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隣水縣志卷之四 内容: 職官志題名牧令爲親民之官,伊古來某也仁,某也暴,某也潔,某也貪,雖事過境遷,婦孺皆能述之。 特暴者、貪者,向無後任及士民直書其惡之例,故於循良另列一門。 其餘尋常供職,則第紀其科名籍貫於廣文廳尉,俱倣此意,而汛官亦附列焉。 閱志者,尚其顧名思義,不徒以有位爲榮與。 文員:附宋知州一人。 隣州係梁置,沿革不一,宋以後無考。 又附訓導十五人,主簿十四人。 知縣文獻通攷:周官有縣正,春秋時列國相滅,多以其地爲縣。 嗣後曰宰、曰尹、曰令,其職一也。 唐稱爲明府。 明制設知縣一人,縣丞、主簿爲佐貳,其屬有巡檢、典史。 宋毛敏〔詳政績〕史彥時,紹興間任趙彥礪,嘉定間任,爲制置使安丙立衮繡樓,今遺址尚存。 按建炎,南宋高宗年號。 隣州廢於宋初,未知南宋何時復置。 至通志安丙於南宋嘉定間知渠州,吏畏民懷。 郡人杜宿之撰德政記時,隣邑正屬渠州,則趙爲嘉定間任可知也。 明朱瑩〔詳名宦〕于福〔詳名宦〕魏溶〔詳名宦〕宋彬〔詳政績〕蔣湘,正德間任。 蔡珀,古黃人,嘉靖五年任。 見藝文。 馮燦,嘉靖九年任。 見藝文。 王添表,嘉靖三十二年任。 張貞,成化癸卯。 吳乾亨〔詳政績〕侯九臣,山西翼城人,萬曆三年任。 見藝文。 張光初陳靜安,萬曆二十一年任。 尹愉,萬曆三十五年任,建有白磁洞石坊。 蔣一中,崇禎五年任。 韓士俊,崇禎八年任。 龔之彥,崇禎十年任。 駱得路,崇禎十三年任。 李國英,崇禎十五年任。 國朝李時亨〔詳政績〕周世澤〔詳政績〕勞溫良〔詳政績〕胡榮龍〔詳政績〕蔣擢〔詳政績〕許允元,順天昌平廩生,康熙二十六年任姚鴻烈,奉天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郭鍈鑲,黃旗歲貢,康熙四十二年任徐枝芳,福建浦城,甲子舉人,康熙四十三年任鄭上園,廣東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盛世芳,江南丹徒貢生,康熙五十一年任孔興梧,廣東南海,康熙庚午舉人,五十四年任邱鏞〔詳政績〕高思雍,山東定陶廩貢,雍正二年任陞眉州知州王鴻勳,順天文安,康熙癸卯舉人,雍正八年任潘閏秋〔詳政績〕袁鍾秀〔詳政績〕陶以敬〔詳政績〕程英銘〔詳政績〕席紹元,乾隆十七年任,見聖廟添置祭器,並見藝文陳覲光,榜名晃,浙江寧海,乾隆丙辰舉人,十八年任彭雲際〔詳政績〕董訓官,雲南尋甸州,乾隆庚辰舉人,三十三年任張宗文〔詳政績〕吳宗僑,江蘇震澤,乾隆庚辰舉人,三十五年任楊金蘭,浙江錢塘,乾隆己卯舉人,三十六年任喬大椿,江蘇寶應,乾隆己卯舉人,三十七年任原敬德,山西榆次,乾隆壬午舉人,三十八年任竇絙,河南柘城,乾隆癸未進士,三十八年任唐景,江蘇奉賢,乾隆庚午舉人,四十一年任沈士鑑,江南吳縣監生,乾隆四十一年任朱藩,江西福縣貢生,乾隆四十二年任李元奮,湖北雲夢,乾隆丁卯舉人,四十三年任恩福,滿洲正黃旗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張應鈞,江蘇元和,乾隆庚辰副榜,四十四年任齊式,滿洲鑲黃旗,乾隆丁卯舉人,四十四年任魏守曾〔詳政績〕江有本〔詳政績〕胡廷章,山西海陽,監生,乾隆五十二年任鍾逢泰,廣東長樂,乾隆甲午舉人,五十三年任潘觀成〔詳政績〕陳應魁〔詳政績〕程瑁,安徽婺源,乾隆辛卯舉人,五十六年任任琦,順天大興籍,會稽,監生,乾隆五十六年任吳尚諭,湖南安鄉,乾隆丁酉舉人,五十六年任楊麗中,廣東桂林,乾隆庚寅舉人,五十七年任張熙賡,福建閩縣,乾隆舉人,五十九年任楊爲龍〔詳政績〕鍾人傑〔詳政績〕李並楷,福建上杭,乾隆戊子舉人,嘉慶五年任王陞元,山西趙城,乾隆甲寅舉人,嘉慶九年任陳崇禮〔詳政績〕劉傳經,江西贛縣,乾隆癸卯舉人,嘉慶十三年任劉肯堂,江西新凃,監生,嘉慶十四年任王來遴,湖北黃陂,乾隆甲寅舉人,嘉慶十五年任吳鼎〔詳政績〕李嘉祐,廣西臨桂,嘉慶壬戌進士,十六年任吳秀良〔詳政績〕王尚錦,陝西神木,候補同知,嘉慶二十五年任陳嘉謨,雲南石屏州人,嘉慶癸酉拔貢,二十五年任蔡開來,浙江德清縣人,嘉慶癸酉舉人,道光二年任陳之璵〔詳政績〕劉建區,福建長樂縣人,乾隆戊申舉人,道光五年任高蘭孫,直隸任邱縣人,嘉慶丙子舉人,道光八年任陳廷樞〔詳政績〕余紹元,浙江開化縣人,嘉慶戊辰舉人,道光十年任陳長春,江蘇通州人,道光乙酉拔貢,十二年任劉光第〔詳政績〕曾燦奎,貴州貴筑縣人,嘉慶癸酉舉人,道光十四年任督捕府舊設豐禾場,乾隆間移四河鎮黃鐘康定道,江右〔西〕進士陳應宏教諭漢時,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爲之始。 唐元宗愛鄭虔之才,爲置廣文館,以虔爲博士。 明制,府謂教授,州學正,縣教諭、貳,皆訓導。 明張思誠,正德間任雷義,成化癸卯年任樊相〔典〕,嘉靖間任熊元吉,嘉靖間任王之藩,浙江人,萬曆間任胡金耀,萬曆二十三年任喻士鴻,萬曆四十年任曾倫,詳名宦張應良,崇禎間任國朝宋文英,岳池,順治丁酉舉人,康熙元年任,陞知縣趙暄,劍州,康熙甲子舉人,二十七年任,陞教授古慥四,酆都,康熙丁卯舉人,三十三年任章闇然,嘉定,康熙甲子舉人,三十八年任楊世祿,大足,拔貢,康熙間任高尚事,奉節,廩生,雍正元年任,陞知縣宋繼璟,夾江,康熙壬午副榜,雍正元年任趙鈞,閬中,康熙戊子副榜,雍正二年任高溥,汶川,雍正丙午舉人,乾隆元年任劉映斗,巴縣,康熙丁酉副榜,乾隆六年任高繼允,梁山,雍正乙卯舉人,乾隆壬戌明通,十四年任丁名世,仁壽,雍正七年拔貢,乾隆二十四年任羅上黻,溫江,乾隆己卯舉人,三十年任趙亮,羅江,乙卯拔貢,乾隆三十五年任李綰,中江,廩貢,乾隆三十六年任郭選,隆昌,乾隆庚午副榜,三十七年任嚴爾譓,會理州,乾隆辛卯舉人,四十六年任,陞知縣李樹品,三台,乾隆庚辰副榜,四十七年任冉鑑,奉節,廩貢,乾隆五十一年任猶元煒,南部,乾隆丁酉拔貢,五十一年任張邦,宣漢州,廩貢,乾隆五十三年任游文璿,仁壽,乾隆丙子舉人,五十四年任李繩武,巴縣,廩貢,乾隆六十年任唐學聰〔詳政績〕溫懋猷,榮縣,廩貢,嘉慶五年任馮灼文,慶符,乾隆己酉拔貢,嘉慶六年任倪朝俊,成都,恩貢,嘉慶六年任廖學川,宜賓,廩貢,嘉慶九年任安壂,郫縣,乾隆丁酉副榜,嘉慶九年任呂聲純,中江,廩貢,嘉慶十五年任汪民藝,灌縣,乾隆乙酉拔貢,嘉慶十五年任蔣夢蘭,雙流,廩貢,嘉慶十七年任李維英,字雲樵,溫江,優貢,嘉慶十八年任魏騰蛟,新繁,廩貢,道光六年任彭運樞,雷波,廩貢,道光六年任鄒嶧賢,字淑軒,內江,嘉慶辛酉舉人,道光七年任戴雲衢,金堂,嘉慶己卯舉人,道光八年任王之傑,字巽甫,成都,廩貢,道光十一年任吳映敏,字雨橋,崇寧,廩貢,道光十四年任冉思儒,字鼎山,江津,嘉慶庚申副貢,道光十四年任訓導舊設,至康熙六十年裁撥岳池縣明李巽,正德間任何鴻高,嘉靖間任[3]張黃鐘,嘉靖間任王寶,嘉靖間任潘浩,成化間任王進,成化間任梁鍾周,萬曆間任張騰達,萬曆間任許成德,萬曆間任趙相普,崇禎間任國朝安貞國張天鵬,達州歲貢黃月輝,中江歲貢周衢,崇慶歲貢張岱,資州歲貢吳琮,萬縣貢生冉仲德,江安縣貢生主簿舊設本朝裁汰李淮,成化癸卯間任曹璧,成化間任張依仁,嘉靖間任陳嘉猷,嘉靖間任李奉揚,嘉靖間任王臣,嘉靖間任蕭九成,嘉靖間任何廷輔,嘉靖間任仰德然,嘉靖間任楊承綱,萬曆間任楊銓,萬曆間任趙仕瀛,萬曆間任謝堅,萬曆間任富有復〔當作雷有復,福建上杭人〕,崇禎間任典史漢縣令有丞、尉,丞秩四百石,爲長史。 尉秩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號,是爲少史。 唐稱少府,梅福稱神仙尉,故又有稱少仙、少公者。 宋高匪躬,紹興間任明徐亨,成化間任李繡,正德間任李茂春,嘉靖間任陳興萬,嘉靖間任張璣,嘉靖間任楊應魁,萬曆間任張大化,崇禎間任國朝陳鼎,直隸天津人洪經芳,江南東流,康熙年間任陳友,直隸祁州,康熙年間任洪永年,直隸永城,康熙年間任沈非龍,浙江仁和,康熙年間任陳國棟,浙江山陰,康熙年間任趙世鴻,江南上元,供事官,乾隆二年任張曾疇,浙江秀水,監生,乾隆二十三年任閔如惔,江蘇上海,監生,乾隆二十四年任平震世,浙江山陰,監生,乾隆四十二年任鄧昂,安徽懷鄰,監生,乾隆四十二年任曹元慶,江西新建,監生,乾隆四十二年任陳懷玉,江南元和,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吳進堂,浙江歸安,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胡延璠〔詳政績〕項世惠,安徽太平,監生,乾隆四十六年任李源〔詳政績〕秦有光,浙江會稽,從九,乾隆五十三年任顏謹,乾隆五十三年任〔詳政績〕黃顯,江西新城,監生,乾隆五十九年任徐承錫,順天大興,議敘,乾隆五十九年任陳鑒〔詳政績〕馬宣,直隸宛平,議敘,嘉慶八年任徐琨徐世洪,浙江山陰,從九,嘉慶十八年任鄭鑒泉,直隸大興,從九,道光七年任陳雋,浙江山陰,議敘,道光八年任周南杰,江蘇沐陽,未入流,道光九年任徐以鏞,浙江山陰,從九,道光十一年任李鍏,河南祥符,未入流,嘉慶二十五年任,兩次俸滿卓異候陞武職龎啟秀,成都人,乾隆十二年由廣安汛移駐縣城,隣水專汛自此始陶元文,閬中,乾隆十六年任馬天佑,閬中,乾隆三十四年任馬文,閬中,乾隆三十六年任任朝相,閬中,乾隆四十一年任馮奠邦,閬中,嘉慶十一年任易陞,南部人,嘉慶二十五年任蘇桂,南部人,道光元年任芶陞,蓬州,道光十一年任田珠玉,南充人,道光十五年任政績昔者子貢爲信陽令,夫子曰:知爲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爲吏者,枉法以侵民。 此皆怨之所由生也。 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 要哉斯言,可以括學道愛人之旨。 夫神父之稱,慈君之頌,非必豐功偉烈,瑰異勝人,第循其分所當爲,順乎情所共適,而有一長可取,則文雅粉澤,皆宜以政績錄之。 蓋前者後之師,片善必錄,以勸來者,庶幾各思表見也。 教諭、典史俱仿照,至汛官勢難表見,故闕如焉。 知縣附知州一員宋毛敏,知鄰州,於時普惠諸井皆廢,敏復之,以甦民病。 