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内容: 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长林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赐紫金鱼袋朱震集傅䷊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小者自内而往,大者自外而来,阴阳之气往来相交,故亨。 交以正,故吉。 吉亨者,吉以亨也。 以天地言之,乾坤交而成震,震,万物通也,天地之泰也。 以上下言之、上下交而二五不失中、其志同也。 君臣之泰也。 不交则不通、不同则不交。 此再言泰,小往大来,所以吉亨也。 以气言之、内阳而外阴则通。 以德言之、内健而外顺则通。 以天下言之、内君子而外小人则通。 泰者、通而治也。 是故君子内则其道日长,小人外则其道日消,如是乃能存泰而不入于否矣。 关子明曰:乾来内,坤往外,则君子辟,小人阖,故名之曰泰,反是名之曰否。 作易者,其辟君子而通小人之阖也,故以君子名其卦。 在卦气为正月,故太玄准之以达交。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泰者,天地交也。 财成辅相者,以人道交天地也。 兑刻制坤成物,因天地之道而财成之也,则物不屈于欲。 震左兑右,辅相也。 因天地之宜而辅相之,则人不失其利。 左右亦震兑也。 坤为民,财成辅相以左右民者,立人道也。 财、裁古通用。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茅上柔下刚而洁白,君子之象也。 拔其一,则其根牵引,连茹而起,君子引类之象也。 茹,根也。 三阳同志,外有应初,九上应四,四来援之成巽,初往成震,震为蕃鲜,巽为白。 茹者,初九之刚也。 初往则二三同类,牵连而进,伏艮为手。 拔茅连茹,以其彚征也。 征,正行也,利于正行,故吉。 君子在上,必引其类,将以合君子之类,并天下之力,以济其道于泰。 不然,小人以朋比而强,君子以寡助而弱,亦何由泰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兑为泽,震为萑,陂泽荒秽之象。 二之五以阳包阴,包荒也。 坎为大川,出乾流坤,行于地中,河之象也。 震足蹈川,徒涉也。 徒涉曰冯,冯,河也,勇于蹈难而不顾者也。 二近五,远,不遐遗也。 阳与阳为朋,二绝其类而去,朋亡也。 人忸于泰,政缓法弛之时,当有包含荒秽之量以安人情,用冯河越险之勇以去弊事。 民隐忽于荒远,人材失于废滞,故戒以不遐遗。 近已者爱之,远已者恶之,大公至正,或夺于私昵,故戒以朋亡。 四者具,乃得配六五而行中道。 所以然者,光明广大,不狭且陋也。 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二刚中而配五,坎离日月,充满六合而无私照,其道光大,如是,则无一物不泰矣。 易言道大无所不容者曰光大。 思虑𥚹狭者,未光大陋之谓也。 时已泰矣,苟浅中不能容之,则轻人才,忽远事,植朋党,好恶不中,不足以厌服人心,天下复入于否。 六五曰中,以行愿也。 九二曰中行中道者,所以存泰也。 横渠曰:舜、文之治,不过是矣。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初二上往,四五复位,坤平衍也,化为山泽,平者陂矣。 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复,泰将成否,故戒之。 观无平不陂,则知无往不复矣。 九三在天地之际,往者当复,泰者当否,时将大变,唯艰难守贞,确然不动,乃无咎。 三与上六有孚者也。 阴阳失位为忧。 忧,恤也。 三上相易,恤其孚也。 天地反复之际,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惧之心,乘隙而动,著信于我,君子应之,则大事去矣。 祸至于覆其宗。 艰贞勿恤其孚,不以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险诐之势,以塞反复之路,自信而巳,于食有福矣。 兑为口,三阳为福,君子之干禄也。 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为也,故能永享安荣与有泰之福。 或曰:时运巳往,艰贞其如何? 曰:天人有交胜之理关? 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大哉人谟,其与天地终始乎。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阳实为富,阴虚为贫。 以,用也。 邻,五与上也。 阳必求阴,阴必求阳,阴,阳之情也。 三阳在下,上与三阴相应,故阴得其主而安于上。 君子在内,小人安于外之象也。 三阳相率而往,三阴失实,各复其所,故翩翩然下之。 初六成巽,巽为鸡,而五与上亦从之而复,不富而用其邻也。 不富者,失实也。 翩翩者,回翔而后下之意。 譬如叶坠井中,翩翩而下,以井气扶之也。 君子初去位,小人犹有顾忌,君子尽去,然后飞扬矣。 君子有益于世也,如此,可使一日去位乎? 兑,口戒也。 上下相应,孚也。 君子往则小人来,兑象毁,不戒以孚也。 不正之间独行正者,君子之愿也。 众正之间而行不正者,小人之愿也。 愿皆出于中心,而分君子小人者,正不正之间耳,是以君子艰贞。 圣人言此,明天地将闭,上下各复其所,虽有圣智,莫能止也。 易传曰:理当然者天也,众所同者时也。 泰既过中则变矣。 六五,帝乙归妺,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史谓汤为天乙,又有帝祖乙,有帝乙。 阳虎谓帝乙为微子之父,而子夏曰,帝乙归妺,汤之归妺也。 汤一曰天乙。 京房载汤嫁妺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 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 往事尔天,必以礼义,则帝乙汤也。 五君位,乾九二居之,帝也。 帝,天德也,女以嫁为归。 震为长男,兑为少女,由长男言之,妹也。 六五降其尊位,下交九二,帝乙归妹之象。 五以柔中下交九二刚明之贤而顺从之。 九二复以刚中上交于五,而其道上行,五以是成治泰之功,则以中道致福而获元吉也,故曰以祉元吉。 祉,福也。 元吉者,吉之至善也。 夫上交于五者,岂唯九二之愿,亦六五之愿。 二五道行,君臣并吉,非其愿乎? 故曰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上六治极而乱,以一卦言之,阙土为隍,积而成城,泰兑之象。 城高而坠,复归于隍,泰反为否也。 师,众也,坤为众,城复于隍,则天地闭塞,君失其民,故勿用师。 邑二也。 巽为命,泰兑口为告,坤为乱。 四之初成巽,告命也。 五之二自邑告命也。 上之三成坤,其命乱也。 当是时,虽九五正其道,不行于下,贞吝也。 虽自邑人人而告谕之,其命曰乱不可正矣。 盖泰之方中,君臣同心,乃可以治泰,过此则变,必至于大乱而后巳。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天地相交,是生万物,其卦为泰。 人于其中,为天地万物之主。 观之人则天地相交,万物咸备,故三偶在上,三奇在下,鼻口居天地之中,交,泰也。 天地当交,而否之匪,人道也。 圣人位乎两间,以立人道,否之则人道绝灭矣,故曰否之匪人。 泰初。 三、四上得位,二、五以正相易,正者众,君子多也。 否初、三、四上不正,二、五独正,正者少,不正者众,小人多也。 泰多君子,否多小人,岂天降之才有殊哉? 否时君子消,小人长,自中人以下,化之为不正,虽有君子,寡徒少偶,难乎免于衰世,于是有善人载尸,哲人之愚,括嚢无咎无誉,故曰不利君子贞。 大者自内而往,小者自外而来。 乾坤不交,震反成艮。 艮者,万物之终也,故曰万物不通也。 坤在上为邦,在下为邑。 治天下之道,自庶人达于大夫,大夫达于诸侯,诸侯达于天子。 