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易下经決传第五 内容: 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长林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赐紫金鱼袋朱震集傅䷪乾下兑上。 決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決,决也,刚决柔也。 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五阳长于下,一阴消于上,五阳合力而决一阴,故曰決,决也,刚决柔也。 此以五刚言決之时也。 健者,乾也,决而和说者,兑也。 健而说诸理,决而不失其和,非亢暴忿疾以力胜之,决之至善者也。 古之人退人以礼,其用刑至于杀之而不怨,所以异于刑名家也。 彼严而少恩,敢于杀以失人之情,岂知健决有和说之义,故曰健而说,决而和。 此合二体言決之才也。 五王位,伏艮为廷。 王庭者,孤卿太夫诸侯三公群士群吏之位,大询于众之地。 五得尊位,体兑,兑为口讼,言于王庭,与众君子共去之而无忌。 以上六小人得位,一柔乘五刚,则其害未易去也,故曰扬于王庭,一柔而乘五刚也。 此以九五言处決之道也。 或曰:何以知艮为庭。 曰:艮行于庭。 春秋左氏传: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庭实旅百。 杜氏曰:艮为门庭,上六下与九三相应成巽,离巽为号。 巽风者,天之号令,故号令也。 号,呼也,命也,皆取巽象相应孚也。 扬于王庭,发大号以信于下,使知危者安其位,不可易也。 一柔乘五刚而未去,有危之道。 厉者,危也。 其危犹曰其亡,则决小人之道光矣。 离为光,所谓与众弃之,舜去四凶而天下服是巳。 若隐其诛,如唐去李辅国,则不光矣。 故曰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 此以上六应九三,言处決之道也。 決自姤变,一变同人,二变履,三变小畜,四变大有,五变決。 姤巽为命,同人二坤为邑。 履兑为口,告邑也。 于小畜大有皆有告命之象。 告自邑者,告戒自我私邑,言自治也。 君子将治小人,必先自治,自治则以我之善,去彼不善,小人所以服也。 传曰:无瑕者乃能戮人。 舜修文德,文王无畔援,歆羡自治也,故曰告自邑。 戎,戈兵也,离之象。 自同人之离五,变离成兑,兑为刑杀而近君,不利即戎也。 决小人不能扬于王庭,孚大号于下,借戎兵以清君侧,犹凿木去蠹,薫社逐鼠,岂決之尚哉? 所贵其決者,谓其乘时去害,动而不穷也。 交兵幸一日之胜,则穷矣。 自古用兵去小人,如汉唐之季,召外兵以去近习,其祸至于复宗,圣人之戒,不其深乎! 故曰: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此二者,推原卦变,以言決之所当戒也。 君子之道,有始必有终。 決始于复,其刚浸长,一柔尚存,君子之道有未尽也。 刚长成乾,其道乃终,不能终则必有悔。 彦范之下诛武三思,卒为世患,刚长不终也。 故曰利有攸性,刚长乃终也。 此复以五刚终,言处決之道也。 在卦气为三月,故太玄准之以断毅。 象曰:泽上于天,決,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雨。 泽上于天,其势不居,必决而下流。 君子体決之象,故施禄泽以及下。 兑为口食,下应三,有施禄及下之象。 古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 君子之于德也,宽以居之,然后仁以行之,若决而散,则不可以畜矣。 故以此施禄则可,以此居德则忌。 上六居位而安,有伏艮居德象也。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大壮震为足,初九在下体之下,应足之动趾也。 決自大壮积之,在大壮时,四刚巳壮长,而至于五刚,则初九壮于前大壮之趾也。 大壮所以征凶者,初九无应,不可动而先动也。 今震足毁折,又无应动而往不正,不正不足以胜九四,恃其刚壮,不计彼之不可胜,而往决之过也。 不正故有咎。 不曰凶者,阴将尽也。 易传曰:凡行而有咎者,皆决之过。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二动成离目,巽为多白眼,惕惧之象。 巽风为号,应兑口为号呼,故曰惕号。 离,日在西之下,莫也。 巽为入,日入于地,莫,夜也。 离为戈,兵戎也。 坎为忧,离见坎伏,勿恤也。 一爻又具此三者,故曰有戎勿恤。 九二刚长欲极之时,处中体柔,不为过刚,中动而正,可以决小人矣。 而犹不忘乎戒惧求应,自处之至善者也。 小人知将亡,其徒必乘人之疑以相恐动。 夫暮至于夜,阴气将尽,阳气欲生,虽有戎兵穷寇也,勿忧可也。 我得中道,行之以正,虽千万人往矣,何恤乎小人,况穷寇乎! 九三,壮于𬱓,有凶。 君子決決,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決決,终无咎也。 易传曰:爻辞差错,当云壮于𬱓,有凶。 独行遇雨,君子決決若濡有惕,无咎。 以象考之,传为是三健之极,与上六小人相应,乾为首,兑见于外为颊。 九三往应之。 颊柔而增刚,壮于𬱓。 𬱓,颊间骨。 郑氏本作頯。 众阳决小人而已。 违众应之,有凶之道,不正也。 四爻不应,三独上行而遇之。 兑,泽下流遇雨也。 言说小人而与之和也。 兑,和说也。 君子当此,则弃去情累,外决小人而绝之,内自健决,决之父决。 以上六兑三,动复成兑。 決,決也。 乾为衣,坤为裳,而遇兑泽沾濡也。 巽多白眼,上视而不悦愠也。 若恶小人之浼巳,如遇雨沾濡其衣,又疾视之有愠,怒则无咎,故曰终无咎也。 或曰:君子亦有愠乎? 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当怒而怒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涎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一阴在上,众阳争趋之。 九四居上卦之后,动有伏,艮为臀,艮柔为肤,三阳自下侵之,不足于柔也,故臀无肤,无肤则不可以处矣。 四本大壮震,震为足,欲前而九五碍之,又柔而少决,则却而不前,故其行次且,次且,一本作趑趄次且,不可前矣。 处则乘刚,行则不前,以九处四也,故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然则为九四者,如何避位居初,让三阳使先行,斯可无悔矣。 四动成兑,兑为羊,羊性很,牵挽则抵触不行,却行而使之先则行。 张载曰:牵羊者让而先之。 如是悔亡,正故也。 虽有是言也,九四未必闻其言而信之,不足于刚决也。 兑为口,坎耳受之,信也。 九四动乃有坎耳离目,聪明之象。 不动则耳塞目毁,聪不明矣。 兑口虽告,莫之听焉,故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決決,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大壮震为蕃鲜,兑为泽。 苋蒉,泽草也,叶柔根小,坚且赤,乾为大赤,上六之象。 陆,摘陆,亦泽草也,叶大而柔,根猥大而深,有赤白二种。 五动震为蕃鲜㐲,巽为白,商陆也。 苋陆,小人之近君者。 苋柔脆、根浅易决。 商陆根大而深。 为难决。 九五得尊位大中、为决之主。 当五阳并进决小人之时、而反比之。 中道未光也。 五兑乾健。 决也。 动而往决。 上六复成兑。 故曰決決决之。 又决震巽象毁成离。 则苋与陆去而中道光矣。 离为光。 动则不正,宜若有咎。 然決之时,刚长乃有终,动而往决,而后中道行。 张载曰:阳比于阴,不能无累,故必正其行,然后无咎。 易传曰:五心有比于中道,未得为光也。 盖人心有所欲,则离道矣。 此示人之意深矣。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上六之三成巽,巽为号,上六小人知非而去,有号呼求免之象。 阳长阴消之时,安其位而不去,无自悔之实。 阳长则阴失位,终必有凶。 巽为长,安位巽毁,终不可长也。 圣人明此,开小人自悔之路。 ䷫巽下,乾上。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 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姤之时义大矣哉。 姤,遇也。 柔出而遇刚,若邂逅然,故曰姤,遇也,柔遇刚也。 此以一柔遇五刚,言姤之义也。 女德柔顺而刚,健女壮也,故曰女壮阴息。 剥阳以柔变刚,女壮男弱,不可与久处。 故曰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 诗以蛇虺为女子之祥,熊罴为男子之祥。 刚柔反易,必有女祸。 此以初六言姤之戒也。 阳生于子,至巳成乾。 巳者,巽也。 转而至午,阳极阴生。 午者,离也。 荀爽曰:坤出于离,与乾相遇,故万物皆相见。 相见也。 咸,章也。 皆谓出于离也。 万物别而言之曰品物。 品物咸章。 则相见者著矣。 故曰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 此再以初六言姤之时也。 姤,五月卦也。 太玄准之以遇易。 于复言七日来复。 冬至也。 于姤言品物咸章。 夏至也。 举二至则律历见矣。 九二刚中。 臣也。 九五刚中而正,君也。 姤比遁为有臣,比剥为有君。 以刚中之臣遇中正之君,有其位,有其时,君臣相遇,亦犹天地之相遇,故曰刚遇中正。 姤者,決之反。 決一阴自上而下,五变成姤。 乾为天,天下行也。 君臣相遇,道行乎天下,故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此以二五两爻卦之反复,言姤之用也。 天地也,君臣也,非其时也,亦莫之遇。 莫之遇则天地闭,贤人隐,万物几乎息矣,故曰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天下有风,乃与万物相遇,后以施命诰诏四方,君与万民相遇之道也。 风者,天之号令,以时而动。 明庶,东也。 景风,南也。 阊阖,西也;广莫,北也。 周流天下,无所不遍,故后体之。 阴阳家有风律之占,源于此。 姤自決变离,离有伏坎,变兑有伏震,四方也。 巽为命,自上而下。 兑为口,施命诰四方之象。 易传曰:诸象或称先王,或称后,或称君子大人。 先王者,先王立法制,建国作乐,省方敕法,闭关育物。 享帝是也。 后者,后王之所为,裁成天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 君子则上下之通称,大人者,王公之通称。 初六,系于金杘,贞吉。 有攸往,见凶。 羸豕孚蹢躅。 象曰:系于金杘,柔道牵也。 姤初,六五月离卦之一阴也。 离巽之柔为丝,乾变为金,坚重也。 杘,络丝跌也。 许慎作檷,谓九二也。 初六阴柔不正,与九二相遇,如丝纷然,系之以坚重之器,乃可经理,故曰系于金杘。 初六变而正则吉,人亦何常? 