明朱瑩,江西南豐人,監生,成化時任。 創立縣治,撫字勤勞,施爲有序。 于福,隆德人,成化時任。 建修城垣衙署,勤政事,平徭役,以廉能著,民受其惠。 祀名宦祠。 宋彬,永豐人,廉能勤慎,政善民安。 《通志》魏溶,湖北蒲圻人,正德間任。 賦性剛毅,取與不苟。 時邑多盜,公設法嚴捕,賊遂解散,民有帖席之安。 歲旱,焚香引過,早暮不倦,精誠所格,天雨立應,民大悅。 又有兄弟爭產,訐訟不休,公至諭之曰:世間最難得者兄弟,田易得耳。 俱泣謝。 卒於官。 祀名宦。 吳乾亨,字紹嵩,陝西洵陽人,嘉靖四十二年任。 初建城池并四門瞧樓,清廉自守,勤慎愛民,雖當重役,無澤門之謠。 國朝李時亨,直隸棗強人,順治己亥進士,十八年任。 時兵燹甫輯,瘡痍初復,招集人民,修葺城垣。 公不事奢靡,重農勸學,省刑薄斂,士民安堵。 周世澤,順天大興辛丑進士,康熙七年任。 才能優長,賢奸立辨,甄拔士類,時稱藻鑑。 見《通志》。 勞溫良,廣東人,康熙庚戌進士,十九年任。 湛深經術,治先教化,士民歌頌不置。 見《通志》。 胡榮龍,遼東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招撫流移,勸諭墾闢,政績卓然。 見《通志》。 蔣擢,順天大興人,監生,康熙廿二年任。 有政聲,越四載以憂去,民皆思之。 見《通志》。 邱鏞,江南山陽人,康熙己未進士,五十七年任。 政簡刑清,禮賢育士,爲政務持大體。 癸卯歲旱,借帑賬濟,民賴以生。 潘閏秋,山東濟寧人,貢生,雍正十年任。 清慎剛决,輯盜安民,嘗作「勸民條約」,邑人懷之。 增入袁鍾秀,江西信豐人,乾隆丙辰進士,九年任。 直正剛方,政持大體,鄰邑學校自公振興焉。 陶以敬,雲南陸凉州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十三年任。 禦盜有方,民皆懷之。 程英銘,湖廣興國州人,字罏峰,乾隆丙辰解元,戊辰進士,十四年任。 潔己愛民,獄無小大必以情。 邑進士甘文林爲諸生時,因公事與署令不合,被裭繫獄。 公至察其冤,力請於長官,得雪。 後甘公顯達,人稱佳話焉。 彭雲際,廣東陸豐人,拔貢,乾隆三十年任。 奉檄補修城垣,勤勞布置,經年無間。 城垣完善堅固,可稱金湯,故教匪攻之弗克。 張宗文,山西平定州人,乾隆庚辰舉人,三十五年任。 政簡刑清,民懷吏畏,邑人頌曰:澤潤雷封。 去任時,父老攀輿泣送,如失慈父母。 公《留別詩》四首,有「民不舍予予豈舍,來時容易去時難」之句,可見其真摯矣。 魏守曾,江西廣昌人,監生,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任。 剔宄懲奸,境內肅然。 議修聖廟,甫鳩工,鶯遷去。 江有本,貴州開泰人,乾隆丙戌進士,四十五年冬月任。 居心慈惠,操守廉潔,民愛戴之。 潘觀成,江蘇宜興人,乾隆辛卯進士,五十三年任。 忠信明决,興賢育才,政簡刑清,訟廷無冤。 馭書役甚嚴,無敢干者。 凡大堂後側門向不關閉,公獨晝夜封鎻,典史至不得進二堂,無由請案委審,窘甚,擕印赴府辭職。 郡守斥公苛刻,公唯諾回署封鎻如故。 蓋諸事持正廉能,典史無可挾制也。 公暇即至隣山書院教誨生童,文風大振。 陳應魁,廣東順德人,乾隆辛卯舉人,五十六年任。 秉性仁慈,禮賢下士,始終如一。 考試童生,持正無私。 楊爲龍,字蓼園,廣東大埔人,乾隆乙酉舉人,嘉慶元年任。 公在家以孝友著,署縣篆,慈祥善化,邑無冤民。 二年教匪攻城凡七晝夜,公率官民堵禦,城卒保全。 授彭縣,年八十卒於官,隣民設木主以祀。 鍾人傑,雲南人,乾隆丁酉舉人,嘉慶三年任。 秉性剛方,馭下以禮。 時教匪肆擾郊坰,公堵禦有方,不敢逼城。 以功陞夔州府通判。 陳崇禮,浙江海寧人,州同,嘉慶九年任。 廉而有才,不受請託,時推能吏,民甚愛之。 任建南道,陞長蘆鹽運使。 吳鼎,浙江錢塘人,嘉慶壬戌進士,十五年任。 清正廉明,弭盜有方,邑人頌曰「除賊安民」。 吳秀良,字肖生,安徽全椒人,乾隆甲寅舉人,嘉慶十八年任。 慈惠廉明,愛民如子,待士如賓。 善書法,訂有《初學舉隅》示士,邑人頌「政平刑清」,廣安士民頌「父母孔邇」匾。 又捐貲修文武聖廟及銀鼎山亭閣、城西北隅炮臺,功甚偉。 去任時,萬民祖道,俱擕手泣別。 陞成都知府,現任廣東高連道。 陳之璵,安徽阜陽人,嘉慶癸卯進士,道光三年任。 剛正無私,民懷吏畏,邑人頌「明通公溥」,大竹士民頌「恩波遠布」匾。 卒於邑。 陳廷樞,廣東興寧人,嘉慶丙子副榜,道光九年任。 操守廉潔,士民感戴,匾曰「推心置腹」劉光第,直隸天津人,道光乙酉進士,十三年任。 居心仁厚,無枉法冤民,舉止從容,有純儒氣度。 邑人頌「恭寬敏惠」匾教諭明曾倫,雲南人。 蒞任時,接士以恩,學規謹嚴,講論明晰,一時文學之士,皆以品行爲尚。 乾隆二十三年,知縣陳覲光詳請從祀名宦祠。 國朝唐學聰,字冷居,達縣人。 乾隆甲午舉人,六十年任。 勤於訓課,講學以品行爲先,一時士習大振。 嘉慶二年,教匪攻城七晝夜,危若朝露。 公徹夜防堵,有懈弛者,曉以大義,人皆樂從,誓以死守,城卒保全。 以病卒於官,民設木主以祀。 典史胡延璠,浙江山陰人,監生,乾隆四十四年任。 清風高雅,迥殊俗吏。 公餘於靈寶山溪間鑿石爲池,亦號流杯,時與賓友宴於其中。 蓋性行廉潔,不預詞訟,故多閒暇也。 後陞簡州知州,錚錚有政聲。 李源,直隸通州人,廪生,乾隆五十二年任。 潔清自好,口不言錢,日以讀書作文爲事。 有川行草、峩嵋草數卷。 翰林李雨村詩話稱爲四仙尉之一。 顏謹,字恪亭,原籍曲阜人,復聖七十二世孫。 仕於金陵,遂家丹徒。 緣供事授縣尉,以軍功陞青神知縣。 爲民治水利,灌田萬頃,民享其利。 調安岳,挐獲無名兇犯二名,邑頌神君。 又任南充、犍爲、涪州,清慎廉能,歷有政績。 年四十,原配毛氏卒,葬於治北里許之鳳凰山,終不復娶,壽八十七卒。 遺命孫曾扶柩歸鄰合葬,成初志也。 陳鑒,湖北黃岡人,議敘,嘉慶元年任。 潔己愛民,事不越職,民咸安之。 二年,教匪攻城,公率居民防守嚴密,有希全性命踰城欲出者,命人從後刺之,傷其股而止。 於是人各盡力守陴,莫敢逃越。 後以陞任去,民多思念。 以上舊志僅載四人,重修增至十三人,今增添二十三人,共三十六人。 據父老傳聞增入之,張宗文尤爲第一好官也。 此外尚有知縣徐枝芳,加修城署、聖廟、兩廡各祠、文昌廟及建義學、義田、長安廣濟橋、永安長安渡船、藝文內周衢、馮志章、吳存泌俱盛稱之。 陳覲光修縣志及文筆塔,并有勸捐社穀約。 教諭高繼允,修置聖廟內龕座及木主,又有教士規條五則。 此三人抑亦留心於政治學校者,并宜增入,以昭激勸。 由是而推,恐循吏之湮沒者亦不少爾。 選舉志文科典樂教胄見於書。 自成周論秀,升諸司馬,曰進士,而選舉之典昉焉。 其在漢時,茂才、孝廉、力田之科,并行不悖。 自左雄變法,特重文藝,歷代因之。 然其時明經辟召,文吏諸生皆得并進,亦未嘗偏於科目。 至明則用制義、制策,科目始重,而人才亦盛。 鄰之進士,顯於宋,盛於明。 舉人、貢生,明以前無攷。 我朝至康熙壬午乃有舉人,乾隆庚辰乃有進士,癸丑乃有翰林。 舊志作於乾隆二十三年,故謂宴瓊林者難其選。 重修作於道光元年,故謂捷南宮者後先繼美。 今自嘉慶丙辰後,閱三十餘年,又無中進士者,地氣使然與? 抑亦自畫所致與? 至於援例捐職,亦翹材之路,宜併紀焉。 按科目以三鼎甲爲最重。 攷《通志》,川省狀元,唐有范崇凱,內江人,尹樞、尹極,閬州人,李遠,雲陽人,李餘,成都人,于環,綿州人,張曙,巴州人。 宋有蘓易簡,銅山人,陳堯叟、陳堯咨,閬州人,楊寘,成都人,馬涓,南部人,何瑍,廣安人,趙逵,內江人。 元有文允中,成都人。 明有楊慎,新都人。 榜眼,宋有蘓軾,眉州人,閻安中,晋原人,許奕,簡州人,馮恬、李延上,俱遂寧人,趙馴,榮州人,楊棟,青神人,明有周洪謨、李永通,俱長寧人,劉春,巴縣人。 探花,宋有勾務滋,榮州人,孫祚,眉州人,李珣,邛州人,梁介,雙流人。 元有蒲謙益,蓬溪人。 明有楊名,遂寧人,高節,綿州人。 我朝順治十八年,榜眼李仙根,遂寧人。 附而紀之。 何地無才,立志貴大有爲者,亦若是耳。 進士始于隋大業中,盛于正觀。 我朝宴于禮部,爲瓊林宴,給坊銀三十兩,縀袍料及裏綢一件,金花一對,杯盤各一,以庶常部属、中書、學正、學錄、知縣用,餘俱以知縣歸班銓選。 宋任璉,淳化壬辰登孫何榜段全,與任璉同榜杜濟,景祐甲戌登張唐卿榜張儉,與杜濟同榜李迅,慶歷王槩,慶歷游泂,治平雍公說,治平,官至京東制置大使楊嗣慶,元祐戈辰登李常寧榜楊昉,治平李景,元祐何璵,元祐楊槩,元祐唐天民,元祐楊端,元祐,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王壽嵩,元祐彭震,元祐彭戢,詳人物袁仲廉,元祐趙復,寶祐丙辰登文天祥榜李㬅李顒李人美,三人見李氏家譜,未詳年號。 匡鼎,探花白侍郎,二人詳陳退齋考辨明〔待用附〕杜景賢,詳隠逸楊純,詳人物楊一鈞,詳人物談倫,詳人物陳萬歧,嘉靖癸未,官至江西南昌府知府劉三才,詳人物楊繼夔,萬曆己丑,官貴州道監察御史馮從龍,萬曆甲辰登楊守勤榜,官陜西左布政使孔宏頤,萬曆丁未登黃士俊榜,官湖北公安縣知縣甘學闊,詳人物陳邦瑞,萬曆,官陜西金縣知縣陳加邵,天啟,官雲南道監察御史楊一儁,詳人物張啟忠,崇禎壬午特用劉克愷,萬曆丙辰,任宛平知縣劉文林,洪熙甲辰,官東閣太師陳尚魁,萬曆時尚書陳敬齋,尚魁之子彭齡,號永年,景泰戊戌,雲南知縣國朝甘文林,另有傳馮學颺,另有傳甘家斌,乾隆癸丑登潘世恩榜,入詞林,官至大理寺卿甘家春,另有傳學正黃文標,嘉慶辛未以耆老欽賜國子監學正銜舉人唐文宗制舉人賢良方正,本朝鹿鳴宴在總督衙門,給金花杯盤、紫袍、緯帽、朝靴,坊銀二十四兩。 