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 三洞经教部·经 内容: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道者,谓太初也。 太初者,道之初也。 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又曰元阳子丹。 丹复变化即为道君,故曰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为一也。 太素者,人之素也。 谓赤气初变为黄气,名曰中和,中和变为老君,又为神君,故曰黄神来入骨肉形中,成为人也;故曰人之素藏在太始之中,此即为二也。 太始者,气之始也。 谓黄气复变为白气,白气者,水之精也。 名太阴,变为太和君,水出白气,故曰气之始也,此即为三气也。 夫三始之相包也,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沌。 故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曰:混沌若鸡子。 此之谓也。 夫人形者,主包含此三一,故曰三生,又曰三精,又曰三形。 元包含神,神得气乃生,能使其形安,止其气。 如此三事,当相生成。 夫道为三一者,谓虚、无、空。 空者,白也,白包无。 无者,黄也,黄包赤。 赤为虚。 何为虚? 虚者,精光明,明而无形质。 譬若日、月及火,其精明然。 而无有形质,故为虚。 何谓无? 无者,气也。 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故为无。 何谓空? 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 譬若琴瑟鼓箫之属,以其中空,故出声音。 是以圣人作经诫后贤者,欲使守道,空虚其心,关闭其耳目,不复有所念。 若有所念思想者,不能得自然之道也。 所以者何? 道未变为神时,无端无绪,无心无意,都无诸欲,澹泊不动不摇。 及变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见,使有心意,诸欲因生,更乱本真。 或曰思想不能复还反于道,便入五道,无有休息时。 何谓五道?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 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 如此五道,各有劫寿岁月,是以贤者学道,当晓知虚无自然。 守虚无者得自然之道,不复上天也。 常在世间变化,见死生,为世人师。 守神者能练骨肉形为真人,属天官,当飞上天。 此谓中自然也。 守气者能含阴阳之气,以生毛羽,得飞仙道,名曰小自然。 故神有广狭,知有浅深,明有大小。 由是言之,学道赞诵圣文,寻逐明师,开解愚冥也。 夫守道之法,当熟读诸经,还自思惟我身。 神本从道生,道者清静,都无所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 智慧者,谓五欲六情。 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凡此五欲,为惑乱覆盖。 六情者,谓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 坐此六情以丧,故复名六情丧人。 神但坐此六情所牵引,迷乱淫邪,垢浊暗蔽,使神明不畅达。 便有肉人不能识别,听视不聪明,情志闭塞,皆坐此五欲六情之所惑乱受罪,展转入五道死生,无有休息时。 以是故当熟自思此意,其神本自清净,无此情欲;但思念此意,诸欲便自然断止,断止便得垢浊尽索,垢浊尽索便为清净,便明见道,与道合,便能听视无方,变化无常。 