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易系辞上传第七 内容: 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长林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 赐紫金鱼袋。 朱震集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㓙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坤贵贱两者、圣人观天地而画卦。 刚柔吉㓙变化三者、圣人观万物而生爻。 变化者、爻有变动也。 伏羲画卦、乾上坤下,立天地之位。 归藏先坤后乾,首万物之母。 连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至于周易,尊乾卑坤,其体乃定。 见于卦,则上体乾也,下体坤也。 道虽屡迁,上下不易。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谓之三纲。 三纲不正,天地反复。 高者贵,卑者贱,则贵贱之位分矣。 阳为贵,乾也。 阴为贱,坤也。 高者,乾之位也。 卑者,坤之位也。 上既曰尊矣。 尊无二上,故易尊为高,又曰卑。 高者贵以贱为本,易自下升上,元士大夫三公诸侯承之,然后君位乎五也。 动而不屈者,刚也。 静而不变者,柔也。 动静有常,则乾刚坤柔,其德断而无疑矣。 策数以七九为阳,六八为阴。 阳,刚也,阴,柔也。 爻位以一三五为刚,二四上为柔。 阳先阴后,故策七者二十八,策九者三十六。 爻一阳二阴,三阳四阴,五阳六阴。 君不刚则臣强,父不刚则子强,夫不刚则为妻所畜。 尊卑之位,贵贱之分也。 五方之物,各以其类聚,同气也。 五物之类,各以其群分,异情也。 气同则合,情异则离,而吉凶生矣。 爻或得朋,或失类,或远而相应,或近而不相得,或睽而通,或异而同,阴,阳之情也。 在天成象者,阴阳也。 在地成形者,刚柔也。 天变则地化,变者,阴阳极而相变也。 阴阳之气变于上,刚柔之形化于下,故策二十八者其数七,策三十二者其数八,策三十六者其数九,策二十四者其数六。 阴阳交错,刚柔互分,天地变化之道,乾坤之交也。 乾以刚摩柔,坤以柔摩刚,刚柔相摩,八卦推荡,变化彰矣。 说卦谓之中爻。 先儒谓之互体。 鼓之以雷霆者,震反艮也。 润之以风雨者,巽反兑风而曰润者。 以雨而风,不以阴先阳也。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者,坎离也。 六子致用,万物化生。 然不越乎乾坤也。 震坎、艮之为三男,得乾之道也。 巽、离兑之为三女,得坤之道者也。 圣人之用天下,合乾坤也。 父子君臣。 乾坤也。 夫妇。 震巽坎离艮兑也。 长幼其序也。 朋同类也。 友异体也。 五者乾坤而巳矣。 始于乾,终于坤。 以乾知太始。 坤作成物也。 物生始于子,物成始于午。 乾西北方亥也。 阳藏于坤,有一而未形,知太始也。 坤西南方,申也。 物成于正秋,酉也。 坤终于十月,亥也。 坤作于申,成于酉,终于戌亥,作成万物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尊卑贵贱之分也。 故父作子述,君佚臣劳,夫唱妇和。 夫乾确然不易,无为而为万物宗,以易知也。 天动地随,坤顺乎乾,其作成万物者,以简能也。 简曰易从者,归之乾也,与高不言尊,风雨言润同义。 圣人之于尊卑之际,君臣之大义严矣。 孟子所谓一本,荀卿所谓一隆。 易则其心一,故易知。 简则其政不烦,故易从。 易知则天下见其忧乐,故有亲。 易从则匹夫匹妇各获自尽,故有功。 有亲则不厌,故可久;有功则不巳,故可大。 可久者,日新之德;可大者,富有之业。 贤人者,贤于人者也。 圣人,贤人之极。 舜禹之圣,亦曰选贤与贤也。 乾坤之理,尽于易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天下之理得,则上下与之同流,德业既成,乃位乎两间,与天地为一。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㓙。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㓙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 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圣人设卦,本以观象,不言而见吉㓙。 自伏牺至于尧、舜、文王,近者同时,远者万有千岁,其道如出乎一人,观象而自得也。 圣人忧患后世,惧观之者,其智有不足以知此,于是系之卦辞,又系之爻辞,以明告之,非得巳也,为观象而未知者设也。 爻有刚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变化微矣。 非辞何以明之。 象与辞反复相发也。 是故辞之有吉㓙者,人有得失之象也。 辞之有悔吝者,人有忧虞之象也。 失得者,刚柔相文有当否也。 失者能忧虞之,俄且得矣。 得者忧虞有不至焉,俄且失矣。 悔其失者或致吉,吝其失者或致凶。 变化也。 变化之于刚柔,犹进退之于昼夜。 变化者,进退之象。 刚柔者,昼夜之象。 昼推而进则夜退柔者变而刚。 夜推而进则昼退刚者变而柔。 昼夜之进退无止,刚柔之变化不穷,忧虞异情,得失殊致,故曰吉㓙悔吝生乎动。 变化者,动爻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极矣。 邵雍曰:易有真数三是也。 关子明曰:天三,数之极也。 