明王忠,洪武七年吳尚東,成化癸卯杜景賢,洪武楊純,成化戊子談倫,宏治己酉楊一鈞,宏治戊午劉世榮,宣德丙午魯竑,天順壬午,官陝西鳳翔府知府周道淵,與魯竑同科,官主事陳萬歧劉明簡,詳人物陳治道,萬曆丙子,官陝西鳳翔同知劉三才,萬曆己卯解元楊繼夔,萬曆己卯劉明節,詳人物馮從龍,萬曆辛卯孔宏頤,萬曆辛卯甘學闊,萬曆庚子楊一儁,天啓甲子陳邦瑞陳加邵劉嘉會,天啓甲子曹一舉,天啓甲子劉嘉賓,天啟丁卯陳桂棟,詳人物秦于萃,崇禎癸酉,貴州思南通判彭齡,景泰丁酉國朝馮志章,康熙壬午,官江南和州州同楊伯龍,康熙戊子,官福建清流、山西太原知縣吳存泌,康熙乙酉杜需材,康熙癸巳,官河南沙縣知縣甘明夔,康熙癸巳,任浙江昌化縣知縣楊崇,康熙庚子,宗美子,官廣東曲江知縣甘惟泉,康熙庚子,學闊孫王學山,詳人物陳加儒,詳人物甘惟肅,雍正乙卯楊爾式,乾隆庚午,崇之子甘文林,詳人物馮學颺,乾隆乙酉甘軾,詳人物曾元泰,詳人物廖寅,詳人物甘家斌,乾隆壬子甘采和,詳人物屈澤霖,乾隆戊申,官廣東恩平縣知縣,改珙縣教諭甘家春,乾隆甲寅張元升,德化子,號研山,乾隆乙卯,順天鄉試包羅,號酉山,乾隆乙卯汪翽儀,詳人物夏貢廷,榜名書,號鼓山,嘉慶辛酉,現任江油教諭韋崇吉,嘉慶丁卯陳謨,嘉慶戊寅廖均,寅之孫,嘉慶庚午順天鄉試,任江南鹽法道熊文鳳,號梧菴,嘉慶丙子,現任廣西桂平縣知縣夏錕,號劍溪,名才愷,貢廷子,道光戊子夏能復,道光乙未亞元吳利濟,道光乙未,以耆老恩賜舉人副榜唐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由學舘曰生徒,由州縣曰鄉貢。 其科目有明經。 明有恩、拔、副、歲、優各貢生。 明甘學洪,萬曆辛酉,任廣元教諭國朝鍾士槐,康熙辛卯鍾應朗,合州訓導甘緒,道光乙酉以耆老恩賜副榜拔貢國朝馮士岱,雍正癸卯馮天敘,雍正癸卯。 一科兩人,或一係府學也黃先晟,雍正己酉周承綱,乾隆癸酉張德化,乾隆乙酉,詳人物劉義遵,乾隆丁酉,詳人物甘家斌,乾隆己酉孟春元,嘉慶辛酉余文蔚,嘉慶癸酉馮耀祖,道光乙酉恩歲貢生明甘宗道,官陝西崇信縣知縣甘一謨陳一萃楊世繡,一儁子,官廣西崇善縣知縣吳國澍,郫縣教諭吳伯二,南川縣教諭甘學開熊趾麟熊祥麟吳世崍,以上恩貢彭崇教,衡陽知縣劉信捷,梁山訓導甘一□,湖廣零鄉縣知縣吳明魁,詳人物王萬雄王加運王亨嘉劉明箕,富順縣教諭劉明植,號培所,雙流縣教諭黃伯常,任宛平知縣,以上歲貢國朝楊曦垣,見人物包嘉際陳明昇蔣鴻德,內江縣教諭辛德凊熊宗斐,號彬蔚王盛嶷,號歧齋,爲人恪謹,專好讀易約,著有《程朱講義》一冊楊爾承,乾隆三十八年楊存誠,乾隆四十五年羅揚對,江安教諭,陞松潘廳教授屈鳴介,詳人物楊逵,嘉慶元年陳克猷馮大樑王際盛,道光元年杜春吳貞暉。 以上恩貢周文衡,順治十六年,官綦江縣教諭甘惟碧,號瓊圃,順治十八年,曾孫軾見人物陳應世,徐州知州桂棟子,大昌縣教諭孟學時,貴州桐梓縣訓導,陞貴州貴陽府經歷甘惟治,見人物孟士驥,學時子王學敏,太平縣教諭甘惟元,資陽縣訓導周垣極,珙縣訓導,文衡之子王學珣,黔江縣訓導吳存中王學開,德陽縣訓導(康熙五十一年任[4])孟學詩胡士奎錢天寵,梓桐縣訓導王學闢,越嶲衛訓導劉先明劉璜劉萬槪吳存性,雍正五年,重慶府訓導[5][6],陞綿州學正馮天縱楊宗美,見勑封甘克家,眉州訓導馮仕勷,號養素,康熙時人,知縣邱鏞贈有匾楊伯撰,見人物馮懷珍,合江訓導王道崇劉萬秉馮開仕劉默秦學淵,峩眉縣訓導張仕現,江津縣訓導陳明書,江油縣訓導吳存瑾陳明時劉點,黔江縣教諭張明揚,新寧縣訓導杜需枚劉世康,彭水縣教諭王繼緒邱獻圖劉萬戶,江安縣教諭梅之斌包從鳳王正綱甘克琯方奇祥劉鵬翥,長壽縣訓導劉禪忠錢成緒,新都、新繁訓導,陞崇慶州學正王耀龍吳振家熊興讓,蒲江縣訓導楊宗道,伯撰子,九姓司訓導甘良進王正會劉興繡,號商質孟士楷,選昭化訓導,未任楊宗偉馮天傑唐中道黃儒崇曾三陽張鐸劉嘉遇熊興誠劉嘉會劉本中包崇泮,峩眉縣教諭包南珻孫永吉游志元吳嗣家錢德化周振玉,垣棟曾孫陳士偉,詳人物劉順章馮學謨,詳耆碩王綱馮成範,秀山縣訓導錢德潤王懷芳,宜賓縣教諭唐昱,現任彭縣訓導韓先疇馮學益熊文樓,號易崖劉一清熊任陳士澐陳士讓熊興第游見龍馮學濬,號鑑塘張迪文運元劉昇龍河圖甘笏周汝南,振玉孫曾元紱唐振拔馮大生優貢黃士古,由軍功議敘,授貴州布政司經歷,現署修文知縣。 劉汝玉,嘉慶丙子,考授鑲白旗漢軍教習援例椂授職朱化錦,監生,安徽六合縣瓜埠司巡檢。 劉良芹,監生,官簽事。 包金枝,監生,江西廬陵縣縣丞,保陞知縣。 陳丙吉,監生,現任湖南岳州府巴陵縣鹿角主簿。 馮春暉,監生,廣西容縣典史。 張開永。 考正八品,江西饒州府經歷。 廖繼儒。 考未入流,分發陝西,署洋縣留壩廳驛丞,西鄉縣縣丞。 季芳。 考從九,分發廣東候補巡檢。 甘文崇,監生,分發福建候補巡檢。 黃炳圖。 廩貢生,分發浙江候補縣丞。 甘培縉。 家春子,附貢生,分發江西候補府經歷。 張榮昌,監生,分發廣東候補巡檢。 甘培源。 采和子,附監生,直隸臨城知縣。 甘存緒,監生,分發山西候補巡檢。 潘世奇,監生,分發山西、候補典史。 甘昺。 采和弟。 增貢生,候選知縣。 劉衢。 直隸清豐縣典史。 廖思芳。 寅之子。 例貢生,分發江蘇候補道。 盧興紱。 湖北谷城縣典史。 廖思莊。 字毅甫,寅次子。 監生,候補同知。 廖圻。 思芳次子。 河南布政司經歷、現任汝州。 屈澤涵,監生,候選巡檢。 屈汝恭,監生,候選縣丞。 包萬清。 金枝子,監生,分發湖北、候補巡檢。 包萬春。 金枝次子,監生,分發浙江、候補巡檢。 馮賢璋,附生,候補府經歷。 熊文麟,由監生捐鹽知事。 廖堉,思芳子,欽加六品職。 錢鈞,寄大興籍,監生,候選巡檢。 甘培㮵,議敘從九,候選巡檢。 甘大炘,培縉子,議敘正八,候選府經歷。 例貢明劉良範,廩生,明植子,東鄉縣教諭國朝游心齋,廩生甘培楫,附生甘大琛,廩生,采和孫廖文光,號聖學馮作賓蔣作權劉有容甘和馮大澍道光十八年補拔貢劉萬祜,任夔府奉節縣教諭,陞成都府教授歲貢劉光乾,候選訓導劉漢章,任長壽縣教諭拔貢馮三錫,道光丁酉歲貢秦芳,道光丙申援例授職包金楷,山西太原縣典史包萬清,金枝子,湖北鐘祥縣麗陽司巡檢陳丙吉,道光乙未陞任湖南鳳凰廳知事議敘正八品國朝呂南,廪生李作善,監生廖墉,思莊子,增生杜添瓊,監生余文政,監生武科武科起於唐長安二年,祗試騎射勇力。 宋則兼試以策。 至明洪武乃立武學。 成化乃設武科,鄉、會試悉視文科。 崇禎四年,乃設殿試傳臚。 我邑科名甚少,而行伍最盛,是亦選舉也,故以類紀焉。 武舉宋天聖八年,親試武舉。 本朝鷹楊宴,紫袍緯帽,硨磲頂。 國朝周垣棟,康熙壬子,文衡次子陳雄,通志楊鳳䎂,康熙庚子甘玉,乾隆丙午甘岱,嘉慶丙子附寄籍梁山而縣有宗譜可憑者甘惟漢,雍正乙卯甘惟湘,乾隆丙辰,任浙江處州守備劉仕偉,乾隆乙丑進士,任河南襄城營都司行伍明甘良臣,詳人物陳三台,詳武功甘一爵,良臣子。 詳蔭襲包永才,詳武功甘明允,詳武功劉信闊,任順慶總府劉興榮,任貴州遵義總府甘懋,任燕京武城衛經歷國朝寇文魁,詳武功甘克俊,行伍,任瀘寧營千總包相卿,詳武功譚國臣,詳武功夏才榮,任城口汛夏倫,詳武功包文貴,詳武功甘俸,陝西武郎營把總[7]。 侄培陞廕游貴,現任重慶營外委甘貴,鞏昌府人物誌西蜀井絡啟耀,文昌契符,篤生人材,後先濟美。 鄰雖小邑,或豐功偉烈,竹帛埀名;或敦節礪行,珪璋比德。 行藏雖異,模楷則同也。 爰自仕宦及於義士,皆統以人物,而軍功陣亡及節烈婦女,尤有關於名教之大,故以是終焉。 至於坊表墳墓,封贈蔭襲,皆以類從,詳列於後,亦惟欲後之人於以明體達用,敦倫飭紀,殫忠孝而希聖賢也。 若夫流寓係彼都人士,仙釋則別爲一端,特附及之云爾。 名宦服古入官,將以有爲。 昔范文正秀才時,便任天下事,王沂公生平之志不在溫飽,實積名彰,非偶然也。 故雖筮仕他邦,而能善於撫綏,勤於訓課,皆足爲梓里光焉。 宋彭戢彭戢,元祐進士,爲兩浙提舉,奉祠以歸。 嘗蓄雙鶴,江右士大夫送行詩有扁舟載雙鶴,萬卷貯羣書之句,可想見其人矣。 明楊純楊純,成化壬辰進士,任監察御史,巡按貴州,斷決如流。 任滿,百姓乞留一年,上許之。 民謠曰:「鄰水楊,但願年年巡貴陽。 貪污畏法,軍民安康」。 陞陝西副使,去之日,民苖遮道。 楊一鈞楊一鈞,宏治壬戌進士,任漢中府知府。 禦侮救荒,民賴以安。 陞浙江按察司副使。 漢中從祀名宦。 談倫談倫,宏治壬戌進士,任潮州府知府。 築海口隄數千丈,民居獲安。 又建廣信橋,往來便之。 劉三才劉三才,萬曆己卯解元,癸未進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 英才冠眾,政績超羣,邑令皆器重之。 桂林漕廪生麗澤,其後裔也。 孔宏頤孔宏頤,科名見前,清潔愛民,德行純篤,有乃父風矩。 楊繼夔楊繼夔,科名見前,正色立朝,有避驄御史之目劉明簡劉明簡,萬曆癸酉舉人,任順天宛平知縣。 弟明節,萬曆壬午順天鄉試舉人,任湖廣衡山知縣,俱有善政。 去之日,士民祖道相泣,依戀不舍。 先是,其父仲溥廩生,明簡與兄明第及弟明節、明箕、明楠、明梧、明標、明植俱爲廩生。 邑廩額二十名,仲溥父子占其九,故諺云:「要想補,除非死了劉仲溥」。 亦一時之佳話也。 明箕、明植亦爲廣文,見選舉。 甘學闊甘學闊,萬暦己未進士,授行人。 兩封藩王,卻餽遺不受。 擢御史,巡按雲南,再巡順天、保定、永定河,所至俱有聲譽。 提學江南、直隸,不阿權貴,置天鑒在茲額於使院,一時名士吳貞唘、吳偉業、李清等皆出其門。 後陞大理寺卿。 崇禎八年五月,羣寇萃於秦,特簡公巡撫陝西,賑貸饑民,誅巨盜王三錫於終南山。 九年,賊過天星、九條龍等西掠蘭河,南擾會寧。 元帥洪承疇檄左光斗、柳紹宗合擊之,賊窮蹙,降於公。 安插所部數萬人於延安。 嗣李自成至延綏,四月,延安賊復叛,公因聽勘而歸,閉戶讀書,至老不倦,卒於黔。 著有文藝行世,並有疏書載藝文。 崇祀江南名宦。 楊一儁楊一儁,芳春子。 少有異才,天啟四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元年戊辰科登劉若辛榜進士,官湖廣景陵知縣,行取監察御史,巡按直隸、河南,巡視七省漕務,察院,湖廣鄉試大主考官。 著有《小式草》行世。 國朝張德化張德化字惠菴,號崑崖。 乾隆乙酉拔貢,任直隸武邑知縣,政簡刑清,民皆愛戴。 卒於官,合邑士民爲䜿墮淚碑。 子元升,舉人;元清,州同。 孫熙寧,庠生;致和,監生。 甘文林甘文林,另有傳馮學颺馮學颺,另有傳屈鳴介屈鳴介,字美才,號健菴,乾隆庚戌恩貢,生性嗜學,家貧教讀三十餘年,鄰巴長邑遊其門者甚眾,品行端方,言動不苟,好倡義舉,曾督修七孔溪橋,利濟行人,初任署越嶲廳教授,上司委辦廳篆,士民愛戴,後補長壽縣教諭,時教匪之亂,士民議築寨固守懼干功令,公以利禦寇言於邑令,得聽民便,縣本無城,惟有短垣,及賊至,邑令遠避,武弁典史皆被害,公以率領難民退處江之南岸得免,賊去,賴公撫綏,其被害及撫綏情形亦由公詳報,蓋邑令猶未歸也,上司嘉其材,札委幇辦縣事,凡半月,並加薦拔選浙江昌化縣知縣,在任六年,緩刑薄斂,散賑恤災,民頌仁廉,以疾卒於官,哀動一邑,宦槖蕭然,士民競相賻助,號泣紼櫬出境,石殿撰琢堂贈以聯曰「曾聽絃歌傳蜀道,長留俎豆在桐鄉」,額曰「古之循吏」廖寅廖寅,另有傳甘家春甘家春,另有傳汪翽儀汪翽儀號鳳沼。 