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楚简《道德经》注译本 内容: 第一章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民復稚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見索保仆,少私須欲[注釋]1. 乎:裘錫圭云,此乎讀呼,祈使,大聲呼喊也. 2. 豆:古食器與容器,此處乃作稱量講. 3. 須:面毛;須欲:細柔微弱的欲望. 4. 索:追求,索取. 仆:臣仆本份. [譯文]杜絕智巧,拋棄巧言利口,人們會有百倍的好處;杜絕機巧,拋棄貨利誘惑,盜賊才會逃匿;杜絕偽善,拋棄謀慮,人民就會從新象有而那樣純樸. 這三句話還不足以讓臣民照辦,或命令他們,或者衡量一下他們:看看他們追求的是否仆從于道[或保持臣仆本份],是否私心小,欲望細微柔弱. [辨析]本章相當于今本19章,帛書88章. 與今本,帛書比,只有兩句相同,其它9句含義不同,甚至大異. 再沒有那個章更能夠反映帛書,今本老子對古老子的系統改造了:首先:本章在竹簡本中居于首章,可見老聃非常重視與強調此問題. 其次:絕智棄辯與絕圣棄智、絕偽棄慮、絕仁棄義不同. 其三:見索不同于見素,保仆不同于保樸. 其四:以為使不同于以為文. 第二章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1. 厚:負擔2. 害:害怕3. 進:擁護[辨析] :此章敘說謙下與置己之利益于民之利益之后的道理。 帛書、今本的文字修飾改造很大:將自然的下之,民上,民前,變成了有目的的善下,欲上民,欲先民,有了權術之嫌. 即使如此,恐怕也是曲高和寡. 第三章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為足,此恒足矣. (帛書: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注釋]1. 今本46章后半部分,帛書13章. 2. 厚:重,大,多之意也。 與大字略有不同. 3. 甚欲不同于可欲。 《說文》:甚,尤安樂也. 段注:人情所尤安樂者,必在所溺愛也. 所以,甚欲是指食淫聲色之類. [辨析]:可欲:任情縱欲,已不限于食淫聲色了。 如爭名,任性,蠻干,賭氣,知錯不改,已非甚欲可比. 其害之大,其禍之劇,殃及國家、民族,遠非個人食色之害(當然,此對侯王君王等而言. ) 今前有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之句,此不義之戰往往起于任性,爭名,使氣,功名欲望之可欲----放縱自己的欲望,而使母馬也不得安生,何況于人. 此處文字不同,可見簡本,帛書,今本成書年代的不同. 第四章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強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 其事好. [注釋]:在今本30章,帛書104章1. 已:停止. 2. 強:逞強[辨析]:此章帛書增加許多文字. 春秋與戰國兩時代戰爭規模,頻繁程度,持續時間不同,差異很大. 帛書增加師之所居,楚棘生之,而今本再增加八字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則又是多次血流成河、白骨如山的教訓結晶。 老聃的反戰思想無疑被太史儋大大深化發展了。 第五章長古之善為士者,必隱弱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煥呵,其若釋;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之以束者? 將徐清;孰能庀(bi)之以往者? 將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注釋]1 . 隱弱玄達:隱忍、柔弱謙下、深奧、通達2. 豫:審審慎慎3. 猶:反復考慮4. 屯:敦厚樸實5. 樸:未經雕琢6. 沌:(名利欲望)未經開化7. 庀(bi):醫治8. 尚盈:推崇自滿和過分9. 濁:渾濁,混亂;[譯文]:遠古時代善于做事的人,必然隱忍、柔弱謙下、深奧、通達,高深得難以認識,所以才描繪一下他的形象:他審審慎慎呵,就象踩著薄冰過河;他反復考慮呵,就象害怕四面受敵;他恭敬嚴肅呵,象位賓客;他的光亮呵,象冰凌消融;他[名利欲]未經開化,一如渾濁. 誰能對混亂加以管束,控制? 那將會慢慢澄清;誰是能從以往的經歷中找出醫治辦法的人? 那將會慢慢發生變化與生長. 遵行此道的人,不想推崇任何自滿和過分. [辨析]:今本15章,帛書84章。 此章直承上章以道佐人主者而來。 佐人主者不該以兵強天下,但總須做事----要善于做事做人,必須善于運用遠古的經驗教訓去做事:慎之又慎,穩而又穩,恭敬嚴肅,敦厚樸實,心胸開闊,絕不急躁進,遽進,此即本章之主旨. 第六、七、八章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是以圣人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臨事之紀,誓終如始,此無敗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人之所過. 