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易系辞下传第八 内容: 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长林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 赐紫金鱼袋。 朱震集傅。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大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𬯎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伏羲始昼八卦,八卦成列,而乾坤定位。 震巽一交也,坎离艮兑二交也。 兑以一阳与艮,坎以一阴奉离,震巽以二相易,六十四卦之象在其中矣。 三昼,天地人也。 伏羲因而重之,六位成章,兼三才而两之,则三百八十四爻在其中矣。 归藏初经八卦六爻,则知因而重之者伏羲也。 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归藏氏得河图,摘人因之曰归藏。 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连山,神农氏也。 归藏,黄帝氏也。 其经卦皆八,本伏羲也。 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因八卦也。 六爻刚柔互相推荡,六十四卦之变在其中矣。 郑康成曰: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 乃知周易系辞于卦下者,文王也。 文王系辞,指其象而命之以名,则周公之爻辞所以鼓天下之动者在其中矣。 彖辞曰吉凶而巳。 吉凶悔吝者,爻辞也。 是亦生乎卦之动也。 爻动静当则吉,当静而动,当动而静,则凶悔吝矣。 言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主动爻言之也。 自神农氏而下,演为三易,赞为十翼,非圣人能为是也。 引而伸之,不外是也。 爻有刚柔,不有两则一不立,所以立本也。 刚柔相变,通其变以尽利者,趣时也。 趣时者,时中也。 故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矣。 刚柔相错,有当有否,则吉凶生。 又曰:吉凶者,贞胜也。 何谓邪? 此于动中明乎不动者也。 韩康伯谓不累乎吉凶是巳。 张载曰:有义命当吉当凶、当否当亨者,圣人不使避凶趣吉,一以贞胜而不顾。 如大人否亨,有陨自天,过涉减顶,凶无咎。 损益龟不克违,及其命乱也之类。 天地之道有升降,然上下之观不动也。 故曰天地之道贞观也。 日月之道有往来,然昼夜之明不动也,故曰日月之道贞明也。 天下之动,吉凶之变多矣,而君子安其义命,一以贞胜,吉凶不能动,何累之有? 故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 一者,贞也。 贞所以一天下之动,此彖辞、爻辞所以贵夫贞也。 吉凶以贞胜,故能立天下之本,趣天下之时。 八卦本乾坤者也。 夫乾阳至刚,确然不易,示人为君为父为夫之道,不亦易乎。 夫坤阴至柔,𬯎然而顺,示人为子为臣为妇之道,不亦简乎? 乾刚坤柔,以立本者也。 爻也者,效乾坤之动者也。 天道下济,地道上行,刚柔相推,变通以趣时者也。 象者,像乾坤之象者也。 爻有变动,象亦像之。 爻象动乎内者,有当有否,则人事之见于外者,有吉有凶。 人与乾坤一也。 吉凶之变,有术通之,凶者反之,吉则功业不期于见而见矣。 观此,则乾坤示人足矣。 圣人必以彖言乎象,爻言乎变。 系辞以言吉凶者,圣人之情,爱人无巳也。 恐其陷于凶咎,是以指其所之,故考乎其辞,则圣人之情见矣。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卦不树,丧期无数,后世。 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 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決。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胡旦分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一章,阳卦多阴为一章,考之文义,当从旦。 龚原本亦然。 乾,大生也。 坤,广生也。 乾坤合而成德,生物而巳,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亦天地之德也。 圣人成位乎两间,有其德无其位,不能兼善天下。 于其位也,慎之重之,在卦则尊位也。 