嘉慶庚申舉人,任敘州宜賓教諭。 勤於課士,爲人和平正直,恬靜寡言,讀書以敦倫飭紀爲先。 〔增輯〕甘采和甘采和,另有傳劉義遵劉義遵,號宜之,乾隆丁酉拔貢,官蘆山教諭,陞雲南建水知縣,有善政,而於三河尤躬督築修,寒暑不避,工竣,士民設祿位牌,頌曰:「兩河告决水橫流,萬畝桑田可泛舟,父母臨河分指畫,洪波東注解民愁」,又云:「我公治水師前府,澤被三河惠率土,堤主是誰是我公,我公真是民之母」。 解組後知縣吳秀良聘掌潾山書院,訓誨不倦,遊庠者多,子汝玉優貢,孫顗廩生。 理學國朝王學山王學山雍正癸卯舉人,任鹽源縣教諭。 勤於課士,昕夕不倦,品行端方,德誼藹然,士林模楷之。 著有制義行世。 〔增入〕陳加儒陳加儒字掄士,號退齋。 雍正己酉舉人,任浙江宣平知縣,興利除弊,善政甚多。 致仕後,行李蕭然,邑人爭捐助,皆不受。 既歸,貧難自給,以課讀餬口,一言一動,皆有規矩,望之如喬松之在霄漢,而謙謹溫恂,從無乖忤,爲士林景仰。 嘗因室人交謫,怒擲菸袋桿於地,旋自拾起,其不蓄怒類如此。 著有《鄰山雜錄》詩二卷及《靜淵齋稿》行世。 子藻,孫賓國、輔國,皆廩庠。 運使廖寅擬請祀鄉賢,未果。 曾元泰曾元泰字和齋。 乾隆己亥舉人。 品正行端,言笑不苟,居多隱德,廉介自持,有古君子風。 嘗有夤夜私以百金求公言事於有司官者,公正色拒之。 掌教鄰山書院,先後十餘年,講貫改課,始終如一。 教以品行爲先,知縣潘觀成、陳應魁皆欽之,相與友善,題其座曰「士林模楷」。 舉人包羅、汪翽儀、夏貢廷皆出其門下。 嘉慶二年,教匪滋擾,公首先捐資,修柵嚴守,全活甚眾。 歷一載,勞心成疾,誦「何求得斃」之言,遂卒。 合寨流涕,設木主以祀。 知縣鍾人傑贊曰:「品高懷葛,學躋深純」。 教諭唐學聰以「斯文焉仰」輓之。 著有詩文行世。 子繼楷,增生;繼楠,廩生。 孫步韓,庠生。 甘軾甘軾,有誌銘忠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此人心所賴以不死,天理所賴以常存也。 夫守土者棄城而走,勦賊者臨陣而逃,律例森然,其誰敢犯? 故致命遂志,勉強者亦能爲之。 若乃閒居之紳士,作息之編氓,身無尺寸之權,手無舉鈞之力,即寇至先去,需郊不犯,律無閤境士民都要縻爛而戰之條。 惟彼鄉勇,竟能鼓敢死之氣,奮不顧身,或救援,或堵禦,灑血盈坰,積骸成莽,詎非加人一等與? 此外被執不屈,聞變殉節,從容慷慨,亦兼有之。 余稽舊志,前明則有陳公,業已陞任,又當京師既陷,武弁解體,明知事不可爲,而竟辦一死。 甘公業已退間,復輔明裔,歿於疆場,事雖不同,皆無愧於忠義者。 特舊志敘陳公太畧,甘公失真,特爲訂正。 至於嘉慶初年,川、陝、楚三省教匪不靖,當日陣亡殉難之人,他志歸併從前忠義,《邑志》則另列陣亡。 竊惟貴賤雖殊,忠義則一,衡以重汪踦勿殤之例,宜照他志合併,彙而觀焉。 所謂「忠肝義膽消難盡,盪作寒煙總不磨」者此也。 明陳桂棟陳桂棟,天啟四年甲子舉人,任河南內黃縣令,多善政。 擢南直隸徐州知州,甫兩月,流賊來寇,公登陴力禦,賊死傷甚眾,解圍去。 論功進陝西臨洮府知府。 命甫下,京師陷,賊復來攻。 是時武弁聞京師失守,皆陰附賊。 或勸公宜自爲計,公以「已辦一死」對,守益力。 會武弁應賊,城遂破。 公率家奴巷戰,身被十餘創,度不能出,乃負印墜城死。 民憐其忠,葬於城下,錢謙益爲作《死事狀》。 乾隆三年,祀忠義祠。 甘良臣甘良臣,將材出身,仕至山海關總兵,屢立戰功,邑中曾建坊以紀。 崇禎末年,關事孔棘,皆不能支,特調洪承疇孫傅庭赴關,公致仕而歸。 於時全蜀皆爲賊㨿,惟川北鎮總兵陳三台鳩集義勇,屯營三百里,與賊相持。 公居石船鄉,亦集鄉勇,遙與觕角,保全甚眾。 甲申,莊烈殉國,明裔福王命巴縣致仕之大學士王應熊等自遵義興師,起公爲總統,率領楊展諸將,於乙酉二月攻取敘州及嘉定、邛、眉,封公爲靖景伯,我朝追封武德將軍。 治東豎有神道碑,現存。 按公爲總統,事見明史及丹稜彭氏《蜀碧》,乃舊志稱「公聞莊烈殉國,痛哭自縊,以家居故,恤典不及」,殊屬無稽。 撥厥所由,當日楊甘公以孝廉得與修志,居邊省,向少書籍,故未見明史,以訛傳訛,致有錯悞,猶之三傳傳聞異詞也。 而家居自縊,雖在京師,亦無得邀恤典之例,何況遠在邊省? 其爲不知政體,臆爲此說,毫無疑義。 獨不思子襲指揮,見於志內,又有碑可憑乎? 國朝盧翰昭庠生盧翰昭,嘉慶二年教匪圍城,率鄉勇救援,至芭蕉河遇賊,力戰被執不屈,賊炮烙之,臨死駡不絕口。 劉雲岱庠生劉雲岱,聞教匪圍城,率鄉勇救援,至離城十五里之長安橋,訛聞城陷,痛哭躍入水中,急救乃甦,因成疾而死。 僧廣志僧廣志,萬峰寺僧,因賊圍城,在石稻場,同包順之、甘景清率勇救援,至城東延福寺,奮勇殺入,傷賊首王三槐之弟與妻及賊數人。 賊撤圍還救,橫截,擒至罵官山,磔殺之,同死者七十餘人。 自有此一戰,而賊亦膽落矣,傳載藝文。 武功、軍功〔缺頁〕陣亡五里壩陣亡包翰先、鄒書萬、龎有生、陳和春、包映山、王裕志、張祥文、陳文遂、甘爵一、汪明理、黃文茂、張寅亮、馬永祥、甘于久、張太升、包于先、徐良貴、曹廷章、周繼泰、張伯珩、徐鳳山、朱天錫、張雙仲、王文中、包以文、張以位、高大科、陳萬才、黃際美、王永清、秦江、甘家疇、徐心桂、陳蓬升、謝必文、何其中。 小河口陣亡李桂祿、丁一富、胡顯儒、屈積德、丁一秀、賀美章、蔣生儀、諶紹珍、張正宗、簡才論羊鹿灘陣亡雷福霑、殷萬一、王沾一、李三級、胡永富、聶儒、范明揚、杜正倫、陳採芹、張學賢、杜柳林、甘福壽、劉正榜、甘華久、楊爾位、甘應宜、楊德卓、袁大春、袁在新、杜祥𥕰子巖陣亡李位中、李賢士、馮靜深、馮祥益、馮哲安、馮德文、馮瀛安、王繼述、馮長、馮成業解糧柑子舖賊傷王朝、唐奉良、胡明受、張玉華、黃常泰、黃發允、黃朝遠、湯耀先、王顯才、唐良才、秦倫、秦應𧁑、秦興、秦達、秦宜春、秦泗海、秦學宜、秦茂春、秦學喜、雷現周、雷紹魯、周惟遂、周惟昌、周茂桂、周昌發、周秀山、周富昌、周秀發三角灘陣亡黃習建、黃長壽、黃孟寬、瞿朝榮、蔣定國、趙代宗、曾信學、唐四、沈宗文、熊元龍、朱加瑞、朱加棟、譚奇龍、蔡興華、朱加明黃嶺崗陣亡劉多能、羅清遠、羅亮遠、魯良美、杜全、魯良士、劉富、黃洪泰、蔣克洪、魏三鳳、黃忠保蒙石漕陣亡賀二、劉大才、王美南、王安策、王紹堯中溝陣亡包德中、蔣啟榮、熊元開、熊元闢、朱忠達椿木坪陣亡馮漢、譚國璧、張正元、甘家鶴、劉萬蜂、彭永欽、張士英、梅開國、賴顯貴、顏朝、甘容、曹泰富、蔣廷林、何壽興、唐貴龍、李正華、周繼紳、沈國富、陳朝順、楊繼林、楊通華、蔣正洪、吳永義、蔣啟昆、何元忠、殷登農、文亮榜、陳廷福、楊珍先、歐超富、鄭泰宗、李文鳳、殷陳鳳、王殷先、魯家太、劉世達、余正品、項榮貴、甘家有、劉長清、唐登榮、田仕舉、沈國翰、陳忠廷、何正華馬蝗頸陣亡熊體全、熊占渠、熊文倫、馮蘭芳、徐宇殿、甘碧陞、潘瑾堂、潘海堂、熊純一、甘月周、張四、張茂廷、何正榮、馮蘭生、馮興朝羅盤山陣亡鄧忠泰、吳繼來、梅朝用、甘闊之、戴正元、廖有堂、朱有章、吳容貴、林仲坤、陳儒林得勝寨陣亡劉先之、甘志士、甘鍚榮、彭立斗、廖貞淵、熊坐明、張德遠、熊祥符、馮大璉、黃常泰、包洪達、甘正舉、蔣光遠、張魁武、王富、梅秀、周學斌、周尚貴、張貴、陳注全、張麒、蕭元、楊才、甘俊品、甘升、余文斌、王發生、張朋、廖俸、吳榮貴、熊志高、甘喜後、胡顯儒、甘良、馮祥、熊正剛、唐天衢、熊體德守城炮傷邱上珍、鄭朝、黃初元遇難死節處士廖貞𬮍,二年冬,賊入其家獲之,不屈磔殺之,教諭唐學聰旌之曰「盡忠全義」文生陳輔國、甘存之,奉母避難,未忍棄別,爲賊所獲,不屈死文生王宗模、范裁簡、武生周振統、吏員李澤溥,俱爲賊所獲,不屈死陳訓典,曾練勇堵賊,被執,不屈死以上陣亡三百二十四名,殉節八名,俱經前知縣詳請咨部,奉旨旌表,崇祀昭忠祠。 新增殉節監生甘監生甘教匪之亂,曾練團堵禦,爲賊所獲,不屈死。 越代亨越代亨,偉貌,嫻武畧。 三年被賊圍,愛其技,欲用之。 亨怒,格殺數賊,致磔死。 孫永陶。 李光賢李光賢,性嚴正,二年,遇賊大罵,賊殺斃。 甘千祥業儒甘千祥,年甫成童,屢試前矛,從其父業儒瀛,爲賊所獲,見其語言敏捷,甚愛之,乃釋其父。 祥終不屈,強留賊營,連逃二次,賊不忍殺,祗截耳以懼。 逃三次,復被執,乃殺之。 甘家倜甘家倜,號迎賢,四年,在劉家壩爲賊所獲,不屈死。 胡體成胡體成,字廷學,業儒,訓蒙多年,爲人正直慷慨。 嘉慶二年,被賊執,以大義責之,且詬罵不絕。 賊愧,命其黨曵出殺之。 甘天德吏員甘天德,爲人端方正直,知縣沈士鑑贈「朝仰家欽」匾。 二年,聞賊來家,整肅衣冠出,罵之曰:「太平世界,爾等膽敢作亂,王法豈汝宥乎!」,賊欲殺之。 子履厚至,曰:「此我父也,宜殺我,勿傷父」。 賊不允,父子大罵不輟,並殺之。 以上殉節六名孝友《周官》六行,孝友爲先。 誥有人曰「君陳」,雅有人曰「張仲」。 前徽之懿,自在人心。 隣邑風俗敦龎,應多孝友。 而舊志所載,則僅孔公一人。 觀其事實,則曰「益篤孝友」而已。 由是而推,恐似此而遺佚者,正復不少爾。 茲則增至十一人,大倫無忝,郎足表見,節錄之正厚望之也。 明孔承宣孔承宣,先聖六十一代孫,進士孔宏頤之父也。 任麻城縣教諭,捐俸以資寒士,多所成立。 致仕歸,益篤孝友,遺金解宋忠大難。 尤好賑貸。 萬曆甲寅、丙辰,水旱頻仍,民賴全活者甚眾。 乾隆三十六年,奉文崇祀。 吳明魁吳明魁,嘉靖壬子歲貢,任漢陽訓導,陞洮州府教授。 還里,賓飲於鄉者三。 生平孝友,爲士林楷範。 合邑紳士於萬曆癸酉年請祀鄉賢祠。 今墓前石碑可稽。 楊芳春楊芳春,邑廩生。 天性孝友,立品端方。 生平嗜學不厭,博極羣書,曲成後進。 崇禎五年祀鄉賢。 國朝楊伯撰楊伯撰,曦垣之子,少事親以孝聞,閉戶潛修,誨人不倦。 晚年抱道自高,鄉里有桓榮之目。 甘存桂甘存桂,號金碧,貢生惟治之孫。 事父克崑至孝,依依膝下,一息不忍離。 上有二兄另居,歲時聚會,嘗曰:事獨事之父母易,事共事之父母難。 有弟在,二兄可無慮也。 孝心之篤,至老不倦。 鹿圃先生宦桐柏時,屢召不往,謂人生樂事,半在家庭,宦場事特浮塵耳,安事彼爲? 