君子小人在正不正之间耳,故初六系于金杘,贞则吉,勉初六也。 初二相易成离,目见也。 阴有攸往,九二降初,剥刚而进,凶也。 凶,戒九二也。 言初阴辩之下早,必见凶害。 乾初爻,甲子,子坎位,为豕初。 九变,六阳变。 阴,羸豕也。 羸豕,牝豕也。 伏震为躁,巽为股,为进退。 初阴,应四孚也。 牝豕感阳,志欲往前,为二所制,进退蹢躅而躁动不安,其意未始不在于阳。 九二可不系于金杘乎。 系于金杘,则柔道有所牵矣。 易言牵者,皆艮巽之动。 艮,手也。 巽,股也。 手挽之而股动。 夫君子小人相为消长,虽初阴,其心未尝。 一日不欲害君子,一阴虽弱,方来也。 五阳虽强,既往也。 其可忽诸? 自古祸乱,或始于床第之近,给使之贱,夷裔荒服之远,易而忽之,驯致大乱。 反求其故,必本于刚正不足。 若柔道有牵,君子小人各当其分,祸乱何由而作? 或曰:巽离为丝,何也? 曰:巽为木,为风,巽变离,木中含火,火生风,风化蛊。 蚕为龙马之精,龙,大火,马,火畜,蚕,以火出而浴,畜马者禁原蚕,故太玄以火为丝,贾逵以离为丝。 郭璞曰:巽为风,蛊属龙,马丝出中。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鱼谓初也。 初六易四成兑为泽,巽干泽下者,鱼也。 民之象。 初者二,四之所欲。 初本应四,九二据之,宜有咎。 然阴出遇阳,一近而包有之,于遇道为得,故无咎。 若二不能包,四又远民,初将散乱而不可制矣。 宾谓四也。 四在外动而易初。 初成乾,西北方,宾之位。 二体巽,东南方,主人位。 初六之民为二所有,非九四之利,而九四所不能包者,远于民也。 一民不可有二君,亦义之所不及也。 古者有分土,无分民,得道则归往,失道则携持而去,无远近内外之间,顾遇民之道如何耳。 此二所以无咎。 易传曰:遇道当一,二则离矣,故义不可及宾也。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姤者,決之反,姤之九二,即決之九四,故二爻同象。 艮在下体之上为臀,其柔肤也。 二不动而侵三,艮成巽,柔不足也,故臀无肤,臀无肤则不能处矣。 阴阳之情,必求相遇,初阴在下,亦三阴之所欲遇者也。 二比于初,巳包有之。 三非义求遇,亦何所得哉。 亦必有咎,而遇情未忘,故其行次且。 次且者,且进且退,不能遽行。 巽䆒为躁,为进退故也。 处则为二所侵,行则有求而不去,可谓危厉。 然九三刚正处巽,知义不可而舍之,初阴不能牵其后,故无大咎。 牵者,手挽股动,初为二所制,艮隐巽见,故曰柔未牵也。 不曰凶者,初非三之所宜,有四失初则凶矣。 九四,包无鱼,起凶。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二有其鱼,四失所遇,失其民也。 起,动也。 动成离,戈兵之象,三动初愈不应,故起凶。 无鱼之凶,以九四不中正,自远其民,故九二得以中近之。 民无常心,抚我则后,此九四所以凶欤。 易传曰: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妇朋友皆在焉。 四以下睽,故主民而言也。 九五,以耜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二,巽木也,变乾为大木,此爻自兑变巽,兑为泽,泽木而大耜也。 耜似樗,叶大而荫。 张载曰:耜,周于下者也。 艮在草为蓏。 蓏,瓜属,艮为巽,包瓜也。 瓜譬则民瓜,虽可欲而溃,必自内始。 九五当阴长之时,含章不耀,中正在上,遇九二之贤而用之,以刚守中道,防民之溃,故曰以耜包瓜。 九五动则成离,离为文章,不动含章而中正,唯含章不耀,中正自处,是以能用九二以尽其才,故辞曰含章。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一阴浸长,阳爻消剥者,天也。 九五含章,用九二以防民之溃者,人也。 尽人谋则有时而胜天,然或不胜,至于陨越者,亦天也。 九五之志,知尽人谋而巳,以谓天之所命以佑下民者在我,有陨越者,自天陨之,吾终不舍天之命也,故曰有陨自天。 象曰:志不舍命也。 二阳为阴,剥五自乾而陨,有陨自天也。 五陨于二,复成巽,巽为命,志不舍命也。 张载曰:以耜包瓜,文王事纣之道也。 厚下以防中溃,尽人谋而听天命者欤。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上九,姤之极,有弗遇焉,前刚角也。 姤道上穷,不动则不和,不和则无所遇,动则吝,是以穷也。 易传曰:上九,高亢而刚极,人谁与之? 以此求遇,将安归咎乎䷬坤下,兑上。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 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坤顺,兑说也。 上顺民心以说之,民亦顺上以说其政令,上下皆顺以说。 上以是聚,下以是从,此合二体而言萃也。 九五刚得位,以刚中为萃之主,下有六二柔中之臣应之,君臣聚会以聚天下,此合二、五而言萃也。 具是四者,然后能聚,不然,民不可得而聚矣,故曰萃,聚也。 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萃自临来,小过三之五,艮为门阙,巽为高,上为宗庙。 四本震爻,长子也。 三自门阙升高至宗庙,有长子奉祀之象。 民之所聚,必建邦设都,宗庙为先,宫室次之。 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萃道至矣。 假,至也,谓五也。 王格祖考,则诸侯、大夫、士各致其孝,报本反始,教民不忘其亲。 易传曰:萃合人心,总摄众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过宗庙,故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此以九五言萃之道也。 天下既聚,未见大人,其聚未必正。 凡有血气,必有争心,萃不以正,适所以致争夺,安得亨乎? 九五示之以大人之德,六二以正而往聚之,则人伦正,民志定,物情相交而亨。 九六聚成离,离目为见,故曰利见大人,亨,利贞,聚以正也。 此以九五、六二相易而言萃之道也。 圣人随时而巳萃聚之,世物之所聚者大,故所用不可不大。 用大牲则鬼神福之。 礼以时为大,坤为牛兑,为刑杀,杀牛以奉宗庙,用大牲也。 物聚则力赡,动而有成,何往不利哉? 谓三之五也。 举宗庙之理,则百礼无不洽矣。 所谓随时者,顺天理而行,天理即天命也。 巽为命,故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此以九三之五言萃之道也。 天地之气,聚而有物,散而无形,散者必聚。 鬼神耗荒,至幽也,而各享其类。 万物散殊,至众也,而各从其类。 故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此以小过九三萃于上,六五萃于下,推广萃之义也。 在卦气为八月,故太玄准之以聚: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戒器,戎不虞。 萃自小过变,泽上于地,万物萃聚之时。 虞翻谓三四之正,小过明夷变也。 明夷离为甲胄戈兵,坎为弓。 变小过巽为绳,为工,艮为石,巽纳辛,缮甲兵,修弓矢,去弊恶而新之象也。 小过变,萃。 聚所除之器也。 明夷坎为寇。 兑为口。 上六既安之时。 聚而相告。 消寇于未形。 戒不虞也。 萃则多。 故君子过为之防。 是以萃而无患。 非用明于至微者不能也。 故此象以三卦明之。 原始要终。 以遏祸乱。 圣人之忧患后世深矣乎。 秦销锋镝。 唐销兵。 率至大乱,岂知戒不虞哉!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初六柔不中正,进则疑六三之间巳,退不能专一以待志。 乃乱者,退而乱于三阴之中;乃萃者,欲进而与四相萃也,其志惑乱不决,是以有孚不终,故曰乃乱乃萃。 象曰:其志乱也。 初应四,巽为进退故也。 若号谓四也。 兑为口,巽为号,若四在上号召之。 三阴不正,恶初之往合于四。 一握其手笑,以喻意微动之也。 艮为手,三往易四一握手也。 兑为口为说,离喜说,动而出声笑也。 为笑者,献笑也。 巽为工,有造为之象,故曰一握为笑。 萃聚之世,上下相求,以阴从阳,动而得正,何恤乎小人之笑而不往哉。 往而相应,何咎之有? 不则与小人为徒,非萃之正也,故曰勿恤往无咎。 自古不知坚守其节,从应以动,舍君子之正义,畏小人之非笑,相率陷于非义,皆不知萃之道。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礿。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萃聚之时,初三同体之阴,皆萃于四,巳于其间得位守中,不变其志,须五牵引之而后应,不急于萃者也。 然阴从阳静而待唱,引而后往其聚也,有吉无咎矣。 巽为绳,艮手持绳,相应引也,故曰引吉无咎。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不变之中,有孚相应。 孚者萃之本,其诚素著,不假外饰。 譬之祭也,精意承之,虽薄可以荐也。 礿夏祭,以声为主,祭之薄者,上六宗庙,六二与五相易,离为夏,五本小过震,震为声,为长子,有长子用礿祭之象。 故曰孚乃利用礿。 夫君臣以道相感。 精迎诚致。 不言而动。 蛟潜于渊。 陵夘自化。 至于既孚。 二五相易。 乃利用礿矣。 易传曰。 萃之时。 能自守不变。 远须正应刚立者能之。 二阴柔之才。 以其有中正之德。 可冀其未至于变耳。 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六三履非其位,欲萃于四,四应初,欲萃于二,二应五,莫知所萃,故萃如。 巽为号,兑为口,嗟也,故嗟如。 上下不与,虽嗟之无所利,故无攸利。 上六无与,据高虑厄,孤立求助。 六三动而往则正,正则无咎。 然三欲萃于四二之间,故小吝。 阴为小,三往从上,上来应三成巽,巽则不亢,三宜往而萃也,小吝过矣。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四上比于五,君臣聚也;下据三阴,民所聚也。 然九四处位不当,疑于上下之聚,理有未正。 九四动则得正,上承于五,下纳三阴,上下皆正,是谓大吉。 大吉则无不当位之咎。 阳为大,大者吉也。 易传曰:非理枉道而得君得民者,盖亦有焉,齐之陈常、鲁之季氏是也。 得为大吉乎? 得为无咎乎?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九五得尊位,天下皆萃而归之,于是观其所孚,可以知其志,而专于六二,系应至狭,所萃者有定位,得近遗远,聚道不全,能无悔乎? 𦆵足以自守免咎而巳,于人君恢宏广博,无所不萃之志,未为光大,匪所谓孚也,故曰萃有位,无咎,匪孚。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盖初可萃四,二可萃五,三可萃上,独五不可专萃于二,萃则陋矣。 五萃二有坎离,坎离为光,而曰未光者,于无所不萃之志未光也。 九五刚中而正当,有君德而永贞。 元者,善之长,大人体此以仁覆天下,永久也。 