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内容: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綂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始降氣者也。 始而通,終而濟,保其正也,故綂萬物而無外。 夫天者,位也、質也。 乾者,人也、精神也,有其人然後定其位,精神通明然後綂其質,故能雲行雨施、生類繼續。 大明終始而分其六位,乘其隱見而得其變化,故得生成而性命正矣。 是以聖人之當位也,保合於乾元太和之道乃利而終正也。 故能首出庶物萬國保其安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而不息,天之運也。 自强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陽在下也。 陽氣始生,潛而未形,雖德龍德,與衆無以異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德施普也。 陽氣生物始見於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時也,惟大人學之成德可以普天下所利、見明其道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曰:反復道也。 君子能通天下之志、體天下之變,屈舒用舍唯時進退者也。 故當知終之地、守知至之機,有庇人之大德,守事君之小心,雖在上位反而復守其卑。 健於德、敬於人、勤於事上,終日而不懈夕。 猶惕然此其道也。 雖危,何咎君子所以修其德而後其身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曰:進无咎也。 官人者人望其咎也。 位髙者,主畏其逼也,位革於下也,可無懼乎? 位上公也、逼帝王也、可進而謙讓恤患,以勤百姓將務時,以進其道也。 而猶自疑德之薄,而位之下,而卑以自守,故曰在淵无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大人造也。 陽升而萬物相見也,以聖人之大德而爲乎天下,明以周之、神以化之,而莫見其狀,則智惘辨其處,萬物咸仰其宜,利見大人而賴其治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盈不可久也。 陽極則消之,盈則虧之,終則始之也。 亢而不知,雖尊極天下威大四海,未離於悔也。 故聖人與時而消息,則堯授舜、舜授禹,不極於亢,而善其終也。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陽者,剛德之物也。 凡用者皆取象焉,故曰乾坤,其易之門,邪陽肆而不已,則暴時而後動,則治。 夫首者事之,倡也。 故聖人之治天下也,有以誅亂去惡者也,應之而正,非其倡也。 則天下皆覩聖人之用九之無首也。 此天之無私矣,天下之歸矣吉。 何往哉!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 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善於物治之始也,通其情治之道也,利於物而義歸之,守其正則無敗事矣。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 不見是而无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 确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不易乎世,一世而不可辨也,道未行而名不彰也,世非之而不悶也,吉凶與人同患憂則違之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龍德而成行也。 非其位而居君德,謹信以為常,得於正也。 存誠以防邪,立於中也。 善世而不伐,守其謙也。 德博可施,萬物雖利見之,其道未行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 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 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位雖高而猶可進也,德之修也,君子之知,在乎幾也。 上體者,位之大也、難至之地也,而能至之,是其所至而至之,則乃免於悔也,故可與論其幾矣。 事之難,在乎終也,而能終於下,是素知終而能終也,非義以利人則不能矣。 故可與存其義也,進德而不盈也,豈上位而驕乎。 安位以自守也,豈下位而憂乎。 惕然其危,何咎之有!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 何謂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 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上下無常,非求越其羣也,所以自進其德,民歸之。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類之同、氣之合,無情而相從也。 清者,本乎天上之道也;濁者,本乎地下之事也。 聖人在上,君子、小人各得其所,親而從其類,而天下定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 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民歸者,位也,亢窮也,何有於民哉! 賢人何輔哉! 潛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見龍有君德矣;時舍而不用也;或躍以進其道、行其德而自試飛龍,治在一人也。 