後鹿圃悉其孝友,公請題咨知縣袁額曰「雅範維風」,儒學高匾曰「鴻漸羽儀」。 子于中,曾孫培甲,俱入庠。 甘道徹甘道徹,字通萬,克颹之孫。 幼嗜學,家貧不能卒業。 年十四,奉父命侍祖,能竭其力,凡二十年,定省無間。 父遠居塾中,值歲大旱,難以餬口,躬負米百里外就養焉。 及遘疾,親侍湯藥,衣不解帶,歷年餘乃卒,哭之骨立。 爲人謙謹,好談前言古訓,里人感化。 甘文樸甘文樸,號必簡。 平生正直,人皆欽仰。 性友愛,作育其弟文林,得成進士。 甘家泰廩生甘家泰,號爵超,道徹之子。 苦學有文名,事雙親至孝。 母廖氏卒,哭之嘔血,遂成疾,彌留凡一載。 臨歿時泣曰:吾不能守禮惜身,罪也。 弟家奉,亦庠生,能文。 一日赴母舅家燕飲,距家約四十里許,突聞繼母陳氏暴得疾甚篤,疾馳而歸,途中熱極,吐血數口,遂不止,歷數月而殞,母仍痊可。 兄弟皆年僅三十二,人稱一門雙孝。 王萬春武生王萬春,事繼母至孝。 嘉慶十二年,家遭回祿,萬春自外冒煙而入,先負繼母出屋,又入取繼母服飾,被火燻傷,次日而殞。 秦雪岸庠生秦雪岸,博極羣書,心解力行,上事父母,養生送死無憾,乾隆三十年知縣袁鍾秀舉孝友,孫芳廩生張思純張思純,年十六,嘉慶四年父被賊執,純往營願以身代,賊憫其孝,俱釋之馮成玉馮成玉,大鼎之子,年甫十三歲,嘉慶二年冬,在余家溝遇賊,匿林中,見父被圍,驅之速走。 成玉出,向賊泣曰:「此我父也,祖母劉年高,賴父奉養,不可去,請代之」。 賊釋其父,成玉隨賊去,未歸。 玉兄成剛,增生;成鳳,廩生。 錢方策錢方策,監生錢大邦之子,方策年十六,嘉慶三年,大邦在豐禾塲被賊執,要馬贖,方策自往賊營,泣曰:「我幼不能買馬,願爲質請放父回」,賊然之,縳執一畫夜後,馬至乃歸。 王孟由王孟由,孝廉學山元孫。 父孔仁,同弟孟甲往貴州訪父,歿於銅仁府。 由年十八,念父抛尸異鄉,往迎之,途中乏食,乞丐歸葬。 熊右崇熊右崇,念篤天顯,嘉慶甲戌年,聞胞兄左崇在武清縣,故自捐貲迎柩歸葬,待其姪厚。 德望漢陳登有云闔門雍睦。 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 淵清玉潔。 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 清修疾惡。 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 又宋邵康節婦孺皆知。 人多感化。 蓋篤行所積,誠中形外,乃自然非強作也。 此雖僅有科名,或爲布衣,而至德可師,均宜闡揚。 鄰邑紀載甚少,幽光必多未發。 茲特核實而并誌焉。 甘克颹甘克颹,博學多能,工書法。 昆季五人,推孝心以篤友愛。 得享壽八十六。 馮會一馮會一,明春長子,以品行著。 康熙四十年,邑紳盧天祥等十三人。 以地方猶未盡謐,呈稱大造一案,乃合邑重務。 惟公練達老成,秉公忠直,請延公赴縣經理事宜。 事竣歸家,詩禮傳後。 年七十二歲卒。 楊曦垣楊曦垣,一儁子,康熙八年歲貢。 爲人謙謹,多隱德,積學力行,至老不懈。 訓課生徒懃懇,無間寒暑,邑士多出其門。 子伯捷、伯撰,廩貢;伯龍,舉人。 甘惟碧甘惟碧,另有贊廖貞泰廖貞泰,字能容。 性至孝,喪葬四親,哀毀骨立。 爲人誠慤寬平,經明行修,里黨皆尊仰之。 其博通經藉,卓然爲後進師,從遊甚盛。 嘗於歉歲收途中遺棄子女,爲粥以活之。 又嘗慕范文正公義田,以爲贍族賑貧第一良法。 子寅,官都轉,克成其志,門人私謚曰「文懿」先生馮開物庠生馮開物,號成務,賦性頴異,每聽人吟誦,即得之。 爲人品行端方,不阿於世,而人皆欽服感化。 垂老精神健旺,兩目有光。 年九十四歲。 著有文稿存。 馮愷思庠生馮愷思,開物堂兄。 年三十二,縣府院試凡十二冠場,人咸以爲異。 好宋儒性理之學,及有明以來大家之文,持身端嚴,待人公正,絲毫不苟,而課士尤以敦品植行爲重。 又置塾田爲家學規,凡內外子弟受裁者,多所成就。 壽八十一歲。 訓導馮成範題其墓曰「古溪先生」。 知府甘采和亦書曰「教法驪山」。 著有文稿傳後。 子學濬,貢生。 陳士偉貢生。 陳士偉謙謹恭讓,積學力行,訓課不倦,邑人士多出其門。 弟早亡,姪懷溥得列膠庠者,公之澤也。 楊逵貢生楊逵崇之子。 爲人溫厚和平,恭敬齋莊,訓課生徒,至老不倦,邑士多出其門。 卒年八十二歲。 子德芝,庠生。 馮學謨馮學謨,號宣猷,以歲貢任射洪縣訓導,年老辭歸。 潼川守楊希銓聨云「松茂九旬,期頤衍慶;榖貽五葉,昌熾延禧」。 卒年九十七。 孫耀祖,拔貢;継祖、緝祖,庠生。 馮大樑恩貢馮大樑,字國晉,性耿介,友教生徒,勤於訓課。 舉人夏貢廷韋崇吉、陳謨、拔貢耀祖,皆門下士。 卒年六十八。 行誼人之可傳於後世,豈必功業文章照耀金石而後爲足法哉? 即一言之懿,一行之媺,流連婦孺之口,矜式閭里之間,亦爲採風問俗者所樂道。 歷覽舊志,未有專門,或列入孝友,或載之忠義,揆諸體製,多有未符。 夫少游稱善鄉里,馮煖市義國中,史籍所傳,甚多佳話。 况聖朝風清俗美,薄海大同,士曰能賢,人知自好。 若不及時搜羅,後將有沒其姓氏者。 是以博採旁稽,以爲薰德善良之助云李繼珏李繼珏,號琇瑩,幼習儒業,頗通經義。 性孝友,喜讀文武夫子訓,敦本懋實,欲刻送未能。 子廩生宗白,輯《真經註釋》,以承其志。 卒年七十一。 包開衢包開衢,十歲喪父,事孀母以孝。 伯叔間銀錢田產不計己私。 子鳴鳳,庠生。 馮學基馮學基,貢生,仕襄曾孫。 乾隆間,與胞叔開易、弟學孔金川貿易,均物故。 基扶柩歸葬,厚治妝奩,嫁學孔三女,與己女同。 熊本颺熊本颺,監生,號清言,居喪讀禮,以孝聞。 家有積穀,戚族求貸,不計利,償必與之。 子文詩,庠生。 包從鎰包從鎰,號玉菴,端莊仁厚,有儒士風規。 乾隆間,知縣袁鍾秀舉孝友,重孫楘,監生。 馮多享馮多享,性公平,治家有法,同爨八十餘口,多輯睦。 子成㫤,廪生。 程萬朗監生程萬朗,性剛直,愛讀書人,撫二齡孤姪成立。 貿易蓬溪,邑有自金川送軍糧歸者,求濟必給,後獲利,置產與姪均分。 教諭唐學聰贈「聲遒麟閣」匾。 子家英,廩生。 孫雲程,庠生。 甘笏貢生甘笏,號賡廷,軾之子。 持身謹嚴,接物謙和。 丁艱三年,不聞音樂,訓徒以品行爲先,士多出其門。 熊宗謙附生熊宗謙,號益齋,性嗜書,至老不倦,言行不苟,非公不至,有滅明風。 子紹龍,庠生。 廖思莊同知廖思莊,號敬亭,性純厚。 父寅遊䆠多年,思莊隨侍,不忍一日離。 兄思芳病,竭誠醫治。 及卒,哭詩十首,作傳一篇。 篤於門內如此。 且行端言直,有古人風。 道光十四年,有邑貧民被毒,役誣盜斃命,獨挺身求官嚴辦,邑人咸服其剛正。 子十二人:墉,八品;坦,廩生。 耆碩天下達尊,齒居其一。 故臨雍拜老,詳於周官;尚齒引年,載在典禮。 誠以疇衍五福,慶祝三多,皆德基之也。 邑多壽民,其持身涉世,必有嘉言懿行,足以表著人寰者,安得畧焉不計耶? 茲於年八十以上者,照他誌錄之。 明甘明甲甘明甲,少頴異,稱神童。 年十四,值明兵變,多方捍禦,卒能全家保身,一方咸賴以安堵,其遺澤正未艾也。 卒年八十一。 遠孫家春、家斌,成進士。 國朝呂玟呂玟,少習儒業,工書法,存心忠厚,傳家耕讀,年逾期頤,五世一堂,同居和樂。 子正邦,武生。 孫宗誠,國學。 曾孫光斗,武生。 道光元年,奉旨建百歲坊,旌「昇平人瑞」匾,給六品頂戴。 馮開注馮開注,性寬厚,不計生殖,家素封,以代賠親族債消散。 子學達。 孫紳,庠生;大容,廩生。 甘家裕甘家裕,居心仁厚,持身謹嚴,年八十七,猶康強。 子培宣。 孫汝化,廩生。 五代同堂。 任學純任學純,耕讀傳家,親睦和族,五世一堂。 卒年八十四。 譚秀陞譚秀陞,勤儉忠厚,與物無忤。 凡待以橫逆者,一以柔聲下之。 現年九十九歲。 身猶康強,出無曵杖。 子五。 孫曾繁衍。 甘于傳甘于傳,幼嗜學,屢試前矛。 年八十三。 孫:槐,廩生;楨,庠生。 許景運許景運,五代同居,內外和睦。 卒年八十四歲。 邱維棟邱維棟,號良才,忠樸勤儉,由困而亨。 卒年八十九。 子五。 孫曾林立。 黃瑞瑚黃瑞瑚,號永隆。 公正和樂,誠信不欺。 卒年九十。 妻曾氏,助內多賢。 現年八十四。 五世同堂。 孫曾林立。 黃瑞鳳黃瑞鳳,號來儀,勤謹忠厚,樂善不倦。 年八十九。 妻朱氏,年八十四,同年卒。 子性敏,吏員。 以上九名,俱經前知縣冊報,老民咨部,准給縀疋米肉,賜「寰宇熙春」匾。 甘緒副榜甘緒,號紹承。 家貧力學,以敦倫爲重,訓課多年不售,晚自號效梁,益嗜學。 年八十遊庠,壬午恩賜副榜。 卒年八十四。 熊統宗監生熊統宗,性篤孝友,行敦渾樸,修祠堂以睦宗族,設家塾以訓子孫,重道尊師,善氣迎人。 嘉慶四年,爲胞弟宗筠妻梁氏捐貲建節孝坊,流芳百世。 孫文鳳得中式,膺明府者,皆公之賜也。 卒年八十五。 馮鎮馮鎮,爲人謹慎端莊,訓子孫以耕讀爲本,工商非正業也。 卒年八十三。 子學易,庠生。 曾孫時中、成楨,庠生;成烈,廩生。 李永慶李永慶,居家孝友,行事端方,學雖未成,雅好詩書,延師教子,倍致殷勤。 且好善樂施。 乾隆戊戌年饑,出積穀以濟隣人婚嫁無力者貲助之。 知縣江有本匾曰「仁厚發祥」。 卒年八十。 妻吳氏,助夫教子,懿範無虧,壽八十終。 知縣吳秀良輓以聯曰:「機聲乍逐鸞車遠,荻影總留鶴篆香」。 額曰:「澤衍衣慆」。 子慧,廩生。 鳴春,增生。 孫陽晟、陽煦,庠生。 陳章伸陳章伸,貢生應世之孫。 於財、氣、酒、色四字,屏之殆盡。 年九十後,猶目明氣旺,步履如常。 卒年九十七。 陳章服陳章服,貢生應世孫。 秉性恬靜,渾厚和平,惟以耕讀傳家。 年八十四卒。 子孫繁衍,庠生國藩、貢生士讓,皆其後也。 周大疇周大疇,貢生振玉子。 爲人忠信廉潔,家雖貧,操持甚堅,時以承先啟後爲念,延師訓子,不以艱苦易志。 現年八十二,精神強健,喜看善書勸人。 子汝南,歲貢生。 孫淵,庠生。 唐中碧唐中碧,少孤貧,讀書二載,粗知文義。 重儒士,延師誠切。 爲人忠厚禮讓,凡事甘於喫虧。 年八十六卒。 子振拔,歲貢生。 孫行彰,增生。 人以仁厚之報云。 孟德明孟德明,號惟聰,貢生,士楷孫。 爲人剛正不屈,耿介自持,教子有方,訓課無間寒暑,送考不辭遠近。 年八十四,無疾而終。 妻陳氏,教子益嚴,治家有法。 年八十七,同年月卒。 子春芳、春森,廩生;春元,拔貢生。 孫灃,增生。 川北道吳旌之曰「蓬瑤垂裕」。 知縣李並楷額曰「橋高梓實」。 陳國詔陳國詔,讀書自娛,不營家計。 