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身经络总诀 内容: 治病须分经络,古人以经界喻之,犹夫射之的、御之范也。 《灵枢·经脉》一篇,为我医所必读,惟是其文参差繁复,习者苦之。 东垣编为歌诀,国朝汪 庵更为谐畅,可谓记诵无难矣。 惟是熟此经脉,于逐经之起止循行虽己了了,而人之身体,每一处有两三经,或四五经,错综循及者,皆散见于各经之下,临证仓卒,未免或遗。 烈不揣愚陋,窃以人身自巅至足,凡十二经络行及之所,汇而辑之。 再奇经八脉,除带脉及阴阳维跷,皆简明易晓,可无纂辑外,其冲、任、督三经,亦为摘入。 仿四六之体,编为俚句,而不拘拈对,不嫌粗俗,惟求便于记诵,俾人之身体四肢,一云某处,便识为某经某络,实为临证、辨经、分经、议治之快捷方式;但不敢曰熟此总诀,竟可置《经》文而不读也。 譬之《本草纲目》,既已按药而治病,复有《本草类方》,为之按病以集方,二者纵横为用,尤为心目了然耳。 头上诸脉盖闻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手少阳三焦,阳明大肠,太阳小肠)。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灵枢》逐一而分言,兹乃合编而便读。 膀胱之脉交于巅,肝与督脉会于巅,络脑须知膀督(惟欲便于诵读,故用简字诀,余仿此)。 发际循乎胃脉,胃至额颅(发际下为额颅),胆抵头角。 上额者督与膀胱(在内直上),出额者其惟肝脉(在外直出)。 目系连于肝脉,心之支者,并系目之内角,名曰内 ,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经还约于其旁(小肠之支者至目内 ,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胃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约,一作纳)。 目之外角名曰锐 ,胆接焦支(三焦之支者,至目锐 ,胆脉起于目锐 )。 小肠亦至目下为 (音拙),焦胆小肠而合至(三脉俱支者)。 两旁为颊,大小肝焦而上下(夹面横骨为颊,大肠贯颊,小肠上颊,肝与三焦俱下颊,四脉亦俱支者)。 小肠之支斜络于颧,督脉至于鼻柱,胃脉起于交 (即山根)。 大肠之支挟鼻孔,而交中挟口(从下齿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至迎香穴而终,交足阳明经),胃经之脉循鼻外,而挟口环唇。 肝又环于唇内,胃又交于承浆(下唇陷中)。 胃经之脉入上齿,大肠之支入下齿。 颔前大迎,胃脉出而胆支下( 下为颔,颔前一寸三分动脉陷中为大迎,乃胃经穴),颔下为颐,胃脉循而任脉上(胃脉循颐后下廉)。 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膀支至,客主人穴,胆出走而胃脉过(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胆经穴,胆脉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胃脉上耳前,过客主人)。 三焦之孙脉,出走客主人前(《灵枢》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此支之歧者,故曰孙脉,后仿此)。 小肠与焦胆,三支并入耳中。 胆脉焦支系于耳后,胆支胃脉循在颊车。 (耳下曲骨为颊车)。 咽有小心,脾肾之脉。 (小肠脉循咽,心脉之支者挟咽,脾脉挟咽,肾脉至咽)。 喉为胃支,肾脉之循(二脉循喉咙)。 肝循喉后而入咽颡(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咽颡,咽颡一名颃颡,在上 后)。 脾连舌本而散舌下。 肾脉挟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结喉旁一寸五分动脉)。 此为诸阳之会,先须大略而陈。 在身诸脉原夫脑后为项,膀胱督脉与焦支。 两旁为颈,大小肠支同胆脉。 肩 骨之前廉,大肠出之。 肩后之下为膊,膀胱循也。 焦胆小肠,交合于肩(会于大椎者为肩)。 肾经督脉,并贯于脊。 脊骨两旁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挟脊肉为膂,膀脉循之而挟脊。 脊骨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成片骨为胛(音夹),小肠绕而膀支贯。 至于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胆胃肠并入其中。 是以胆脉循胸,三焦布膻(上焦两乳中间为膻中)。 乳内廉乃胃经直下,腋之中分,胆经包络(心包络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辞句繁复,故此处支者仅云包络,下文正脉,乃用心包二字以别之)。 腋下为包络之过,心直下而肺横。 出胁里为胆脉之循,心包出而肝经布。 胁骨之下为季胁,须识胆经之过。 