東西時也;庚子是後周烕於隋時也[21]。 然以卦言,夬之乾、兑,西北位也;變革之兑、離,乃轉南也;庚子,西北盡矣,故曰天之數。 言夬决盡,則將有革命者也。 離,南方之卦,而丙午應焉。 義見下。 彦曰:「何國先亡?」子曰:「不戰德而詐權,則舊者先亡。」 革去故也,是以舊者不利。 東魏,舊也,故先亡。 彦曰:「其後何如?」子曰:「辛丑之歲,當有恭儉之主,起布衣而并六合。」 革盡則變,亂窮則治,數窮則始,故必有布衣恭儉者岀焉。 易理然也。 彦曰:「其東南乎?」彦疑天數盡庚子,則地位起東南。 恐東南有真主岀,故問之也。 子曰:「必在西北。 此以人事、易理然也。 非執一端,故曰西北也。 夫平大亂未可以文治,必須以武定。 且北,用武之國也。 此言東南文弊,則西北武興崆。 峒之人武。 北主殺象也。 且東南之俗,其弊也剽。 剽,猶僣竊浮淺也。 江南六朝,文章剽淺,終之陳後主。 江總浮靡放蕩,習以成俗,遂至亡國,故曰剽。 西北之俗,其興也勃。 勃然武怒之象。 參代[22]異氣,應乎并州。 其後,唐高祖起太原,平大亂,則武定之功也。 况[23]東南,中國之舊主也。 自晋東遷,未亡中國。 中國之廢久矣,天之所廢,孰能興之。」宋而江南弱。 而中國有後魏,都洛陽。 是江南舊號已廢,而中國别有新主也。 彦曰:「東南之歲,可刻乎?」子曰:「東南不岀運曆三百。 江南自吴孫權三分國,魏黄初元年[24]壬寅,至陳宣帝太康十三年辛丑,正三百年。 是歲隋文帝受周禪,開皇元年也。 然而陳宣帝次辛丑一年而崩,後主立七年國亡,皆岀三百之外。 蓋閏位餘氣也。 言定三百者,以五行云也。 大賢大聖,不可卒遇,能終其運,所幸多矣。 陳無賢臣幸,延七年。 且辛丑之歲,明王當興,定天下者,不岀九載。 己酉,江東其危乎?」隋開皇元年己酉,平陳,天下始一統。 彦曰:「明王既興,其道若何?」子曰:「設斯人有始有卒,五帝三王之化復矣;若無三五之道,則必終之以驕,加之以亢,晚節末路,有桀、紂之主岀焉,得天命者,必得人事。 苟人事不脩其道,則天亦廢之矣。 隋文帝雖混一天下,而任非賢才,不行三五之道,齪齪於驕亢之政,果焬帝篡立,復大亂焉。 天下復亂。 夫先王之道,墜地久矣。 自漢後,覇國分列,而王道墜地。 故日久矣。 改張易調,其興實難。 常主庸臣守之,所以難能改歸王道也。 苛化虐政,其窮必酷。 廢道浸久,極則必酷,□[25]之理也。 故曰: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廢耕故也。 積亂之後,必有凶主。 尚怯故也。 理當然也。」 人事當然。 彦曰:「先王之道,竟亡乎?」子曰:「何謂能亡也? 王道如天地,雖有弊虧之變,而不能無天地也。 夫明主久曠,必有逹者興焉。 上無明主行其道,則下當有達者修其文,仲尼、文中子是也。 而能行其典禮,此三才五常所由繫也。 繫于逹也[26]。 孔子曰:『文不在兹乎?』此王道不能亡也。」關氏知王道久廢,當有聖人岀焉。 與文中子數[27]門人,興唐室。 彦曰:「請推其數。」子曰:「乾坤之策,陰陽之數,推而行之,不過三百六十六,成歲之數,三百六旬有六日也。 引而伸之,不過三百八十四。 演卦數也,三百八十四爻。 終則有始,天之道也。 此關氏占法其,精微未詳。 噫! 朗聞之,先聖與卦象相契,先聖,泛言古明王逹者也。 自魏以降,天下無眞主,僭亂相仍。 故黄初元年庚子,至今八十四[28]載。 魏黄初元年,至梁天監三年、後魏正始元年,歲次甲申。 更八十二年丙午,陳後主至德二年隋、開皇六年也。 三百六十六矣,當有逹者生焉。 應文中子生,是年文中子三歲矣。 更十八年甲子,當有王者合焉。 隋文帝仁壽四年也。 文中子至長安謁文帝,帝不能用,亦應王者合也。 用之則王道振,不用則洙泗之教脩[29]矣。」孔子退居洙泗之間脩王道。 文中子不遇,亦然。 彦曰:「其人安岀?」子曰:「唐、晋之郊乎? 亦取上文西北義也。 昔殷後不王,宋,殷後也。 而仲尼生周;周後不王,斯人生晉。 生周者,周公之餘烈也。 仲尼終周公之道。 生晋者,陶唐之遺風乎。 晋魏之[30]唐。 天地之數,冝[31]契自然。」 丙午繫乎天,唐、晋繫乎地。 彦曰:「此後何如?」子曰:「始於甲申,止於甲子,仁壽四年,歲在丙子[32]。 正百年矣。 過此,未之或知也。」 卜以百年爲斷,至是止也。 統言易義第二乾、坤,易之門也。 乾、坤毁,則無以見易。 故言易,必先述乾、坤也。 易變動乎乾、坤之中也。 惟變動則名易。 天動也,陽也,剛也,配地則變。 有地則變天故,曰變。 地静[33]也,陰也,柔也,順天而行。 行亦變也。 行而變,變而通,此所謂易。 解易名。 孔子曰:「動静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言易始於動静,終於吉凶。 反復明上文。 聖人所以前知而行其道也。 道不虚行,存乎其人。 道謂理天下之道。 是故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 行之則三,三才。 