父兄前從無疾言厲色,弟兄分析,毫無爭校。 訓子侄至老不倦。 子士標,廩生。 謝昌言監生。 謝昌言,號益堂,性嗜書,至老不倦。 善書法,持身謹嚴,雖處城囂,潔清不染。 現年八十,精神強健。 子泗亭,監生。 孫兆麟,職員。 唐正東唐正東,讀書明理,善堪輿,慷槪好義,閭里欽服。 卒年八十。 妻劉氏,年九十一。 子行本。 孫芳煥、芳園、芳煒,俱庠生。 馮學粹馮學粹,忠厚樸質,勤儉端方,屢試未售,現年八十,身猶康強,子孫林立。 黃瑞鵬黃瑞鵬,鳳仲弟。 習儒業,畢生清苦,勤於訓課。 年八十八卒。 劉元和劉元和,號旭旦。 其人居心忠樸,耕讀裕後。 現年九十。 五世同堂。 魏士林魏士林,忠厚勤儉,老當益壯。 現年八十三。 子孫繁衍。 舒代銓監生。 舒代銓,行己端方,居心忠厚,潔清自好,與人無忤。 現年八十七。 孫忠琇,庠生。 甘舉軒甘舉軒,好義疏財,每代人還賬,不令人知,戚族沾漑不少。 卒年八十四。 子露,孫家祿,重孫樹芳,均庠生。 吳誠和吳誠和,號潛修,持躬正直,教子勤謹。 現年八十三。 妻馮氏,慈惠溫柔。 現年八十五。 孫曾繁衍。 王之屏增生。 王之屏,號敬齋,存心忠厚,行事稳妥。 邑中大役,經理四十餘年,一秉至公,毫無苟且。 現年八十一,身猶康強。 子一心,庠生;正心,監生。 劉興璽劉興璽,存心仁厚,居家孝友。 兄弟析居,推肥讓美,有古人風。 卒年八十八。 孫本聯,本級監生。 李瑤明李瑤明,嚴氣正性,爲族里倚重。 年八十四。 子魚化,孫繼玉,俱監生。 王孔尚監生王孔尚,孝友傳家,詩書裕後。 卒年八十七。 孫尊榮,庠生。 知縣劉建區贈匾曰「五世同堂」。 賈兆睿監生賈兆睿,潔清自好,耕讀傳家,現年八十五。 馮學敏增生馮學敏,性謹厚,博極羣書,宅心光顯,教敦品行,秋闈十一次,現年八十,身猶康強。 甘儀甘儀,現年八十一。 貢生克琯之孫,和平溫厚,克紹前徽。 熊本純熊本純,貢生宗斐次子。 樸質端方,喜談經史。 年八十九。 五世同堂,子文將、文行,均監生。 孫春崇,廩生。 熊承本熊承本,忠厚渾樸,教子有方。 年八十一。 妻周氏,每夜紡績,伴子攻書,雞鳴乃止。 年八十六。 子任,貢生。 熊本德熊本德,慈祥樂易,讀書未售。 年八十二。 妻蔣氏。 年九十六。 五世同堂,長子文翼,現年八十。 陳先拔〔增刻〕陳先拔,號兆元,幼習儒業。 年二十七,𩻴居,遂不復娶,貿易四方,毫無苟且,倡修石龍寨,出入千金,計會明晰,品正行端。 卒年八十二。 子訓鶴,孫曾重衍。 邱邑選〔增刻〕邱邑選,忠厚樸質,公正和平。 年三十二。 妻劉氏故,伉儷情殷,不忍復娶。 現年八十六。 子廣祥,監生。 孫曾煩衍。 隱逸《論語》: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又逸民伯夷諸人,是隱逸之名,非委巷落魄及無可行之道所克當也。 然有仕進之階,而志在高尚,則亦足以愧奔競,維氣節,故取節焉。 明甘明鶴甘明鶴,字羽嘉。 明末貢生,屢經選用不出。 安貧樂道,築室老君山下,名其齋曰「天逸」。 聚徒講學,遠近聞風受業,文人才士多出其門。 凡貴顯造謁,不得覿面,止隔戶聞其書聲,悠然自適。 每遇佳節,率子弟登山臨水,隨景吟咏,吟罷輒棄。 嘗自歎曰:古人之作已備,我何以是爲? 受業者固請留以垂後,終不許。 今所傳《天逸齋稿》,皆其門人所輯也。 年六十四卒。 祭酒吳偉業爲之立傳。 舊志云學闊次子。 杜景賢杜景賢,洪武進士,曾任天官。 因北方兵變,隱居學堂溝,讀書樂道。 忽傳門外有僧數人,直呼其名。 杜知建文避難而來,朝服出迎,遂與帝往來白龍山松柏灘。 灘水清駛,蘿篁森蔚,遂建寺居之。 國朝甘惟治甘惟治,康熙十二年歲貢,因吳逆變亂,高隱不仕。 甘惟謹甘惟謹,字禹拜,庠生。 學修純粹,秉性沖澹,以讀書自娛,敦品植行,天性和樂,里人薰德,善良者眾。 子克巘、克嵩,皆庠生。 王繼曾王繼曾,字再沂。 居心恬靜,不事聲華,行多古道。 遊膠庠久,例舉明經,固辭不受。 年踰八十,氣旺神清,猶日勤誦讀,訓課生徒不輟。 教諭游文璿贊曰:「頤養天和,翛出塵表」。 手書「難老」二字以贈之。 歿後,兩淮運使廖寅輓以聯曰:「彥方古道今猶昔,逸少家聲近在茲」。 額之曰:「古隣文獻」。 子之屏。 增生。 張益發張益發,強記博聞,恭慎端方,言笑不苟。 友教生徒,不履城市者數十年。 子朝鈞,孫汝濟,俱庠生。 馮仕勷貢生馮仕勷,康熙年間屢徵不仕,行同彥方,里人咸生敬畏。 年九十餘,無疾而終。 知縣邱鏞贈有匾對。 義士東漢馬援傳云凡殖貨財,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然行之維艱,惟慷慨好義者能之,故此風良不可沒焉。 至無力之人,苟心存利物,於人必有所濟,則用言勸戒,及躬自救援,亦義之類也。 左氏曰:行道有福。 好義者其勗諸。 周俊處士周俊,端方正直,好義樂施。 乾隆三十年,建修城垣,捐銀五百兩以襄盛舉。 工成,知縣彭雲際詳請旌表,額曰「急公尚義」。 余大志等余大志、朱子由、朱彩龍,建修城工,各捐銀一百兩。 黃時珩黃時珩,公直明允,監修城垣,計會出入,毫無浸蝕。 知縣彭匾曰「公正可風」。 孫士古,優貢,現任貴州修文知縣。 姚燦霞姚燦霞,剛直信誠,善書法,修城有功。 知縣彭贈「辦公勤慎」匾。 楊爾式等廩生楊爾式,庠生吳傳家、李堂,武生周振芳、王繼紹、吳濬,皆襄修城垣。 體德辦公者李體德李體德,號純仁,好義樂施。 城西觀音礄年久傾圮,與兄盛德捐銀重修,並建廟宇。 又倡修母豬灘礄廟與大佛寺菴堂,更置高歇子小學,豎舘延師,俱獨任之。 知縣余紹元旌曰「福緣善慶」,並詳請咨部議敘。 子作善,正八品職銜;孫逢年,監生;人玉,職員。 鍾雲捷鍾雲捷,九龍場高坪人。 家素封,不置田產,好義樂施,如是數十年,家中落,志益不倦。 晚歲金盡,備畚鍤口糧,遇路險隘處,竭力修除。 又於路旁砌石,壘植黃葛香樟百餘株,以蔭行人。 年八十,精力尚健。 一日,約集親族,沐浴衣冠,安坐而逝。 子嘉蔭,亦能繼志。 余文政監生余文政,原名才敏,尚義樂善,創修城西鵝項頸拱橋。 胞弟才進,產蕩身亡,遺幼子三人,撫育完娶如己出。 又將芭焦壪價買一千六百餘金田產,分與爲業。 恐後有爭論,乃書賣契投稅,用費皆政塾出。 又族寡婦饒氏、王氏,年俱八十餘,赤貧無養。 政以黑岩寨值六百餘金之產,付二氏之子,均分奉養。 知縣余詳請咨部,議敘正八品職銜。 張輝遠張輝遠,號奇猷,爲人敦忠履信。 乾隆間,軍需局寄銀五百兩,經年兩不記憶。 遠偶閱己簿得之,立即送還局,眾咸感高義。 嘉慶二年,教匪攻城,遠日饁守者,又捐錢百餘千勞鄉勇,倩人燒木城。 嘗謂眾曰:如城得眾力保守,願將後山田業與爾等。 眾果死守無恙。 撤圍後,以人眾難於分產,計田值價給之。 人咸謂遠公而忘私,言出必行,真義士也。 知縣楊爲龍詳請咨部,給七品軍功。 子家珍職員,家珩監生。 杜天瓊杜天瓊,好義樂施,道光十年,建修聖廟、考棚,捐錢五百八十串。 知縣余詳請咨部,議敘正八品。 列女各縣主詳請咨部,奉旨旌表建坊,列載通省志。 節孝詩美柏舟,操欽并水,從一之義,自古重之。 蓋星霜慘淡,風雨凄凉,或事舅姑,或扶孤幼,其志苦,其節貞,初終不渝。 松筠比節,揚徽志乘,禮亦宜之。 若乃未嫁之女,有家之婦,與夫未亡之人,猝遇強暴,及被賊擒,順之則生,逆之則死,跡其性命懸於呼吸,存亡介在毫釐,雖鬚眉丈夫,且猶有不免降辱者。 而巾幗柔姿,乃能崖河是投,白刃是蹈,則尤足樹芳型,不可不連類而志也。 明吳湝妻談氏,萬曆間旌表,建坊,祀節孝祠增生侯世延妻吳氏,萬曆間旌表,建坊,祀節孝祠周在邠妻陳氏、子周之健妻彭氏,兩世孤孀,崇禎間旌表,建坊,祀節孝祠。 國朝生員楊伯元妻汪氏,年二十六夫故,痛不飲食,因有遺腹,忍死襄事。 苦節撫子宗美,貢生;孫崇,舉人;崗,庠生。 曾孫爾式,舉人;爾宇、爾承、爾常,元孫德寶,俱庠生。 人以爲苦節之報。 乾隆二年,奉旨旌表,建坊,祀節孝祠。 甘明宣妻李氏,夫遊學楚中病歿。 氏聞訃慟哭不食。 或勸以舅姑年老,子甫一齡,乃忍死治事。 其後家益落,里中有以言誘之者,氏厲詞拒之,遂毀容足不出戶。 子惟肅舉人,乾隆四年奉旨旌表建坊祀節孝祠。 副榜鍾士槐妻梅氏,年二十六夫亡,痛欲殉死,翁姑諭以有遺孕,乃勉進饘粥。 志凛冰霜,心堅金石。 乾隆十八年奉旨旌表建坊祀節孝祠。 劉宗書妻陳氏,年十九夫亡,誓不改適。 事孀姑病,割股和藥以進,訓課孤子,凛若嚴師。 乾隆二十年奉旨旌表,祀節孝祠彭加壽妻包氏,年十九夫歿,獨持門戶,奉翁姑甚孝。 及歿,氏力作經營,殯葬如禮。 乾隆二十二年奉旨旌表,建坊,祀節孝祠生員陳元貞妻馮氏,年二十二夫亡,侍養孀姑,撫育幼子,備歷艱辛。 孫加儒舉人包慶南妻馮氏,夫歿撫孤守節,勤慎持家,儒學贈以匾曰「節壽雙高」。 王學藩妻甘氏,夫歿節操不渝,孝道無虧。 知縣高思雍旌匾曰「節孝真純」。 談成晟妻劉氏,夫歿志堅松柏,克盡婦道。 知縣潘潤秋表其門曰「冰堅不二」。 胡可福妻周氏,年二十八夫亡,茹苦撫孤,苦節四十餘載以壽終。 曹開勳妻甘氏,年十八夫亡,守節不渝。 乾隆二十七年奉旨旌表建坊。 李成松妻姚氏,年二十夫亡,守節不渝。 乾隆二十七年奉旨旌表建坊。 熊宗筠妻梁氏,年二十七夫歿,矢志冰霜三十餘年。 嘉慶四年奉旨旌表建坊。 文生吳瓚妻胡氏,年二十四夫亡,冰霜自矢,堅貞不渝。 子潤和,孫永律庠生。 教諭唐學聰旌之曰「松心鶴年」。 廩生王肖孔妻馮氏,年二十四夫亡守節,志勵冰霜。 子用中庠生,孫春芳監生。 復且庠生甘文相妻倪氏,年二十夫歿,柏舟自矢,撫子事姑,慈孝兼盡。 陳士尊妻唐氏,年十九夫故,矢志守節,上奉癱患之姑,下撫零丁之子,孝慈純篤,歷久不渝。 子監生懷本道光元年奉旨旌表建坊。 儒學陳鵬志匾曰「節傲冰霜」。 吳映敏聯曰:「節矢柏舟,想當年夫亡姑邁,歷盡艱辛無二志;恩承紫誥,喜今日石泐金鐫,試問閨閣有幾人」。 典史李鍏聯曰:「婺曜媊媺,承絲綸以並燦;冰清玉潔,共金石而不磨」。 現年六十八。 熊本溶妻陳氏章服之女,年二十七夫故,矢志守節,上奉祖父母及翁姑,愉色愛敬,終身不二。 訓子文樓,貢生,爲邑名士。 文枚,增生。 卒年六十五。 道光二年奉旨旌表,建坊,祀節孝祠。 藍忠堯妻楊氏,年二十二夫歿守節,敬事翁姑,冰霜白矢。 順慶郡守旌之曰「貞慈澤遠」。 葉宗義妻劉氏,年二十夫亡,子甫一齡,敬事翁姑,心存燕翼。 子禮陶庠生。 