极乎终则反乎始,兼两之义也。 故极而不变,其道乃穷。 说卦震,其究为健,三变而乾也。 巽,其究为躁,卦,三变而震也。 观此可以例余卦矣。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贵贱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文吉凶之辞也。 居则观其卦之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爻之变而玩其占。 易以变为占,于占言变,则居之所玩,末变之辞也。 居处动作,无非道也,天人一理也。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捕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设卦观象,默而识之。 不得巳而有彖者,所以言乎一卦之象也。 玩其彖辞而不得,观其象可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吉凶有难知者,故有爻辞,所以言乎一爻之变也。 玩其爻辞而不得观其变可也。 吉凶者,言如是而得则吉,如是而失则凶。 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恶积罪大,则悔无及。 巳言者,言当悔而止,护小疵致大害者也。 无咎者,本实有咎,善补过而至于无咎。 易有言又谁咎者,言咎实自取,自咎可也。 有言不可咎者,义所当为,才不足也。 君子度德量力,折之以中道,则无咎矣。 吉凶悔吝无咎,一也,其实悔吝无咎,所以明吉凶也。 彖不言悔而言无咎,无咎则悔可知矣。 言凶而不言吝,吝不足言也。 卦自下而上,列贵贱之位存乎位,则刚柔往来,上下内外,得位失位,或应或否见矣。 易于小事不忽,于大事不惧,视履尊位,与居家同,视征伐天下,与折狱同,视享上帝、养圣贤、养万物,与饮食同。 知此则知颜子与禹稷同,曾子与子思同,故存乎卦之小大,则见事之小大齐矣。 忧悔吝之将至者,当存乎介。 介者,确然自守,不与物交。 震惧而无咎者,当存乎悔。 悔者,追悔前失而不惮改也。 故悔则无咎,介则无悔,不近于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确然自守者,守正也。 辞有易者之于吉也,所谓能说诸心;辞有险者之于凶也,所谓能研诸虑。 有忧虑悔吝,非险辞不足以尽之。 爻辞也,各指其所之之险易也。 所之者,动爻也,言乎其变也,春秋传观其动,曰之某卦是也。 从其所之,乃能趋时尽利,顺性命之理,则系辞焉以命之,不可巳也。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坤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王昭素离易与天地准,合精气为物,通为一章,今从昭素。 圣人观天地以作易,其道甚大,与天地均,故能用天地之道,弥满无间,纶经而不绝。 天,气也,而咸文;地,形也,而有理。 形散为气,明而幽也;气聚成形,幽而明也。 仰观乎天,凡地之成形者,莫不有是文;俯察乎地,凡天之成象者,莫不具是理。 故分而为二,揲之以四生、二仪、四象、八卦,成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皆源于太极。 知此则知幽明之故也。 聚而为有,生之始也;散而入无生之终也。 始终循环,死生相续,聚散之理也。 以八卦观之,一变者,卦之始也,谓之一世;六变者,卦之终也,谓之游魂。 七变而反者,卦体复也,谓之归魂。 始者,生也。 终者,死也。 反则死而复生,故知此则知死生之说也。 乾、兑,金也。 震、巽,木也。 坎,水离,火也。 坤、艮,土也。 乾、震、坎、艮,阳也。 坤、巽、离、兑,阴也。 阴,阳之精,五行之气,气聚为精,精聚为物。 得乾为首,得坤为腹,得震为足,得巽为股,得坎为耳,得离为目,得艮为𤾁,得兑为口。 及其散也,五行阴阳,各还其本,故魂阳反于天,魄阴归于地。 其生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至之谓神,以其申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 阴阳转续,触类成形,其游魂为变乎,物,其状也,聚散。 其情也。 故曰。 乾。 阳物也。 坤,阴物也。 知此则知鬼神之情状矣。 或曰。 太史公言。 儒者不言鬼神。 而言有物。 物与鬼神异乎。 曰。 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阳曰魂。 至于死也。 体魄降而魂气升。 升则无不之也。 魄降而气不化者。 物也。 今人行气中。 若哭若呼。 其人忤视,俄且化矣。 谓诚有是,而不知气之不化者也。 谓鬼为物,察之有不至也,韩愈谓鬼无声形是也。 生蓍、立卦、生爻三者,准天地也。 自此以下,言弥纶天地之道。 易与天地准,天地无一物不体,有违于物,则与天地不相似。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此言易之时也。 性者,万物之一源,知性则知天,知天则知物,无非我者,故智周乎万物。 智周乎万物,而不知以道济天下,则过矣。 唯知周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 此言易之体也。 道济天下,酬酢万变,其道旁行散徙,流而不反,徇物而丧巳,亦过矣,故道济天下,旁行而不流,此言易之用也。 道之行否有命,穷亦乐,通亦乐,不以天下累其心,故不忧,此言易之贞也。 安土者,所遇而安也。 