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06讲 内容: 五伦包括这个亲十亲意义当中。 那么亲十亲,当然以自己个人的亲属的关系为出发点,这是决不否认说没有私心的,有私心。 私心不是罪过,私心不一定是罪过。 私心合理不合理,私心能不能合道德,这个中间的差别;并不是说人有私心就是罪过这么简单。 那么你说我无私,我也不吃饭,我的饭应该大家吃;我也不穿衣,穿衣我太自私了,应该衣服大家穿,我最好光光的在街上走路——不可能的,那许多是不合理的。 不要说人,天地间的生物乃至植物,它都有自私。 你看那个植物,一棵草、一棵树,它在地下争出来,都要争出头。 但是你看植物界就晓得,草、木共同的竞争生长,但是它有礼让,它要逃避这一边。 这颗树这样长起来,旁边有棵树这么长,这棵树要长弯一点,要逃出来一个范围,给人家侵害它的范围;这一棵树枝头向这边来一点,都要让一点路。 自然界的道理,都是一样。 倒是植物啊、矿物啊,它们这个规律合道德;人啊,很麻烦! 人比生物、其他的动物更麻烦。 所以人有了这个感情,善于处理,善于处理到什么程度呢? 亲十亲。 所谓自己的“诸父”,父亲哪里有那么多啊? 诸父,很多的父亲一样。 就是说,同父亲、伯伯、叔叔,父亲的兄弟们。 在古人,伯伯叔叔“视之如父”,同自己亲生父亲一样。 所以古人中国的古礼,伯伯叔叔看侄子,在古文上称为“犹子”,看侄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一样的,没有分别。 对于侄子都是称“犹子”,“犹”就是等于自己儿子,一样的。 所以亲十亲呢,“诸父”,对于伯伯叔叔乃至伯伯叔叔的朋友。 你看中国人的礼貌,现在年轻人不大了解了,所以有许多写信、称谓、称呼简直莫名其妙! 现在很难办了。 就是只好跟着现代话,都要跟着年轻人学,总算把它看懂。 像我们从旧的传统的教育出身,假设现在自己父亲的朋友,那个总称是个什么呢? 是“父执辈”,跟父亲俩一样,平等的。 他们两个可以拉手抱着的,等于说我们现在我们的后代看我们的好朋友,假设我的儿子看我的好朋友——父执,另外又不同。 虽然,当然不是我亲的父亲,但是在礼义上尊重啊,就是看到父亲一样,因为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嘛! 所以比我是自然。 这不是高矮的问题,是真正人十性十的一个情感的问题;也不是故意制造这么一个礼仪,做一个社会的秩序问题;是情感、人十性十、人情的问题。 所以这些属于“诸父”等等。 “诸父”这个意义并不是只包括了自己父亲、伯伯、叔叔,乃至包括了父亲的朋友等等,父亲这一辈五伦里头朋友这一伦。 “昆弟”,为什么不用兄弟呢? 昆弟就包括了伯伯、叔叔的我的堂兄弟,后世叫做堂兄弟了。 伯伯、叔叔的儿子也是我的兄弟;同一个祖父的等等,乃至同一个曾祖父的。 那么包括了我堂兄弟的朋友,都在这个范围——昆弟。 使他们、使自己这一个亲情的范围里头“无怨”,没得怨恨。 难得很哦! 你们大家现在都是现代小家庭,就是说父母管下面一代,伯伯叔叔兄弟都分开来住——这个小家庭看不到了。 像我们在古老的家庭出身,这是很严重的。 小家庭也很难! 两个兄弟长大了以后,兄弟姊妹你说心里头没有怨? 你们在座大概都有兄妹,想想看,怨恨才多哩! 想到我那个姐姐:好讨厌哦,我那个姐姐! 哎呀我那个姑姑,烦死了! 就是怨。 这个不怨是很难! 但是那说是我姐姐不好、我姑姑不好啊? 啊,你都是好的啊? !所以是自己修身的问题。 所以呀,亲十亲的道理要做到“诸父昆弟不怨”。 这好难! 这个标准好难哪! 所以道德学问的修养对自己的修正,是等于一个雕刻家对于自己内心的那个道德的雕刻啊,分毫都不马虎的。 对于自己要求的严格是如此。 那么我们回转来看历史,你看历史上秦汉以后帝王的家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岂止是怨而已! 