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全文及赏析 内容: ●满一江一 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作者:刘克庄】怪雨盲风,留不住一江一 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词,但写法脱俗。 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 词的开端气魄宏大,纵然一江一 水横阔,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 怪雨盲风四字,起句突兀,雄浑悲壮。 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郑伯昌一向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追名逐利,结一交一 显宦俗吏,因此托他带口讯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作者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 钓鳌词客用《列子。 汤问》典,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作者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了。 借这样的典故,作者及其友人的高远的行止,就含蓄道出了,这样避免了浅露。 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甚至抵触忌讳,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而不朽。 词中用孔子困于匡时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话,有力地印证上述看法。 接着,作者笔锋宕开,又回到了一江一 边送别的特定场景: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激越。 离别毕竟是痛苦的。 箫声送客,意气慷慨,迥然不同于儿女沾巾的俗套,写来别具一格,正与作者博大的胸襟相激荡。 下片峰回路转,在读者面前再现出一幅高人逸士的逍遥图。 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之一陽一,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 在作者笔下,这一切似乎将人的心灵都给淘净了。 几句描写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晞发,语出屈原《九歌。 少司命》:日希女发合一陽一之阿。 唐朝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有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这句,宋之问惭为拙宦,是自谦,而且看重功名;刘克庄将惭改为笑,一个笑字,仕途功名,灰飞烟灭。 词人兀傲清高,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 一个笑字,真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珍重赠言,心情的矛盾和起伏达到了高一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彼此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则得咎。 还是不再谈论吧! 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作者的郁勃心情,对黑暗政治的批判,都喷薄而出。 词章中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的结尾与顶着怪雨盲风出发的开头,前后照映,正是一江一 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奔腾激涌,至此戛然而止,神韵悠悠,让人回味不尽。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12 11:15:2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