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渠水 内容: 本篇导读渠即鸿沟运河,这是一条战国中期魏国开凿的人工水道。 魏国的都城原本在河东(今山西省南部)的安邑(今运城市安邑镇),魏惠王前元九年(前三六一),为了争霸中原,迁都至黄河中游南岸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自此之后魏国又称为梁国。 孟子曾经与梁惠王谈论仁政,记述于《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就是迁都之后的魏惠王。 大梁位于济水与大河分流处附近,可以利用济水、菏水、泗水等水道,通往东方的卫、鲁、齐、越等国;东南方淮北地区的宋、陈、许、蔡以及楚国,虽然有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涡水、获水等众多淮水支流可以通舟楫,但这些支流都是西北往东南平行走向,没有互相连接,交通不便。 魏惠王迁都大梁的次年,由大梁以西的荥阳引出河水,入汴渠(可写成汳,亦称汳水),经圃田泽,又从圃田泽东开渠至大梁城北,折向南行,连接洧、睢、涡、获、颍、汝等水的上游,称为大渠,或简称渠,或称鸿沟。 鸿也是大的意思。 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大渠至惠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完成。 鸿沟以圃田泽为水柜,把当时中原的主要河流,如黄河、济水、濮水、菏水、泗水、汝水、颍水、洧水、睢水、涡水、获水等全部贯通,贡献极大。 楚汉相争时,曾经划鸿沟为界,沟以东属楚,以西属汉,亦即后世所称的楚河汉界。 经 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又东至浚仪县;又屈南至扶沟县北,其一者1,东南过陈县北2;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3;又东南过山桑县北;又东南过龙亢县南;又东南过义成县西4,南入于淮。 1 其一者:其中一条分支水道。 2 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位于黄河以南大平原中央,相传是上古帝王伏羲、神农都城,周朝封帝舜后裔胡公满于此,国号陈。 春秋末陈国为楚所兼并,战国后期,秦攻楚,攻陷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楚迁都于陈以避秦,称为郢陈。 秦继续攻楚,楚又迁都寿春。 秦攻占陈,设立淮阳郡,治所在陈县,以国为氏,后为部分陈姓起源地。 3 汝南新阳县:汝南,汉郡名,新阳县在郡东北部,县已废。 汝南郡周朝时为蔡、沈等国之地,春秋时被楚国兼并。 战国后期被秦攻占,其地分属颍川、陈郡,汉高祖五年(前二〇二)设置汝南郡,郡治在上蔡县,属豫州。 其后多次废兴及分割,至隋朝改为蔡州。 元朝为汝宁府治所,民国以后改为汝南县至今。 4 山桑县、龙亢县、义成县:以上三县已废。 译文渠的源头从荥阳以北的大河流出,往东南流,经过中牟县的北面;又往东流,到了浚仪县;又转弯向南,到了扶沟县的北面,其中一条水道,往东南流经过陈县的北面;又往东南流,到了汝南郡新阳县的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山桑县的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龙亢县的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义成县的西面,往南流汇入淮水。 圃田泽、十字沟经 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注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济乱流1,东径荥泽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 泽多麻黄草2,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3,穷则知逾界4。』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5。 《诗》所谓『东有圃草』也6;皇武子曰7:『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8,东极官渡9,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 中有沙冈10,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 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 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11,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12十年,入河水于甫田13,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又有一渎,自酸枣受河14,导自濮渎,历酸枣,径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15。 或谓是渎为梁惠之年所开,而不能详也。 斯浦乃水泽之所钟16,为郑隰之渊薮矣17。 1 乱流:水流交错。 2 麻黄草:植物名,又称草麻黄,可作药用。 3 卉(hu):草本植物总称。 4 穷:指消失。 逾界:指越出县界。 5 谬(mi):极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6 东有圃草:句出《诗经小雅车攻》。 7 皇武子:春秋时郑国之卿(执政大臣,相当于后世的丞相或九卿),皇氏,谥武,事见《左传》。 8 长城:即战国时在郑、魏之间边界所筑的长城,在今郑州、开封两市之间。 9 官渡:古代济河上著名渡口,在今郑州市以东,汉末曾经于此地发生曹操与袁绍的决战。 10 沙冈:沙丘、沙堤。 11 南播:迁移的意思。 12 梁惠成王:即魏惠王。 13 甫田:圃田的另一种写法。 14 酸枣:汉县名,属陈留郡,今已废。 故址在今河南省延津县。 15 属:连接。 16 钟:汇聚。 17 郑:古国名,今郑州市。 隰:低湿之地。 薮(sǒu):大泽。 译文渠的源头从荥阳郡北面的大河流出,往东南流,经过中牟县的北面。 《风俗通》说:渠就是水聚集的地方。 渠水从大河流出,与济水互相交错,往东流经过荥泽的北面,转向东南与济水分开。 经过中牟县的圃田泽,在北面与流往阳武的水道分流。 泽里生长很多麻黄草,因此《述征记》说:一踏进县境,到处可以看到这种植物,看到这植物消失便知道离开了县界。 现在虽然不能看到这景象,但恐怕不会是随便说说。 这就是《诗经》所提的东有圃草;春秋时郑国大夫皇武子说:郑国有原圃,相当于秦国有具囿。 圃田泽在中牟县的西面,西侧到达韩魏分界的长城,东面远至官渡,北方与渠水连接,东西约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 泽中有沙冈阻隔,上下有二十四浦,水流相通,深潭相接。 各浦都有名称,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 浦水大涨时向北流注(入渠水),渠水满溢时向南涌进(圃田泽),因此《竹书纪年》记述:梁惠成王十年(前三六○),引河水注入甫田,又开凿大沟引浦水流出。 又有另一水道,在酸枣接受河水,经濮渎引导,经过酸枣,经阳武县向南流出,民间称之为十字沟,而与渠水连接。 有人认为这水道是梁惠王时开凿,但不能确定。 这水道是水泽汇聚之处,是郑国湿地的渊薮。 赏析与点评圃田泽是古代黄河南岸的一片沼泽,位于今日河南省郑州市与开封市之间,春秋时期是郑、宋两国的边境,战国时期是韩、魏两国的边界。 数千年的泥沙冲积,致使圃田泽在三国以后已逐渐被填平,变为田野。 时至今日,郑州市东郊仍有圃田乡,可供缅怀。 战国时魏惠王开凿鸿沟,即利用圃田泽作为调节水量的水柜。 五池口【】注 渠水右合五池沟。 沟上承泽水,下流注渠,谓之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1,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2。 今其地为五池乡矣。 1 魏嘉平两句:王凌,三国曹魏大臣,叔父王允为汉司徒,煽动吕布诛除权臣董卓,后被董卓部属所杀。 曹操辟王凌为丞相掾属(幕僚),官至南乡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今安徽寿县)。 王凌不满司马懿夺权,在寿春起兵声讨,欲迎立曹操之子白马王曹彪都许昌。 司马懿亲征,凌兵败自杀。 中军:中央军。 2 帝:此即曹魏皇帝曹芳,后为司马懿借故废位,改称齐王,史称废帝齐王芳。 