虽所遇而安,亦未尝一日志天下,笃于仁者也,故能爱。 此言易正而亨也。 范围者,防范之所围,天子所谓矩,庄周所谓大方。 天地之化者,气也。 气之推移,一息不留,故谓之化。 善养其气者,大配天地。 不违也,不过也,不流也。 虽忧乐以天下,而适乎大中至正之矩,故不过。 不过者,不过乎中也。 横渠谓非也,绝物而独化是也。 此言易之中正也。 不过故能尽巳之性,能尽巳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曲成者,顺万物之理,成之者非一方也。 天之生物也直,圣人相天而曲成之,不害其为直,此言中正之成物也。 曲成万物而不遗,乃能无一物不体,与天地相似,与时偕行矣。 昼夜者,阴阳也。 推乎昼夜阴阳之道而通之,则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非尽巳之性,尽物之性者不能也。 故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阴阳,两也。 两者合一而不测者,神也。 不测则无方。 刚柔杂居而相易者,用也。 相易则无体。 知易无方,则知易无体,知易无体,则知一阴一阳之道。 一阴一阳在天,日月之行也,昼夜之经也,寒暑之运也,在人,屈伸也,动静也,语默也,推而行之,故以是名之为道。 知一阴一阳之道,则继之而不巳者善也。 君子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亹亹焉,孜孜焉,不敢须臾舍也。 夫性无有不善,不善非天地之性,刚柔之气,或得之偏,乃有不善,有不善然后善之名立,善不善相形而后命之也。 善反其初者,不善尽去,则善名亦亡,故舍曰善而成之者性也。 性自成也,岂人为哉。 性即天地也,所谓诚也。 仁者见其道济天下,得易之体也,故谓之仁。 智者见其旁行而不流,得易之用也,故谓之知。 百姓习焉而不察,行之而不著,故曰用而不知。 君子之道,仁智合体,用一兼体,阴阳而无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君子者,具仁智之成名,得道之大全者也。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天道之行,雷霆风雨,日月寒暑,刚柔相摩,万物变化,显诸仁也。 雷霆之所以鼓,风雨之所以润,日月寒暑之所以运行,莫知其然而然,藏诸用也。 天理自动,万物听之,鼓万物也。 此天道无心之妙,犹不与圣人同忧者,盖圣人有相之道,不以其所可忧者而同乎无忧,以谓配天地立人道者存乎巳,易之道是巳,则圣人盛德大业,岂不至矣乎。 横渠曰:富有者,大而无外也。 日新者,久而无穷也。 阳生阴,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生生不穷,如环无端,此之谓易。 太极不动,则含两仪,动而生阳,一太极两仪而成象,此天所以三也。 静而生阴,阴配于阳,犹形之有影,故两刚柔男女而效之法,此地所以两也。 成象者,健也,此之谓乾。 效法者,顺也,此之谓坤。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极天地之数,而吉凶之变可以前知,此之谓占。 穷则变,变则有术以通之,此之谓事。 阴阳变化,不可测度,此之谓神。 是道也,在圣人为德业,在天地之用为易,在易为乾坤,为占、为神。 以两言该之曰仁智,以一言该之曰道,其实一也。 广者,坤也;大者,乾也。 以言乎远者,变动也,入于无形,莫之能御也;以言乎迩者,不变者也,静而守正,一天下之动者也。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乾坤合德,刚柔有体,变与不变,玄相推荡,而万物备矣,广矣,大矣,备矣,所谓富有也。 夫乾之静,以一阳藏于二阴之中,阴不能桡,故专。 其动也。 九变为六,依坤而行,故直。 坤之静也,以一阴藏于二阳之中,随阳而入,故翕。 及其动也,六变而九,从乾而出,故辟。 直则自遂,辟则浸昌。 大生者通乎形外,广生者用止乎形。 此广大之辩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坤不相离也,是以能广大,故广大配天地。 变通者,乾坤之动也,故变通配四时。 乾坤之动者,阴阳之变也,故阴阳之义配日月,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也。 言乎天地之间者备矣。 其䆒则乾坤简易而巳。 至德者,天地之德隐于无形者也,故简易之善配至德。 夫子于太伯之让,文王之德,孝也,中庸也,皆谓之至德。 德至于是,无以复加矣,将以崇德,故知崇;将以广业,故礼卑。 崇上达易,自下升也。 卑无不至,易遍体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可谓知崇矣。 知崇则德崇,曲成万物而不遗,可谓礼卑矣。 礼卑则业广,知崇效天,礼卑法地,德崇业广,则上下与天地同流。 易者,天地之用也。 尊卑有定,天地设位,六爻上下升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者存其所存,则天地位,天地位则道义出。 道义者,用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曰道有变动,又曰精义入神以致用。 夫万物皆备于我,而存其所存者,何也? 去人欲而天理存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𦣱,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𦣱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可不慎乎! 