人若复不解此意,且听吾说。 譬如此类若镜。 其师本作镜时,极令清明。 至于人买镜持归,不肯护之,至使令冥无所光照,乃复令摩镜,师以药摩之,乃复正明,以明能见人形影。 人神亦如此。 神本从道生,道者清净,故神本自清净。 而使以情欲迷惑,陷于暗冥。 其镜冥者,药摩之便明。 人神以欲自蔽冥者,亦当以经法自摩,诸欲乃得自然断止而复清净,乃有所见。 又若天新雨之水,皆扰浊。 若收此水置一器中,初时水尚浑浊,无所照见;久久稍自澄清便明,明便可于其中照见形影。 人神以诸欲乱时如此浊水。 人能断此情欲者,如澄清水。 诸欲断,便自然清净澄明,明便为得道。 当晓知其本者,诸欲便自然断。 其余外道,不晓知其本清净,而反常相教断情欲。 夫情欲,非有形质也,来化无时,不效有形之物,可得断截,使不复生。 此神情欲思想,出生无时,不可见知,不可预防遏,不得断截。 不效悬悬之绪可得寄绝;不效草木可得破碎;不效光明可得障蔽;不效水泉可得壅遏。 故神无形,呼吸之间,丹? 万封,以是故不可得断绝。 但晓知其本,清净无欲,自然断止。 而不晓知其本强欲自断情欲,终不能断绝之。 譬如断树木使不生,当掘出其根本,根本已出,便不复生,痴人不晓之,而但齐地斫之,其根续生如故。 人不晓情欲之本,而强断绝其末,如此情欲绝不断也,会复生如故。 外道家不晓,人神本清净,而反入室强塞耳目断情欲,不知情欲本在于心意。 心意者,神也。 神无形,往来无时;情欲从念中生出,生出无时。 以无形故不得断绝。 但当晓知其本,自当断止其意,不复生。 为道当熟明此意。 若不明知此,但自劳伤其精神耳。 夫为道既知此情欲,当复解知道德经行之法。 夫道者,谓道路也。 经者,谓径路也。 行者,谓行步也。 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 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 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 夫有德之人,念施行诸善。 行者谓举足从径行,乃得大道。 此欲贤者因经法思念十善,施行功德,功德已行为得道。 譬如举足,因成之径,行步以前,当得大道。 假令人坚坐在家,殊不行步,何时得道? 贤者若不思经法,施行功德,何能得道乎? 人为道,但守一不移,而不作功德,譬若人生在家,未尝出入,不能见道路也。 愚者虽守道,不作功德,亦不能得道也。 故老君作《道经》,复作《德经》,使忠信者奉行之。 假令但守道便可得遂,圣人但作一言之诀,何须并作诸经云耶? 夫道,得三乃成,故言三合成德。 自不满三,诸事不成。 夫三者,谓道、德、人也。 人为一,当行功德;功德为二,功德行乃为道;道为三。 如此人入道德,三事合乃可得。 若有人但作功德,不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也。 若但有道德而无人,人亦不得道也。 譬若种谷,投种土中,不得水润,何能生乎? 譬若酿酒,有曲有米而无水,何犹成酒乎? 譬若有君臣而无民,当何宰牧乎? 譬若有火有水而无谷食,人当何以自活乎? 譬若有车有马而无人御之,何能自随行乎? 如此譬喻,皆得三乃能成道。 夫道者有三三一。 为三一:为三皇,为三神,为三太一。 三太一:谓上太一,中太一。 下太一。 为三元,其三元各自有三三一。 如此三三之一为九一,故有九宫。 从一始到九终,九阳气从十月冬至始生黄泉之下,到新年六月更终。 从十月到六月合为九月,阳气便终,故阳数九,故言九天,子午亦数。 为道当知此九一之变化,始终之上下。 夫人形体为一,神为二,气为三;此三三一乃成人。 又神为一,气为二,精为三;此三三一乃复成神。 又天为一,地为二,人为三;此三三一乃复成道德。 