侍中:官名,在秦朝是丞相的属官,到了汉朝,官员获得皇帝加授侍中,则可进入禁中,亲近皇帝。 东汉设立侍中寺,晋朝改为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参与机密。 南北朝时,门下侍中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地位等同宰相。 译文渠水又在右方与五池沟汇合。 五池沟上游承接泽水,向下流注入渠水,汇流处称为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二五一),司马懿亲自率领中军讨伐据寿春反叛的太尉王凌,从寿春回师,魏帝派遣使者韦诞到五池口劳军。 现在这地方已成为五池乡。 赏析与点评五池沟是渠水(鸿沟运河)连接黄河的水道之一,三国魏晋时仍然是战略要地。 管城、不家水、百尺水【】注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1。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 杜预曰『在密东北』2,即是山也。 其水自溪东北流,径管城西。 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 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3,即东山之师是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4。 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谓之为管水。 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周百步。 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 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 一水东北径东武强城北5。 《汉书曹参传》:『击羽婴于昆阳6,追至叶7,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 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8。 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 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 1 京县:京,春秋时郑国城邑。 《左传》第一则史事郑伯克段于鄢,记述郑庄公封其弟叔段于京城,谓之京城大叔,就是此地。 秦时设置京县,至北齐时废入荥阳。 今郑州荥阳市东南十公里处仍有一座被称为京城的古代城址。 2 密:密县,西周时属密国,因密山得名,灭于郑,秦置密县,一九九四年改为新密市。 3 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 4 次:接近。 5 武强城:又写成武强,汉初为侯国,后废。 6 羽婴:项羽将名。 昆阳:汉县,王莽篡汉之后,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失败,民间叛乱爆发,南阳郡汉朝宗室乘机起兵,号召复兴汉朝,天凤四年(一七)王莽派四十万大军南下镇压,汉裨将刘秀据守昆阳,以数万人兵力击败王莽大军,称为昆阳之战。 刘秀后来成为东汉光武帝。 今为河南省叶县昆阳镇。 7 叶:古代叶国,后被楚兼并,改为叶县,在今河南省中部,属平顶山市管辖。 8 骑将:即骑兵将领。 庄不识:人名,汉高祖开国功臣,封武强侯。 译文渠水又向东流,有不家沟水注入。 不家沟水发源于京县东南方梅山的北溪。 《春秋》襄公十八年记事:楚子冯、公子格率精兵侵费,从右边绕过梅山。 杜预注说在密县东北,所指的就是这座山。 不家沟水沿溪向东北流,经过管城县西。 这是古代的管国所在,周武王把此地封给管叔。 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散播流言说:周公将会对小孩做出不利的事。 周公咏唱《鸱鸮》诗句表明心迹,领兵讨伐管叔,这就是东山之师。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事:晋师救郑,楚军在管地屯兵等待。 杜预注说京县东北方有管城,就是指这城。 民间把这条水称之为管水。 不家沟水又向东北流,分为两条支水:其中一条向东北流,注入黄雀沟,称为黄渊,黄渊方圆约一百步;另一条向东流,越过长城,往东北流,水积聚成渊池,南北宽二里,东西阔百步,称为百尺水。 北流注入圃田泽,又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流,经过东武强城北边。 《汉书曹参传》记述:在昆阳击败羽婴,追到叶地,回军攻打武强,随即又打到荥阳。 薛瓒说查证武强城在阳武县,就是指这座城。 汉高帝六年(前二○一),分封骑将庄不识于武强,立为侯国。 水又继续往东北流,往左方注入渠水。 汇流处称为不家水口。 另一支向东流,又折向南,往东南注入白沟。 赏析与点评管城就是现代的郑州市中心,西周初曾经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的封国,监视殷朝遗民,武王逝世之后,儿子成王年幼,武王另一位弟弟周公旦摄政,管叔不服,联同殷朝王子武庚起兵反叛,周公领兵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灭武庚,诛管叔,平定东方。 春秋时,管国故地是郑国城邑,后世设立管城县,唐朝以后隶属郑州。 近代修筑铁路,贯通南北的京广线,及横贯东西的陇海线在郑州交会,郑州市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一九五四年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的省会。 清池水、清人城、七虎涧水【】注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 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径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 《诗》所谓『清人在彭』1,彭为高克邑也2。 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 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 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雀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 1 清人在彭:语出《诗经郑风清人》。 清,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西;彭,鳆河边上郑国地名。 《清人》诗描写驻守郑国边境彭地的清邑兵士军纪败坏,无所事事,讽刺主将高克玩忽职守。 2 高克邑:高克,郑国大夫,郑文公命他率军驻扎鳆河边上,久而不轮换,军心涣散。 高克邑,指高克驻守的城邑。 译文渠水又往东流,清池水注入。 清池水发源于清阳亭西南的平地,往东北流,经过清阳亭南,往东流,这是从前的清人城。 《诗经》说清人在彭,彭是高克的食邑。 因此杜预《春秋释地》所言中牟县西有清阳亭,就是此地。 清水又折而向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入。 七虎涧水发源于华城南冈,同一源头而分为两道水流,水流向不同方向,西流的注入黄雀沟,东流的是为七虎溪,亦称之为华水。 赏析与点评渠水(鸿沟运河)是人工水道,必须沿途引入水源,以下的清池水、七虎溪、紫光涧等,都是鸿沟的水源。 紫光涧、棐林、苑陵故城【】注 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 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 又东北注华水。 华水又东径棐城北1,即北林亭也。 《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2,子家赋《鸿雁》者也3。 《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 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4,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5,苑陵故城在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 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 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亭南去新郑县故城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6。 