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隣水縣志卷之三 内容: 目錄:聖廟、武廟、文昌廟、社稷壇、神祗壇、先農壇、厲壇、羣祀、寺觀、宗祠祀典志祀典:祭法炳於《戴記》,凡聖賢神祇之族,皆在祀典,以有功烈而報之也。 而答陰答陽,有壇、有廟、有祠,履乎其地而精神以生,行乎其庭而志氣以肅,妥侑介福,庶無怨恫乎! 聖廟聖廟向稱文廟,嘉慶年間御史條奏謂大聖人不宜與武並列,宜以文昌爲文廟與關帝配,故今稱爲聖廟聖廟,在治東一里懷仁山下,宋崇寧初建,其創無攷。 明萬曆戊申,知縣尹愉重修。 末年爲流寇所燬,僅有戟門下石坊。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時亨創修大殿三楹,崇聖祠三間。 三十二年,知縣蔣擢復修。 四十四年,知縣徐枝芳重修,並增兩廡、鄉賢、名宦、節孝各祠。 乾隆十三年,知縣陶以敬增修屏牆,塗以丹艧。 十五年,教諭高繼允始於正殿內修置至聖四配、十哲龕座,又照部文設立各木主。 十八年,知縣席紹元捐置祭器。 四十五年,知縣魏守曾重修。 四十六年,知縣江有本捐募修補,並案撥張家溝、殷家觀、廻龍寺三處,每年各佃戶上鮮米,城中市斗十石,以爲補修飜蓋、培築垣牆之費。 出入計會,經學官衙門收支,歷今五十餘年無紊。 嘉慶二年,啟聖祠爲賊所燬,教諭唐學聰捐募修補。 十八年,知縣吳秀良大加修建,於二十年落成。 規模宏敞,煥然一新矣。 計大殿三間,東西廡各五間,鄉賢、名宦祠各二間,忠義祠三間,櫺星門石坊一間,聖域、賢關、大槽門各一道,石坊各一座,明倫堂三間,內有臥碑一座,兩壁刻朱考亭夫子忠孝廉節四大字。 齋房一間,節孝祠三間,外槽門一座,周圍黌墻數十雉。 崇聖祠三間,在正殿後,居黌宮內。 道光五年,閤邑紳士因正殿板壁枋柱白蟻叢蝕,係展拓出外,爲風所侵,捐貲將正殿依舊制重新改修。 十一年,知縣余紹元以公項餘貲,照前式補葺海壩泮池。 嘗攷元解瑨廟學門記,廟學三門之制,禮經無明文。 元貞初,瑨職教成都,視綿州學,得宋故石碑云古營造法式,以上天帝座前三星曰靈星,王者之居象之,故以名門。 先聖爲萬世絕尊,古今通祀,衮冕南向,用王者禮樂,廟門之制悉如之。 世所謂櫺星及凌霄者,承誤也。 正殿供至聖先師孔子位周魯哀公誄孔子曰尼父,爲立廟舊宅,置卒守焉。 漢高帝十二年,過魯,祀孔子以太牢,詔諸侯王卿相至郡國,先謁廟,後從政。 元帝詔太師褒成君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賜霸爵關內侯。 平帝元始元年,謚孔子褒成宣尼公。 後漢明帝永平二年,詔學校皆祀周公、孔子。 十五年,幸闕里宅,祀仲尼及七十二弟子。 章帝元和二年,祀孔子於闕里,作六代之樂。 和帝封褒尊侯。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於闕里。 桓、靈時,詔孔廟置百戶卒史,掌禮器,春秋享禮,出王家錢給大酒値,河南尹給牛羊豕各一,大司農給米。 靈帝元光元年,置鴻都門學,畫先聖及七十二弟子像。 魏文帝黃初中,詔起舊廟,設卒守。 齊王正始七年,令太常釋奠,以太牢祀於辟廱,以顏淵配。 晉武帝太始三年,詔太學及魯國四時以三牲祀,釋奠於中堂,以顏子配。 七年,皇太子親釋奠於太學。 宋高祖永初中,詔魯郡修葺墳廟。 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採晉故事,舞六佾,設軒懸之樂,器用悉依上公。 齊武帝永明三年,學士釋奠於先聖先師,用元嘉故事。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親修謁拜禮,改謚文聖尼父,封後人爲崇聖侯,拜孔氏四人、顏氏二人,復給邑百戶,與周公並饗。 文成帝詔宣尼之廟,別敕有司薦享。 北齊天保間,制,春秋二仲,釋奠於先聖先師,以時修葺祠廟。 每月朔,制祭酒領博士弟子以下及國子諸生、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於階下拜孔聖,揖顏回。 梁元帝承聖初,於荊州建宣聖廟,自圖聖像,爲之贊書之。 南北五代,崇祀不廢。 隋文帝開皇初,贈孔子爲先師尼父,周公爲先聖,南面,孔子東面,制國學、州縣學,春秋仲月上丁釋奠。 唐高祖武德二年,詔國學分立周公、孔子廟。 太宗貞觀二年,別祠周公,尊孔子爲先聖,顏子爲先師配焉。 四年,詔州縣立廟,四時致祭,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配。 二十年,詔皇太子釋奠於先聖、先師,遣官釋奠州縣。 高宗顯慶二年,仍尊孔子爲先聖,顏子爲先師。 乾封元年,贈孔子太師。 總章元年,贈顏子少師,曾子少保,武后封道隆公。 元宗開元七年,詔春秋釋奠用牲牢,屬縣用酒酺。 八年,詔顏子、十哲像俱侍坐,從祀,曾參像侍坐十哲之次。 圖七十子及二十二賢於廟壁。 十三年,幸孔子宅親奠,以太牢祀墓,置卒守,復孔氏賦役。 令天下州縣立廟,賜百戶,充春秋享奠。 二十七年,追謚孔子文宣王,服衮冕,樂用宮縣,舞用八佾。 贈十哲公侯爵,曾子以下六十七子爵皆伯。 德宗貞元二年,釋奠,詔自宰臣以下畢集,祝版自署名畢,各北面肅拜。 後周高祖廣順二年,奠闕里廟,謁墓。 宋太祖建隆三年,詔文廟門立戟十六,親撰文宣王、兖公二贊,從祀賢哲,命當時文人爲之。 太平興國中,特免孔氏子孫庸調,詔孔宣襲封文宣公。 真宗咸平三年,追謚元聖文宣王。 大中祥符二年,詔太常禮院定州縣釋奠禮器數,改謚至聖文宣王,執桓圭,冕九旒,服九章。 天禧元年,詔《釋奠儀注》及《祭器圖》,令崇文館雕印,頒行下諸路。 仁宗景祐元年,詔釋奠用豋歌。 至和二年,詔封孔子後爲衍聖公。 神宗熙寧八年,制文宣王冕十二旒,兗國公顏子等皆依本朝郡國封爵品服。 徽宗崇寧元年,詔追封孔鯉爲泗水侯,孔仮爲沂水侯。 大觀二年,詔躋子思從祀。 四年,詔文宣執鎮圭,並如王者之制,廟門增戟二十四。 困學紀聞:崇寧改用冕十二旒。 黃岡萬蔚亭注云:宋史元祐六年,國子司業蔣靜奏准增冕爲十二旒。 金章宗明昌二年,孔子廟門置下馬碑。 元世祖至元十年,詔春秋二丁釋奠,執事官員各公服如其品,陪祭諸儒襴帶唐巾行禮。 成宗大德元年,敕各官蒞任,先詣先聖廟拜謁,方許以次詣神廟。 十一年七月,武宗追封爲大成至聖文宣王,祀以太牢。 文宗至順元年,稱顏子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孟子亞聖。 明太祖洪武二年,詔文廟附祀鄉賢名宦。 十四年,文廟成,遣官以太牢祀,詔神主不設像。 上遂視學,頒釋奠儀。 二十四年,敕每月朔望,太學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學長吏以下,詣學行香。 成祖永樂四年視學,服皮弁,行一奠四拜禮。 八年,正文廟繪像聖賢衣冠,令合古制。 十二年,釋奠,增十二籩豆。 憲宗成化二年,增樂佾爲八佾。 世宗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 按明史,嘉靖九年,禮部議曰:人以聖人爲至,聖人以孔子爲至。 宋真宗稱孔子爲至聖,其義已備。 今宜去王號及大成文宣,稱至聖先師孔子,稱廟不稱殿,其四配稱復聖、宗聖、述聖、亞聖,十哲以下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 一切公侯伯不宜復稱,以混成周封爵之制,章服之加,起於塑像,今宜遵國子監規制,製木主,擬定大小尺寸,著爲定式,塑像即令屏撤,以別釋氏之教。 疏入,報可。 國朝順治二年,定謚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 十四年,改謚爲至聖先師孔子。 康熙二十三年欽頒御書萬世師表匾額。 三十五年欽頒御製孔子贊、顏曾思孟四子贊,發直省立碑。 孔子贊並序: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 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埀憲。 此正學所以常明,而人心所以不冺也。 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 行道者勳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 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終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 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爲治國平天下之凖,其奚所取衷焉? 然則孔子之爲萬古一人也審矣。 朕巡省東國,謁視闕里,景企滋深,敬摛筆而爲之贊曰:清濁有氣,剛柔有質。 聖人參之,人極以立。 行著習察,舍道莫由。 惟皇建極,惟皇綏猷。 作君作師,埀統萬古。 曰惟堯、舜、禹湯文、武。 五百餘歲,至聖挺生。 聲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繫,亦嚴筆削。 上紹往緒,下示來型。 道不終晦,秩然大經。 百家紛紜,殊途異趣。 口月無踰,羹牆可悟。 孔子之道,惟中與庸。 此心此理,千聖所同。 孔子之德,仁義中正。 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庶幾夙夜,朂哉令圖。 遡源洙泗,景躅唐虞。 載歷庭除,視觀禮器。 擒毫仰贊,心焉遐企。 百世而上,以聖爲歸。 百世而下,以聖爲師。 非師夫子,爲師於道。 統天御世,惟道爲寶。 泰山巖巖,東海泱泱。 牆高萬仞,夫子之堂。 孰窺其籓,孰窺其徑。 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顏子贊: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 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 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舍行藏,王佐之器。 