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注釋]1. 遠:遠離,疏遠2. 亡:本字,躲避,隱蔽之意. 3. 紀:總的原則. 臨事之紀,誓終如始:對付各種事情總的原則是,發誓在終了時與開始時一樣謹慎. 復眾人之所過:彌補眾人的過錯. 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所以圣人能夠順應,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會妄自去做. [辨析]與帛書今本相比,此章最大的區別是亡為和亡執。 此亡,非死亡,滅亡,而是躲避,隱蔽之意義. 說文:亡,逃也. 段玉裁云:要領會亡的意思,是繞道而行,躲于隱蔽之處. 古書多有亡去之句,即出亡在外,躲起來了. 另外,遠之而非失之,這里圣人是指圣君,侯王等而言,他們的為一般不要親自出面,隱蔽一些,以便發揮和調動群下的才智. 若相反,國君親自出面,大說特說,誰還敢說什么? 投其所好者就會大行其是. 此即亡為和后來的無為的由來. 所謂執是指主張,意見,非指權柄,權柄豈能不執? 執之者是說固執己見的侯王只能使佐人事者成為裝飾,或者干脆另謀他就遽? 第九章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忘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足以束,萬物將自定. [注釋]在今本相當37章. 帛書則是最后一章112章. 1. 亡為:不親為之意. 亡是本字,非借字,隱蔽、逃避2. 化:歸化. 3. 作:親自作為一番. 第十章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 多惕必多難,是以圣人尤難之,故終無難. [注釋]1. 惕:敬愛2. 難:憂患. 難之:充分估計憂患. [譯文]:作為是隱蔽的作為,作事是不聲不響的事,趣味是隱而不宣的趣味,這樣就會大事化小,多事化少. 多敬愛必然多憂患,所以圣人總是充分估計憂患,所以最終那個避免憂患. [辨析]多惕即眾多敬愛,其實其中可能隱藏著很多困難甚至憂患,絕不事才能避免其難. 如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予而餌之;虞君好寶,而晉獻公以璧,馬釣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樂釣之. 這些都是老聃以前的史實. 第十一、十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此其不善已.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 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注釋]1. 為而弗志:即施惠而不望報答。 2. 行不言之教:用身教而非言教. 3. 弗始:不擾亂,打亂(它的自然秩序) . [辨析]此章與帛書,今本幾乎相同. 分三段:第一段是思想認識上的辨證法,第二段是客觀事物的辨證法;第三段是由上兩段引出的政治、為政的辨證法. 第十三章道恒無名,仆唯棲,天地弗敢臣. 侯王如守之,萬物將自賓. [注釋]:1. 唯棲:《說文》:唯,諾也. ;棲:棲息; 仆唯棲:(道)仆從依附棲息于萬物。 2. 臣:以為臣。 自賓自然歸化。 [譯文]:道永遠是無名的,不追求名譽的,它仆從依附棲息于萬物,但是連天地也不敢臣服它. 侯王如果遵守道的無名,不求名,萬物將自然歸化. [辨析]本章獨立為一章,相當于今本32章前半部分,帛書105章。 本章中老聃勸侯王守備著道的無名,不求名之教顯得更加突出。 第十四章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折有名,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于江海. [注釋] :1. 俞:《說文》:俞,應允也2. 折:轉向,轉折。 [譯文]天地陰陽和通,將會普降甘露,民眾沒有誰去要求他,就會自然受到同樣恩惠,安定下來. 這時開始轉向有名望了,那么就要知道適可而止,適可而止不會招來禍殃,就象道在天下那樣靈應,又如小河大川之水必然流向大海那樣靈應. [辨析]此章在今本32章后半部分,帛書107章。 由于分章和一個字的不同,更顯露和突出此章的主旨. 帛書和今本的始制有名與簡本的始折有名不同. 制有人為因素,折則是一種自然的轉折,轉向. 始折有名,夫亦將知止---開始轉向有名望了,(百姓感恩戴德),那么就要知道適可而止. 否則君王就會往往歸功于己,頭腦發熱,驕傲自滿,進而做出種種蠢事. 古代如此,今天又何嘗能夠完全避免呢? 所以,有名以后,別忘乎所以! 這就是本章之主旨. 第十五章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奪穆,獨立,不垓,可以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其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釋]1. 