贞,正也。 体仁在上,久正而不变,唯九五不动而应二,乃具此三者,如是则无偏无党,其悔乃亡。 若五以萃二为光,失是道矣,故曰元永贞,悔亡。 横渠曰:居得盛位,不能见大人之德,系应于二,故曰有位。 一本作未光大也,无志字。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上六以柔乘刚,处上独立,当萃之极,六三柔不正,不足以为援。 赍,持也。 咨,叹息也。 艮为手,上三相持叹息,忧其所宜忧也。 上之三成巽,巽为多白眼,艮为𤾁,兑泽下流,在目曰涕,在𤾁曰洟,出涕洟也。 然乘刚必危,处上独立则无助。 萃之极,以柔居之则不堪。 兼是数者,其可久安上位乎? 亦必至于求萃而之三,动而忧则元咎,故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 南征吉,志行也。 升者,萃之反,柔在下者也。 以时而升乎上,上巽乎下者,坤可升之时也,故曰柔以时升。 此以坤体在上,言升之时也。 卑巽在下而顺乎理,刚中自守而应乎上,其升以时,不为富贵利达动其心,则得位而大亨矣,故曰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此合两体,以二五相易,明升之才也。 大人者,九二之五也。 二之五成离,离目为见。 二升于五,刚中正得位,以此见大人,其升必矣,故曰用见大人。 恤,忧也。 九二失位为忧,之五得位,虽有坎险,勿恤也。 所谓恤者,二阳欲升,阴道凝盛,未可遽进。 以人事言之,小人犹在上也。 然九二、六五应也。 巽下顺上,升之时也。 虽坤阴在上,何忧乎不遂。 遂往而升,有庆及物矣。 阳为庆也。 夫日之初升,阴固未退,及其清风戒旦,则群阴解駮尽矣,夫何忧哉? 故曰勿恤有庆也。 大则虞舜升闻在上,小则文子同升,诸公,与学以聚之,自下而上,达而升之,道皆趋乎明也。 离,南方也。 征以正而行,正则吉,二之五之谓也。 二动于中,以正而行,以见大人,往而有庆,则其志上行,故曰南征吉,志行也。 此复以九二之五勉其升也。 在卦气为小寒,故太玄准之以上干,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木根于地中乃升而上者,顺也。 君子以顺为德,不弃小善,积卑成高,积小成大,其德日跻,亦以根于心者顺也。 否则无本,安能积之以成高大乎? 杨子云所谓木渐是也。 易传曰:万物长进,皆以顺道。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允,施氏易作𡹿,进也。 四坤为众、为顺,二、三、四兑为口,众口顺之允也。 初六,巽之主,以一柔承二刚,能巽者也。 在升时,九二、九三俱升,六四当位,合众之欲,志在于初,而初未应。 六四顺而正,初动则正,从、九三、九三进而升于四,与上合志,允,升也,是以大吉。 荀爽曰:一体相从,允然俱升。 九二,孚乃利用礿,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萃之反也。 升之九二,即萃之九五,故升萃二爻,反复同象,明二五之孚也。 凡人从上,或出于势位,则虽恭巽,未免有咎,况望行道乎? 诚不足也。 二刚上应,五柔纳之,刚柔相与而孚。 其为巽也,尽诚敬而巳,非外饰也。 是以道行于上,泽被于下,此九二所以喜欤。 喜发于中心,形于面目者也。 阳得位为喜,故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礿,夏祭。 五纳二成离,离为夏,震为声,为长子,上为宗庙,艮为门阙,二升五有长子升自门阙,奉祭之象。 礿,薄祭,以声为主,用诚敬也。 二五相孚,乃利用诚敬,无咎,乃难辞。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九三升上六六,坤之三,坤在下为邑。 阴为虚,升虚邑也。 九三、上六相应以正,下巽而上顺,如升无人之邑,孰御哉? 巽为不果,三升上巽,毁无所疑也。 六四,王用亨于𡵨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𡵨山,顺事也。 六四柔顺谦恭而正,上顺六五柔暗之君,下顺九三刚正之贤,升之于五以事其君,亦恭也。 巳则不出乎诸侯之位者,正也。 三者皆顺事也,文王可谓至德也巳,故能用此以亨于𡵨山。 三升五。 乾为王,兑为西方,艮为山。 四以诸侯居于西山之下。 𡵨,山也。 正则吉且无咎。 坤为顺,巽为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顺事也。 毛公言文王率诸侯以朝聘于纣,则升九三可知。 崔憬谓此大王避狄徙𡵨之爻,误矣。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外阶,大得志也。 六五虚中降位而接九二,九二阶之以升,则五正而吉,不正则信贤不笃,用贤不终,其能吉乎! 五正而吉者,以二升阶也。 五正二升,君臣道行,由是而致治,故五大得志也。 坤土自上际下,巽为高,升阶之象。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坤为冥晦,阴虚为不富。 上六利巳极矣,犹升而不息,不知升极当降,长极当消,消则不富矣,岂复更有增益之理。 四时之进退,万物之盛衰皆然。 上六不知冥于升也。 不息之贞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也。 唯施于此为利,若施于公卿大夫,可巳而不巳不利。 易传曰:以小人贪求无巳之心,移之于进德,则何利如之䷮坎下,兑上。 困,亨贞,大人吉,有言不信。 彖曰:困,刚掩也。 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四五之刚,为三上所掩,二刚为初三所掩,又陷焉。 陷亦掩也。 阳刚君子阴柔,小人阳刚为阴。 柔掩蔽而不伸,君子穷困窒塞之时,故曰困,刚掩也。 此以一卦之爻言困也。 困自否来,二之上坎险兑说也。 上九之二,处乎险难之中,乐天安义,困而自说,不失其所亨者,心亨也。 亨,通也。 困而亨则不穷矣。 古人尘视富贵,梦视生死,唯不失其所亨也,唯君子能之。 夫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故曰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此合二体,兼九二,言处困之才也。 大人、君子通称,对而言之。 君子通乎大贤、小贤,而大人德配天地者也。 在困处之,裕然不失其正,吉且无咎。 非大人不能以刚中也。 刚或不足,则困以智免而失其正者有之。 刚而不中,则正或致凶于道,皆有咎。 刚中而正,文王、周公、孔子是巳,故曰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此以九五言大人处困之才也。 刚见掩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无怨尤可也。 巳困而言,人谁信之? 若崇尚口才,以言说处困,适所以增穷矣。 上六穷困,兑为口有言也? 下无应,有言不信也。 此圣人因上六以戒不善处困者也。 范谔昌曰。 彖文贞大人吉下脱无咎二字。 理或然也。 在卦气为霜降。 故太玄准之以穷。 象曰。 泽无水。 困。 君子以致命遂志。 泽所以说万物者。 水也。 泽无水则泽道困矣。 然水在泽下。 未尝不通也。 君子处困窒之时。 泽不及物矣。 推致其所以然者。 命也。 巽为命。 命者,消息盈虚之理。 君子听命固穷,自遂其刚大之志。 夫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君子愤激自厉,增益其所不能,无若困之为速也。 易传曰:虽阨穷而不动其心,行吾义而巳,所以遂其为善之志也。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四否艮在上体之下为臀,巽木兑金,伤之为株木。 困,寒露节也。 与大过枯杨同象。 大过,小雪之气也。 四阳居阴,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者也。 初六,柔而不正,困于坎底,妄动求济于四,不知四刚不中,不安其居,臀困于株木,岂能济人之困哉。 初既失援迷谬,自四反二,二又深陷,犹入于幽谷也。 艮为山,坎为水,水注山溪间为谷,坤为冥晦,入于幽谷也。 入于幽谷,穷困益甚,无自出之势,故三岁不觌于四。 乾为岁,初觌四历三爻三岁也。 私见曰觌,见之不正也。 三离目,不正觌也。 初出不知四之困,入不知谷之幽,晦而不明乎。 处困之道也。 初在坎下,不明之象。 何谓处困之道,安静自守是巳。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五动成震为稼,二坎水往之为酒。 兑,为口食也。 五不动,二未可往,困于酒食也。 酒食者,人之所欲以施惠也。 朱绂,亦谓九五也。 巽为股膝以上也。 乾为大赤,坤为黄,赤黄为朱,乾为衣,蔽乎膝上,朱绂也。 九二刚中,虽困于酒食而无所动其心,则九五中正同德之君方来而相求,共济天下之困,故曰朱绂方来。 九五来,然后诚意通于上下,故利用享祀。 上六宗庙,五动二往,震为长子,艮为门阙,有升自门阙,长子奉宗庙之象。 享,献也。 祀者,祭上下之通称,兼下言也。 若二动求五,虽以正行亦凶,凶自取之,无所咎也,故曰征凶无咎,困于酒食者、唯无所动其心则中。 中则进退迟速。 审而后动。 往有庆矣。 庆者、朱绂方来、得其所欲之谓也。 阳为庆。 征凶、戒之也。 有庆、勉之也。 易传曰:诸卦二五以阴阳相应而吉。 惟小畜与困乃厄于阴。 故同道相求。 小畜阳为阴所畜。 困,阳为阴所掩也。 阴阳相应者,自然相应也,如夫妇骨肉分定也。 五与二皆阳爻,以刚中之德同而相应,求而后合,如君臣朋友义合也。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蔾,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蔾,乘刚也。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六三,险而不正,不善处困者也。 艮坎为石,谓三石之坚,不可以处者也。 巽交坎,离为蒺蔾,中坚外锐,蒺蔾之象,谓乘三也。 蒺蔾伤人,不可以据者也。 三非其位,非所困而困,不度德也。 乘三之刚,非所据而据,不量力也。 不度德,故名辱,不量力,故身危。 名辱身危,死期将至,故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艮坤为宫。 坎为夫。 离为妻。 为目。 为见。 三困非其位,而乘二刚凌人者也。 凌人者,人亦凌之。 故二往乘三。 两爻相易。 三入于其宫。 坎离象毁,不见其妻矣。 又曰凶者不见其妻,乃死亡将至之期。 所谓亡之兆,非吉祥之兆。 坤为死,故曰不祥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 虽不当位,有与也。 九四尚柔,九二刚得中,柔不足以济困,刚得中乃可济。 初六近比九二,远于九四,四与初应而九二碍之,既疑其险矣,又疑初舍巳而从二,故来徐徐。 