曾子贊: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新民,止善爲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 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成統緒,修明訓辭。 子思子贊: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 九經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成德之門,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贊: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 性善獨闡,知言養氣。 道稱堯舜,學屏功利。 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雍正四年欽頒御書生民未有匾額。 乾隆三年欽頒御書與天地參匾額。 嘉慶五年欽頒御書聖集大成匾額。 道光元年欽頒御書聖協時中匾額。 木主明嘉靖九年定制,高二尺三寸七分,闊四寸,厚七分。 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 朱地金書。 四配主高一尺五寸,闊三寸二分,赤地墨書。 啟聖主同。 四配十哲兩廡高一尺四寸,闊二寸六分,厚五分。 座高二寸六分,長四寸,厚二寸,赤地,墨書。 位正中南面,始於唐開元二十八年。 主既南面,獻官自應北面。 明宋濓拘漢宣帝西面再拜及開元禮獻官西向之說,謂北面非神道尚右之義,今仍北面爲正。 東配二位〔四配書子〕復聖顏子,名回,字子淵,魯曲阜人,自魏正始配享,唐太宗稱先賢,明世宗稱復聖述聖子思子,名伋,字子思,宋徽宗時從祀,臨平二年升列十哲,咸淳間始與曾子並升配享,明稱述聖西配二位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南武城人,即今山東嘉祥縣,唐高宗時從祀,開元八年配享,明稱宗聖亞聖孟子,名軻,字子輿,鄒縣人,宋神宗元豐七年配享,明洪武五年罷配享,踰年復之,嘉靖稱亞聖東哲六位〔十二哲書號〕先賢閔子。 子騫名損,魯人,家語爲費宰。 先賢冉子。 仲弓名雍,魯人,伯牛之族,爲季氏宰。 先賢端木子。 子貢名賜,衛人,初爲信陽宰,或作贛。 先賢仲子。 子路名由,一字季路,魯之卞人,即今泗水縣,仕魯爲蒲大夫。 先賢卜子。 子夏名啇,衛人,鄭云溫國人,仕魯爲莒父宰。 先賢有子。 子有名若,史記字子若,魯曲阜人,舊在東廡第七位,乾隆三年從徐元夢請升殿內卜子下西哲六位先賢冉子,伯牛名耕,魯鄆城人,爲中都宰。 先賢宰子,子我名予,魯曲阜人,仕齊爲臨淄大夫。 先賢冉子,子有名求,仲弓之族,爲季氏宰。 先賢言子,子游名偃,吳人,仕魯爲武城宰。 先賢顓孫子,子張名師,陳人。 以上俱唐開元從祀。 先賢朱子,元晦名熹,一號晦菴,婺源人,徙建陽,謚文康,宋淳佑從祀,康熙五十一年升。 原列東哲,因升有子,故列此。 東廡先賢三十九位〔兩廡書名〕先賢蘧子瑗,字伯玉,衛大夫,唐開元從祀。 明嘉靖九年,以孔子嚴敬,非弟子,改祀。 雍正二年,以蘧瑗汲汲於仁,以善自終,又以孔子大聖,食於堂上,瑗大賢,坐於西廡,亦禮之所安,復祀。 先賢澹臺子滅明,字子羽,魯武城人,亦云費縣人。 先賢原子憲,字子思,魯人,亦云宋人,檀弓作仲憲,爲夫子宰。 先賢南宮子适,字子容,禮記作縚,《史記》作括,魯人,孟僖子之子仲孫閱也,居南宮,因姓,謚敬叔。 先賢商子瞿,字子木,魯人。 先賢漆雕子開,字子若,一作憑字子開,蔡人,鄭元成曰魯人,習尚書。 先賢司馬子耕,字伯牛,宋商邱人,《家語》作司馬犁耕,與《史記》俱字子牛。 先賢梁子鱣,字子魚,《史記》註作鯉字叔魚,魯人。 先賢冉子孺,字子魯,一作曾,《家語》冉儒字子魚,魯人。 先賢伯子虔,古本《家語》作處,字子晳,今本作子楷,魯人,《史記》子析。 先賢冉子季,字子產,魯人,或作子達。 先賢漆雕子徒父,字子有,《家語》漆雕從字子文,一作子期,魯人。 先賢漆雕子哆,字子斂,《家語》作侈,齊人,一作魯人。 先賢公西子赤,字子華,魯人。 先賢任子不齊,字子選,楚人,《史記》字選。 先賢公良子孺,字子幼,陳人,《家語》作儒字子正。 先賢公肩子定,《家語》作公堅,字子仲。 《史記》公堅定字子中,魯人,或曰晉人,或曰衛人。 先賢鄡子單,《史記》字子家,無縣亶。 《家語》有縣亶,字子象,無鄡單,疑是一人,魯人。 徐廣作鄥善,一作鄥單。 先賢罕父子黑,字子索,或作子素,《家語》作宰父黑字索,一字子黑,魯人。 按《氏族畧》亦只有宰父氏,無罕父氏。 先賢榮子旂,《史記》字子旗,《家語》作榮祈,魯人。 古本《家語》字子顏。 先賢左人子郢,《史記》字行。 《家語》左郢字子行,魯人。 按通志畧,當以左人複姓爲正。 先賢鄭子國,《家語》作薛邦,字子徒,魯人。 《史記》避漢高祖諱,以邦爲國,鄭字疑薛字之誤,或曰實兩人,雍正二年增祀。 先賢原子亢,字子亢,《家語》作原伉,字子籍,正義亢作冗,魯人。 先賢廉子潔,字子曹,《家語》字子庸,《史記》字庸,衛人,古史作齊人。 先賢叔仲子會,字子期,《文翁圖》作噲。 《家語》魯人,鄭云晉人。 先賢公西子輿如,字子上,魯人,《史記》作公西輿。 先賢邽子巽,《家語》作邦選,字子餘,《史記》訛邦爲邽,字子斂,《文翁圖》避諱,以邦爲國,作國選,魯人。 先賢陳子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陳人,一名元字子元。 先賢琴子牢,《家語》字子開,《文翁圖》字子張,衛人。 先賢步叔子乘,字子車,會典通作叔乘,一作少叔乘,齊人。 先賢秦子非,字子之,魯人。 先賢顏子噲,字子聲,魯人。 先賢顏子何,魯人,字冉,明嘉靖九年,以《家語》不載罷祀;雍正二年,以家訓及宋人顏高贊俱稱顏氏八賢,去何只七人,復祀。 又見前。 顏祖。 先賢縣子亶,字子象,明嘉靖九年,以《史記》不載,又疑鄥、單是一人,罷祀。 雍正二年,以當時原無確據,仍爲二人復祀。 先賢樂正子克,周人,孟子弟子,雍正二年,以孟子稱爲善人信人,又曰其爲人也好善,當在子羔之列。 增祀。 先賢萬子章,齊人,孟子弟子,雍正二年,以《史記》稱孟子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增祀。 先賢周子惇頤,字茂叔,宋道州人,居濓溪,學者稱濓溪先生,謚元。 先賢程子顥,字伯淳,宋洛陽人。 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謚純。 淳祐元年從祀。 先賢邵子雍,字堯夫,宋范陽人,徙嵩縣,謚康節,咸淳三年從祀。 東廡先儒二十六位〔共六十五人〕先儒公羊氏高,齊人,生周末,一云子夏門人,唐貞觀從祀。 先儒伏氏勝,字子賤,鄒平人,秦博士,焚書時獨於壁間藏之。 漢文帝命晁錯往受尚書,唐時從祀。 先儒董氏仲舒,河間廣川人,漢景帝博士,武帝時以賢良對策爲江都相,元文宗從祀。 先儒后氏蒼,字近君,漢郯城人,修明禮經,漢武帝時博士,嘉靖九年考求古禮,以爲定禮之宗。 從祀。 先儒杜氏子春,河南緱氏人,生漢哀平間,劉歆門人,唐貞觀祀。 先儒諸葛氏亮,漢襄陽人,先世瑯琊陽都人,封武鄉侯,謚忠武。 雍正二年以居心仁恕,開誠布公,知出處大節,明君臣大義,純乎天理,合乎聖道增祀。 先儒王氏通,字仲淹,隋龍門人,教授河汾,其弟子謚曰文中子。 嘉靖九年從祀。 先儒陸氏贄,字敬輿,唐嘉興人,謚曰宣。 道光六年以明體達用,學術精粹,道與伊傅爭衡,文與典《謨》接軫,增祀。 先儒范氏仲淹,字希文,宋吳縣人,封汝南公,謚文正。 康熙五十三年祀。 先儒歐陽氏修,字永叔,宋廬陵人,謚文忠,嘉靖九年祀。 先儒楊氏時,字中立,將樂人,學者稱龜山先生。 明宏治祀。 先儒羅氏從彥,字仲素,宋南劍州人,學者稱豫章先生,謚文質。 明萬曆祀。 先儒李氏侗,字愿中,宋延平人。 朱子受其河洛之業,爲述延平問答,稱延平先生,謚文靖,亦楊時門人。 明萬曆祀。 先儒呂氏祖謙,字伯恭,其先萊人,遷婺州,墓題東萊先生。 嘉泰八年謚曰成,嘉熙三年改忠亮。 景定從祀。 先儒蔡氏沈,字仲默,宋建陽人,隱居九峯山,稱九峰先生,謚文正。 明正統祀。 先儒陳氏淳,字安卿,號北溪,宋龍溪人。 雍正二年,以所著論、孟、大學、中庸日義等書,其言太極言仁諸篇,發明天埋全體,朱子語人以南來吾道喜得陳淳。 增祀。 先儒魏氏了翁,字華甫,宋邛州蒲江人,謚文靖。 雍正二年,以當南宋邪說鼓簧之時,能維持正學,所著九經要義等書,於聖道大有發明。 增祀。 先儒王氏栢,字會之,號魯齋,宋金華人,謚文憲。 雍正二年,以點校四書經史,推明河洛九疇,著經書演義,闡發濓洛淵源。 從祀。 先儒趙氏復,字仁甫,元德安人。 雍正二年,以所著傳道圖、伊洛圖、希賢錄等書,北方知有程朱學自復始。 增祀。 先儒許氏謙,字益之,號白雲,金華人,稱白雲先生。 雍正二年,以讀書窮探深微,著有四書叢說等書,扶翼經義,網維世教。 增祀。 先儒吳氏澄,字幼清,號草廬,崇仁人,明以忘宋事元黜。 今考澄著述,五經四子各有詮註,而學基、學統、矯輕、警惰等篇,於紫陽書實多發明。 乾隆二年從尚書甘汝來請,復祀。 先儒胡氏居仁,字叔心,明餘干人,著居業錄,以敬名齋,人稱敬齋先生。 萬曆從祀。 先儒王氏守仁,明餘姚人,讀書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謚文成。 增祀。 先儒羅氏欽順,字允升,號整菴,明泰和人,謚文莊。 雍正二年以實行教士,著《困知錄》,周程微言至今不墜,皆其力也。 增祀。 先儒黃氏道周,謚忠端,福建漳浦人,道光五年從祀。 先儒湯氏斌,號潛菴,謚文正,河南睢州人,潛心理學,有功聖道。 乾隆九年祀。 西廡先賢三十八位先賢林子放,字子邱,魯人,明以《家語》不在弟子列,改祀。 今以問禮之本,親炙聖人休光,即非弟子,亦理所安,復祀。 先賢宓子不齊,字子賤,魯人,爲單父宰。 先賢公冶子長,字子長,《家語》作萇,魯人。 《史記》齊人,范寗曰名芝。 先賢公晳子哀,字季沉,齊人。 《史記》公晳哀,字季次,《索隱》作公析克。 