變而通之則一,一,貫也。 子曰:「百慮而一致」,此言三才、五常,叅[34]同而用也。 用之於既往之謂變,用之於未來之謂占。 關氏易占極,變而已。 觀其變,極其數,知其來,受命如響乾、坤之神。 極數窮神,乃可言易。 夫易,極乎神而已矣。 未通神,則未知易。 子曰:「蓍之德圎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關引繫辭展轉解釋。 然則知之可及也,藏之不可及也。 言知之非難,藏之難也。 藏謂至賾深藴,退密者也。 非至聖、非神,孰能與於此。 惟聖、神能藏其用也。 蓍以數,推卦以象告。 蓍數於圓卦,定於方。 數主乎動,圓而推之。 象主乎静。 事定則吉。 動言乎遠,故可以知來;遠知未來。 靜言乎邇,故可以藏往。 近晦無迹。 往來之交,逆順之際,此吉凶所以前知也。 交際謂變處也。 變吉、變凶,易所以先知也。 變化所以會合也,總群變以會乎一,則聖人乘之御大器是,謂天人合應也。 惟乾、坤當之。 數會乎上,象合乎下。 數則天命象,則人事。 天人相與,其深微哉。 董仲舒曰:「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關氏極言深微,亦可畏也,慎之意也。 大衍義第三「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何謂也? 曰:天數兆於一,生於二,成於三,凡數不岀乎三,此天、地[35],自然而立也。 三倍其究,亦此義也。 圓物[36]圍三則徑一,以形言之也。 律命吕應,不岀三微,此以聲言之也。 畫卦,一體不岀三爻,此以易言之也。 故易數大衍,卦一以象三,其歸一耳[37]。 此天地人所以立也。 衍於五,成於六,偶於十,此五行、六爻、十日,所以錯綜也。 五行生數即五,成數即六也。 偶位五位偶合,故十也。 六爻成數也。 初止無定位,故五爲尊位。 十日爲[38]之,以甲、乙、丙、丁之類也。 錯綜謂布筭因除,互相求數也。 天一,數之兆也。 水生天一,坎中爻是也。 雖明其兆,未可以用也。 地二,數之生也。 火生地二離,中爻是。 有生則滋,左傳曰: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義與此同,滋猶滋蔓也。 乃可以推之也。 推策見數。 天三,數之極也。 極乎終則及[39]乎始,兼兩之義也。 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二體相應,故曰兼也。 子曰:「兼三才而兩之。」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以上文解繫辭。 五行:具下文。 水生乎一,成乎六;大玄凖易蓋,法於此。 火生乎二,成乎七;木生乎三,成乎八;金生乎四,成乎九;土生乎五,成乎十。 獨陽不生,獨陰不成。 故天一必待地六而成之;地二必待天七而成之。 不言木、金、土者,省文。 其體雖五,而成必六。 體即五行也而,數六虚也。 六者非他,天地生成之謂也。 人在其中矣。 「天數五,地數五。」五者非他,三天[40]兩地之謂也。 地二、天三,合而爲五。 其二[41]不用者,六來則一去也,既成則無生也。 如水生一,至六則成。 六則一不用,其所實用爲五矣。 有生於無,終必有始。 又廣言有無之理,終始之用慮,學者執一,故詳廣言之也。 既有,則無去矣。 [42]蕤謂[43]言如曉則夜去矣,老則壯去矣。 觸類而明,無不然矣。 故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入有去無之謂也。 重疊解,具下文。 張彝問曰:「何謂『入有去無』?」子曰關子。 : 「天生於陽,成於陰,陰成則陽去。 若一氣生於十一月,成於四月,爲正陽之月。 然既成則無生,故必五日[44]。 陰有則陽無去之也。 生[45]於陰,成於陽,陽成則陰去。 若一氣生於五月,成於十月,爲純陰之月然。 十一月,陽既有矣,而陰無去之也。 六爻初上無位者,陰陽相去者也。 天數以三兼二,上兼下也。 地數以二兼三,下兼上也。 奇耦雖分,錯綜各等。 奇耦分爲:一奇、二耦;三奇、四耦之類。 分也。 錯綜各等,謂上以三兼二,下以二兼三等,共五也。 五位皆十,衍之極也,五行互爲頭輪之皆至十,極爲五十也。 故曰大衍。」 明小衍之則,止一而已矣。 彝曰:「然則其用何謂四十有九,其一將不用乎?」子曰:「物有兩大,物喻萬事。 必曰虚盈。 此以日月言之使,門人易曉耳。 日往月來,日行遲,月行速,當望則相盈,過望則相虚。 雖日月同其右轉,然相望之際,則見日往西,月往東。 晝極則夜進。 此以天輪言之也,亦晝日、夜月之義也[46]。 盈於此則虚於彼,又解物不兩大之義也。 如相望之際,天輪晝時,則日盈於此,而月虚於彼矣。 天輪夜時,則月盈於此,而日虚於彼矣。 