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十一 诸家气法部六 内容: ◎用气集神诀神集于虚桑榆子曰:虚无盖为象也。 而安于实。 实为精也。 神,心中智者也。 安而无欲,则神王而气和正。 如此之时,一任所之,唯久弥善。 行之不已,体气至安,谓之乐天天者,虚而知之者。 乐天则寿。 身外虚空亦天也。 身内虚通亦天也,习之久,久乃明生焉虚中生白。 密自内知之,久习弥广,而精上合于明,明则内发于精,如是乃至于道。 道应于德,德之成矣。 用而为仁,分而为义。 精气昼出于首,夜栖于腹,当自尊其首,重其腹。 色庄于上,敬直于中,应机无想,唯善是与。 此神气事质合吾一体,谓之大顺,天实佑之,吉无不利。 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虚,上通其系,气蕴肠中之实实,精藏之府,水胞之上也,常宜温养之桑榆子曰:凡温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温而失于热也。 平居常宜闭目,内视气源下丹田也。 每行一事,利于生灵,则欣闭目,内视其心,谢之。 若曰:吾身之神气,明发于吾形,使吾达道也。 如此,则天降之吉。 故天者,虚气之灵,吾能用之,道极于斯矣桑榆子曰:“所谓天者,自然之谓也,非苍苍之谓乎。 ----------------------------------------◎服五方灵气法诀曰:子若亏于仁,则青帝非真;子若亏于义,则白帝非真;子若亏于礼,则赤帝非真;子若亏于信,则黄帝非真;子若亏于智,则黑帝非真。 且夫五气之道,体通神真,子不负道违真,即可修用。 是以道君保而传之于至人,以助自然,以调元化,修之于身而感于天。 天乃五行顺序,地乃五岳安镇,人乃五藏保和,神乃五灵运御。 是故性亏五德,凶恶顺焉。 真人存用五气法,先当勿食荤血之物,勿履淹污,绝除欲念,检身口意,三业清净,别造一室,沐浴盛洁,以立春日鸡鸣时,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调气瞑目,叩齿三十六通,叩齿欲深而微缓,漱咽津液,崟目,左右各三,握固,临目,都忘万虑,放乎太空,无起无绝。 良久觉身中通暖,当摇动支体,任吐浊气。 即又调息,当抱守气海,朝太渊北极丹田真宫,稍用力,深满其太渊,则觉百关气归朝其内也。 如此数过,复冥心太空,若东方洞然,无有隔碍,徐鼻引气使极,存见五脏,觉东方青帝真气从肝中週回,内外一体,念身中三万六千神,与青帝真气合。 又调息咽液。 良久,起立,再拜,事竟。 如此,日日勿阙,至惊蛰面卯也,尽卯节。 至清明日面辰,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洞彻也。 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气,从心中週回,内外也,芒种日面午也。 小暑面未,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也。 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气,从肺中出,週回内外也,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气,从肾中出週回内外也。 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丑,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也。 此一週年,五气备全矣。 其存想调息次第法,用如初说,崟目叩齿亦如初数,不须等级可也。 至明年立春,重习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为用,以朝其气也。 其气由心应手,当把览三才五行,万灵之目也。 夫掌诀,以握固为总法,所以运魁刚,封五岳,关三晨,捉鬼道,揽河源,固真气,而幽显备统之也。 事竟,即随息诀遣以散其气。 凡指诀,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阴阳之体然也。 大指属土,食指火,中指木,无名指金,小指水。 从根节为孟,中节为仲,头节为季,指甲之目为五行刀支。 刀支主杀也,斩邪诛逆用之。 五气既全,当随五类,互相制伏,无不如意。 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毕鬼道三过,随文闭气,握之指节具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剋类,例用之也。 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 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 夫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 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 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 当握固闭气,实于大渊宫,崟目自三,临目,叩齿存神,使四灵卫已,骑吏罗列,前后左右,五方五帝兵马,如本位北斗覆头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击破也。 步九迹竟,闭气却退,复本迹,又进,是为三反。 即左转身,都遣神气纲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众事,存用讫,却闭目存神,调气归息于大渊宫,当咽液九过。 