先賢高子柴,字子羔,《家語》齊人,《史記》衛人,仕衛爲士師。 《禮記》子臯。 先賢樊子須,字子遲,仕於季氏。 《《家語》》魯人。 鄭云齊人。 先賢商子澤,字子秀,《史記》子季,魯人。 先賢巫馬子施,字子期,陳人。 《史記》巫施,字子旂,爲單父宰。 鄭云魯人。 先賢顏子辛,或作韋,字子柳,魯人,《史記》作幸。 先賢曹子恤,字子循,蔡人。 先賢公孫子龍,字子石,古本《家語》作寵,衛人。 鄭云楚人,孟云趙人。 先賢秦子商,字子丕,《家語》字丕茲,今本作不慈,魯人,鄭云楚人。 先賢顏子高,字子驕,《家語》作刻,一作尅,魯人。 先賢穰駟子赤,《家語》字子從,秦人。 《史記》作壤,字子徒。 先賢石作子蜀,字子明,今本《家語》作石子蜀,古本作石之蜀,秦人。 先賢公夏子首,字子乘,《家語》作守,字乘,魯人,又作公氏。 先賢后子處,《史記》字子里,今本《家語》作石處,字堅之,齊人。 先賢奚容子蒧,《家語》作奚蒧,字子楷,《史記》子晳《文翁圖》魯人。 正義衛人。 《氏族大全》奚仲之後。 先賢顏子祖,字襄,《家語》名相,字子襄,魯人,或即曾子所謂也。 《闕里文獻考》古本《家語》無顏祖,今本《家語》無顏何,《史記》則兼有顏祖、顏何。 先賢句井子疆,字子疆,衛人。 闕里志,字子野,山東志,字子孟,今本《家語》字子界,《史記》作句井,《正義》作勾井。 先賢秦子祖,字子南,魯人。 鄭云秦人。 先賢縣子成,字子祺,《家語》字子橫,魯人。 先賢公祖子句茲,《家語》作公祖茲,字子之,魯人。 先賢燕子級,字思,《家語》字子思,《史記》作伋。 《石室圖》秦人,一作魯人。 先賢樂子欬,《史記》字子聲,《家語》名欣,秦人。 先賢狄子黑,《家語》字晳之,一作子晳,《史記》字晳,衛人。 先賢孔子忠,字子蔑,《家語》孔弗,《史記》孔子兄孟皮之子。 先賢公西子蒧,字子尚,《史記》子上,魯人。 先賢顏子之僕,《家語》字子叔,《史記》字叔,魯人。 先賢施子之常,字子常,《史記》字子恆,魯人。 先賢申子棖,《家語》申續,字子周,《史記》申黨,字周《文翁圖》作堂,後漢作棠。 鄭云即申續。 棖、黨、堂、棠皆一人也,宋作兩人。 先賢左邱子明,中都人。 《授經圖》曰魯人,楚左史倚相之後。 先賢秦子冉,字開,蔡人,唐開元從祀,明以《家語》不載罷祀。 雍正二年以《史記》既書其姓,復標其字,是必實有其人,復從祀。 先賢牧子皮,力牧之後,雍正二年以趙歧註牧皮與琴張、曾晳皆事孔子增祀。 先賢公都子,齊人,雍正二年以研辨性善之理闢義外之說增祀。 先賢公孫子丑,齊人,雍正二年以趙岐註孟子既沒,萬章、公孫丑記其所言有功於孔孟之道增祀。 先賢張子載,字子厚,郿人,居橫渠,稱橫渠先生,謚明,淳祐元年從祀。 先賢程子頤,字正叔,稱伊川先生,謚正,淳祐元年從祀。 西廡先儒二十四位〔共六十二人〕先儒穀梁氏赤,《尸子》作俶,顏師古作喜,字元始,魯人,生周末,唐時從祀。 先儒高堂氏生,《索隱》字伯,魯人,漢博士,唐時從祀。 先儒孔氏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生漢武帝時,唐貞觀從祀。 先儒毛氏萇,趙人,字長公,漢河問獻王博士,善說詩,世謂毛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先儒鄭氏元,字康成,東漢高密人。 唐貞觀從祀。 明嘉靖以學未顯著,改祀。 雍正二年,以注經論禮百餘萬言,囊括大典,網羅百家,出處進退,一衷於道,朱子有可謂大儒之稱,復祀。 先儒范氏甯,字武子,晉鄢陵人,南昌太守。 唐貞觀從祀。 明嘉靖以學未顯著改祀。 雍正二年以崇學敦教,闡發仁義,所著《春秋穀梁集解》,詞意精審。 復祀。 先儒韓氏愈,字退之,唐修武人,封昌黎伯,謚文,宋元豐從祀。 先儒胡氏瑗,字翼之,宋海陵人,爲湖州教授,又召爲國學直講,稱安定先生,謚文昭。 嘉靖祀。 先儒司馬氏光,字君實,宋夏縣涑水鄉人,封溫國公,謚文正。 咸淳三年祀。 先儒尹氏焞,字彥明,一字德充,宋洛陽人,賜和靖處士,雍正二年,以學窮根本,德備中和,質直宏毅,著《論語解》從祀。 先儒胡氏安國,字康侯,宋崇安人,謚文定,明正統元年祀。 先儒張氏栻,字敬夫,宋綿竹人,號南軒先生,謚宣。 景定二年祀。 先儒陸氏九淵,字子靜,宋金谿人,稱象山先生,謚文安,明嘉靖祀。 先儒黃氏幹,字直卿,號勉齋,宋閩縣人,謚文肅。 朱子壻雍正二年以朱子授以所著書曰:吾道之託在此。 後金華四子遞衍其傳,正學賴以不絕。 增祀。 先儒真氏德秀,字景元,一作希元,宋浦城人,一作建寧人,稱西山先生,謚文忠。 明正統祀。 先儒何氏基,字子恭,宋金華人,謚文定。 雍正二年,以黃幹弟子得淵源之懿,所著《學庸解》《書大傳》《易啟蒙》《近思錄》,皆以發揮前人之意。 其學本於心得,增祀。 先儒陳氏澔,字可大,宋南康人。 雍正二年以生於宋季,不求聞達,博學好古,潛心禮經,著《禮記集註》,列於學宮,稱雲住先生。 增祀。 先儒金氏履祥,字吉父,號仁山,元蘭谿人,謚文安。 雍正二年以著《大學章句疏義》《論孟集註》多先儒未發之義,增祀。 先儒許氏衡,字仲元,河內人,稱魯齋先生,謚文正。 皇慶二年祀。 先儒薛氏瑄,字德溫,明河津人,稱敬軒先生,謚文清。 隆慶祀。 先儒陳氏憲章,字公甫,明新會人,隱白沙,稱白沙先生。 萬曆從祀。 先儒蔡氏清,字介夫,號虛齋,明晉江人,謚文莊。 雍正二年以學以靜虛爲主,飭躬砥行,不愧衾影。 所著《易經理解》及《四書蒙引》行世。 增祀。 先儒劉氏宗周,浙江山陰人,謚忠介。 道光二年從祀。 先儒陸氏隴其,字稼書,平湖人,雍正二年以精研程朱之學,兩任邑令,以德化民,入官西臺,章奏抒誠,端方孝友,笑言不苟,所著諸書能發前人所未發。 從祀。 按七十二賢有公伯寮在內,宋元豐七年以荀况、揚雄從祀,其後揚雄於明洪武二年黜,公伯寮、荀况于宋嘉靖九年黜,俱附于左。 改祀於鄉者三人唐貞觀從祀,明嘉靖九年以經術猶人改鄭眾,字仲師,東漢開封人盧植,字子幹,東漢涿州人服虔,字子慎,東漢榮陽人罷祀十一人戴聖以下八人皆唐貞觀從祀,至嘉靖九年黜公伯寮字子周,魯人,以讒仲由黜。 荀况字卿,周末趙人,以言性惡黜。 揚雄字子雲,成都人,以事莽黜。 戴聖字次君,漢梁人,以贓吏黜。 劉向字子政,漢宗室,以誦神仙方術黜。 賈逵字景伯,東漢扶風人,以附會圖讖黜。 馬融字季長,東漢扶風人,以貪鄙附勢黜。 何休字邵公,東漢人,以黜周王魯,註《風角書》黜。 王肅字子雍,魏剡人,以黨司馬纂魏黜。 王弼字輔嗣,魏山陽人,以旨宗老莊黜。 杜預字元凱,晉杜陵人,以黨貴建短喪黜。 《闕里文獻通考》云《漢書》古今人表有南容,又有南宮敬叔。 顏師古於南容注曰南宮縚,於南容注曰南宮适。 故明夏洪基斷爲二人,以南宮縚、适、括字子容者爲一人,以仲孫閱說謚敬叔者爲一人。 又孟懿子亦以父命學於孔子,今從祀無何忌,又以南宮敬叔與南容爲一人,是遺卻弟子敬叔、懿子兩人矣。 又云《左傳》有仲孫何忌及說,《小戴》有孺悲,《射義》有公罔之裘、序點,《家語》有孔璇、惠叔蘭,《莊子》有常季,《晏子》有鞠語,《呂覽》有顏涿聚,《史記》作顏濁,《鄒文翁石室》有廉瑀,《魯峻石壁畫》有子服何,皆受業孔子,其中未必無可採入從祀者。 又云易有田何、施讐、孟喜、梁邱賀、費直、焦延壽、高相、京房諸家,三傳有賈誼、胡母生、江公數家,皆不列於祀典。 意者三傳傳經,漢儒傳傳既祀左、公、穀,不復及賈生耶? 又先儒之祀,始自貞觀,當時惟王弼注獨顯,是以進弼而不及他氏耶? 至明又罷弼祀,於是易師竟闕秩祀云《夔府志》云南宮閱一作說,即仲孫說也,謚敬叔,孟僖子之子,師事孔子。 又闕里志:按《史記》、家語,南宮适一名縚,與南宮敬叔應是兩人,論語註合而爲一,讀史定疑辨其爲悞,今分別志之。 顧亭林《日知錄》云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二月,詔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唐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元、服虔、賈逵、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寗等二十二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 今有事於太學,並令配享廟堂,蓋所以報其傳道之功。 迄於宋之仁、英,未有改易,可謂得古人敬學尊師之意者矣。 至有明嘉靖九年,欲以制禮之功,蓋其豐昵之失,而逞私妄議,輒爲出入,殊乖古人之旨。 夫以一事之瑕,而廢傳經之祀,則宰我之短喪,冉有之聚歛,亦不當列於十哲乎? 棄漢儒保殘守缺之功,而奬末流論性談天之學。 於是語錄之書日增月益,而五經之義委之榛蕪,自明人之議從祀始也。 附隨同丁祭名宦等祠激揚之典,莫大於四祠,士女之行,不外乎四祠。 乃觀名宦,則我朝雖有多人,並非本邑官長,鄉賢則尤閴然,豈吏治民行不古若與? 而志內所載政績人物,則儘有過於前明所祀者。 此無他,申報咨部,所費不貲,而允准甚少,渺茲小邑,力不能辦也。 如此則祗同虛設,何足以示勸耶? 忠義自古惟致命遂志者乃克當此則併祀孝友之孔公,觀其事實,不過益篤孝友一語。 志內似此甚多,若皆得與忠義並列,則祠內將有充塞之患。 始而疑爲舛錯,及觀祭文,則係忠義、孝友兼舉。 嘉慶初年,部議亦稱爲忠義孝友祠。 試思鄉賢亦重在孝友,豈孝友而足祀兩祠? 甚矣,名實之不符也。 余觀夔屬志書,未建昭忠祠者,即將殉難入忠義祠,是爲得之。 節孝亦須請時申明入祠,而殉難婦女,夔屬亦多以入節孝祠者。 名宦祠明知縣朱瑩、于福、魏溶;教諭曾倫〔俱詳治蹟〕國朝魯南公朱馬剌,滿洲鑲白旗都統,一等阿思漢尼哈番。 順治二年,從肅王定蜀,爲前鋒都統。 時獻賊餘孽未靖,奮勇當先,所在擴滅,開拓疆里,大有功於西陲。 巡撫四川杭愛,滿洲正白旗人。 康熙十九年巡撫四川。 時吳逆初平,餘燼未絕,撫綏流遺,約束軍士,毎冒暑至邛雅,飛芻輸粟,百姓賴以安集。 卒於官,士民思之。 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字純菴,遼陽人。 康熙四十一年任川臬,讞决平允。 時接察兼權盐茶,西爐甫定,積引未疏,芳籌畫徴收,歲無停滯。 修葺文翁石室爲錦江書院,士欣然向學。 卒於官。 四川松茂道王隲,山東福山進士。 康熙十九年任松茂道。 