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 天地之大德曰生者,仁也。 圣人成位乎两间者,仁而巳矣。 不仁不足以参天地圣人者,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不杀者,好生也。 故曰何以守位曰仁,仁被万物,取财于天地,则财不可胜用其民,养生丧死无憾,可以保四海,守宗庙社稷,故曰何以聚人。 曰财。 理财者,节之以制度也,节之类是也。 正辞者,正邪说也,六辞是也。 禁民为非者,禁其非,归之于是也。 如是乃得其宜,故曰义。 义所以为仁,非二本也。 故曰立人之道,仁与义莫非义也。 义至于禁民为非,尽矣。 自此以下,明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者,无非有取于易,皆仁也。 曰王天下者,明守位也。 所谓崇高,莫大乎富贵也。 鸟兽之文即天文。 太玄曰:察龙虎之文,观鸟龟之理,举鸟兽则龟见矣。 仰观龙虎鸟龟之文,其形成于地。 俯观山川原隰之宜,其象见于天。 凡在地者,皆法天者也。 近取诸身,则八卦具于百骸,而身无非物。 远取诸物,则八卦具于万物,而物无非我。 故神明之德虽异而可通,万物之情虽众而可类,其道至于一以贯之,此包牺氏所以作易。 一者何? 仁也。 上古茹毛饮血,故教之以佃鱼,盖取诸重离巽绳,离目罔目谓之罟,两目相连结绳为之。 罔,罟也。 离,雉佃也。 兑巽为鱼,渔也。 观此则伏牺画八卦,因而重之明矣。 神农氏时,民厌鲜食,而食草木之实,圣人因是以达其不忍之心,故教以耒耜之利,盖取诸益。 益,否,乾之初也。 乾金斲巽木,斲木也。 四之三成坎,坎为揉木,初成震,揉木也。 入坤土而巽于前,斲木为耜也。 动于后,揉木为耒也。 耒耜之利,其益无方矣。 是时民甘其食,美其服,至死不相往来,故教之以交易,盖取诸噬嗑。 噬嗑,否五之初也。 离日在上为日中,坤众在下为市众,为民。 离有伏兑为蠃贝。 坤往之乾,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也。 以坤交乾,交易也。 乾五退初而得位,各得其所也。 佃渔不言利于耒耜,言利佃渔,非圣人本心也。 佃有猛虎之害,渔有蛟龙之害,不若耒耜之利。 为市不言利者,聚天下之货,利在其中矣。 唐虞氏时,洪水之患,庶民鲜食,然后教民稼穑,懋迁有无,化居其道,万世一揆。 神农氏没,民情巳厌。 黄帝尧舜作,因其可变,变而通之,使民日用其道而不倦,而又微妙入神,化而无迹,天下各得其宜。 盖易道阳极变阴,阴极变阳,变则不穷,不穷则可久而不息,善乎变通以趣时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圣人先后天故也。 神农氏时,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正是尊卑定位,君逸臣劳,乾坤无为,六子自用,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乾在上为衣,坤在下为裳。 上古山无蹊,泽无梁,至是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涣。 涣,否四之二也。 乾金刳巽木浮于坎上,刳木为舟也。 离火上锐,剡木为楫也。 否塞者,涣散济不通也。 上古牛未穿,马未络,至是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否上九之初也。 坤牛而震足驱之,服牛也。 震作足马,而巽股据之,乘马也。 坤舆震輹,上六引之,引重也。 内卦近外卦远,上六在外卦之外,致远也。 牛马随人而动,否不通也。 上之初,济不通也。 上古外户不闭,御风气而巳,至是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豫,谦之反也。 谦艮为门,九三之四又为门,重门也。 艮为手,坎为坚木,震为声,手击坚木而有声,击柝也。 坤为阖户,而坎盗逼之,暴客也。 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则利天下者有未尽,故教之以杵臼之利,盖取诸小过。 小过,明夷,初之四也。 兑金断巽木,断木为杵也。 巽木入坤土,掘地为臼也。 坎,陷也。 曰之象,杵动于上,臼止于下,四应初,三应上,上下相应,杵臼之利也。 坎变巽股,万民济也。 知门柝而不知弧矢之利,则威天下者有未尽,故教之以弧矢之利,盖取诸睽。 睽,家人反也。 家人巽为木,巽离为丝,坎为弓,弦木为弓也。 兑金剡木而锐之,剡木为矢也。 兑决乾刚,咸天下也。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民之所欲,不以强去;民之所恶,不以强留。 然变而通之者,亦因其典礼以损益之而已。 且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自黄帝而来、夏后氏之世室、商人之重屋、周人之明堂。 