其禁敕符水等,请五方五帝真气,如常言。 真师曰:先习五气一年,乃习三步九迹星纲,一年无差,然后行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 能清慎守道,久久飞仙度世,古人真仙圣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 但世传不真,妄生穿凿,唯按此行之,乃见其验。 先师云:三步九迹如既济卦,得星纲真诀,又须条习五帝之气及握固掌诀,始合其宜,是以通彻真原也。 若但受持符图宝箓,不得师传修用之门,终不获灵验,一如箓文。 不尔,且谓尊奉供养而已。 为之善缘,用资来业者梯级尔。 ----------------------------------------◎五厨经气法并叙臣闻《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富哉言乎! 富哉言乎! 是知义必精,然后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后可以安身崇德。 义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 然则,冲用者生化之主也。 精气为物,谓之委和,漠然无间,有与立矣! 则天地大德不曰生乎? 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澹,合气于漠。 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故圣人垂教以检之,广业以持之,专气致桑以导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穷神知化,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矣。 伏读此经五章,尽修身卫生之要,全和含一,精义可以入神,坐忘遗照,安身可以崇德。 研味滋久,辄为训注。 臣草茅微贱,恩霈特深。 天光不违,自忘鄙陋。 俯伏惭惧,徊徨如失。 臣愔顿首顿首。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肃明观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说五厨经》夫存一气和泰,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 正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 则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 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 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 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 则守本者,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气,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 故《老子》又曰:专气致桑,能如婴儿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 如此修生养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 故《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 和乃无一和言人初禀一气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则和理皆泰。 至和既畅,非但无一,亦复无和,不可致诘,如土委地。 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际玄妙也;理,性也。 此言一气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畅于和,妙性既和,则与玄同际。 故老君曰:同谓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 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当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畅于起念之前,慧发于忘知之后。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则吉祥止矣。 若以意思意,想受尘,坐令焚和,焉得生白? 故老君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亦不求无思意而不复思但不缘想受,则自发慧照,慧照之发亦不自。 若求无思,即涉想受,与彼思意无差别。 故老君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意无有思,内存一气,但令其虚,虚即降和,和理自畅,则不缘想受纳和,强假意名。 既非境识所存,是以于思无有。 故老君曰:用其光,复归其明。 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畅,则是法皆遣,遣法无住,复何所持? 