徐徐者,疑惧之辞。 巽为不果,故志在下也。 乾变为金,坤为舆,坎为轮。 二刚而能载,故曰困于金车。 四履不当位,欲去则志初、欲行则惧。 二处困有应而不能相济,吝道也。 然以阳居阴,能说而巽,明于处困,不与二争。 虽不当位,终有与之者。 以困之时,上下急于相求故也,是以吝而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乃徐有说,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受福也。 九四,君侧,强臣之象。 二五同德相求,而四间之,四动,艮为𤾁,震为足,四不动,兑金刑之。 劓,刖也。 劓则丑,刖则不行,五为四伤,亨。 困之志未得行于二也。 故曰劓刖。 志未得也。 二坎为赤。 乾为衣。 往应五巽蔽膝之象。 赤绂,诸臣之绂也。 二踌躇不往、以征为凶。 五以无助而困、困于赤绂也。 巽为不果徐也。 兑为说。 九五刚中而正。 动以直行。 中则思虑精审。 直则其行不挠。 如是则君臣相说之志久而必亨,九四岂能间之? 始也不果,今则来说,故曰乃徐有说,以中直也。 上六宗庙,五王假有庙祭祀者,人君所以遍及百神,自上格下,二五相易之象。 人君得九二之贤,利用诚意感格之,如祭祀然,上下并受其福矣。 亨困之道,莫利于用此,尚何困于赤绂哉! 艮为手,下援九二受福也。 阳为福,故曰利用祭祀,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蕾,于臲甈,曰动悔有悔,征吉。 象曰:困于葛蕾,未当也。 动悔有悔,吉行也。 上六,困极而当动者也。 巽为草,葛蕾,藤蔓叶艾白子赤。 六三,乾巽之象。 上六,困极求助。 六三柔而不正,以巽乎上为说、不能相济,又缠绕之,故困于葛蕾。 言求六三为未当也。 上六动则安其位、不动则困于六三。 困于葛蕾,又困于臲甈之地也。 曰发声。 兑口象。 上六自谋曰:动则失正,失正则悔,故安于困。 然不动乃有悔,不知征则吉,征以正行也。 以正而行,吉且无悔矣,是行而后吉也,故曰吉行也。 范睢困于郑安平,虞卿困于魏齐,犹能解相印以全其躯,况体易君子乎,䷯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 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此卦彖文脱错,当曰巽乎水而上水井,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养而不穷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巽,木也,入也。 木入于水,举水而上之井也,故曰巽乎水而上水曰井。 此合二卦言井也。 泰之初五成井,古者八家为井,四井为邑,邑改而井不改,井,德之不迁也。 坤在内为邑,坎为水,水者,所以为井也。 易其中画,非坎也,而坤则可易矣。 坎之中画,其刚中乎。 乃难辞也。 君子穷居不损,大行不加,穷亦乐,通亦乐,非刚中不变能之乎? 故曰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初往之五,汲之象,若有丧而实无所丧,以其不失位,不曰取之而不竭乎? 五来之初,不汲之象,若有得而实无所得,以其失位,不曰存之而不盈乎? 言井之体一也。 往者,上也,来者,下也。 往亦井,来亦井,上下无常,其用通矣。 所以为井者,一也,体用一也。 定而应,应而常定,井之养物,所以无穷欤,故曰无丧无得。 往来井井,井养而不穷也。 此以九五升降言井之德也。 汔,几也。 自二至四,体兑兑为泽。 初本泰震,震。 动也。 来动于泽之下泉之象。 荀爽曰。 阴来在下。 亦为井是也。 巽为绳。 在井中繘也。 繘。 汲绳也。 二几及初。 反巽而上。 有垂繘而汲。 几及井泉之象焉。 亦有既汲而反。 未能引繘以出乎井之象。 两者虽有济物之用。 皆未及乎物也。 何由有功。 故曰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坤为腹,兑为口,井中之器,有腹有口,瓶也。 在井之口,水实其中,汲水而上之象也。 自四至初成反兑,兑为口,为毁折,巽绳反上而毁折之,汲水至于井口,羸挂其瓶,瓶口在下,覆其瓶也。 井之用丧矣。 凶,言初二不正,不正则凶,故曰羸其瓶,是以凶也。 汔至亦未繘井者,半途而废也。 羸其瓶,凶,不善其终也。 君子免是二者,其唯刚中乎! 此以玄体言井之戒也。 在卦为芒种,故太玄准之以法。 范谔昌曰:巽乎水,当作巽乎木。 一本曰:井羸其瓶,凶。 或曰反巽兑也。 何以犹有绳之象? 曰:象有相因而成者。 震阳动于下为大途,艮阳止于上为径路。 离外实内虚为目,巽实者反在上,为多白眼,相因也。 故临之兑为观之卢,损之兑为益之说。 大过巽与兑同为栋桡,巽为绳,反复成巽者,或为维系紏固之象。 其在井为反繘而上之象。 象之相因,其生无穷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坎为水,劳卦也。 水在地中,自下而升,达于木上,可谓劳矣。 其于水也,有出之道,故曰井。 坤为民,泰震为左,兑为右,相之。 兑为口,劝之也。 君子施泽于民,既以言劝其不能,又以道相其不足,虽劳而不惮,不如是,井道不足以及民矣。 雅鸿雁劳来还定安集之诗,其辞曰:知我者谓我劬劳。 又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劳民劝相者固自劳也。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 旧井无禽,时舍也。 井泰初之五,初在井下,坤土汨之,泥也。 兑口在上,不食也。 言初六之柔,自处卑秽,无高人之行,故曰井泥不食下也。 乾之初九,往而为坎,水去泥存,旧井也。 离为飞鸟,四不应初,无禽也。 犹旧井之泽巳尽,而禽亦无也。 无禽则人不食可知。 行为人恶,四往而不顾,时舍之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井以不迁为德,非有求于人,九五不应,无与之者。 二宜刚中自守,养德俟时,动而求五,失所以为井矣。 谷,注溪者也。 二动坎水,注于艮山之间谷也。 鲋,蛙也。 兑巽为鱼,初井泥,又伏震为足,在下,鱼类生于井泥而灭。 跗者,鲋也。 坎弓离矢,射也。 动则谷水注下而射鲋,言动则其道愈下,入于污浊矣。 瓮,汲瓶也。 说文作瓮。 兑为口,离为大腹。 器在井中,有口有腹且大者,瓮也。 二动兑毁,口坏见腹。 坎水下流,瓮敝漏也。 言动则不能上行以济物矣。 呜呼! 无与而动,动则终莫之与,曷若自守哉!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阳为清洁,九三以阳居阳,清,洁也。 巽为股、为入,股入坎下而水清洁,治井之象,渫也。 兑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君子修德洁巳,可用而未用,犹井渫不食也。 我者,九三自谓。 上六正应在高位,为我道不行,忧之,其心恻然。 坎为加忧,为心病,故为我心恻。 上六有是心矣,可用是心以汲引之。 坎在井上,坎为轮,井车汲引之象。 上汲引之,则三往上来,其恻然之心见矣。 失位为忧故也。 往来,行也。 故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乾五为王,离为明。 三往应上,九五成艮手。 王受福也。 三上同象亦受福,故并受其福。 王明,五也。 求王明者,三也。 故求王明受福也。 司马迁曰: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阳为福,求亦艮也。 上六有忧恻之心,不用之以汲引,乃士之尊贤也。 上六就三,三往求五,乃能尽上下相与之情,故夫子增求一字以发其义。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坎水坤土,合而火之甄也,有巽工焉,自下垒而上至于井口,甃也。 古者甃井为瓦里,自下达上。 六四正位近五,下无应,近君而无汲引之用,守正自修,免咎而已,故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易传曰:无咎者,仅能免咎而巳。 若阳刚自不如是,如是则可咎矣。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九五以阳居阳,坎又为阳,清洁之至,故为冽。 说文云:清,冽也。 乾在坎为寒。 九五即泰初九甲子爻,子坎位。 井五月卦。 阴气自下而上,井寒矣,故五坎有寒泉之象。 兑,口承之食也。 九五中正,赡给一力物而不费,往者食之,无偏系也,故曰寒泉之食,以中正也。 易传曰:不吉。 吉者,井以上出为成功,未至于上,未及用也,故至上而后元吉。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 元吉在上,大成也。 幕。 于氏本作勿。 冂亡狄。 㘦,覆也。 玉篇曰。 以巾覆物。 今为 则。 今易作幕。 音莫者。 传写误也。 当作 在。 古文当作冂。 坎为轮,在井之上。 下应巽绳收也。 虞翻曰。 收谓以鹿卢收繘也。 勿 者。 上六又当守正之象。 上汲三往,艮坎成蒙。 蒙有覆 之意。 井道大成,若专于应三,则不正,所养狭矣。 犹井有收而 之,有发其 而得汲者,有欲汲之而不得发其 者,三发其 汲之而又 者也。 故于此戒之。 勿 则上下有孚,而得元吉。 元吉在上,以井道大成,故元吉归于上也。 ䷰离下,兑上。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火水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兑泽离火,而彖曰水火,何也? 曰:坎兑一也,泽者水所钟,无水则无泽矣。 坎上为云,下为雨。 上为云者,泽之气也。 下为雨,则泽一力物也。 故屯需之坎为云,小畜之兑亦为云。 坎为川,大畜之兑亦为川。 坎为水,革兑亦为水。 又兑为金,金者水之母,此水所以周流而不穷乎。 坎阳兑阴阴阳二端,其理则一,知此始可言象矣。 故曰曲而中。 水得火而竭,火得水而灭,水火相止息则变。 少女志处乎内而在外,中女志适乎外而在内。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则变之所由生,不可不革也,故曰革。 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此以两体言革也。 革,变也。 非常之事,方革之,初人岂能遽信哉。 传曰:非常之元黎,民惧焉。 巳日,先儒读作巳事之巳,当读作戊巳之巳。 十日至庚而更。 更,革也。 自庚至巳,十日浃矣。 巳日者,浃日也。 革自遁来,无妄变也。 二变家人,三变离,四变革。 无妄之震,纳庚,革之离纳巳,故有此象。 二应五,三应上,孚也。 汤之伐桀,犹曰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故革即日不孚,浃日乃孚。 乃,难辞也,故曰巳曰乃孚,革而信之。 此以兑离二、五、三上言革之难也。 