上下不交,坤反于下,则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巳败而政不修,虽有邦国,内外塞矣。 故曰天下无邦也。 以气言之,内阴而外阳,乾阖而坤也。 以形言之,内柔而外刚,气反而死也。 一阴自姤长而为遁为否。 小人之道日长,君子之道日消,其祸至于空国而无君子。 极坤疑乾,君臣相伤,故圣人于此终言之。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地不交,上下否塞也。 泰坤吝啬,俭也。 兑泽俭,难也。 震蕃鲜,荣也。 否及泰,乃有君子当天地不交之时,以俭德避难,不食而遁去,虽有厚禄不可荣之之象。 初六,抜茅茹以其彚,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初六自下引九四以退,有艮巽,九四应初,巽成震,艮为手抜也。 巽为白,震为蕃鲜,上柔下刚而洁白者茅也。 茹,九四之刚也。 三阳同类,以其彚也。 四应初,正也,能与其类,退而守正,得处否之吉,身虽退伏,其道亨矣。 五为君,四近君,志中也。 屈伸进退,相为用也。 君子之退,以小人得志,故安于下以俟其复,未尝一日忘君也。 君子所以屈而能伸,退而能进,此否所以为泰之本欤,故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五包二,二承之。 包,承也。 顺以承上,小人之正也。 六二在否之时,得位在内,小人也,故曰小人吉。 九五中正在外,包小人而容之,虽包小人而亦不乱于小人之群。 坤为乱,三阴,小人群也。 包则和,不乱,群则不流。 此大人处否而亨。 欤不曰君子者处否而亨,非大人不能。 若同流合污,则否而已,焉得亨? 天地相函,阴阳相包,否、六二、六三姤九三,皆以阳包阴大者,宜包小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六三得时,进而处上,九四辞尊,退居于下,见六三则包容之,而六三始有处不当位之羞。 何以知其羞乎? 体巽而自动,是以知其羞也。 管仲谓齐侯恭而气下,言则徐,见臣有惭色是也。 六二、六三,小人之致否者也。 君子与之力争,则否结而不解矣。 自古君子不忍于小人以及祸害者常多,故易为君子谋,必包容之,使下者知所承,上者知所愧,庶几有泰之渐也。 三四相易,巽成离,离为目,羞愧之象,与恒九五或承之羞同。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四否道巳革,故于此言济否之道。 四为朝廷,五为君,巽为命。 畴,类也。 祉,福也。 九四刚而履位,有济否之才而近君,能下君命于朝廷,五锡以六二之祉福,则阳德亨矣,否可以济矣,人谁咎之哉。 四应初,三应上,君子之类,附丽其祉以进,九四之志行乎下矣。 五锡二成离,离,丽也。 志者,中也。 荀谞谓志行乎群阴也。 易传曰:君道方否,据逼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 若动必出于君命,威福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矣。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休,息也。 九四,否道已革,九五息否之时,二五相易,阴息于五,故曰休否,言九五之动也。 大人居尊,位正也。 中正而健,德当乎位也。 位者,圣人之大宝,虽有其德,无其位,不可也。 有其位,无其时,不可也。 息天下之否者,其唯有其位,有其德,又有其时乎? 故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言九五之不动也,然未离乎否也,故又戒之。 九五不动,不能与二相易,则安其位者也,保其存者也,有其治者也。 安其位者必危,保其存者必亡,有其治者必乱,故曰其亡其亡。 此又因九五不动以明戒也。 苞桑,其叶丛生者也。 巽为木,上玄下黄,三阳积美而根于坤土,其根深固,苞桑也。 巽为绳,系也,维也。 虑其危亡且乱,当系之维之,使其根深固以防否之复,故曰系于苞桑。 如是则大人吉,非位正德当能无凶乎? 易传曰:汉之王允,唐之李德裕,不知此所以致祸败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上九,否之终,天运极矣,人情厌矣。 君子动于上,六三应于下,否毁兑成,如决积水而倾之,莫之能御也。 始也否塞,先否也,终也倾否后喜也。 兑为说,阴阳得位为喜。 巽为长,理极必反,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易传曰: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不能变屯。 ䷌离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贞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姤阴自初进至二成卦,以阴居阴,得位也,二得中也。 乾九五位正德当,二以柔顺应之,各得其正,而其德同,故曰同人。 人道、父子、君臣、夫妇、朋友、长幼,其位不同,而相与会于大同者,中也。 过与不及,暌异而不同矣。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则心同,心同则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此以二五释同人之义也。 乾,天也,曰同人,何也? 三画以初为地,二为人,三为天。 重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 六二应乎九五,同人也。 以其同人,故曰同人。 曰同人,上九,天际也,故曰野。 野者,旷远无适莫之地。 常人之情,其所同者,不过乎昵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系应,达于旷远,无适无莫,其道乃亨。 有一不同,为未亨也。 同人至于上九,则远近内外无不同者,故曰同人于野,亨。 二自下至上皆成兑泽,决为大川,险阻艰危之象。 乾,健也。 能与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则险阻艰危,何往不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乾行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进,乾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变乾初九子上至已,圣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 坤为文,坤变离为文明。 文,理也。 万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则一。 圣人视四海之远,百世之后,如跬步,如旦暮者,通于理而已。 惟烛理明,则能明乎同人之义。 然则克己行之以健,不蔽于欲者,不能尽其道。 克巳则物与我一矣。 文明以健,然后中正无私,靡所不应,天下之志通而为一。 夫同人之义,以四言该之,文明也,健也,中也,正也,以一言尽之,正而巳矣。 不正,则烛理必不明,行已必不刚,施诸人必无相应之理,反求于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 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此合二五两体以言同人之才也。 易传曰:小人惟同其私意。 故所恶者虽是,而异,所比者虽非亦同。 其所同者则阿党,盖其心不正也。 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 贞,以卦气言之,为七月,故太玄准之以昆。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体在上而火炎上,二五相与,天与火也。 