以不持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将心缘心心者,发慧之质,想受之器也。 正受则发慧,邪受则生想,言人若能气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净,则正慧湛然。 鉴明而尘垢不止,渊停而万象俱见。 见象无主,谓之常心。 若以心得心,缘心受染,外存诸法,内无慧照,常心既丧,则和理亦亏矣。 故《庄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还莫住绝缘夫以心缘心,则受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 慧心既常,则于正无受,何等为绝缘? 心亦无缘绝,湛然常寂,何所住乎? 故老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也。 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则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 既不将而不迎,心缘则无绝,而无住矣,真则守真渊真者,谓常心慧照,清净不杂也。 若湛彼慧源,寂无所染,既无知法,亦无缘心,则泰和含真,本不相离,故云守尔。 西方修理志离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前绝外境受,此绝内性受也。 言修性者,心有所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尘已绝,境识无住,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圆照无滞,内外俱静,玄之又玄,则离于住想矣,积修不符离上令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若积修习,不能忘泯,起修一念,发引千钧,内照既摇,外尘咸起,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无所注,则何由渐悟? 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 不修志者,明离志而不积修,忘修而后性足,则寂然圆照矣已业无已知因心注而慧业清净,故云已业。 内忘诸己,外忘诸物,于慧照心无毫芒用。 则于已业自亦忘知,故云无已知也。 中央诸食气结气夫一气凝结,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则慧照常湛。 今口纳滋味,以充五脏,身聚泡沫,以载其形。 生者,受骸于地,凝湿于水,禀热于火,持息于风,四缘结漏,皆非妙质。 故淄涅一气,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识动之弊秽矣。 非诸久定结言人当令泰和舍一,无所想受,守真湛常,则与泰和合体。 今以诸食结气,故非久定结也。 气归诸本气四缘受识,六染生弊,地水火风,散而归本,根识既识,则从所受业矣。 随取当随泄取者,受纳也;泄者,发用也。 夫想有二受,业有二应,随所受纳,法用其微。 若泰和和一,则一气全和,致彼虚极,谓之复命,复命得常,是名正受。 正受净业,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无所有,则出入无间矣。 不者,则食气归诸四缘,业成沦于六趣。 ----------------------------------------◎谷神妙气诀诀曰:玄气为吾篱落,元气为吾屋宅,始气为吾床席。 天为玄气正清,从我头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关川九天,从我两目而出;水为元气正白,从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止我肺,关川九天,从我两鼻孔中而出;地为始气正黄,从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关川九天,从我口中而出。 愿其三气俱来覆被其身,週年竟岁,永无穷极。 次舍入身中七十二生气,发为清城君,头为三台君,眉为八极君,两耳为决明君,左目为玄明君,右目为元明君,鼻为週天妙户君,口为列元玉户君,齿为八土君,舌为无极君,咽为校尉君,喉为九卿君,肺为华盖君,胆为长命君,胃为太仓君,大肠为食母君,小肠为导引君,左肾为玄妙君,右肾为玄元君,肠为越道君,三焦为玄老君,两膝为小车徘徊君,两足为雷电起君。 愿师子取口中七十二生气,常当在师子身中,不得妄出。 次念婴儿、真人、赤子三君,为我存泥丸、行绛宫、守丹田,不得妄出。 婴儿字子元,治人丹田中,主人长生无为;真人字子丹,治人心中,主人万神长生;赤子字太上,治人头中,主人延年益寿,制灵不死长生。 事毕。 上一在人脑中,其神赤子是;中一在人心中,其神真人是;下一在人脐下一寸三分,其神婴儿是。 凡人久生之道,一切由是,念之不止,即见神矣。 脑为紫微宫,心为洞房宫,脐下三寸名丹田宫。 人常念三宫中神气,则可长生久视,次念身中五宫、六腑、五脏、肝为木宫,心为火宫,肺为金宫,肾为水宫,脾为土宫,亦为五脏。 肝为左将军府,肺为右将军府,心为前将军府,肾为后将军府,脐为中骑大将军府,头为上将军府。 内者见外,外者知内。 内,五行、六腑、五脏。 五行者,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肾为水,脾为土,谓之五行;肺为玉堂宫、尚书府,心为绛堂宫、元阳府,肝为清冷宫、兰台府,胆为紫微宫、无极府,肾为幽致宫、太和府,脾为中和宫、太素府,谓之六腑;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精,肾藏意,脾藏志,谓之五脏。 