坤离为文明,兑为说。 天下之事至于坏而不振者,文乱而不理,事暗而不察,民怨而上不恤也。 故万物否隔,人道失正,所以当革。 文明则事理,说则民心和,故曰文明以说。 此以两体言革之道也。 五上相易,各当其位。 相易,亨也。 各当其位,正也。 文明以说,然后大亨,而大亨之道,利在于正。 正则不正者正矣,故曰元亨,利正。 彖曰:大亨以正,此复以五上言革之道也。 革而当者,六五之上也。 上五革而各得其正者,当也。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三者具,其悔乃亡。 革之非其道,或不当革而革,或革之而无甚益,其于新旧皆有悔,是本欲去悔,复入于悔矣。 秦革,封建,子弟无立锥之地。 汉革郡县而七国叛,唐革府兵而兵农分,不当故耳。 故曰革而当,其悔乃亡。 此再以上五言革之戒也。 乾始于坎而终于离,坤始于离而终于坎。 乾终而坤革之,地革天也。 阳极生阴,乃为寒。 坤终而乾革之,天革地也。 阴极生阳,乃为暑。 天地相革,寒暑相成,是亦水火相息也。 坎冬离夏,震春兑秋,四时也。 故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兑革离而成乾巽,乾为天,坤为顺,巽为命。 六二顺五,顺乎天也。 九五应二,应乎人也。 汤武改物创制,革天之命,亦顺天应人而巳,犹寒暑之相代,天道变于上。 民物改于下。 因其可革而革之。 故曰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此复以五上升降。 推广革之道也。 在卦气三月。 故太玄准之以更象曰。 泽中有火。 革。 君子以治历明时。 水火相会。 其气必革。 泽中有火。 革之时也。 其在地则温泉是巳。 君子观泽中有火,则知日月坎离有交会之道。 日,人也。 月,水也。 冬至日起牵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尽斗二十六度,则复还牵牛之一度,而历更端矣。 牵牛者,星纪也,水之位也。 日月交会于此,泽中有火之象也。 历更端者,革也。 昔者黄帝迎日推策,始作调历,阅世十一,历年五千而更七历。 至汉造历,岁在甲子,乃十一月冬至甲子朔,为入历之始。 是时日月如合壁,复会于牵牛,距上元太初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 盖日月盈缩,与天错行,积久闰差,君子必修治其历,以明四时之正。 所谓四时之正者,冬至日月必会于牵牛之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启闭。 皆得其正矣。 日月不会者,司历之过也。 震尝问历于郭忠孝曰:古历起于牵牛一度,沈括谓今宿于斗六度,谓之岁差,何也? 曰,久则必差,差久必复于牵牛。 牵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历之元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初九,革之始,在下而九四不应,离体务上,速于革者也。 巩,固也。 坤离为黄牛,初动,艮为皮革,日焊之不可动,巩固也。 黄牛者,中顺也。 巩固用黄牛之革,坚韧不动,以中顺守之可也。 初动,艮又为手、为指。 庄子曰:指穷于为,初不可动,不可有为也。 易传曰: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时,有其位,有其才,审虑慎动而后可以无悔。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得位得时,上应九五,有可革之才,然不可遽为,必俟人情既浃、上下既信之日,乃可革之。 十日之次,自庚至巳浃焉。 离纳巳,巳日者,浃日也,故曰巳日乃革之。 九五中正,二应上行,而又其难其慎如此,革道之美,无以复加。 乾为美,六上行,则二有嘉美,故辞曰征吉,无咎。 象曰:行有嘉也。 夫变动贵乎适时,趋舍存乎机会。 二当可革,濡滞而不行于革道,安得无咎? 征吉无咎者,以行有嘉也。 二巽体不果,故勉之。 易传曰:以六居二,柔顺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刚阳之君,同德相应,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顺则无违悖,时可矣,位得矣,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 九三,征凶,贞厉。 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刚正而明,处下之极,革之而当,不可复动,往而不巳,有凶成则必𧇊以正,守之犹厉,故曰征凶贞厉。 然守之者其在惧乎? 初不可有为也。 二巳日乃革之,三革之而就,稽之于众,其言亦曰三就,故曰革言三就。 三,极数也。 月之盈𧇊,气候之变,皆以三五,三则就矣。 往而不巳,人必有言。 兑为口革言也。 上六应九三,孚也。 革于此,信于彼,有孚也。 民情既孚,革道巳就,欲往何之? 违民妄作,则有凶咎。 九三离体务上,革而遇中,圣人戒之,故辞曰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彖曰:改命之吉,信忘也。 九居四,宜有悔。 然当水火相革之际,有其时矣。 其才也,以柔济刚,其动也革而当,是以悔亡。 革五爻皆正,四动初应,则上下靡不信,不动有悔,故曰有孚。 动而正,近与五相得,远与初相应,故抗君之命,反君之事,解国之大难,除国之大害,无招权檀事之凶。 巽为命,四动,改命也,故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易传曰: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 曰:惟其处柔也,故刚而不过,近而不逼,顺承中正之君,而上下信其志矣。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乾为大人,兑为虎,虎生而具天地之文,然未著也。 既变则其文炳然易见,京房谓虎文疏而著是也。 六二离变,兑为文明,虎变也。 九五刚健中正而得尊位,大人之革也。 其举事无悔,其应曲当,文理彰著,天下晓然知之,犹虎变也,岂俟于既革而后孚哉。 盖未革之先,在㝔奥之间,簟席之上,其文章固巳敛然而具矣。 不假占决,质之鬼神,其下既孚,二五未易而应,未占有孚也。 二离为龟兑,乾为决,兑乾变离,决龟也。 决谓之占,非天下之至诚,不言而信,能如是乎? 文王之长夏,不以革而虞,芮质,厥成是巳。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上也。 陆绩曰:兑之阳爻称虎,阴爻称豹,考之天文,尾为虎,火也。 箕为豹,水也。 而同位于寅。 虎豹同象而异爻也。 离二,文之中也。 故二交五,其文炳明。 离三文巳过,故三交上,其文蔚茂。 繁缛蔚,文之过也。 三交上成九,君子豹变也。 乾为首,兑为说,乾首而说,见于外面也。 上交三成六,小人革面也,向也,君子韬光远害。 小人自徇其面。 今也君子豹变。 其文蔚然。 小人革面内向。 顺从其上。 革面非谓面从也。 旋其面目也。 如是则革道大成。 坤顺也。 兑口顺之从也。 成则不可复动。 故三征凶。 上居贞吉。 下三爻革弊。 弊去当守以惧。 上三爻革命。 命定当复其常,故曰征凶。 上六革道大成,柔戒于不守,故曰居贞吉。 上有伏,艮居之象也。 ䷱巽下,离上。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养圣贤。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以全卦言之,初六,足也;二、三、四,腹也。 腹而中实,受物也。 六五,耳也。 上九,铉也,有鼎之象。 以二体言之,虚者在上、其足在下而承之,亦鼎之象。 有是象而又以木巽火、木入而火出、亨饪之象。 在他卦虽有木火而无鼎象,不为亨饪矣。 于此言象、则他卦以爻画为象者,可以类推,故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此以六爻两体言乎鼎也。 圣人在上,尊之则亨,以享上帝,大之则亨以养圣贤。 天帝一也,以其宰制万物而为之主,则谓之帝。 圣人者,贤人之极,得天之道,而能尽天之聪明者也。 乾为天,在上为帝,指上九也。 在下为圣贤,指二、三、四爻也。 以享上帝之心,推之以养圣贤,人有不乐尽其心者乎? 鼎,器也,极其用则道也。 故曰圣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养圣贤。 此复以六爻言鼎之用也。 观乾之象,则知天帝圣贤一也。 圣贤之任,即天帝之任,其任岂不重乎? 鼎自遁三变而成一变,讼,坎为耳在下听,卑聪也。 再变巽,离为目,在四。 三变鼎,离目在五,其视愈远明也。 所以聪明者,圣人卑巽下人,兼天下之耳以为听,故其耳聪。 兼天下之目以为视,故其目明。 六二之柔,进而上行,至于五,居尊位而得中,下应九二之刚柔。 履尊位、则无亢满之累。 得中。 则无过与不及之咎。 应乎刚、则君臣道合、万物皆得其养。 具此四者,是以元亨。 坤柔之亨、始于六二之正,元吉亨也。 故不曰大亨、曰巽。 而耳目聪明。 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言元亨、则吉在其中矣。 此以卦爻三变言鼎之才也。 在卦气为六月,故太玄准之以灶。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以正位凝命。 郑三月铸鼎,士文伯曰:火见,郑其火乎! 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 周三月,夏之正月也。 火以三月昏见于辰上,故司爟以季春出火。 月令:季春之月,命工师令百工,而金铁在焉。 则古者铸鼎,以火出而作火矣。 辰,东方木也。 火在木上,其铸鼎之时乎! 兑乾为金,而又火在木上,亦铸鼎之象也。 鼎有趾、腹、耳、铉,其位不可易,故正位。 尊卑上下,用之各有数,故凝命。 离南面,正位也。 巽为命,九三独正,凝命也。 定命之谓凝。 木火铸金,巽风入之,有凝之象。 正位凝命,所以趋鼎之时初。 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初六在下体之下,动而应足趾也。 乾为首,四来下初,首在下颠也。 初往四成震,为足颠趾也。 否者不善初,不正,否之象。 初四得正,未悖也。 古者鼎足空,洁鼎者颠趾,出否则能致新,虽曰颠倒,于鼎之用未为悖乱也。 乾为君,兑为妾,震为子。 妾不以正合,以其有子,故无咎。 无咎者,正也。 妾奔女,在女体之不善者,秽也。 利出否者,出秽纳新,以贱从贵,而后得子也。 公羊谓妾以子贵,非也。 嫡妾之分岂可乱哉! 以君臣言之,以贵下人,卑有时而逾尊矣。 得贱臣者,苟利于宗庙社稷,则或出于屠贩奴隶、夷裔俘虏,不问其素可也。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尢也。 