時蜀甫定,廣爲招徕,又築都江堰以溥水利,士民感戴。 以上四人,邑本所載而未列事蹟,今據他本補之。 南伊馬喇朱馬喇弟,官前鋒護衛。 賊黨趙雲貴圍保寧,與戰,連矢射賊死,圍遂解。 康熙十三年,吳逆叛,又以叅領從征。 次廣元,偽經畧王平藩授首,以次廓清,功最甚。 巡撫四川姚締虞,字岱鹿,湖北黃坡人。 順治己亥進士。 巡撫四川,查勘田畝,令民自首,糧賦戶口為之改觀。 善調劑民生利弊。 卒於官。 巡撫四川噶爾圖,滿洲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查丈田畝,募民墾闢,流移復業。 刊刻大學衍義,頒發膠庠,訓迪士子。 又節省驛站八帑,修劍關傾圯道路,至今賴之。 勇畧將軍趙良棟,字擎之,陝西邊衛人。 康熙十八年奉討吳逆,號令嚴肅,賊莫敢攖。 奮威將軍王進寶與賊將王平藩相持於保寧,棟以偏師由陰平間道直抵成都,賊眾奔潰,郡邑大定。 會進寶亦奏捷保寧,棟遂乘勢收復全川,蜀人德之。 卒謚忠襄。 布政使高起龍,字霖蒼,鑲白旗人,康熙四十年任。 檄州縣徵收錢糧,自封投櫃,禁利派,均承辨,吏肅民懷。 升貴州巡撫,巡按四川郝浴,字水滌,直隸定州人。 順治八年以御史按蜀。 時巨寇劉文秀等踞滇黔,吳三桂專閫,駐師保寧,七年無功,欲至,劾其縱兵焚掠,任私人、蓄異志諸奸狀。 無何,三桂敗衂,退走漢中,全蜀震動,傳言賊旦夕至。 曾補行辛卯鄉試,浴任監臨,入闈鎮靜安人心,又一晝夜七馳檄,曉以大義,三桂始返旆。 浴授機宜,乃固守。 既賊抵保寧,勢甚張,浴親歷行間,激發忠義,遂奏捷。 兩川以次奠安。 以上六人,他本人名宦祠,而邑本未載,然由魯南公四人推之,一例也。 鄉賢祠宋兩浙提舉彭戢明監察御史巡按貴州楊純陝西漢中府知府楊一鈞廣東韶州府知府談倫陝西洮州府教授吳明魁敕封文林郎廪生楊芳春以上五人見人物志吏部文選司主事劉三才湖北公安縣知縣孔宏頤湖南衡山縣知縣劉明節以上三人有科名無事蹟可考訓導呂閈陝西崇信縣知縣甘宗道陝西涇陽縣教諭鄢郢江蘇鎮江府照磨楊佚名湖廣興國州訓導侯佚名〔《興國州志》秩官侯大有四川隣水人〕褒城縣訓導甘佚名〔《褒城縣志》卷四職官表十甘宗周隣水人〕以上六人事蹟無攷有崇祀鄉賢石碑及詳報印冊可憑忠義祠明直隸徐州知州陳桂棟詳人物湖廣麻城縣教諭孔承宣詳人物節孝祠明吳湝之妻,談氏侯世延之妻,吳氏周在邠之妻,陳氏周之健之妻,彭氏周五女國朝楊伯元之妻,汪氏甘明宣之妻,李氏鍾士槐之妻,梅氏劉宗書之妻,陳氏彭加壽之妻,包氏熊宗筠之妻,梁氏熊本溶之妻,陳氏梅成松之妻,吳氏雍正元年九月初五日奉旨:旌表節義,乃彰善大典。 每見直省地方有力之家乃能上達,而鄉村貧窶之人則多湮沒無聞,深可憫惻。 著督撫學臣及有司遍加採訪,務使苦寒守節之家同霑恩澤。 至節婦年逾四十而身故,計其守節已歷十五載以上者,酌量旌奬。 又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爲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致冺沒,不能使人有所觀感。 著於地方公所設立祠宇,將前後忠孝節義之人,具標姓氏於其中,已故者則設牌位於祠內,以時祭祀,用以昭幽光而垂永久。 該部議奏。 欽此。 部議敬請勅下直省督撫學臣,令所在有司遍加採訪,盡行申報。 其守節十五載以上,年已四十而又身故者,一體旌表。 直省各府州縣建忠義孝弟祠於學宮之內,節孝祠則別擇地營建,俱立牌坊,標題姓氏,已故者春秋二祭。 至建坊銀兩,應行停止。 奉旨:建坊銀兩仍給與,餘依議。 欽此。 禮器聖廟禮器籩六十四、豆五十二、簠二十五、簋同、俎三十六、豋一、鉶二十二、大爵杯三十八、小爵杯十六、香爐十二、燭臺十、祝版二、塊篚十八。 樂器麾一、金鐘十六、玉磬同、鼓一、柷一、敔一、琴六、瑟四、簫六、笛六、笙塤二、箎二、節二、搏拊二、排簫二、羽籥三十六。 祭器豋盛太羹鉶盛和羹簠盛黍稷簋盛稻梁籩盛形鹽、鰝魚、棗、栗、榛、菱、芡、鹿脯豆盛鹿醢、醓醢、魚醢、兔醢、韭菹、菁菹、芹菹、笋菹、白餅、黑餅、脾析、豚拍俎盛中牛一、左羊一、右豕一篚盛帛製法太羹〔煮肉汁,不用鹽醬,牛羊俱可〕和〔豬脊腰子切片,薑、椒、鹽、醋、豆粉炒膾而成〕黍、稷、稻、梁〔各揀完好,淘淨熬成飯,以小碗盛〕形鹽〔潔淨白鹽印成虎形〕鰝魚〔預用白魚鹽醃晒乾,臨祭溫水泡洗,切段,酒、醋浸用〕鹿脯〔預以鹿肉晒脯,臨祭煮熟,切條〕鹿醢〔水焯熟,撈起,加鹽、醋、酒、椒、薑、葱酢。 如無鹿,以羊代之〕醓醢〔用豬脊肉,切方,製同鹿醢〕兔醢〔用活兔肉,製同上〕韭菹〔以韭切去本末用中四寸〕菁菹〔芟菁〕芹菹〔芹菜,摘洗淨,切同前〕笋菹〔不論亁鮮,洗淨切段〕棗、栗、榛、菱、芡〔不論亁鮮,完好潔淨〕牛、羊、豕〔俱用牲黑色,各先取血一碟〕脾析〔牛白葉細切,湯熟,鹽酒造〕豚拍〔豬肩上肉〕白餅〔白麵造〕黑餅〔蕎麵造〕酒〔自造〕帛〔正位用綾,餘絹練白色,長一丈八尺〕大成殿陳設正位中:白磁爵三,次豋一,次篚一,次俎三,次香燭案。 豋左簠二,簠左鉶一,鉶左籩十,豋右簋二,簋右鉶一,鉶右豆十四配位:白磁爵三,簠一,簋二,俎三,無牛,鉶二,籩八,無黑白餅,豆八,無脾析、豚拍,篚一十二哲:白磁爵三,鉶一,牲盤一,豕首,俎一,無羊,簠一,簋一,籩四,無榛、菱、芡,豆四,無醓醢、兔醢、韭菹、笋菹正殿:酒樽共六,正位一,四配各一,十二哲共一東廡:六十二位,每二位一案,共三十一案,銅爵各一,豕首一,豕肉二,酒樽二,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西廡同名宦、鄉賢、忠義、節孝四祠,各帛一、羊一、豕一、籩四、豆四、尊各一、爵三。 樂章惟迎神、徹饌、送神與後不同。 其初獻、亞獻、三獻三章,則《舞譜》也。 迎神樂奏咸平之章,無舞:大哉至聖,峻德宏功。 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則有常,昭茲辟雍。 有虔簠簋,有嚴鼓鐘〔上尺工六五上五六五六工尺六尺四上上五六工上五工六六工上尺工六尺上〕。 初獻樂奏寧平之章,作寧平舞:覺我生民,陶鑄前聖。 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惟靜。 既述六經,爰斟三正〔上尺工尺工六五六五六工尺上尺工尺上六六工上六五六五六工尺五六工上〕。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作安平舞:至哉聖師,天授明德。 木鐸萬年,式是羣辟。 清酒惟醑,言觀秉翟。 太和常流,英材斯植〔上尺工六五六工尺六工五六工尺四上上五六五上六五六六上尺六上尺六尺五六工上〕。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作景平舞:猗歟素王,示予物軌。 瞻之在前,神其寧止。 酌之金罍,惟清且旨。 豋獻既終,弗遐有喜〔上六工上工六五六上五六工六尺四上尺上五六上五工六六工五六五尺四上〕。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與迎神同,無舞:璧水淵淵,崇牙嶪嶪。 既歆宣聖,亦儀十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鬷假有成,羹牆靡愒〔上尺工尺六尺四上五上五六工六尺上尺上尺上上六五六六工上尺工六尺上〕。 送神樂奏咸平之章,無舞:煌煌學宮,四方來宗。 甄陶胄子,曁予微躬。 思皇多士,奏厥功。 佐予永清,三五是隆〔上五六工上尺工尺上五六工六工尺上工六五六工尺四上上五六工五六工上〕。 以上載通志。 欽定樂章〔乾隆八年〕迎神樂奏咸平之章〔一云昭平〕:大哉孔子,先覺先知。 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徴麟紱,韻答金絲。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奏寧平之章〔一云宣平〕:予懷明德,玉振金聲。 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 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一云秩平〕:式禮莫愆,升堂再獻。 響協鼖鏞,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奏景平之章〔一云敘平〕: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 彝倫攸殺,至今木鐸。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一云懿平〕: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黌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凟。 樂所由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奏咸平之章〔一云德平〕:鳬繹峩峩,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以上舊志。 舞譜舞用六佾每佾人數如其佾數共三十六人初獻作寧平舞。 至哉聖師,天授明德。 木鐸萬世,式是羣辟。 清酒惟醑,言觀秉翟。 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覺〔一舞〕我〔二舞〕生〔一別腳〕民〔一扯圈〕陶〔一召〕鑄〔二召〕前〔一揖〕聖〔對面〕巍〔兩舞〕巍〔對面〕泰〔一擺腳〕山〔一灌耳〕實〔一別腳〕予〔二別腳〕景〔一揖〕行〔一擺手〕禮〔一舞〕備〔二舞〕樂〔一擺腳〕和〔二擺腳〕豆〔對面一擺腳〕籩〔對面二擺腳〕惟〔一揖〕靜〔朝上〕既〔一別腳〕述〔二別腳〕六〔一提腳〕經〔一扯圈〕爰〔一擺手〕斟〔二擺手〕三〔三擺手〕正〔一叩頭〕覺我生民,陶鑄前聖。 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惟靜。 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亞獻作安平舞。 