宫室之制有不同。 而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取诸大壮者同也。 大壮自遁来、三复三变也。 一变中孚、艮为居、兑为口、穴之象。 穴居也。 再变大畜、乾在上、天际也。 野之象。 巽入变艮而止,野处也。 三变大壮,震木在上,栋也。 乾天在下,宇也。 巽风隐,兑泽流,待风雨也。 大壮则不挠矣。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自尧舜以来,有虞氏之瓦棺,夏后氏之垐周,商人之梓,棺椁之制,有不同,而取诸大过者同也。 大过自遁四变,一变讼,乾见坤,隐不封也。 再变巽木而兑金,毁之不树也。 三变鼎,离为目,兑泽流丧也。 上九变而应三,坎兑为节,不变,丧期无数也。 木在泽下,中有乾人,棺椁也。 葬则棺周于身,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大过也。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书契之制有不同,而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取诸決者,同也。 決自姤五变,一变同人,二变履,三变小畜,四变大有。 姤巽为绳,结绳也。 巽变成离,坤离为文书也。 兑金刻木契也。 乾为君,坤为臣民。 坤居二四上,百官以治也。 离明上达,万民以察也。 以是决天下疑者,決也。 以是推之,后世畋猎捕鱼之器虽不同,而取于离则同也。 井收沟洫之事虽不同,而取于益则同也。 胡中夕市虽不同,而取于噬嗑则同也。 余卦可以类推矣。 盖动于人情,见于风气,有是时必有是象。 易者,象也。 易之有象,拟诸其形容而巳,犹绘画之事,雕刻之工,一毫损益则不相似矣。 象之辞又谓之彖者,言乎其才也。 卦有刚柔,才也。 有是时,有是象,必有是才以济人,才与时会,斯足以成务矣。 然天下之动,其微难知,有同是一时,同处一事,所当之位有不同焉,则趋舍进退殊途矣。 故曰:爻者,效天下之动也。 是以卦同爻异,趣时之变不得而同,然所归则若合符节。 故自伏牺、神农、黄帝尧舜凡六万一千四百有余岁而行十卦而巳。 夫爻动则有吉凶悔吝,吉凶者,所以生大业也。 吉凶生而悔吝著,其动可不慎乎?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 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䔧,入于其宫,不见其妻㓙。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屦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 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𫗧,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𬘡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 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 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凡得乎乾者为阳卦,震、坎、艮是也。 凡得乎坤者为阴卦,巽、离、兑是也。 阳卦以奇为本,故多阴。 阴卦以耦为本,故多阳。 本不可二也。 阴阳二卦,其德行不同,何也? 阳一君而遍体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为君子之道。 阴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争一民,二也,故为小人之道。 阳贵阴贱,昼人多福,夜人多祸,故君子贵夫一也。 咸九四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劳神明以为一也。 夫思之所及,朋则从之,思之所不及,其谁从乎? 虽憧憧于往来之间,其从亦狭矣,不知天下何思何虑,万物即一,一即万物,同归而有殊涂,一致而具百虑,其一既通,万物自应,岂思虑营营之所至哉。 且日月寒暑,一往一来,自异者观之,两也。 相推而生明,相推而成岁,自同者观之,一也。 自往自来,其谁使之?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一屈一信,默然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不屈则不能信,龙蛇不蛰则不能存。 消息循环,相待而为用。 夫致用在于精义,义则无决择,无取舍,唯其宜而巳。 精一于义,则进而入于不可知之神,故感而后动。 