天地之本三一者,谓虚为一,虚中有自然,已立身也,亦道君、亦元阳子丹也、亦贵人也、亦神人也;其左方之一者,亦天也、亦日也、亦父也、亦阳也、亦得也、亦师也、亦魂也,为人主作政也;其右方之一者,亦地也、亦月也、亦母也、亦阴也、亦形也、亦司命鬼,为邪为魔,主为人作邪恶。 贤者当晓了此三三一,分别善恶邪正。 觉知此者,便能得道。 夫道当晓知此左右之一,善恶之教。 中央之一正自我身。 神者,即道子也。 左右之一辅相我为善恶。 左方之一,日月关告我为善,其功德日日盛强,我便为正道,右方之一不能复持邪事反戾我也,不能使我为恶也。 右方之一,日日教告我为恶事,牵引我恶日日深大,便系属邪。 右方之一此为属邪,日与恶通。 贤者为道,但晓知其道而不作功德,便当属邪,不能自出于邪部界,邪则日日迷乱,入便暗冥,怒作妄语,邪精、邪鬼神日来附近人。 贤者不晓此邪而强为静,闭塞耳目欲断情欲,此诸邪鬼便奸乱人。 又为人造作邪念,前念适灭,后念复起,如此之间,无有解己。 若有功德之人,至于静时便为左方之一,不能持邪事来干乱人也。 以是言之,无功德之人而强为静,欲断情欲,则终为邪所乱,情欲不得定也。 夫自然有三法。 守太虚无,谓高学功德之人,解道根元,深洞微妙。 晓知三元九一之变化、玄中之玄始祖、无中之无极道,知其所始,见其所终。 天地人物,皆各有形。 物既有形,故有成败死生。 精神无形,展转变化,故无止,故曰常在。 不惑世所闻,不迷世所知,能知之明,览虚无之自然,故澹泊无忧喜,情欲不能倾。 所以者何? 此人但晓解其本,故不惑其末,但为与人并有内形耳,智慧无穷极,此乃为虚无也。 亦从学而知之,非有素自然也。 其静守道时,当少食,正闭耳目,还神光明着绛宫,绝去诸念,不得强有所视思想也。 久久,喘息稍微,从是以往,不复自觉喘息,泊然不自知有身无身。 从是以往,为得定道之门。 道者,虚也。 当尔之时,神在天上虚无中,左顾右视,但皓然正白,中无所见。 有状如雨雪时,四向树亦白、山亦白、地亦白、一切都白,皆无所见。 所以者何? 神出天上,前向视不复见日月星宿、山川河海,如此为复命返道,还入虚无也。 若得是当下视,乃见天下诸事,便当回心念师言,为道当济度天下,但见是念,故便止前所见,白更冥,神便来还形中。 不如此者,神便入道中,散形与道合,便为天下骨肉形,便跄猝,故老君曰:知白守黑,为天下式。 见白者为见空。 守黑者,发心下视,念天下以有之故,便冥,是谓守黑。 为天下式,谓神还形中,长在天下,为人道师,是谓大虚无之自然也。 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不能及,不能知虚空之事。 其所见闻,心便疑惑怪之,且迥然不知道独坐无,能生于自然。 直受师言,告身中道云,言当守神者,亦当除情欲,闭塞耳目,还神绛宫。 下视昆仑山,或有教令,将神升昆仑山,视其上,想见中黄道君。 始时想见,久而见之,久久悉见。 诸神与神语言,讲说天上事,无复有世俗之念。 身中骨、脑、血,日变成万神盛强,共举身而上天受箓署,不得下在人间。 此谓真人道也。 名曰中虚无之自然也。 夫守小虚无自然之法,亦当除去情欲,闭塞耳目,还神绛宫,下视昆仑山,和合天地、日月、阴阳、雌雄、魂魄之精气,以养真人。 以吾身阴阳气凝,精骨润光,便生毛羽,飞上五山。 时有奉使按行民间,亦不得久止也。 此谓小虚无自然也。 夫从此大虚无、中虚无、小虚无以下,便有为之法,不及虚无也。 夫有为者,谓历藏导引,动作诸气,飞丹合药,吞符跪拜,带印禁忌,随日时王相醮祭名号精灵,使人解占候,此谓有为,不能知道何所谓也。 亦有得仙,亦有住年,亦有得尸解,从此已下,便为鬼道,非得长生也。 夫得大虚无自然之道者,不属天,但属道君耳。 便能散形与道合,能变化,听视无方,所在作为。 欲得此道者,当行道教化,作功德,奉行经诫,平等其心,无所贪着,无亲无疏,一心等之,如天如地,不得杀生。 所以者何? 夫蛸飞蠕动之类,道皆形之大虚无象。 