五者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在物为五色。 在天为五星,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在地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脏者,心脾肝肺肾;在物为五色者,赤青白黑黄。 所以有间色者,甲已为妻夫,以黄入青为绿;丙辛为妻夫,以白入赤为红;丁壬为妻夫,以赤入黑为紫;戊癸为妻夫,以黑入黄为绀;故今有间色者。 甲为木,乙为林,丙为火,丁为灰,戊为土,巳为赭,庚为金,辛为矿,壬为水,癸为泥。 夫木气有所生,火气有所长,金气有所杀,水气有所灭,何以明之? 木气有所生者,春三月万萌皆蔟地而生,故是知木气有所生;夏三月万木皆成大,故知火气有所长;秋三月万物皆死,故知金气有所杀;冬三月巢虫蛰蚁动皆飞走,故知水气有所藏灭。 夫木气有所生,木荣有华,而死者何自? 妻来女归,春三月木王,甲召乙归,得金,故亦有所游。 夏三月有所长,土有所生,麦中死者何? 辛为丙妻,金气出辛,为有所杀。 椹所以先青后赤,至熟其黑者何? 生故。 先青后黑,火生,其气赤。 熟黑者何,丁为壬妻,丙召丁归,得水气故令黑。 枣先白至熟而赤者何? 枣始入七月,被金故白,熟赤者,辛为丙妻,为庚召辛,得归火气,故令赤。 金气有所杀,至秋八月,荠菱而生者何? 乙为庚妻,以得木气,故有所生。 乙为庚妻,以青入白为缥。 夫五行更为夫妻者何? 皆有威制,故土欲东游,木往刻之,故戊嫁已为甲妻;木欲西游,金往伐之,故甲嫁乙为庚妻;金欲南游,火往杀之,故庚嫁辛为丙妻。 火欲北游,水灌而灭之,故丙嫁丁为壬妻,水欲南游,土往竭之,故壬嫁癸为戊妻矣。 夫五行有相刑灭毁,或死者何? 木之穿土不毁、火之烧金不灭者何? 木火者仁,阳气好生不杀;金之伐木死,水之灌火死,皆阴气好贪;故所刑皆死。 五行者,心为火行,肝为木行,肺为金行,肾为水行,脾为土行。 为五脏,法五行,肝为木行,所以行水,而沉者何? 已为甲妻,得地气令其沉。 肺为金行,所以得水,而浮者何? 辛为丙妻,得火气,故浮。 脾者土,得水,正居中央,癸为戊妻。 夫土者五行之中,癸助土,故脾得水,上不至上,下不至下,正在中央者何? 癸为戊妻。 夫土者五行之中义说之,以合五行意。 木从亥生,盛于卯,死于未,亥卯为阴贼,不可与百官,百事不吉。 水从申生,盛于子,死于辰,申子为贪狼,不可行用,辰日奸,未日邪,戍日为正,丑日为公,奸邪恶公正。 ----------------------------------------◎辨杂呼神名天公字阳君。 日字长生。 月字子光。 北斗字长史。 雷公字吾君。 西王母字文殊。 太岁字微明。 大将军字元庄。 已上,男知不兵死,女知不产亡,入水呼引阴,入山呼孟宇,入兵呼九光,远行呼天命。 凡呼之,皆免难。 弩名远望,一名箪威张星之主。 弓名曲张,一名子张五星之主。 矢名续长,一名信往,一名傍徨荧惑星之主。 刀名脱光,一名公详,一名大房虚星之主。 剑名阴阳。 戟名大将参星之主。 镶名钩伤,一名钩殃。 鉾名牟,一名默唐。 楯名自障。 已上,有兵革即呼其名,所无伤害,能福于人,大吉良矣。 ----------------------------------------◎中岳郄俭食气法平旦七七四十九咽。 日出六六三十六咽。 食时五五二十五咽。 ?禺中四四一十六咽。 日中九九八十一咽。 晡时七七四十九咽。 日入六六三十六咽。 黄昏五五二十五咽。 人定四四一十六咽。 《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子能修之可长存。 名曰饮食自然。 华池者,口中之唾也。 呼吸如法,咽之即不饥矣。 初绝谷三日,七日,小极头眩,慎勿怪也,满二十一日成矣。 气力日增,欲食可食,即息禁阴阳,不可妄失精气也。 食谷乃通。 老君《道经绝谷气第三法》曰:先合口引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已上,不得减此。 咽之欲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佳。 咽多而食日减一餐,十日后能不食也。 后,气常入不出,意气常饱。 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饥,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或好脯如枣者九枚,念食啖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也。 意中不念食者,不须啖也。 常舍枣核受气,令口中常行津液,嘉。 ----------------------------------------◎十二月服气法正月:朝食阳气一百六十,暮食阴气二百。 二月:朝食阳气一百八十,暮食阴气一百八十。 三月:朝食阳气二百,暮食阴气一百六十。 四月:朝食阳气二百二十,暮食阴气一百四十。 五月:朝食阳气二百四十,暮食阴气一百二十。 六月:朝食阳气二百二十,暮食阴气一百四十。 七月:朝食阴气二百,暮食阳气一百六十。 八月:朝食阴气一百八十,暮食阳气一百八十。 九月:朝食阳气一百六十,暮食阴气二百。 十月:朝食阳气一百四十,暮食阴气二百二十。 十一月:朝食阳气一百二十,暮食阴气二百四十。 十二月:朝食阳气一百四十,暮食阴气二百二十。 夫阳气者,鼻取之气也;阴气者,口取之气也。 此二气,十二月中日日旦暮能不绝者,週天一竟,又一週天足,则与天同龄矣。 ----------------------------------------◎三一服气法夫欲长生,三一当明。 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 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日中至人定为死气。 常以生气时强卧、瞑目、握固闭目、闭口不息,心数至二百,乃口小微吐气出之,日增其数,数得满二百五十,即绛宫守,泥丸满,丹田成。 数得满三百,则华盖明,耳目聪,身无疾,邪不干,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极,为长生。 闭气之法:以鼻微微引内之,数满,乃口小微吐之,小吐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长吐之。 为之既久,闭气数得至千五百,则气但从鼻入,通行四支,不复从口出也。 自欲通之,乃从口出。 如此不止,仙道成矣。 饥取饱止,绝谷长久。 ----------------------------------------◎服三气法《华阳诸洞记》云:范幼冲,辽西人也。 受胎光易形之道,今来在此,常服三气。 三气之法:常存青白赤三气如纵,从东方日下来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饱便止。 服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光气,遂得神仙。 此是高上元君太素内景法,旦旦为之,临目施行,视日益佳,其法鲜而其事验。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天关中为内气口为天关生神机,手为人关把盛衰,足为地关生命扉。 并《黄庭内景》云,神庐中为外气神庐,鼻也,神庐之中常欲修治。 《黄庭外景》云。 凡服气,皆取阳时夜半平旦也,即东南向,静而端坐,叩齿三通,三漱咽之。 则两手相摩,令掌心热,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肾骨七遍,即握固。 鼓气以满天关,调匀为度,闭口而咽之。 既努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其神庐中当修治之。 鼓努每须相应,一鼓一咽一努,为相应也。 其鼓之咽时,天关莫开,恐生气入腹而为疾也。 夫服气,须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气不散结痛。 每咽五十服,渐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三十服。 行住服之并得,临时自消息也。 所贵常行,不欲关日,如初服,有噫气上,即鼓而却咽,无使出气桑榆子曰:元气融和,不为粗厉,必若噫上,岂元和之气耶? 然初服之时,特以气道未得全畅,事须仰就,且以元气待之也。 若至再至,气海不受,必若着五脏之中,旧有浊气如此,故亦不宜爱惜。 忽下部有,即泄之不妨。 每鼓咽气须调和徐缓,不欲天关中有声。 若咽急,恐下部气秘,令人脱肛,慎之。 如服内气,久而自通,通即服无时矣。 但饥即服之,饱即止。 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项三关九窍支节而出;忽有疾,即思以气攻其病处,何疾不愈。 如要服气休粮,即不论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满为度,勿令肠迍迍;若饥即时服三五咽,以意自调息,勿须仰卧,仰卧;即气难下,损人心胸。 凡气相应,即腹中有声,愚者谓之肠空即有声,有声即损人,其不然矣。 此由雷鸣电激,陶炼阴气,百关流润,真要深门也。 夫服气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为真妙。 或有人未解,咽服气未通流,便虚其心,忘其形,虽日效,忘必无所成,多因困弊也。 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气流利,脏腑气既长存,人即不死,何假于外思虑、吸引外气? 夫人气尽则神亡,神去则身谢、故知守元气不失胎成,皆秘诀所传者,幸勿疑。 夫行气,候闲时,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肠满,然后存思,行入四支。 有事之时,即一咽一行气,手足须着物,候气通流,必虚心忘形,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支精华之气凝归气海,久而自然胎成。 封固支节,得雷鸣相应,当鼓转其腹,令气调畅也。 夫服气导引,先须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节,行引相应,令通不断,谓之行气导引。 又宛转盘回,存思气从手足关节散出。 古经云,有行气导引,非至道口传,罕有知者。 夫行气导引,若饥时服,候腹满,乃行之,若食饱后,旋行之桑榆子曰:饱,宜为饮字之误也。 修养者平居无饱,况行气之时乎。 若兼服气导引,当候闲时习之,非寻常可作也。 夫服气导引,当居静密房室,不欲处高屋当风,如遇暴风疾雨,沾湿冲寒,冒热远来,皆须歇息,候其体乾气和,方可为之。 若欲四支常瘦,即数导引,谓肌肤充悦也。 若能导引服气,不失其时,则神气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虚肉不生,永无诸疾矣。 世人或谓,服气与胎息殊,误之深矣。 