阳为实,九二刚实得中,其可为鼎用。 二之五,鼎有实也。 怨耦曰仇。 子夏曰:仇谓四也。 九二、九四,匹敌也。 九二据初,九四比五,二四失其应,故相与为仇。 四近君,与我为仇,二之五其可不慎所之乎! 二动成艮,艮,止也,欲动而止,慎之象。 九居四阳,失位,仇有疾也。 我仇有疾,不能之初,则不能即我。 二之五,鼎得实而吉,不丧其实,终无尢也。 四兑为口,尢之者也。 二往兑毁,故终无尢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三动成离坎,坎为耳,鼎耳也。 三应上九,铉也,耳虚受铉,则举鼎而行。 九三当刚柔相应之时,刚正自守,以动为不正,且有悔,故上来之三而不受,是鼎耳距铉,所以行鼎者,塞绝而不亨矣。 离,兑革之象。 鼎耳革,失其为鼎耳之义也,其能成亨饪之功乎? 离为雉兑,泽为膏。 雉膏,食之美者。 兑口在上,不食也。 九三自守,虽有美而不食,五安知其旨哉? 夫君子不为巳甚,与其独善其身,曷若兼善天下。 然刚正自守,人必有知者。 上感而动,坎水上兑,泽流方雨,而其悔亏矣。 坎变兑兑为毁,亏,悔也。 始不正而正终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𫗧,信如何也。 四近君,九处不当位,既不堪其任矣。 下信初六之小人,又无助德与智,力皆不足,安能谋大事任重寄哉。 故动则顺败,覆其所有矣。 四动之初成震兑,震为足,兑折之鼎。 折足也。 𫗧,鼎实也。 李鼎祚曰:雉之属。 虞仲翔曰:八珍之贝。 鼎祚指五离言。 雉雉,八珍之一也。 三,公位。 初之四,乾首在下,三见离毁,覆公𫗧也。 其形渥,凶。 郑康成、虞仲翔本作其形剭凶。 王沿曰:古之大刑,有剭诛之法。 周官:掌戮凡爵者,杀之于甸师氏。 子夏传作握,盖传之久字误而音存也。 王辅嗣作其形渥,易传从辅嗣。 既曰:其刑剭,则凶可知矣。 如离之九四,焚如,死如,弃如,不言凶也。 离为目,震动也。 乾首在下,俯也。 目动首俯,羞赧之象。 兑为泽,兑乾为面,巽为股,泽流被面,沾濡其体,其形渥也。 如是者,必害于家,凶于国,岂唯戮辱之凶哉。 四不智,信任小人,祸至于覆公𫗧,信任如何也。 如何,兑口发声,与大畜何天之衢亨同象。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离坤为黄,黄者坤之中,言有中德也。 伏坎为耳,耳虚而纳者也。 二自遁,九五变乾为金,金刚德也。 二应五,举鼎耳而行,为金铉,故曰鼎黄耳金铉。 五之二,巽变艮,艮手为也。 六五有中德,虚中而纳九二,九二刚中而实,举五而行,以中为鼎之实也。 鼎之行在耳,刚中为耳之实,则刚柔得中,而鼎道行矣,故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中以为实,释金铉也。 五虽虚纳,二应之,不以正,失耳之实,君臣相合,不正其可乎? 故利贞。 九二之五,正也,言中以为实,则正在其中矣。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上九,遁乾之不变者也,故为玉。 三动坎为耳,上来应三,举鼎耳而上行,玉铉也。 盖上九不变,则九三之刚正应之,其道上行矣。 故曰鼎玉铉。 上九之三,坎变成兑,水泽节也。 九居三而正,大者吉也。 言上九为三而屈,则大者吉,小者无往不利,上下之道行矣。 故曰大吉无不利。 鼎道既成,九三复位,玉铉在上而处成功。 夫上九动而下三知,柔也。 静而在上,知刚也。 动静适宜,刚柔有节,是以动则吉无不利,斯所以能保其成功欤䷲震下,震上。 震,亨。 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自临来,二之四也。 震动于积阴之下,奋击而出,亨也。 天威震动,畏而恐惧,乃所以致亨,故曰震亨。 此以重震言亨也。 震来者,九四来也。 虩,许慎曰:蝇虎也。 易传曰:蝇虎谓之虩者,周旋顾虑,不自宁也。 四动于坎中,动而止,止而复动,离目内顾,未尝宁息虩之象。 震动之来、恐惧如此。 初九守正,所以致福。 福者,阳之类,谓九四来也。 故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此以震四之初言。 震亨也。 四来之三成离、离目动笑也。 之二成兑、兑口动言也。 自二之三、笑且言矣。 之四声达于外,哑哑也。 惟震动恐惧,必有笑言哑哑,理之所不能违也,故曰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此再以九四往来言震亨也。 传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 雷震于百里之远宜若不闻,而犹恐惧于迩者,惊于远,惧于迩,所谓恐惧于其所不闻也。 自初至四,乾坤之策百有二十。 百里,举大数也。 惊远,四也。 惧迩,初也。 故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 此以初二三四言震也。 坤为肉,坎为棘,艮为手,以棘载肉而升之者,匕也。 坎震为酒,离为黄。 酒黄,郁鬯也。 惊远惧迩,乃能不丧匕鬯,则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故曰不丧匕鬯。 徐氏谓彖文脱不丧匕鬯一句是也。 六,宗庙也。 艮为门阙,坤土在上为社。 震为榖。 稷者,百榖之长,宗庙社稷之象。 古者诸侯出而朝觐,会同世子监国,以奉宗庙社稷之粢盛。 匕牲体酌郁鬯,二者皆亲之长子主器也。 不丧匕鬯,则不失职矣。 四者诸侯位,长子居之,监国之象。 艮为手,不丧匕鬯也。 临二之四,出也。 横渠曰:此卦纯以君出子在为言,则震之体全而用显,故曰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不杂君父共国时也。 在卦气为春分,故太玄准之以释象曰:瀳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上下皆震。 瀳,雷也。 震动为恐惧,坎为加忧,亦恐惧也。 初九正,震为行,得一善而行之之象,故曰修。 九四不正,有过而思改之象,故曰省。 初九,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初九,先画之爻,九四后也。 于爻言后。 笑言哑哑,与卦辞互发之。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九四,震自上来,而下乘初九之刚,此六二所以危厉不安。 二动成兑,离,兑为口,亿也。 亿虞氏本作噫,于其反。 虞翻曰:惜也。 兑离为蠃。 蠃,贝也。 贝,货贝也。 古者货贝而宝龟贝者,二之所利。 九四艮山,在大涂之下,陵也。 九阳之极,数七之变。 太玄曰:九也者,祸之穷也。 二惜其所利,避初之五,震足升于四之上,跻于九陵,逐利而往。 然离毁贝丧,复乘四刚,其祸愈矣,何所避哉。 震为作足之马,初之四,四亦为马,逐之象也。 六二不逐,所丧,中正自守,则所丧不逐而自得矣。 自二数至上,又自初数至二,其数七,二复成兑,离得贝之象。 离为日,勿逐,七日得也。 易传曰:守其中正而不自失,过则复其常矣。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六三在坎陷中,处不当位,震惧自失,故震苏苏。 震为反生,三震之极,震极反生苏也。 春秋外传:杀秦谍三日,苏君。 太玄谓震于利颠仆,死则不复苏矣。 易传曰:苏苏,神气缓散自失之状。 处不当位,震惧自失而不知动,其祸自取也,故曰眚。 若因震惧而行,出险就正,何眚之有? 易传曰:三行至四,正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坎水坤土,泥也。 震足陷于泥中,滞泥也。 阳有可震之刚,动则有光,而四自二进,遂行而不反。 四失位,陷于泥中,处则莫能守,动则莫能奋,震道未光也。 知其不可遂,反而处三,震惧得正,俟时而动,则光矣。 坎离正光也,二三两爻相易取义。 夫初九、九四均震也,六二丧贝,六五无丧,当位不当位之异也。 荀本作隧,或云遂隧古通用。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五往而上则柔不可居动之极,来而下则乘刚。 往来皆危行也。 亿虞氏作噫。 五动成兑。 巽。 兑。 口噫也。 惜之辞。 巽为事。 五之所有事。 在中而巳。 五刚大,乃能无丧有事。 柔则危。 刚大守中,虽甚危之时,可以致亨。 五无丧有事,则二往助之矣。 易传曰:诸卦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 三四虽当位,或以不中为过。 盖中则不违于正,正不必中也。 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二五见之矣。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 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上六过中,处震之极,穷而气索,将下交于三,三亦过中而穷莫助之者。 是以恐惧失守。 穷之又穷。 故曰震索。 索。 中未得也。 使得中自持,不至于穷索矣。 惧而动成离。 离为目。 动而不正则否。 或动或否,目不安定,视矍矍也。 视矍矍者,以震索索也。 恐惧如此,当守其正。 征则凶。 征者。 以正行亦动也。 坤为身。 四折之为躬。 邻谓五。 五有乘刚之危,所以无丧者,得中也。 上六未尝,乘刚而畏之,苟知邻之无丧者在于得中,能自戒惧不动,则虽处凶地而无咎矣。 无咎者,得正也。 五震而动,兑为口戒也。 上六,六五,阴也。 九四,阳也。 六九相配,有婚媾之义。 上六不得乎三,或来交四,则五必有言。 四五相比,上安得而配之? 上既不可以交三,又不可以交四,以此见上六终不可动,故曰征凶。 横渠曰:五既附四,已乃与焉,则招悔而有言矣。 能以邻为戒,则无咎。 易传曰:圣人于震终示人知惧能政之义,为劝深矣。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以三画卦言之,阳止于二阴之上,止也。 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 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为用,所以明道也。 犹寒暑之成岁,昼夜之成日,时焉而巳矣。 艮者,震之反。 艮,止也,静也。 震,动也,行也。 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时也。 震直大壮之九四,可行之时也。 不可止而止,犹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动一静,震艮相反,而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矣。 坎月在东,光明之时也。 夫子可以在则仕,可以止则止,又曰无可无不可者,此也。 