至〔一舞〕哉〔二舞〕聖〔一別腳〕師〔一扯圈〕天〔一召〕授〔二召〕明〔一揖〕德〔一對面〕木〔兩舞〕鐸〔一對面〕萬〔一擺腳〕世〔一灌耳〕式〔一別腳〕是〔二別腳〕羣〔一揖〕辟〔一拱手〕清〔二舞〕酒〔二舞〕惟〔一擺腳〕醑〔二擺腳〕言〔對面一擺腳〕觀〔對面二擺腳〕秉〔一揖〕翟〔朝上〕太〔一別腳〕和〔二別腳〕常〔一提腳〕流〔一扯圈〕英〔一擺手〕材〔二擺手〕斯〔三擺手〕植〔一叩頭〕終獻作景平舞。 猗歟素王,示予物軌。 瞻之在前,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 登獻既終,弗遐有喜。 猗〔一舞〕歟〔二舞〕素〔一別腳〕王〔一扯圈〕示〔一看尖〕予〔二看尖〕物〔三看尖〕軌〔一蹲身〕瞻〔背一召〕之〔背二召〕在〔一別腳〕前〔一扯圈〕神〔對面一舞〕其〔對面二舞〕寧〔一揖〕止〔一拱手〕酌〔一看尖〕彼〔二看尖〕金〔一揖〕罍〔一扯圈〕惟〔一召〕清〔二召〕且〔一蹲身〕旨〔一蹲身〕登〔一擺手〕獻〔二擺手〕既〔三擺手〕終〔朝上〕弗〔一舒手〕遐〔二舒手〕有〔三舒手〕喜〔一叩頭〕祝文祝文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 屬文教昌明之會,正禮節樂和之時。 辟雍鐘鼓,咸薦恪於馨香;泮水膠庠,益致嚴於籩豆。 茲當仲春秋,祇率彝章,肅展微忱,聿將祀典,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 尚饗。 又祝文惟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茲當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清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 尚饗。 名宦祠祝文卓哉羣公,懋修厥職,澤被生民,功垂社稷。 茲惟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 尚饗。 鄉賢祠祝文於惟羣公,孕秀茲邦,懿德卓行,奕世流芳。 茲惟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 尚饗。 忠義祠祝文維靈禀賦貞純,躬行篤實。 忠誠奮發,貫金石而不渝;義問宣昭,表鄉閭而共式。 祇事懋彝倫之敘,性摯莪蒿;克恭念天顯之親,情殷棣蕚。 模楷咸推夫懿德,綸恩特闡其幽光。 祠宇維隆,歲時式祀。 用陳尊簋,來格几筵。 尚饗。 節孝祠祝文維靈純心皎潔,令德柔嘉。 矢志完貞,全閨中之亮節;竭誠致敬,彰閫內之芳型。 茹冰蘖而彌堅,清操自勵;奉槃匜而匪懈,篤孝傳徽。 絲綸特沛夫殊恩,祠宇昭垂於令典。 祗循歲祀,式薦尊醪。 尚饗。 儀注春秋仲月上丁釋菜,直省各縣祀事先師孔子,在城文武官咸得與祭。 行禮班次,文東武西,知縣、教官爲一班,把總等爲二班,俱穿朝服。 禮畢,服蟒袍補褂回署。 按行禮之時,應有糾儀之人,其與祭生員等,應穿藍衫公服,不執事者,隨班陪祭,勿徒人到名列已也。 執事俱於本學生員中派用,預期示知,先令演習其數量焉。 至廟祝,先期洒掃殿宇堂階,及祭日,司戶於殿上戟門各一人候唱司啟閉,即應赴勿失。 通贊,一名典禮,立堂階左,贊行禮之總名,各廟同。 鳴贊,二人,立堂階左右,主唱跪,三叩首,各廟同。 引贊,二人,立官前引導唱禮。 捧帛,預實帛於篚候。 唱跪進奠神後,仍接置案上。 迎神,預執杯候。 唱灌地,曰:降神,神降。 讀祝,預書祝文,浮粘版上,候唱跪官左讀之。 司尊,預實樽酒,候唱舉冪,以勺酌之。 執爵,預滌爵,候唱捧以授酒,與捧帛同。 盥洗,掌匜槃巾帨,候官滌水拭手。 陳設,牲饌、燈爐、各案器,依定位預爲陳設。 監宰,監看宰牲,去角與蹄甲以入俎。 造鐉,庶品,如法燔炙剝烹,擺設盤內。 香燭,預以香燭伺候。 臨祭點注爐臺。 飲福,一執杯酒,一捧盤肉,進於獻官,仍接退。 燔瘞,候唱:燔柴,燎罏,瘞毛血,西北坎。 徹饌。 祭前司啟各牲饌蓋唱徹,畧爲移動。 以上各廟禮數如之。 歌童四名,在童生中選擇教習,歲給優免儀注前二日,各衙門設齋戒牌,承祭官、分獻官各致齋二日。 前一日,省牲禮,執事者舉祝案送致齋所,承祭官視畢,送致前後殿安設,一跪三叩頭,退。 承祭官率僚屬朝服上香,監視宰牲,並瘞毛血,今俱用補服。 正祭日。 主祭、分獻、陪祭各官朝服人兩房門序立〔通贊唱〕,答祝版〔引贊唱〕,更衣朝服升堂〔引各官從東階上〕,序爵序事,請祝〔請祝版至〕簽名〔各官書名〕,下堂〔從西階下通贊唱〕啟戶〔各門大開〕,樂舞生就位,執事者各司其事。 分獻官就位,陪祭官就位,助祭官就位,主祭官就位〔文東武西〕,瘞毛血〔司毛血生將毛血捧出中門外,埋於西北隅坎內〕,啟牲,饌蓋,迎神,樂奏咸平之章,樂作〔引贊唱〕。 詣西北隅迎神,引眾官至,神降,眾官打躬,復位〔通贊唱〕,參神〔鳴贊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眾官俱立〕,樂止〔通贊唱〕,行初獻禮,樂奏寧平之章〔引贊唱〕。 詣盥洗所,沭手淨巾。 詣酒尊所,司尊者舉冪酌酒,升壇〔導承祭官由東階上入殿〕。 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跪。 進帛〔捧帛生以帛跪進〕,奠帛〔承祭官捧帛拱獻〕,進爵、獻爵〔執爵生以爵跪進,承祭官接爵拱獻〕,叩首,興〔通贊唱〕,讀祝〔引贊唱〕,詣讀祝位,跪〔鳴贊唱〕,眾官皆跪〔引贊唱〕。 讀祝文〔讀祝生至祝案前跪,三叩,捧祝版於案之左〕,讀祝〔讀祝畢,捧祝版照前安置,三叩首,退〕,樂作〔引贊唱〕。 叩首〔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禮,鳴贊唱〕,興,眾官皆興,行分獻禮〔引贊唱〕。 詣復聖顏子神位前,跪進帛〔捧帛生以帛跪進〕,奠帛〔承祭官捧帛拱獻〕,進爵,獻爵〔仝〕,叩首,興。 詣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神位前〔如前儀。 其十二哲與兩廡分獻官升壇奠帛、獻爵,亦照承祭官行禮,與四配同,引贊唱〕。 復位〔承祭官從西門出西階下,分獻官各復位立〕,行亞獻禮,樂奏安平之章,樂作〔引贊唱〕,陞壇。 行終獻禮,樂奏景平之章〔如前儀,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唱〕,詣飲福受胙位〔承祭官至殿內立。 捧酒胙二人,取正中一爵,羊左一膞,自正位案前拱舉,至福酒,福胙位右旁跪,接福酒,福胙,二人左旁跪。 引贊生唱〕,跪飲福酒〔承祭官受爵拱舉,授接爵執事〕,受胙〔承祭官受胙拱舉,授接胙執事,由正階下送獻官署〕,叩興〔承祭官三叩首興〕,復位〔通贊唱〕,謝神〔嗚贊唱〕:跪興〔承祭官及分獻與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通贊唱〕。 徹饌,樂奏咸平之章,樂作〔牲饌稍爲移動〕,樂止〔通贊唱〕。 辭神,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鳴贊唱〕,跪叩首〔承祭官分獻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禮〕,興,樂止〔通贊唱〕,送神〔引贊唱〕。 詣送神所〔眾官俱至戟門〕,神去,眾官打躬〔通贊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生各至位前,一跪三叩,捧起,祝在前,帛次之。 捧饌生跪不叩,捧起在後,各捧至燎所正位。 帛,爵俱由中門出。 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饌過,乃復位立,通贊唱〕,望瘞,樂作〔引贊唱〕,諸望瘞位,舉柴燔祝帛〔焚畢〕,復位,樂止〔通贊唱〕,闔戶〔鳴贊唱〕,禮畢,散班。 名宦、鄉賢、忠義、節孝四祠,隨丁祭,派官分獻,儀如兩廡。 每月朔釋菜,望日上香,以教官行禮。 崇聖祠肇聖王孔氏木金父公,至聖始祖,自宋遷魯,始姓孔,位居中裕聖王孔氏祈父公,至聖高祖,位居左。 詒聖王孔氏防叔公,至聖曾祖,位居右。 昌聖王孔氏伯夏公,至聖祖,位居次左。 啟聖王孔氏叔梁紇公至聖父,仕魯爲陬邑大夫,晚娶聖母顏氏,禱尼邱山,誕生至聖,位居次右,皆南面。 宋真宗封聖父爲齊國公,顏氏魯國太夫人,亓官氏鄆國夫人。 仁宗詔齊國公像易以九章之服,立廟聖殿後。 元文宗加封聖父爲啟聖王,聖母爲啟聖王夫人。 明世宗加啟聖公封爵,令天下學宮皆建啟聖祠。 我朝雍正元年,詔封孔子先世五代皆稱王,俱用聖諱,啟聖祠改爲崇聖祠。 東配享二位〔皆稱名,後同〕先賢顏氏無繇,字路,《家語》:顏繇,字季路,顏子回之父。 先賢孔氏鯉,字伯魚,子思、子伋之父。 西配享二位先賢曾氏點,字晳,《家語》字子晳,《史記》作曾蒧,曾子參之父。 先賢孟氏激,字公宜,魯公族孟孫之後,孟子軻之父,元封邾國公。 東從祀三位:先儒周氏輔成,周子敦頤之父。 先儒程氏珦,字伯溫,二程子顥頤之父,贈永年伯。 先儒蔡氏元定,字季通,隱居西山,謚文節,世稱西山先生,蔡子沈之父。 西從祀二位先儒張氏迪,宋神宗時出知涪州,立身端潔,居官廉直,貧不能歸,葬於郿。 張子載之父。 先儒朱氏松,字喬年,歷吏部司勳郎中,出知饒州,元追謚獻靖,贈喬國公。 朱子熹之父。 祭日或在至聖之前,或分官一時同祭,亦惟子孫不先祖父之義也。 陳設正位五案,與四配同。 配位銅爵三,豕首一,豕肉一,無豕,餘與十二哲同。 從祀無豕首,餘同兩廡,儀注悉同。 前殿朝服,三跪九叩三獻,惟無樂佾,無飲福受胙。 祝文:惟王尼山毓秀,盛德發祥,獨生夫子,萬仞宮牆。 茲因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清薦,以先賢顏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孫氏配。 尚饗。 又一本祝文:惟王奕葉鍾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 凡聲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探本。 宜肅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 茲以仲春秋聿修祀事以先賢〔下同〕殷家觀、迴龍寺、張家溝,以上三處係無主僧產,乾隆四十五年,經知縣江有本撥入聖廟,以作行年培脩之資。 