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易上经乾传第一 内容: 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长林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赐紫金鱼袋朱震集傅䷀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 升降往来,周流六虚而不穷者也。 利者,得其宜也。 贞者,正也。 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变动,亦正也。 故九二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乾具此四德,故为诸卦之祖。 程颢曰:一德不具,不足谓之乾。 伏牺初画八卦,乾、坤、坎、离、震、巽、兑、艮,因而重之,归藏之初经是也。 商人作归藏,首坤,次乾。 夏后氏作连山,首艮,而乾在巳。 其经卦皆六十有四。 至于文王,首乾次坤。 以乾、坤、坎、离为上篇,震、巽、艮、兑为下篇,系以卦下之辞。 周公继之,乃有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有四象:六、七、八、九。 七,八,不变者也;六九,变者也。 归藏、连山用七八,易用六九,而七、八在其中。 变者以不变者为基,不变者以变者为用。 陆绩曰:阳在初称初九,去初之二称九二,则初复七。 阴在初称初六,去初之二称六二,则初复八矣。 卦画七八,经书九六。 七八为彖,九六为爻,四者互明,圣人之妙意也。 乾为马,六爻皆以龙言之,何也? 乾体本坤阳以阴为基也。 自震变而为乾,震变乾,则乾为龙。 乾变震则震为马,故震其究为健。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夫子作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上系、下系、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以赞易道。 其篇不相附近,不居圣也。 至陈元、郑众传费氏易,马融作传,郑康成传之。 康成之后,注连经文。 王辅嗣始分象辞附于爻下,乾存古文也。 一者,数之始,乾之元也。 阳生于子,万物资之而有气。 一变而七,七变而九,四之为三十六,六之为二百一十有六,而乾之策备矣。 乾,天也。 万物资始于天,天之道始于一,故曰乃统天,此赞元也。 六爻天地相函,坎离错居。 坎离者,天地之用也。 云行雨施,坎之升降也。 大明终始,离之往来也,所谓亨也。 万物殊品,流动分形,阴阳异位,以时而成。 乾自子至戍,坤自未至酉,男卦从乾而顺,女卦从坤而逆,所谓时也。 六位循环,万物生生而不穷者乎? 此赞亨也。 圣人时乘六龙,潜见跃飞,御天而行,体元亨也。 乾坤相交,是生变化,万物散殊,各正性命。 性源同而分异,命禀异而归同,太和者,相感𬘡缊之气,天地之所以亨也。 各正性命,保之而存,合之而聚,不贞则不利,故曰乃利贞。 不曰乾坤而曰乾道者,乾行坤从,天之道也。 此赞利贞也。 乾为首,震生万物。 坤为众,变震为蕃庶,积震成乾,首出乎庶物之上。 五辟、四诸侯,三公、二大夫、初元士,各正其位,万国咸宁,体利贞也。 乾,君道,体元亨利贞而后尽大君之道。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 易者,象也,有卦象,有爻象。 彖也者,言乎象者也,言卦象也。 爻象动乎内,言爻象也。 夫子之大象,别以八卦取义,错综而成之。 有取两体者,有取互体者,有取卦变者。 大概,彖有未尽者,于大象申之。 天所以为天者,健也。 万里一息,其行不已,君子以是自强不息,不敢横私其身也。 夫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乾言不息配天也,坤言厚德,配地也。 两者诚而巳矣。 独于乾言诚者,诚天之道也。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夫子小象辞也。 晋太史蔡墨曰。 在乾之姤。 曰潜龙勿用,在乾之同人曰见龙在田。 此系辞所谓乾一索、再索、三索,陆绩所谓初九、九二也。 初九变坤,下有伏震,潜龙也。 阳气潜藏在下之时。 玄曰:昆仑旁薄,幽也。 二居地表,田也。 坤变为离,离为文,文章炳明,见龙也。 龙德而见,如日下照,施及于物者普矣。 玄曰:龙出乎中,龙德始著也。 三变离兑,日在下,终日也。 初九、九二,乾乾也。 初九始正也。 九三终正也。 终则有始,反复乾乾,动息不离于道者也。 三则极,极则反,反则复,非终日乾乾能之乎? 玄曰:首尾可以为庸。 程颢曰:终日乾乾,对越在天,盖上天之载,无声臭也。 初二、三有伏震,震为龙,为足。 五为坎。 九四变离,兑兑为泽。 泽,渊也。 足进乎五,或跃也。 伏震为龙,退而在渊也。 九居四,履非其位,宜有咎,进则无咎。 尧老而舜摄,舜老而禹徂,征之时乎? 玄曰:东动青龙,光离于渊。 程颐易传曰:量可而进,其适时则无咎。 九五坎变离,离为飞,乾为天,离渊而飞,飞龙在天也。 离为目,见也。 九五动九二,大人应而往造之,利见大人也。 玄曰:龙干于天,长类无疆。 上九变兑,兑为毁折,亢满之累也。 盈极则虚,不可久也。 玄曰:南征不利。 九阳刚之极,乾天德,在万物之先,复用阳刚之极,则刚过矣,人所不能堪也。 九六阴,阳之变也。 九变则六,六变则九,九六相用,刚柔相济,然后适乎中。 关子明曰:以六用九。 易传曰: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 伏爻何也? 曰:京房所传飞伏也。 乾、坤、坎、离、震、巽、兑艮、兑,相伏者也。 见者为飞,不见者为伏。 飞方来也。 伏既往也。 说卦巽其究为躁卦例飞伏也。 太史公律书曰: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此论复卦初爻之伏巽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文言者,错杂四德六爻,反复成文,设为问答,往来相错,亦文也。 故太玄准之以玄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 元者,生物之始,善之长也,其在人则仁也。 亨者,天地之极,通众美之期,会也。 利由屈信相感而生,或屈或信,各得其宜。 义者,宜也,语义则利在其中矣。 贞,正也,在物则成也。 玄所谓水包贞也。 有德乃有事,德不正则事不立,立事之谓干。 唯仁者宜在高位,故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凡长于人,皆长也。 物不可以苟合,必致饰焉,故嘉会足以合礼。 嘉会,如嘉魂魄是也。 利,顺物理而行之,各得其所欲者也,故利物足以和义。 守正坚固,不为万物之所挠夺,乃能建立庶事,故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刚健不息,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张载曰:天下之理得元也,亨,会而通也。 说诸心,利也;一天下之动,贞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常,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之变化,龙德也。 初九变坤,谓之潜龙,龙德而隐者也。 初之四变九为六。 易世也。 初九隐伏,不易乎世也。 易如天下有道,吾不与易也之易,历有元会运世。 世者,辰也。 初九子之四易午,故曰易世。 震为声,巽见震伏,不成乎名也。 二为中,二动为庸,初九依乎中庸初之四成兑说遁世而无闷也。 初九变不正,不见是而无闷也。 不见是而无闷者,举世非之而不加损也。 之四,行也。 兑说,乐也,乐则行之也。 退而失位为忧,忧则退违之也。 巽为木,在下,确乎其不可拔。 潜,龙也。 初九一爻之四,或曰遁,或曰行,何也? 曰:自依乎中庸言之,二阴遁也。 自初九之四言之,行也。 此所谓曲而中也。 九二之动,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者,中之用也。 二之五兑,为口为言,上行为行,言,行也。 言中庸而应,庸言之信也;行中庸而正,庸行之谨也。 言行变化,不失其中,故谓之庸。 初九、九三,上下正,闲邪也。 九二动正中存诚也。 诚自成也,非外铄也。 闲邪则诚自存,犹之烟尽火明,波澄水静,闲之者谁欤? 莫非诚也。 言信行谨,闲邪存诚,其德正中。 自二之五,善涉乎世矣,然且不自伐,以正中而游人闲者也。 兑隐矣,二不行矣。 不闻其言,不见其行,不伐也。 德施而光,普博也。 文明而巽,化也。 唯至诚为能化其德如是。 宜之五为君也,是以利见九五之大人,故曰君德。 五,君位也。 颜子择乎中庸而弗失之,夫子告之以为邦,九二君德故也。 乾刚之德,自初至三,进德也。 九二动成巽,巽为事业者,事之成,动而巽修业也。 兑为口,正以动忠信也。 忠信所以进德也。 巽言不离于忠信。 修辞也。 二正,诚也。 巽为股,立也。 修辞以立诚,诚立而其业定,修辞所以居业也。 初九知中之可至,则行而至之,初可与乎几也。 九三知中之不可过,则动而终之,三可与存乎义也。 义者,时措之宜也。 玄曰:诸一则始,诸三则终,二者其得中乎。 是故九三动而弗处,居上位而不骄也。 初九遁而无闷,在下位而不忧也。 是则乾乾者,进德修业,立诚以居之而巳,非安夫上位而不去也。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巽为多白眼惕也。 九三之动,危厉也。 离日在上,为朝,在五为昼。 在三四为日昃,为夕,为终日;在二为暮夜,为明入地中。 日在三,故曰夕惕。 九四动之五,进而上也。 复之四,退而下也,故曰或跃。 或,疑辞也,谓非必也。 九四动,正也。 之五不正,疑为邪。 四,臣位,五君位,出乎臣之类。 离,群也。 三阳为群,然上下进退无常者,乃九三进德修业,至是欲及时尔,故进则无咎。 不然,四近君多惧,安得无咎。 易传曰:圣人之动,无不时也。 五变之二成巽,下有伏震。 巽风震雷,同声相应也。 二动之五成兑,下有伏坎。 兑泽坎水,同气相求也。 五之二,兑泽流坎,水流湿也。 二之五,离火见,离,燥卦,火就燥也。 五变来之二,二有伏震,云从龙也。 二巽往之五,五兑成虎,风从虎也。 九五中正而居天位,圣人作也。 二震为万物,离目为睹,万物睹也。 九五变六,六本乎地,故亲下而见二。 