同人之道,同而无间,如天与火然,故曰天与火,同人。 离,丽也,一阴丽于二阳,阳本乎天,炎上者类也,故君子以类族。 然乾,阳物也;离,阴物也,其物各异,故君子以辨物。 类族者,合异为同,辨物者,散同为异。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初九动艮为门,人道同乎人者也。 同人于门,内,不若同人于门外之为广也,故曰同人于门。 初九动失正,宜有咎,四来同之,初四各得其正,盖善者人之所同,然其谁咎我哉! 故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二往同五复成离,五来同二复成乾,往来相同,乾离各反其本宗,同人于宗,所同狭矣,吝道也。 易传曰:同人不取君义,私比非人君之道。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 三岁不兴,安行也。 离为甲胄,为戈兵,三动有震、巽、艮之象。 震巽,草木莽也。 艮为山,在下体之上,陵也。 震为足,巽为高,升于高,陵也。 三不动则伏戎于莽,言九三刚而不中,不能同人,与五争应。 二者五之所同,九三贪其所比,据而有之,故伏戎于莽,将以攻五,虑其不胜,又升高陵而望焉。 然五阳刚居尊位,二本同五,非三之所当有,于义屈矣,故望其敌,知不可犯也,反于中,知义不可行也,乃退而守,下比于二,二亦自若。 然则非道而同乎人者,动而争之不可得也,不动而比之不可得也,奚益矣,终岂能行哉! 故曰伏戎于莽,敌刚也。 三岁不兴,安行也。 乾为岁,三岁,三爻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 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三动而争二成坤土,在内外之际,墉也。 九四乃欲捣虚,自上乘之,故曰乘其墉。 四动入坎险,有弓矢相攻之象,故曰攻。 三非犯已,二非已应,虽乘墉入险,岂其宜哉! 故曰乘其墉,义弗克也。 二动,四乘之成坎,四动,上复乘之成兑。 兑,坎困象也,故曰困弗克攻则巳矣。 何谓吉? 吉者,正也。 谓其乘墉入险,力巳尽而二不应,困而知反,反而不失其则也,是以吉。 则者,理之正,天地万物之所不能违者,岂势力所能夺哉。 古易本云反则得,则得则吉也。 一本云反则得,得则吉也。 定本作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师克相遇,言相克也。 三,伏戎于莽,四乘其墉,动而争二。 五成巽,震坤,坤为丧,巽为号,震为声。 号,啕也。 二非三四之所能有,三四不动,二自往同于五。 离目动为笑,理之所同,非争之所能得,非不争之所能亡,故曰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当三四动时,九五若动而争之,非用大师不能克。 三四之强,而与二相遇。 坤为众,自上入险而克三,三亦自下而克五,有师之象。 言用力如是。 其难始克相遇。 遇非会之正也。 故曰用大师。 克相遇。 言相克也。 三五相克而与二遇。 岂会之正哉。 王弼谓执刚用直。 不能使物自归是也。 然同人之先号啕何耶。 曰。 以中直也。 直者。 乾之动也。 理之所在也。 理直矣。 三四抑之。 望人者深。 故号啕也。 观乎所同,物情见矣。 故不得其所同则怨,怨而无告,则号啕随之。 岂惟人哉? 鸟雀亡其类,则啁啾而鸣,大兽亡其群,则踯躅而悲,未有失其所同,不如同人之先者也。 易传曰: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义者,盖人君当与天下大同,而五专以私昵应于二,失其中正之德,非君道也。 又先隔则号啕,后遇则笑,乃私昵之情,非大同之体也。 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而为吝,况人君乎!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上九在外远于二,未得志也。 动而得正,内同九三,虽未得二,不为无所同也,故动而无悔。 九三乾天际,而在内外之交,有郊之象。 同人于刚健之爻,三伏戎,四乘墉,五用大师,上九远于二,处不争之地,动而无悔,九三自至。 同人之义,其在于不与物争,而物情自归乎䷍乾下,离上。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六四也。 六四畜之以巽,是以小畜。 大有,柔得尊位,则有利势,得大中之道,则得人心,而又执柔履谦,有而不恃,故上下五阳皆应,能有其大。 六五而言大中,五者,大中之位,柔得之也,故曰大有。 不言有大者,大不可有也。 此以六五一爻言有其大。 夫天下至大也,有其大者,未必能元亨。 致元亨者,由乎其才。 内乾,刚健也。 外离,文明也。 刚健则不息,文明则能顺万物之理而明有是德矣。 推而行之,不失其时者,随天而行也。 盖六五自同人之二,固始以正矣。 以时而行,是以元亨。 此合两体推原。 六五言大有之才也。 才者,能为是德者也。 同人曰文明以健,大有曰刚健而文明,何也? 同人九五健矣,不言刚者,刚,天德不可为首。 不言刚,抑之也。 大有六五柔得尊位,嫌于刚不足,故言刚健。 或曰:大有,师宾之道也。 曰:大有尚贤,自六五言,上九乃有师宾之象。 彖言尚贤者,唯大畜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大有自姤一阴四变,皆有恶与善之象。 恶者,不正也,善者,正也。 乾阳,休,善也。 巽,命也。 至于五变成离,离为火,在天上明盛。 大有之时,恶者遏绝,善者显扬,此岂人力之所能为哉? 顺天休命而巳。 故古者进贤退不肖之命谓之休命,或谓之明命。 初九,无交害,匪咎。 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初九守正无交,在他卦未有害,大有柔得尊位大中,上下应之,而初九无交则害也。 正匪可咎,艰以守正,择可而后交则无咎。 交道难,不可苟合也。 四来下初,已乃可动,此王丹自重之爻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六五不有其大,屈体下交九二而倚任之,犹大车也。 坤为舆,乾变坤为大车。 九二刚中而居柔,刚则不胜,中则不过,居柔则谦顺。 具此三者,往之五,以任天下之重,犹车载也。 大有物归者众,富有之时,六五中而未极,故有攸往无咎。 往之得正也,盛极则不可往矣。 阳为重,五,中也,积重其中而刚不倾挠,积中不败也。 大车以载者,贵夫积中不败也。 大有六五而任小才,不胜其任矣。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三者公之位。 春秋传晋文公将纳王,使卜偃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享,吉孰大焉。 杜预曰:大有九三爻辞也。 则卜偃时读易作公用享于天子。 杜预亦然。 京房曰:享,献也。 于宝曰:享,燕也。 姚信作享祀,义虽小异,然读为享则同。 今从旧读。 三五相交,三乾变离兑。 乾为天,离为日,兑为泽。 卜偃谓天为泽。 以当日,天子降心以逆公是也。 夫天子施泽于下,降心而说,有粲然之文者,莫如公之享于天子也。 天子飨诸侯之礼,必于祖庙。 六五承上九,宗庙飨于祖庙之象也。 上六备九献之礼,乃以圭鬯祼宾客,设太牢体荐之,俎备金石之乐,升歌下管。 于献酬之时,王以琥璜绣黼束帛送爵。 坤离为文明,三五相际之象。 九三刚健而正,与五同功,故用此爻当天子之飨,则无骄亢矣。 若小人处之柔弗胜其任,处之不当,必有满盈之害,岂特害于而家哉。 三五既交,易刚为柔,圣人因柔以著戒焉。 九四,匪其彭,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晢也。 彭,子夏传读作旁,旁,盛满貌。 离,大腹象也。 大有至四盛矣,昧者处之,盈满而不知变,安得无咎? 九四不安其位,震见离毁,惧而守正,抑损不至于满,匪其彭,故无咎。 所以然者,以其明而辩于盈虚之理甚白也。 离为明,兑,口为辩。 晰,荀氏作晰。