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百七 纪传部·传五 内容: ◎陶先生小传 ──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先生讳弘景,丹阳人也。 幼标异操,聪明多识,五经子史,皆悉详究。 善书,得古今法。 不肯婚宦,以资营未立,且薄游下位,为宜都王侍读。 年二十余,便稍就服食,遵行道要,所得符文妙法,并是真人遗迹。 于是业行渐进,乃拂衣止于茅山焉。 观其神仪明秀,盼睐有光,形细长项,耳间矫矫,显然异众矣。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从子翊字木羽撰永明十年,太岁己卯,谢詹事瀹先从吴兴还,闻先生已辞世入山,甚怀嗟赏。 于路中仍为前传,虽未能究洽,而粗举大纲,有似王右军作《许先生传》。 翊从叔隐居,先生讳弘景,字通明,丹阳人也。 宅在白杨巷南冈之东,宋初土断,仍割秣陵县西乡之桐下里,至今居之。 陶氏本冀州平阳人,帝尧陶唐之苗裔也。 尧治冀州平阳,故因居焉。 汉兴,有陶舍为高祖右司马,子青擢位至丞相。 十三世祖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 七世祖浚,交州刺史璜之弟,仕吴为镇南将军,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户,与孙皓俱降晋,拜议郎散骑常侍、尚书。 六世祖谟,浚第三子,永嘉中为东海王越司马,领屯军随王出许昌。 因败,仍复过江,为大将军王敦参军。 敦为丞相,转军谘祭酒。 后随敦南下,而情惧祸及,乃启分属籍,禁锢积年,晚起为车骑丞相参军,不就。 升平四年卒,始别葬白石山之岭,赡湖北。 高祖毗有理识,器干高奇,以文被黜,不肯游宦,州郡辟命并不就,后板授南安正佐,亦不起,元兴三年卒。 曾祖兴公多才艺,叵营产殖,举郡功曹,察孝廉,除广晋县令,义熙二年卒。 祖隆身长七尺五寸,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 行参征南中郎军事,侍从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晋安侯,除正佐,固辞。 颜峻恃宠,就求宅以益佛寺,弗与,因辞官。 见谮削爵,徙广州,后被恩除南海酉平县令,后监新会郡。 大明五年,卒于彼。 父讳贞宝,字国重,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辟为侍郎,迁南台侍御史,除江夏孝昌相。 亦闲骑射,善藁隶书。 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书体以羊欣、萧思话法。 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风仪,凡游从,与萧思话、王钊、刘秉週旋,多为诸贵胜所赏遇。 元徽四年冬,衔使肤庭,通邻国之好,甚得雅称。 升平元年还都,具撰游历记并诗数千字,及所造文章等,刘秉索看,仍值石头事亡失,无复别本,不得传世。 建元三年于县亡,背丧还葬旧墓。 母东海郝夫人,讳智湛,精心佛法,及终,有异焉。 先是,贞宝携家随萧之郢州,孝建二年,萧亡。 其年九月,母觉有娠,仍梦见一小青龙,忽从身中出,直东向而升天,遂视之,不见尾。 既觉,密语比丘尼,云:弟子必当生男儿,应出非凡人,而恐无后。 尼问其故,以所梦答。 尼云:将出家? 又答:审尔亦是所愿。 时年二十五。 其冬,仍随萧部伍还都,住东府射堂前参佐廨中。 以孝建三年太岁丙申四月三十日甲戌夜半,先生诞焉。 是年乃闰三月,明日朔旦,便是夏至,母即沐浴而起,了无余患。 先生四五岁便好书,今犹有六岁,时书已方幅成就。 九岁十岁读《礼记》、《尚书》、《週易》、《春秋》杂书等,颇以属文为意。 年十一,为司徒左长史王钊子昊博士。 十三,父贻宅席卷,随吏部尚书刘秉之淮南郡。 十五归都,寓憩中外徐胄舍,后仍立别宅,从此不复还旧庐。 十七乃冠,常随刘秉尹之丹阳郡,得给帐下食,出入乘厩马。 秉第二男俣,少知名,时为司徒祭酒。 俣雅好文籍,与先生日夜搜寻,未尝不共味而食,同车而游。 俣与江敩,褚炫等俱为顺帝四友,故最以才学得名。 俣作《宋德颂》,连珠七警,当世称绝。 俣既亡后,文章皆零落,先生欲为纂集,竟不能得。 是岁升明元年冬,先生年二十二,随刘丹阳入石头城,就袁粲建事,先生与韩贲、糜淡同掌文檄,及事败城溃,即得奔出。 俣及第侅为沙门以逃,为人所获,建康狱死,人莫敢视。 先生躬自收殡瘗葬,查硎旧墓,营理都毕,自此弃世,寻山而止。 值宋齐之际,物情未安,既结刘宗,常怀忧惕。 父乃因纪僧真求事高帝于新亭,即蒙帐内驱使。 二年正月,沈攸之平,从还东府,公仍遣使侍弟五息絜、六息暠侍读,兼助公间管记事。 先生时年二十三,除巴陵王侍郎。 明年,侍从高祖登极,还台住殿内,除太尉、豫章王侍郎。 先生云:革运之际,颇有微勤,何处不容三两阶级? 遂不拜。 又明年,随安成王出镇石头。 次岁夏,丁孝昌府君忧,上郢奉迎,冬,还都安厝。 世祖即位,以振武将军起侍宜都王侍读。 齐世侍读任皆总知记室,手笔事选须有文才者。 先生于吉凶内外,仪礼表章,爰及笺疏启牒,莫不绝众,数王书、佐典书皆承授以为准格。 诸侍读多有惭惮,颇致谗嫉,先生亦任之,不以介意。 年二十八服阕,召拜左卫殿中将军,颇郁时望。 先生惊,亦不解所以,即告庾道敏,论诸屈滞,庾为面启武帝,帝云:先帝昔亲命此官,卿不知耶? 其何辞之! 庾告先生,先生喟然叹曰:昔不受豫章王侍郎,于今五年,翻为此职,驿马非骥騄。 犹欲固辞。 庾切言之云:太元已来,此官皆用名家,裴松之从此转员外郎。 但问人才,若官何所枉君,恐为尔误我事。 庾子时正被委任总知诸王府事,先生不获已而拜矣。 年二十九,清溪宫新成,帝宴乐之,先生拜表献颂,又有伏曼容亦上赋。 于是敕遣中书省舍人刘系宣旨褒赞,并敕豫旧宫金石会。 于时上意欲刻此颂于石碑,王俭沮议而止。 