九二应五,九本乎天,故亲上而见五。 易传曰:乾之二五,则圣人既出,上下相见,共成其事,所利者见大人也。 九居上处极,贵而失尊位,无位也。 王弼谓初上无位,误也。 三变成坤,坤为众民也。 三不变,高而无民也。 贤人,九三刚正也,不变以应之,贤人在下位而上无辅也。 故动则有悔,贵高而盈,亢则穷也。 爻辞曰大人,文言曰圣人。 圣人有大之极,而不为其大,大而化也。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九,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易传曰:言乾之时也。 潜龙勿用,时在下也。 见龙在田,时可止也。 舍,止也。 井初六为九五舍之,与此象异。 二阳方进而未泰,故可舍。 止,音苃舍之舍。 九二变遁艮有止意。 终日乾乾,进而行事之时,非乾乾不能堪其事。 巽,行事也。 或跃在渊,上下进退无常,自试时也。 飞龙在天,在上而致治时也。 亢龙有悔,阳穷于九,阴穷于六,位穷于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上九穷不知变,穷之灾也。 天灾曰灾,数极时也。 玄有三统九会,阳以九终,以极数也。 然天人有交胜之理,故有悔。 天德不可为首,用九不见其首,则不过,不过中也。 六位得中,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易传曰:言乾之义也。 乾伏坤见,阳气潜藏,故曰潜龙勿用。 坤文离明,德施之普,光于天下,人文明也,故曰见龙在田。 三阳方行,亦与之行,故终日乾乾,行不息也。 周公继日待旦之时乎。 四人位,五天位,离人之天,水火相息,乾道革矣,故曰或跃在渊,天不可阶而升也。 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者,成性跻圣也。 张载曰:受命首出,则所性不存焉,故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上极也。 消息盈虚,与时偕行则无悔。 偕极则穷,故有悔也。 六九相变,天地之道不可违之则也。 乾元,始也。 于其始也用九,其终不过矣。 以其不可过也,故曰天则。 见天则则知中道,乃固然之理,非人能为之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元者乾之始。 刚反而动,亨在其中矣。 利贞者,乾之性情也。 性情犹言资质也。 动而生物,利也。 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巳,贞也。 贞,正也。 始则亨,亨则利,利则贞在其中。 诸卦言利者,指事而言之,利于此,或不利于彼。 乾始万物资之,天下至大,无不蒙其利者,不言所利,则其利大矣,故谓之元。 元又训大故也。 夫子欲言乾道之大,其辞有不能尽者,故曰大哉乾乎。 乾总言之,则刚不挠也。 健,不息也。 健者,积刚而成也。 悉数之,则中正而不倚也。 纯,全而粹美也。 一、三、五,正也。 二五,中也。 中而正者,其九五乎! 八卦皆纯也。 纯而粹者,其重乾乎。 故玄准之以睟其首辞曰:阳气袀睟清明,道至于纯粹,无以复加矣。 而六者皆原于一。 一者何? 乾,始也。 天地之本,万物之一源,精之又精,刚健中正,纯粹自此而出,故曰刚健中正。 纯粹精也。 易传曰:精谓六者之精极也。 以一言该之曰正。 正者,乾之性也。 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于诸卦,被于三百八十四爻。 无往而不利者、乾之情也。 情、变动也。 性、不变者也。 时乘六龙者、以御天而行也。 云行雨施者、天下平均也。 二者体元亨也。 无亨则利贞在其中矣。 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则万物各正其性命矣。 郑康成本作情性。 君子以成德为行。 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君子积善成德,以其成德行之为行,日可见于外而不可掩者,行也,九二是也。 隐之为言,隐伏而未见于世,行而其德未成,是以弗用。 张载曰: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 初九正其始,二益之而说,学以聚之也。 聚者,升而上也。 兑为口,问以辩之也。 二动中虚,虚则有容,宽以居之也。 动而以巽行,仁以行之也。 学聚问辩,宽居仁行,二与五应,有君德也,是以言行如上云。 九三、九四以刚乘刚而不中,过乎刚也。 二为田,九三居下位之上,虽上不在天,而下巳离田,动则危且有咎,故乾乾不息,因其可危之时而惕,则虽危无咎矣。 中二爻,人也。 四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或进而之五,则中不在人,可惧之地也,故疑而未决。 上下进退,不必于处,是以无咎。 九三之惕,九四之疑,可谓能用九矣。 虽重刚不中,何患于过乎。 道者,循万物之理,而行其所无事者也。 天地之覆载,日月之照临,四时之消长,鬼神之吉凶,岂有意为之哉。 大人其道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故顺至理而推行之,先后天而不违。 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鬼神者,流行于天地之间者也,是以九五利见大人也。 亢者,处极而不知反者也。 万物之理,进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丧。 亢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穷而致灾。 人固有知进退存亡者矣,其道诡于圣人,则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则与天地不相似。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故两言之。 前曰大人,此曰圣人。 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则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矣。 此大而化之者也。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万物资乾以始而有气,资坤以生而有形。 乾始而亨,无所待也,是以能大。 坤待乾而行,乃能至于大,有气而后有形也。 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天健也。 坤顺而承之,故曰坤。 天先地后而生万物,坤为大舆,自下载之积厚也。 天无疆者也,坤所以配之者,载物之德,合乎无疆,故地配天,坤合乾,乾坤之始,皆谓之元。 光者,坎离也。 大者,乾阳也。 静翕,含之也,以育其根。 动辟,弘之也,以成其形。 一静一动,品物咸亨,故曰亨。 品物咸亨者,离之时也。 乾为马,坤变之为牝马。 牝马,地类也。 无疆者,乾之行也。 坤依乾而行,以柔承刚,以顺承健,乃能行地无疆,故曰利牝马之贞。 利牝马之贞,则非不言所利,此坤之利所以异于乾之利欤? 君子,乾之象。 柔顺,坤之德。 一、三、五,天也。 二、四、六,地也。 阳以奇为正,阴以偶为正。 阳先阴后,柔顺承乾,乃得坤正,则柔顺者利于承乾以为正也。 是以君子体坤而行,行者攸往也,故曰君子攸往。 犹乾言时乘六龙,首出庶物也。 一。 三、五不得其正,先迷也,失坤道也。 牝鸡无晨,西云不雨,故曰先迷。 二顺一,四顺三,六顺五,顺乾得主,坤道有常,有常者,坤之利也。 臣待君唱,女须男行,故曰后得主,利。 子夏传曰:先迷后得主也。 二进至三,坤体成,西南,坤也。 止而不进成艮,东北,艮也。 坤阴生于午,至申,三阴成矣。 自申抵戍,群阴得朋,宜若有得也。 而至亥成坤,万物皆虚,故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乾阳生于子,至寅三阳成矣。 自寅抵辰,阴类浸亡,宜若有丧也。 而至巳成乾,万物皆盈,故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是以得君者臣之庆,得亲者子之庆,得夫者妇之庆,三者未有不离其朋类而得者也,故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坤以顺为正,而地之顺天而无疆者,顺夫正也。 臣有献替,妇有警戒,子有几谏,各安其正,乃能悠久而无穷。 安贞之吉,应乎地之所以无疆也,故曰安贞吉。 张载曰:东北丧朋,虽得主有庆,而不可怀也。 虞翻以月之生死论之曰:从震至乾,与时偕行。 消乙入坤,灭藏于癸,坤终复生。 阴阳之义配日月,其大致则同。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高西北,地倾东南以顺之,故水潦有所归,而万物各得其所。 君子积顺德而至博厚,故能容载万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阴者,小人之道也。 一阴生于午,剥,乾之初也。 五阴而霜降,六阴而坚冰。 初六之动,柔成刚,阴始凝也,莫之御焉,骎骎然驯致乎盛阴,而小人之道极矣。 故观其所践履,则一阴始凝,知其必至于履霜坚冰也。 震为足,自下而进履也。 或曰:坤之初六,五月也,何以有履霜坚冰之象? 曰:所谓见微者也。 寒露者,剥之初六也。 霜降者,剥之六五也。 剥之初六,即坤之初六也。 剥之六五,即坤之六五也,剥穷成坤,上六也。 露者,坤之气,寒气入之,故露为霜。 立冬水始冰,亦坤之初六也,于斗建为亥,乾金之气为冰,故坤之初六一爻,自姤卦言之为五月,自剥卦言之为九月,至五阴而霜降,自坤卦言之为十月,为亥,至六阴而成冬。 玄所谓水凝地坼,非见不见之形者,其能知小人之祸于甚微之时乎?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中正而动,中故直,正故方。 直者,遂也,方者,不易其宜也。 易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又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而说卦乾为直,坤为方,方亦刚也。 故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重坎为习,二动成坎,不习也。 