奪穆:奪勝過,穆---肅穆莊嚴;2. 垓:邊際;3. 逝:運行不止;4. 遠:廣闊無邊;5. 反:循環往復[譯文]有種狀態形成于宇宙混沌之初,它先于天地而存在. 它勝過一切的莊嚴肅穆. 獨立長存. 無邊無際,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本源. 不知道它的名字,給它取個名字叫道. 我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大. 大又叫運行不止,運行不止又叫廣闊無邊,廣闊無邊又叫循環往復. 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 國中有四大則安寧平靜,王是安寧平靜中之一啊. [人以地為生,所以]人不能違背地;[地以天為轉移,所以]地不能違背天;[天為道所包容,所以]天應服從道;[道以自然為歸依,所以]道應效法自然. [辨析]:此章與今本,帛書幾乎全同. 一種原始的宇宙本體論. 但引入政治生活,則簡本為國中有四大安,王居其一安,帛書和今本為國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無前句之安,改后局之安為焉,含義不同. 《說文》:安,靜也. 安靜、安寧、安定當為安本意. 而這些又都歸于靜. 此正乃老聃說教的核心. 帛書、今本中正有守靜篤之說. 司馬遷概括老子的思想,其中正有清靜自正. 凡是能夠真正遵崇此四大的,就會安、靜、定. 因為在以手工業和農業為主的社會里,在經濟上必須遵行自然客觀規律,一點也不能夠違背;而政治上則必須定于一(孟子語),老子的話叫王大,否則就會你爭我奪,戰亂紛飛. 一個候國如果政治上不統一,卿大夫和侯王爭大,那也會國難不已,但首先王必須安靜. 這或許就是國中有四大安,王居其一安的含義. 它與帛書國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的含義不同. 簡本文字只差兩字. 卻恢復了老聃的一層深意,凸現了老子的政治哲學,使文意一新. 第十六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帛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 虛而不淈,踵而愈出. ] 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注釋]橐籥,過去多訓為風箱,其實王弼訓為管樂器更正確些. [譯文]天地之間,它不象一倉庫管樂器嗎? 空空虛虛而不彎曲,愈動它就會愈有話說. [辨析]:此章在今本第5章中間,帛書74章. 老聃認為,國家與社會一樣象一樂器,你不動它,不吹它,它就平靜的在那里. 一旦動它、吹它,他就有話說了;你愈動,它就話愈多. 動的人自然是侯王,為政者. 正象絕智棄辯一樣,那時的老子尚未提出絕仁棄義,所以這里是指智者,辯者之言與私學之言. 他們七嘴八,弄的社會不得安寧. 到了太史儋時,更發展到懷疑仁義,不滿仁義了,以至有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語句. 帛書后面加了多聞數窮,不若守中的文句,不僅不主張多動多言,更發展到不主張多聽. 尤其是出于私欲私利的仁義等話語. 最好是保持中庸. 第十七章至虛,恒也;守中,篤也. 萬物方作,居以待復;萬物員員,各復其槿. [注釋]:一、員員,乃極言其多. 《說文》:員,物數也. 段注:數木曰枚,曰挺,數竹曰簡,數絲曰綸,數物曰員. 二、. 槿:柄也,本也. [譯文]:致力心靈的虛無,經常不懈;堅守中庸,一心一意. 萬物方興未艾. 坐以等待它們的反復;天下之物數不勝數,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上來. [辨析]此章在今本16章前半,帛書85章. 帛書、今本后增加50多字,發展甚多. 且將守中改為守靜. 即侯王應該以清靜為本,絕不妄作,寬容大度,公正無私. 簡本則只強調虛無,守中,靜待靜觀,這可反映了思想認識上的進程,而且反映了時代的差異. 由守中到守靜正如絕智棄辯到絕仁棄義,由亡為、亡名到無為、無名一樣,均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第十八章、十九章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易侮也. 其脆也,易判也. 其幾也,易剪也. 為之于其亡有也,補之于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注釋]1. 持:維持,控制;2. 侮:傷害;3. 判:分化;4. 剪:剪除,剪滅5. 亡有:(禍亂處在)萌芽隱蔽之時. [譯文]:禍亂未起,事情尚在安定時,容易維持控制. 霍亂尚未形成前,容易傷害它. 禍亂處于脆弱時,容易分化。 禍亂的力量微小時,容易剪滅。 防止禍亂要在它萌芽隱蔽之時,補救禍亂要在未亂之前。 合抱粗的大樹;由幼芽兒長起;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壘起來的;萬仗之高,是由腳底下一步步爬上去的. [辨析]此在今本64章之第一,二節,帛書39,40章. 所謂亂,非指一般的事故,二是指國家的禍亂. 