王太堯妻劉氏,年二十二夫亡,矢志守節,家雖貧,清操益勵,爲人所難焉。 郭興邦妻唐氏,年二十三夫病割股瘳救不痊,欲以身殉,姑慰以遺腹乃免,守節終身。 甘克讓妻許氏,年二十夫歿,姑邁子幼家貧,誓不再適。 義方教子,勤謹持家。 子存緒援例分發山西候補巡檢。 方代鎮妻蔣氏,年二十四夫亡,無子,以庶子爲嗣,守節事翁。 翁年八十被賊戕斃,氏潛藏得脫,收葬翁喪,禮數如儀。 現年八十。 甘于寵妻馮氏,年二十三夫亡,遺腹生一子家發,撫育恩勤,克承先緒。 楊爾俸妻馮氏,年二十四夫故,勵志苦節,撫孤子德謙成立,試列前矛,未售而卒。 馮因痛子亦亡。 謙妻陳氏連遭大故,竭力營葬,撫育孤子,義方是訓,效姑遺範,兩世孤孀。 當旌之曰一門雙節。 周世華妻劉氏,年十九夫亡,家貧,毀容矢志,苦心撫孤,堅貞不渝。 甘存拔妻陳氏,年十九夫亡,遺孤甫月餘,苦心撫育,堅貞不二。 曾蔚成妻黃氏,年二十夫歿,遺孤甫月餘,形影相弔,爲夫存嗣,苦節終身。 杜克輝妻陳氏,年二十夫歿,堅持婦節,兼撫夫弟克贊、克盛,庠生;克登、克念,武生。 子家超,廩生。 卒年八十二。 劉爲知妻馮氏,年二十一夫歿,矢志守節,始終不渝。 子汝範,庠生。 余洪基妻鄧氏,年二十三夫歿,矢志守節,上事翁姑,克盡孝養。 子文政,正八品監生。 朱國朝妻吳氏,年二十六夫歿,勵志冰堅,仰事俯育,始終不渝。 子邦孚庠生,邦柱邦漢武生。 孫榮衮增生,榮封武生。 范良妻馮氏,年二十六夫卒,矢志冰霜,誓不再適。 上事翁姑,下撫幼子,始終不易,苦節四十餘年。 甘培昌妻廖氏,年二十夫病,割股療治不痊,欲以身殉,奮身投水,侍女救免。 矢志守節,撫夫兄子承嗣,越廿年卒。 有輓詩載藝文。 李勝廣妻劉氏,年十九夫歿,苦志守節,上事翁姑,下撫孤子,始終不渝。 王明道妻余氏,年二十夫故,六月生子世綱,矢志守節,上敬翁姑,下撫弱子,延師訓讀,屢試未售。 現年八十七,身猶康強。 古應祿妻李氏,年二十九夫故無子,抱侄堯昌承祧,冰霜自矢,始終不渝。 袁永泰妻劉氏,年二十夫歿,矢志守節,撫孤存嗣,始終不渝庠生姜仕維妻周氏,年十九夫病,割股以救,旋歿。 子奇斌甫數月,氏矢志守節,撫育遺孤,卒完其志廖文仕妻楊氏,年二十五,夫爲賊所傷,氏矢志守節,撫育二女,繼胞姪爲子,以存夫嗣,始終不渝。 貞女明周五女,年十四喪父,誓奉孀母不字,年七十四,罵姚黃賊,舉火自焚,祀,崇禎間旌表國朝邱洪緒之女清姑,貢生紹書孫女,年十七被奸賊楊繼儒強姦,不從殺斃,乾隆二十六年奉旨旌表建坊,宣平縣知縣陳加儒作傳以彰貞烈,傳見藝文類[8]節烈鄢金聲妻熊氏,年二十四,因鄢締宏調姦,羞忿自縊。 乾隆三十二年奉旨旌表建坊。 馮開基妻吳氏,年四十六,嘉慶二年避難臥龍坡,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死。 賈兆朗妻馮氏,年二十四,嘉慶二年避賊臥龍坡,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死。 武生杜克盛妻熊氏,年三十二,嘉慶二年在九龍場被賊擄去,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武生廖桂香妻魯氏,年二十八,三年爲賊所執,逼污不從,罵賊死。 庠生黃鐸妻秦氏,年六十六,三年在魚脊橋被賊圍去,罵賊身死。 王治策妻謝氏,年三十二,四年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王宗虞妻游氏,年四十,嘉慶四年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子王卿,監生。 道光十四年奉旨旌表建坊。 甘克松妻羅氏,年五十四,嘉慶四年爲賊所獲,逼以同去,罵賊死。 熊從著妻侯氏,年三十六,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賊死。 藍斌妻甘氏,年十六,被賊執去,逼污不從,賊懾以刃,罵益不絕,賊殺之。 劉馮氏,年三十六,嘉慶二年在九龍場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死。 熊甘氏,年三十四,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賊死。 馮氏,熊廣清之母,年二十,在大石橋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不絕口,賊殺之。 李氏,熊體範之母,年十八,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熊氏,蔣明東之母,年四十三,嘉慶三年在家奉姑,爲賊所獲,罵賊不屈,爲賊所戕。 劉氏,熊雙保之母,年三十六,嘉慶七年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馮氏,徐長生之母,年二十八,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賊死。 陳氏,熊澤峩之嬸母,年三十七,嘉慶七年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賊死。 烈女熊舒安之女長姑,年十六,爲賊所獲,逼污不從,罵賊不止,賊殺之。 熊多才之女望姑,年十四,爲賊所掠,罵不絕口,賊殺之。 彭雲吉之女采姑,年十六,嘉慶四年在金山坪爲賊所擄,逼污不從,罵賊身死。 以上節孝婦四十六名,貞女二名,節烈婦十九名,烈女三名,俱經各縣主詳請咨部,奉旨旌表建坊,列載通省志。 道光十二年旌表建坊節孝庠生秦予妻胡氏,年二十四夫故,吊一身之未亡,撫四歲之孤孽,松筠柏節,飲蘖茹荼。 卒年六十四。 子文縉職員。 知縣陳應魁贈「勁節宜封」匾。 吕正泰妻李氏,年二十夫故,事翁姑撫二子成立。 卒年六十九。 子宗著宗器。 王孔舜妻李氏,年二十一夫故,矢志守節。 卒年八十。 張明德妻杜氏,槪英之女,年二十三夫故,矢志冰霜。 卒年八十四。 甘德華妻陳氏,年二十六夫故,矢志潔清。 卒年六十六。 子應爵。 盧昌緒妻馮氏,大科之女,年二十三夫故,事姑撫子,銜哀黃鵠,矢志柏舟。 卒年七十五。 子書紳書田。 馮文學妻王氏,年二十九夫故守節,無子,抱侄大文以延夫嗣。 卒年八十一。 陳鳳翔妻馮氏,年二十九夫故,無子,抱侄三綱以存夫嗣。 奉翁姑,撫繼子,慈孝兼盡。 卒年七十六。 李作賓妻吳氏,暄和女,年二十一夫病,割股和藥不痊,矢志守節。 卒年四十六。 子人俊人正。 馮春華妻李氏,年二十五夫故守節。 卒年四十六。 子成易成昭。 呂珙妻嬰氏,年二十八夫故,上事翁姑,下撫孤子。 卒年五十四。 子正洤。 節烈梅成松妻吳氏,昭和女,年三十二,道光九年二月被夫小功服堂兄成忠乘松外出,謀姦未成,羞忿自縊。 十一年旌表建坊。 倪貞祥妻李氏,年二十二,嘉慶二年在倪家溝被賊執,欲污不從,賊以刃指其胸,罵不絕口,賊剖其腹而死。 劉馮氏,嘉慶二年冬月,同劉舉姑四人被賊圍殺。 孝婦余鳳山妻甘氏,素孝瞽目孀姑,七年避賊石鳩寨,夜遭回祿,氏負姑出室,被火燻炙,姑媳相抱而卒。 烈女劉本嶧之女壽姑,年十六,嘉慶五年四月初一在打魚壪被賊執,欲污不從,賊方取刃,姑急趨投河死。 劉舉姑、高姑、捷姑、白姑四女,於嘉慶二年十一月二十八在小石埡遇賊,逼污不從,俱殺之。 以上節孝婦十一名,節烈婦三名,孝婦一名,烈女五名,俱冊報在案。 道光十二年旌表建坊。 陳加儒採錄增輯節孝舉人甘惟肅妻劉氏,年廿聞夫卒都門,哀不欲生。 及柩歸,膝地行襯,血淚淋漓,水漿不入,屢以身殉。 人以孀姑無依慰止,奉姑三十年無倦。 於姑沒踰年卒。 包南臺妻曾氏,年二十二夫故,苦志守節,畫荻和丸,寒暑無間。 卒年七十。 子從輅庠生。 陳加鵬妻曾氏,年二十六夫故,遺子女四人,苦節撫育,飲蘖茹荼,性安淡素。 卒年六十六。 陳虞揚妻賈氏,年二十四夫故,端莊靜一,四德皆備,矢志栢舟,治家成業,著賢聲。 卒年六十。 庠生陳服周妻李氏,年二十六夫歿,遺孤子三,勤指工撫之成立。 未幾子媳俱故,撫孫形單隻影,歷盡艱辛。 卒年七十八。 庠生包西梅妻劉氏,年二十一夫故,矢志冰霜,以夫家無依,寄居母氏,紡績度日,撫子成立,孫曾重衍。 陳元亨妻包氏,年二十九夫歿,遺三子,家貧紡績度日,教子璽,庠生,年八十卒。 甘宏九妻陳氏,年二十八夫故,遺子六人,躬親織絍,撫之成立。 性極慈惠,淑慎厥身。 卒年七十四。 包陳氏,年二十四夫故,遺二子楷、蕃,苦志守貞,織絍組紃,寒暑不間,從無疾言厲色。 卒年七十一。 陳包氏,自芳之妹,年二十一夫故,繼一子旋殤,血淚悲號,絕而復甦,紡績供食,終身如初。 卒年七十四。 甘包氏豫吉女,年二十三夫故,端莊自持,無事不外出。 無子,寄居母家,紡績供食,白髪寒衾。 卒年六十三。 增輯貞女楊呂三橋女,有傳以上節孝婦十一名,貞女一名,係乾隆年間舉人陳加儒採錄,未經詳報。 今據貢生馮學濬照原本增輯,禀報有案。 貢生馮學濬等增輯增輯節孝方興達妻熊氏,武生本天女。 年二十三夫故,誓死守節,奉舅姑,撫幼子,初終不渝,歷年三十四。 子才煥,庠生,才憲,業儒。 熊宗籓妻吳氏,年二十二夫故,冰霜矢志,勤儉持家,奉養撫育,歷久不渝,苦節五十年。 子本中。 熊文鐸妻陳氏,年二十四夫故,誓死守節,撫遺腹子崇開成立,躬勤紡績,敬奉翁姑,苦節四十年。 熊本善妻陳氏,年十八夫故,子文桂甫三月,勤紡績以□饘粥,脫簮珥以備衣衾。 冰霜矢志,勤儉持家,苦節四十五年。 李啟孝妻盧氏,年二十一夫故,志勵冰霜,上奉孀姑,下撫幼子逢璋成立,課子持家,屏絕鉛華。 現年六十歲。 甘焞妻劉氏,年二十夫故,飲蘖茹荼,甘貧守節。 卒年八十三。 甘于黃妻熊氏,年二十一夫亡,節勵冰霜,上奉舅姑,下撫嬰兒,家康成立,歷節四十一年。 甘克久妻賈氏,年二十夫故,矢志堅貞,茹荼飲蘖,和惠慈祥,撫子存太成立,苦節五十年,終身如初。 馮成鏕妻姜氏,年二十二夫亡,矢志守節,親老子幼,仰事俯育,冰操益勵,撫子賢均成立,苦節五十一年。 周昌士妻鄭氏,年二十四夫亡,矢志不二,上奉下育,持家勤謹,訓子廣見,幾歷艱辛。 現年六十八。 張光前妻甘氏,年十九夫故無子,以繼姑衰老無依,含悲服勤,竭力孝養,辛勤撫幼叔成立。 現在過叔之子承嗣,年五十五歲。 