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 内容: 【原文】 惟十有三祀(1),王访访于箕了。 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惟天 阴骘下民(2),相协厥居(3),我不知其彝伦攸叙(4)。 ” 箕子乃言日:“我闻在昔,鲧陻洪水(5),汩陈其五行(6)。 帝乃震 怒,不畀洪范九畴(7),彝伦攸斁(8)。 鲧则殛死(9),禹乃嗣兴。 天乃锡 禹洪范九畴(10),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11),次二曰敬用五事(12),次三曰农用八政(13),次四 曰协用五纪(14),次五曰建用皇极(15),次六曰义用三德(16),次七日明用 稽疑(17),次八曰念用庶征(18),次九曰向用五福(19),威用六极(20)。 ” 【注释】 (1)有:又。 祀;年。 十有三祀指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也是周 武士即位后的第四年、灭商后的第二年。 (2)阴骘(zhi):意思是庇护,保 护。 (3)相;帮助。 协:和。 厥:他们,指臣民。 (4)彝伦:常理。 攸: 所以。 叙:顺序,这里的意思是制定,规定。 (5)鲧(gui):人名,夏禹 的父亲。 陻(yin):堵塞。 (6)汩(gu):乱。 陈:列。 行:用。 五行指水 火木金上这五种被人利用的物质。 (7)畀(bi):给予。 畴:种类。 九畴指 治国的几种大法。 (8)斁(du):败坏。 (9)殛(ji):诛,这平指流放。 (10)锡:赐,给予。 (11)初一:第一。 (12)次:第。 五事:貌、言、视、 听、思五件事。 (13)农:努力。 八政:八种政事(14)协:合。 五纪:五 种记时的方法。 (15)建:建立。 皇极:意思是指至高无上的法则。 (17)义(yi):治理,指治理臣民。 (17)稽:考察。 (18)念:考虑、庶:多 征:征兆。 (19)向:劝导、(20)威:畏惧,警戒。 【译文】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拜访箕子。 武王说道:“啊! 箕子,上天 庇护下民,帮助他们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上天规定了哪 些治国的常理。 ”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治理洪水,将水火木金上五 行的排列扰乱了。 天帝大怒,没有把九种治国大法给鲧。 治国安 邦的常理受到了破坏。 鲧在流放中死去,禹起来继承父业,上天 于是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安邦的常理因此确立起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 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 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 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 ” 【读解】 治国安邦是政治家的首要职责,无论他主观上是否真的想把 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欢乐,只要他想在统治宝座上呆下去,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治理国家。 这道 理就像商人为了赚钱,为了使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得不使自己 的商品货真价实一样,否则只有丢掉自己的饭碗。 治国安邦要讲规则,正如游戏也要讲规则一样。 规则来自哪 里? 按照《洪范》的说法,是上天授与的,并且上天在授与规则 时还要加以选择。 不能按规则办事的人就不授与,就让他下课, 比如鲧就是这样。 这套说法对敬畏上天和天命的古人来说,是很 有效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显得有些荒唐。 所谓上天,不过是人自己臆想出来的某种超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人自身意志的外化。 用这种观点来看,天授治国大法,就是人授治国大法这。 治国规则是人制定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 用 上天来解释这一切,大概是为了增加一点神秘性和权威性吧。 暴君和开明君主的区别在于:暴君把个人意志看得高于一切, 凌驾于规则之上,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比如商纣王;开明君主 尊重规则,讲究按规则办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法办事,使自 己的言行合于仪轨,比如周文王和周武王。 箕子看中武王而授与 洪范九畴,正是看中了他是个守规矩的人,因为对蔑视规则的人 来说,任何规则都是没有意义的。 对付不讲规则的人的最好办法, 也是不讲规则。 发布时间:2025-08-17 11:27: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