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五执柔守中,以诚信交于下,而其孚在二,孚,信之应也。 二交于五,体异志同,厥孚交如也。 二以诚信交五,发五之刚志,谓之发者,五本有刚,因二而发之。 信以发志,积诚不巳,至于不怒而威则吉。 威,刚严也。 六柔变九而在上,威之象也。 大有之时,人心安易,若专尚柔顺,则下无戒备,凌慢生矣。 二乾为易交,五离变乾,二复成离,离为戈兵,下有戒备之象。 易传曰:夫以柔孚接下,众志悦从。 又有威严,使之有畏,善处大有者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系辞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此特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上九,大有之极,盛极则衰,凶将至矣。 而上吉者,以自天佑也。 六五履信思顺,尚贤,而人助之,人助之,则天助之,吉无不利。 上五相易,乾成兑,兑为言而正信也。 坤,顺也。 乾为天,兑为右,右,助之也。 上九动而正,正则吉,故曰大有上吉。 ䷎艮下,坤上。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 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𧇊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复三变,剥四变,皆成谦。 彖辞以剥上九言之者,在上而降下者,谦也,处下而能卑者,常也,未足以尽谦之义。 上九降三,六三升乎上,此谦所以亨也。 尊卑相去,其位不同。 于是情睽势隔,上下不通。 尊者既屈,卑者获伸,然后上下交而功勋成矣。 以天地言之。 天道下济,地道上行,万物化生,其道光明。 而所以光明者,阳济乎阴也。 非谦亨乎。 曰济曰光明,坎象也。 此以剥之上九、六三升降,言谦亨也。 天阳地阴鬼神者,天地之大用。 人也者,参天地而行鬼神者也。 天地也,鬼神也,人也,以分言之则殊,以理言之则一。 故观日月之进退,则知天地之𧇊益矣。 观山川之高庳,则知地道之变流矣。 观人事之得丧,则知鬼神之祸福矣。 观物论之取舍,则知人情之好恶矣。 变祸为害者,言不利也。 是数者,无不以盈为去,以谦为尚。 九在上,盈也。 三往损之,则为𧇊盈,为变盈,为祸盈,为恶盈。 三在下,谦也。 九来益之,为益谦,为流谦,为福谦,为好谦。 流之者,坎也。 益之福之,好之者,阳也。 此再以上九、六三论盈虚之理明谦也。 九三自上位降而言之,则尊而光,天道下济是也。 自九三卑位言之,则卑而不可逾,山在地中是也。 谦之为德,其至矣乎! 所处尊矣,道则弥光也;所执卑矣,而德则弥尊也。 君子观诸天地,验诸幽明,故处卑而不争,居尊而能降,愈久而不厌,乃能有终,故曰君子有终。 此再以九三言,君子体谦而终也。 上者,外卦之终;三者,内卦之终也。 以卦气言之,小寒也,故太玄准之以少。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裒,郑、荀诸儒读作捊,取也。 字书作掊。 山在地中,则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高卑适平。 刘表曰:谦之为道,降已而升人者也。 以象考之,上三阴多也。 下二阴寡也。 艮为手,掊也。 故君子取有余,益不足。 以贵下人,则贵贱平矣。 以财分人,则贫富平矣。 以德分人,则贤不肖平矣。 然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所谓平者,非漫尊卑上下差等也,称物而施,适平而止,平者施之则也。 坎为水,天下之平施者无若水也。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六本复之六三,以柔退居谦之下,谦之又谦者也,谦谦故能得众,用之以犯大难,况居平易乎。 三坎为大川。 初动之四成巽股,涉大川也。 自牧者,自养也。 牧畜者扰之得其宜。 一童子自后鞭之,足以制其刚,夫然后其刚可用也。 坤为牛,艮为少男。 初处柔在内,其动刚卑以自牧也。 君子卑以自牧则能谦,谦则能得众。 此爻施之于自牧则可,施之于他则卑已甚矣。 六二,鸣谦,贞吉。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谦自初六,卑以自牧,积其德至于六二,柔顺而中正,其乐发于声音而不自知,故鸣谦。 动成兑,兑为口为说,虽鸣也而非求应,以正为吉,吉自有也,是以求福不回,守正而已,非中心自得,无待于外者能之乎? 何以知其自得以鸣谦也?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坎,劳卦,三与五同功,九三劳而有功,以阳下阴,安于卑下,艮见兑㐲,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君子致恭以存其位之道也。 内卦以三为终,故曰劳谦君子有终吉。 夫有血气者,必有争心,故有能而矜之,有功而伐之,未有不争,争则危矣。 九三致恭上下,五阴宗之,万民服矣,其谁争之? 所以能存其位。 存其位,所以有终吉也。 万盈数合乾坤,阴阳之策,乃盈是数,唯天地之元始生万物足以当之。 易言万国万民万夫,大之辞也。 易传曰古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 六四,无不利挥谦。 象曰:无不利挥谦,不违则也。 六四坤体,柔顺而正,上以奉六五之君,下以下九三劳谦之臣,上下皆得其宜,故曰无不利挥谦。 艮为手,止也。 震,起也。 手止而复起,有挥散之象。 六四挥散其谦之道,布于上下,挥,谦也。 所以奉上下下无不利者,非事是君为容悦也,非持禄养交也,不违其则而巳。 人之大伦,天下之正理也。 理之所至,天地万物之所不能违,故谓之则。 不违其则,无往而不得其宜,则无不利矣。 子夏曰:挥谦,化谦也,言上下化其谦也。 京房曰:上下皆通曰挥谦是也。 谓三挥之,四化之,误矣。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阳实,富也。 阴虚,贫也。 邻谓四与上也。 以,用也,能左右之也。 富而能以其邻者,常也。 不富而能以其邻者,以六五处尊位而谦虚也。 能以其邻,则能得众,得众故利用侵伐,无不利。 五动成离坎,上与四变,有弓矢甲胄之象,以其邻也。 动之二入坎险,侵,伐也。 征者,上伐下,以正而行也。 司马法曰:负固不服则侵之。 圣人虑后世,观此爻,有干戈妄动,不省厥躬者,故发之曰征不服也。 六五谦虚,六二恃险不应,乃可以侵伐,禹征有苗是也。 若我不谦虚,彼不肯服,自其宜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六五征不服,上六又曰征邑国者,征邑国,非侵伐也,克已之谓也。 君子自克,人欲尽而天理得,则诚,诚则化,物无不应。 有不应焉,诚未至也。 上六极谦至柔,九三当应,止于下而不来,故鸣。 阴阳相求,天地万物之情。 坤为牛,应三震,有鸣之象,故曰鸣谦。 鸣而求应,志未得也。 然则如之何。 反求诸己而巳。 其在胜已之私乎。 克己则无我物。 我 一则物亦以诚应之矣。 坤在侯位为国。 在大夫位为邑。 上至二体师。 上以正行之。 三正也。 三之上坎险平。 征邑国也。 故曰可用行师。 征邑国也。 易传曰。 邑国。 己之私有也。 征邑国。 谓自治其私也。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豫,谦之反。 谦九三反而之四,四动,群阴应之,其志上行,以顺理而动也。 我动彼应,岂不豫乎? 豫,和豫也,休逸闲暇之谓也,故曰豫。 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此以九四合坤、震二体而言豫也。 谦九三在三公之位,自二以上有师体,反之则三升四,四为诸侯,三公出封之象,故利建侯。 师动而往,行师之象,故利行师。 二者皆顺以动。 周之大封,汤武之征伐,无非顺民欲也。 顺民欲,则民说之。 说,豫也。 