时献赋者五人,惟以先生为最,将欲迁擢,会母忧去职,寻授振武将军,起特赐酒食省禄,随宜都王赴京。 帝欲幸武进宫,先生复作颂,颂成而车驾事废,不复得奏云。 此颂体制爽绝,倍胜旧格。 三年还都,方除奉朝请,拜竟,怏怏。 与从兄书云:昔仕宦应以体中打断,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出为浙东一好名县,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 宿昔之志,谓言指掌,今年三十六矣,方作奉朝请,此头颅可知矣! 不如早去,无自劳辱。 明年五月,遂拜表解职,求托岩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是岁永明十一年壬申岁也。 先生初隐,不欲辞省,出仍脱朝服,挂神虎门,鹿巾径出东亭,已约语左右曰:勿令人知尔。 乃往与王晏语别,晏云:主上性至严治,不许人作高奇事,脱致忤旨,坐贻罪咎,便恐违卿此志,讵可作? 先生嘿思良久,答云:余本徇志,非为名,若有此虑,奚为所宜? 于是即不诣省,直上表陈诚。 诏赐帛十疋、烛二十铤,又别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 先生既遂命,理舳东下,众宾并饯于征虏亭,举酒挥袂,皆云:江东比来未有此事,乃见今日尔!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先生云:此山是金坛洞宫,週回百五十里,名曰华阳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名曰茅山。 所以自称华阳隐居,亦犹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 凡絓人间书疏,皆以此号代名。 先善稽古,训诂七经,大义备解,而不好立义,异于先儒,议论惟着纸,不甚口谈。 尤好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里、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该悉。 善隶书,不类常式,别作一家,骨体劲媚。 琴棋骑射,亦皆领括。 常言心中恒如明镜,触形遇物,不觉有滞碍。 为人少忧戚,无嫉竞,淡哀乐,夷喜怒。 时有形于言迹者,云皆是欲显事厉物,了无欢愠于胸襟。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 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 至庚午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 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跂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 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 爰及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临海、安固诸名山,无不毕践。 身本轻捷,登陟无艰。 瞻恤寒栖,拯救危急,救疗疾恙,朝夕无倦。 其别有阴恩密惠,人莫得知之。 虽借人书,随误治定。 在人间制述甚多,了不存录,谨条先生所撰记世道书,名目如左:《学苑》十秩百卷此一书,先生常云:“群书舛杂,欲探一事,不可遍检。 ”乃钞撰古今要用,以类相从,为一百五十条,名为《学苑》,比于《皇览》,十倍该备。 近赐翊语:“吾无复此暇,汝可踵成之。 此书若毕,于学问手笔家,无复他寻之劳矣。 ”。 《孝经》、《论语集注》并自立意共一秩十二卷,《三礼序》共一卷,并自注。 注《尚书》、《毛诗序》共一卷《左传》已有刘实、贺道养注。 《易略例》即是《易序》,不假复注。 《老子内外集注》四卷并自立意。 《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依陆文更以意造《世语》所阙者。 《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 《帝王年历》五卷起三皇至汲冢竹书为正,检五十家书历异同共撰之也。 《真仪集》三卷,《玉匮记》三卷说名山福地事。 《七曜新旧术》二卷,《占筮略要》一卷有十三法。 《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有十法。 《算数艺术杂志》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 《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增补葛氏。 《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此二十四种并世用所撰目书,又作《相书序》《述异记序》,如此等并在集中。 《登真隐诀》三秩二十四卷,此一诀皆是修行上真道经要妙秘事,不以出世。 《真诰》一秩七卷此一诰并是晋兴宁中众真降授杨许手书遗迹。 顾居士已撰,多有漏谬,更诠次叙注之尔,不出外闻。 《梦记》一卷此一记先生自记所梦征想事,不以示人,《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药白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一卷,《服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灵方秘奥》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撰集《服气导引法》一卷,集《人间诸却灾患法》一卷此九种,所撰集道书,自先生凡所撰集,皆卷多细书大卷,贪易提录,若大书皆得数四,又有图象杂记甚多,未得一二尽知尽见也。