其动也天,其用利矣。 游乎人间,物莫之伤,其身安矣。 利用安身,日进无疆,德不期于崇而自崇矣。 此吾之所知也。 过此以往则化矣。 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寒暑相代,万物自生,日月寒暑所不能知也。 故曰,圣人有所不知焉,圣人有所不能焉。 然则所谓化者,终不可知欤? 曰:穷神之所为,则知化矣,德盛者自至焉。 道至于此,万物与我一也。 故曰一则神,两则化。 穷神则知变化之道。 人孰不欲安其身? 或困于石而不知休,据于蒺䔧而不知避,名既污辱,身既危殆,日近于死亡,虽欲安得乎哉? 妻且不得见也,况朋从乎? 藏可用之器,待可为之时,动无结阂,出则有获,唯乘屈信之理,而其用利者能之。 小人不耻不仁,故不畏不义,陷于死亡,辱及其先,耻孰大焉? 虽愚也,而就利避害与人同,故见利而后劝,威之而后惩。 小惩大诫,犹为小人之福,况真知义乎? 精于义者,岂一日积哉。 彼积不善以灭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积也。 夫身者,国家之本,存亡治乱之所系,身虽安矣,犹不可恃也。 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亡,有其治者乱。 君子兢兢业业,不恃其有,故身安而国家可保,国家保而德崇矣。 位欲当德,谋欲量知,任欲称力,三者各当其实,则用利而身安。 小人志在于得而巳,以人之国,侥幸万一,鲜不及祸。 自古一败涂地,杀身不足以塞其责者,本于不知义而己。 神难言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其唯知几乎。 知几其神矣。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 譬如阳生而井温,雨降而云出,众人不识,而君子见之,其于行义也,不亦有余裕乎? 夫安危存亡之几,在于始交之际。 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义之与比,无悔吝藏于其中,知几故也。 是以君子见微已去,小人遇祸不知。 见与不见,相去远矣。 进此道者,存乎介而已。 确然守正,不转如石者,乃能见之,其心定,其智明,默识而善断,故不俟终日也。 守身如此,无一朝之患矣。 知彰易,知微难,知刚易,知柔而刚难,君子见几。 故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一龙一蛇,或弛或张,唯义是适,则万夫望之而取法焉。 所从者岂特其朋从之,彼劳思虑者亦末矣。 夫智周万物者,或暗于自知;雄入九军者,或惮于改过,克已为难也。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孰谓小善为无益而可以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可以弗去乎? 复者,刚反动之卦也。 善者,天地之性而人得之,性之本也。 不善非性也,习也。 不远而复者,修为之功也。 故曰:不善未尝弗知,知之未尝复行。 知之者,觉也,自性也。 或曰:鲋椒之恶,岂习乎? 曰:知修为之功,则复其本矣。 由其习之不巳,迷而不复矣。 人之生,有气之质,有性之本。 刚柔不齐者,气也,性之本则一而巳矣。 故曰:天地贞,观也,日月贞,明也。 气岂能变哉? 天地万物,其本一也。 天地升降,其气𬘡缊,万物化矣,醇而未杂。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刘牧曰:乾道自然而成男,坤道自然而成女。 序卦言万物,则男女在其中矣。 曰万物化醇者,言其一未始离也。 天地既生万物,万物各有阴阳,精气相交,化生无穷。 序卦曰: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刘牧曰:咸卦不系之于离坎,以离坎而上,男女自然而生。 咸卦而下,男女偶合而生。 曰男女,曰化生者,言有两则有一也。 损之六三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致一则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矣。 老氏论天地王侯得一,又曰:天地相合而降甘露。 老氏之所谓得一相合,即夫子所谓致一也。 其在卦则六爻相应,合而致用是也。 所谓全者,合我与人而为一也。 动而与之者,安其身而后动也。 语之而应者,平其心而后虑也。 求而与之者,定其交而后求也。 三者得,故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离而为二,物物成敌,莫或与之,击之者至矣。 故曰立心勿恒凶。 勿恒者,不一之谓也。 张载曰:下文当云: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考之义或然也。 