豫顺以动,虽天地之大,犹不能违,故天地如其理而动,而况建侯行师乎? 乾坤,天地也。 坎有伏离,日月也。 二,至也。 天之动始于坎,历艮与震而左行。 地之动始于离,历坤与兑而右行。 是以日月会为牵,万物成于艮,故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此以九四互体论坤震之义也。 坎为律,刑罚也。 坤为众民也。 艮,止也。 圣人之动,必顺乎万物之理。 法之所取,必民之所欲也;法之所去,必民之所恶也。 故法律止于上,刑罚清𥳑也;众止于下,民服从也。 故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此以互体之坎变艮,推广坤震,以尽豫之义也。 然意味渊长,言之有不能尽,故夫子赞之曰:豫之时义大矣哉! 易传曰:豫、遁姤言时义,坎、睽、蹇,言时用,颐、大过、解、萃言时,各以其大者也。 以卦气言之,春分也,大玄准之以乐。 或问:互体之变有几? 曰:体有六变。 春秋传: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震为土,车从马足之母覆之,众归之。 六体不易。 廖以震、坤合而言六体也。 且以豫卦九四论之,自四以上,震也;四以下,艮也;合上下视之,坎也。 震有伏巽,艮有伏兑,坎有伏离,六体也。 变而化之,则无穷矣。 故曰杂物撰德,其微显阐幽之道乎!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之出地,奋然而作万物,豫之时也。 九四具天地日月、雷霆风雨,万物化生作乐,起于冬至,黄钟之象。 郊野者,天际也。 在内外之际为郊。 坤为牛,坎为血,阳为德。 豫自复三变初九,升四,作乐,崇德也。 杀牛于郊,荐上帝也。 上帝,乾在上之象。 殷,盛也。 自四至上震变坤,坤为众,故曰殷。 礼有殷奠、殷𥙊,言盛也。 五变比乾为考,六变剥乾为祖,以配祖考者,报本反始也。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四者豫之主,初六不中正而顺从逸豫者也。 初四相易成震,震为声,有相应而鸣之象,从逸豫而发于声音者也,故鸣。 初六,豫之始,于其始也,鸣豫至于末流,则志穷而凶。 中为志,谓四也。 初复动而之四,则上而不行,其志穷矣,太康、后羿之事乎!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四艮为石,初三不正,二介于不正之闲,上交于三而不謟,下交于初而不渎,确然如石,不可转也。 夫始交者,安危之几。 不謟不渎,则不过乎中,故曰介于石。 三为内卦之终。 二动离为日,不终日也。 所谓几者,始动之微,吉之端,可见而未著者也。 离日为见,见之,是以不俟终日而作,作则动也。 豫之时,上下逸豫失正。 诸爻之才,多与时合。 二以中正自守,不溺于豫,可谓见几矣,备豫之道也,不俟终日而作,以贞故吉。 贞者,守正之谓也。 心不动则中正,中也,故见。 不中,正也,故见不正。 中正故知微知柔,不罹于咎,故曰介于石,焉用终日。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三四处位不当,同而不和者也。 睢盱上视而不正也。 向秀曰:小人喜悦,佞媚之貌。 四豫之主,三以柔顺承之,动成巽,巽为多白眼,睢盱上视,佞媚以求豫,而四不动则悔,悔其不动四,故盱豫悔。 三不能去,且静而待之,四又不动,故迟有悔。 悔其不动四,艮体,止于上,三动巽为进退,故动静皆有悔。 三犹豫如是,无他,位不当也。 小人悦于豫,宁悔,而终不以所处为不当而去之,柔不正故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四为豫之主,五阴顺从,由已以致豫,故曰由豫,以一阳而得五,阴大者,有得也,故曰大有得。 然不免于疑者,在近君危疑之地,无同德之助,众阴不从五而从已也。 疑谓伏巽,巽为不果,坎见巽伏,故勿疑。 盍,合也。 五,交四也。 言积诚不巳,下情通于上也。 坎为发,为通,四刚在上下众柔之际,交而通之,犹簪也。 发非簪则散乱不理,安有发之柔顺而不从簪乎? 夫朋归巳而致疑于五者有二:招权也,专功也。 下情通于上,上下既交以诚,何疑于招权? 不有其功,归美于上,其中洞然,何疑于专功? 四五相易,伏巽象毁,则四刚中之志上行,率天下而从五,何疑于朋之众乎? 五不疑四,四不疑五,君臣上下各守其正,为由豫也大矣。 先儒以坎为发,何也? 曰:以巽为寡发而知也。 乾为首,柔其毛也,故须象亦然。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 恒不死,中未亡也。 四以刚动,为豫之主,众之所归,权之所主也。 五以柔弱沈冥于逸豫而乘其上,岂能制四哉? 六五受制于四而不可动,亦不复安豫矣,故此爻独不言豫不可动,则于正为有害,故曰贞疾。 恒,震巽也,天地可久之道也。 六五动,则有震巽恒久之象。 人君中正,然后六二为之用,九四同德也,何乘刚之有。 五不可动,以失正也,故九四为腹心之疾。 然主𥙊祀,守位号而犹存者,正虽亡而中未亡也。 中者,人心也。 中尽亡则灭矣,故曰贞疾恒不死。 言贞虽有疾,其中固在,能动以正,则可久矣。 恒,未常死也。 坤为死,震为反生,未亡之象。 周室东迁,齐晋一伯,托公义以令诸侯,中未亡也,失天下者多矣。 必曰豫者,威权之失,必自逸豫也。 谀臣进,女谒行,大臣专主威,则社稷移矣。 易传曰: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于豫,乃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上六,豫之终,沈冥于豫,成而不变者也。 坤为冥昧,古之逸豫之人,固有不恤名声之丑、性命之危而乐之者,不知因佚乐之过变前之为,乃善补过也,何咎之有? 故曰成有渝,无咎。 圣人发此义以勉夫困而学者焉。 上六,动之三成巽,巽为长四,坎为可冥。 豫在上而不变,未有不反,何可言也䷐震下,兑上。 随,元亨利贞,无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随自否来,上九之初,刚人之所随,柔随人者也。 上九过刚而不反,君子小人相绝,非道也。 刚来下于柔,柔往而随之,下动而上说,动而可说,所以随也。 自初九言之,君子之道为众所随,人君屈已以随善者也。 自六二、上六言之,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徙义,临事之从长,无非随也,故曰随。 此以刚柔相易,合两体而言随也。 上九之初,大者亨也。 其亨以贞也。 上九过刚,尝有咎矣。 无咎者,善补过也。 大者亨以贞,利于正也。 又善补过,至于无咎,天下岂不动而说以随之乎? 故曰元亨,利贞,无咎。 此以初九一爻言随之道也。 易传曰:随之道,利在于正。 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 失其正,则有咎矣,岂能亨乎? 春秋传:穆姜往东宫筮之,遇艮之八。 史曰:是谓艮之随。 姜曰: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有四德者,随而无咎。 盖穆姜时以元、亨、利、贞为随之四德,夫子作彖辞,然后明元亨利贞者大亨正,非若乾之四德也。 夫天下之随君子者,随其正也。 君子之动者,随其时也。 时无常是,以正为是。 君子得其正,天下是之,是之斯随之矣。 天下之物,静而在下,莫如泽也。 惊蛰既至,雷动于泽中,泽气随之,下者上,静者动,谁为之哉? 时也,故曰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然随时之义,非达权知变者不能尽。 或因或革,或损或益,人之所说,不以强去,人所不说,不以强留,如天地之随时,乃无咎矣。 故曰随时之义大矣哉,天下随时。 王昭素曰:旧本多不连时字。 王弼亦曰:得时则天下随之矣。 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 胡旦曰:王肃本作随之,篆字之为之,时为峕转。 隶者增日为时,胡说为长。 在卦气为惊蛰,二月中,故太玄准之以从。