用九上下皆正,天下得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日中星鳥,春分象也。 乾道乃革,革於隂也。 位乎天德,高明而周也。 時者,天之節也。 乾者,中之動也。 時有節,動有中,亢則俱極矣。 乾善用九,周而不殆,天之德也,可以觀其則矣。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天之道,不形而善始,故謂之乾。 乾始通於物,物得而生也。 物利而成,雖利之而純精不改其正,物自乘其化也。 故聖人經營其始終而不失其正焉,情興於性,大通無累也,故乾之利美矣,安往而不利哉。 不言其所利者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夫乾,剛健中正,為主純精不雜之至也。 故始終六位,隨時發散,能旁通庶物之情。 變化乘時,雲行雨施而無不及,德之大者也。 君子象之,能博其德,乃日可見之行,則民之所利見矣。 故能體化合變而治於無形也。 潛之為言也。 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行未成,則於事不盡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行之成,乃君之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 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剛者,物之健也,人之難御也,履重剛動而失之咎也,時無止也,人道無息也,故乾乾。 因其時,得其上下,乃無咎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地道以上爲用,承天以布生也。 天道以下為用,資始而流形於下也。 三履於地,守得其處,人道之安,據衆之所也。 四升上矣,乘重剛矣。 上近於天,革於衆庶者也。 位逼於尊,德崇於人,而猶自疑而不果,在淵而守下,故得無咎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大人之道、无私之德,而不偏也。 而況於中人乎? 故能觀象立器、征讓與時而無差者也。 人者神之主也,得於人,鬼神之道可知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亢者直,進而不知退,極窮而悔也。 其惟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惟聖人乎? 進退存亡時之然,於我何有焉。 因内外之分明,則保其終而無悔,聖人之道也。 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坤,順也,承於乾而成乾之化也。 臣禀命於君,而致君之治也。 有大通始生之德焉,萬物由之得焉。 萬物由之而形也,無有逺邇而奉順之勤。 不敢怠柔,不失正牝,馬之貞也。 臣道也,待君而後成也。 君子攸行,初離乎族,迷而失道,後保其所,乃其常也。 西南同類,安無成也。 東北喪朋,出而得正,終有慶也。 地承天而體方,臣奉君而為正,逺無不至,多無不能,無疆之德。 故君子定其分,行其事,則叶。 夫無疆之永也。 象曰:地勢。 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無不載,勢順而上,承於天。 君子修博其德,而當承上之事也。 初六,履霜堅氷至。 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 馴至其道,至堅氷也。 隂始凝以極於積柔而為堅,罪始於小欺以至於累惡而為賊。 故為上者不可以不辨,為下者不可以不愼。 不早辨也,馴而順之以至於大也,則無及已。 夫隂陽往來等也。 乾始於潛日之南至而生也,隂生於日之鶉首至履霜,而五隂成而為氷。 何也? 陽天下之大也,隂輔成其内,而其體一也,萬物化也。 陽胎於坎而老於乾,則凝為霜,積而成氷,此隂自成形,而為賊害之始也。 非生之始也。 雖隂盛也而陽潛焉,終得其正也,故賊臣者世皆有之有,隨而滅之,此其象也。 故聖人作為戒云。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靜然而待其天氣,直也。 物得宜而遂生,方也。 無不載焉,大也。 地道之上,居體之中,盡地之理,無私而生成也。 承命而化之,動無不中,何習之有乎,故無不利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體順也,為下之長,守臣之分也。 内含其明而不敢遂,故可因時而發,不失其正。 王或有命,則從之也。 不果首成,代終而以知之,光大能全其道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象曰:括囊无咎,愼不害也。 純隂之升,無陽以明之,則隂不能獨化也。 下體地也。 上又非陽,無天無君之象也。 天地不交之道也。 賢人何由明乎敬愼而懷其道,包括而不敢發,可以無咎譽也。 戒其位於上行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黄,中之文也。 裳,下之飾也。 柔以文治,中而能通,貴而體正,不敢違背,致君之化也。 為臣以之盡道矣。 故大吉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隂之極而陽戰之,曰龍戰也。 戰則兩傷矣。 隂道極,極斯窮,窮則傷,將復壯,因萬物而見焉,故曰于野。 則柔脆者枯死,而堅强者内生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利用永貞,以大終也。 柔戒於邪,長正乃利也。 