动而之五,得正不习,无不利也。 坎为光,光,大也。 易传曰:二为坤之主,中正在下,尽地之道,故以直方大。 三者形容其德,由直方大,故不习而无不利。 不习,谓自然也。 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坤离为文明,三文之成为章。 坤见离伏,含章也。 人臣当含章不耀,以其美归之君。 六三不正,非容悦者也,可正也。 六三动则正,惟含章也。 故当可动而动,以时发也。 坤德含弘光大,含章者,坤之静也。 以时发者,坤之动也。 静而含,动而弘,坤之所以承天欤。 乾为王,伏巽为事。 三内卦之上为成,上为外卦之终。 或从王事者,三之上也。 坤作成物,无以成功自居,有终其事而巳。 为臣而终其事,职当然也。 六三以是从王事,得恭顺之道,知光大矣。 坎离合为知,知如日月之明光大也。 邵雍曰: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坤为囊,六四动成艮,艮为手,括囊也。 六四正动则不正,四有伏兑,兑为口,不正无誉可也。 无咎何邪? 六四当天地否塞、贤人遁藏之时,不利君子正,故止其口而不出者,慎也。 慎以全身,故于义不害。 若立人之本,朝道不行矣,而括囊缄默,罪也,安得无咎? 故此爻不以位言之。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五尊位,六居之,人臣当此,唯守中居下,乃得元吉,否则必凶。 黄,地之中色。 文者,地道之美,见于山川动植者也。 裳,下体之饰,曰黄,则守中,有地道之美而不过,故曰文在中也。 曰裳,则居下,虽处尊位而不失坤之常,唯守中不过,斯能居下矣。 以是而动,动则得二元吉也。 元吉者,言其始本自吉,非变而吉也,故元吉,在吉为至善。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上六,坤之穷十月也,其位在亥。 乾之位,十一月复震,震变乾为龙。 上六变乾,乾为天卦,外天际也。 野之象野,莫知所适之地。 坤道巳穷,动而不巳,臣疑于君。 乾坤交战,君臣相伤,不知变通故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六阴,柔之极,不济之以阳刚,则邪佞之道。 故以九用六,乃能永久,不失其正。 杜钦曰:地道贵钦,阳始之,阴终之,未始离阳,故曰以大终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 天玄而地黄,至柔至静者,坤之体也。 动而刚方者,坤之用也。 方亦刚也,以其不可易言之谓之方。 其体则坤,用则随乾,观其所动,而坤之顺德见矣。 含万物而生之者,阴含阳也。 玄曰:天郁化精,地隐魄荣。 隐,所谓含万物也。 及其化生,品物咸章,保厥昭阳,坤道乃光。 坤之光,即乾之光大也。 玄曰:天炫炫出于无畛,熿熿出于无垠。 炫炫熿熿,所谓化光也。 坤道至矣,一言可尽,其顺矣乎。 天动地随,其行有时,故承天而时行。 善不善之报,必有余者,驯而不巳,积之既久,则末流必多,乾坤是也。 家言,臣子也。 坤积至五,子弑父,臣弑君,离日坎月,自下而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辩之不早,其祸至此,矧不辩乎? 先儒尝以乾坤论之,谓君子之道有时而消,于是有坤化阳灭者矣,然而复出为震者,余庆之不亡也。 小人之道有时而消,于是有阳息阴尽者矣,然而极姤生巽者,余殃犹在也。 观诸天道,月之生死,晦尽而生明,既满而成亏,先儒余庆余殃之论,为不诬矣。 是故有虞之子不肖,而陈齐永祚;商辛之后有国,而禄父再亡。 敬者,操持其诚心而弗敢失也。 二动以直,敬以直内也。 直内,言内省不疚,其理直也。 方者,义之不可易也,有所不为,有所不行也。 二往之五,义以方外也。 诚者,合内外之道,内直外方,敬义立矣。 敬义立,则相应相与,其德不孤。 放诸四海而准以直方大也。 爻动为行,巽为不果。 二动震见巽伏,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上曰中则直,此言直其正,何也? 曰:正而不中者有矣,中则正矣。 天地之间,万物粲然而陈者,皆阳丽于阴,托之以为美者也。 阳尽则阴之恶毕见,不能自美矣。 然阴虽有阳之美,当含蓄之以从王事,待时而发,不有巳也,岂敢当其成功哉。 乾巽,从王事也。 地道无成,顺天而行,乾知太始,坤代有终,自然之道也。 故臣终君之事,妻终夫之事。 不言子者,臣子一也。 泰之时,天地变化,草木亦蕃,而况人乎。 否之时,天地闭塞,贤人亦隐,而况草木乎。 三才一理也,是故并言之。 括囊无咎,非闭其言而不出,盖言谨也。 谨者,庄子所谓慎为善也。 阴进至三成否,否泰反其类,故其言如此。 坤五黄中,动而成坎,传所谓坤之比也。 坎为通,有美在中而通于理。 理者,中正也,天地万物之所共由者也。 通于理,则大美具矣,美在其中矣。 五,君位,六变九,正位也。 正位而居坤体,不失为臣之道,黄裳也。 九五艮,艮为手,二五相易成震,震为足,畅于四支也。 巽为事,业者,事之成,发于事业也。 诚则形,形则不可掩,故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通于理者,无往而不通,其伊尹、周公共伯和之事乎! 月盛则掩日,臣强则疑君,阴疑于阳,必战。 十月纯坤用事而称龙者,天地未尝一日而无阳,亦未尝一日而无君子,为其纯阴,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乾在故也。 上六之动坤成乾,其体剥,剥者,复之反,震变也。 十一月复,复初九庚子,子坎之位。 坎为血,震为玄黄。 血,幽阴也。 上六疑阳未离阴类,故称血焉。 震者,天地之一交,天玄而地黄。 玄者,坎中之阳,黄者,离中之阴,天地之杂也。 其血玄黄者,君臣相伤也。 虽欲力胜,莫之助也。 故圣人于初六戒之,上六则无及巳。 郑本作为其兼于阳也,故称龙焉。 或问: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六爻反复相应,何也? 曰:京房所传世,应也。 三画之卦,一二、三重为六爻,四即初,五即二,上即三,各以其类相应。 邵雍曰:有变必有应也。 变乎内者应乎外,变乎外者应乎内。 变乎下者应乎上,变乎上者应乎下。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变之与应,常反对也。 故卦一世者四应,二世者五应,三世者上应,四世者初应,五世者二应,六世者三应。 在易言应者一十有九卦。 昔之言应,如子太叔论迷复凶是也。 至虞翻始传其袐,然未尽善。 系辞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世应者,相易之一也。 故曰两则化,一则神。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自屯、彖而下,乃以卦变为象。 屯、临之变自震来。 四之五震者,乾交于坤,一索得之,刚柔始交也。 四之五成坎,坎险难,刚柔始交而难生也。 易传曰:始交而未畅为屯。 在时则天下未亨之时。 此以震、坎释屯之义也。 安乎险而不动,与动乎险中不以正,皆非济屯之道。 初九,正也。 四之五得位、大者、亨以正而利也。 以天地观之、刚柔始交、郁而未畅。 雷升雨降、其动以正、则万物满盈乎天地之间、有不大亨乎。 此以初九、九五释元亨利贞也。 震,雷也。 坎,雨也。 兑泽上而成坎、故为雨。 初九,屯之主也。 初往之五,行必犯难,益屯而不能亨矣。 君子宜守正待时,故勿用有攸往。 此言初九也。 天造之始,草创冥昧,人思其主,能乘时众建诸侯,使人人各归以事主,虽有强暴,谁与为乱哉? 四为诸侯,九五在上,六四正位,分民而治,建侯也。 虽则建侯,而未始忘乎险难。 震为草,乾之始也。 坤为冥昧,坎为劳卦,故曰天造草昩,宜建侯而不宁。 此再言初九、九五也。 以卦气言之,十月卦也。 太玄准之以礥,或曰:圣人既重卦矣,又有卦变,何也? 曰:因体以明用也。 易无非用,用无非变,以乾坤为体,则以八卦为用,以八卦为体,则以六十四卦为用。 以六十四卦为体,则以卦变为用;以卦变为体,则以六爻相变为用。 体用相资,其变无穷,而乾坤不变。 变者,易也;不变者,易之袓也。 所谓天下之动,贞夫一也。 故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又曰: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考其所命之辞,寻其辞之所指,则于变也若辨白黑矣。 夫易之屡迁,将以明道,而卦之所变,举一隅也。 推而行之,触类而长之,存乎卜筮之所尚者,岂有既哉。 故在春秋传曰某卦之某卦者,言其变也。 若伯廖举丰之上六曰:在丰之离,知庄子举师之初六,曰在师之临。 其见于卜筮者,若崔子遇困之大过者,六三变也;庄叔遇明夷之谦者,初九变也;孔成子遇屯之比者,初九变也;南蒯遇坤之比者,六五变也;阳虎遇泰之需者,六五变也;陈仲遇观之否者,六四变也。 周官大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八卦谓之经,则六十四卦为卦变可知。 故曰卦之所变,举一隅也。 王弼尽斥卦变,以救易学之失,救之是也,尽斥之非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坎在上为云,雷动于下,云蓄雨而未降,屯也。 屯者,结而未解之时,雨则屯解矣。 彖言雷雨之动满盈者,要终而言也。 解丝棼者,纶之经之。 经纶者,经而又纶,终则有始。 屯自临变,离为丝,坎为轮,纶也。 离南坎北,南北为经,经纶也。 君子经纶以解屯难,凡事有未决,反复思念,亦此象也。 初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初九刚正,屯难之始,上有正应,震动体进,则犯难成,巽为进退,九居四不安,故盘桓。 子夏传曰:盘桓犹桓旋也。 盘桓不进,利于守正,不进非必于退也,志在行其正也。 初九不忘上行之谓志,志刚中也。 志行正也。 可不盘桓以待时乎。 初动济屯,四诸侯位。 建国命侯,资以辅五。 屯难未解,众阴不能自存。 有刚正之才,使之有国,则众从之。 阳贵阴贱,坤众为民。 九退复初,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故曰利建侯。 夫子时、楚有四县,赵简子命下大夫受郡,必言利建侯者,建侯,万世之利也。 或问:震又成巽,何也? 曰:所谓杂物撰德也。 撰,数也。 且以屯论之,坎,阳物也;震,动也。 四比于九五,自三柔爻数之,至于九五,巽也。 震,阳物也;巽,阴物也。 