這一切要在國家穩定時,禍亂尚未形成或處于萌芽脆弱之時設法消除,防患于未然,補救于未亂. 用《尚書. 五子之歌》的話說: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 第二十章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挫其銳,同其塵,解其紛,時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注釋]1. 智:本字,泛指聰明人及其群體------知識階層。 帛書,今本之知,乃智的假借;2. 之:助詞,相當于的,帛書和今本所無,此字很重要,有之可以解釋全章可以解釋全章. [譯文]:智者不擅自說話,說話的不敢自以為智. 堵塞他們的交往,關閉他們的學門,解除他們的紛爭,這叫深奧的同. 所以,不能對他們親近,也不能對他們疏遠;不能給他們以利,也不能給他們以害;不能使他們高貴,也不能使他們低賤. 這樣才能為天下人珍貴. [辨析]在今本56章,帛書28章。 本章主旨和第一章相同。 第二十一章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注釋]1. 之:為也,臨也. 2. 法物:法律和刑具3. 奇:詭詐的方法4. 畔:違背;[辨析]此章在今本57章,帛書29章. 與之幾無事提到第一位,恰與前面的以亡事取天下相對應. 前一個是亡,后一個是無. 前亡事是指相安無事,有事也不聲張;而后面的無事,是指諸侯勿生事,勿以己事擾民誤國. 《左傳. 僖公十九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則難. 如唐初對老子思想的運用與總結:1. 唐初承隋之弊,猶漢之代秦。 太宗謂是侍臣曰:往昔初年,京師. .. .. .遂至亡滅. 此朕所目見. 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靜,使天下無事. 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木根不搖,則枝葉茂盛,君能安靜,百姓何得不樂乎? (《貞觀政要. 論政體》)2. 魏征曰:隋民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窮而安樂,靜之也. 靜之則安,動之則亂. (《貞觀政要. 刑法法》)3. 唐太宗曰: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 安人寧國,惟在于君. 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 朕所以抑情損,克己自勵. (《貞觀政要. 務農》)這就是吾無事、無為、好靜、無欲的最好注釋. 而漢初,東漢初,北魏前期. .. .. .. 無為之治,更是具體的實踐. 簡而言之,正是什么? 即無事、無為、無欲、好靜,以此治國,在條件成熟時,也能夠取得天下的歸從. 比起孔孟之,老子的這個方劑,看似簡單,其實卻有很深的內涵,也是根本之方. 也為歷代君王所成功實踐了的. 第二十二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蛹蝎蟲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扣,骨弱筋柔而提固. 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乎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是謂不道. [注釋]1. 扣:傷害. 2. 強:逞強[辨析]此章在今本55章,帛書27章. 此章不僅講修身養性,還講益身,益氣之術. 第二十三章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喪身)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釋]1. 多:寶貴2. 病:害3. 愛:吝嗇;[辨析]此章在今本44章,帛書1章. 本章的編排比帛書和今本更合理. 上章最后談益生曰祥,前面又多涉及修身養性,益身養命的問題,此章轉而談看輕名利,財貨以可長久,符合思路進程和思維邏輯. 此章進行重身、輕名、輕貨之教. 第二十四章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 [注釋]1. 反:相反的方面2. 動:轉化3. 亡:隱蔽,躲藏. [譯文]相反的方面,是道轉化的方面;柔弱的方面,是道發揮作用的方面. 天下的事物發生于可見的有,也能發生于隱蔽而看不見的無(亡). [辨析]本章在今本44章,帛書6、7章. 此章是上章的繼續、概括、提高. 21章的無事、亡為、好靜,22章的比于赤子,23章的輕名、重身、輕貨及25章又一次深入的說教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等都是圍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個中心論點在說教. 從19章到25章,都是在說教:教育侯王統治者,立于反弱,無事可事,亡為可為,亡欲可欲,忘名可名,不爭可爭,身退則進. 