怨下面还要加一个字:怨怼。 怨怼这在人生,怨恨还是轻的呦! 怨怼。 到这个程度! 所以人,兄弟姊妹,所以你看穷家里头很穷的,我们认为很穷的社会、很穷的家庭,往往父子、父母、兄弟、姊妹感情特别好。 为什么有地位有钱的人家,亲情会疏远呢? 利害的关头,剥削了人十性十,冲淡了人情。 这就是说文化教养的不够了。 所以《大学》、《中庸》是教育我们怎么样做一个人。 很简单的,我们怎么做一个人? 就是做一个普通的人。 普通人你晓得懂这一个道理其中是太难,这“不怨”就太难! 所以“亲十亲之义”就是“不怨”。 历史上刚才提到帝王的家庭,“诸父昆弟不怨”,三代以上都是圣王,不讲;比较做到的——周武王,周朝的这个朝代。 但是中间还出了一点事故。 武王跟周公是兄弟啊! 亲兄弟,兄弟帮助哥哥完成天下大业,彼此为国家民族文化,流传万代的文化建立下来。 他是没有争哦! 乃至武王死了,儿子小,周公是叔叔,辅助这个侄子,使他能够继承这个事业下去。 中间还出了事故呢! 跟武王两个兄弟(文王的儿子很多),另外又出了事,周公不避嫌疑,把自己的兄弟怎么处理了,还是给武王的儿子支撑下去。 那并不是说偏向这个侄子哦! 因为这个侄子的确才能不错,他当叔叔的愿意——不然哥哥死掉了,这个弟弟上来,把这个政权拿过来,很自然的,本来都在他手里,用不着拿嘛! 他只要发布一个命令:“现在我管事了。 ”就好了嘛! ——决不那么做! 你要晓得,你们坐在书桌子上想想不困难哦,等你自己到了那个地位,就晓得困难了。 你说我很慷慨,我如果有钱啊,一定大布施,盖许多房子给大家住,不要钱。 等到你有十万块钱以后,你考虑了——嘿! 摸出一张都心痛的呦! 没有钱谈布施很容易呦! 权利之间是这么一件事。 所以能够做到亲十亲,由人十性十发出来真正的十爱十心、至诚,使诸父昆弟不怨,那么他对于朋友之间、社会之间,也能够十爱十天下人。 所以这个修养是这个样子。 “敬大臣则不眩”。 所以我刚才提到“敬大臣”,所以历史上的大臣——帝王师啊! 所以像中国古代、上古,周朝以前的政治有三公之位。 那个称“公”。 那个三公是帝王师耶! 三公坐而论道,他拿最高的待遇、最高的薪水,来看皇帝。 别人要跪下来喊“万岁! 万岁! 万万岁! ”这是清朝以后规矩了;假设在三公,看到皇帝大概点个头、打个招呼已经很客气了,皇帝要向他行礼。 但是职权上,他还要向皇帝行礼。 当然皇帝要尊重三公。 坐而论道,批评他。 哪一点不对了,他讲皇帝。 下面的人做不好了,他不讲下面的人。 骂骂皇帝:你怎么搞的呀! 那个是三公的地位。 那所谓大臣。 在上古的制度,那是大臣。 这个“敬大臣则不眩”,怎么叫不眩呢? 眼睛不会看花了,头不会晕了。 因为人到了高的那个地位、最高处的地位——天子,除了上帝以外、天以外,就是他第一,下面都是他的下面;那叫做这个天气一样,热昏了头的啊! 热会热昏了头,热昏了头眼睛看东西都花了的,看不清楚了。 所以人到了最高处会“眩”,眩就是昏头昏脑,看东西都是朦朦的了。 何必当皇帝呀? 你们年轻人将来到了自己有了很多的钱、有地位,社会上到处看到你,大家街上人只要看到你就望望然:哎哟! 这是某人哦! 认识你一面,好像都觉得可以回去在那个墓碑上刻一笔:我还认识过某人! 你到了那个位置的时候,自己会昏头的啊! 那么这个时候是需要大臣了。 有道德、有学问、有了不起,他不避讳你的。 因为他们这些人、上古的大臣们,帝王他都不想当了,他所以又可以开教训了,这一类的大臣。 所以“敬大臣则不眩”,自己不会昏了头。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他说你所谓体谅部下、一般人,体谅你的部下;你如果是教书的,就要体谅你的学生。 体恤群臣,那么,就是刚才我提到宋朝的政治、宋朝的历史一样,“士之报礼重”,知识分子还报你的、报答你的礼貌也是一样。 