刚者阳之德,柔者阴之德,刚柔杂揉,不相逾越,故曰杂而不越。 先儒传此,谓之互体。 在易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离震相合,中复有艮。 明夷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又曰:内难而能正其志。 坎,难也。 离坤相合,中复有坎。 在系辞曰:八卦相荡。 先儒谓坎、离卦中互有震、艮、巽。 兑在春秋传见于卜筮,如周太史说观之否,曰:坤,土也。 巽,风也。 乾,天也。 风为天,于土上,山也。 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 自三至四有艮,互体也。 王弼谓互体不足,遂及卦变。 钟会著论,力排互体,盖未详所谓易道甚大矣。 六二,屯如𧾍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九五屯之主,六二中正而应,共济乎屯者也,故曰屯如。 二乘初九,欲往应五,迫于刚强,𧾍回而不能去,故𧾍如。 乾变震为作足之马,震为足乘马也。 初不应五,二欲应之,与马别矣,故乘马班如。 春秋传曰。 有班马之声。 杜氏曰。 班别也。 五坎为盗。 盗据山险。 寇也。 男曰婚。 女曰姻媾。 男女合也。 九五应六二。 婚媾也。 五自初九视之。 有险难之象。 寇也。 自六二视之。 匪寇也。 婚媾也。 特以乘刚故耳。 初九六二正也。 而致六二之难者。 刚乘柔则顺,柔乘刚则逆,妻不亢夫,臣不敌君,天地之道,故曰六二之难乘刚也。 二五相易,五之二成兑,兑,女子也。 二之五成坤,坤为母,女子而为母,字育也。 坤见坎毁,刚柔以中正相济,屯解之象。 坤为年,其数十。 六二守正不苟,合于初而贞于五,是以不字。 屯难之极,至于十年。 二五合刚柔济,兑女乃字。 屯本临二之五合则九反二,六反五。 坤为常,故曰反常也。 王弼曰:屯难之世,其势不过十年。 敦谓弼不知天乎坤为年何也。 曰岁阳也。 阳生子为复息,为临为泰,乾之三爻也。 夏后氏建寅,商人建丑,周人建子,无非乾也。 古之候岁者,必谨候岁,始冬至日,腊明日,正月旦日,立春日,谓之四始。 四始亦乾之三爻也。 坤十月阴也,禾熟时也。 故诗十月纳禾稼,春秋书有年、大有年,丧礼三年者,二十七月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六三柔不当位,不安于屯,妄动以求五。 五,君位,艮为黔喙,震为决躁,鹿也,言有求于君也。 若上六变而应三,艮变巽离,有结绳为罔𦊙之象。 艮为手,虞人指踪而设罔𦊙者也。 上六在君之侧而不应,譬之即鹿无虞,人以导其前,岂惟不得鹿乎? 往而徒反退之,三陷于林莽中矣。 艮为山,震为木,林也。 三四为中,林中也。 六三有从禽之欲,不知事有不可,贪求妄动,是以陷于林中而不恤,故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君子,初九也,知不可往,往无所获,且有后患,故见几而舍之。 舍,止也,艮也。 君子安于屯,不若六三徒往而穷,自取疵吝。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六四柔而正,上承九五,坎为美脊之马,艮为手乘马也。 四自应初,五自应二,其情异,乘马而班别者也,故曰乘马班如。 六四虽正,有济屯之志,五不求而往,岂能行其志哉。 五求四男下女,阴阳相合,斯可往矣。 往之上得位,故吉无不利。 艮为手,求也。 坎为月。 震东方。 明之时也。 九五有明德故求。 故求而往。 吉无不利。 否则志不应有凶。 易言出入往来,何也。 曰。 出入以度内外也。 卦有内外,自内之外曰出,自外之内曰入。 出者,往也,入者来也;往者屈也;来者伸也。 出入往来,屈伸相感而无穷。 天道东面望之,来也;西面望之,往也。 故晋之出为明夷之入,蹇之往为解之来。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坤为民,兑为泽,五之二成兑,有膏泽下于民之象。 膏泽下则五之所施光矣。 坎为月,有光之象故也。 屯之时,九五得尊位,六三不正,处内卦之极,震体而有坤,权臣挟震主之威,有其民者也。 六三壅之,九五之膏泽不下,故曰屯其膏,言人君之屯也。 九五中正守位,六二、六四、上六自正,阴为小,故小贞吉。 五动而正三,以君讨臣,则三复乘五,盖膏泽不下,五之施未光,民不知主,祸将不测矣,故大贞凶。 易传曰:膏泽不下,威权巳去,而欲骤正之,求凶之道也。 鲁昭公高贵乡公之事是也。 若盘庚、周宣修德用贤,复先王之政,诸侯复朝,以道驯致为之不暴,又非恬然不为,若唐之僖、昭也。 不为则常屯以至于亡矣。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上六,屯之极也。 五坎为美脊之马,动而乘之,上应三,五自应二,虽欲用五济屯,其情异矣。 乘马而班别也。 上动成巽,巽为号。 上反三成离,为目,坎为血,泣血也。 上不得乎君以济屯难极矣,无如之何,是以泣尽,继之以血,连而不已。 上之三连两离爻,故曰涟如。 然屯极矣,极则必变,何可长也? 巽为长。 ䷃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 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 止于外,不可进也。 险在内,不可止也。 险而止,莫知所适,蒙也。 此以艮坎二体言蒙也。 蒙者屯之反。 屯者物之稚。 故蒙而未亨,有屯塞之义。 九二引而达之,屯塞者亨矣。 屯九五大者亨,五反为二,以亨道行也。 蒙有可亨之理,当其可亨之时而亨之,使不失其中者,时中也。 学者禁于未发,发而后禁,则过时而弗胜,故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此以九二言亨也。 艮为少男,童蒙也。 我者,二自谓也。 二在下不动,有刚中之德以自守。 匪我求童蒙也。 二柔顺与五相应,艮为手,求之象,童蒙求我也。 童蒙求我,然后二以志应五。 志谓刚中也。 二为众阴之主,四阴皆求于二,而志应者,应五也。 震为草,以手持草筮也。 筮,占决也。 五动二应初,筮告也。 初筮告者,以刚中也。 不问而告,与问一而告二,皆非刚中。 夫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蒙塞极矣。 于是求达焉,则一发而通,通则不复塞矣。 此初筮所以告也。 六三、六四不与二相应,再三渎,渎则不告也。 不待其欲达,随其屡问而告之。 决之不一,不知所从,则必燕譬废学,䙝其师训。 渎与黩同。 此以二、三、四爻言亨。 蒙之道也。 蒙自二至上,体颐。 颐,养也。 九二一爻,自发蒙者言之,刚中也。 然而未正,故戒之以利贞。 自蒙者言之,纯一之德未发,童蒙养之,至于成德,跻位乎中正,则圣功成矣。 盖学未至于圣,未足谓之成德。 故夫子十五志于学,至于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则蒙以养正,作圣之功也。 虞翻曰:二志应五变得正而蒙亡。 此以二五言利贞也。 在卦气为正月卦。 太玄准之以童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坎水在山下,有源之水泉也。 山下出泉,未有所之,蒙也。 泉积盈科,其进莫之能御,故君子果其行,必育其德。 德者,行之源。 育德者,养源也。 果行则发而必至。 震为行,乾刚为德,坎水,上为云,下为雨,在山下为泉,象其物宜也。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 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初六之动,发蒙也。 蒙蔽之民,不善其始,至死于桎梏而不悔。 初六,发蒙,利用此刑人,刑人非恶之也,以正法也。 于其始也,正法以示之,蒙,蔽者知戒,终不陷于刑辟,用说桎梏之道也。 艮手震足,交于坎木,桎梏之象,坎为律法也。 初六动而正,正法也。 兑为刑杀,兑见坎毁,说桎梏也。 治蒙之初,威之以刑,然后渐知善道,过此以往则吝矣。 卦言童蒙,爻言刑人,刑所以辅教也。 易传曰:立法制刑,乃所以教也。 后之论刑者不复知教化在其中矣。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五柔也,九二,刚也,五以柔接刚,为二所包,含章有美而效之,君臣道之正也,二之吉也,故曰包蒙吉。 二以刚接柔,为五所纳,艮男为夫,巽女为妇,妇有相成之道,虚其中以纳之,君道之正,五之吉也,故曰纳妇吉。 二在内为家,坎为乾之子,父有子而至于纳妇,子克荷其家者也。 九二而致其君,虚中纳之,非其道广,其施博,积诚以包蒙,能若是乎? 譬之子克家者也,二不能包,则五不肯纳,上柔不接,家道废矣,故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一为家,何也? 曰:二,内也。 大夫之位,大夫有家。 杂卦曰:家人,内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三,蒙而不正之阴,坎有伏离,离目为见。 上九不正,下接六三成兑兑,为少女,取女也。 艮,少男夫也。 乾变为金,见金夫也。 坤为身,兑折之为躬。 三之上不有躬。 坤为顺。 三不正,行不顺,无攸利,故戒以勿用取女。 取女贵正,女正则家人吉。 六三见利而悦,不能自有其躬。 上九说之以利,于德为不正,于理为不顺。 取是女而欲正家。 是亦蒙矣。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阳为实,九二刚实,发蒙之主。 二与五应,三动而近二,四独远之。 若动而应初,则与二相近。 四怀居不动,独远于二,介于不正,无以发其蒙,困不知学,吝自取也。 二坎三动成兑,泽无水,困也,故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阳为实,何也? 曰:阴消为虚,阳息为实。 消息盈虚,相为去来。 消则降,息则升,实则满,虚则耗。 升者贵也,降者贱也。 满者富也,耗者贫也。 阴阳相循,祸福更𦆑,故又为贵贱贫富祸福之象。 太玄曰:盛则入衰,穷则更生。 有实有虚,流止无常。 又曰:息与消纠,贵与贱交,祸至而福逃。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艮,少男童也。 五求于二成坤,坤,顺也。 二往资五成巽,巽,巽也。 顺则易从,巽则易入,顺则乐告之以善道,巽则优柔以开导之,以此治蒙,优于天下矣,童蒙之吉也。 五,君位,成王求助之爻乎。