不會突然冒出萬物生成論、宇宙本體論. 如帛書、今本之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這是萬物生成論,顯然是經過改造(誤解的改造簡本生于亡,少了個有,且是亡不是無),編次上與上下章不相聯系、脫節,且被引向別的論題. 因此,對于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之始初含義,有必要從新認識. 看來《文子. 原道》: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五色而五色形焉,有生于無,實生于虛. 才是生于亡的準確含義. 第二十五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注釋]述:表明[譯文]:雙手捧得滿滿的,不如算了吧;懷里揣藏得多多的,哪能長久保住呢? 金玉堆滿一屋,不可能守住它. 貴了,富了,就驕橫傲慢,等于給自己種下了禍殃. 功勞已經表明,就引身退下,天之道啊! [辨析]在今本第9章,帛書78章. 乙篇(楚簡《老子》乙組共18枚。 其中18,912,1318簡之文句前后相聯。 因此編為三組。 )第二十六章給(ji)人事天莫若穡(se),是以早備,早備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恒,莫知其恒,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 [注釋]1. 積德:積累功德2. 槿:《玉篇. 木部》:槿,柄也3. 氐:《玉篇. 氏部》:氐,本也[譯文] :富足人民,侍奉上天,沒有比務農更重要了. 惟有務農,所以才能早作準備與預備,早作準備與預防這叫不斷積累功德,不斷積累功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不知道它持之以恒何在,不知道它持之以恒何在,就可以享有國家,就掌握了國家的根本,可以長治久安. 這就叫深藏國柄,鞏固國家根本,長生久視之道啊! [辨析]此章在今本59章,帛書31章。 老聃的重農思想,歷史根源深遠. 重農是周人創國立國之本. 如《史記. 周本紀》記載周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以及公劉帶領周民由岐入豳,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使得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百姓多歸之,周道之興由此始. 可見周人的尊德思想,就是從后稷教民稼穡開始的. 德是什么? 它不僅是一種空洞的道德說教,而且還是一種物質福利即重農給予人們的的恩惠福利. 第二十七章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也,無為則無不為. [注釋]學者---知識階層;帛書和今本作為學者,猶如學生;兩者含義不同. [譯文] : 學者一天天增加,[功名欲望與偽行偽善也會隨之增大與蔓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會一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總要回到無私為上來,無私心無私為,則無所不為. [辨析]在今本48章,帛書16章. 本章主旨和首章相同. 第二十八章 絕學無憂[辨析]此句在今本19章之末句,帛書89章. 主旨和上章首章一樣. 此章與上章緊接,猶如父子夫婦. 獨立為一章。 絕學者絕何學? 哪一家學? 是否包含官學? 君國之學? 引兩條黃老學派的理論可知要絕的是私學、俗學《尹文子. 大道》上:故所言者,極于儒墨是非之辯,所為者極于堅偽偏抗之行,求名而已,故明主誅之. 總之,道家實際上將儒家墨家等為學者的大多數,視為不肖者、不善者甚至兇人. 他們認為私學,俗學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把追逐知識當做謀求名利,炫耀聰明的手段而已,他們這么做的社會后果必然會引起民心競,乃至民心亂,社會動蕩. 所以必須絕之而后已,方能無憂患. 第二十九章唯與呵,相去幾何? 美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 [注釋]呵:斥責. [譯文]應諾與呵責,兩者相差究竟有多遠? 美和丑,它們究竟不同在哪里? 世人所害怕的,也不能不感到害怕. [辨析]今本20章中間部分,帛書90章。 第三十章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也.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及吾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注釋]寵為下:受到尊寵的驚恐小些. 下:小;[辨析]在今本13章,帛書82章. 和帛書,今本基本相同,只是前面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人------這里是一種泛指. 此章須和下面36章聯系起來看. 