故君子之用六也,順上而保其正,合其剛大而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順也,靜而含光,能畜治萬物而不敢先也。 順於上而時動成,其終而不怠。 堅剛而得於久,至柔以為剛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君子之辯於初也,既形於履霜則堅氷至,順而致之,然也。 其辯,於君子小人蓋愼乎此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敬而不謟,直内也。 非義而不合,方外也。 敬義不孤,德之大也。 可執一而當之,事至而決之,何習而後爲乎。 是以,不疑其所行也。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含而守下,代其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譽。 蓋言謹也。 地本下矣,而上無天純隂之用,閉之道也。 君子謹而晦之,免於害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文在於中者,能通天下之理也。 得其樞矣,於何而不利焉。 是以為,臣體柔能正大位,揚君之大化也。 則美在其中而四肢暢矣。 正德於時而天下形矣,舉事而可乆也,天下則之以之為業,美之至也。 隂疑於陽,必戰。 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类也,故稱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黄。 隂,純隂者也。 雖盛衰之無盡窮也,故爲治之主焉,為君道焉。 在於四時而消息則迭興,而未始相離也。 陽極則隂生,其中隂極則陽復其中,至於交會,則有進退之事。 陽勝隂,理固然也。 隂勝陽,悖之道也,故稱隂老而乾戰焉。 堅氷之至也,隂之盛,陽憚而疑,故戰也。 勿以隂盛而謂之無陽乎,陽潛而運,乃在中也。 慮其將來,疑於無陽也,故稱龍焉。 外由隂也,故类稱血焉。 戰而兩傷,故云玄黄之雜色也。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勿用。 有攸往,利建侯。 象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剛生於柔,動在險中,屯也。 天地之道,交而生物。 君民之道,交而生事。 物者得治後生也,事者經之而後遂也。 難而營之,動於險中而獲於大通以正也。 非智者不能善其道也。 陽震,春四時之首也。 雷雨動而滿盈,造物之始也。 猶除草而為居也。 始於冥昧未見也。 險在於前矣,何所往哉。 安而立已,勤而力民,協其力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雲,畜雨者也。 雷,下震之,將降而滿盈也。 君子務時經綸而可大也。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剛居屯初,造化經始之時也。 險在前,民思其安也。 君子知其時而不決進,故磐桓。 於下,居所用正,正則民安歸下,則衆所服,故動於下,建侯封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㓂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隂者,依陽而成也。 況當此,屯時欲進,應五。 雖至於乘馬班如,裝飾器備而不可往者,乘初之㓂也。 極數之變以待會終,得其依者,守中執志之正也。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 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從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逺於陽,欲依於五,五與二也。 將來得乎是無謀度器備以從禽也,故獲於林中。 君子知幾不如捨之,往則吝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時之屯,隂求陽之深也。 之其應者,皆乘馬備飾而待於行,兩意求之而遂往,明得其情,吉無不利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屯動於險中,非常之時也。 有非常之才而後可以濟之矣。 五守中,而獨應,無膏澤以及天下也。 小以自守可也,將以大正,凶之道也。 施豈光乎。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屯難而後者也,以柔居極,屯道窮也。 乘馬班如,將何行乎,故泣血漣如,凶可知也,不能久也。 坎下艮上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亨。 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再三瀆,瀆則不告。 瀆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山下有險,而止,昧於所從,蒙也。 夫知昧而求決者,通之道也。 決而當於時,適於中道,乃行也。 亨,蒙之理,非求我也,求我,蒙不能明也。 待蒙求我,志應而後發也,告者精意而上請也,初志乎決剛中,求辨於理,故來告也。 至於再三,則或多矣,瀆蒙者也。 其肯告乎蒙者,無知也。 以其不知以養其所知,亨。 蒙之道乃聖功利而正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水泉出,而未通止所也。 德不博不能及於物,淺學之蒙也。 君子以之克己而果行,廣學以育德而後能通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説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承於陽而發蒙也。 