同人。 先号啕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借用白茅,无咎。 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借之用茅,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 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礼言恭。 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王昭素合初六借用白茅,通为一章,今从昭素。 天下之至颐者,理也;天下之至动者,时也。 画卦以明理,而卦有变;生爻以明时,而爻有动。 拟诸其形容者,刚柔有体;象其物宜者,百物不废,是故谓之象会。 通者,亨也。 典礼者,大猷也。 观时之会否者,既通则斟酌大猷,损益而行之,所以嘉其亨之会也。 又系辞以断其吉凶,知用各有时,时不可失,是故谓之爻。 如颠趾出否,豕涂鬼车,言天下之至颐也。 然象其物之所宜,虽至颐而不可恶也。 如升降上下,反复相变,言天下之至动也。 然断之以吉凶,虽至动而不可乱也。 言者尚其辞,故拟之而后言,则无妄言。 动而尚其变,故议之而后动,则无妄动。 拟议以成其变化,则语默动静皆中于道。 易言变化者四:曰天地变化者,乾坤变化也。 曰乾道变化者,乾之变化也。 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者,爻象之变化也。 曰拟议以成其变化者,言行之变化也。 或语或默,或出或处,变化也。 爻象之变化象天地,故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言行之变化体易也。 自此以下,举诸卦以明拟议,以明成其变化者如是。 靡当作縻。 中孚九二辞也。 二在内,居室也。 二动五应,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也。 兑口不动则不正。 巽五不应,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也。 坤为众,行出乎身,加乎民也。 内近外远,言发乎迩,见乎远也。 艮门震动,枢机也。 或应或否,荣辱之主也。 乾坤天地,震巽相应,动天地也。 明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者,当如是。 此动彼应,非变化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同人,九五辞也。 五应二也。 乾变为金,兑金断之,故曰其利断金。 言同心之利,动而不括者然也。 巽为草,为臭,阳为芬芳,二五相易,芬芳上达,兑为口,故曰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言可服也。 震动。 或语或出也。 艮止。 或处或默也。 出处语默不必同所同者心。 则其利可断。 其言可服。 变化不同。 其归同也。 明言行不必同也。 中孚同人。 二五相易。 乃成变化。 故曰一则神。 两则化。 一者。 合两而为一也。 爻辞曰。 用大师。 克相遇五,四动而克三,乃与二遇。 系辞所陈,止以二五相易,尽同心之义,是谓玩辞玩变之道,举上二爻以例爻之变者也。 借用白茅,无咎。 大过初六爻辞也。 初六一柔承四刚,执柔处下而不犯,虽柔无咎。 譬之置器,苟错之于平安之地,斯可矣。 又借之以洁白之茅,慎之至也。 茅之为物虽薄,而祭祀用之可谓重矣。 持是以往,何以尚之? 明言行之当慎也。 劳谦君子有终吉者,谦九三爻辞也。 坎为劳,九三体谦,以阳下阴,劳而不自伐,有功而不自得,厚之至也。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艮成始成终,成功之象,明言行之当谦也。 德者,言盛者也,厚之至是也。 礼者,言恭者也。 礼自卑而尊人,自后而先人,故以恭言之。 君子之于谦也,岂唯下人,亦所以存其位。 存其位,非固位有终吉也。 谦恭则其德厚矣。 亢龙有悔,乾上九爻辞也。 不当尊位,无位也。 乾见坤隐,坤为众,无民也。 九三不应,无辅也。 上乃刚过亢满,不知谦降之道,是以动而有悔,违谦故也。 不出户庭,无咎,节初九爻辞也。 兑为口,动于内为舌。 初应四,出户庭也。 是为否乱之阶。 初四易,则乾君受言,坤臣纳言。 离为明,坎为难,明言而有难,不密之害也。 初四尖位。 君臣失也。 初乾为君。 四坤为臣。 初为事。 几成于四。 四失而难作。 害成也。 不出户庭。 坎离象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言。 此以明不慎不密之戒。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解九三辞也。 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则为盗者不夺。 不厌。 故思夺之。 四坎为盗,三四同象。 六三据非其位,上慢也。 以柔乘刚,下暴也。 上下恶之,盗将声其罪,故思伐之。 离为戈兵,三四易位,自上伐下也。 慢藏者诲人使盗,冶容者诲人使淫,无不自已求之负。 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故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 言此以明致恭可以存位,慢则盗夺之,伐之为不恭之戒,举上五爻以例爻之不变者也。 