兩章的主旨一致. 從可以托天下的對象看,本章進言的對象只能夠是君上、圣者等. 連自己的生命、修養都不顧的人,是不能夠將天下托付給他的. 第三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行于其中;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痍道如類,進道如退. [注釋]1. 建言:自古以來的話語2. 類:保衛3. 進:接近4. 痍:踐踏5. 明道如悖,痍道如類,進道如退:懂得道的好象違背道,踐踏道的好象保衛道,接近道的好象遠離道. 第三十二章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 大方亡隅,大器慢成,大音祗聲. 天象亡形,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釋]1. 輸:怠惰2. 渝:渾濁3. 隅:棱角4. 祗--敬 ,祗聲---敬音. [譯文]:德行高尚,虛懷若谷;潔白光彩,好似卑;;恩德廣布,好似不足;建立功德,好似怠惰;質樸純真,好似渾濁. 方方正正,隱去棱角;大才大器,決非速成;偉大之音;珍貴其聲. 天象隱蔽,常變其形;道總是褒獎不求名的人. 只有象道那樣[安于無名],才有良好的開端和良好的結局. [辨析]今本41章后半部分,帛書第5章. 此章有3點異于帛書和今本,且優之:第一:大器慢成非晚成. 多少事,不能急! 何況大器? 《說文》釋慢有惰和無畏的兩個意思. 第二:大音祗聲非大音稀聲. 祗:尊敬;偉大的聲音不可能多,多且濫則不敬,也就不莊重,不重要了. 第三:天象亡形非大象無形. 今本誤天為大. 亡非無,前者乃隱蔽,變化之意. 出亡在外的人不僅隱蔽,而且常變化. 天象不也是隱蔽的,經常變化的嗎? 同樣,亡隅也比無隅好. 可見楚簡《老子》解決了千古《老子》之疑案. 第三十三章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危. 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救. [注釋]:1. 門:私學之門2. 兌:《說文》:兌,說也. ,交往. 3. 賽:競賽. [譯文]關上私學的大門,堵塞他們的交往,終生不會出現危險. 開放他們的交往,鼓勵他們從事競賽,終身不可救藥. 第三十四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屈. [注釋]1. 盅:細小有限。 2. 弊:弊端3. 詘--言語遲鈍。 [譯文]:最成功的,也象有缺陷的,它的作用才不致產生弊端。 豐滿充盈的,象細小有限的,它的作用才不致窮盡. 最靈巧的,看似笨拙的;最成功的,看似言語遲鈍的;最正直的看似彎曲的. [辨析]在今本45章前半部分,帛書11章. 與帛書比,此章無大贏如絀最成功的卻似欠缺的. 與今本比,不僅無上句,而且無大辨若訥句. 但是簡本多了一句帛書、今本所沒有的:大成若詘最成功的看似言語遲鈍的. 老聃之世,已先后出現拓地千里,并國數十的侯國. 但他們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這里有個通病:即沒有看到大成功也必定存在種種缺陷。 而且大成之后,總是伴隨著自己與湊趣者的大吹大擂,自我標榜,自以為是,拒諫飾非,忘乎所以. .所以后來帛本有了:吹者不立,以及不自我,不自矜,不自見,不自是的倡導. 第三十五章趮勝蒼,青勝燃,清靖為天下定. [帛書:趮:zao疾速運動)勝寒,靜勝炅(jiong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注釋]清靖:《說文》:靖,立[竫jing]也. 從立,青音. 段玉裁注:謂立容安(竫)(靜)也. 所謂竫,他說:凡安靜之字宜作竫,靜其假借字也. 同時,靖、竫還有安定、平定、治理、善. .. .. .. 等含義. [譯文] 蟲鳥喧鬧勝過滿目蒼涼,青青蔥蔥勝過房舍燃燒. 清淡安靜為了天下安定. [辨析]今本45章,帛書12章. 與帛書、今本相比,有六字不同. 兩相比較,簡本的意境深度,顯然超過帛書、今本. 形象的表達了老聃反對戰爭,渴望統治階層清淡. 帛書、今本下面接著的文字就是:. .. ..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的文字看來就是順此思路發展而來的. 第三十六章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頓.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舍;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 以此. [注釋]1. 舍:歸宿;2. 長:擴大;3. 豐:富強4. 溥:普施,普惠. [譯文]:善于建立的就拔除不了,善于抱持的就不會脫落,因而其子子孫孫的祭祀就不會停頓. [將此善建、善抱持之理]修治于自身,他的德就真實;修治于家族,他的德就有了歸宿;修治于鄉里,他的德就會擴大;修治于天下,他的德就普惠天下. 所以,從個人/家族/鄉里/國家/天下是否善建、善抱來觀察這個人/家族/鄉里/國家/天下。