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全文及赏析 内容: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作者:王沂孙】泛孤艇、东皋过遍。 尚记当日,绿一陰一门掩。 屐齿莓苔,洒痕罗袖事何限。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一流 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 望不尽、冉冉斜一陽一,抚乔木、年华将晚。 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赏析】这是一首专写感怀旧游的词。 王沂孙一改填词用典多惯例,这首词用典极少,文辞稍显简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语波峭起折,也堪称一首佳作。 泛孤艇、东皋过遍。 写重访中庵故园。 扣准本题。 孤艇,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落出访故地的落寞。 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作者足迹遍至东皋,留连徘徊。 烘托出情境。 词人对此地蕴含深情,此次特地前来追寻旧游之地。 照下文欲寻前迹,足见发端伊始,虽入手擒题,却并非一览无余。 曲意直笔,颇耐人寻味。 尚记当日点明下文是对往昔的追忆。 绿一陰一门掩,表明当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访者少。 屐齿莓苔,指游览之事:酒痕罗袖,是讲宴乐的。 正所谓事何限表明事情的范围。 而记当日指时间。 昔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无限与当日一交一 游、乐事的欣愉雅致相互生发映衬,给人印象颇佳。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笔锋转至今日。 履旧迹,寻前踪。 一切皆已渺然。 旧日舞台歌榭,已雨打风吹去。 怡人春一光 。 亦复化为令人惆怅的一片秋色。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 成秋苑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 欲寻前迹本应接在东皋过遍之后,词人却把它置于尚记当日后面,是一种腾挪之法。 这种利用时间差的写法,造成今昔的强烈对比,和笔势上的波峭回环之感。 词人同时还辅以不同的景致和虚实相生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 昔之欢游,绿一陰一、莓苔的春一色 点染,乐景独好;今之萧条,一片秋苑的悲秋笔墨,哀感十足。 昔日之乐何其乐,今日之哀何其哀矣。 追忆昔游是出于想象,本是虚写。 用了屐齿莓苔、酒痕罗袖的具体可感的细节,变得历历可见,足见词人对昔游的怀恋之深。 重游寻迹,望故园萧条迹渺,感慨无穷,却将万端感慨凝为空惆怅一语,用成秋苑的写意笔墨,世间沧桑都言尽,寓不尽之意于象外言外,极为空灵,此正是碧山过人之笔。 空惆怅感发于中庵园林的今昔相比,和与故人流散之哀,故而下启自约数句。 自约赏花后,别后总,风一流 云散两句写出故人之离散。 以风云流散变幻飘渺不定之姿,写人间别离,妥贴空灵而凄美可感。 总字遥合于孤,写尽人去园空,形单影只相别久矣之感。 孤寂的情怀和惆怅的眼睛。 贯穿于故园之忆,之寻的过程,非常传神,是词人一精一心提炼的效果。 水远。 二字起头,于奇峭中透一视 常理,写法非常独特,不落俗套。 于叙情之处,戛然收束,寓情于景,让人一体 味个人情改,颇为曲折。 水远在景致上是遥应泛孤艇之所见。 上片歇拍将故人离散的实事,幻为一片风一流 云散。 水远则是紧承其命脉而来。 却以山高水远进一步渲染离散之实。 故人的萍踪渺然苍茫里,更加反托出词人怀念之情的悠深缠一绵 。 又以怎知却是的虚字进一步勾勒,欧一陽一修《踏莎行》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之句,正是水远,表意浑厚。 乱山尤远。 则知水远山长在前人笔下,超越自身美感,象征着天各一方的深沉的意蕴。 这三句在淡墨无华中,具有浑厚的艺术感染力。 在层层递进之中,融进了词人多少怀恋和伤离之情。 天涯梦短,以短状梦,一精一警峭拔。 是承上启下之转折,它承前反扣山长水远的天涯隔阻,束后则点出天涯未归之人的处境。 想忘了、绮疏雕槛。 绮疏雕槛,中庵园林的亭台楼榭。 想忘了是体贴故人迟迟不归之婉辞。 梦短路遥,是一种叫人割舍不断的痛苦无奈。 短梦沟不通花花天涯的阻隔,使故人无可凭依。 因而显见词人对故人的同情的了解。 望不尽,冉冉斜一陽一,抚乔木,年华将晚。 再折回眼前之景,收束全词。 它上承过故园的各种感怀,历层层曲折,极自然地以眼前景作结,正写出词人的情感变化。 叙写的景色萧然:一片斜一陽一晚照、数点残花映红。 望不尽,冉冉斜一陽一由周邦彦《兰陵王。 柳》中的斜一陽一苒苒春无极名句而稍加变动。 春无极改为望不尽极写中庵故园今日秋苑的无限萧条。 春望之变,与重过故园的题旨相扣。 抚乔木、年华将晚。 《世说新语。 言语》载:桓一温一 北伐,前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冉冉斜一陽一所描绘的日暮黄昏之景,使人易生苍凉迟暮之感。 望不尽,更引出对人生的渺长和惆怅的反思。 抚乔木、年华将晚进一步渲染此情此景。 词中将这种迟暮之悲由外围、外景、外物引向内心深处,使之情景生发,汇融成为绮丽中带悲壮、淡远中寓苍凉的意蕴浑厚的意境。 使人意感横生,情景一交一 加,在烟霭苍茫之处,感慨则纷至皆来。 但数点红英。 犹记西园凄婉:在斜晖脉脉的中庵故园里,只有几点残存的红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劫,目睹沧海桑田的变换,在由极或到极衰的转换中,也定是凄怆已极吧。 对人、对花,皆是如此。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16 11:29: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