又以林乡为棐,亦或疑焉。 诸侯会棐,楚遇于此,宁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处也? 积古之传,事或不谬矣。 1 棐(fěi):辅助的意思。 棐城、棐林是地名。 2 《春秋》句:文公,指鲁文公;郑伯,指郑穆公。 《春秋文公十三年》经文: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左传》记述聚会情况: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之前,郑亲楚,与霸主晋国关系恶劣,郑穆公委托鲁文公传达郑与晋和解的信息,文公达成任务)。 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 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 文子赋《四月》。 子家赋《载驰》之四章。 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郑伯拜,公答拜。 3 子家:春秋时郑国的执政大臣,即公子归生。 《鸿雁》:《诗经小雅鸿雁》诗,咏叹鸿雁远征飞鸣,不暇休息。 子家咏这首诗,寓意感谢鲁文公为郑晋和解奔走辛劳。 4 荥阳苑陵县:秦县,隶属颍川郡;汉朝改属河南郡,魏晋改属新设置的荥阳郡,至唐初废。 故城遗址位于今新郑市龙王乡古城师村。 5 东如北:即东面偏北。 6 密:精密、确切。 译文渠水又往东北流,紫光沟水注入。 紫光沟水发源于华阳城东北,向东而流,民间称为紫光涧。 又往东北注入华水。 华水又往东经过棐城北,也就是北林亭。 《春秋》记述文公与郑伯在棐林宴会,子家赋咏《诗经鸿雁》就在此地。 《春秋》记述:宣公元年,诸侯在棐林会师,讨伐郑国,楚国救郑,两军在北林相遇。 服虔注说:北林,在郑国南部。 京相璠说:今荥阳郡苑陵县有从前的林乡,在新郑北,因此称为北林。 我查核林乡故城位置,在新郑之东偏北七十多里,而苑陵故城在东南五十多里,不可能在新郑之北。 经考核,京、服两人的说法,都有缺失。 杜预说:荥阳郡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 现今这亭南方距离新郑县故城四十余里,由于南有林乡亭,杜预据此称为北林,最为确切。 又把林乡称为棐,亦有可疑之处。 诸侯在棐会师,与楚军在该处相遇,怎能确知不在此地而更指别处? 自古以来延续的说法,事情或许没有错误。 赏析与点评古代经史提及的一些地名,后世人不知道确切位置,不同的注释家往往各有说法,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经常指出前代注释家的错误。 鹿台南冈、期水、白沟水、承水【】注 又东北径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 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号龙渊水。 东北流,又北径期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之虎溪水。 乱流东注,径期城北,东会清口水。 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口水』1,即是水也。 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 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径靖城南,与南水合。 南水出太山2,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3。 《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谓之靖涧水。 1 司马彪:西晋皇族,司马懿的侄孙,曾撰写《九州春秋》一书,记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情况。 又汇集群书,著成《续汉书》八十卷,但南朝范晔《后汉书》通行之后,彪书散佚,而范书没有志(正史记述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的篇章),梁朝人刘昭注《后汉书》时,把彪书的十篇志并入,得以保存。 2 太山:山名。 3 承水:今《河南省地图集郑州市区图》有潮河,或许相当于承水,或下文之大水。 译文又往东北流,经过鹿台南冈,向北流出为七虎涧,往东流,期水注入。 期水发源于期城西北的平地,民间称为龙渊水。 向东北方流,又往北流,经过期城的西面,又往北流,与七虎涧汇合,称为虎溪水。 水道错乱,向东流去,经过期城北面,向东与清口水相会。 司马彪《郡国志》说中牟县有清口水,就是这条水道。 清水又往东北流,白沟水注入。 白沟水有两个源头:北源之水出于密县的梅山东南,向东流,经靖城南,与南水汇合;南源之水出于太山,往西北流,至靖城县南,左方注入北源之水,这就是承水。 《山海经》说承水发源于太山北面山坡,向东北流,注入了役水,民间也称之为靖涧水。 赏析与点评鸿沟运河穿越水道纵横的平原,沿运河有不少溪流汇入,因此河道有充足的水源供舟船通航。 但千余年来水道变迁,《水经注》所记诸小水,名称和水道已有不少变化,不能确知相当于现代哪一水道。 中阳城、伯禽城、白沟、鲁恭庙【】注 又东北流,太水注之。 水出太山东平地1,《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世谓之礼水也。 东北径武陵城西2,东北流,注于承水。 承水又东北入黄瓮涧,北径中阳城西3。 城内有旧台甚秀,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 涧水又东,屈径其城北。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者也4。 其水东北流,为白沟,又东北径伯禽城北5,盖伯禽之鲁往径所由也。 屈而南流,东注于清水,即潘岳《都乡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指是水也。 乱流东径中牟宰鲁恭祠南6。 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7,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8。 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 河南尹袁安疑不实9,使部掾肥亲按行之10,恭随亲行阡陌11,坐桑树下,雉止其旁12。 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13。』亲起曰:『虫不入境14,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15,三异。 久留非优贤。』请还。 是年,嘉禾生县庭。 安美其治,以状上之。 征博士、侍中16,车驾每出,恭常陪乘。 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故能遗爱,自古祠享来今矣。 1 太山东平地:太山以东的平地。 2 武陵城:在今郑州市东。 3 中阳城:在今郑州市东,武陵北。 4 郑釐侯:《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记述:魏惠王十四年(前三五六),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又称,郑釐侯者,韩昭侯也。 韩哀侯灭郑,迁都于郑,因此韩国又称郑国。 韩昭侯是哀侯孙,当时尚未称王。 昭侯为何又称釐侯,不详。 5 伯禽城:伯禽,周初周公旦的长子,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三监之乱后,封伯禽为鲁侯,管治东方泰山以南古奄国之地,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伯禽从周本土前往封国时,经过此地,留下伯禽城地名。 6 鲁恭:东汉名臣,汉章帝建初年间(七六至八四)任中牟县令。 7 右扶风:鲁恭是右扶风平陵县人。 右扶风,汉朝京畿地方行政区之一,管辖长安以西十余县,三国以后改称作扶风郡。 汉平陵县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8 掾(yun):汉朝大臣、地方长官的副官、佐吏通称为掾,通常由大臣、长官自行选任(辟举)。 汉朝官场重视门生、故吏,某人被某大臣辟举为其掾属,便被视为该大臣的故吏,门生、故吏往往结成政治派系。 