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是與非呢? 就是采用這個辦法. [辨析]在今本54章、帛書26章. 儒家有其修齊治平的理論,老聃也有善建、不脫. 這與兵家的思想相通: 《孫子兵法. 計篇》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即首先要立于不敗之地,要致力于自身的不可勝的努力. 同樣,為人為政治國也有無為不可勝的問題. 春秋后期,亡國相繼,殺君不絕. 最迫切、最根本的問題子孫祭祀不頓,先從個人的不拔、不脫做起. 然后再發擴展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什么是德? 這就是德. 韓非子說:德者,得身也.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 這真是再實在不過. 丙篇(附錄):楚簡《老子》丙組有14枚竹簡,含有今本4個章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 其中1---3、4---5、6---10、11---14簡之文字前后相銜接,因此編排4組,承接乙組的章次. 第三十七章太上下智. 佑之其即,親譽之其即,畏之其即. 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猶乎,其貴信也. 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快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注釋]1. 即:就食、接近、迎合2. 安:于是;[譯文]最好是降低智者的聲望. 福佑他們,他們就會接近你,就食于你;親近和贊譽他們,他們更會迎合就食于你;他們畏懼你,也會設法接近你. 要看不起他們(侮之). 誠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任. 猶猶豫豫啊,使他們慎貴其言. 事遂功成,這樣百姓才能說我遵順自然. 所以說,大道廢棄,于是有了仁義;智者們迅速出現,于是才產生大詐大偽;六親不和,于是有了孝慈;國家昏亂,于是有了忠正之臣. [辨析]此章在今本17、18兩章,帛書86、87章. 本章和首章涵義相同. 第三十八章勢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太. [注釋]1. 勢---威力、權力、聲勢、力量2. 坪---本字,大地平坦. 《說文》:地坪也。 [譯文]:盛大權勢威力的形象,能使天下人歸附,歸附而不受到傷害,大地安定平坦通泰. [辨析]一字之差! 帛書、今本此章首句執大象,有人說是執守大象. 帛書、今本作執,是由于古字形相近而誤. 由于先秦無勢字,(上土+八+土+下丸)即勢也. 只要誰掌握了盛大的權勢聲勢,誰就是偉大的強大的. 天下自然會歸順. 歸順不受傷害,皆大歡喜,大地就會平坦(坪)、安定、通泰。 為什么說大地平坦安定呢? 簡文為坪,非帛書和今本的平,而且簡文的坪字,是平在上,土在下,望文思義,大地平坦是也. 法、術、勢中勢的倡導者,一直認定為[慎到],但追溯其源,[老聃]實其祖也 ! 第三十九章樂與餌,過客止. 古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而不可既(盡也)也. [注釋]1. 出言:評論2. 既:盡也. [譯文]:動聽的音樂與美味的事物,能吸引過往行人停留止步. 對古時大道的評論,平平淡淡啊! 它時那樣無滋無味. 看它,看不見它的形跡,聽它,聽它,聽不到它的聲音,它的作用卻時無窮無盡的. [辨析]此章在今本35章后半部分,帛書110章. 此章通俗近似口語. 這是對道體的簡單和形象的描述. 第四十章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铦(xian)襲為上. 弗美也. 美之,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不可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故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居之. [注釋]1. 铦:利器,鋒利. 2. 《左傳. 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說侵,輕曰襲. 因此,铦襲,指輕裝突然襲擊. [辨析]此章是春秋時代和帛書戰國時代的區別很明顯. 簡本只有一次提到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 而帛書則多次提到,而且反復強調. 可見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和時間持續遠超過春秋時期,對社會的破壞和國力的消耗很大. 所以:兵,民之賊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也. 发布时间:2025-08-11 12:59: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