隂奉陽而始明,全德以及物也。 刑者失而後治之道也。 雖隂至明可以刑人,而説桎梏正法而已,長用之,則吝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陽剛也,明也。 初奉之而求其辨,三附之而委其質,比初之蒙而無情係於三,故吉也。 居中而正配於五,婚姻之吉也。 家道大者莫先於正夫婦也。 居中貴而委身於卑,能接之以禮者也。 子能克家,莫過是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乘於陽而説之,失位而不顧其應者,蒙也。 不能自保而為不順,曷用娶之,無所利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逺實也。 逺於陽也。 困何以明。 守位而困,可惜者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隂蒙無知,童之道也。 以柔德委,順於二。 而二剛,巽之居尊與能,得其為上之道,故吉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㓂,利禦㓂。 象曰:利用禦宼,上下順也。 三已應也。 茍恱於三,擊而取之,動不妄干,爲宼也,擊而歸之。 應下以順上,保終無間,故利用宼也。 乾下坎上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待也。 剛居於尊,安於險之道也。 能制下,健以為用,君子待命而已,不可自任,則剛健終不陷也。 君子觀其爲而動之,其義豈窮哉。 五以險德而位於天,雖非坦道,强毅而制下也。 剛中而有孚也。 獲剛健之臣而不敢不説,則不勞而待其功矣。 故光通而貞吉,復何險之有哉。 是以利涉大川,而無險不濟也。 文王君人也,得九五之位。 仲尼位下也,居君子之事合,兩而待之,則上待下之能,下待上之命。 觀是需之情可見矣。 象曰:雲上于天,需。 君子以飲食宴樂。 澤來矣,君子待命而不勞於慮,而得其治也,飲食宴樂而已。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利用恒,无咎。 未失常也。 郊逺者也,未履其位,行不犯難也。 用其常不失其素矣。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 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行逺也,沙,邇乎水,剛履其位,敵對於五,五非敵也。 可以待也。 君子之道,無執也。 與時而行也。 得其中者,雖小有言,吉終而已矣。 九三,需于泥,致宼至。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 自我致宼,敬愼不敗也。 上險可犯也。 剛以在上,待命於泥,逼難而濡難,猶外矣。 我致之,而宼至,敬愼之,不敗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剛險居上,而承之難,從事者也。 動而見傷矣。 坎隂處下,幽穴之物,而今升之,待陽之運而出,難也。 則不可不順以聽之。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剛德中正,施令而治者也。 治事已獲衆之奉,待其酒食而已。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 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需坎上也,道之終則反覆也,入于穴矣。 乾覆其上,三爻來而不假待也。 知道之終能固其所,而敬為主,雖不得其位能吉其終也。 坎下乾上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 剛來而得中也,終凶。 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能盡物之情也。 訟之者,其昧於先乎,兩其情,則上剛而下險,兼其象,則中心險而行健,得無訟乎。 訟之所由興於二也,内剛險也。 居中理可信也,不中塞也,上健可懼也。 直可申也,故中吉。 人不與訟也,故終凶。 大人志尚中正者,利而見之辨也。 陷于下矣,又好爭焉,故可涉于險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相違而與處事,訟之象也。 君子見其未著,防其未形,則逺訟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 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柔非勇於訟也,上迫而至訟。 訟初有言,辨明而通,其志不長,其訟得於終吉之道也。 訟之長,凶之咎也。 其吉於初已乎。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 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為下訟上,訟可得乎,自貽其患也。 不可而退,還竄其邑,自守其寡,不敢上敵,猶無眚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 或從王事,无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處下之上,從乎剛陽,而訟通矣,食其德矣。 乘剛而待之,危也。 從上得附,故終吉矣。 夫以柔附上,非聽其訟亦,為上忤矣。 故至有命,則行之不敢自成也。 夫不爭於外者,善矣夫。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三柔附我,故我不能敵,初之訟也。 以就三之命,變其訟之應也。 安貞而吉,何所失哉。