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为寇者,九二也。 击蒙御寇者,上九也。 坎为盗体,师盗用师寇也。 艮为手,击也。 为寇者,利于家暗,昏乱之时,蒙极而解,则是非定,蒙暗明,故曰不利为寇。 上九乘其蒙解之时,自上之三击之坎毁成兑,民悦而从之,上下之情顺也。 孟子谓取之而燕民悦也。 坤为顺,故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易传曰:若舜征三苗,周公诛三监,御寇也。 蒙屯之反,何也? 曰:姤变者六,复变者六,遁变者十有二,临变者十有二,否变者十有二,泰变者十有二。 反复相变,圣人所以酬酢也。 陆震亦曰:卦有反合,爻有升降,所以明天人之际,见盛衰之理焉。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 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须也。 须,待也。 刚健上行,遇险未动,待时者也,故曰需,须也。 险在前也。 坎,险也。 阳陷于阴中,陷也。 困者,水在泽下也。 需自二而上,有困,反之象三,阳刚而健,能须以进,动而不屈,不陷于险,善用刚健者也,故曰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此以两体言乎需也。 须以进者,需有孚而后进也。 孚者,已也。 孚之者,人也,岂能遽孚之哉。 需自大壮变大壮,四阳同德,四与五孚,未进之时,虽未得天位,其德固巳刚健有孚,特道未彰尔。 及其自四而进,则位乎天位,乃光亨也。 光,坎离之象。 光亨者,以贞吉也。 九五正中,待物之须而不匮者,唯正中乎,故曰贞吉。 需道至于光亨,位乎天位,为须之主,万物需之,贞吉也。 二者,夫子之待价也。 五者,天下之望成汤也。 此以二五言需之才也。 坎为大川,自四之五往也。 乾刚须时而往,何难不济,故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于卦气为二月,故太玄准之以懦徯。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燕乐。 云上于天,蓄膏泽而未降,须也。 君子蓄其才德,未施于用,亦须也。 饮食以养其气体,燕乐以养其心志,居易俟命,待时而动。 盖需有饮食之道,膏泽所以养万物也。 坎为水兑,为口,为和说。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三,乾天际也。 四在内外之交曰郊。 五坎为险难,初九正应六四,而险难在前,当守正不动以需其应,不先时而动,不犯难而上行,故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风雷相与,不失其正,天地可久之道曰恒,谓五变四动而交乎下也。 九五虚中以需六四,屈已以下之,如是应时之需,则上下相与,可久而无咎。 阴之从阳,地道之常也。 初九阳在下,需六四之应而以巽行,以上下言之,未失常也。 九五刚健中正,而曰犯难者,非其应而往,无因而至,前志未通也。 或问:利用恒也,顺以巽也,乾道乃革也,何取于卦也? 曰:卦变也,所谓之某卦也。 需利用恒者,需之恒也。 蒙六五顺以巽者,蒙之观也。 乾九四乾道乃革者,乾之小畜也。 小畜之中又有离兑,故曰革,是谓天下之至变。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 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五坎为水,二三兑为泽,水往矣,而其刚留于泽者,刚卤也。 二在泽中,刚而柔,沙之象。 沙,近于险者也。 五不应二,故二需之。 九二得中,刚而能柔,待时而动,其动必以正,积诚既久,二五相合,坎化为坤,险难易而为平衍矣。 需于沙而不妄动,则平衍固在其中矣,故曰需于沙,衍在中也。 六四与五近而相得,四见二不应而需之,与已异趋,小有言宜矣。 兑,口为言也。 君子自守,亦何伤哉。 夫子不进,犹不免于有言,矧余人乎! 二非终不进也,动则正,正则吉而兑毁,虽小有言,终无凶也,故终吉。 象言以吉终者,二之五以吉行,故有终。 勉之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坎水坤土,水泽之际为泥。 九三刚健之极,进逼于险,巳将陷矣,需于泥也。 上六坎在外为灾,故曰需于泥,灾在外也。 九三守正可也,动则上六乘之。 坎为盗,盗有戎兵,寇也。 寇虽险,我动不正,而迫之巳甚则至,故曰致寇至。 上乘三成坤为舆,坎为车,多眚则败也。 九三正而明,能抑其刚健,持之以敬,慎而不动,谁能败哉? 敬者,持其正也。 三四下有伏艮,艮,止也,慎之象,故曰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乾变,坎为血,九五大壮,乾变,故曰血。 坎为隐伏,兑为口穴也。 六四处险者也,据坎兑之际,三阳自下而进,故曰出自穴。 六四安其位,以一阴碍之,有险在前,进退不可,则阴阳必至于相伤。 小人安险,不伤不巳,故曰需于血。 为六四者,不竞而顺以听之,则善,故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惟顺以听,是以三阳出自穴而无违焉。 六四,坤顺也。 坎,耳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需至于五,阴巳退听,难巳获济,位乎天位,应天下之须。 坎震为酒,兑口在下,酒食之象。 酒食所以养人者也,故曰需于酒食。 九五为需之主,应之以中正而已。 天下之需于五者,无须不获,各足其量而止,如饮酒者止于醉,食者止于饱。 需者无穷,应者不动,故贞吉。 贞吉者,以中而正也。 中则养之者不过,过则应之有时而穷,故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次震为酒,何也? 曰:震为禾稼,麦为曲蘖,东方谷也,故东风至而酒涌。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需者,讼之反,三阳自外而入,坎兑为穴,故曰入于穴,客在外,主人以辞速之,曰:吾子入矣,主人须矣。 九五,需之主也。 三阳乾兑,居西北之位,客也。 自外而入,主人未应,不速之客也。 三人者,三爻也,故曰不速之客三人来。 敬者,持其正也。 上六、九三当位而应,九二、初九不当位而不应。 君子固有至于是邦无上下之交者,岂可以不速之客而不敬乎? 三阳,同类也。 敬其一,不敬其二,则需之者所失大矣。 爻辞言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而象辞去其三人,止曰不速之客来者,为上六也。 上六于二于初,为不当位也。 当位而应,则得一人。 不当位而兼应之,则得三人。 自不当位言之,则失也。 自得三人言之,则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终吉者,不失其正,故吉。 卦体需也,有所失人,则失需之义矣。 卦四阳君子,二阴小人,于六四戒之以顺听,于上六戒之以敬客。 君子得位,则小人必得其所,故为小人谋者如此。 ䷅坎下,乾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 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乾,健也。 坎,险也。 两者相敌,所以讼也。 无险则无讼,无健则不能讼。 险而健,故讼。 此以两体言讼也。 讼自遁来,九三之二,二有孚于五,刚来掩于二阴之中,刚实有孚,信而见窒于人,不窒则无所事于讼矣。 虽有孚也,然刚失位,见窒于二阴,邪正是非,上未辩也。 能惕惧处柔,讼而不过乎中,则免矣。 离为目,巽为多,白眼惕之象,故曰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 此以讼三之二,言九二之才也。 讼刚过而不反,终成其讼必凶,故曰终凶,讼不可成也。 此以成卦上九言讼之终也。 九五,大人听讼者也。 中正在上,无所偏系,君子小人各得其平,故九二利见之,以中正为尚也。 离为目见也。 有善听者,然后孚信,惧而得中吉,故曰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此以九五言讼之主也。 讼一变巽,二变鼎,三变大过,坎水变兑,川壅为泽,乾首没于泽中,入于渊也。 天下之难,未有不起于争,刚险不相下,君子小人不相容,难始作矣。 圣人见其讼也,戒之中正,戒之不可成,若济之以争,是以乱益乱,相激而为深矣。 汉唐之乱,始于小人为险,君子疾之巳甚,其弊至于君子小人沦胥以败,而国从亡,故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此以卦变终言一卦之义也。 在卦气为清明三月节,故太玄准之以争卦一变二变何说也? 曰:在贲之彖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 在无妄之彖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 此举一隅也。 刚柔相变,上下往来,明利害吉凶之无常也。 是故一卦变六十有三。 此焦延寿易林之说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西行,水东行。 违,行也。 行相违乃有讼。 巽为事,乾阳始于坎,作事而谋始,则讼不作,窒讼之源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 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初与四应,九二间之,此初六所以讼也。 初往讼二,四来应初,坎毁巽降,兑见坎,险也。 兑,说也。 巽为事,坎又为可,不永所讼之事也。 讼,事之险者,不永所事,以讼不可长也。 永其讼者,未有不及祸者也。 兑为言,阴为小,小有言也。 初六往而直已,九四体离而明,四刚初柔,各得其正,故虽小有言,而其辩易明,明故终吉。 初以四为终也。 易传曰:在讼之义,同位而相应与者也,故初与四为获其辩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讼者也,故二与五为对敌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 逋,窜也。 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二五本相应,以两刚不相下,此二所以讼五也。 