又如見日,則晝爲此,夜爲彼;見月,則夜爲此,日爲彼。 ,盈於小,必虚其大。 若月,大盡則三十一日,小盡則二十九日。 一歲本剩六日,而减岀六日爲閏月。 此用所以不窮也。 每一歲大之小之,岀十二日;二歲,岀二十四日;三歲,成一月餘六日。 故五歲再閏,循環無已也。 故曰其用四十有九也。」言揲蓍,本意法象兩儀、三才、四時并閏。 一歲,既餘其日。 大衍不窮,其數十[47]一者,所以示其不窮也。 彝曰:「凡衍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今云五十,而又去其一,何謂也?」彝執滞於蓍草一物爾,未能弘通萬類。 故感而未踰[48],又發問端也。 子曰:「蓍不止法天地而已,必以五行運於中焉。 上文言五位,皆才[49]是也。 大耦而言,則五十也;上文謂小衍,則十,蓋小耦爾;今言大耦,則五十,是大衍也。 小奇而言,則五也。 五無耦也。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奇耦小大,具言之爾。 若舉大而去小,盈奇而虚耦,則小奇之五,大耦之一,皆盈而不用。」小、大耦[50]共去其六也。 六猶耦六月减六日也。 彝書而藏之。 嘆曰:「吾乃知蓍可遺也。」神物,非謂蓍草一物而已,蓋聖人耳[51]。 乾坤之策義第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何謂也?」曰:「陽爻九,一爻三十六策;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 三天兩地,舉生成而六之也。 自生至成,不岀乎六。 分陰分陽,故十二爲率。 三其十二,爲乾策,二其十二,爲坤策。 下文亦然。 三六而又二之,故三十六策,爲乾 ;二六而又二之,故二十四策,爲坤。 三其二十四,與二其三十六,皆得七十二焉。 三其七十二,則二百一十六,乾之策也;二其七十二,則百四十四,坤之策也。 三天兩地,轉相明也。 陰陽三五,陽三、陰二,相參成五,故曰三五。 每一五而變七十二候,七十二變其五也。 二五而變,三十六旬;二五曰旬。 三五而變,二十四氣,三五半月曰,爲氣。 凡三百六十五,周而復始。 日行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 日月軌度,積於餘分,一度一軌。 餘分,謂四分度之一也。 六十[52]岀六,三年一閏多,六日。 以六五行,所以成閏。 每一六以五行,成月也。 兩其六五行,故五歲再閏。 三百六十者,歲功之用也。 舉六甲成數,實用三百六十。 奇六者,虚一之義也。 上篇大衍云:小奇之五大,耦之一。 與此義同。 夫生於一,成於六。 一六相虚,三五爲用,自然之道也。 一六互相虚位,則卦爻六位於初上,皆虚是也[53]。 六者,舉成數而虚之者也。 其實用惟三、惟五也。 聖人立策衍數,必舉其三,伏羲始畫卦爲三爻。 兩於六,文王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行於五,五行布於六爻初,上必虚其一。 合於十。 兩其五行。 推萬而變,無岀乎此。」 積筭倍蓰,雖萬變,不岀此數也。 張彝問曰:「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豈亦三天兩地乎?」子曰:「何謂不然? 爻所以著象,策所以推數。 象六、數五,三天、兩地。 體[54]象,定位也;數變,推移也。 先三十而六之,三天也。 一百八十;又二而六之,兩地也。 一十有二,合百九十二。 故二篇共三百八十四爻。 此解爻所以蓍象者也。 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 先三之,百八十爻得六千四百八十策;又二之,十二爻得四百三十二策,共六千九百一十二策。 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 先三之,一百八十爻得四千三百一十策;又二之,十二爻得二百八十八策,共四千六百有八策。 是二篇合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蓋舉盈數而溢之也。 萬數象萬物,大畧[55]也。 溢謂萬外有千百十一也。 萬溢千,千溢百,百溢十,十溢一。 此一、十、百、千、萬,蓋五之義也。 二篇獨無一者,亦虚之義也。 溢,過筭也,謂過虚也。 凡過盈爲溢,不及盈爲虚。」 上下轉相明也。 盈虚義第五張彝問曰:「何謂盈虚?」 疊上篇問事。 子曰:「當期之數,過者謂之氣盈,不及者謂之朔虚。 六箇三十一日,是過;六箇二十九日,是不及。 故七十二爲經。 此所以立曆法也。 五之爲朞,五箇七十二成歲。 五行六氣,推而運也。 包虚盈義。 七百二十爲起法,倍從下文。 七千二百爲統法,七十二萬爲通法。 氣朔之下,收分必全盡,爲率;七千二百萬,爲大率,謂之元紀,歲[56]、月、日、時,皆甲子。 