就是刚才我们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宋朝这个朝代,三百年来,那真是,他对于相权的建立,对于文人、学者那个礼貌,礼貌有加。 所以后来你看,武臣有岳飞等等,十精十忠报国,这是我们历史上榜样。 文人如文天祥、陆秀夫,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他们两位是代表;都拿自己这个生命、文化生命报答这个国家,报答这个政权。 这就是证明这一句话:“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回报你是这样忠诚。 那么你由这个历史的经验,同样的做人、个人的事业也是一样,你能够体恤一般人、体恤你的干部、尊重你的干部,这一班替你做事的人也是报礼重,就是人之常情。 所以中国文化讲人情,这个叫做人情。 千万不要跟外国人看,中国文化讲人情不对。 你以为过年过节买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后巷送到左邻、左邻送到右舍,送了几十圈,你刻一个名字看看,原来是从我这里开始送出去的。 那个不是人情啊! 是人情,那个是人情的一个表示而已。 真正的人情是道德,所谓道、义。 道义不是一只火腿、两个红包可以代表的啊! 你说是百几十万、百几千万,并不足以代表道、义。 道义有时候一十毛十钱都没有,可是他那个钱是比你几十亿都严重。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关心,这个叫做情、感情的情。 现在讲的就是中国文化所讲“人情”的道理。 要深深认识中国文化所谓讲人情是什么,就是这个。 千万不要看到火腿就是人情,千万注意! 下面再继续下去,他说:“子庶民则百姓劝。 ”所以你做一个政治上的领十导十人,你认为天下国家所有的国民就是我的子女、孩子,一样地十爱十护他,尽量地十爱十护他、照应他。 他说“百姓劝”,这个百姓是古代宗族社会一个名称。 就是古人、每一个人血统不同,姓氏不同。 这个“百”字不是只指一百个,代表了很多的血统、种十性十的人。 自然相劝。 “劝”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文里头“劝”——就是他一天到黑,王家到李家串一番,李家到张家又去访问一番,是这个意思吗? 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所谓“劝”就是现在讲社会自然就会有感化的作用。 社会的风气自己起了感化的作用,彼此十十交十十互的感化;不要你去教育他,自己互相勉励、互相感化。 这就是古文“劝”字的意义。 不然是“劝”嘛,大家跑去一天到黑拉情分,看到你快要睡觉了,还坐在客厅里跟你谈到夜里两三点。 那是什么? “哎,这是百姓劝哪! ”那就是神经病,不是劝的道理。 劝就是互相感化、感应,这是“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所谓来百工,就是刚才讲过了,那么所有专家工业的发达、社会的发展,则财用恒足,国民经济富裕了,国家财政也自然富裕了。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柔远人,尤其是古代,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个时代人口非常少,没有开发的地方非常多,处处需要人力。 所以“柔远人”是非常怀柔这个“远人”,远方的人都到你这个地方来,共同参加你建国、建设的行列。 这是一个意义。 同时,“柔远人”刚才说过的,还有,比方像我们中国的文化,像现在你看泰国啊、越南啊,这种战争;在中国古代,我们自己的国家真到了安定而统一的时候,碰到这些,马上是救济,马上是帮忙。 