夫谦恭慎密,又知夫不密不恭之戒,则于言行也何有? 善易者也。 易岂止于文字而巳哉!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小衍之五,参两也。 大衍之五十,则小衍在其中矣。 一者,体也,太极不动之数。 四十有九者,用也。 两仪四象分太极之数,总之则一,散之则四十有九。 非四十有九之外复有一,而其一不用也。 方其一也,两仪四象未始不具;及其散也,太极未始或亡,体用不相离也。 四十有九者,七也。 是故爻用六,蓍用七,卦用八,玄用九。 十即五也。 十盈数,不可衍也。 分之左右而为二以象两者,分阴阳刚柔也。 挂一于小指以象三者,一,太极两仪也。 揲之四以象四时者,阴阳寒暑即四象也。 归奇于材以象闰者,先以其左四揲之,归其所揲之余而材之以象闰;次以其右四揲之,归其所揲之余而材之,以象五岁再闰。 故再材而后复挂,皆参两也。 三揲而成一爻。 闰生于日月合朔周天不尽之气,十九岁七闰。 凡三岁闰者五,二岁闰者二,太率五岁再闰,所以定四时成岁也。 韩康伯曰:其间五岁再闰者二,故举其凡。 是以太一算数。 关子明卜百年之义。 皆源于此。 京房以五十为十日。 十二辰二十八宿。 马融谓北辰日月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 误也。 或谓每成一爻。 而后挂二揲。 三揲不挂。 亦误也。 一三五七九。 奇也。 故天数五。 二四六八十。 偶也。 故地数十。 九者。 河图数也。 十者,洛书数也。 五位相得者,一五为六,故一与六相得。 二五为七,故二与七相得。 三五为八,故三与八相得。 四五为九,故四与九相得。 五五为十,故五与十相得。 然各有合,故一与二合,丁壬也;三与五合,甲巳也。 五与六合,戊癸也。 七与四合,丙辛也。 九与八合,乙庚也。 五即十也。 天地五十有五,大概如此,故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然五十则在其中,故太玄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五为土。 黄帝书亦曰:土生数五,成数五。 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也。 大衍之数五十,而策数六七八九,何也? 曰:六者,一五也;七者,二五也。 八者,三五也;九者,四五也。 举六七八九,则一二三四五具。 所谓五与十者,未始离也。 五与十,中也,中不可离也。 考之于历,四时迭王,而土王四季,凡七十有五日,与金木水火等。 此河图十五,隐于一九三七二四六八之意。 刘牧曰:天五居中,主乎变化,三才既备,退藏于密是也。 故六七八九而五十之数具,五十之数,而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具。 奇耦相合也,故能成变化。 相合而有升降也,故能行鬼神。 变化鬼神者,天地也。 成之行之者,人也。 太玄:天之策十有八,地之策十有八,虚其三以材之,准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也。 虽虚其三,而三画成首,首有三表,七八九为用,亦大衍五十而五在其中也。 凡此言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者为是也。 自此以下,再论揲之四以象四时,归奇合耦之数,得五与四四,则策数三十六。 四九也,是为乾之策。 乾之策,老阳也,得九与八八,则策数二十四。 四六也,是为坤之策。 坤之策,老阴也,得五与八八,得九与四八,策数皆二十八,四七也,是为震坎。 艮之策,少阳也,得九与四四,得五与四八,策数皆三十二,四八也,是为巽、离。 兑之策,少阴也,三十六合二十四,六十也。 二十八合三十二,亦六十也。 乾之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乾、坤之策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具四时也。 震、坎、艮之策六爻一百六十有八。 巽、离、兑之策,六爻一百九十有二。 震、坎、艮、巽、离、兑之策,凡三百有六十。 亦当期之日,举乾、坤,则六卦举矣。 老者变,少者不变,易以变为占者也。 变则化成,变化则鬼神行矣。 管子曰:流行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 归奇合耦之数,所以异于策数者,存其挂一之数也。 一者,太极不动之数。 故五与四四合为十三,去其一则十二。 九与八八合为二十五,去其一则二十四。 五与八八合为二十一。 九与四八合亦二十一,去其一则皆二十。 九与四四合为十七,五与四八合亦十七,去其一皆十六。 一体也,体隐则用显,所谓显者亦隐。 故二十四者,老阴之策也。 以二十四合十二,则三十六者,老阳之策也。 以二十合十二,则三十二者,少阳之策也。 以十六合十二,则二十八者,少阴之策也。 二十四合三十六,六十也。 二十八合三十二,亦六十也。 用与不用通而为一体,无非用也。 刘牧谓经唯举乾、坤、老阳、老阴三百六十之数,当期之日,不更别举他卦之爻,而疑六日七分之义,此不以三隅反也。 唐陆希声谓,易以年统月,以岁统旬,以日统时,凡言月者,以一策当一月,一九之策三十有六,是为三年。 故曰皆一九之策也。 又曰:以年统月,一日十二时,七日八十四时,一九之策三十六,二六之策四十八,凡八十有四,是为七日八十四时。 故曰七日者,一九二六之策也。 又曰:以日统时,一朔之旬三十日七,二十八策八三十二策,凡六十策,半之为三十,故曰:言旬者,合七八之策而半之,以象一朔之旬。 