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全文及赏析 内容: ●高一陽一台·送陈君衡被召【作者: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徊,骏马名妓。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一江一 南谁念方回。 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鉴赏】作者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今北京)赴任。 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 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因此这首词较一般的送别诗词而言,在感情上自有一番特色。 上阕以写送别的场景为主,与一般的送别诗词似并无二致。 起首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 只见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辘辘,浩浩荡荡。 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衬以广阔的原野作背景,活脱脱一幅令人振奋的图画,给人以充分的遐想。 接下去这首词的主角陈君衡,出现在这幅画卷中。 作者只用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两句人物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宝带金章,表明了人物的身分,同时暗示此行的缘由:尊前,酒尊之前。 唐诗人马戴《赠友人边游回》有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一胡一 雁来句。 茸帽风欹,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 欹即侧帽,典出《北史。 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词用此典,极为贴切,而有微意。 君衡之应蒙元之召,与慕信而侧帽的一胡一 风,正相一致。 这一用典,实不同于一般泛用。 作者由此想到友人北上要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一路之上,登秦关临汴水,吟诗作赋。 秦关,应泛指沿途之山,中国一习一 又称秦。 汴水,流经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一条河鼓声阵阵,一胡一 笳清脆;乘骏马,携名姬,纵一情 游乐。 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 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 头一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 酒酣,指朝廷召宴,作者想象友人彼时彼地应是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影象,连月亮都仿佛冻住了似的,发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辉。 冰河月冻,造语甚新,意境颇佳。 这一陰一冷影象与上阕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下面的感叹铺垫了气氛。 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投老残年,一江一 南谁念方回。 我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为新朝用而隐居一江一 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 方回,贺铸的字,他的《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十分有名。 黄庭坚曾说:解道一江一 南断肠句,世间唯有贺方回。 作者身在一江一 南,又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这两句词不仅包含年老力衰的伤感,友人离去的伤情,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北方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春风已经吹绿了一江一 南,大雁已经飞回了,可是友人还没有回来。 王安石有春风又绿一江一 南岸句,此处周密化用之想到此处,不禁叹息道: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曾从一江一 南将梅花寄到长安送给他的好友范晔,并曾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一江一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周密这两句亦用此意,意思是说,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 从字面看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怀念之情。 但如果深入体味,就不难悟出,这里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作者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怀自己,忘怀故国。 这就不仅表达了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这首词在送别诗词中是颇具特色的。 写送别而通篇贯穿着深切感人的故国之思,作者既写眼前实景,也写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宛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其中既有送别友人的不舍和伤感,又有对其屈身仕元的不满,还有对南宋灭亡的怅恨。 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使得这首词没有像一般送别词那样只刻画离愁别绪当然也没有对友人的明显指摘,而只有借描写送别情景、抒写相思离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14 11:21:3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