顺乎天者天助之,应乎人者人助之,致一之效乎。 此章以咸、困解噬嗑、否、鼎、复、损、恒九卦十爻尽其意,盖书之于言有不能尽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坤毁,则易无自而入矣。 乾刚者,阳之物,老阳之策也,其德则健。 坤柔者,阴之物,老阴之策也,其德则顺。 阴阳,气也;刚柔,形也。 气变而有形,形具而有体。 是故总策成爻,健顺合德,而刚柔之体见矣。 圣人以此体天地之撰。 体,形容之也。 撰,定也。 形容天地之所定者,体造物也,即刚柔有体是已。 天,神也。 地,明也。 通神明之德者,示幽显一源也,即阴阳合德是巳。 阴阳相荡,刚柔相推,自乾坤而变八卦,自八卦而变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 其称名也。 杂然不齐。 枝叶至扶疏矣。 而亦不越乎阴阳二端而巳。 乾坤其易之门邪。 伏羲始画八卦。 文王监于二代而作周易。 周公因于文王而作爻辞。 卦有象。 爻有变动。 系辞焉而命之日益详矣。 盖时有隆污。 道有升降。 世既下衰,不如是不足以尽天下之情伪。 何以知其然哉。 于此稽考其类。 则知之矣。 夫易之为书,以八卦言之。 自震至乾,彰往也。 自巽至坤,察来也。 一往一来,周旋无穷,是谓环中。 以重卦言之,前卦为往,后卦为来。 自内之外为往,自外之内为来。 彰往故微显,察来故阐幽。 显莫如既往而有微而难知之理。 幽莫如方来而有显而易见之象。 开释爻卦,各当其名,无隐也。 辨阴阳之物,正吉凶之辞,无遗也。 断之以卦辞爻辞,则备矣。 观乎此宜,若坦然明白,使人易晓矣。 然而其称名也小,则百物不废;其取类也大,则达之于天下。 意有余,故其旨远;物相杂,故其辞文,其言致曲而后中于道,其事闳肆,其实本于隐,非天下至神至精至变,有不能与也。 而又因其疑贰不决、恐惧易入之时,以济民行,告之以吉凶悔吝之辞,以明失得之必报。 盖有远害防患之心,非衰世之意乎?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 损,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辩也。 井,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 谦,尊而光。 复,小而辩。 于物。 恒,杂而不厌。 损,先难而后易。 益,长裕而不设。 困,穷而通。 井,居其所而迁。 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作易者,上古也;兴易者,中古也。 何以知易兴于中古邪? 观九卦之象,圣人有忧患后世之心,得失滋彰矣。 然则上古作易,何以知有忧患乎? 曰:圣人随时者也。 佃鱼不厌,则耒耜之利不兴;结绳未弊,则书契之文不作。 而所以忧患后世者,固已具于八卦之中,至于文王而易道兴矣。 履说而应乎乾,履乎和者也,故为德之基。 谦,执之而有终者也,故为德之柄。 复,刚反动而复其初,德自此始者也,故为德之本。 恒,久而不已,终则有始者也,故为德之固。 损,损其可损而致一者也,故为德之修。 益,益其可益而日进者也,故为德之裕。 困,刚见掩而不失其所亨者也,故为德之辨。 井,刚中而不变者也,故为德之地。 巽以刚下柔,不失乎中者也,故为德之制。 复和而至于礼,不至则流而徇于物矣。 谦卑而人尊之,其道光也。 复小而辨于物者,以初九也。 人之所以异于万物者,以其存心也。 剥之刚阳反动于初,则善心生于冥昧难知之时,不俟乎大而后与物辨也。 斯非德之本欤? 恒,泰之变也。 初九正也,动而之三,雷风并作,万物繁兴之时。 三守正不动,酬酢而不厌,天地所不能旋,日月所不能眩,可以言德之固矣。 损先难而后易,何也? 情欲者,强阳之气也,初损之必有吝心,刚健决断,乃能行之,故先难也。 及其既损,考诸理而顺,反诸心而悦,其孰御我哉? 故后易也。 夫一介不以取诸人,然后系千驷之马而弗视,禄之以天下而弗顾,故曰仁亦在熟之而巳。 益长裕而不设,何也? 益,否之变也。 九四,下益于初,初,九正也,益物以诚也。 益物以诚,即是自益以诚,故四与初以益,而正诚自成也。 受益者不赘,益之者不亏,与时偕行,如天地之裕万物,非张设之也。 困穷而通,何也? 否之上九,陷而之二,上下柔,掩之穷也。 处险而说,在穷而心亨,通也。 通者,不穷之谓,岂必富贵利达而后为通哉。 故曰学不能行谓之病,病则穷矣。 井居其所而迁,何也? 泰初之五为井,初九正也,九五亦正也。 初迁之五,往者正也。 五迁之初来者正也。 五居其所而往来皆正能迁也。 巽称而隐,何也? 临二之四为巽称者,轻重均之谓也。 二阴方进,六二从四,九四君子屈巳以下之,则君子小人势均矣。 人见其屈已以为巽,而不知六二亦巽乎刚,故曰称而隐。 履以和行,何也? 和者礼之用,节者礼之体,节而不和,礼不行矣。 谦以制礼,何也? 礼自卑而尊,人自后而先人不能乎谦,安能行礼? 复以自知,何也? 有善必自知之,不善必自知之。 