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雷降于兑,息于坤。 坤,晦也。 泽中有雷,向晦也。 天地之动静,阴阳之明晦,自大观言之,昼夜之道也。 君子随时之道,著而易见者,莫若随昼夜也。 昼则向明而动作,夜则向晦而宴息,自有天地而来,未有能违之者,知此则知用天地阴阳矣。 君子日用而知,小人日用而不知。 初九,官有渝,贞吉。 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 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五乾为君,巽为命,四受命于君,以帅其属,官之象也。 初应四,动其属也。 初随四,四随事,事有变动,刚而不知变,不足以随事渝变也,故曰官有渝,变有正。 否变而不正,惟官是随,非交修不逮也。 不知大亨,正无咎也。 九四变而正,以刚下柔,其道足以使人随之。 初九随之者,随其正也,不随其不正也。 正则吉,故曰从正吉也。 人之情,随同而背异,随亲昵而背疏远。 故朋友责善,或牵于妾妇附耳之语,溺于私也。 初在内安之,又比于二。 二初相易,皆失正,私昵之为害也。 故戒之以出门交有功。 四艮为门,初舍二,出交于四,出门也。 出门交之,不失其正,何往而无功? 故曰不失其正也。 易传曰:随当而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四艮为少男,有乾父坤母,小子也。 初震为长男,有巽,妇夫也。 随利于正,初九正也,九四不正也。 二与四同功,以情言之,柔必随刚,阴必随阳。 初九、九四皆阳刚也,其能兼与之乎? 四虽在上,不正也;初虽在己之下,正也。 六二系情于四,比初不专,虽与之相比,而情不亲,虽有中正之德,而所随非其人,其失在于不能权轻重也,故曰系小子,失丈夫,弗兼与也。 临事择义,于六二、六三见之。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先儒旧读舍音舍,张弼读舍与乾九二时舍也之舍同,辞曰利居贞。 象曰:志舍下也。 以舍训居,弼读为长。 三四相比近也。 四三无应,宜相亲也。 以阴承阳,以下随上,顺也。 三宁失其亲,比而顺者,而系情于初。 以初正四不正也。 故曰系丈夫失小子。 三柔不能自立而随初。 是去昏而随明。 背非而随是。 违不善而从善,得随之宜也。 初亦以三同体而又下之。 故三之随初有求而得。 艮为手。 求也。 初三相易得正也。 三苟知随而已,不知自处以正,人将拒我,其能久乎? 盖随人宜以柔处,己当以正。 六三之随,利居贞也。 此三所以系初欤,巽为绳系也。 九四,随有获,贞凶。 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 三不随四,四据而有之,获也。 获,难辞也。 二与三当随,五为四所隔,下而从初,四在大臣之位,处可惧之地,与五争三,能无凶乎? 三四易位,正也。 虽正亦凶。 义不可有三,故曰贞凶。 象曰:其义凶也。 然四终不可以有三乎? 曰:非不可有也,动而有孚于道,无意于有三,而三自随之可也。 初九其行以正,所谓道也。 道之所在,故初九为随之主。 四动正与初相应,有孚在道也。 四正而诚孚于道,则三亦唯正之随。 岂唯有三,而二亦随初,是率天下以随五,而成随之功也。 三、四易位成离,离为明,以明则无获三之咎,无咎则无凶可知,故有孚在道者,明之功也。 易传曰:孚诚积中,动必合道,故下信而上不疑。 古人有行之者,伊尹、周公、孔明是也。 九五,孚于嘉,吉。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阳为美,九五位正中,美无以加于是矣,故曰嘉于嘉。 吉者,诚信孚于二也。 二正中也。 五不有其美,随六二之中道,则得物之诚。 二乐告以善,故能不过而止于至善。 观乎位正中,则知孚于二而吉矣。 道之中,天地万物所不能违,有之则生,无之则死,故谓之至善,谓之至美,虽子路之勇,禹之智,大,舜之明德,不能加毫毛矣。 易传曰:自人君至于庶人,随道之吉,惟在随善而已。 下应六二之正中,随善之义也。 或问:午亦有美矣,何谓阳为美? 曰:阴舍阳以为美者也。 至兑而阴见阳伏,至坤而万物虚,阳美尽则午之美亦尽,故嘉之。 会者,谓乾亨也。 坤品物咸亨者,含弘光大也。 坤岂能专之,是以坤三含美以从王,天保归美以报上。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上六,随之穷也。 穷则变,变则不随,然而随者,非礼义,拘系之,又从而维持之不能也。 三上相应,三有艮巽,艮,手拘之也。 巽,绳系之也。 上穷反三复成巽,乃从而系维之也。 拘之使不动,系之使相属,系维之使不得去。 三,坤也。 坤为众,众之悦随,上六固结有如此者。 昔周之太王用此爻以亨于西山,杖策而去,随之者如归市,非得民之随,岂能使巳穷而更随至于不可解乎。 兑,西也。 艮为山,乾五为王,三上往来不穷,亨也。 先儒以此为文王之爻,误矣。 故易传正之曰:周之王业,盖兴于此。 ䷑巽下,艮上。 蛊,元亨,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春秋传秦医曰:于文皿虫为蛊,榖之飞亦为蛊。 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尚书大传曰: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杂卦曰:蛊则饬也。 则蛊非训事,事至蛊坏,乃有事也。 泰初九之刚上而为艮,上六之柔下而为巽,刚上柔下,各得其所,事巳治矣。 下巽而已,莫予违也。 上亦因是止而不复有为,则祸乱之萌乃伏于巳治之中,遂颓靡而不振,亦何异于皿蛊榖飞,男惑山落之类哉。 故曰刚上柔下,巽而上蛊。 此以泰变合二体而言蛊也。 然治蛊之道,不远在乎上下之志交而元亨,则天下复治矣。 泰初九,始也。 始而动,刚柔相易而亨,元亨也。 元亨而天下治,始而亨者也。 兑为泽,决之为川。 初九越兑成艮,艮为指,利涉大川也。 初九犯难,顾望而不为蛊,不可得而治矣。 上下志交,动以济大难,往事乎蛊也。 巽为事,故曰元亨,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此因初上之交,言治蛊之道也。 天道之行,终则有始,无非事者,圣人于蛊、巽二卦明之。 蛊,东方卦也。 巽,西方卦也。 甲者,事之始,庚者,事之终。 始则有终,终则更始,往来不穷。 以日言之,春分旦出于甲,秋分暮入于庚。 以月言之,三日成震,震纳庚;十五成乾,乾纳甲,三十日成坤,灭藏于癸,复为震。 甲庚者,天地之终始也。 蛊,事之坏也。 巽,行事也。 变更之始,当虑其终。 事久而蛊,当图其始。 先甲三日,图其始也。 蛊一变大畜,乾纳甲;再变贲,离为日。 乾三爻在先,先甲三日也。 三变颐,四变噬嗑,离为日;五变无妄,乾纳甲,乾三爻在后,后甲三日也。 先甲者,先其事而究其所以然;后甲者,后其事而虑其将然。 究其所以然,则知救之之道;虑其将然,则知备之之方。 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虑之深,推之远,故能革前弊,弭后患。 久而可行图始者至矣。 汉尝削诸侯之地矣,唐尝讨弑君之贼矣,令下而兵起,言出而祸随,昧治蛊之道也。 不曰乾行者,周而复始也。 纳甲之说,乾纳甲子、甲寅、甲辰,而壬在其中;纳壬午、壬申、壬戌,而甲在其中,坤纳乙癸亦然。 易传曰:后之治蛊者,不明乎圣人先甲后甲之戒,虑浅而事近,故劳于救乱而乱不革,功未及成而弊巳生矣。 夫蛊言先甲后甲于彖,巽言先庚后庚,于九五一爻,何也? 曰:蛊者,巽九五之变也。 上刚下柔,巽而止,所以为蛊也。 巽则九五位乎中正,事有过中而当变更,则更之而适于中,蛊何由生乎? 明此九五之功也。 以卦气言之,三月卦,故太玄准以务事。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风木之气,山,百物之所阜生,木气动摇于土石之下,阳升风鼓,草木敷荣,饬蛊之象。 