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教孝章第五 内容: 【原文】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 世多不孝,皆因习移。 意既罔觉①,智又误用。 圣人在上,惟教为急。 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慎择。 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 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饭王应梦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②,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③,越礼④犯纪,妄作无忌。 虽欲救之,急难格化。 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注释】①意:清刻本《文昌孝经注解》中为“愚”。 本书采用其说法。 罔觉:无知。 ②匪僻:邪恶。 ③凶顽:凶狂且不易制伏。 ④越礼:不遵循礼仪法度。 【译文】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 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 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 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 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 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 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 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 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 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原文】药石①之师,惟贤是与。 行己②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 孝无畸形,因其本然,还所固有。 朝敦③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 虽至愚氓,无不晓习。 如是为教,功实不少。 为功为罪,职岂易任。 惟名尊严,其实如何? 孝弟④是宗。 能孚孝者,弟亦本诸。 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 教不可误,师不可违。 自重在师,率教⑤在弟。 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注释】①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 ②行己:谓立身行事。 ③敦:敦促;督促。 ④弟(tì):同“悌”,遵从兄长。 ⑤率教:听从指教,遵从教导。 【译文】能够导人向善的师傅,只教人以贤良的品德。 立身行事端正庄重,以忠信引导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 孝道更没有畸巧,不过依于人的自然本性,复归人的固有善性。 朝夕不断地敦促教导,长幼都依循而行,总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导。 虽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没有不熟悉的。 像这样教育学生,功德实在是不少。 既能立功也能获罪,师傅一职不是那幺容易胜任的。 师傅的名称甚是尊贵威严,其实质又是什幺呢? 就是以“孝”“悌”为根本。 如果能够以孝服人,“悌”的品质也就本于此而立了。 帮助国君治理国家,移风易俗,完全在于以儒为师。 师傅不可误人子弟,子弟不可以违背师傅。 师傅应当自重自爱,弟子应当遵从教导。 孝本来都是自性具备的,但有了师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兴起。 【原文】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 一或干不孝,何能全弟行。 罪愆①有攸归,师实难卸任。 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注释】①罪愆(qiān):罪过;过失。 【译文】偈说:孝悌虽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赖良师的时时警省。 一干不孝的事情,怎幺能使“悌”行圆满。 罪愆有所源自,师傅实在难于推卸责任。 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训导弟子才能有确定的准则。 【原文】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 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译文】又有偈说:教化虽然有赖好的师傅,人们也应当自己谨慎。 无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费了师傅的教训。 【评析】教孝,即教训孝道。 本章意在说明,孝道虽为人之本来善性所具备,但有赖于良师的教导。 老师既可以教人为善,也能够教人为恶,所以老师更应该自重自爱。 发布时间:2025-08-15 14:35:3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