計租米三十擔,交學官存支。 關帝廟廟在縣中街。 順治十八年,知縣李時亨建修正殿並崇聖祠。 乾隆三十四年,知縣彭雲際重修正殿,並塑夫子聖像。 嘉慶十五年,知縣陳崇禮重修崇聖祠。 二十一年,知縣吳秀良重新更修,沃丹塗艧,俱臻精工。 計正殿五間,橫殿八間,綵樓一座,內臺一座,石門三座,齋房三間,啟聖祠三間。 封火磚墻海墁石壩齊全。 道光七年,因磚墻高聳,恐倒塌損壞,邑人劉佳霖等改修如城墻式,較前低稳。 正殿供奉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神像。 漢後皇帝景耀三年,追封前將軍關名壯繆侯。 宋哲宗賜玉泉祠額曰顯烈廟。 徽宗追封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名爲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加義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壯繆義勇武安王。 孝宗淳熙十四年,加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歷元年,加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復原封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武宗賜廟曰忠武成化,稱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 神宗萬曆十八年正月,加封帝號,特頒《衮冕肆覲圖》,首冕服,次巾幘,又次公幞,又賜額顯佑,坊曰義烈。 四十一年十月,正陽門廟上九旒珠冠、素玉帶、四蟠龍袍、黃牌,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熹宗天啟四年,加勅封祀。 國朝順治元年,尊號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乾隆三十三年,加號靈佑。 嘉慶十九年,加號仁勇。 道光八年正月,加號威顯。 啟聖祠啟聖祠〔雍正三年追封〕光昭公,大帝曾祖居中裕昌公,大帝之祖居左成忠公,大帝之父居右按:康熙解守王朱旦以于昌夢獲瓦篆,傳帝祖諱審字,問之張文端公,駁其無據。 春秋仲月諏吉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前殿,以正印官主祭。 正殿儀注前一日昧爽,廟祝潔掃殿宇,內外官具祝版,備祭器,陳神位前。 陳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鉶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十,菓品五〔核桃、荔枝、圓眼、棗、粟各一盤〕,酒一尊,鑪一、鐙二。 殿中設一案,少西,北向,供祝版。 東設一案,陳帛一色白香盤一、尊一、爵三。 凡牲陳於俎,帛實於篚,尊實酒冪勺具。 西階上鼓一、笙一、管二、雲璈一、篴二、版一。 東階上設盥洗。 承祭官拜位在階上正中,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典儀、掌燎各以其職爲位,如常儀。 屆日質明,承祭官領眾官朝服至廟,由左門入,至盥洗所〔引贊唱〕,盥洗,引至拜位前〔典禮唱〕,執事者各司其事。 承祭官就位,分獻、陪祭、助祭官各就位。 司戶啟戶,啟牲饌蓋,執事者瘞毛血,作樂畢〔典禮唱〕,迎神〔引贊唱〕,眾官向西北隅迎神所迎神,神降復位〔典禮唱〕,上香〔引贊(唱)〕,引承祭官入殿左門,就香案前。 司香跪捧香,承祭官上炷香,三上畢,引復位。 作樂畢〔典禮唱〕,參神〔鳴贊唱〕,三跪九叩禮畢〔典禮唱〕,平身,行奠帛、爵初獻禮〔引贊唱〕,承祭官至酒罇所,司酒者舉冪挹酒實爵,司爵捧爵由中道入,司帛捧帛各就案傍立〔引贊唱〕,承祭官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位前跪進帛。 司帛者跪獻帛〔引贊唱〕,進爵。 司爵者跪獻爵〔引贊唱〕,叩首、興、平身〔典禮唱〕,讀祝〔引贊唱〕,承祭官至讀祝位,跪〔鳴贊唱〕,眾官皆跪〔引贊唱〕,讀祝者至讀祝位,讀祝。 司祝者將祝版捧起,至承祭官左跪三叩,讀祝畢,一叩,興,以祝版安置如初,退〔引贊唱〕,叩首、興、平身,復位。 樂作〔典禮唱〕,行亞獻禮如初、終獻禮。 贊引獻爵,俱如初。 作樂畢〔典禮唱〕,飲福、受胙〔引贊唱〕:承祭官至飲福受胙位跪,司罇進酒〔引贊唱〕,飲福酒。 執事進胙〔引贊唱〕,受福胙,叩首興、平身,復位,作樂〔典禮唱〕,徹饌〔司饌唱〕,徹畢,牲醴稍爲移動〔典禮唱〕,謝神。 鳴贊唱三跪九叩禮畢,立〔典禮唱〕,司帛捧帛、司饌捧饌,讀祝、捧祝,送燎,執事各捧送,不叩,作樂。 承祭官退,俟祝、帛各執事過畢,復位站立〔典禮唱〕,望燎〔引贊唱〕,眾官向燎所視燎〔典禮唱〕,送神〔引贊唱〕,神去,眾官打躬復位〔典禮唱〕,闔戶禮畢,眾官雍容揖讓而退。 後殿儀注同日每位前各設一案,每案陳羊一、豕一、鉶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八、爐一、鐙二。 殿中設案,西北向,供祝版,東西各設案,分陳帛三〔色白〕、香盤三、尊三、爵九、俎篚、冪、勺具。 設洗於後垣門內甬道東。 承祭官位殿楹下正中,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典儀、掌燎,各以其職爲位,如常儀。 質明,承祭官由左前門入後垣中門,盥手升階,就位迎神,引詣正位前上香畢,以次詣左右位前上香,復位,行二跪六叩禮。 初獻讀祝如儀,餘均如前殿。 五月十三日致祭,神位前陳牛一、羊一、豕一、菓實五盤,罏鐙具,不設籩豆,餘陳設及行禮儀節同。 春秋二祭。 同日祭後殿,每案陳羊一、豕一、菓實五盤,不設籩、豆,餘與春秋祭後殿同。 前殿祝文惟帝純心取義,亮節成仁。 允文允武,乃聖乃神。 功高當世,德被生民。 兩儀正氣,歷代明禋。 英靈丕著,封號聿新。 敬修歲事,顯佑千春。 又乾隆九年正月頒:惟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 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篤忠貞,名高三國。 神明如在,遍祠宇於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於歷代。 屢徵異蹟,顯佑羣生。 恭值佳辰,遵行祀典。 筵陳籩豆,几奠牲醪。 後殿祝文惟公世澤貽庥,靈源積慶。 德能昌後,篤生神武之姿;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典。 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 恭逢諏吉,祇事薦馨。 以上通志。 文昌宮宮在縣中街銀鼎之麓。 順治十八年,知縣李時亨創修。 康熙二十三年,知縣蔣擢復修。 四十四年,知縣徐枝芳重修。 嘉慶十一年,知縣陳崇禮捐廉募貲更修,經始落成,新舊兩祀,矞皇壯麗,遂成大觀。 計正殿六楹,一進五間,左右亭閣二座。 殿前奎閣一座,三重連綵樓一架,共高七丈。 兩廊蘇樓十二間,啟聖祠一進,共三間,周圍牆數十丈。 道光十四年,紳士李鳴春等,因奎閣高聳,幾近傾圮,以連年所積餘貲,改修奎閣、樂樓爲二重。 正殿、蘇樓兩閣重新,較前朴素渾堅,約費千緍。 正殿供奉文昌帝君神像。 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沒,人爲立廟,今歲以二月三日致祭。 唐明皇狩蜀,進封左丞相。 僖宗幸蜀,封爲濟順王。 宋咸平中,封英顯王。 建炎以來,累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禧三年七月,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勅曰:蜀七曲山文昌梓潼帝君,光分張宿,友詠周詩。 相予泰運,則以忠孝而左右斯民;柄我坤文,則以科名而選造多士。 每禦救於災患,彰盛應於勸懲。 貢舉之令再頒,考察之籍先定。 云云。 蓋參用化書之文也。 後世文昌梓潼帝君稱號始此。 國朝嘉慶初年,冉賊圍梓潼時,見城上旌旗無數,因遁去。 旋有旨:梓潼爲文昌桑梓之鄉,官軍殲賊,未必不由神佑。 御書「化行耆定」匾額,匾懸堂前。 六年,大學士朱珪以化書進,奉詔列入祀典,歲春秋仲月,諏吉致。 祭品儀注均同武廟。 二月初三日,亦致祭後殿。 太常寺奏文昌帝君三代姓名,查無確據,徽號無憑,謹擬木主,書文昌帝君先代神位,承祀均如武廟後殿之儀。 按既同武廟之制,則亦可知武廟追封之號。 蓋論者皆以爲戴筐六星,援引周禮爲據,然由封號及春秋致祭之由來而觀,則屬之梓潼也。 正殿祝文惟神蹟著西垣,樞環北極。 六筐麗曜,協昌運之光華;累代埀靈,爲人文之主宰。 扶正久彰夫感召,薦馨宜致其尊崇。 茲當仲春秋,用昭時祀,尚其馨格,鑒此精虔。 尚饗。 後殿祝文祭引先河之義,禮崇返本之思。 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祥鍾累代,炯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緯人文之主宰。 是尊後殿,用答前休。 茲當仲春秋,肅將時祀,用伸告潔,神其格歆。 尚饗。 社稷壇壇在治西郊一里,累石爲之,縱橫各二丈五尺,高二尺一寸,陛各二級,繚以周垣,坐南面北。 石主二,長二尺五寸,方一尺,埋於土中,露圓尖臥於地。 神牌二,以木爲之。 每歲仲春秋上戊日,向南致祭縣社之神位〔置東〕縣稷之神位〔置西〕陳設羊一俎、豕一俎,和羹、豋、鉶一,形鹽籩一、藳魚籩一、棗籩一、栗籩一居左,韭菹豆一、醋菹豆一、菁菹豆一、鹿菹豆一居中。 稻簠一、梁簠一、黍簠一、稷簠一、帛筐一,黃色,長一丈八尺,酒奠三儀注主祭長官行三獻禮,餘官止陪祭。 