9 袁安: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 世代学习《孟氏易》,举孝廉出仕,先后任河南尹等要职,官至司徒。 汉和帝时期与权势显赫的外戚窦宪抗衡,为士林敬重,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安子孙显贵,连续四代人曾任职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相当于宰相),有四世三公的美誉。 曾孙袁绍、袁术,为汉末群雄领袖。 10 部掾:河南尹属下的属吏。 肥亲:人名,姓肥名亲。 11 阡陌(qiān m):田间小路。 12 雉(zh):野雉,善走而不能久飞,雄雉尾长,羽毛鲜艳;雌雉体型较小,尾短,羽毛黄褐色。 13 雏:哺育雏鸟。 14 虫:指前文的蝗虫。 15 竖子:小孩。 16 博士:战国时已有博士官职,秦朝有博士七十人,掌管古今史事以及诸子典籍,备皇帝询问。 秦焚书后是否仍有此官职,未见明确记载。 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在太学传授《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每经设一博士。 直至清朝,国子监仍有此官。 译文又往东北流,太水注入。 太水发源于太山东面的平地,《山海经》说:太水出于太山的向阳山坡,而往东南流,注入役水。 民间称之为礼水。 礼水往东流,经过武陵城的西面,又往东北流,注入承水。 承水又往东北流入黄瓮涧,向北流,经过中阳城的西面。 城内有旧台相当壮观,台侧有陂池,池水又深又清澈。 涧水又向东流,转弯经过城北。 《竹书纪年》记述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中阳城朝拜,就是这地方。 这条水道向东北流,称为白沟,又往东北经过伯禽城北,伯禽城是因为伯禽前往鲁国途中在此路过而得名。 白沟转弯向南流,往东注入清水,潘岳《都乡碑》所谓自中牟旧县以西,往西流注于清沟,指的就是这条水道。 水道散乱往东流,经过中牟县令鲁恭的祠庙南面。 汉和帝时,右扶风人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任中牟县令,他施政特别注重道德教化,不常用刑罚,吏民对他尊敬信赖,连蝗虫也不入境损害。 (鲁恭的上司)河南尹袁安怀疑这不是事实,派下属掾吏肥亲巡视查察,鲁恭伴随肥亲在田野阡陌上步行,坐在桑树下休息,有雉鸡停在两人身旁,有个小孩走近,肥亲对他说:小孩,你为何不捕捉雉鸡? 回答说:它快要养育雏鸟。 肥亲起立说:蝗虫没有入境,一异;德化及于鸟兽,二异;小孩有仁爱之心,三异。 我在这里逗留太久,对贤人太不优礼了。 要求停止查核,还郡复命。 这一年,县府的天井中生出茂盛的禾穗。 袁安赞赏鲁恭的治绩,把情况报告朝廷。 于是征拜鲁恭为博士、侍中,皇上的车驾每次出巡,鲁恭经常在御车上陪乘。 皇上向他顾问民政,完全没有隐讳。 因此受到百姓爱戴,自古至今一直有祭祀他的祠庙。 赏析与点评鸿沟运河流经新郑与大梁之间,沿线有不少古迹,郦道元引述了东汉一位清廉爱民父母官的故事。 博浪亭【】注 清沟水又东北径沈清亭,疑即博浪亭也1。 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2。』今有亭,所未详也。 历博浪泽,昔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 又北分为二水,枝津东注清水。 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 1 清沟水两句:郦道元未能肯定,可知北魏后期,秦博浪沙、博浪亭已湮没难寻。 2 阳武南:指秦阳武县南部。 汉分阳武南部、渠水(鸿沟)以南设立武强、中牟两侯国,博浪沙应在其中一国境内,其后武强国除,中牟改为县。 译文清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沈清亭,这可能就是博浪亭。 服虔说:博浪,是阳武县南的地名。 现在有亭,但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亭。 清沟水流经博浪泽,从前张良为韩国被灭而向秦报仇,用铁锤投击秦始皇,击不中,误中副车,事件就发生在此地。 清沟水又向北流,分为两支,分支的水道向东流,注入清水。 清水自支流往北注入渠水,这里称为清沟口。 赏析与点评鸿沟运河流经的博浪亭,因张良在这地方埋伏行刺秦始皇而名留后世。 据《水经注》此条所记,博浪亭在阳武县南,清水注入鸿沟附近,即在今郑州以东。 但两千年地理变迁,县境的分割,县城的迁徙,秦博浪亭早已湮没,唐朝以后,有好事者在阳武县新迁徙的县城旁设立博浪沙景点,立碑建亭,供游人凭吊怀古。 一九五三年,阳武县与原武县合并,改称原阳县,县城即唐阳武县,古博浪沙景点在此。 官渡水【】注 渠水又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径曹太祖垒北。 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1,故世又谓之中牟台。 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 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 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 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基并存。 渠水又东径田丰祠北2,袁本初惭不纳其言3,害之。 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 1 中牟:汉高祖分秦朝阳武县东南部为中牟侯国,封功臣单父(shn fǔ)圣为中牟侯,武帝时国除为县。 2 田丰:袁绍谋士,字元皓,巨鹿(汉郡名,今河北巨鹿县一带)人,为人刚直犯上,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后在官渡之战时极力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被袁绍下令监禁。 袁绍战败后,听信谗言处死田丰。 3 袁本初:袁绍字本初。 译文渠水又向左经过阳武县故城南,东流称为官渡水,又流经曹太祖垒北面。 这里有一座高台,称为官渡台,渡口在中牟县,因此民间称之为中牟台。 建安五年(二〇〇),太祖曹操在官渡扎营,袁绍守住阳武。 袁绍互相连结的兵营逐渐向前移动,靠着沙堆驻扎,由东往西连绵数十里。 曹公也分拆部队抵御,两军交战不利。 袁绍向前推进至官渡岸边,筑起土山和地道向曹军营垒逼近,曹公亦筑起高台抵御他,这就是中牟台。 现今台的北方仍有土山存在,山的东面全是袁绍的兵营,残留的基址仍在。 渠水又向东流,经过田丰祠的北面,袁本初不采纳他的意见,战败后,非常羞愧,竟把田丰杀了。 当时人称赞田丰有真知卓谋,却无辜被杀,因此在这里为他建立祠庙,借此表达袁氏的覆灭是咎由自取。 赏析与点评官渡水从鸿沟运河分出,东汉末,曹操与控制河北的群雄共主袁绍展开生死决战,隔官渡水对峙,最后曹操获胜,官渡成为名重千古的古战场。 役水、苑陵县故城、山民城、酢沟、八丈沟【】注 又东,役水注之。 水出苑陵县西、隙候亭东。 世谓此亭为郄城,非也,盖隙、郄声相近耳。 中平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 《山海经》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 东北流径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径焦城东1、阳丘亭西,世谓之焦沟水。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 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 俗谓之驿城,非也。 役水自阳丘亭东流,径山民城北,为高榆渊。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2、安陵、山民』者也。 又东北为酢沟3,又东北,鲁沟水出焉。 役水又东北,埿沟水出焉。 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律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 1 焦城:地名,在今郑州市东。 2 上枳(zhǐ):地名,在今郑州市东。 3 酢(zu)沟:水道名,在今郑州市东。 译文渠水又向东流,役水注入。 役水发源于苑陵县西、隙候亭的东面。 民间称为郄亭,并不正确,这是由于隙、郄读音相近而有误。 中平陂,民间称之为埿泉,这就是古代的役水。 《山海经》说:役山,是役水的出处,役水向北流注入黄河。 可能就是指这条水道。 