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岂知道之大全哉! 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 此以震、艮反复言乎艮也。 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于其所也。 背,止之象。 韩愈曰:艮为背。 夫动生于欲,欲生于见,背止于其所不见也。 上下两体,爻不相应,譬则两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 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来也。 五四中爻,体艮中,在门阙之中庭也。 庭,交际之地。 两人背行于庭,虽往来于交际之地,然背行则不与物交,无所见也。 且自顾其后,不获其身矣,安能见人乎? 不获其身,忘我也。 不见其人,志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 以人伦言之,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以至万物庶事,各有所止。 古人绣绂于裳,两巳相背,其艮之象乎。 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可止之时,故无咎。 若施之于他卦,则有咎矣。 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也。 在卦气为十月,故太玄准之以坚。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两山相兼而峙,然各止其所焉。 位者,所处之分。 君子据正循分,亦各止其所而巳。 周公之忠,大舜之孝,皆分当然也。 横渠曰: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也。 二四坤爻,在中而正,思不出位也。 夫易言思者皆坤也,故太玄以五五土为思。 或曰:心,火也;脾,土也,心乃有思以为土,何也? 曰:心,火也,有所思则系之于土,犹悲主肺,怒主肝,悲怒有不由于心者乎? 故曰心居中而治五官。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初在下体之下,动而应足者,趾也。 四震为足,艮其趾者,止其动之初也。 六居初不正,宜有咎事。 止之于初,其止早矣,未失正也,可动而动则正矣。 利永贞者,非永止也,动而正也。 正则行止一也,不能止则亦不能行矣。 初四相易成巽,巽为长,永贞也。 初六阴柔,患不能久,故戒之以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二动成巽,巽为股,二,艮之柔肤也,肤在下应。 股,腓也。 腓,膊肠也。 二不能动,三刚而失中,止之于上,不获往应于五,艮其腓也。 九三止矣,六二亦随而止,则所谓其随者,随九三也。 三震二动成兑,泽雷之象,故曰随。 拯一作拯,音承。 马融曰:举也。 三,震起也。 三若之五成艮为手,有举之象。 二未能使三退处于二,而听从于巳,不能上行,一举手以济五之柔,不拯其随也。 其随,犹言其事当随也。 三坎为耳,退处于二。 退。 听也。 易传曰。 退听。 下从也。 故曰未退听也。 二又不能自动应五。 故其心不快。 二动成兑。 兑为决。 其心快也。 二不能动坎为心病不快也。 六二止于下。 制于九三之疆。 而拳拳然不忘纳忠于君。 非中正君子。 孰能如是乎。 孟子出吊王𬴐辅行之时乎? 易传曰:言不听,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 士之处高位则有拯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者,有当随者,有拯之不得而后其随者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薫心。 象曰:艮其限,危薫心也。 薫,子夏传、王弼本同,孟喜、京房、马融、王肃作熏。 马王曰:熏灼其心。 虞翻本作阍。 虞曰:艮为阍。 阍,守门人。 坎盗动门。 故厉阍心。 古阍作熏字。 文曰:马君言熏灼其心。 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 荀爽曰:以熏为勋。 或误作动。 盖古本当作动心。 动心二字,传者误并作勋字耳。 再传者又脱其偏傍,作熏。 而后来者又加草。 遂成薫字。 故荀以熏为勋。 虞亦曰。 古阍作熏字。 今以象考之。 宜作动心。 三在上下体之际限也。 限。 腰也。 带之所限。 三止之极。 止而不动。 艮其限也。 夤。 膂也。 一作䏖。 马融曰。 夹脊肉。 郑氏本作𦟘。 古之人不动其心者。 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巳。 进退绰然有余裕,故其心不动。 九三知止之止,而不知无止之止,坚强固止,与物睽绝,无安裕之理。 譬之一身,下体欲静,上体动而争之,则上下不相属列,绝其𦟘危,厉动其心宜矣。 坎为心病,故曰厉动心。 观此,知孟子之不动心,非体易者不能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地为身,三坎折之为躬。 四在大臣之位,而六五柔中不足于刚健,故不能止天下之当止。 惟止其身,自止于正,故无咎。 若责以天下,则安得无咎? 夫身有大身,万物与我同体者是也。 六四,下不能止天下之当止,上不能正其君,局局然自止其身,不亦小哉! 故天子易身为躬。 王弼谓自止其躬,不分全体,辅嗣其知之欤! 易传曰:仅能善其身,岂足称大臣之任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三至上体颐五,动成巽,五应二,五成艮,二成兑。 艮在首,下动而上止,为辅。 兑为口舌,言之象。 五巽而出之,与二相应,答艮其辅,言有序也。 六五不正,宜有悔,施止道于其辅颊,言必中正,斯可以止天下之动矣,是以悔七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艮为山,笃实也。 动成坤,厚也。 笃实而厚,敦之象。 上艮之极,止极者有不止焉。 九以刚居上,动而必正,能厚其终,知止于至善之道,正故吉。 非笃实之君子能之乎? 易传曰:人之止难于久,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变于久,人之所同患也。 ䷴艮下,巽上。 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进得位,往有功也。 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其位,刚得中也。 止而巽,动不穷也。 渐,否一变三之四成卦,九四之刚下柔,六三之柔上进,渐,柔之进也,故曰渐之进也。 此以否六三之四言渐也。 女谓嫁曰归,自内之外也。 三,坤之四成巽,女往也。 四,乾之三成艮,男下女也。 艮男下女,然后巽女往而进。 艮阳居三,巽阴居四,男女各得其正矣。 大渐之进不一也。 臣之进于君,人之进于事,学者之进于道,君子之进于德,未有犯分躐等而能进者。 而渐专以女归为义者,礼义廉耻之重,天下国家之本,无若女之归也。 故娶妻者,非媒则不得,非卜筮则不从。 纳采、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莫不以渐。 女子之嫁也,母醮之房中,父命之阼阶,诸母戒之两阶之闲,三月庙见而后成妇,亦必以渐。 如是而归则正,正则吉,故曰渐,女归吉,利贞。 彖曰。 女归,吉也,言女归之所以吉者,利于贞也。 此以三四易位,各得其正,言渐之进也。 易传曰:在渐体而言,中二爻交也。 横渠亦曰:九三、六四易位而居。 盖后之传易者,自伊川、横渠二先生,渐以卦变言之矣。 渐之进,其德有四:进得位,往有功也;进而正,可以正邦也。 其位,刚得中也。 止而巽,动不穷也。 四者阴之位,六往居之,得位也。 位者,待才用之宅。 进而不得其位,则无所施。 位过其才,则力不胜。 进而得位,往必有功,故曰进得位,往有功也。 四者诸侯之位,坤土在上为邦。 君子之进,正己而已。 己不正,未有能正人者。 其始不正,终必不正。 三以正进,四以正交,则四爻皆正,邦国正也。 犹女得所归,男女既正,家道不期于正而自正,故曰进以正,可以正邦也。 此两者以六居四,言渐也。 或曰刚得中谓九五,误也。 在九五当曰刚中而应,如无妄萃是也。 当曰中正而应,如同人是也。 此谓九三也。 刚,阳德也,其位在六爻,为一三五,一始进也。 五进已极,三得中也,已极则不复进矣。 太玄曰:月阙其䏝,不如开明于西。 刚得中,其进未极,渐如是可进矣,故曰其位刚得中也。 此以九三言渐也。 内艮,止也。 外巽,巽也。 易传曰:人之进也,以欲心之动躁而不得其渐,则有困穷矣。 在渐之义,内止静而外巽顺,其动不穷也,故曰止而巽,动不穷也。 动言三四动,动而正,所以不穷。 此以两体二爻言渐也。 在卦气为正月,故太玄准之以锐。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山上有木,止于下,渐于上也。 君子进德以渐,善俗亦以渐。 九五易而可久,贤人之德也。 居贤德,则安之而不动矣。 居亦止也。 坤为民,坎,险也。 民险者,恶俗之象。 然二、三、四正,正为善。 艮,止也。 君子在上,进德以渐,安其德而不动,则恶俗自善,险者渐止矣。 善俗之道也。 王肃本作善风俗。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初动,离为飞鸟,坎为水,之二巽为进退,水鸟而能进退者,鸿也。 二坎,水之崖干也。 三艮为少男,小子也。 初之二艮变兑,兑为口,小子有言也。 初在下,柔而无应,自小子见之,以为危厉者也。 不知在下,所以有进之渐。 君子之柔,其动也刚,离隐处卑,非援乎上也,于义无咎。 夫明夷之初,君子于行,则主人有言。 渐之初,鸿渐于干,则小子厉有言。 进退之初,非深识远照,不能处之而不疑,岂常情之能窥测哉! 故曰君子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自二至五有巽离坎鸿之象。 二之五坎变巽为艮,艮坎为石,巽为高,坤为平石,高且平,磐也。 磐,大石也。 五之二坎变兑,坎为水饮也。 兑为,口食也。 兑为和说,衎衎而乐也。 二五以中正相应,进而安裕饮食,衎衎而乐,诗鹿鸣是也。 巽为白,离为大腹。 二之五,巽离毁,不素饱也。 素饱者,无功食禄,徒饱也。 君子之进,岂饮食而巳哉。 上则道行于君,下则泽加于民,不徒饱也。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 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三至二有坎、离、巽,鸿之象。 三艮为山,四变三为坤,坤为平地,高者平矣,陆之象。 鸿离于水,渐进于陆,三若守正待时而不妄动,则得渐之道。 三四无应,阴阳相比而易合,守正者戒之。 横渠曰:渐至九三六四,易位而居。 