日月五行在子位之宿,當縮盈先後之中焉。」 漢太初九年冬至甲子朔,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觀斯可以爲元紀也。 是歲丁丑,差甲子者一十四年,此盈虚者也。 闔闢義第六「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 ;一闔二[57]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何也?」曰:「坤,陰之母,無不容,在户爲闔;包容於内,皆闔義也。 乾,陽之君,無不由,在户爲闢。 由行於外,皆闢義也。 闢往則闔來,闔往則闢來。 此以户言之也。 自外入内,開門爲往,閉門爲來也;自内岀外,則閉門爲往,開門爲來。 所以相變也。 以氣言之爲啓、閉;以道言之爲離、合;以内外言之爲往、來。 解上文往來不窮之意也。 故卦有内外,人有岀入。 下體爲内卦,上體爲外卦,利用岀入,以前民用。 往來相交,内外相取,上下相刑,吉凶相分,君子小人相亨、相屯。 君子亨則小人屯,小人亨則君子屯。 此一闔一闢,相反而然也。 闢變而闔,闔變而闢,往通則來,來通則往。 故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凡言變,則不亨矣。 蓋易窮則變,闔久則開,開久則闔,通用常久之道焉。 故變則通,通則久,此之謂也。 天左旋,西視之來,東視之往。 日、月右行,東視之來,西視之往。 此以天、日明之。 。天氣下降,地氣上躋,上下往來,亦若東西之視。 此文以上、下明之。 卦乾來乎内,坤往乎外,君子闢,小人闔,此以人事明之。 故名泰。 反是名否。 内爲主,外爲客。 泰,内君子,外小人。 否卦反是,言無主矣。 作易者,其闢君子之道,而通小人之闔乎? 故名以君子名其卦。 若君子泰,則曰泰卦 ;若君子否,則曰否卦。 終不以小人取其卦名也。 吉來則凶往,有變則能通,故曰:『小往大來,吉,亨』。 凡言往來,則上下、内外、岀入、大小、吉凶,相反。 皆同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否。 關氏因言變之義,故又以卦名相明之。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同,即通也。 凡不同即不通,此關氏因言變之義。 夫同於物者,物亦同之,故吉。 洪範言: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皆是吉。 異於衆者,衆亦異之,故凶。 衆叛親離,蓋不通天下同人欲故也。 君子同君子,而和小人,同謂不言而信,不期而會也。 和謂恕其所不及,而使之必不傷和也。 小人同小人,而和君子。 小人苟合相黨,但懼彼君子之爲,故勉意事上。 同似異,而必通;君子各任以所見,不待於外而後狥之也。 故乍見之,似各異也。 終久同歸乎道,故曰必通。 和似同,而必異。 君子和小人,蓋恕之也;小人和君子,蓋懼之也。 其和則同,而恕之、懼之,必異也。 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58]分,則吉凶生矣。』此言君子、小人,各以群類相吉凶也。」 解上文吉凶相分。 張彝曰:「君子、小人,誠猶闔闢之義矣。 然『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何謂也?」彝謂闢非闔也,君子非小人也。 然則繫辭何以言吉凶與民同患乎? 子曰:「爾所謂,可與立,而未可與權乎。 權者,變而合道者也。 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君子,豈本性也? 蓋接物而變己者也。 物,事也。 己,性也。 君子之性,接小人之事,則上文『恕』之謂也;小人之性,接君子之事,則上文『懼』之謂也。 恕下、懼上,而情所以和也。 夫和天下,非權變安能通之,是以聖人洗心、藏密,蓋因權也。 接物者,言接之而已,非同之也。 故洗濯物心,無所瀆污,謂之洗心。 洗濯萬物之心。 變己者,言反之而已,非異之也。 反我之情,從民之故,非異我之道也。 故藏晦於密,無所間然,藏,謂用也。 謂之退藏。 民危者,平之;易者,傾之。 無吉、無凶,同歸一致,此之謂與民同患。」 易之道,無爲無思,百慮一致,所以一闔一闢,同乎一户也。 理性義第七「『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何謂也?」曰:「性命之理,以天言之曰陰陽;以地言之曰柔剛;以人言之曰仁義。 蓋同乎一性也。 人命合天地,故謂之天命。 有生,有命;天地大德曰生。 人有生,有命。 有命,有性;天命,曆數是也;人命,道德是也。 曆數昌,則道德亨;曆數否,則道德塞。 