脐下四寸为中极,当知任脉之起(任脉起于中极之下)。 然而任脉当脐,冲胃挟脐。 脾脉入腹,胃支循腹,肝脉上抵乎小腹,胆胃出入于气街(脐下毛际两旁动脉为气街,一名气冲,乃胃经穴),胆绕毛际(曲骨之外为毛际),肝环阴器。 此在身躯之脉,所当胪列而明。 脏腑中诸脉其在脏腑之脉,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阳膀胱,少阴肾),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少阳三焦,厥阴心包;足少阳胆、厥阴肝),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阳明大肠,太阴肺,足阳明胃,太阴脾),凡此六经,脉皆互络,手足同然,无烦详赘(如肺脉络大肠,大肠脉络肺之类,十二经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脏,心直上而肾直入,胃之一腑,肝脉挟而肺小循(肝脉挟胃,肺脉还循胃口,小肠之脉抵胃),心有肾支之络,肝有肾经之贯,脾支又注于心中,肺脉自起于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为无涉,十有一经,皆上下而贯之(心下隔膜,遮隔浊气,不使上薰心肺,惟膀胱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不贯膈)。 此属脏腑之间,并须熟谙者。 手经诸脉论乎肩肘之间,乃号为 (音柔,俗名大臂)。 之内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后,包络恰循乎其问。 之外廉有三,小循后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 下为肘,三焦上贯内廉、尺泽,包络入之(包络之支者,入肘内陷中尺泽穴),肺则下于内前,心又下于内后(肺脉下肘中,心脉下肘内,惟肺脉行前,心脉行后,心包行其中间为别),小肠出于内侧(两筋之间),大肠入于外廉。 肘下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脉仍循内后廉。 上渭下廉之内,仍循肺脉,臂外两骨之间,还出三焦。 肺入寸口,而循鱼际(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后肉隆起处为鱼,鱼际其间穴名),心抵锐骨而入后廉。 (心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包络直入于掌中(从曲泽行掌后两筋之间横纹陷中,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 大肠出于合谷,而上入两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肠经穴)小肠循于外侧,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踝音华上声,腕外兑骨)。 肺脉出于大指,包络出于中指,次指为肺支肠脉之交(肺脉之支者,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之脉起于次指之端)。 四指为包孙焦脉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间,小指为心脉小肠之接。 所谓手经,大略如斯。 足经诸脉至如尻上为腰,膀胱脉抵(背脊下横骨为腰),腰下为臀,膀支贯之。 两旁捷骨之下名髀枢,而胆横膀过(一名髀厌,胆脉横入髀厌中,膀胱之支者过髀枢),前面气街之下号髀关,而胃经直下。 股之内廉前廉脾而后廉肾,又肝脉内循于股阴。 股外为髀,后膀支而前胃脉(髀前膝上六寸起肉为伏兔,胃脉抵之),又胆脉下循于髀阳(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 是以挟膝筋中为膑(即膝盖骨),仍属胃经之直下。 而膝内脾经(内前廉),膝外胆脉,(外廉),膝后曲处为 ,还是膀支之直入,而肾出肝上,俱在内廉(肾脉出 内廉,肝脉上 内廉)。 脾肾上于 内( 、足肚也。 二脉上 内廉),膀支贯于 外(从 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 胆下于外辅骨前,而直抵绝骨之端(髀骨为辅骨,外踝上为绝骨)。 肝斜于胫 内侧,而胃循胫外之廉。 内踝有脾前肾后之分,外踝有胆前膀后之别(跟上两旁内外曰踝)。 大趾节后为核骨,脾经脉过,足外侧骨为京骨,膀脉支循。 肾入跟中,胃胆循跗。 跗上廉乃肝经循处,足心中有肾脉斜趋(涌泉穴)。 大趾甲后属胆支,肝脉之交,大趾内侧为胃支,脾脉之接。 中趾内外分胃直胃支之入,四趾之间,又胆经直入而终。 膀支至于小趾之外,肾脉起于小趾之下。 足经之脉,又如此也。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0: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