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齐天乐萤·绿槐千树西窗悄》全文及赏析 内容: ●齐天乐蝉【作者:王沂孙】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一陽一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 【赏析】这首词以蝉鸣为贯穿全词的线索。 作者把自己的抒情介乎其中,和蝉鸣相互感发生兴的手法,使物我之间描写角度不断转换,人蝉互为虚实的变化一交一 错描绘,从而产生一种意象之间的流动和跳跃,大大拓张了意蕴包容的空间。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写出环境绿槐千树,浓一陰一蔽户,人也恹恹地懒在床 上却被阵阵蝉鸣惊醒。 绿槐千树,当夏令。 悄点染幽谧氛围。 昼眠惊起情境转变。 这里没有直写蝉,却已虚托出蝉鸣的撩人惊心。 惊字表现出词中人缘于某种特定的心境情怀对蝉鸣产生的强烈感受,为下面的借物写情张本。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描写角度由人转到蝉。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借蝉的形貌一习一 性,象征着对这些物性产生深切感受、强烈共鸣。 饮露、吟风自娱的生活,自甘身轻翅薄不为时重的淡泊,固守高洁不群的节操,在词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种情志在此时此世有谁能理解呢? 冰笺意为洁白的信笺。 由轻薄透明的蝉翼兴发的想象,暗指高洁之质。 冰笺谁寄,慨叹欲寄无人的叹问表达情怀无人理解。 其中所蕴含的实际上是最使词人感到悲哀的、不为故旧知已理解。 表达的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沉痛慨叹。 蝉的形象,在传统诗歌中和历代士大夫心目中,历来是高洁的象征具有特定的文化原型意蕴。 如虞世南曾咏凄凉倦耳蝉声阵阵,令人怅触;声声凄凉,不堪卒听。 故云倦耳,凄凉一语关蝉鸣之音和人之心境。 因此,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 琴声与蝉有何关系? 《后汉书·蔡邕传》载,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是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 蔡邕这才明白,不是主人请他饮宴又要杀他。 冠珥是古代贵官冠上的饰物。 词中人根据蝉的感性特征,感发的奇特曲折联想。 莫要再弹奏那捕蝉的琴音,怕去寻觅那貂蝉的冠珥。 表达了词人不愿意再蹈危机,再履官一场之意。 短梦深宫,向人独自诉憔悴。 不管人的感受如何,蝉鸣如故。 绿萌如深宫,在这里做着短梦。 人生如梦,苦况堪与人说。 憔悴借人身心一交一 困之病态,写蝉之身体瘦小与声音悲切,象征意味极浓。 与绿槐千树、西窗和厌厌昼眠惊起遥遥挽合,虚托出人与蝉经历、心态的曲折变化。 蝉无休无止的哀鸣,表现了它对自己的末日的不可解脱的惶恐和悲哀,令人不堪卒听,才会引起他惊心的强烈感受,这里再次回应惊之词眼。 下面写秋景秋意: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续,都是秋意。 过雨指时断时续阵雨。 残虹收尽过雨指夏秋之一交一 ,一陰一睛不定,秋雨断续,黄昏云收雨止。 残虹辉映,雨打落叶,秋意袭人。 此处写景,颇有特色。 抛开自然时序,以残虹收尽过雨,置晚于断续之前,赋予景物一种能动的意态,好一幅凋残满目、秋寒烘笼的秋意图。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一陽一身世。 写夏秋时序变化。 生物也随之由荣变枯。 词人以环境的凋残烘染物态人情。 紧接三句,即写蝉在这时序变易中的孤苦情态。 叶柯是蝉的庇护之所。 但已病,已纤矣。 而蝉的末日已临。 面对此时,曾在夏日不断鸣的蝉,也只能徒徒地追忆往昔繁盛日了。 这时的浅吟低唱,也只能是给自己唱夕一陽一挽歌。 词人在这里用蝉来表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经历。 窗明月碎,碎字用得绝妙,月亮圆挂天空。 但月光却被凋敝的树打碎。 在残叶疏枝的的间隙。 零碎的月光穿过。 窗前树影摇曳,枯树死蝉,景象惨然。 寂静中,似有寒蝉余音飘来。 只有它的躯壳,还存在冷枝枯叶中。 词中人由此不由自主地揣测,这不幸的又不为人理解的小生灵临死前的情状。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 哀蝉辞世定似满怀怨苦魂化为蝉的女子,鬓影参差,形容憔悴。 独自面对青镜,至死不变的节操无人理解,惟祈明镜鉴之,魂断而遗恨无尽也。 逆向地化用齐后一尸一变为蝉的典事,与短梦深再次呼应。 表达含蓄,近似深沉,有悲剧感。 悲剧给人总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词人心中亦是如此。 因为词中人早有一怀相同的遗恨,因而他才会闻蝉心惊,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同感怀。 咏物之法句有两种:一种是抒情主体融合其中,与所咏之物相互感发生兴,通过角度的转换,表现起伏的感情;一种是抒情主体侧身其外,隐于物后,通过时空的变化,展示情感的曲折发展。 这首词采用抒情主体入乎其内,与所咏之物相互感发生兴的手法。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15 12:24:1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