一闰三十日,再闰六十日,九三十六策,六二十四策,凡六十策。 故曰:言岁者全之,以象再闰之日。 月有朔虚,故半之,岁有中盈,故全之。 一月三旬,八月二十四旬,而老阴之策二十有四,故曰八月之旬当极。 阴之策二十有四,三岁为一闰,一岁三百六十日,而二篇之爻三百八十有四,除三百六十日余二十四日,故曰闰之日当二篇之爻八十有四,乾坤之策当期之日而少六日,故曰虚分包焉。 二篇之爻三百八十四,爻多二十四日,故曰盈分萃焉。 其说本于系辞坤乾之策,当期之日,然时有抵牾。 且虞翻为孙权筮关羽,遇节五爻变之临,曰:不出二日。 五应二,以二爻为日也。 尚广为孙皓筮并天下,遇同人之颐曰:庚子岁。 青盖入洛。 庚子,震初爻也。 震少阳,数七。 凤凰元年至天纪四年春三月,吴入晋,实七年。 若以一九二六之策推之,为八十四时,则可以言七日,不可言七岁七年矣。 又临至于八月有凶者,谓自复数至遁一爻为一月,非取二十四极阴之策。 若二爻属老阴,四十八策,不可言十六月矣。 不然,当言一岁四月乎? 中条隐者谓易含万象,策数乃数之一,又有爻数、卦数、五行、十日、十二辰、五声、十二律,纳甲之数,不可一端而尽。 二篇之策,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一百九十二,其策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百九十二,其策四千六百八。 二篇之策,合之凡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 此变爻也。 老阳,老阴之策也。 以不变者论之。 少阳之策二十有八。 凡一百九十二爻,为五千三百七十六策。 少阴之策三十有二。 凡一百九十二爻,为六千一百四十四策。 二篇之策合之亦万有二千五百二十。 当期之日,变者以不变为基,不变者以变者为用。 以爻数言之,阳爻一百九十二,昼数也,其数一千七百二十八;阴爻一百九十二,夜数也,其数一千一百五十二。 综而言之,二十八百八十。 凡四求之,亦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 四时行而后万物生,无非四也,故曰四营而成易。 分二挂一,归四揲之余,而并材之一变也。 三变而成一爻,六爻十有八变而成卦,自乾至坤,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为六十四卦,触类而长之,乃有变动。 或谓三画之卦为小成,误也。 上既陈十有八变而成卦,则八卦者重卦也。 八卦而六十四卦具,故曰小成。 自归奇合材之数观之,三少者,乾也;三多者,坤也;一少二多者,震、坎、艮也;二少一多者,巽、离、兑也。 三少者策数九,三多者策数六;一少二多者策数七,一多二少者策数八,则多少之数,八卦已具。 自三画观之,八卦为阳画者十有二,阴画者二十有四。 阳七九也,阴六八也,九六十五也,七八亦十五也。 二十四者,坤策也,总而为三十六者,乾策也。 则三画之中,五行十日、十二辰、二十四气巳具,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不越乎此。 是故圣人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 谓八卦而小成者,举中而言也。 显道者,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 德行者,卦之德行。 神者,变而通之。 酬酢者,互为宾主。 佑神者,先后天也。 饮酒之礼,主人献宾,宾酬主人,主人酬宾。 卦反复相变,而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不变,此所以能酬酢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变化之道,尽于叁两之神。 知其道,则知神之所为。 辞也,变也,象也,占也,四者易之变化,本于叁两者也。 叁,天两地也。 错综而生变化,其妙至于不可知,然亦不越乎四者。 故言者尚其辞,则言必不苟;以动者尚其变,则动必精义;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器必致用;以卜筮者尚其占,则占必知来。 非神之有为乎? 有为,造事也;有行,举事也。 有问者焉,而以易言之,则其辞足以德天下之问。 有命者焉,受而应之如响,则其占足以决天下之疑。 问答、占决,皆辞也。 故通言之,无有远近,以内外言也;无有幽深,以变动言也。 心者,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显于叁伍之神,则远近幽深毕陈乎前。 逐。 知来物我,与物一也。 精之又精,谓之至精。 叁位以变者,纵横十五,天地五十有五之数也。 错之为六七八九,综之为三百六十。 以天地观之,阴阳三五,一五以变为候者七十二,二五以变为旬者三十六,三五以变为气者二十四。 三百六十五日,周而复始。 故乾之策三十有六者,三六而又二也。 坤之策二十有四者,二六而又二也。 三其二十四与二其三十六,皆七十二,三其七十二为二百一十六,得乾之策。 二其七十二为百四十四,得坤之策。 三画之卦,三变而反,六画之卦,五变而复,通六、七、八、九之变,则刚柔相易,遂成天地之文。 极五十有五之数,则刚柔有体,遂定天下之象。 非成文不足以成物,非定象不定以制器。 变之又变,谓之至变。 夫有行始于有为,有为始于有思。 有思有为者,人也;无思无为者,天也。 谁能有思有为而无于人之累乎? 其唯易而巳。 易有思也,本于无思;有为也,本于无为。 合五十有五之数,归于太极,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化冥会乎其中,有物感之,散为六七八九之变,而天下之所以然者,无乎不通。 