其齋戒、省牲、更衣、簽祝、瘞毛血、降神、迎神、盥洗、奠帛、初獻、讀祝、亞獻、終獻、飲福、受胙、謝神、徹饌、辭神、望瘞、送神等禮,與聖廟丁祭同,惟向南矮案無啟戶闔戶。 升堂改爲升壇奠獻帛爵、先社後稷、福酒、福胙取社前者讀祝在壇之中祝文惟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穯。 恭承守土,肅展明禋,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 庶丸丸松柏,鞏磐石於無疆,翼翼黍苖,佐神倉於不匱。 尚饗。 神祗壇神祗壇〔通禮:祀雲、雨、風、雷、境內山川、城隍之神〕壇在治南郊半里,如社稷壇制,坐北面南。 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一云諏吉,安三神位同壇向北致祭。 木主高二尺二寸、闊一寸五分,座高四寸五分,朱漆金字。 雲雨風雷神位居中,境內山川神位居左,城隍神位居右。 陳設牲匣、籩、豆、簠、簋、豋、鉶等器物,與社稷壇同,惟中帛四、左帛一、右帛一,俱白色,長一丈八尺。 案用高棹。 儀注禮節與社稷壇同,但臨祭時,先將毛血瘞於西北坎內。 通贊不唱瘞毛血。 一。 禮奠帛爵,先詣雲、雨、風、雷神位,次山川,次城隍,次讀祝所福酒、福胙於雲、雨、風、雷之前,而望瘞改爲望燎。 祝文惟神贊襄天澤,福佑蒼黎。 佐靈化以流行,生成永賴;秉氣機而鼓盪,溫肅攸宜。 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捍衛之功。 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護。 恭修歲祀,正值良辰,敬潔豆籩,祗陳牲幣。 尚饗。 雩祭雩祭在神祗壇行禮,并合神祗壇諸神。 乾隆九年頒常雩祝文:恭膺詔命,撫膺羣黎,仰體彤廷保赤之誠,勸農勤稼,俯惟蔀屋資生之本,力穯服田。 令甲爰頒,肅舉祈年之典,惟寅將事,用伸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兾昭明之受賜,來牟率育,庶俾豐裕於蓋藏。 尚饗。 若祈雨尚須另撰禜祭禜祭,亦於神祗壇行禮。 乾隆七年定:旱歲祭雩祈雨,澇則禜祭城門祈晴。 其行禮與雩祭同。 祝文:具官恭承詔命臨民,職司守土。 惟兆人之攸賴,並藉神功;冀四序之調和,羣蒙神蔭。 必使雨暘應候,爰占物阜而民安;庶幾寒煖攸宜,共欣時和而歲稔。 仰靈樞之默運,聿集嘉祥;勤元化以流行,俾無災害。 尚饗。 城隍廟城隍廟附〔城隍立廟,唐制,所以保障方隅,示民奠報〕城隍廟在城中書院街。 明萬曆五年,知縣侯九臣捐俸買地基一段,創修正殿並左右兩廊十二司。 明未,爲流寇所燬。 本朝順治十六年,知縣李時亨重修。 康熙二十年,知縣蔣擢復修。 迨後知縣徐枝芳、潘閏秋俱各捐貲補葺。 嘉慶十一年,知縣陳崇禮更修,而廟貌愈覺壯麗。 以上若不雨及潦,諏吉擬具祝文,備牲牢等項,守土官率屬素服赴壇虔禱,爲民請命。 及既應朝服行報祀禮,儀節均與常祀同。 先農壇先農壇〔雍正四年,詔直省各州縣行耕耤禮〕。 壇在東郊一里,前有籍田幾畝,後有房間,貯祭品農器及居農夫照管。 木主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座高五寸,寬九寸五分,紅牌金字。 壇屋正中供先農神位。 陳設照前。 社稷壇品物。 儀注先期致齋二日,主祭官及各官俱穿朝服,齊集壇前,行三獻禮,一切禮儀與社稷同。 祝文惟神肇興稼穯,粒我蒸民。 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陳常時夏。 茲當東作,咸服先疇。 洪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 躬膺守土,敢忘勞民。 謹奉彝章,聿修祀事。 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恆沭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瑞頻書大有。 樂章〔迎神樂奏永豐之章〕勾芒秉令,土牛是驅。 天下一人,蒼龍駕車。 念彼田疇,民命所需。 生成有德,尚式臨諸。 〔奠帛初獻樂奏時豐之章〕先農神哉,秉耒教民。 田祖靈哉,稼穯是親。 功德深厚,天地同仁。 肅將幣帛,肇舉明禋。 厥初生民,萬彙莫辨。 神錫之休,嘉種乃誕。 執茲醴齊,農功益見。 玉瓚椒醑,肅雍舉奠。 〔亞獻樂奏咸豐之章〕上原下隰,百穀盈止。 粒我生民,秀良興起。 樂舞具備,吹豳稱兕。 再躋以獻,肴馨酒旨。 〔終獻樂奏大豐之章〕穈芑秬秠,惟神所貽。 以神饗神,曰予將之。 秉耒三推,東作允宜。 五風十雨,率土何私。 〔徹饌樂奏屢豐之章〕於皇農事,自古爲烈。 莫敢不承,今茲欣悅。 籩豆既豐,簠簋云潔。 神視井疆,執事告徹。 〔送神樂奏報豐之章〕麻麥芃芃,秔稻連阡。 縱橫萬里,皆神所瞻。 人歌鼓腹,史載有年。 歲有常典,茀祿綿延。 〔望瘞樂奏慶豐之章〕玉版蒼幣,來監來歆。 敬之重之,藏於厚深。 典禮由古,予行自今。 樂樂利利,因以永寧。 祭畢,更蟒袍,不穿補服,行耕耤禮。 正印官秉耒,佐雜捧箱播種,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送畢,鞭,以次序立田首,西面北上。 農夫終畝。 各官補服,率耆老農夫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告退。 每年耕耤日期,所收穀石,並用過粢盛數目,例於年底造冊,報布政司,送戶部查核。 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 選農夫二名看守,免其差役。 按祀典,惟社稷壇爲大祀,先農、神祗、先師爲中祀,賢良昭忠等爲羣祀。 大祀齋戒三日,中祀齋戒二日,羣祀齋戒一日。 齋之日,各佩齋戒牌,不理刑名,不作樂,不入內寢,不問疾吊喪,不飲酒茹暈。 期內適遇忌辰,以祭祀爲重,齋戒服色照常。 祭祀時刻在寅卯間。 社稷神祗三壇,查通禮均飲福受胙。 八蜡壇八蜡壇〔部議附祭於先農〕勾芒之祀,春在十二月望後,芒神執策當牛肩;在正月朔後,當牛腹;在正月望後,當牛膝。 先立春一日,長官朝服,率僚屬於東郊祀勾芒之神。 禮畢,迎春歸署儀門外。 至日,各官朝服祭勾芒,用牲菓酒醴,四拜。 禮畢,長官擊鼓三聲,執綵鞭,率各官環擊土牛者三。 鄉人各取其土,以爲宜年。 迎春祝文惟神司令元春,參贊化育,祛除寒威,漸回溫燠。 雨順風調,禾登麥熟。 百穀順成,羣黎蒙福。 今於某日恭詣東郊,先期迎神駕,敢告。 鞭春祝文化工造物,無私勿愆。 雷動風散,雨潤日暄。 以時宣布,歲則有年。 民維邦本,食乃民天。 四時之序,春令爲先。 敢告尊神,發動春鞭。 按土牛之法,以歲之幹色爲首,支色爲身,納音色爲腹。 以立春之日,幹色爲角耳尾,支色爲脛,納音色爲蹄。 景祐元年,以土牛經四篇頒示天下,丁度爲序。 厲壇厲壇〔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爲厲〕。 壇在北郊一里,每逢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共三祭城隍位〔設於壇上〕無祀鬼神等眾位〔設於壇下,左右相向,用紙多書牌位〕陳設〔豕一、羊一、暈素各十六、金帛楮錢三牲、羹飯酒醴〕儀注:先期三日,主祭官齋沭補服,備香燭酒菓,詣城隍廟,行告祭禮,一跪三叩首,詣神前獻爵,復位,再行一跪三叩禮,焚告祭文,屆期,命各屬員補服,請城隍鎮壇,致祭各官詣壇,所通贊唱主祭官就位,行一跪三叩禮,詣城隍前跪,三獻酒,復位,讀祭文畢,再行一跪三叩禮,焚告文楮帛按明洪武初定制,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設壇城北,社祭鄉厲,並製有祭文,今仍之明太祖御製祭文云:惟某年某月某日,某府某州某縣,遵承禮部劄付,爲祭祀無祀鬼神等眾事,欽奉皇帝聖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 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 故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必立君以主之。 君總其大,又設官分職,爲府州縣,以各長之。 又於每百戶內設一里長,以率鎮之。 上下之職,綱紀不紊。 此治人之法如此。 天子祭天地神祗及天下山川,王國各府州縣祭境內山川及祀典神祗,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土穀之神。 上下之禮,各有等第,此治神之道如此。 尚念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爲生民,未知何故而殁。 其間有遭兵刃而橫傷者,有死於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禍而負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瘟疫死者,有爲猛獸毒蟲所害死者,有爲饑餓而死者,有因戰𩰚而殞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縊者,有因牆屋傾頽而壓死者,有遠行征旅死未歸籍者,有死後無子孫者。 此等鬼魂,或終於前代,或沒於近世,或兵戈擾攘流移於他鄉,或人煙斷絕久缺其祭祀,姓名冺歿於一時,祀典無聞而不載。 此等孤魂,死無所依,精魄未散,結爲陰靈。 或倚草附木,作爲妖怪。 悲號於星月之下,呻吟於風雨之時。 凡遇人間令節,心思陽世,魂杳杳以無歸;身墮沉淪,意懸懸而望祭。 興言及此,憐其慘悽,故勅天下有司,依時享祭。 在京師有泰厲之祭,在王國有公厲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厲之祭,在各縣有邑厲之祭,在一里又各有鄉厲之祭。 期於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禮。 仍命本處城隍以主此祭。 