胎从气中结,气从胎中息,久服则清气凝而为胎,浊气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 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数之,贵其息长,不亦谬乎? 殊不知五脏无常服之气,一时闭塞关门,岂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烦劳形,终无所益! 时人服气多闭口缩鼻,皆抑忍之,但须取息长,不知反损。 问曰:气外气内,二气俱出五脏,焉得内外吐纳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气,俱出五脏,即大谬也。 外气,喘息之气,即府气也,但入至荣卫,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谓之出于五脏乎? 答曰:服内气鼓努之时,即胃海开纳,真气封固。 纳讫,即还闭,徐徐出外气,自然有殊。 夫抑塞口鼻,气俱不通,不通即蓄损五脏,此乃求益而反损也。 且人健时闭气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难制,岂不失之极也。 若服内气,用力甚少,而功即多,当勤行之也。 问曰:夫上士先导引后出入,下士先出入后导引,何也? 答曰:上士先导引,秽气随举动散出;下士后导引,恐其秽气入支节不散。 此则学气导引,得与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犹言先后进也,系于功用浅深,非贤愚品第之位。 斯道也,岂愚者之为乎? 但有贤而不能者也天师云:内气者一,吐气有六,气道成乃可为之。 吐气六者:吹、呼、嘻、■、嘘、■、皆出气也桑榆子曰:喣一本为呵。 大抵六气之用,与他本有五不同也。 时寒可吹以去寒;时温可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喣以去烦;又以去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热。 凡人者则多呼呬,道家行气不欲嘘呬,长息之忌也。 悉能六气,位为天仙呬,丑利、许气二反。 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众邪之气不绝于中,辛咸甘酸外物之味未离于口,若即便禁长息,则秽浊之气无洞尽之期。 彼得道者,无思无虑,无荣无欲,含其浩然之气,又焉取于嘘呬哉? 彼视嘘呬,犹决提耳。 凡服气毕,即思存南方荧惑星为赤气,大如珠,入其天关中,流入藏腑,存身尽为气。 每日一遍,此其以阳炼阴,去三尸之患。 又古涓子留口诀,令想火炼身为炭。 道者商量,火气非自然阳精,但恐伤神,未可为也。 其精者,真人密传,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宁暇分别其自然与非自然乎? 若有所言,则存之与想得为自然否? 况人间炼丹亦用火,则火与荧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择然。 凡导引服气之时,衣带常欲宽,若紧急即损气,气海闷桑榆子曰:损谓限滞之也,非能伤之。 夏冬寝处,饮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 五脏损即神不安。 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延陵君炼气法每服气馀暇,取一静室无人处,散发,脱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勿握固。 净席一领,边垂着地,其发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调气。 气候得所咽之,便闭气尽则令闷。 又冥心无思,任气所之,气闷即开口放出,气新出喘息急,即且调气,七八气已来,急即定,又炼之。 如此,有暇且十炼之。 止为新功,恐气未通,拥在皮肤,反致疾也。 更有馀暇,又炼之,即更加五六炼,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并无定限,何以为则? 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开,炼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此状,即是功效。 新炼得通润则止,渐渐汗出即好。 且安心稳卧,不得早起冲风等。 如病人得汗,良久将息,即可着衣,徐徐行步,小言爱气,省事澄思,身轻目明,百脉流注,四支通畅。 故《黄庭经》云:千灾已销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夫炼气者,每夜头及午时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堕慢。 忽有昏闷欲睡,即睡,不得昏闷欲睡之时强为,即却邪乱其意,意邪气乱,失正道也。 如新服未有正气,即较昏昏,已后亦无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须勤勤,不得堕慢。 又说:任方便,不得勉强,消息之妙在于此矣。 则知勤勤不在勉强,候未方便,宁循堕慢,藏修息游,乘自然以运,则气行矣。 夫炼气者,即不得每日行之。 十日、五日有馀暇,觉不通畅,四体烦闷,即为之,常日无功,不用频也桑榆子曰:阴阳合节,即不为灾■。 此云常日无功,若如所言,为之何害? 但以不止于无功,将臻乎有咎。 何以言之? 借如炎帝勤稼而并功倍功,必反为大旱也。 按摩亦然。 发布时间:2025-08-14 12:55: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