所谓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乃其一也。 精者,精此者也;变者,变此者也。 神之又神,谓之至神。 精故可以穷深,变故可以与几。 夫易,圣人体之以极深研几者也。 天下之志,藏于无形,非推见至隐者,其能尽通乎? 易至精者也。 天下之务,其来无穷,非曲得所谓者,其能成乎? 易至变者也。 疾而速,行而至,有思有为者皆然。 易至神也。 体! 易者,至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极深研几之效也,莫知其然而然也。 故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𦣱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万物在天地间,不离乎五十有五之数,圣人虽不言,其能逃乎? 然则易之为书,何为者也? 物有理,易则开之;事有时,易则成之。 圣人冒天下之道,所谓易者,如斯而已者也。 冒天下之道者,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凡有血气者,必待此道而后复冒。 关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则治乱有可易之理,天命人事,其同归乎。 故圣人以此通天下之志,谓其极深也。 以此定天下之业,谓其成务也。 以此断天下之疑,谓其受命如响也。 天下之业定,则务既成矣。 圣人于天地五十有五之数,盖有超然独得而遗乎数者,是故蓍运无穷,可以前知,其德圆而神也。 圣人以此洗心,酬酢万变,一毫不留于胸中。 卦成不易,爻见而策藏,其德方以知也。 圣人以此退藏,遁于无形,深不可测。 六爻之义,唯变是适,上下内外相易,以告吉凶,圣人以此吉凶与民同患。 夫洗心退藏,若绝伦离类,则过矣,是以吉凶与民同患。 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所谓可以前知也。 明忧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所谓爻见而策藏也。 惟吉凶与民同患,是以有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此所谓不与圣人同忧者也。 若舍是道,唯数而已,则易于天地为赘矣。 上言蓍神卦知爻义,而总之以神知者,言卦,则爻在其中,孰能与于此者哉? 古者聪明不蔽于耳目,睿知不蔽于思虑,有武而不杀者。 夫有武不杀,万物自服,故谓之神武。 物之蒙蔽,动违诸理,不得已而用刑,至于杀之,岂得已哉? 圣人忧之,是以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 明于天之道,而不察于民之故,知天而巳,非圣人也,无非物也。 天地五十有五之数,见于蓍龟,故谓之神物。 是兴神物,前百姓之日用,示之以吉凶之理,使知违顺取舍其效,至于刑措不用,兵革不试,何杀之有? 然非聪明睿知,岂能明察如此? 圣人以此斋洁戒慎恐惧于不闻不睹,所谓诚也。 神明其德者,配天地也,故其民有肃心而不欺,民至于不欺至矣。 坤自夏至以一阴右行,万物从之而入,故曰阖户,谓之坤。 乾自冬至以一阳左行,万物从之而出,故曰辟户,谓之乾。 坤阖则阳变而阴,乾辟则阴变而阳,故一阖一辟谓之变。 阖者,往也,辟者,来也。 一阖一辟,往来相感,其机有不得息者,故往来不穷,谓之通。 气聚而有见,故谓之象。 象成而有形,故谓之器。 利用此道,以动静出入,而蚩蚩之民咸日用之,莫知其然,故谓之神。 七者同出而异名,其变化之道,神之所为乎? 知阖辟变通者,明于天之道。 知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者,察于民之故。 乾天坤地,而曰明于天之道者,乾兼坤也。 阖辟,以一岁言之,寒暑也;以一日言之,昼夜也;以一身言之,出入之息,死生之变也。 无阖则无辟,无静则无动,此归藏所以先坤欤。 此以不言,是兴神物。 极,中也,太极中之至欤! 易有太极四十有九,合而为一乎。 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在人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阴,阳匹也,故谓之仪。 太极动而生阳,极动而生阴,阴极复动而生阳。 始动静者,少也,极动静者,老也,故生四象。 乾,老阳也;震、坎、艮,少阳也。 坤,老阴也。 巽、离、兑,少阴也。 故四象生八卦。 卦有爻,爻有位,刚柔相文,有当否,故八卦定吉凶。 有吉凶则有利害,人谋用矣,故生大业。 八卦定吉凶者,开物也。 吉凶生大业者,成务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故定乾坤也。 变通莫大乎四时,故明六爻也。 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故用坎离也。 积而崇高者,富贵也。 富贵然后可与人共位,食禄行道,爻之尊位是也,故莫大乎富贵。 备百物,致民用,立成器,如网罟耒耜之类,以为天下利,唯圣人能之,象言先王大人君子之所以者是也,故莫大乎圣人。 天地鬼神之奥,幽𦣱隐伏,深远而难穷,探取之,搜索之,钩出之,使自至之,以定吉凶之未形,以成亹亹之不巳,唯蓍龟能之,故莫大乎蓍龟。 