然五,君也,其德中正,以不正而讼中正不可也,况以臣讼君乎? 不克讼者,义不克也,故退归而通,则其邑人三百户得以无眚。 不然,五来讨二,祸及邑人矣。 归者,二自五而反。 逋者,失位而窜。 坎为隐伏,坤为众,坎动入于众中,窜也,故曰不克讼。 归逋窜也。 自下讼上,于势为逆,于义为非,祸患至于逋窜,自取之,犹掇拾也。 二去成艮,手掇拾之象。 乾策三十有六,坤策二十有四。 九二变则二三坤策,四五乾策,合而言之,三百也。 坤为户,二在大夫位为邑。 自三至五历三爻,坎在内为眚。 二动去位则无眚,故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太玄曰:两虎相牙,掣者全也。 归而逋之谓乎。 古者诸侯建国,大夫受邑。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食九人。 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君十卿禄。 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 然则诸侯之卿当天子之大夫也。 食二百八十有八人,三百户,举全数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乾为刚德,上九阳极而老旧也。 三之上成兑,为口食旧德也。 食旧者,食其素分,犹言不失旧物也。 古者分田制禄,公卿以下必有圭田,以德而食,其来旧矣。 公卿以下所食,如周官家邑、小都、大都之田是也。 三公位乾上九郊之象。 六三当争胜之时,不丧其旧,以下讼四而从上也。 三从上而四间之,宜有讼。 然三柔而明,柔则不能讼,明则知不可讼而止,是以从上而食旧德。 六三介九二、九四两刚之间而失位,厉也。 往从上九,则上屈其刚就之,无所事讼,得位而食,终吉也。 三之从上,非苟从也。 或从王事,以成功归之,已终其事,不以无事而食,是以食旧德也,非从上之吉乎? 乾五为王,巽为事。 三内卦之成,上外卦之终,故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窦婴讼田鼢,上下相激,至亡其身,不知六三之吉也。 易传曰:讼者刚健之事,故初则不永,三则从上,二爻皆以处柔不终而得吉,四亦不克而渝得吉,讼以能止为善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讼生于仇敌,故有忿争不安其命者焉。 九四上承五,下乘三,而初为应,五,君也,不可讼也。 三从上,初从四,无与为敌者,故不克讼。 乃克其刚强欲讼之心,而与初相应,相应则情义相得,各复其所,何讼之有? 各复其所者,复即命也。 命者,正理也。 复即命,则变前之失,安于正理矣。 讼者始于刚强而不明,九四处柔,体离巽,柔巽故无狠怒,明则知可否,斯九四所以能复者欤? 巽为命何也? 曰:巽为风,风者天之号令,在人则命也,受之于天也。 故先儒以巽为命,为号令、为事。 巽象曰:申命行事。 正与否则系乎爻位之得失。 陆绩曰:讼之复,乾变而巽。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九五听讼之主,未能使人无讼,何谓元吉? 大人得尊位,以中正在上,无所偏系,邪枉之道不行,故吉。 元吉者,其始本吉,吉之至善者也。 此皋陶淑问召伯听讼之爻。 上九,或钖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三限乎上下之际,腰之象也。 上九之三或钖之,乾变为金,腰,以金饰鞶带也。 三离日之上,为终朝,兑为毁折,伏艮为手,为受服。 三复位,鞶带毁,有褫之象也。 故曰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自五之三历三爻,三褫也。 敬者,人以其正足惮,故敬之。 上九成讼而居上位,受服不以正,知其虽有是物,亦不足取敬于人,内自愧耻,不安其服,是以终朝三褫之。 争讼逆德,非人之本心,故不克讼,则归而逋窜,以讼受服,则愧而三褫。 ䷆坎下,坤上。 师,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 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坤,众也,五阴而一阳为之主,利于用众。 二有震体,震,动也。 聚众而动之,亦用众也。 周官自五人为伍,积之至于二千五百人为师,亦众也。 故曰师众也。 用师之道,以正为本。 九二动之,五正也。 苟动不以正,出于忿鸷骄矜,虽迫之以威,非得其心也。 惟一本于正,使众人皆得其正,天下之民将归往之,王者之道也。 师自复来,初之二者也。 一变师,二变谦,三变豫,四变比。 至比而得尊位,可以王矣。 要终而言也,故曰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丈人者,尊严可信,长者之称。 身在险中,服其勤劳,则众应之,能以众者也。 震为长之象,言九二也。 武王之于尚父,宣王之于方叔是巳。 子夏传本作大人。 将帅之道,不刚则慢而不肃,刚而不中,则暴而无亲。 刚中矣,而上无柔中之主以应之,则睽孤内顾,动辄见疑,已且不暇恤,其能成功乎? 古者人君之用将既得其人矣。 跪而推毂,付之斧𨱆,进止赏罚,皆决于外,不从中制,是以出则有功。 语天下之至险者,无若师也。 师动以义而民从之,虽至险而行之以顺也。 坎自初之二进而上行,行险而顺也。 凡药石攻疾谓之毒。 师之所兴,伤财害物,施之天下,至惨也。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以去民之害,犹用毒药以攻疾,虽曰毒之,其实生之,以此毒天下,而民安有不从者哉。 兼是五者,唯九二乎? 是以吉而无丧败,合于义而无咎也。 坎为险,又为毒者,险难之所伏也。 医师聚毒药以攻疾,所以济险难也,故又为药。 故曰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在卦气为立夏四月,故太玄准之以众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物之在天地间至多者,无若水也。 地中能有之,师之象也。 故土虽致密,而含通流泉,河海之大,不能出其涯涘。 君子宽以容民,又有度量上下维持以蓄众。 系辞曰: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 民谓阴爻也。 有阳爻则阴爻为民,所谓容民者,言内卦也。 坤为众,所谓蓄众者,言外卦也。 或曰:隐至险于大顺,伏师旅于民众,井田之法也。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坎坤为律,律谓之法者,度量衡之法,起于黄钟之九寸。 黄钟,坎位也。 尔雅曰:坎,律铨也。 兵法: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师出以律,则教道素明,兵卒有制,胜敌之道也。 初六不正,动则坤坎毁,师失律之象也。 否臧,失律也。 否读为可否之否。 刘遵曰:否字,古之不字也。 失律者为不善,否臧则不善。 杜预亦曰:否,不也。 故辞曰否臧。 象曰:失律,失律则凶矣。 或曰:师出无名而以律,可谓臧乎? 曰:司马掌九伐之法,不正而动,是亦失律,安得不凶? 春秋传晋荀首曰: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巳也,故曰否臧其律竭也。 盈而以竭,大且不整,所以凶也。 曰:师之临者,初六动而成兑也。 坤为众,坎为律、为川,坤毁则众散,坎毁则川壅而律竭。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卦五阴听于一阳,在下而专制其事者也。 人臣惟在师可以专制,然专制疑于擅权,不专制无成功之理,得中道乃吉,而于义无咎。 九二刚居柔,威和并用,得中者也,故能承天宠。 天宠者,龙光也。 乾在上为天,五坎为光,二震为龙。 一之专制,以五宠之。 譬之地道含万物而化光,非天地之施乎? 惟在师得中,乃能承天宠。 不然,怙宠而骄,必有凶咎。 莫敖自用得臣,刚而无礼,安能承天宠哉。 坤在上为邦。 四诸侯。 三公五乾为王。 九自四历三爻二有伏。 巽为命。 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古者诸侯入为天子之卿,天子之卿为六军之将。 王锡命之至于三,极数也。 然亦不过乎中。 万邦所以怀欤。 过则滥赏,有功者不悦,非所以怀来。 之九,自五之二怀来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九二以刚中之才行师,上下当顺以听,坎耳,坤,顺也。 六三在下卦之上,又动而主之,则尸其事者众也,故曰师或舆尸。 坤为舆,舆又训众,三动得位,尸之也。 坎变兑,毁其师也,故大者无功而凶。 荀卿论兵曰: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 易传曰:军旅之任不专一,覆败必矣。 六四,师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四之动,震为左,目在地下,暮夜之时,师宿为次。 坎,阻水也。 险难在下,救者当倍道赴之,动而左次,阻水以自固,岂用师之常哉! 宜有咎。 然六四柔能自正,而下无应,知其不可行,量敌虑胜,临事而惧,未失坤之常也,于义为无咎。 春秋书齐师、宋师次于聂北,救邢,按兵待事,卒能救邢,何咎于次哉。 易传曰:度不能进而完师以退,愈于覆败远矣。 可进而退,乃为咎也。 易发此义以示后世,其仁深矣。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五应二,二为田,震为稼,坎为豕,田豕害稼,四时之田皆为去害。 二往之五成艮手为执,伏兑为言。 执言者,奉辞罚罪也。 六五柔中以任将帅。 二执言而行。 去民之害。 不得已而用师。 譬如田猎。 田既有禽。 然后取之。 田有禽则非无名。 兴师执言。 则我有辞。 于义无咎矣。 故曰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然六五柔于用人。 不可不戒。 九二震为长子。 帅众而众从之者。 以刚居柔。 威克厥爱,以中道行师也。 若五动成艮,于震为弟,于乾为子,之三则坎毁既,使二主师,又使三主之,舆尸也。 所任不一,虽正亦凶。 九五正也,艮手有上使之意,上使不当也。 舆尸之凶,圣人再言之者,任将不可不重也。 易传曰:自古任将不专而致覆败者,如晋。 