有晓道而杀生者为害道,是以禁之。 其守中自然者,为守中神,尚颇有杀生。 所以者何? 神有虚无,所以有虚形,故有食,有杀生祀祭。 道无有,故无祭祀,不杀生。 夫得道者,但能已得。 夫人耳目,听有声之声,见有形之形,不能听视无形无声也。 所以者何? 神赤。 赤者阳,阳者离,离为日,为目,但能见前,不能见后,亦不能见头上。 日者天目也,但能照天内,不能照天外也,亦不能照覆冥之中。 是以得神道上天者,但能以天耳。 夫道耳目所听视,无前无后,无覆冥,无障蔽,洞彻见无数天下事,能听无声之声,能见无形之形。 夫作仙道者,当故持天耳目听视,乃能有所见。 假令不故持天耳目听视,但独见目前事。 所以者何? 仙人持骨肉去故。 夫欲知神何以养象,神赤但有光,以光为虚形。 譬若镜中、水中所见景,是为无所有。 其所治止,常在天上,为生君,其寿有劫数,终不得在人间也。 其天上寿续尽,当复入五道,更形生死如故耳。 或时寿尽,取道便灭矣。 夫真人者,有形景,属天为吏,寿岁有万数。 治天上,时时有奉使人间。 天上寿尽,便或上补神人,则不入五道中,受形生死矣。 夫守太虚无得自然之道,住身天上,劫有千数。 寿尽,变化灭,神亦尽,神续入五道中,受形生死。 如故天神都无死生也,但展转在五道耳。 唯有眹兆常知智神,譬如火灭,无所复有,故取道。 夫为道所已神有灭尽者何? 此皆道人为不晓知道本空静,专心守空便着空,使人空灭尽。 夫守神之人不能知晓道本空静,但自信有不信无,以故自守神为守有,为着不还道何? 以故神展转入五道中,无有灭尽时。 唯有善譬,最为功觉。 有晓了知道本空静,亦不守有,亦不守无,亦不念实,亦不念空。 遍在三界中间,有慈哀之心,欲度脱勤苦者,不肯入空取道,因是乃有功德,便自然之道,无有寿也。 亦不复入五道生死,亦不灭尽常在,久后功满,常补道君。 贤者为道,当熟解此意,当知优劣,各有所致到。 贤者学道,若知枝末,自谓深足,不肯复讲问穷究渊深,是不知道乃独各自用,有所致到,深浅微妙不齐等。 闻仙便呼得道。 贤者学道,譬若上山下视。 言独是高径,住上至顶,乃复前有高处;住上高顶,直复见前有高高处。 学道亦如此,从小师学道,得至中师,见大师乃知道根元。 以是言之,学不可呼为足也。 当努力求明师为道切,若言尔等何不取大道乎? 而于小道止,是暗冥浅近哉! 夫贤者学道,不广闻深见,更阅众师者,此人学不足言也。 夫日月不高,所照不远;江海不广,不能含纳。 出名宝学之人,譬若陂中鱼,游到池四塞之下,自谓穷尽天下之水,终日终夜不能学大水之鱼,交会语言,不知外乃有江、湖、淮、济、河、海、恒、溺之水也。 譬若深山中有痴人,从生至老不行出入,无所见闻,安知外方人士之学问、尊卑差序、车马衣服、鲜绮甘香乎? 譬若学经书之人,但闻天下九州共一天子,云言四边但有夷狄,以谓天地界际极尽于此,安能知其外复何等有乎? 学道亦如此。 从师受道,以谓尽于此,安能如学道修行,书不能记载也? 夫学仙道,自谓为足,定得飞仙上天,乃自知道不及真人也。 学真人道,亦自谓为足,定得真人,乃自知道不及神人也。 学神人道,亦自谓为足,定得神人,乃自知不及大道也。 学既得,大道之中当复有尊卑者,谓知不等也。 是以言之学,学无有极,天下神尚后行从君学道,何况内政灭神,光明变化各有所主,有所入,各有所致。 夫为太虚无之道,得无象无声教。 无思想,都无识念之欲。 守时亦法教,道不得取景梦候效也。 或时神相见,尚不得与神共语言,所以者何? 或有邪神来试人,此处无象,自然求道不求神也。 略小取大,故可得自然。 故老君曰:有光而不曜。 谓欲养其光明至于彻视,不欲小电曜光,精独与一神相见也。 如此不能悉见天下之事矣。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2: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