这条水道向东北流,经过苑陵县旧城的北方,向东北方流经焦城的东面、阳丘亭的西面,民间称之为焦沟水。 《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前三五四),秦公孙壮率领大军讨伐郑国,围攻焦城,不能攻陷,就是这座城。 民间称之为驿城,并不正确。 役水从阳丘亭向东流,经过山民城北面,就到了高榆渊。 《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领大军修筑上枳、安陵、山民等城。 役水又向东北流,称为酢沟,又向东北流,鲁沟水从这里分出。 役水又向东北流,埿沟水从这里分出。 又向东北流,是为八丈沟,又向东流,清水的分支水道注入,水道从沈城往东分出,注入役水。 赏析与点评鸿沟是人工水道,引入了不少水源,各水源名称不一,鸿沟也因不同水源的注入而另有名称,读史者难免混淆,《水经注》追源溯流,一一梳理。 沫山、沫水、曹公垒、中牟注 役水又东径曹公垒南1,东与沫水合。 《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西2,昔赵献侯自耿都此3,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4,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处也5。 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堰也。 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 赵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6。 《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7,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 按中牟当在漯水之上矣。 按《春秋》:『齐伐晋夷仪8,晋车千乘在中牟。 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 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 齐师克城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 杜预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 兵车所指,径纡难知。 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 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9。 赵自西取后止中牟。 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10,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 汉高帝十一年,封单父圣为侯国。 1 曹公垒:曹操与袁绍两军在官渡隔水对峙,曹军所建的营垒。 2 中牟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东有中牟县,其地位于战国时韩、魏两国交界,汉高祖时设置中牟侯国,后国除为县。 战国初年赵国曾都中牟,但赵国领土在黄河以北,与今黄河以南的郑州市中牟县距离甚远,赵国不可能在此地建都,经学者考证,赵都中牟同名异地,应在今河南省北部鹤壁市。 3 赵献侯:战国初年赵国君主,名浣。 当时赵国尚未称王,死后称赵献子,其后其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 耿:地名,古代有多处城邑名耿,其中一处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商王祖乙把国都从相迁到邢,邢古代读音与耿相同,又写成耿。 其后盘庚自耿迁都到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4 佛肸(b xī):人名,春秋时晋国赵氏的家臣,与孔子同时。 出任中牟的县宰,其后据中牟城叛变,邀请孔子辅助。 《论语阳货》记录此事: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 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邀请孔子,孔子有意前往。 子路说:我听您以前说过:做坏事的人那地方,君子不会前去。 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您却要去,怎么解释? 孔子说:对,我说过。 没听说过坚硬的东西吗? 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洁白的东西吗? 染也染不黑。 我岂能像个葫芦瓜,只挂起来而不让人吃呢?)《古列女传》记载了一则赵襄子指斥佛肸母亲教子无方、她据理反驳的话:今妾之子少而不慢,长又能使,妾何负哉! 妾闻之,子少则为子,长则为友,夫死从子。 妾能为君长子,君自择以为臣,妾之子与在论中,此君之臣,非妾之子。 君有暴臣,妾无暴子,是以言妾无罪也。 意思是我自幼把儿子教育成材,你因为他的才能任用他,可知并非我教子无方。 儿子长大了,我只能当他是朋友,丈夫死了我只可以跟着儿子生活。 是你选择他为臣,他反叛了,岂是我的罪过。 其中夫死从子一语,被后世一些人断章取义,作为古代中国妇女没有地位的证据。 5 褰(qiān)裳:裳,本义是套裤;褰裳,指夏天赤裸上身只穿短裤。 《礼记曲礼上》:暑无褰裳。 唐白居易《夏日闲放》诗: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6 适:前往。 次:接近、旁边。 7 鄙:边境。 8 夷仪:地名,位置不详。 9 匪:并非。 10 嫌:矛盾、冲突。 译文役水又向东流,经过曹公垒的南面,东面与沫水会合。 《山海经》说:沫山,是沫水的发源之处,沫水往北流注入役水。 现今这条水道发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 役水往东北流,经过中牟县故城西面,昔日赵献侯从耿迁都到这里,班固说:赵国从邯郸迁都到此。 赵襄子时,佛肸据守中牟反叛,在中庭放置大鼎,不追随自己作反者,投入鼎中烹煮,这里就是田英穿了短衣走近大鼎就死的地方。 薛瓒注《汉书》说:中牟在春秋之时,位于郑国的边界。 到战国初三家分晋时,则成为魏国的土地。 赵国领土在漳水之北,不到这地方。 《春秋传》说:卫侯到晋国,经过中牟。 这里并非在从卫国往晋国的路线之上。 《汲郡古文》说:齐国军队攻打赵国东部边境,围困中牟。 这里的中牟不在赵国的东面。 经考证,中牟应当在漯水之上。 查证《春秋》记载:齐国攻伐晋国的夷仪,晋军战车千辆在中牟戒备。 卫侯经过中牟,中牟人准备攻击他。 卫国人褚师圃逃亡出国,当时在中牟居住,对中牟人说:卫国虽然弱小,但国君在阵中,你们没有必胜把握。 齐国军队攻克了一些城邑,非常骄傲,卫国军队与他们交战,必能打败他们。 卫军最终打败齐军。 服虔注《春秋》,没有说明中牟在什么地方。 杜预说:现在的荥阳郡有中牟,但位置太迂回遥远了,很有可能不是那里。 但地理形势复杂多变,地方界线没有固定范围,列国之间随着力量的强弱变化而互相吞并,以致疆土变动不定,怎可轻易认定一地? 战争之中,军队和战车的指向变动不拘,以致路线曲折迂回,难以知晓。 魏国迁都大梁之后,赵国以中牟与魏国交换。 因此赵国的南方边界,最远到达浮水,并非只限于漳水。 赵国往西伸展,到达中牟而止,齐军攻伐它的东方边境,没有矛盾之处。 而薛瓒随意指称漯水,凭空断言说是中牟的所在,没有经过论证。 汉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这里封给单父圣为侯国。 赏析与点评异地同名是常有的情况,鸿沟运河附近有中牟城,而战国时赵国曾经迁都中牟,但赵国领土主要在大河以北,两个中牟是否是同一个地方,历来注释家颇有争议,郦道元也未能确定,他提出: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 没有实证之前,应予存疑,不应轻易否定。 中牟泽、圣女陂【】注 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 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1,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2。 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北径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3。 其水东流,北屈注渠。 