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中正上行,雖訟而吉大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剛居訟,終能訟而得其終也。 專攻得其非,上或賞也。 三脱其服,象褫疾也。 坎下坤上師,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師,衆也。 貞,正也。 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 又何咎矣。 五天位也,而以非陽居之,或有戰爭之事。 二剛陽也,而能正衆,可崇任之,佐其尊而臣也。 文人之謂,居中而奉,行險而順,以殺上。 殺毒其人,而人從也。 專其命,咎,則吉復大矣。 又何咎焉。 象曰:地中有水,師。 君子以容民畜衆。 地中有水,故能有得其潤,而保其廣地之用也。 蓋象乎君子也。 則能得其情而獲其治道,出於民也。 故君子以容而畜之,顯仁以藏用也。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春秋傳言: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理。 有必然之勝者,師出而謀合之。 為臧,乃其律也。 失之,是以凶也。 夫律者,軍事之命也。 師之興,主君不能親之,是以授其命而不授其事。 名曰專征。 此古師之道也。 軍誌曰:軍之所承於君者,師之可戰,君曰無戰,必戰可也。 師不可戰,君曰戰之,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其名,退不避其罪,本乎社稷之衛也。 或以聽君主之制為律,豈足是哉。 愼諸,其在授人以律乎。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 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受命而能正衆也。 吉何咎哉。 王者以天下為心,用兵非以怒也,平之非喜殺也。 三錫命非私也,安萬邦而已矣。 六三,師或輿尸,凶。 象曰: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師之出也,任於一人。 剛中者也。 多則或矣。 非其任也。 何功之有,吉。 二剛也。 而以隂柔乘其上,是兼其領也。 輿師之凶也。 宜哉。 無君上之命,則免矣。 故曰或也。 六四,師左次,无咎。 象曰:左次,无咎。 未失常也。 左者不用之地,待其師命而已,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 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居尊雖柔,待而有獲也。 何以利乎,柔不能臨衆也。 執命而授德人,則無咎矣。 二剛中而繼體於五,其長子乎。 命授一人,帥師可也。 三柔弟子也。 命不可二也。 其輿尸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師之終復於大君者,居天下而無私。 故誓師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功存社稷之公也,天下共之有。 開國而封之者,承家而食之者,此功之分也。 王執而正之,非惠之私也。 小人不原於天命,不足於貴位,故至亂邦。 此易之終戒也,而失於用也。 坤下坎上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象曰:比,吉也。 比,輔也。 下順從也。 原筮元永貞,无咎。 以剛中也。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後夫凶,其道窮也。 衆畏險民,咸其安也。 輔其正而獲吉也。 剛位於尊也。 本其陽之德行,仁也。 居中可以長正也。 長正可以寧方也。 筮而比之,亦何咎也,則不寧,輔而安矣。 後夫道窮,雖求輔,凶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載水而澤也,水得地而安也。 下得上而寧也,上得下而位也。 故先王建萬國和親諸侯,然後天下安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 有孚,盈缶終來。 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衆各保其所居也。 能初以求比,是以吉也。 知乎幾,辨乎微,爲天下首。 比必自誠信盈於素分也。 素分盈,則主恩及,而他吉來矣。 六二,比之自内,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為五内比,應而相合,承其私也。 為衆所覩也。 能自守中正,故保其吉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不正,不能辨,其去就,而輔於上,無首也。 可比非其人乎,不亦傷矣。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比於尊,剛承上,輔賢,得正,吉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 位正中也。 舍逆取順,失前禽也。 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為天下王也,背之以來,皆吾人也。 則可以安天下矣。 獨守其中,而私其應,為衆所觀,非顯其私歟。 疾其背,而愛其向也。 則失其不來者矣。 邑有家者也,私也,豈王者顯私也。 偏其私,故邑人不誡,王所使之,然也。 雖顯,其吉。 正其位而尊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無誠於附,道窮,而比,戮,斯及矣,何終哉。 