圣人观天地四时日月,又考之蓍龟而作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处崇高之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建卜筮。 然则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非圣人其孰能之? 是以成位两间,与天地并立,故曰大哉人谟。 舍此而能覆冒天下者,未之见也。 蓍一根而百茎,龟具八卦五行,天地之数,神物也,故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故圣人效之。 日月五星,天象也,天不言,示之以象,吉凶见矣,故圣人象之。 河图九宫,洛书五行,圣人则之。 效之者,效之以六爻之动,故曰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象之者,象也。 故曰象也者,像也。 于蓍、龟、图、书言则之者,大衍之数,八卦五行作易者则之,故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三画之卦爻,合皆九,六、七、八、九,数皆十五,水六,火七,木八,金九,五行之数具焉。 传曰:圣人以蓍龟而信天地四时、日月之象数,以河图、洛书而信蓍龟之象数。 信矣,其不疑也,于是乎作易。 易有四象,圣人所以示吉凶也。 系辞焉而命之,所以告吉凶也。 易于吉凶,有以利言者,有以情迁者,有义命当吉、当凶、当否、当亨者,一以贞胜而不顾,非圣人不能定也。 定之者,所以断之。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上九,辞也。 乾为天,为人。 佑,助也。 坤为顺。 三与二,孚,信也。 天之所助者,顺理也。 人之所助者,信相与也。 六五履信而思乎顺,又自下而上贤,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言此者,明获天人之利,然后吉无不利。 圣人明于天之道,察于氏之故,合天人者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𦣱,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𦣱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言之难谕者。 不能尽形之于书。 意之难传者,不能尽见之于言。 然圣人之意,终不可见于天下后世乎。 夫有意斯有名。 有名斯有象。 意至𦣱也。 圣人于无形之中。 建立有象。 因象而得名。 因名而得意。 则言之所不能尽见者尽矣。 君子小人。 情伪而巳矣。 情则相应。 伪则相违。 圣人陈卦以示之,断之以中正,而君子小人见,然后著情去伪,而其意诚矣。 系之卦辞,又系之爻辞,以吉凶明告之,与卦象相发,则书之所不能尽形者尽矣。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当变而变则通,不变则穷,穷非道也,变而通之,则无所不利,而道行矣。 鼓舞者,鼓之于此,舞之于彼,动止应节,莫知其然,神也。 横渠曰: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 爻至于变通以尽利,辞至于鼓舞以尽神,则圣人之意几无余蕴矣。 乾坤成列,则象爻变动蕴于其中。 乾坤,体也。 象爻变动,用也。 体毁则用不可见,用不可见,则体因是息矣。 故曰:乾坤其易之蕴邪!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 乾,健也;坤,顺也。 健顺者,意也。 谓之乾坤者,名也。 乾奇坤偶者,象也。 象成而著者,形也。 形而上者谓之道,变通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执方也。 然则变通者,易之道,执方者易之器。 是故语道而至于不可象,则名言亡矣。 变通一也,离而言之则二。 今天地之化,一息不留,圣人指而裁之,则谓之变。 故昼夜六时,寒暑六气,刚柔六位,因其化而裁之,以著其变之微。 故曰化而裁之谓之变。 昼夜相推为一日,寒暑相推为一岁,刚柔相推为一卦,推之则通,故曰推而行之谓之通。 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知此则知变通一也。 举此道而错之于天下,谓之事业,又曰通变之谓事。 知此则知事业通变一也。 圣人见天下之至𦣱,将以示人,故拟诸其形容,象其物之宜。 形,一定也,刚柔以立本也。 容,变动也,变通以趋时也,是故谓之象。 立象,则卦也,变通也,在其中矣。 圣人见大下之至动,既观其会通之时,损益典礼以行之矣。 又系之辞以断其疑,曰:如是而吉,如是而凶,是故谓之爻。 系辞则变通在其中矣。 然则体易者,欲极天下之至𦣱者,存乎卦可也,存乎卦则见象矣。 欲鼓天下之至动者,存乎辞可也,存乎辞则见变通矣。 化而裁之,其化有渐,存乎爻之变可也;推而行之,其利不穷,存乎爻之通可也。 神而藏用,明而显仁,存乎古之人可也。 革存乎汤武,明夷存乎文王,箕子复存乎颜氏之子,故曰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言不下带而道存者,以心感心也,存诸巳也。 故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至于存乎德行,则得意志象我,与圣人一也。 上系终于默然成之。 不言而信,下系终于六辞。 语、默一也。 周易系辞上传第七。 发布时间:2025-08-11 13:57:5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