《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 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 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余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 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 1 昔魏句:指曹操背叛董卓。 2 亭长:秦汉时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小吏,其下有求盗等人员。 汉高祖微时,曾任泗水郡沛县泗上亭长,结交不少市井之徒。 3 萑蒲(hun p):本义为两种芦苇之类水生植物,古代盗贼、土匪经常藏身萑蒲密布的沼泽中,因此萑蒲又指盗贼。 译文沫水又向东北方流,注入役水。 从前魏太祖曹操背叛董卓,绕路到了中牟,被亭长所拘留。 郭长公《世语》说:被县吏所拘留,功曹(县官吏职位)请求把他释放。 役水又向东北流,经过中牟泽,(春秋时)郑太叔进攻萑蒲的盗贼,就是在这片沼泽。 役水往东流,向北屈折注入渠水。 这就是《续述征记》所说:从酱魁城到酢沟十里。 渠水又往东流,左面与渊水会合。 渊水源头承圣女陂而来,圣女陂方圆二百余步,水不会干涸,水面光洁如镜,清水满池,向南流注入渠水。 渠水又往东南,向大梁流去。 赏析与点评河南荥阳的中牟城,是曹操在参与反对董卓的事件中失败后,逃出洛阳时被拘留的地方。 浚仪县、梁沟经 又东至浚仪县。 注 渠水东南径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1』,即此城也。 左则故渎出焉。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断故渠2,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 又东径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3。 梁伯好土功4,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 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 秦灭魏以为县。 1 逋(bū):逃跑。 2 王贲(bēn):秦始皇大将,老将王翦之子,《史记》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二二五)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尽取其地,魏王假降,魏亡。 3 周梁伯:西周诸侯,后被晋国所兼并。 4 土功:古代建筑城墙、宫室必须动用大量人力,役使百姓,称为土功。 译文渠水又往东流到了浚仪县。 渠水向东南流,经过赤城北面,戴延之所说西北有大梁亭,并不正确。 《竹书纪年》所记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三四二),穰疵率领大军到达郑国的孔邑,连夜在梁赫交战,郑军大败逃跑,就是这座城。 左面,有旧水道分出。 秦始皇二十年,王贲堵截这条旧渠道,引水向东南流出,淹灌大梁城,这水道称为梁沟。 又向东流经大梁城南面,这原本是春秋时的阳武高阳乡,战国时称为大梁,这就是周朝梁伯的故居。 梁伯喜欢大兴土木,他把这座城扩大,称之为新里,却因百姓过度劳役而人心涣散,秦国于是把它夺取了。 其后魏惠王把首都从安邑迁到这里,因此又称为梁国。 这就是《竹书纪年》所记:梁惠成王六年(前三六四)四月甲寅日,迁都到大梁。 秦灭魏之后,设置为县。 赏析与点评战国时期,鸿沟运河流经的最重要城市,是魏国的首都大梁。 鸿沟就是为了贯通大梁与淮河以北众多支流而开凿,因鸿沟的贯通,大梁成为了中原的水道枢纽。 秦汉以后,由于鸿沟的逐渐淤塞,大梁亦一度衰落,隋唐以后,新的人工水道通济渠(又名汴河)开通,大梁再次成为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大梁亦改名为汴州、开封府。 大梁城、夷门【】注 汉文帝封孝王于梁1,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2。 又改曰梁,自是置县。 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 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3。 《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4,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都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 《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县,又非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5,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汳沙为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乎? 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 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 1 孝王:汉文帝窦皇后所生幼子,名武,景帝同母弟,封梁王。 窦太后曾迫景帝承诺死后传位梁王,后来景帝反悔,并疑忌梁王。 梁王臣僚因涉嫌在长安买凶刺杀大臣袁盎获罪,梁王忧愤而死,在梁王之位二十四年,谥号为孝,因此称梁孝王。 其陵墓在永城市芒砀山,现经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文物。 2 东都睢阳:迁都东方的睢阳。 睢阳因在睢水之阳(北岸)得名,即今河南省东部的商丘市,西周以来为宋国都城,宋亡,其地入魏。 宋朝为南京归德府。 3 侯嬴抱关:侯嬴,魏国隐士,屈身为夷门守门小吏。 得魏公子信陵君尊重,为信陵君定计让曾受恩于信陵君的魏王宠妃如姬,从魏宫中盗出虎符,发兵救赵,史称信陵君窃符救赵。 4 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音乐家,生而无目,自称盲臣,他精通音律,善弹古琴,亦善鼓瑟。 他曾对晋平公谈论为学之道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摸黑而行)乎? 意思是就算年纪老了,虽然学习能力衰退,但仍需学习,总比暗昧不学好些。 5 郛(f):古代城墙外围再建一圈的大城。 译文汉文帝把儿子孝王封于梁,孝王觉得土地低洼潮湿,迁都到东面的睢阳。 又将睢阳改称为梁,自此之后设置县。 因为大梁城十分广大,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面。 夷门,就是(战国时隐士)侯嬴看守城门的所在地。 《续述征记》认为这城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这城,走过夷门,登上吹台,古代的遗迹,全都能看见。 我认为这应该是梁国的台门,魏惠王的都城所在,却不是吹台,郭缘生弄错了。 《西征记》提到仪城封人,以为仪城就是这个县,又不正确了。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三月,在北面城侧开辟大沟,以疏通圃田泽的积水。 《陈留风俗传》说:县的北面有浚水,其形状方正,因此称为浚仪。 我却认为昔日的汳沙原本是一条小沟,经过疏浚扩大,所以称之为浚,这岂非与《春秋》所说的浚洙同一意思? 汉朝称为浚仪水,没有别的原因,这是名称的变异而已。 这地方多池沼,古时池中曾冒出神剑,时至今日,当地的百姓还仿照它的式样制剑,号为大梁氏之剑。 赏析与点评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大梁,曾经是各方游士向往的城市,孟子到大梁见梁惠王,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梁招贤纳士,成为后世佳话。 秦汉以后,大梁衰落,汉文帝封少子刘武为梁王,国都迁往东面的睢阳。 吹台【】注 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 《续述征记》曰:『汳、沙到浚仪而分也。 汳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 《陈留风俗传》曰:『县有苍颉1、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2,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 梁王增筑以为吹台。 