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 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昏明中星,见伏早晚,以机转之,悉与天相会。 云此修道所须,非但史官家用。 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轮转循环,不须守视,而患山涧水易生苔垢,参差不定,是故未立。 先生形细,身长七尺二寸,腰止围二尺六寸。 薄皮肤,露筋骨,青白色,长头面,疏眉目,鼻小而平直,长额耸耳,左耳内轮有大黑志如豆,耳两孔里各有十余大毛出外二三寸。 方颐秃鬓,露颡少须发。 右肩上有一紫志如两钱大,右股内有数十细黑子,多作七星形,起正方,如铁枪脚。 眼中常见有异光象。 左右各类,未尝言其状。 闻人说,小来本神仪端洁,十五已上,弥为美茂,每出,路人多叹羡。 虽冬月行,常执扇自障。 年二十九时,于石头城忽得病,不知人事,而不服药,不饮食。 经七日,乃豁然自差,说多有所睹见事。 从此容色瘦瘁,言音亦跌宕阐缓,遂至今不得复常。 音响本清正,大小称形,言词率易无姿制。 行步举动,翩翩轻利,颜仪和明不严毅,小大见之,皆乐悦附,而自令人畏服。 门徒胥附,承奉祗肃,有如宫庭。 小来与人有隔,数岁便不与人共瓯箸饮食。 及长,游处宿息,常自然安置。 性不嘲调,世中戏谑,一切不为。 为人强精魂,夜行独宿,无所疑畏,一生不识魇。 入山以来,巾褐未尝离体。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 ──唐李渤撰吴荆牧陶浚七代孙,名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初娠,母梦日精在怀,并二天人降,手执香炉。 觉语左右曰:当孕男子非凡人,亦恐无后。 及生标异,幼而聪识,成而博达。 因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 年十七,与江敩、褚炫、刘俣为宋升明四友。 仕齐,历数王侍读,皆总记室,笺疏精丽,为时所重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宣旨褒赞,无欲刻石,王俭议异乃止。 年二十余服道,后就兴世馆孙先生谘禀经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 转奉朝请,乃拜表解职,答诏优叹,赐与甚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咸云自齐已来,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又得杨许真书,遂登岩造静,自称华阳隐居,书疏亦如此代名。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 至明帝,欲迎往蒋山,恳辞得止,然敕命饷赉,恒为烦剧。 乃造三层楼,先生居其上,弟子居中,接宾于其下,令一小竖传度而已。 潜光隐曜,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可谓感而遂通者也。 身长七尺八寸,为性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斯应。 少忧戚,无嫉竞,灭喜怒,澹哀乐,或有形于言迹者,是显事厉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恒有云间器。 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 尤长于铨正伪谬,地理历算,文不空发,成即为体。 造浑天仪,转之与天相会。 其纂《真诰》、《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向晦。 及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先生乃引诸谶记,梁是应运之符。 又择郊禅日,灵验昭着,敕使入山,宣旨酬谢。 帝既早与之游,自此之后,动静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恒苦无药,帝皆给之。 又手敕咨迓,先生画两牛,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 时有大事,无不前已奏陈,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献刀二,一名善胜,二名成胜,为佳宝。 梁帝《金楼子》云:于隐士重陶贞白,士大夫重週弘正。 其于义理,精博无穷,亦一时名士也。 先生常作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言朝阳殿,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事竞谈玄理,不习武事,侯景之难,并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有香气,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仍遣舍人监护丧事马枢《得道传》云:“授蓬莱仙监。 ”。 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发布时间:2025-08-14 16:33:3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