是以有命者亨之、塞之,不離乎仁義之道,此謂之有性也。 性有五,仁義爲首,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蓋舉綱而言之,乾卦純陽,則四德五性具矣。 是以體仁、和義、合禮、幹智是也。 以信在其中矣。 四德在天,而曆數有亨、有塞;五性在人,而運命有否、有泰。 然而天人相契,則性命合矣。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此之謂也。 有性,有情。 一必有二,陽必有陰;靜必有動,故性必有情。 情者,二而不能一也,猶陰而不能陽也,動而不能静也。 在我爲一,應物爲二。 内明爲陽,外昏爲陰。 情静、性動[59],亦然也。 情者,天之邪氣,人之亂行也。 邪氣,水、旱、薄、蝕、妖、祥是也,此謂天命。 亂行,僣窺、賊殺、恠力[60]是也,此之謂人命也。 邪勝正,亂勝治,則情勝性。 此小人命亨,君子命蹇。 去邪、近[61]亂、制情,則元命立。 元命者,天命、人命,合布[62]爲名者也。 易有元命也。 元者,衆性之長,群陽之尊,天人之理也。 解上文乾之四德。 天元則人仁,天亨則人禮,天和[63]則人義,天貞則人知、信。 其理同矣。 窮極此二者,則知生死之説,性命之理得矣。」二者謂天命、人命也。 張彝問曰:「夫子之言性、命,則然也。 何謂有亨、有塞?」彝未省上文所言時、命、否、泰。 子曰:「亨之,塞之,遇[64]其時。 時也者,繫乎君天下者也。 君天下,得君子之道,則時亨矣;得小人之道,則時塞也。 若否、泰二卦,以君子小人定其時也。 然而,君子亨,則時治命也;小人亨,則時亂命也。 時命一而已矣。 天命歸善,則人命遇亨,君子得行其道;若天命歸惡,則人命遇塞,小人得行其道。 二者皆屬乎命也。 聖人知命適時,必先天理,故曰『窮理』也;聖人順天立性,故曰『盡性』也。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故曰『以至於命』。 有亨,有塞。 時行,亨也;時止,塞也。 今小人多,君子少,吾安敢言命。」子罕言命者,蓋亦時亂,小人多,故難言之也。 惟君子能知命,是則卦以存否、泰二時,蓋爲君子設也,明矣! 時變義第八卦以存時,爻以示變,時繫乎天,變由乎人。 王弼曰:「以爻爲人,以位爲時」。 今關氏義同。 蕤謂:天人和[65]須,不可異也。 卦以爻成,時以變生,雖云天時、人事,及其變,則合會一也。 晝動,六時也;夜靜,六時也。 動則變,靜則息。 息極則變,變極則息。 故動靜交養,晝夜之道也。 晝、夜,時相變也。 乾、坤分晝、夜,時也。 晝六時,屬陽,故曰乾也;夜六時,屬陰,故曰坤也。 屯、濟,時變之際也。 時未定曰屯,時已定曰既濟[66]。 故乾、坤分時,屯、濟交變也。 六六之用,其時變之周流也。 易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虚。」蓋亦六時之義。 是以六十卦,循環相生。 極則變,變以久,不可禦也。 易曰:「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又曰:「言乎遠,則不禦」。 禦,阻也。 四卦時之門户,變則開闔也。 乾、坤分時,如門户不移易矣。 屯、濟示變,如門户開闔,始終相及也。 故三百六十變,一歲之晝[67]也。 三百六十爻。 除四卦爲門户開闔,其用惟六十卦而已,上文周流六虚是也。 作易者,乘時效變之謂乎? 仲尼序卦相生,雜卦旁行不流。 序卦六十循環,成歲功之序也;雜卦旁行一端,不復周流矣。 相生,晝也;不流,夜也。 重疊解上文:晝動故相生,夜静故不流。 有以知,相生者動,不流者静,而[68]不禦矣。 時變之義,如此而已。 謂晝夜如此,六六而變之。 動静義第九張彝問動靜之象。 子曰:「天地者也,動象天靜,象地。 天常動,地常靜。 常動,柔克者也;常靜,剛克者也。 故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天陽能柔,爲常道也;陰[69]而能剛,爲常道。 常者,剛柔得人也[70]。 子曰:「噫! 了未知易矣。 天地之道,無立人之事,安足爲易哉? 易行乎天地之中者,人也。 人參天地爲才,天地有儀象而已,有人才故曰三才。 傚天地爲爻,爻爲人。 爻,傚也。 虚其位,實其用,六位爻,則謂之六虚。 六爻之用,同乎一實而已。 三才相參,六爻相傚。 位無定處,用有藏密。 吉凶前知,非至神孰能與於此。 聖人與天地合德,則曰三才。 聖人作而萬物覩,則曰六爻者,傚天下之動也。 聖人或岀、或處,用則行,舍則藏,故曰無定處,有藏密也。 萬物化,聖人者也。 故物不能自神,蓋神之者,人也。」 凡萬物有靈異者,若人不貴之,則不靈不神也。 此展轉詳言,以曉彝。 張彝曰:「聖人通神,則聞命矣。 滔滔天下,豈盡通神哉?」子曰:「人皆天地之靈,五行之秀也。 靈全秀淳,則爲君子;靈秀不具,則爲小人。 