修其善,去其不善,则复矣。 恒以一德,何也? 杂而不厌,非徇物也,久而不变也。 久则其德无二三矣。 损以远害,何也? 自损以修德,则物无害之者。 故曰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 以此失之者鲜矣。 益以兴利,何也? 因其所利而利之也。 困以寡怨,何也? 虽困而通,在穷而悦,乐天者也。 我不尤人,人复何怨。 井以辨义,何也? 井自守以正,与人必以正,处己处人,各得其宜者也。 巽以行权,何也? 权者,称之所以轻重也。 与时推移,湣然无际,如行权称物,人见其适平而巳。 其序则履和执谦,复本恒久,损巳益人,然后可以处困。 不穷能迁,然后可以行权。 九卦,履出于乾,谦、复出于坤,恒出于震,损出于艮,益出于巽,困、井出于坎,独不取离可也。 离,万物皆相见之卦,包牺氏取之文王,内文明,外柔顺,以蒙大难,明在地中时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龚原曰:易之为书也三章。 当从龚。 此章言易有变动出入。 易之为书,明天地之用,其用不过乎六爻,不可远也。 远此而求之,则违道远矣。 其道也屡迁,有变有动,不居其所,升降往来,循环流转于六位之中。 位谓之虚者,虚其位以待变动也。 故太玄九位亦曰九虚。 或自上而降,或自下而升,上下无常也。 刚来则柔往,柔来则刚往,刚柔相易也。 无常则不可为典,相易则不可为要。 流行散徙,唯变所适。 然亦不过乎六爻。 不过者,以不可远也。 其出入云者,以一卦内外言之,两体也。 出者,自内之外往也。 入者,自外之内来也。 以是度外内之际,而观消息盈虚之变,出处进退之理,使知戒惧。 当出而入,与当入而出,其患一也。 故大观在上,窥观者丑,三阳方壮,牵羊悔亡。 出入内外,本于相形。 此四从二亦曰外,离五用九亦曰出,唯精于义者能知之。 知义则知惧矣。 又此书明于巳之所当忧患,与所以致忧患之故,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志乱,无有师保教训而严惮之,明失得之报也。 如有父母亲临而爱敬之,见圣人之情也。 初率其吉凶之辞,揆其八卦之方,则既有典常可守矣。 盖不可远者,易之体也,而有用焉。 为道也屡迁者,易之用也,而有体焉。 能知卦象合一,体用同源者乎? 斯可以言易之书矣。 书,载道者也,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道不徒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此章言重卦六爻之义。 易之为书也、原始于初爻、要终于上爻、成六位以为体质者也。 八卦,八物也。 六爻,六时也。 六爻相杂、时异而物异。 八卦,本象也。 时物,别象也。 其本甚微,故难知;其末巳著,故易知。 初辞拟而后言,不亦难知乎? 卒成之,其事终矣,不亦易知乎? 上下之位,以时言之,初终也。 以道言之,本末也。 以事言之,始卒也,其实一也。 时变则事变,事变则道与之俱,未有违时造事而能成者。 三画非无本末也,圣人何为重卦? 曰,理具乎中,其事则未也。 若夫糅杂八卦之物,撰定六爻之德,辨得失是非,则非中爻不备中爻,崔憬所谓二三四五,京房所谓玄体是也。 盖物无常是,亦无常非,施于彼者或不可施于此,用于古者或不可行于今。 蒙以九二纳妇而六三取女则不利,节以初九不出而九二不出则失时,得失是非不可不辨也。 噫重卦六爻之意,亦要诸吉凶存亡之辞而巳。 有同位而异物,同物而异象,同象而异辞,要诸辞则四者不同,居然易见,可指掌而知矣。 六爻者、变动相错而有吉凶存亡者也。 彖辞者、合内外二体。 以一爻相变而有者也。 知者明于理、则观诸彖辞,而爻义已知其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 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其柔危,其刚胜邪? 龚氏合易之为书也为一章,误矣。 今从故本。 此章再明中爻之义。 二四耦也,同为阴之功,内外异位,有不同焉。 二多誉,四多惧,何也? 四近五,五尊位,近尊位则多惧。 月望日则食,礼近君则屈。 然柔之为道不利。 远者,坤从乾也。 二远于五,所以多誉者,其要在于虽柔而无咎,以其用柔中也。 用柔而失中,其能无咎乎? 三、五奇也,同为阳之功,内外异位,有不同焉。 三多凶,五多功,何也? 五贵三贱,其等不同也。 三处下位之极,其柔居之,则危不胜任矣。 其刚居之,将以为胜邪? 以刚居刚,有时乎过刚矣。 危则疾颠,过则易败,此三所以多凶也。 若五不然,以刚居之,得尊位大中,宜处贵者也。 以柔居之,有处谦执柔以贵下贱之美,二为五用矣,此五所以多功也。 夫二、五,中也,二、三、四、五皆曰中爻,何也? 曰:以三数之,自一至三,以二为中;自四至上,以五为中。 以五数之,自二至上,以四为中;以四数之,自二至五,以三四为中。 复之九四曰中行,独复中孚,以二柔在内名卦。 