黄帝书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传言景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 君子体之于民也,振作之使不倦,将振作之则自育其德,德日进则民德生矣。 震动在外,振民也;兑泽在内,育德也。 育德者,振民之本。 史言风落山,取女说男蛊之象,此言饬蛊之象,故取象异。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乾为父,泰初九之上,父往矣,考也。 坤子来居父之位,父往而其事不正,咎也。 有子干之考,可以无咎矣。 厉,危也。 子居父之位,以事之不正为危厉之道,则变而之正,于考为无咎,于已为终吉,堪任其事者也,故曰有子。 然变其事而之正,无乃改父之道乎? 曰:柔巽者,子承考之意也。 变其事而之正,致其考于无咎者,子干父之蛊也。 巽柔而已,陷父于有咎而不恤焉,岂考之意哉。 故以我之意,逆父之意而承之,则变其事可也。 变其事者,时有损益,不可尽承,所以从道也。 孝子生也,谕父母于道,及其没也,以意承考,事死如事生之道也。 贞,事之干也。 干父之蛊,则初六变而正矣。 意者,中心之所欲也。 坤为中,巽柔,坤也,故曰意。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坤居尊位,母也;以阴居阳,处之不当,事之蛊也。 九二巽为子,应五而处内,干,母之蛊者也。 坤阴柔为难辅,处之不当则当正。 然正之则刚或至于伤恩,不正之,则致母于有咎,故不可贞。 言巽而动,优柔不迫,得中道则善矣。 事柔弱之君亦然。 易传曰:以周公之圣辅成王。 成王非甚柔弱也,然能使之为成王而已,不失其道则可矣,固不能使之为羲、黄、尧、舜之事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上九处位不当,父之蛊也。 九三重刚,干父之蛊,而刚过中者也。 刚过动则小有悔,然无大咎者,虽过而正也。 三,下卦之终,故又曰终无咎。 夫无大咎,未免小有咎,圣人以谓终无咎,以其体巽也。 易解曰:不应上子之能争而不从其父令者也。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六四柔而上不能去,上九之蛊,宽裕自守而巳。 裕父之蛊者,诸爻以刚为干蛊之道。 九二、九三初六、六五之动曰干。 六四曰裕者,不刚也,不能动也。 吝者,安其位而不能往。 动成离,离目为见,故往见吝。 初六应之,牵于下,亦不得往矣,故曰往未得也,汉之元帝是巳。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六五居尊位,尚柔,下应九二,二与之体,兑兑为口,誉之象也。 二易五,柔成刚,其德中正,上承上九,干父之蛊,用誉也。 以德承父,下之服从者众,以是去蛊,用力不劳,则干父之誉,莫善于用誉矣。 蛊之患非一世? 譬如人嗜酒色,饵金石,传气于子孙者,溃为痈疽,死与不死,在治之如何耳。 秦皇、汉武穷兵黩武,一也,秦亡而汉存者,始皇无子而武帝有子,以干之也。 必曰承以德者,誉,谓德誉,非虚誉也。 隋炀以俭闻,以奢败,虚誉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蛊之终有不事者,上九自巽往于外,处蛊之上而不当位,巽为事为高,尚上也。 五王四侯,三公位上,执刚不屈,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夫自台舆至王公,无非事者,不事王侯,何以贵之? 谓其志于三,三无应则去之,不累于物,其志为可则也。 易传曰: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 所谓志可则者,进退合道也。 ䷒兑下,坤上。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刚自复,浸浸以长大,而后有临,一气不顿进。 兑为泽,三、四、五进而不巳。 浸,长也。 临以大临小,其进非一日而大,大则小者自顺,此临之时也,故曰临兑说,坤顺,说而顺其民也。 九二刚中,六五应乎外,则说而顺者,非苟,说之顺乎理也。 临之道成而大亨矣。 然其端始于复之初九,刚反动于初,正也。 浸长而之九二,大者亨,以正故亨。 造端不正,其能大亨乎? 此临之道也。 夫天之道,刚始于子,进而至临,又进而至泰,然后万物通,亦以正也。 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天之道,言乾也。 至于八月有凶,戒进之不已也。 阴阳消长,循环无穷,自子至未,八月而二阴长。 阴长阳衰,其卦为遁。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不可以久不直曰凶者,有凶之道。 圣人阖小人,辟君子,凶未必至。 范长生以八月为否,误也。 周正建子刘牧曰:遁之六二,消临之九二。 卦略曰:临刚长则柔微,柔长故刚遁是也。 临在复泰之中,方长而戒之,不俟乎极也,故尧舜、禹三圣人相戒必于临民之初,过此则无及已。 在卦气为十二月,故太玄准之以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水,天下之至柔也,以土制水,宜若易者,然迫之以险隘,奔溃四出,坏之而后已。 居之以宽大,则畜而为泽矣。 君子之于民也亦然。 临之以势,势有尽也。 亲之以教,教无穷也。 是以忘有尽之势,思无穷之教,教思无穷,则待之非一日也。 故包容之,保有之而无疆。 无疆者,坤德也,厚之至也。 三代之民不忘乎先王之泽者,教之也。 三代而下,一决则横流而不可复者,临之以势也。 说卦以坎为盗,兑为少女,大象以泽为民,何也? 曰:善保之,则吾民也。 坎非坤众,能为盗乎? 易传曰:无穷,至诚无𭣧也。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以大临小者,临之道;以上临下者临之位,故诸爻位以上为临,五者,临之尊位也。 初九、六五,非应也。 初处下而说,五自应之。 初兑体之五成艮,山泽相感之象。 咸。 遍,感也,无心相感也,故曰咸临。 初九正,正其始也。 初与四为正应,然之四不正,五感之,动而上行,则正位以临其民,而万物正矣。 舜德升闻,岂有心乎? 有心则凶,不正亦凶,故曰贞吉。 初九其始正者,非一日正也。 古之人正其心,及感之而动,举斯心以加诸彼,志行正也。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二有刚中之德而应五,动而正,吉无不利。 无心于临,五自感之,二之五成艮,泽山象也,故亦曰咸。 临九居二有不利,然处下而说曰吉无不利者,以未顺命也。 九二待时者乎。 二至四有伏巽,巽为命,坤顺也。 易传曰:未者,非遽然之辞。 孟子或问: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 亦非遽然之也。 夫初九有应而不应,九二有应而未顺,君子之乐王天下,有不与存焉,临非君子之所乐也。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 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三有临下之位,而无临人之德,柔不当位,以口说人,甘临也。 若当位,则不言而信,何俟于说人哉? 子朝之文辞,新室之奸言,内不足也。 处则不当之,上则不应,无攸利也。 虽甘临,能无咎乎? 阳浸长,自下进,宜忧也。 六三知处不当位,能下九二之贤,降尊接卑,二三相易成坎,坎为加忧。 阴阳失位,既忧之,又加忧则正,正则无咎。 夫咎岂长哉? 在我而已。 二至四有伏巽,巽为长,二三相易,巽变坎,故曰既忧之,咎不长也。 六四至临,无咎。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临以大临小,四居下之上,为五所任而比于下,得君而近民者也。 临道尚近,临之至也。 以阴处四为得正,体坤为处顺,与初相应为下贤,得君近民,而又兼此三者,所以无咎。 此无他,位正德当也,故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兼天下之明而不自用者,知也。 