甘家發妻王氏,年十九夫歿於館堰,氏與孀姑至溺處,欲以身殉,姑阻之歸,泣祝柩前曰:氏身有遺腹,幸而生男,甘氏有後也。 不幸而生女,宗祧何以稍延乎。 祝畢氣絕者三。 逾三月生子培穩,含悲撫育,誓不再嫁。 奉孀姑以壽終,訓孤子以義方。 現年五十五歲。 冰霜之後,定有陽春,將於氏有後望焉。 廖興行妻胡氏,年二十二夫故,矢志靡他,竭力奉姑,義方訓子。 現年六十八。 子錦輝,衣食豐裕,孫曾繞膝。 劉宗亮妻張氏,年二十四夫亡,節凛冰霜,躬勤紡績,奉姑訓子。 卒年八十二。 甘于體妻姜氏,年十九夫亡,事姑撫子,矢志靡他,躬勤紡績,苦節貞操。 子家金業儒,卒年八十。 任聰妻潘氏,年二十夫亡,子仕拔甫月餘,矢志永操,紡績維勤,孝事翁姑,和順溫柔。 現年七十四。 俾其翁得眼見五代者,皆氏之節孝致之也。 劉宗崑妻馮氏,年二十四夫故,誓死守節,辛勤撫子本燦,幾歷艱險,苦節四十一年。 季德嵩妻馮氏,年二十一夫故,矢志冰霜,養姑撫弱。 年八十一卒。 子茂廷。 甘家權妻周氏,年二十三夫故,矢志冰潔,毫無過舉,苦節五十餘年。 子培慤。 方興基妻馮氏,年二十三夫故,矢志守節,歷久不渝。 現年五十四。 方興廷妻馮氏,毓秀女。 年二十四夫故。 黃鵠悲歌,青霜凛節,忍抱未亡之痛,堅矢靡他之操。 與胞嫂同事孀母蔣氏、甘氏,生時奉養慇懃,歿後喪葬哀戚,四德克嫻,婦職無虧。 現年五十五。 羅顯瓊妻張氏,年二十八夫溺,氏至斃所,奮躍水中,急救得免。 家貧,勤紡績,養孀母,苦教孤子。 現年六十一。 張啟賢妻鄒氏,年二十六夫故,矢志堅貞,屏絕鉛華,撫孤子祥安成立,列武庠。 卒年八十四。 李宏士妻甘氏,年二十六夫亡,家貧子幼,舅姑勸令改適。 氏不二志,勤紡績,安淡泊,歷節五十年。 子宗鎔夏妻劉氏,長邑教諭劉漢章孫女,年二十二夫故,守貞不字,敬事翁姑,繼姪爲嗣,以養以教。 現年五十四歲。 王一品妻修氏,年二十四夫故,節凛冰霜,誓不再醮,事姑撫子,愛慈倍至。 現年五十八。 子明喜。 增輯節烈李文淵妻何氏,年二十,嘉慶三年負子明祿同嫂韋氏在清水壩被賊圍,要馬贈,紿曰:我在此,請放嫂負兒回,令夫買馬來。 賊然之。 及嫂負兒去遠,遂投河而死。 劉元鎔妻馮氏,庠生成務女,頗知詩文。 年十六,二年在杜家冲遇賊,欲汙之,罵曰:吾衿士之女,豈從爾狗賊乎? 賊怒殺之。 馮廣泰妻包氏,年二十五,嘉慶六年遇賊,欲汙不從,被殺。 徐敏學妻李氏,超宗女,年二十二,四年在紀郭灘遇賊,逼污不從,投河而死。 鄭國典妻李氏,廩生李慧胞妹,年二十六,嘉慶五年在李家壩遇賊,逼污不從,且厲罵不絕,賊磔殺之。 甘家貴妻任氏,年二十八,七年在龍頭寨下,爲賊所獲,罵賊不辱,磔殺之。 子占甲。 陳德鑑妻蔣氏同兒媳正顯妻任氏,嘉慶二年在石老公遇賊,欲污之,俱大罵不絕,被殺。 任子剛岱。 增輯義婦庠生劉本剛妻周氏,素敬如賓,夫病篤,焚香祝告,割股和藥療之,遂瘳。 夫、氏,年俱七十餘乃卒。 李秀賢妻馮氏,伉儷情篤,夫病,虔求灶神割股療之,疾愈,生四子成立。 氏故,夫哀之不復娶。 誥封登仕郎陳文賢妻馮氏,年三十餘,夫病服藥不愈,時無子,氏夜半至宅近冷廟焚香祝告,用剪刀鋏股肉和藥調治。 後生四子,長德備,職員,四丙吉,現任湖南鹿角主簿。 以上節孝婦二十八名,節烈婦七名,義婦三名。 據貢生馮學濬、馮大生,廩生李宗白、熊春崇增輯禀報有案。 貢生唐正抜等增輯增輯節孝誥封文林郎屈明畧妻夏氏,年二十八夫故,矢志冰霜,奉舅姑禮數愛敬,至老不渝。 歷節五十二年。 子澤霖舉人。 見人物志。 廩生李慧妻劉氏,年二十八夫故,矢志竭力,奉姑義方訓子。 子陽煦,增生。 學憲潘光藻贈匾曰「葆真完孝」。 張祈珉妻何氏,年二十八夫故,矢志守節,紡績撫子,性極慈惠,勤儉持家,致足衣食。 子大川,列成均。 現年七十三。 李國宗妻廖氏,年二十四夫亡,無子,不以寡獨易其志,不以貧苦累其心。 紡績自食,淡泊常安。 嘗謂婦人之義,從一而終。 年八十二無疾而逝。 氏廖復堂妹也。 王孔一妻吳氏,廩生瓊家之女,年二十一夫故,撫子孟誾成立,守節終身。 卒年七十四。 周大訓妻梅氏,廿年夫故,霜節冰操,以藐孤無託,衰老無依,含悲敬勤,矢志不二。 苦節四十年。 孫曾羣立。 王孟拔妻劉氏,茂樹女。 年二十八夫故,奉翁姑四十餘年,孝順無間。 撫子俸榮成立,延師訓讀列成均。 現年七十三。 孟開盛妻劉氏,年二十七夫故守節,溫柔和易,撫三子成立,教以服田力穯,自勤紡績。 現年七十四,衣食頗足。 孫曾林立。 張維啟妻魯氏,年十八夫故,甘貧守節,辛苦異常。 撫孤子邦體成立,學而未成。 現年五十二。 廖伯朋妻張氏,年二十一夫故無出,以姑肓目寡獨,且係張母氏嫡親,姑娘相依不忍去,志勵守節,過夫前母兄伯順三子復生承祧,奉姑撫子,克盡婦職。 現年五十一。 劉元珍妻梅氏,年二十三夫故,事姑撫子,重孀勵節,終身不渝。 子陞品成立,延師訓讀,試列前矛。 現年七十。 馮大用妻劉氏兼容之女,年二十六夫亡。 家貧,清苦自甘,冰操益勵,仰事俯育,矢志不渝。 子成科成立。 卒年六十二。 邱瑞彩妻孟氏,年二十八夫故,以親老子幼,矢志冰霜,孝養翁姑,終身不倦。 子文剛、文翊成立,扄戶課讀,苦節三十年。 戴家才妻官氏,年二十二夫故無出,以夫弟家齊次子與仁承祧,撫之成立。 興仁又故,媳朱氏以姑衰老無依,亦誓死守節。 婆媳同撫幼子光明。 官氏現年六十。 梅成華妻張氏,年二十四夫故,家貧織絍養孤,艱辛撫子學廣成立。 現年六十九夏能授妻劉氏,處士期俊之女。 年十九寡居,節勵冰操,敬事翁姑,歷三十餘年如一日。 翁命繼三叔松、四子奉先與四叔成常、次子紹先二乳子爲嗣。 氏恩勤撫育,扄門訓課,喜曰:今而後得慰良人於地下矣。 現年五十五。 廖文運妻甘氏,年二十三夫故,松操柏節,養舅姑,撫二子學顏、學曾成立,孝慈兼盡,婦職無虧。 現年五十四。 杜應堯妻任氏,年二十五夫故,矢志柏舟,孝敬翁姑,耕讀訓子。 卒年九十一。 孫天珌,職員,天瓊,監生。 胡明魁妻李氏,春華女,年二十七夫故,冰霜自矢,勤勞紡績,飲蘖茹荼,愁苦萬狀。 撫子文林、文燦成立。 現年五十八。 孟顯照妻王氏,年二十一夫故守節,上事翁姑,下撫孤子良考尋卒,撫弱孫元宗,現年五十四。 瞿朝欽妻張氏,年廿六守節,撫孤大經,現年七十一。 賈大勳妻周氏,拱北女,年二十三夫故,柏舟自矢,誓不再醮,撫子世均成立。 均又故,孫代琮、代璽,現年五十一歲。 胡光前妻蘓氏,年二十八夫故,冰霜自矢,勤紡績,課耕讀。 子錦爵,現年七十。 昌正廷妻向氏,年二十四夫故,勵志冰霜,孝事翁姑,慈撫幼子。 現年五十八。 子興曙。 吕正志妻鍾氏,年二十八夫故,志重節操,紡績日勤,操守益堅。 現年六十二。 子宗益。 游鳳金之女曾游氏,年十八適曾,甫㫷夫故,翁姑旋歿,脫簮珥,具衣衾,喪葬盡哀無出。 且赤貧無依,歸養孀母龔氏,紡績度日,有言及再嫁,則面斥之,甚至持刀自毀其容。 性嚴正,凡婦女媟䙝語,無敢近其旁。 及母卒,胞弟朝堂夫室早故,遺孤子女數人,氏撫之如己出。 姪卒,又撫姪孫凡三輩,慈孝兼盡,一生苦節。 卒年八十三。 增輯節烈邑有某氏者,嘉慶二年夫室被賊圍,賊欲污之,氏乃紿曰:夫在此不便,請遣夫去,氏願偕行,賊然之,令夫歸,良久料賊不能傷,遂假賊矛自刺其腹,才節兼全,惜未詳其姓氏,姑錄以俟知者。 以上節孝婦二十六名,節烈婦一名,據貢生唐正抜、廩生孟春森增輯禀報有案。 廩生屈守謙等採輯增輯節孝武生馮之藩妻錢氏,貢生德潤之女,年二十三夫亡,守節,撫孤性成,列國學。 現年七十。 馮大成妻唐氏,年二十一寡而無子,奉姑撫女,始終不渝。 現年七十五。 馮成傑妻,甘建中女甘氏,年二十八守節,奉養翁姑克敬,教子賢璋,補增例授府參軍。 現年五十三。 梅品高妻甘氏,年二十六夫故,矢志撫孤成望成立。 配劉氏,年十九成望又故,遺孤學開甫一月。 兩世孤孀,姑年七十,媳年五十,均存。 梅敏士妻吳氏,年二十五夫故,仰事俯育,年八十不渝其節。 子孫俱業儒。 梅成明妻向氏,年二十三守節,撫孤成立,年七十。 梅永颺妻甘氏,年十九夫没,子幼家貧,克全苦節。 年八十尚健。 馮大文妻包氏,年十六夫故,誓不二志,堅貞守節。 或勸以再嫁,輒斥之。 翁以次弟之子承祧,名成新。 現年五十八。 譚正西妻傅氏,年十九夫故,矢志守節,撫孤子以延夫嗣。 子又故,孫幼,家中落,初心不易。 現年八十三。 馮學源妻張氏,年二十夫故,辛苦守節,事祖父母舅姑,服勤愛敬,始終不渝。 現年七十。 子大績。 應明新妻魯氏,年廿九夫故,冰心松節,志期裕後。 卒年八十三。 子仁慤、仁懋,監生;仁恩,克成先志,設塾延師,訓課親族子弟,並賙膳食。 孫均照詔𦖳庠生,曾孫禮讓,廩生。 甘建中妻陳氏,年二十一夫亡,矢志冰霜,上奉下育,始終不渝。 卒年六十四。 教諭丁名世贈「節孝堪旌」匾。 陳綱庭妻李氏,年二十二夫故,無子,母欲奪其志,氏以姑老無依,誓不再嫁,奉姑終身,養葬無憾。 現年六十。 曹永逵妻張氏,年二十二夫故,守節,上事祖姑,中撫兩㓜叔,下育二子延斌、延江,延師訓課,忍抱未亡之痛,堅矢靡他之撡。 現年七十二。 艾忠舒妻李氏,年二十二夫故,冰霜矢志,勤儉持家,奉姑撫子,孝慈無虧。 年七十五。 子文緝,孫治安,監生。 胡體裕妻邱氏,年二十六夫故。 嘉慶二年避賊長邑,氏負姑黃氏趨匿無恙。 賊退,奉之歸。 姑卒,柏舟厲志,撫孤子顯西成立。 年六十六。 程宏緒妻王氏,年二十一夫故,奉祖姑及翁姑兩代,終身如初。 生一子殤,寡獨永世。 卒年八十二。 程達聰妻盧氏,年二十六夫故,矢志撫孤子祖昂習儒早卒,撫孫成立。 現年七十。 鄒天華妻王氏,年二十四夫故,矢志冰霜,奉孀姑四十餘年。 性嚴正,家教肅然。 子成詠,孫景豐,業儒。 范勝明妻賈氏,年二十四夫故,無子,以姑老無侍不忍去,矢志守節。 卒年七十九。 何求全妻李氏,年二十六夫故,矢志撫孤子天麒、天麟、天驥成立。 現年六十一。 知縣曾贈「節孝可風」匾。 黃大爲妻劉氏,年二十二夫故,冰霜矢志,松柏庸操,奉姑撫幼子學益。 現年七十一,孫曾林立。 貞女何辛姑,人鳳女。 年十二父卒,矢志奉侍孀母。 三十八歲,母故,痛不欲生。 兄正惠榮勸之字,截髪誓曰:妹不能侍母地下,罪已大矣,安肯因母逝而從人乎? 自後足不出闈,雖至親姑姊求見不獲,以此至終亡。 年五十五。 以上節孝婦八名,貞女一名。 據廩生屈守謙、貢生劉有容、文生程雲程採輯禀報在案。 发布时间:2025-08-15 16:09: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