荀林父邲之战,唐郭子仪相州之败是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上六动乾在五,上五君位,大君也。 大君者,号令之所自出也。 故履之上九,临之六五,皆曰大君。 上之三成巽,巽为命,大君有命也。 有命以正有功也。 有大功者,开国使建国,有小功者,承家使受邑也。 四诸侯位,震为长子,主宗庙社稷,开国者也。 二大夫为家,初阴在下承之,承家者也。 巽三在二四之中,有开国承家之象。 上师之成,宗庙之位。 古者赏人必于祖庙,示不敢专,故于上六并言之。 六三不正为小人。 三之上、小人用于上成坤、必乱邦也。 行师之时、贪愚皆在所使未必皆君子。 及其成功而行赏、则君子当使之开国承家。 小人厚之以金帛、优之以禄位、不害其为赏功也。 盖胙之土、万世之利。 尊有德、所以示训。 若小人无厌,有民人社稷,其祸必至于乱邦。 周颂赉大封于庙,言锡予善人也。 光武中兴,臧宫、马武之徒奉朝请而巳,得此道也。 然寇邓诸贤无尺寸之土,亦过矣。 易传曰:小人易致骄盈,况挟功乎? 汉之英彭所以亡也。 或问坤为土,为国邑,古亦有言之者乎? 曰:周太史为陈侯之子,筮之遇,观之否。 观四诸侯之位也。 坤为土,变而为乾,乾父坤母,继父母之国者也,故曰其代陈有国乎。 内卦坤为土,风行地上,不处者也,故曰风行而著于土,其在异国乎? 此皆以坤土为国也。 毕万将仕于晋,遇屯之比,初九变也。 辛廖占之曰:震为土,车从马,公侯之卦。 又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二大夫位也。 言自大夫复为诸侯,以坤土动于下也。 ䷇坤下,坎上。 比,吉。 原筮元永贞,无咎。 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 比,辅也,下,顺从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 后夫凶,其道穷也。 比吉者,比而吉也。 凡物孤则危,群则强,父子、夫妇、朋友,未有孤危而不凶者。 人君为甚,故比而吉,谓九五也。 比,辅也。 一阳在上,四阴在下,顺从之比,所以吉也。 故曰比,吉也。 比,辅也。 此合两体言比也。 然比当慎,不可以不与,善不可以不长,久不可以不正。 有是三者,乃可以无咎。 以其当慎也,故原筮以决其所从。 原,再也,如原蚕、原庙之原。 比自复来,一变师,二变谦,三变豫。 自谦至豫,有艮手持震草占筮之象,故曰原筮。 原筮则其慎至矣。 复初九始于正,四变成比,不离于贞,元永贞也。 元,君德也,善之长也。 乾,刚之始也。 盖比道之难,既原筮以审之。 其始也相比以善,其终也永贞,则无咎矣。 不然,虑之不审其始,比之不善,或贞而不永,岂能无咎? 原筮元永贞者,九五也。 九五之刚,乾元也,故曰元。 位乎中正,故永贞,故曰以刚中也。 坎往则坤来,坎劳卦不宁也。 坤为方,不宁,方来也。 比之时,下虽比辅,不敢自宁,则上下相应,多方来矣,故曰不宁方来,上下应也。 谦坤三、四、五爻先来,比之上六,独安其位而不来,欲来则巳后,不来则履险而逼,道穷而不知变,故凶。 上六之所以凶者,后夫三爻也,故曰后夫凶,比道贵先故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地上有水,相比而无间。 乾,五王也。 四,诸侯位。 坤土在上,国也。 坤为众。 万国,诸侯众多也。 比,师之反。 九二为五,有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之象。 建万国者,众建也。 建万国则民比其国君,亲诸侯则国君比于天子。 封建自上古圣人至于三代不废,享国久长。 秦罢侯置守,二世而亡,此封建不可废之验也。 患封建不得其道耳。 得其道者,建万国是巳。 夏承唐虞,执玉帛者万国。 成汤之时,七千七百七十三国,成周千八百国。 而夫子必曰建万国者,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 众建则多助,少其力则易制。 观此,则周官诸侯之制,疑若非周公之意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 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初六不正,未能信者也。 比道以信为本,中心不信,人谁亲之? 以是比人,宜有咎。 四与初本相应,初动而正,往比之,则有孚信矣。 孚者,信之应也。 春秋传曰:小信未孚,故有孚比之无咎。 初六,坤土,坤为腹,动之四成兑。 兑为口,巽为绳。 土器有腹有口而绳引之,坎水盈其中,盈,缶也。 缶所以汲,质素之器,诚之象。 水盈其中,亦诚信充实而无闲之象,有孚之谓也。 比之有孚,何咎之有? 故曰有孚盈缶。 初,始也。 四,终也。 初自四复位。 终,来也。 四非正应谓之它。 子夏曰:非应称它。 初比之以诚信,其终也来,有它之吉矣。 若始比不以诚,其能终有它乎? 故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陆绩曰:变而得正,故吉是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二、九五,中正相比,刚柔正而位当,圣人犹曰比之自内者。 六二柔也,恐其自失也。 二处乎内,待上之求,然后应之,比之自内者也。 故贞吉。 正则吉也。 不能自重,汲汲以求比,动而自失其正道,亦不可以行矣。 枉尺直寻,未有能直人者也。 故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易传曰:士之修巳,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 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至而后出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比之匪人与否之匪人同义。 子夏曰:处非其位,非人道也。 三四处中,人位也。 人道相比以正,六三柔而不正,处非其位。 远比干上六以非道而不应,近比乎六四、六二以不正而不受,天地之间,未有不相亲比而能自存者也。 比之而人莫与,不亦可伤乎? 虞翻曰:体剥伤象。 弥子瑕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孔子曰:有命。 鲁桓公求会于卫,至桃丘,卫侯弗与之见。 求比而不得,不亦可伤乎? 可伤则悔咎不必言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四以五为外,内外相形而后有也。 六四当位,不内比于初,绝其系应,外比于五,守正不动,则相比以诚矣,故贞吉。 五以德言之,刚健中正,贤也;以位言之,君上也。 以正比贤,以臣比君,外比之所以吉欤? 易曰:东北丧朋,安贞吉。 六四之谓乎!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含逆取顺,失前禽也。 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九五比之主,坎为明,显明比道者也,故曰显比。 五位乎正中,比者因以比之,不规规以求比于物,比之以正中之道,所以吉也。 故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乾五为王,自四至二历三爻,坤为舆、为众,坎为轮,田猎之象。 王用三驱也。 艮为黔喙,坎为豕,震为决躁,内卦为后,外卦为前,向上为逆,顺下为顺,故曰失前禽也。 显比之道,譬之从禽。 王者之于田也,三面驱之,阙其一面,逆而向我则舍之,背而顺我之射则取之。 舍之者,明比也。 取之者,明不比也,所谓正中也。 施于征伐,叛者伐之,服者舍之,故曰舍逆取顺,失前禽也。 坤在下为邑,谓二也。 邑人者,二,乾也。 二之五,艮见兑,伏兑为口,邑人不诫也。 王者之比天下,无远迩,无内外,无亲疏,不以邑人近,则告诫而亲之;不以僻陋之国远,则不诫而疏之。 使人人以中道相比,无适无莫则吉。 若显比矣,其道犹狭,未吉也。 故曰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或曰:安知舍逆之为向我取顺之为射取之? 曰:观其所杀而知也。 射者,从禽左而射之,由左达右。 诗曰: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故田有三杀,自左膘达于右腢为上杀,射右耳本为中杀,射左髀达于右䯚为下杀。 面伤不献,剪毛不献。 郑康成曰:禽在前来不逆而射之也,去又不射也。 唯其走者,顺而射之。 王弼亦曰:趣巳则舍之,背已而走则射之。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六三动而比上,上比乎三成乾,乾为首。 三者上之始,上者比三之终,三不知比上则比之无首,上不知比三则比之无终,比之无首,无所终矣。 正者宜吉,然上六不免于凶者,正而不知用也。 道与人同者也,不相亲比,与比之而无首,虽正亦凶。 ䷈乾下,巽上。 小畜:亨。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密云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柔自姤进而上行,至四得位,上下五刚说而应之,说则见畜矣。 一柔畜,五刚,小畜大,臣畜君也。 爻非所应,亦曰应之。 阴者,阳之所求也,故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比以六四,言小畜之义也。 下乾,健也;上巽,巽也。 九二、九五,刚中也。 健而济之以巽,则易入,刚不过乎中,则志行于上下,两者得则柔道亨,而阳为阴所畜矣,故曰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此以两体二五言小畜之才也。 兑,盛阴也。 密云者,兑泽之气上行也。 雨者,阳为阴所得,相持而下者也。 六四志在畜君,以往为尚。 畜君者,好君也。 不得于君,其能畜乎? 故曰密云不雨。 尚,往也。 比再以六四言小畜也。 乾,天也,在内外之交而见天际,郊之象。 兑,西也。 我者,内为主,柔自下升,天地之理。 阳唱则阴和,西郊,阴也。 密云不雨,阴先唱也。 以臣畜君,虽尚往也,然不待唱而先之,则其施未行。 施者,膏泽下流也。 柔得位,待唱而往,则君施行矣,故曰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圣人言此,示臣强之戒。 