千人一靈,萬人一秀。 千萬人,始有一靈秀者,言君子少也。 故曰:『君子之道,鮮矣。』然鼓之、舞之,盡在其神焉。 浩浩元氣,鼓舞生人。 無君子、小人,皆有神也。 是故,神者,仁見爲仁,智見爲智,小人亦有智。 君子見爲君子,小人見爲小人。 殊塗同歸,寂然不動。 此聖人之作易,所以舉君子禦小人。 約以存博,寡以治衆,是謂神德行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一君而二民,此君子之道;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 皆本於陰陽。 不期然而然者,神也。 繫辭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德行常簡易者,無他道也。 滔滔天下,通乎神而巳矣。 [71]此所以神無方,易無中之謂也。 至剛,非常道也;至柔,非常道也。 道在剛柔間,則動静不失中矣。 動靜亦然,至動必多憂,至靜必多疑,不憂不疑,其惟有常乎? 至常忘機,至寜忘樂,斯動靜之中也。 中,常也。 聖人有六動,動不失乎時中。 卦六爻,日六時。 人動乎其中,靜乎其中,不可過,不可不及,故曰時中也。 中也者,易之六用,動靜之適也。 書之皇極,禮之中庸,氣之太一,人之太[72]寜,皆動靜有常之謂也。 易道無不包,詩、書、禮、樂,俱在其中矣。 非知至至之,安能適其中哉? 可以至則至之,是中也。 乾卦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至則知幾,知幾則知動。 幾者,動之微。 知動則知神,知幾,其神乎。 知神則知靜矣。」 神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是歸於靜也。 老子曰:「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此義合也。 神義第十張彝問曰:「何謂神?」子曰:「神也者,易之靈也。 靈應冥契,不思而得,强名曰神。 猶言神靈肹饗,靈應無迹者也。 日月之明在乎天,而所明在地也。 若空中無物,不見明也。 明[73]及於地,則物顯其光也。 易之神在乎道,而所神在人也。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聖人以神道設教。 神無方,道無迹,人無至,」 無方見繫辭 ;無迹見老子 ;無至見文中子。 其幾一也。 斯可以議易矣。 張彝曰:「然則天地至神,必待人而存乎!」彝言天地自有神,何存於體,滔滔一也[74]。 雜義第十一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 君子用時,小人用物,易道備矣。 相雜,謂君子、小人,同乎一卦。 用時者,謂適時之變,則用無不利;用物者,謂物物適情,雖微[75]時,必變。 天地萬物,賢愚雖殊,而無岀易者矣。 故曰備。 屯六變而比,比六變而同人,同人六變而蠱,蠱六變而剥,剥六變而大過,大過六變而遯,遯六變而暌,暌六變而夬,夬六變而井,井六變而漸,漸六變而兑,兑六變而既濟,終焉。 今易並至未濟終焉,而關氏此則以既濟爲終者,蓋未濟者,入屯之首也。 天地不交,坎、離不接,是未濟也。 天地始交,雲雷相遇,然後有屯也。 文王、仲尼終之以未濟者,時可知戻[76]。 然終焉二字,疑非仲尼之辭,蓋後人傳之誤也。 夫既者,盡也;盡濟,則終焉。 此義爲得也。 六六而變,未詳。 天地之氣,相摩而鳴,相擊而形。 凡鳴者,皆氣相摩撃也。 形謂形于外也。 人之動者,鳴乎言,形乎文。 得其道則吉,失其理則凶。 言成文曰辭,故曰:「辨吉凶者,存乎辭」。 爻有險易,辭各言其所之也。 乾、坤,以卦之主也。 六卦用,則乾、坤何爲乎? 八卦,其致用惟六耳。 故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六官用,我無爲矣。 此解堯、舜取諸乾、坤。 小過,一時之用也;大過,一世之用也。 此所以明分小大之義也。 若杵臼者,一時之用而已,穀不常在臼也;棟梁爲一世所居,不可撓也。 豫者,備也[77]。 物備不憂乎用,事備不憂乎理。 不憂則樂可知也,故豫,樂也。 人事猶知,則能理也。 屯,萬物生也。 物生,無不屯者也。 動物胎卵,植物勾屈。 其物初生時,無不屯難也。 事成,無不由難[78]者也。 不艱難而能成者,非功也。 蓋已成而人不知其理也。 需,須也。 人之所須,莫大乎飲食,故需,養也。 飲食,人之大欲。 小畜,二[79]卦之體,當小過一爻之義也。 小畜繫辭云:「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小過五六[80]爻云:「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公弋,取彼在穴。」