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 其台方百许步,即阮嗣宗3《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4,削堕故基,遂成二层。 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繁台城5。 1 仓颉:相传为轩辕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大臣,被尊为汉字之祖,称为仓颉先师、仓颉圣人。 后世有多处纪念仓颉的古迹,河南新郑市城南是其中之一,宋朝时修建凤台寺。 2 髦(mo):本义为长发下垂。 俊髦,指年轻才俊,此处喻意为美丽的花卉。 3 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文学家,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 4 乞活:西晋末,五胡乱华,北方逃难百姓聚结成群,称为乞活。 5 繁(p)台:今开封城东南仍有此景点,原是一座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上建有寺院,但已废毁,只余一座建于北宋开宝年间(九六八至九七六)的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译文渠水又向北转弯,分流为两条水道。 《续述征记》说:汳水、沙水到了浚仪就分流。 汳水往东流,沙水往南流。 沙水继续向南流,经过梁王吹台的东面。 《陈留风俗传》说:县境有苍颉、师旷城,城上有群仙并列的吹台,北面有牧泽,泽中生长出兰蒲,上面有很多美丽的花朵,像牧泽的衿带,牧泽十五里见方,民间称之为蒲关泽。 就是说这景色。 梁王在此基础上继续修筑,建造吹台。 现今城墙和护城河已经倒塌和消失,只有少量遗迹留存,其中有数层台阶,孤伶伶地挺立在牧泽的右方。 吹台方圆约百步,就是阮籍《咏怀诗》所说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的吹台。 西晋末战乱不休,乞活(成群的流民)居住在台下,他们把原来的台基削平,于是吹台分为两层。 上层台基仍然有四、五十步见方,高一丈多,民间称之为乞活台,又称之为繁台城。 赏析与点评梁孝王的吹台,是大梁城曾经繁荣一时的历史见证。 西晋末天下大乱,吹台成为了流民乞活栖身之所。 阴沟、鸿沟【】注 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 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1。 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 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2,鸿沟乡鸿沟亭,皆借水以立称也。 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3,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 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 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 1 项羽两句:事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2 尉氏县:今属河南省开封市。 3 萧县:今安徽省北部有萧县。 译文渠水到了这里,有阴沟、鸿沟的名称。 项羽与汉高祖分地为王,指定以这条水道为东、西的分界。 苏秦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辖地,南有鸿沟。 所指就是这水道。 从前的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地名都因为水道而来。 现今萧县西面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 从前和现在的谈论者,都指称这水道是楚、汉的分界,不正确。 其实这是《春秋》所称的红泽。 赏析与点评鸿沟在历史上留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与刘邦定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定约之后,项羽退兵,但刘邦马上悔约,命韩信、彭越、英布发兵追击项羽,结果项羽在垓下被围,兵败自杀。 逢泽、棋痴【】注 渠水又东南流,径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 右则新沟注之。 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径开封县故城北。 汉高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 《陈留志》称:『阮简,字茂弘,为开封令。 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1,简方围棋长啸2。 吏云:「劫急。」简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乐如是。』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 徐广《史记音义》曰:『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斯其处也。 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鸾衡东指,弭节逢泽。』其水东北流为新沟。 新沟又东北流,径牛首乡北,谓之牛建城。 又东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 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 从水少,水少沙见矣。 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1 白:禀报。 数:多次。 2 啸:运气呼叫。 译文渠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开封县,睢、涣两条水道由此分出。 右方有新沟水注入。 新沟水发源于逢池,池水上游在苑陵县承接役水,另有分支为鲁沟水,向东南方流,经过开封县旧城的北面。 汉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这里分封给陶舍,立为侯国。 《陈留志》说:阮简,别字茂弘,任职开封县令。 县城外藏了一群打家劫舍的贼人,各地不断有紧急报告送来,阮简正在下围棋、长啸练气功。 属吏说:贼人正在打劫,情势危急。 阮简说:棋局上也被劫,也很危急。 他沉迷玩乐到这个程度。 所以《语林》说:王中郎把围棋称为坐隐,也有人称之为手谈,又有人称之为棋圣。 鲁沟水南岸靠近富城,往东南流,注入百尺陂,就是古代所称的逢泽。 徐广《史记音义》说:秦国派遣公子少官领兵到逢泽,与列国诸侯会盟。 汲郡墓《竹书纪年》记载:秦孝公在逢泽与诸侯会盟。 就是这地方。 所以应德琏(应玚)《西征赋》说:鸾衡东指,弭节逢泽。 鲁沟水往东北流,称为新沟。 新沟又往东北流,经过牛首乡的北面,称为牛建城。 又往东北流,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读音蔡。 许慎把读音更正为沙,意思是水中的散石。 写法是水、少二字合成,水少,沙便看得见了。 战国时楚国的东部有沙水,就是这条水道了。 赏析与点评鸿沟在大梁以南穿过多条淮水支流,其中睢水、涣水都从鸿沟流出,向东南方流入淮水。 鸿沟向南流,积沙渐多,称为沙水。 陈国(淮阳)、汉相王君碑、死沙经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 注 沙水又东径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1,伏羲、神农并都之。 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2。 舜后妫满3,为周陶正4。 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5,而封诸陈,以备三恪6。 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7』。 宛丘在陈城南道东。 