欽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違,謹設壇於城隅,置備牲醴羹飯,專祀本縣合境無祀鬼神等眾。 靈其不昧,來享此祭。 尚饗! 按川省多有以石爲壇,居於堂之左角地上,名曰老君座殿,並供有軒轅皇帝千兵萬馬云云,常用巫師慶賀以占卦,爲期或二三年,或三四年,屆期不賀,則往往作𥚢,意者即厲之類與。 羣祀諸葛武侯祠諸葛武侯祠一間,在城南臥龍坡抱朴子曰:魏武帝嚴刑峻法,果於殺戮,乃心欲用乎諸葛孔明。 孔明自陳不樂出身,武帝謝遣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污君之朝也。 其鞭撻九有,草創皇基,亦已妄矣。 按此則操嘗徴召孔明矣,事不見於史,當表出之。 嗚呼! 操之不拘孔明,不殺關公,真有人君之度,豈止雄於三國耶! 曹彬至蜀,謁武候廟,謂左右曰:孔明疲竭蜀之軍民,不能恢復中原萬一,何祠宇之雄觀乎? 意將毀其頽敗者。 俄而中殿摧塌,有土碑出土尺許,其上刻文曰:知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 彬讀訖,下拜曰:公,神人也,小子安能窺測哉! 遂命有司新其祠〔聞見錄〕康熙中,夔州參將路某觀魚復八陣圖,笑曰:此石磧耳,有何靈異? 遂練兵於其中。 甫放礟操演,陰雲四合,白波茫茫,儼有千萬兵戈之聲,擁簇而來,卒盡昏倒。 路急焚香禱祝請罪,俄而天清日朗,依然在石磧中,其神異如此。 〔通志〕成都省南門外有武侯祠,列入川省祀典,春秋致祭祭品:帛一、羊一、豕一、鉶、簠、簋各二,籩、豆各八、尊一、爵三儀注,蟒袍補服,行一跪三叩禮祝文:維神道侔伊呂,功失蕭曹。 攬全局於三分,躬惟盡瘁;著孤忠於二表,志不偏安。 洵出處之無慚,實聖賢所默契。 祚延漢室,澤遍益州,繫童叟之謳思,協春秋之祀事。 茲逢盛典,用展虔誠,神式憑依,尚其來饗。 真武菴真武菴在治東三十里。 歲春秋仲月,諏吉致祭。 祭品:核桃、荔枝、圓眼、棗、栗共五盤,鏝首蒸糕各五盤,餅四盤,高頂一盤,茶琖三,鑪一、鐙二儀注:蟒袍補服,行三跪九叩禮。 祝文:維神根源浄樂,道契元冥。 鎮茲坎位,濟彼離明。 星旗彩煥,寶劍輝騰。 昭回全蜀,佑庇蒸民。 茲屆仲〔春/秋〕,維神降靈,致祠申禱,率屬恭承。 鴻慈永賴,災祲靡興。 戶沾德澤,城息炎氛。 金湯鞏固,閭里清平。 神民共保,遐邇胥欽。 致虔致敬,來格來歆。 尚饗。 呂真君祠嘉慶十一年,奉文加封尊號,載入祀典,欽定「燮元贊運」四字加於原銜之上,設立牌位,建祠崇祀。 每歲二月初四日、八月初四日致祭祭品儀注均與真武廟同。 祝文:勅封燮元贊運警化孚佑真君曰:維神法判五雷,道通三教。 金闕選仙,掃魑魅魍魎之怪;玉清內相,溥風雷雨露之仁。 術傳無極子,啟河洛之苞符;易註壽山堂,演乾坤之蓍策。 屢徴聖蹟,應答神恩。 茲屆仲春秋,用昭時祀,庶幾歆享益鞏,因夫皇圖。 爰矢精誠,冀降康於億兆。 神其來格,鑒此飶馨。 火神祠火神祠在縣中街。 知縣江有本建,知縣陳應魁增修。 歲春祈秋報擇吉日致祭。 六月二十三日神誕如之。 祭品:帛一、羊一、豕一、菓實五、盥尊一、爵三。 儀注:主祭官補服蟒袍,行二跪六叩禮,迎神、上香、奠帛、讀祝,三獻爵,送神、望燎,告禮成,退。 祝文:維神德著離宮,光昭午位。 廣陽亨之運,象啟文明;彰夑理之能,功參化育。 土以生而水以濟,丙火之大用常昭;府既修而事既和,虞夏之九功惟敘。 麗茲萬物,實賴化成;乂我生民,咸資利用。 仰邀神貺,虔答鴻庥。 爰遵祀事之儀,式叶〔春禋/秋嘗〕之典。 肅陳牲幣,敬布几筵。 尚饗! 龍神祠龍神祠在縣北街。 知縣張熙賡建。 知縣陳崇禮增修綵樓,歲春秋仲月諏吉致祭祭品儀注均與火神同祝文:維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 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 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昌。 仰藉神庥,宜隆報享。 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几筵,肅陳牲幣。 尚饗! 馬神廟會典:歲九月初一日致祭。 昭忠祠嘉慶九年,奉旨祀征剿教匪死事文武諸臣及陣亡兵丁並義勇義民,歲春、秋仲月諏吉致祭。 祭品:帛一、羊一、豕一、菓盤五、尊一、爵一。 藥王廟東嶽廟在縣城東六十里禹王宮在上街湖廣會館萬壽宮在書院街江西會館天后宮在北街福建會館張桓侯廟在東街蕭曹祠在縣署前川主廟川主廟在北街。 知縣李時亨建。 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鑿離堆,穿內外二江,灌縣都江堰口,廟祀李二郎。 雍正五年,川督題准,封李冰爲敷澤興濟通祐王,李二郎封爲承續廣顯英王,地方官春秋致祭。 按《嘉定志》:隋趙昱,青城人,爲嘉州太守。 有蛟爲害,昱自披髪仗劍入水,天地晦暝。 少頃,雲霧收歛,昱左手提劍,右手提蛟首,奮波而出,河水盡赤,蛟害遂除。 唐太宗封爲神勇大將軍,廟祀灌口。 明皇幸蜀,進封赤城王。 宋張詠治蜀,蜀亂,詠禱於祠,得神助。 蜀平,奏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今所祀川主者,趙昱也。 咸謂川主祀秦蜀守李冰,而李冰實無川主事焉。 又宋知和州周虎作《神祐王廟碑記》云開禧二年,寇勢孔熾,和州幾陷。 虎夢見一人,冠三山冠,衣白袍,謂虎曰:吾隋人趙昱,知子忠義,故至此助子。 明日,寇合戰,鼓譟入城,風霧四塞,咫尺弗克辨。 未幾,像有光燭寨前,奄見一人,躍馬持杖,一如所夢。 凡三十三戰,敵氣阻折,大創而去。 上聞,封爲聖烈昭惠靈顯神祐王。 又云王始從李玨隱青城山,自負奇節。 隋煬帝起爲嘉州牧,州有犍龍爲害,王出奇策除之。 隋亂,王隱去,不知所終。 後江水泛溢,蜀人見王於青霧中乘白馬超波而過,水患遂平,爲建廟灌口。 唐太宗不豫,禱於王,疾旋瘳,詔封神勇大將軍。 明皇入蜀,護蹕有靈,加封赤城王〔青城一名赤城〕,真宗時,命張乖崖平蜀,賴神相告戒,言於朝,改封清源妙道真君。 又皇甫汸《長洲志》云神灌州人,六月二十四日爲神生辰,傾城男女奔赴,以祈靈貺。 而《杭州志》則云姓鄧名遐,字應遠,陳州人,爲桓溫參軍,歷冠軍將軍數郡太守。 襄陽城北水中有蛟爲害,神入水斬之,鄉人德之,爲立廟。 以嘗爲中郎將,故尊爲二郎神。 以上數條,所言不同,然而李二郎則尤確鑿有據,其鑿離堆穿內外二江,功德尤大也。 土地祠上下街皆有之獄神祠在縣署內按,東嶽岱宗,興雲降雨,澤潤生民。 三聖聞係劉、關,張則紹漢於蜀,功德照人。 桓侯即張也。 蕭、曹爲漢名相,川主有功於川省,土主亦一境所托庇。 禹王、萬壽天后皆有功德於其省,故人多祀之。 志書每以列於寺觀弁首,斥爲異端,未免無所區別。 蓋寺觀所供之諸佛菩薩,皆荒誕無稽,渉於不經,而其書則往往以謟媚爲功德,顛倒是非,禍福錯謬,即有靈騐,亦非聰明正直之神,况假託乎? 寺觀邑多重岡複嶺,谷邃泉飛,饒有勝槪。 於是卓錫者眾,梵宇琳宮,鐘聲同聽矣。 夫蚩蚩顓愚,語以王法,或不知畏,一瞻佛像,莫不膜拜,故雖異端,亦可佐政刑之所不逮也。 然啟人徼倖之心,亦即在此。 而佛雖慈悲廣大,亦斷不能遍加護庇,有乖福善禍淫之理。 至道觀爲邑所僅有,而其爲教,第主焚獻,水旱祈禱,無他邑應教之習,揆以報賽遺意,抑亦稍有所取也。 遊覽者借以憇息,其亦意別有在乎? 華光廟,在城內北街置全宮,在城內北街延福寺,治東一里,一名雲臺山,歲時迎春習禮儀於此。 有小碑,題曰非菴,碑陰鐫梁山郡守陳濟正書。 淨室寺,治東四里,一號佛來山集福寺,東六十里萬峰山,東七十里凖定菴,東十里倒坐菴,東八十里白水寺,東九十里三教堂,東八十里永興菴,東九十里指南寺,東八十里孟家菴,東八十里,今改爲三教寺王家菴,東八十里鳴鳳菴,東九十里水口寺,東九十里相雲菴,東七十里汪家菴,東六十里陳家菴,東九十里普渡寺,東九十里新業寺,東八十里計家菴,東六十里宗性寺,東七十里石臼寺,東七十里石家菴,東六十里獅子菴,東一百里連雲菴,東八十里靈寶山,南五里淨土寺,南一百里觀堂寺,南九十里永禧寺,南九十里碧潭菴,南八十里性正菴,南六十里王家菴,南七十里寶穀寺,南六十里鳳泉寺,南八十里龍駝寺,南四十里永興菴,南五十里廣城菴,南八十里多來寺,南七十里關王寺,南四十里袁市廟,南五十里黃陵寺,南六十里張家菴,南七十里觀音寺,南七十里方家寺,南九十里道觀寺,南八十里淨居寺,南八十里烏雲寺,南一百里健鹿菴,南一百里許家菴,南八十里東香寺,南一百里長興菴,南八十里映山紅,南八十里瑞峰堂,南二十里應家寺,南六十里寒婆寺,西一百里佛巖寺,西七十里復興寺,西九十里楠宗堂,西一百二十里廻龍寺,西一百里高登山,西五十里朝陽寺,西八十里大佛寺,西四里三臺寺,西六十里寶珠寺,西一百二十里慶佛菴,西一百二十里淨雲寺,西二十里新菴寺,西八里楠木寺,西二十里僧廣菴,西二十里下塔院,西二十里祝聖堂,西一百二十里碧雲菴,西一百里玉蓮寺,西七十里葉寺,西八十里上塔院,北十五里鴛鴦寺,北十五里官堂寺,北十五里香爐山,北四十里金臺寺,北四十里黃竹菴,北三十里夏家菴,南七十里按:寺觀內往往供有關聖、文昌、東嶽及三教等神,均與佛老不類,併有係援儒入佛者,相沿已久,不能改正。 而入寺者拜關聖之心,必與拜佛之心亦大有異也,故因仍之。 宗祠古者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立於正寢東。 至泰漢,尊君卑已,改稱祠堂。 又古無墓祭,至秦乃起陵寢,臣下則立祠堂於墓所。 近世南省皆擇地修建,我邑亦然。 廖氏紹綵宗祠,在城內東街,兩淮運使廖寅置甘氏宗祠,在城內上街馮氏宗祠,一在桂花坪,一在寶穀山,一在觀音溝劉氏宗祠,一在城內北街,一在豐禾場道觀寺側包氏宗祠,在城內東街陳氏宗祠,在城內後街熊氏宗祠,在長灘王氏宗祠,在城內後街張氏宗祠,在城內後街周氏宗祠,在城內西街汪氏宗祠,在城內東街李氏宗祠,在城內北街錢氏宗祠,在豐禾場錢家壩吳氏宗祠,在延福寺側余氏宗祠,在城內上街朱氏宗祠,在城內書院街黃氏宗祠,在城內北街屈氏宗祠,在高灘塲側程氏宗祠,在金山坪魏氏宗祠,在子母石 发布时间:2025-08-15 16:03: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