五处尊位,虚中而纳二,九二相易成坎,坎为水,内景知也。 兼九二之明而不自用其明,阳为大,此大君用天下之明以临天下。 于临之义为宜。 相易而正,正则吉。 故曰知临大君之宜,吉。 所谓大君之宜者,行中之谓也。 二以刚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上下相交,五兼二而用之,上下行中道也。 不交则明何由生,义何由明。 故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王弼曰:聪明者,竭其视听;智力者,尽其谋能。 上六,敦临,吉,无咎。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上六,临之极,极则穷,变而通之,其敦临乎上与? 二非正应,而阴必求阳,志在乎内者,处临之极,非内有贤人之助,不能资其临下之道。 尊贤取善,以刚益柔,厚之至也。 故曰敦临。 坤,厚也。 二之上成艮,为笃实。 厚而笃实,敦之象。 天正则吉,无咎。 上二相易,而曰吉曰无咎者,得九二之助,然后上安其位,临道不穷。 安其位所谓吉,不穷所谓无咎,故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易传曰:临阴,柔在上,非能临者,宜有咎,以其厚于顺刚,则无咎。 ䷓坤下,巽上。 观,卢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卢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观成卦之义,在于九五。 九五刚大,履至尊之位,四阴观之,大者在上,而下为小者之所观。 坤为众,巽为多,白眼 观上之象,故曰大观在上。 此以九五释观也。 下顺上巽,顺物之理,巽而施之也。 九五无偏党反侧,建极立表,天下注目,故曰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此合坤、巽,言九五大观在上之道也。 观临之覆临兑为泽,艮为手,上为宗庙。 巽,入也,入宗庙而泽手,卢也,与内则沃卢之卢同。 坤为牛,兑为刑杀,杀于下手,荐之于上,荐也。 孚者,九五之诚信孚于下也。 乾为首,兑变之,肃然在上,庄而不堕,有敬顺之貌。 颙,若也。 观之道至𥳑而不烦,其要在诚而巳,无待于物也,故明之以宗庙之礼焉。 宗庙之礼,所以致诚敬也。 散斋七日,致斋三日。 𥙊之初,迎尸入庙,天子涚手而后酌酒,涚谓之卢。 酌酒献尸,尸得之灌地而𥙊,谓之祼。 祼之后,三献而荐腥,五献而荐熟,谓之荐。 故献之属莫重于祼。 而卢者,未祼之时,精神专一,诚意未散,不言之信,发而为敬顺之貌者,颙颙如也。 故下观而化,金声而玉色,莫不有敬顺之心。 及其荐献,礼文繁缛,人之精一,不若始卢之时,虽强有力者,犹有时而倦惰矣。 以此见下之观上,在诚而不在物,其道岂不至简而不烦乎? 是以观卢而不观荐也。 巽眼视艮而兑伏,观卢而不观荐之象也。 巽,巽也。 坤,顺也。 二应于五,化为巽顺,故曰观卢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圣人尝,观诸天也。 四时本于阴阳,阴阳合而为一,一则神,神者,天之道也。 故阴阳自行,四时自运,人见其始于艮,终于艮,无有差忒而巳。 孰为此者,一也。 圣人观天设教,亦一而巳矣。 一则诚,诚则明,明则变,变则化,不假强䀨,人自服从,亦岂知所谓一哉。 惟天下至诚为能化,故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此推原观卦之始,要其终而言之,以明大观在上,其道止于诚。 诚则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矣。 以卦气言之,八月节也。 故太玄准之以视。 象曰:风行地上,观。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无所不周观也。 先王以巡省四方,象风之行,观民设教。 象风行于地上,巽而顺万物也。 巽为多,白眼观也。 坤为民。 易传曰:观民设教,如奢者示之以俭,俭者示之以礼。 省方,观民也,设教为民观也。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初六坤冥不正,而往观五,小人之观君子也。 乌睹所谓正哉? 不足咎。 小人不足以知君子,犹童稚之观成人也。 艮为少男,故曰童观。 初九动则正,以正而往观者,君子之观君子也。 然不动焉,吝也,故曰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大观在上,六二不往,阖户而观之,所见狭矣,故曰窥观。 礼:女不逾阈,守正不动,女之贞也,故曰利女贞。 二离为女、为目,坤为阖户,女处乎内而窥外之象。 九五以中正观天下,六二守窥观而为女贞,亦可丑也。 阴为丑,此爻女子居之则利,君子为之则丑。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卦以九五为主,我谓九五也。 生,动也。 五之三,震为动。 动谓之生者,阳刚反动,天地之生。 五之三,三则进,而上五不动,三则退而止。 进退动止,观九五而巳。 巽为进退,三不当位,在上下之际,故其象如此。 六三不能自必,其进退者,在九五,不在六三也。 九五中正,其动必正,故六三虽不当位,未为失观之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四,观五也。 四,侯位,坤为国,五,王位,六四上宾于五,五降而接之,成坎离光也,故曰观国之光。 四为朝廷,艮为门阙,乾五为玉,动之四为金,坤为布帛,乾坤玄黄,币帛之文,升自门阙,陈于庭,王降而接宾,宾下升于西北,宾于王也。 尚者,主人以宾为上尚之也。 古者诸侯入见于王,王以宾礼之,士而未受禄,亦宾之。 九五中正在上,六四体巽而正,观国之光,知尚宾忘势矣。 尚宾者,国之光也。 礼,主人尊宾,故坐宾于西北;主人接人以仁厚之气,故坐于东南。 易言宾位者,乾也,西北方也;主人位者,巽也,东南也。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五自观也。 五,君也。 坤为民,五动之二,坤变震为动,动谓之生,天动则地应,观天道之得失,观诸地可也,天为君,地为民,君者民之所观,而时之治乱,风俗之美恶系之。 观其民则知君,君之自观其得失者,亦观诸民而巳。 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 故君道得其民,君子也,于巳为无咎。 君道失其民,小人也,必有失道之咎。 有尧舜之君,则必有尧舜之民矣。 五之二阳为君子,故曰君子无咎。 成汤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先主省方,命太师陈诗观民风,乃所以自观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上观五也。 上来之三,仰观九五,观其动之所自出,故曰观其生。 三动于中,志也。 坎险,不平也。 三观于五,有难焉,其志不能平,乃往于外。 三动,正也,君子也,正则无咎。 上九,过刚也,过则有咎。 自古观其君而去者,以未平之志为忿世疾邪之事,多失之于矫激太过,岂能无咎。 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也。 辩博闳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过者也。 梁鸿作五噫,以显宗之贤,犹不能堪之,非失之过乎? 夫子不合者多矣。 进退无咎者,君子之道也。 巽究为躁,故以君子戒之。 易解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然后能观其生而不失进退之几焉。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发布时间:2025-08-11 13:33: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