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讨陈,杀夏征舒于栗门8,以为夏州,后9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 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 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 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 求贤养士,千有余人,赐与田宅』,『吏舍自损俸钱,助之成邸』,『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10,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回附』。 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 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 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 文颖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11。』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12。 汉高祖十一年,以为淮阳国。 王莽更名,郡为新平,县曰陈陵,故豫州治。 王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13。』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 1 陈国:周武王封大舜后裔胡公满为陈侯,建都于淮阳,即西周至春秋的陈国。 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2 实中:结实坚固。 3 妫满:又称胡公满。 4 周陶正:负责制作陶器的大臣。 5 元女太姬:元女,长女;太姬,称号,春秋及以前,女子称号用姓,男子称号用氏,周王室姬姓,所以王女称姬,陈国妫姓,所以陈女称妫。 6 三恪:中国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表示尊崇宾客,给予封邑,祭祀前代宗庙。 7 宛丘:山丘名。 8 夏征舒:春秋时陈国贵族,曾弑君篡位,被楚国出兵干预杀死。 史称其母夏姬为春秋时著名淫妇,多位贵族大臣为她而死,曾改嫁多次,丈夫都遭遇不幸。 近年清华大学所藏战国时楚国竹简《编年史》发表,称夏姬是征舒之妻。 9 赵一清认为此处语意未完,有脱文。 10 五官掾:郡吏,负责春秋祭祀。 西华:陈国属县。 11 三楚:即南楚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楚都遗址),东楚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及此处西楚陈(又称郢陈)。 12 子产:郑国大夫。 13 死沙:此处指干涸的河道。 译文其中一条,东南经过陈县北部。 沙水又往东流,经过长平县旧城的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陈城的北面,这是从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曾经在这里建都。 城的东北方三十多里,仍有一座羲城,十分坚固结实。 大舜的后裔妫满,担任周朝的陶正。 周武王对他监造的陶器非常满意,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分封他到陈国,作为三恪之一。 太姬喜欢祭祀神灵,因此《诗经》中有坎其击鼓,宛丘之下(鼓声咚咚地敲响,在宛丘的下面)诗句。 宛丘在陈城南面的大道东侧。 王隐说:逐渐被夷平了,现在已不知所在了。 楚国攻打陈国,在栗门杀了陈国的篡位者夏征舒,以陈国为夏州县,后城的东门内有一个池,池水自东至西宽七十步,自南至北八十多步,水非常清洁,而且从来不干涸,池中不生长鱼类和水草。 池水的中央有一座旧楼台遗址,就是《诗经》所称东门之池。 城内有一块《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已经剥落残缺,不能够全部读通。 大概的内容说:现今的陈国,从前称为淮阳郡等等,又说王君以清廉爱民被赞扬,受到百姓敬畏和爱戴。 他访求供养贤士,达千人以上,赐给他们田地和住宅,吏舍自己减少俸禄,捐助建成房舍,五官掾西华县人陈骐为首的僚属二百零五人,在延熹二年(一五九)等等,碑上的颂词说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修仁德,立功勋,邻近各县的百姓都来归附)。 现在石碑的左右两旁,仍有残垣破壁,祠庙的基址还在。 当时人不查阅碑上的文字为证据,随便说这是孔子庙的学校,错误了。 后来楚襄王被秦国所灭,把首都迁徙到这里。 文颖说:这是西楚,三楚其中之一。 陈城南部的城内,又有一座城,名为淮阳城,是春秋时郑子产所修建的。 汉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立为淮阳国。 王莽时改郡名为新平,改县名为陈陵,淮阳曾经是豫州的治所。 王隐《晋书地道记》说:城北有沙水旧水道,称为死沙。 但现今水流畅通,是水路的运输路线。 赏析与点评鸿沟的南端终点,与颍水连接。 颍水是淮水北岸重要支流,淮阳城位于颍水与鸿沟会合处附近。 淮阳是古代陈国的都城,扼守南方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兴起,不断向北扩张势力,陈国首当其冲,不得已从属楚国,最后被楚国所灭。 战国中期,楚国受秦国攻击,国势削弱,被迫迁都到陈。 宁平县、阳都陂经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 注 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1。 《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2,石勒追之,焚尸于此。 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 王夷甫死焉3。』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擅雌黄4,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5,谅为褒矣。 1 宁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东宁平镇。 西汉设宁平县,东汉光武帝将此地封为长妹伯姬宁平公主食邑。 今已废入郸城县。 2 东海王越:司马越,封东海王。 西晋八王之乱最后一个胜利者,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掌握军政大权。 但南匈奴首领刘渊乘晋朝虚弱,起兵反叛,刘渊部将羯人石勒击败晋军。 司马越在内忧外患中忧惧而死。 3 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出自名门望族,司徒王戎的堂弟。 王戎、王衍兄弟爱好清谈,不理实务,身为三公之一,却在政治纷争之中沉默自保,最终被石勒杀害。 后世指责王衍清谈误国。 4 雌黄:矿石结晶之一,色黄,有剧毒。 中国古人用以为修改错字的涂改剂,因此引伸为胡说八道,例如成语信口雌黄。 5 方:类此。 华、王:魏晋名臣华歆、王朗。 译文又往东南方到汝南郡新阳县北。 沙水从百尺沟往东流,经过宁平县故城的南面。 《晋阳秋》记述: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战败,向东逃奔,被石勒追上杀害,焚尸于此。 数十万军民众,无力抵抗遇害,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 王夷甫死在此地。 我认为,聪明的人能以过人的智慧使众人信服,能言善辩的人能以华丽的词藻为众人解除困惑,王夷甫虽然以其才智受人赞赏,又擅于辞令,辩才了得,却使君亲受辱,获罪于羯人石勒,史官把他与华歆、王朗相比,实在是推崇太过了。 赏析与点评鸿沟的分支百尺沟并非重要的水道,但却是西晋灭亡最后一幕的事发现场。 晋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被羯酋石勒击溃,逃奔到百尺沟,被石勒追上,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 西晋末年贵族、士大夫软弱无能,面对强敌,只能任由杀戮,实在无比悲凉,郦道元不禁为之叹息。 发布时间:2025-08-15 18:00: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