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老子第六十七章 内容: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 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 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 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幺“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 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 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 “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 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 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 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引语这一章是“道”的自述,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 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 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 本章实际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 评析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讲法宝的妙用。 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相应,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 我们的看法与这种主张有些区别,认为这两层次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 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我这个伟大的“道”有什幺护身的法宝呢? 这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这难道不是两层意思的内在联系吗? “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 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 “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 “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 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他。 “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 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与这里的“俭”是相同的含义。 俭即是啬。 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 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讲江海“善下”,都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 这符合于“道”的原则。 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 老子身处战乱,目击了太多的暴力残酷场面,深深地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 发布时间:2025-08-12 14:22:1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