是義同小畜一卦。 然則小之,一也,畜過,異時焉。 時可畜過。 他皆倣此。 臨,大也。 所臨大,則天下之民尊,無不尊,至大也,此眞主統一天下之卦。 故曰:「至臨」,中得益者也。 富貴者,减萬金之資,降一品之祿,則自爲衰也。 蓋盛中得損者也。 勢相形耳。 故損益,盛衰之始也。 言富貴貧賤,才衰方盛,便覺其分别,由人心自然也。 聖人以此施之於典言無不至也。 道無不至,則世無不尊。 始盛者,由衰而益者也;始衰者,由盛而損者也。 如貧賤者,得百金之資,九品之禄,則自爲盛也。 蓋衰禮,推之於時運,必使濟其衰,戒其盛,行乎易中矣。 易曰:「危者使平」,濟衰也;「易者使傾」,戒盛也。 卦爻二五居中,少悔吝。 故禮爲皇極之門也,無不由門而岀也。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商禮,所損益可知也。 夏人尚忠,至忠則少敬。 故殷人尚敬,蓋政弊則救之也。 運衰,則盛之至也。 至敬則不文,故周人尚文,亦救殷政之弊也。 夫文者,和之也。 和者太過,則蕩;不及,則局促。 是以循環相救者,禮也。 三十年爲世,百世,三千年也。 此言三王與禮,則時運可以推也。 故夏以金德,垂四百餘年。 殷以水德,垂六百餘年。 周以木德,垂八百餘年。 得其道也,數不能逃。 金生數四,成九;水生一,成六;木生三,成八。 夏得生數,殷、周得成數。 故四百、六百、八百年,不能逃其數。 所以然者,禮得其時也。 後王不能應其數者,禮不行乎易中者也。 繫辭謂,行乎典禮者,蓋明相因相益之道也。 後王若漢、晋而下,雖成正統,而不及三代之末者,蓋不行乎典禮,如三代之純懿者也。 故以言之。 蒙,昧者,厥道求乎明。 暗者求明昧,者求賢。 明夷,亦昧也,非不明,蓋傷之爾。 名皆昧,而實不同。 咸,天地之交也;恒,天地之久也。 人不交,不久。 故咸、恒,人道之統也,凡人相交,得其道,則久而不開;交不以道,非交也,故不久。 下經以咸、恒爲首者,所以統其道也。 天地之功[81]者也。 交脩厥道久,乃成功。 鼎,變新也,變無不動。 動則觀其變之謂也。 震,動也,動無不止。 形躁好静。 艮,止也,止無不漸。 漸,進也。 萬物無不有漸。 漸,其聖人之進乎。 漸進,如四時,無暴寒邃熱也。 古者無爲而治,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漸之然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蓋得漸之道也。 兑,見也,以其陰柔外形乎? 巽,伏也,以其陰柔内藴乎? 兑,陰爻在上,是形于外;巽,陰爻在下,是藴于内。 人悦必以形容,巽必以藴蓄,陰陽之常理也。 無妄而災者,災也;有妄而災者,則其所宜,非災之也。 明乎外物者[82]自暌,故曰:暌,外也。 離上,明外也。 凡人外能明白,則無苟合,故曰睽也。 明白[83]内者,家自齊,故曰:家人,内也。 離下,明内也。 凡人内能明白[84],則無亂行。 君子泰,則小人否 ;小人泰,則君子否。 故曰 「反其類也」。 君子以君子爲類,小人以小人爲類。 否泰相反。 履之而不處,其周公歟? 需之而不進,其仲尼歟? 此解繫辭履卦,因人事明之也。 周公攝政而不處也;仲尼所順行其道也,道既不行,則反魯著書,有待而不進也。 不處、不進,其時乎? 不處者,以其時有主也;不進者,以其時無道也。 * * *[1]「筭」,學津本作 「算」。 范氏天一閣本中 「筭」字,學津本均作 「算」,下文出现此字,不復標識。 [2]「卜塟」,學津本作 「占算」。 [3]「玄宗」,學津本作 「元宗」。 [4]「占筭」,學津本作 「占數」。 [5]「晚昏」,學津本作 「晓昏」。 [6]「曰」,學津本作 「云」。 [7]「君」,學津本作 「均」。 [8]「鮮」,學津本作 「尠」。 [9]「庸王」,學津本作 「庸主」。 [10]「示」,學津本作 「承」。 [11]「逓」,學津本作 「遞」。 [12]「王」,學津本作 「主」。 [13]「與」,學津本作 「歟」。 [14]「爾」,學津本作 「尒」。 [15]「投」,學津本作 「殺」。 [16]「爾」,學津本作 「尒」。 [17]「代」,學津本作 「伐」。 [18]「代」,學津本作 「伐」。 [19]「群」,學津本作 「羣」。 范氏天一閣本中 「群」字,學津本均作 「羣」,下文出现此字,不復標識。 [20]「乆」,學津本作 「久」。 [21]「烕」,學津本作 「滅」。 [22]「况」,學津本作 「又况」。 [23]「代」,學津本作 「伐」。 [24]「魏黄初元年」,學津本作 「初黄武元年」。 [25]「□」,學津本作 「易」。 [26]「繫于逹也」,學津本作 「繫于逹者也」。 [27]「數」,學津本作 「教」。 [28]「八十四」,學津本作 「二百八十四」。 [29]「脩」,學津本作 「修」。 [30]「魏」,學津本作 「謂」。 [31]「冝」,學津本作 「冥」。 [32]「丙子」,學津本作 「甲子」。 [33]「静」,學津本作 「靜」。 范氏天一閣本中 「静」字,學津本均作 「靜」,下文出现此字,不復標識。 [34]「叅」,學津本作 「参」。 [35]「天、地」,學津本作 「天、地、人」。 [36]「圓物」,學津本作 「凡圓物」。 [37]「耳」,學津本作 「揆」。 [38]「爲」,學津本作 「名」。 [39]「及」,學津本作 「反」。 [40]「三天」,學津本作 「参天」。 [41]「二」,學津本作 「一」。 [42]案:「則無去矣」之后注文,學津本作 「喻上文既成则無生也」。 注文之後,學津本又多關朗之語:「既終,則始去矣」。 [43]「謂」,學津本作 「泛」。 [44]「日」,學津本作 「月」。 [45]「生」,學津本作 「地生」。 [46]學津本無 「也」字。 [47]「十」,學津本作 「去」。 [48]「踰」,學津本作 「喻」。 [49]「才」,學津本作 「十」。 [50]「耦」,學津本作 「耦奇」。 [51]案:學津本無 「耳」字,而後多注文:「取蓍揲之,以記其數。 若今用算子,推成曆律者也。 張彝得意忘象,得大衍忘蓍,故曰可遺也」。 [52]「十」,學津本作 「不」。 [53]「則卦爻六位於初上,皆虚是也」,學津本作 「則其實用惟五也,若卦爻六位於初上,皆虚是也」。 [54]「體」,學津本作 「禮」。 [55]「畧」,學津本作 「略」。 [56]學津本 「歲」前多 「元紀者」三字。 [57]「二」,學津本作 「一」。 [58]「群」,學津本作 「羣」。 [59]「情静、性動」,學津本作 「性静、情動」。 [60]「僣窺、賊殺、恠力」,學津本作 「僭竊、賊殺、怪力」,[61]「近」,學津本作 「禁」。 [62]「布」,學津本作 「而」。 [63]「和」,學津本作 「利」。 [64]學津本 「遇」前有 「適」字。 [65]「和」,學津本作 「相」。 [66]「時未定曰屯,時已定曰既濟 」,學津本作 「時未動曰屯,時已靜曰既濟 」。 [67]「晝」,學津本作 「晝夜」。 [68]「而」,學津本作 「遠而」。 [69]「陰」,學津本作 「地陰」。 [70]「剛柔得人也」,學津本作 「剛柔得中之謂也」。 [71]案:「子曰:噫! 了未知易矣」至 「滔滔天下,通乎神而巳矣」及其注,學津本無。 [72]「太」,學津本作 「泰」。 [73]「明」,學津本作 「若明」。 [74]「何存於體,滔滔一也」,學津本作 「何存於人也」。 案:學津本中張彝言後,關朗有回應:「子曰:噫! 子未知易矣。 天地之道,無立人之事,安足爲易哉? 易行乎天地之中者,人也。 人參天地爲才,天地有儀象而已,有人才故曰三才。 傚天地爲爻,爻爲人。 爻,傚也。 虚其位,實其用,六位爻,則謂之六虚。 六爻之用,同乎一實而已。 三才相參,六爻相傚。 位無定處,用有藏密。 吉凶前知,非至神孰能與於此。 聖人與天地合德,則曰三才。 聖人作而萬物覩,則曰六爻者,傚天下之動也。 聖人或岀、或處,用則行,舍則藏,故曰無定處,有藏密也。 萬物化,聖人者也。 故物不能自神,蓋神之者,人也。 凡萬物有靈異者,若人不貴之,則不靈不神也。 此展轉詳言,以曉彝。 張彝曰:聖人通神,則聞命矣。 滔滔天下,豈盡通神哉? 子曰:人皆天地之靈,五行之秀也。 靈全秀淳,則爲君子;靈秀不具,則爲小人。 千人一靈,萬人一秀。 千萬人,始有一靈秀者,言君子少也。 故曰:君子之道,鮮矣。 然鼓之、舞之,盡在其神焉。 浩浩元氣,鼓舞生人。 無君子、小人,皆有神也。 是故神者,仁見爲仁;智見爲智;小人亦有智。 君子見爲君子,小人見爲小人。 殊塗同歸,寂然不動。 此聖人之作易,所以舉君子,禦小人。 約以存博,寡以治衆,是謂神德行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一君而二民,此君子之道;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 皆本於陰陽。 不期然而然者,神也。 繫辭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德行常簡易者,無他道也。 滔滔天下,通乎神而巳矣。 此所以神無方,易無中之謂也,滔滔一也。」[75]「微」,學津本作 「違」。 [76]「戻」,學津本作 「矣」。 [77]「豫者,備也」,學津本作 「豫,備者也」。 [78]「難」,學津本作 「艱難」。 [79]「二」,學津本作 「一」。 [80]「五六」,學津本作 「六五」。 [81]「天地之功」,學津本作 「成天地之功」。 [82]「外物者」,學津本作 「外者物」。 [83]「白」,學津本作 「乎」。 [84]「白」,學津本作 「自」。 发布时间:2025-08-10 16:23: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