乾下巽上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密雲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小畜,隂上得位,而陽皆應之也,柔畜,剛也。 大為小所畜,其畜不能全。 小畜而已也,故健而巽,剛下柔也。 剛居中,巽柔而從其畜。 志得而後通也。 雨者,隂陽和,隂行其道,則盛而為雨。 小畜,志於上,往也,自得其位而已。 使陽而巽,其澤不足,以下濟也。 則密雲而不雨也。 雲自西郊而東也,隂消而退未能行施也。 小人來,居上位,非中正之德,君子無所承也。 其何足光哉,不能畜君子之大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 君子以懿文德。 風行天上,而不能畜大也。 言行德之大也。 文德者,德之小也。 君子之道,無所備也。 畜其文德,與時行也。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乾,本上也。 三陽尚上也,應而歸焉。 巽以行志,復自我道,何以咎哉,其義吉也。 九二,牽復,吉。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志乎畜而不能全也。 雖與我而非應,可以牽,而巽之自復其道。 得時之中,故吉也。 九三,輿説輻,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隂之微,不能大畜,其亦已矣。 故初應二,牽巽志而行,自復其道,至於三,斯極之矣。 上飛制下,終於小畜,理固然也。 思不能行,行脱其輻也。 陽不制隂,夫不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一隂也,而衆陽趨焉,非其所治者也。 則懼其傷害矣,奉與五剛,誠信相與,近而相親,固也。 尊而肅民,安也。 何傷害,惕懼之,患哉。 可無咎乎。 九五,有孚,攣如。 富以其鄰。 象曰:有孚,攣如。 不獨富也。 卦唯一隂,鄰而奉已,已亦交愛,有孚攣如,資貨與同,不獨自厚,巽而行志者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 月幾望,君子征凶。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 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小畜,畜其餘未始於道,小不能畜,陽得行其志,上不可全無。 下無所遂志,故其終焉。 既雨,得行其道也,旣處安其所也。 尚德載陽為所畜也,隂專於陽危之道也。 月近望,隂盈盛也。 君子征凶,陽疑而不敢進也。 以爻語之,則得志以體。 言之,則小畜。 此言巽,隂之終而不係於爻也。 兌下乾上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 説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一隂而履於陽,為下之長,衆之趨焉。 是以危而履虎尾也。 語其上下,則下承上也。 言其情,則説而奉於乾也。 失其所履而全其所承,是以不咥人,亨。 情之所歸,則三也。 故以卦命之。 其於履,則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 其義也能制其度,得其光明也。 隂者陽之求,而履之陽不競者,以隂失位而凶陽,抑其情而不亂上之正,而咸得其履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 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上天下澤得其履也。 君子辨賢、不肖而上下定之,則民無覬倖之望也。 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履得其所履,吉也。 過之則咎。 以剛志而守下,不求其隂,進之不以為榮,獨履素,行之節是以,無過咎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 中不自亂也。 履不得其履,寧倡無僣。 二以剛比柔,見利,不撓其志。 居易幽退,履其所履,中正之吉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武人為于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 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咥人之凶,位不當也。 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卦皆無諸,隂而三,自以為己任。 眇目能視,跛足能履,豈足恃哉。 僣履非位,咥其冝也。 而志擬於剛,欲為武人,大君之行凶之災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象曰:愬愬終吉。 志行也。 三以不順,為衆同棄而已,近也。 愼於難履者也,心懼不足相與,在乎守卑以承於上,為上所任。 果獲其志得其終,吉也。 九五,夬履,貞厲。 象曰:夬履,貞厲。 位正當也。 三柔失位,志比武人,五為一卦之主,明得帝位取而決之,非求係於情也。 然三者,衆之趨也。 雖曰決之,正之危也。 位正當也。 何其患乎。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歸其本也。 不顧其邪,自履其所得履之終也。 則可以心視其往之履,而考其善應也。 積其行,得其終,歸其有慶者矣。 旋其元吉哉。   发布时间:2025-08-15 13:04: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