坎为夫,离为妇,为大腹,征以正行也。 三不守正而合四,夫征不复也。 夫征不复者,以离群丑也。 三阴爻为群,阴为丑,言不正则离乎群众而往不能反也。 四不守正而合三,则离毁矣,妇孕不育也。 妇孕不育者,不以正合而失其交之道也。 夫人所以致非道之交者,罔不自己求之,我无隙以乘之,彼何自来乎? 故三不动,则四坤不来矣。 君子自守其正,不唯君子无失已之累,而小人亦不陷于非义,是以顺相保,利用御寇之道。 坎为盗,离为戈,兵,寇也。 象以三为君子,又以坎为寇者,反以戒三也。 坤为顺,各得其正,顺相保也。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六四之柔,进而介于二刚之闲,犹鸿渐于木也。 鸿足蹼不能握,木,渐于木,非所安之地。 四离飞鸟,而有坎、巽,鸿之象,巽为木,渐于木也。 然上承五以巽事之,下得三以顺接之,得所止焉。 惟顺以巽,故介于二刚之间,得位而无咎,犹或得其桷也。 桷,椽之方者。 巽为长木,艮为小木,离为丽,坤为方。 木小而方可丽于长者,木之材中乎椽桷者也。 易传曰:横平之柯也。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二至五有坎、离、巽、鸿之象。 五巽为高,二艮为山,二之五自山而进于高,复有山焉,陵也。 大阜曰陵。 二进于五,得尊位也。 鸿,水鸟,进至于陵,其位高矣,然非所乐,君子之乐王天下,不与存焉,故曰鸿渐于陵。 巽为妇,离为大腹,乾为岁。 二五相易,三至五历三爻,离毁巽见,妇三岁不孕。 渐之时,道未可遽行,其功未见于上下之间,以三四相比而胜之也。 二艮为土,三四为震,木胜之。 五巽为木,三四为兑,金胜之。 胜之则四比五,三比二,而君臣离矣。 然二五相应,中正之德同其合乃中心之所愿欲,岂三四所能闲哉! 其行有渐,功成而复其所则孕矣,故终莫之胜,吉。 吉,正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鸿渐于陵巳高矣,又升而至于上,穷而不知反则亢,是以君子不居焉。 进九三之贤,升之于上,已变而退之三。 艮为山,上动之三成坤,艮山变坤为平地,陆也。 自下进上,渐也。 上反三亦曰渐者,进退相为用,无退则无进之渐,一进一退,其动不穷矣。 离巽飞类也刚,羽翰也柔,其毛也。 九三之上成巽羽,刚爻也。 所贵乎君子者,谓其进退不失其时。 上九进退有序,不失其时,可用为仪也。 三阴爻群也。 上九变而正,退处而顺,不乱群也。 亦可用为仪,吉。 ䷵兑下,震上。 归妹,征凶,无攸利。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归妹,人之终始也。 说以动,所归妹也。 征凶,位不当也。 无攸利,柔乘刚也。 诸卦先释卦名,此彖先言天地之大义,人之终始者,明夫妇之道原于天地,圣人伦之本也。 归妹自泰来,三之四为震,四之三为兑,天地相交而成坎离。 坎离者,天地之用也。 天地以坎离交阴阳。 阴阳之义配日月。 乾,天也,乾纳甲壬。 坤,地也,坤纳乙癸。 离,日也;坎,月也。 故观月知日,观日月而知天地。 以一月论之,日迟月速,东西相望。 震,兑也。 月至于晦,则自东而北,乃与日会。 东,乙也;北,癸也。 消乙入癸,会于乾壬。 壬癸,北方,气之所归。 十有二会,万物毕昌,而月复见于震兑矣。 故曰:归妹者,天地之大义也。 天地不交,则万物不兴。 天地交而后有震。 震者,天地之始交,万物兴之时也。 夫坤终乙癸,则乾始震庚。 终者,乾终于坤也。 前者以是终也。 始者,坤终而乾始也。 后者,以是始也。 夫妇始终之际也。 父命子而醮之,代父之道终之也。 婿受女于主人,人道之始始之也。 终始相续,化生无穷,是乃月晦生自震而兑之象。 故曰:夫妇者,人之终始也。 此以三四相易,言归妹之义也。 九三、六四,正也。 三四相易,而天地各得其宜义也。 故曰天地之大义也。 诸儒以爻位不当,谓所归之妹为侄娣,误也。 爻变矣,乃有侄娣之象。 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故所归以妹言之。 妹,少女也。 男说女以动者,以其所归者妹也。 说少女者,人之情慕少女也。 乾上交坤,坤下交乾,震兑相交,以说而动,与咸同意,故曰说以动,所归妹也。 言归,则兑女在内,从震夫之外矣。 此合两体而言归妹之义也。 婚姻之礼,阴阳交际,天地之大义也。 故三四皆不当位,退而各复其所乃吉。 六之四,九之三,征也,征而不已必凶。 古者昏礼,冕而亲迎,婿御妇车,男下女也。 婿乘其车,待于门外,女从男也。 男下女,则天地之义明,女从男,则天地之位定。 是以位虽不当,而无征凶。 斯道之并行,所以不偏废欤? 若以说而动,所履不正,其凶必矣。 氓是也,故曰征凶,位不当也。 六三、六五,柔也;九二、九四,刚也。 以柔乘刚,则其柔日长,刚为柔所乘,则其刚日消。 夫弱妇强,不能正室,必至于夫妻反目,其道不可以推行矣。 三不利于内,四不利于外,故曰无攸利。 此以中爻言说以动之戒也。 在卦气为霜降,故太玄准之以内。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震,雷也,为东方;兑,泽也,为西方。 天运八月,东方如西方,泽上有雷也,为男下女之象。 二月西方,如东方,泽中有雷也,为女从男之象。 始于下女,终于从男,天地之正,未始有敝也,故嫁娶者法之。 然人之于夫妇,不能如震兑相从,久而不息者,何哉? 不能正其初也。 说少而动,衰则弃之,其能永终乎? 君子知其然,必谨于夫妇之际,下之者有义,率之者有礼,而其初正,其初正则其末必正,故永终而无弊。 归妹,初九、上六之义也。 坎离合为知,知敝者其唯九四君子乎!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 跛能履吉,相承也。 三兑者,震所归之妹也。 初在三,后无应,三以巽下之初九自卑而进,说以从之,归妹以娣也。 三下初成巽,初九应震,有雷风相与之象,恒也。 嫡巽而娣说,动,故能归妹以娣。 如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岂能以娣哉! 初九正进之。 从三又正。 能恒者也。 故曰归妹以娣以恒也。 震为足。 兑折其左。 跛也。 跛者不足以行。 而从三则有应可行。 跛能履也。 跛能履。 故征吉。 征以正行也。 正则吉。 所以吉者。 以从三而承四。 四震夫道也。 三承四。 初又从三。 相与以承。 内事相承也,是以吉。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九二,离为目,兑,毁其右眇也。 眇者不足以明,然二有应之五能视也。 女待男而行,六五未下二,二以刚中自持,处内而不动,不足以明也,有眇之象。 初动而二不动,在坎中,坎为隐伏,二贞于五,处内而说为幽人。 幽人者,女在窈窕幽闲之中,五下之则二行复成兑,女自若也,故利幽人之贞。 利幽人之贞者,五下之而后兑。 变坤为常,此爻无娣象,故以女子守常为义。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初至五体需,需,须也。 须,待也。 初从三得应,二与五应,三独无应,须也。 天官书:须女四星,贱妾之称。 织女三星,天女也。 陆震曰:天文织女贵,须女贱,则须为贱女可知。 盖二应五已行矣,三往无应而犹须之,女之强颜而不见售者也,故曰归妹以须。 夫女之可贵者,为其正也,顺也,动以理也。 六三居不当位,德不正也。 柔而上刚,行不顺也。 为说之主,以说而归,动非理也。 上无应,无受之者也。 如是其贱矣,故曰未当也。 易传曰:未当者,言其处其德,其求归之理皆未当,故无取之,反归以娣,何也? 女谓嫁曰归,自内之外也。 三本泰之四爻,三无所适,反归于四则得正,其应在初。 初,正也,娣之位也。 诸娣从妇同行者也,故应初乃有以娣之意。 鲁春姜之女三往三逐,春姜召其女,留之三年,乃复嫁之,卒知为人妇之道。 春姜知反归以娣之义也。 六三,既曰:所归之妹,又曰须,何也? 自变卦言,泰四之三成兑。 兑者,震所归之妹也。 自爻位言之,二往归五矣,三无所归,须也,故曰曲而当。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离为中女,九四居上体,女贵高之象。 九刚明而守柔静,女之贤者也。 六五归妹,九二往从之,而九四不行,成兑。 兑正秋,是以愆期。 女归,以仲春为期。 秋不行,愆期也。 四本泰之九三、六四,以坎男下之,而后三之四成震女以外归。 震,仲春也。 迟归以时也。 观九四待坎男下之,得仲春而后行,则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 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女以外为归。 五,君位,九二兑女归五,乾天为帝。 兑,少女,自长男观之为妹,帝乙归妹也。 归妹自泰变,故六五同象。 子夏曰:汤之嫁妹也。 五坤居君位。 嫡夫人。 小君位也。 袂,衣裒于饰也。 所以为礼容。 二乾为衣。 离为文章。 二之五离毁变坎或兑。 坎为水。 兑有㐲。 艮为手。 小君之袂无文而加浣濯之象。 初九。 娣之位。 乾兑伏艮为衣袂。 而初九不动。 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 艮也。 为小君如是善矣。 艮至善也。 乾美为艮,贵女之归,惟以谦降从礼为尊高之德,不以容饰为说,故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艮也。 九二,下也。 何以为帝女之象? 以其所归之位在五,而二以贵行也。 五位在中,二亦中也。 贵者,阳也。 古者王姫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天下。 王后一等,以贵行也。 不谦降从礼,则亢而失中,不称其位矣。 譬之天道,月几望矣,其可盈乎? 坎月在震东,离日在兑西,日月相望,阴之盈也。 二之五,坎离象毁,月几望也。 月几望而不盈,则不亢其夫,故吉。 不然,凶之道也。 夫消长之理,阳消则阴生,故日下而月西见;阴盛则敌阳,故既望则月东出。 妇道已盛,圣人于此深虑之,后世犹有以列侯奉事舅姑通问,盈满之祸,可胜言哉!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震为竹,上六坤动为方,竹器而方筐也。 六三,兑女之上,阴虚无实,承虚筐也。 三兑为羊,四坎为血,上动之三坎,毁兑见兑,为刑杀,士刲羊无血也。 祭祀之礼,主人割牲,而主妇佐之,房中牲体在俎,乃设两铏而芼之。 女承虚筐者,以士刲羊无血,无以为筐之实也。 故史苏曰:士刲羊亦无𥁃也,女承筐亦无贶也。 无血则无以贶女矣,何以奉祭祀哉? 震兑夫妇也,而曰士女,言夫妇之道不成也。 女不得其所承矣。 退而归三,三亦失位,无攸利也。 上六,女归而无终者也,故其象如此。 子夏传曰:血谓四。 士刲羊三而无血。 是则自子夏以来,传易者以互体言矣。 周易下经決传第五。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9: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