卦言德,爻言善者,积善成德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此章再明六爻杂物之义。 易之为书,广大而无外,语天地之间,则无乎不备矣。 有天道焉,阴与阳也。 有人道焉,仁与义也。 有地道焉,柔与刚也。 此三者一物而两体。 阴阳也,而谓之天;仁义也,而谓之人。 刚柔也而谓之地,故曰三材。 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兼之者,天之道兼阴与阳也,人之道兼仁与义也,地之道兼柔与刚也。 六者非它,即三材之道也。 是故三画而有重卦,六即三也,三即一也。 道有变,易有流动,爻则效之,故曰爻。 天地相函,精气所聚,其等有六,曰物。 八物相错而成文,故曰文。 文当其位则吉,文不当其位则凶,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何系之辞而告其吉凶者如是乎? 又纣与文王之事邪? 何君子处小人之间而其辞危乎? 是故危惧者使知可平,慢易者使知必倾。 所以长君子消小人也。 其道甚大。 君子小人无所不容。 不容则不足以准天地百物不废者。 所以形容其道。 所谓悉备也。 初辞拟之。 卒成之终。 使知善不善之积。 成名灭身。 非一朝夕之渐。 故原始要终而惧焉。 其大要归之无咎而巳。 此之谓易之道。 易之道,立人道以贯天地而为一者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 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 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此章论六爻而归之于简易。 乾健而为万物先、莫或御之、故其德行恒易。 坤顺以从乾、无二适也、故其德行恒简、以易也、故知险之为难。 以简也、故知阻之可疑。 简生于易、阻生于险。 简易也,故能说诸心;知险阻也,故能研诸虑。 简易者,我心之所固有,反而得之,能无说乎? 以我所有,虑其不然,反复不舍,能无研乎? 曰研诸侯之虑者,衍侯之二字。 王弼略例曰:能研诸虑,则衍文可知。 天下之吉凶,藏于无形,至难定也。 天下之亹亹,来而不巳,至难成也。 定之成之者,简易而巳。 乾坤变化,有云有为。 云者,言也;为者,动也。 吉事有祥,祥者,吉之先见,有祥,必先知之,兼言动也。 制器者尚象,知器则知成器之为天下利而可动也。 卜筮者尚占,知来则知来物而言动审矣,是以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非知险知阻者能之乎? 天尊地卑,乾坤设位,圣人配天地而立,合乾坤之德以成能事。 能说诸心,能研诸虑者,明以尽人谋也。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幽以尽鬼谋也。 人谋鬼谋,幽显合一,天下乐推而不厌。 百姓之愚、与之以能矣。 成能故也。 伏羲氏始画八卦、不言而告之以象者、至简易也。 后世圣人演之为六十四卦、有爻有彖、以人情变动言之、于辞知险阻也。 且八卦成列、刚柔杂居、吉凶巳可见矣。 然道有变动。 变则通。 通则其用不穷、所以尽利者,不可不言也。 故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而迁,巧历之所不能计也。 圣人唯恐迁之而失其正矣,故爻彖以情言。 变动者何? 情伪之所为也。 人之情伪难知矣,以情相感则利生,以伪相感则害生。 近不必取,远不必舍,则悔吝生。 爱恶不一起而相攻,则吉凶生。 吉凶生而悔吝著,情伪其能掩乎? 是则情伪相感也,远近相取也,爱恶相攻也,爻有变动也。 有利害斯有悔吝,有悔吝斯有吉凶,吉凶以情迁也。 悔吝者何? 凡易之情,阴阳相求,内外相应,近而不相得,则伪不可久。 物或害之,害之则凶将至矣。 悔吝者,利害吉凶之界乎。 害之而悔,则吉且利矣。 吝而不悔则凶,圣人不得不以利言之,而使之远害也。 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辞。 然则何以知情伪邪? 考其辞可矣。 将叛者,其心惭负,故其辞愧;中心疑者,其心惑乱,故其辞枝。 吉人守约,故其辞寡。 躁人欲速,故其辞多。 诬善之人妄,故其辞游。 失其守者穷,故其辞屈。 吉人辞寡,以简易知也。 五者反是,以知险知阻而知也。 简易则吉,险阻则凶。 其辞虽六,其别则二,情伪而巳矣。 上系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下系终之以易简而知险阻,故曰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周易系辞下传第八。 发布时间:2025-08-11 14:01:1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