且曰:阴畜阳,小畜大,终不可以成大事。 乾天下之至健至难畜者,非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岂能畜之。 在卦气为四月,故太玄准之以敛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天刚德,文柔德。 风行天上,刚为柔,所畜,小者畜也,君子以是懿文德。 传言太虚无碍,大气举之。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 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圣人欲明阳不受畜于阴之义,故以履、小畜二卦反复明之。 小畜、履之反,初本在上,二本在五,三本在四,故初二皆以复言之,三受畜而不得复者也。 初者九之位,正也,正者君子之道,初九不受畜而复四,犹未为得,所宜有咎。 然由正道而复四,亦以柔道下之,何其咎哉! 于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小畜以一阴畜五阳,五本二之位,五动则二应,同志者也。 二乾体,刚健,五巽体柔巽。 二进而欲复其所,五以同志,牵挽而复之。 巽为绳,为股,艮为手。 牵,复也。 二牵挽而后复者,畜之巳深,不若初九自道而复为易。 然在小畜之时,五能下之,引类自助,为得中道。 二复而在中,亦不自失其正而吉,两得之也。 易传曰:同患相忧。 二五志同,故相牵连而复。 二阳并进,则阴不能胜,得遂其复矣。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子夏传。 虞翻本辐作輹,当作輹。 上九、九三本相应,若动而成震,坤其舆也。 阳画舆,下横木也,为輹。 九三见畜,不可动,兑为毁折。 舆说輹矣,其能进乎。 震为夫,离为妻,为目,巽为多白眼。 九三刚而不中,见畜而怒,故反目相视。 妻制其夫,男女失位,不能正室也。 三四巽离,有家人象,故以室言之。 妻,齐也,敌夫之辞。 震离同象,故曰夫妻。 初二畜于巽而复,独九三畜于六四而不复者,九三失道,比于四而悦之也。 阳无失道,阴岂能畜之。 圣人详言此者,为阳畜于阴之戒。 易传曰:未有夫不失道而妻能制之也。 春秋传:晋献公筮嫁相姬于秦,遇归妹之暌,史苏占之曰:车脱其輹。 归妹,外卦震也。 上六变离,震毁,车脱其輹,与此爻及大畜九二同象。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五君位,体巽,四近而相得,以正相比,臣畜君者也。 四不系于初,诚信孚于上,有孚也。 三阳务进,而上四以一阴乘之,若畜之以力,阴阳相伤,可不惕惧乎! 唯诚信孚于上,而与上之志合,则物莫之伤而惕惧远矣。 伏坎为血、为加忧。 巽为多白眼,惕也。 血去惕出者,四五相易,合志之象。 象辞不言血去,盖惕出则血去可知。 九五之刚,六四在下,止畜其欲。 非诚信感之,上下志合,是婴龙鳞也。 岂能畜哉。 惟其有孚志合,守正而见信,故以此处上下之际而无咎。 自古人臣得位,上畜君,下畜乎众君子,不如六四之有孚,未有不伤。 霍光之于魏相萧望之,卒见伤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五近四,相得无应以分其志,有孚也。 易言交如者,异体交也。 言挛如者,同体合也。 四五同巽体,君臣合志挛如也。 小畜一阴畜五阳,常恐力不足而见伤。 王于畜时,虽得尊位而不能畜,以其富也。 委之于邻,并力而畜之,有孚挛如,则众阳皆为我用矣。 阳实为富,阴虚为贫,四虚五实,而五与之共位食禄,四得尽其心,能以富用其邻也。 以如师能左右之曰以。 相比为邻,巽离亦邻也。 富以其邻不独富,谓富善人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 月几望,君子征凶。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 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大畜,畜之以止,畜极则散。 小畜,畜之以巽,极则畜道成矣。 上九动而畜三,九三止而见畜,坎见兑,泽流既雨也。 既雨则阳与阴和矣。 九三不往而还其所既处也,既处则不进矣。 阳刚健既雨既处,岂一日畜之哉。 柔巽易入,阳说而受制,则刚者退避,柔者尚之,积之甚微,至于载之而有不知也。 坎为轮,乾,阳德也,而在下,巽,阴德也,而在上,阳反载之矣。 巽为妇,当以柔巽从夫为德。 阴而畜阳,柔而畜刚,非德之正。 以是为正,守而不变,危厉之道。 譬之月也,望则阴道盛满,即复亏而成巽。 巽畜乾,岂妇德哉? 坎为月,离日在兑西,月望之时也。 六四未中,几望也。 君子,上九也。 阴盛阳消,君子有害,动而去之,则正征以正行也。 然不可动,动则凶,故不得巳而处,有所疑也。 巽为不果疑也。 可动者,其唯小畜之初乎䷉兑下,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刚也。 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践也。 言践履之道,一柔而履二刚,上为乾刚所履,不言刚履柔者,三柔履之主也。 以柔履刚,践履之难,处之得其道,履之至善也,故曰柔履刚。 此以六三一爻言履之义也。 卦后为尾,兑为虎,为口,虎口,咥人者也。 乾,健也。 上九极乾,六三以柔履其后,上九与三相易,上复成兑,是履猛虎之尾,怒而见咥者也。 三兑体,下说乎人之情,上应乎乾,上极健而我应之以和,虽刚而不忤,和而不流,柔而不犯,推是道以行,蹈吕梁之险可也。 故处乎五刚之间,柔而能亨。 关子明曰:履而不处,其周公乎? 故曰说而应乎刚,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合两体言履至危而亨也。 九五以天德临下,刚不中正,有所偏系,则君子畏祸将去之,小人以柔邪而进阳,为阴所病矣。 九五中正,践帝位,立乎万物之上,无所累其心。 舜禹之有天下也,履道至此,光明格于上下矣。 离为明。 疚,病也。 阴阳失位为病,六三不正,五不应之,不疚也。 故夫子赞之曰: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今之王,古之帝也。 独于履言帝位者,易君德而当君位者,五卦:否、无妄、同人、遁,乾体也,而无履之时。 有是德,有是时而履是位者,唯履而巳。 上下履位,物物循理之时也。 在卦气为六月。 太玄准之以礼。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天泽相际,目力之所极,则视之一也,而上下实异体,不可不辩。 礼者,人所履表微者也。 坤为民,巽为不果疑也。 故君子以礼辩上下,定民志。 古之治天下者,思去民之疑志以定之尔。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初在履之下,而正安于下,不援乎上者也。 四动而求之,斯可往矣。 往以正,不失其素。 履往成巽,巽为白,亦素也,故往无咎。 履九五,中正,君位也。 四爻不正,初九独正,往之四者,将以正。 夫众不正,独行愿也,非厌贫贱也,非利富贵也,是以往无咎。 易传曰:夫人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求去乎贫贱尔,非欲有为也。 既得其进,骄佚必矣,故往则有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二动成震,震为大途,坤为平衍,履道坦坦也,道中正也。 初动二成坎,坎为隐伏,初未往,二伏于坎中,幽人也。 幽人言静而无求,反初复位,动而不失其正,幽人之贞也。 正则吉,初之应四,动而往,静而来,上下无常也。 而幽人守正,所履坦坦者,自若其中不自乱也。 坤为乱,二正得中,不自乱也。 久幽而不改其操者,其唯九二乎! 易传曰:九二阳志上进,故有幽人之戒。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 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 咥人之凶,位不当也。 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六三离为目,兑,毁之眇也。 眇者不能视远,言其知不足以有明也。 巽为股,兑,折之跛也。 跛者不能行远,言其才虽有上九之应,不足以相与而行也。 卦一阴介五阳刚健之中,才知不足,处非其位,柔不胜刚,必有凶祸。 故曰咥人之凶,位不当也。 卦后为尾,兑为虎,为口。 履乾之后,三往乎上成兑。 虎口𫜩之,咥人之象。 六三位不当,一也。 在卦言不咥人亨,爻言咥人凶者,卦体说而应乎乾,应则以柔应刚,以说应健,如列御寇,所谓达其怒心也。 爻则才知不足,而有为于大君,妄动也,是不知宋王之猛者也。 乾五为君。 上九,大君也。 兑,西方肃杀之气,武也。 天右行,故天事武。 三居中,志也。 六柔居三,志刚也。 六三往之上九,武人有为于大君。 志刚则决,不虑其才知不足,而决于有为,致咥之道,盆成括是已。 观六三妄动而凶,则知初九之往为吉矣。 九四,履虎尾,诉诉,终吉。 象曰:诉诉终吉,志行也。 九四履三阳之后,下有兑虎,履虎尾也。 五刚四近君,多惧,然以阳居阴,谦而不处,动成震,震为恐惧,诉,诉也。 恐惧则敬慎,敬慎则动,无非正,始也;履虎尾,终也。 恐惧不失其正,而志上行于君,终吉也。 中为志,动则行。 九五,決履,贞厉。 象曰:決履贞厉,位正当也。 六三,履虎尾,咥人凶者,位不当也。 九五其位正,其德当,而贞厉者,刚,天德不可为首也。 九五履乎正位,当用六三之柔,济乎刚,健而说,决而和,斯可以履天下之籍矣。 人君擅生杀之柄,不患乎无威,患乎刚过。 不能以柔济,则臣下恐惧而不进。 人君守此不变,危厉之道。 兑为决,三五相易成決,故曰決履。 或曰:六三不正,何以用之,义取柔济刚也。 易传曰:古之圣人居天下之尊,明足以照,刚足以决,势足以专,然未尝不尽天下之议。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祥者,吉之先见,生于所履者也。 视我之所履,则吉之来可考而知之矣。 天下之理,未有出而不反者也。 上九,所履不邪,其旋反者,必元吉也。 阳为大为庆,上动以正,乃致大有吉庆之道,故曰元吉。 在上,三在内为离,目视履也。 上动而三有庆,其旋元吉也。 上履之终,故其祥可考焉。 周易上经乾传第一。 发布时间:2025-08-11 13:31: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