不像美国的帮忙,我刚才看了报纸,美国总算是要帮泰国的忙了,所以怎么样帮忙呢? 卖飞机给他——还是做生意! 人家那里打架打得要死,他现在:唉哟,我答应过的话,一定帮泰国卖飞机给他。 办办办……卖飞机的手续,飞机装上,再慢慢来打,把越南赶出去,不晓得几时了——这是美国的做法。 我们中国的文化不是这样。 所谓“柔远人”,中国文化这个道理,对于国际怎么样帮忙,《中庸》上有,后面有。 现在还太早,不谈这一节。 所以“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刚才讲到周朝的政权,地方分治、中央的统一,这一个政权,所以说能够使地方分治的诸侯永远怀念中心、代表国家民族中心的天子,所谓中央的政权。 这是天下畏之。 这是道德的政治哦! 这个“畏”并不是说是权力上的怕;道义上感觉是不能对不起中央,有这样的畏惧之心。 不是利害关系的怕。 这个叫做天下九经。 那么这个都是讲“治天下有九经”的一段。 所以刚才首先讲所谓中国政治哲学,也是中国领导哲学的大原则。 所以儒家思想,尤其属于儒家中庸思想的中心。 你们大家将来研究中国文化,那还有其他的诸子百家,大思想道理是相通的,表达的方式同他阐扬的十精十神稍有不同,也各有长处。 道家有道家的道理,墨家有墨家的道理,诸子百家还多得很呢! 不过这是正统的、我们文化正统中心的儒家中庸思想的。 尤其是研究这个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地方。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下面再发挥,以个人为出发点,就是“修身”为出发点再发挥:“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这个“齐”字,古代古书上这个“齐(齊)”,有时候借用作“斋(齋)”,中间加一个大小的“小”字,一样,不过你不需要改它。 这个中国古代的,这要认识中国字啊! 这个东西叫所谓小学“六书”的作用。 这个“斋”就是持斋,我们到庙子上说吃斋,就是持斋。 这个“斋”字,像佛教庙子上吃素,有些人叫“吃斋”,这个话是佛法翻成中国字以后,根据中国文化《礼记》上来。 “斋”者斋心也,心里头真正的清净,叫“持斋”。 说我不吃肉、不吃鱼,那个叫做吃素,不叫做吃斋。 后来佛教来了以后,那么有些出家人要吃“八关斋”(佛教的一个仪式、一种修行戒律的方法),八关斋有一条“过午不食”,那么所以叫做“斋”,叫做“持斋”,“斋”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斋”字的本意,拿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宗教仪式的、达到了宗教形而上的十精十神绝对的清净,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乱想;绝对的恭敬,干净到极点,这个是“斋”。 那么假设大家现在所谓学佛的、学道的在打坐入定,在中国的文字理上,就把这个人叫做在“斋心”,心里在斋、斋戒。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齐明”是心理上,一个人什么叫修行呢? 心里永远是干净的、纯洁的。 自己修养学问随时随地心里“心如明镜台”,永远是干净的、纯洁的,是“齐明”。 这个心里、心头打扫得干净,像一个明镜一样照见万象。 “盛服”,衣冠要整齐。 因为人本来不好看的,中国文化叫人另外一个名字,原始叫做“倮虫”,光蛋的一个动物、一条虫耶! 别的虫生下来都还带十毛十,带着衣服出十娘十胎的;我们很懒哪,在十妈十妈十肚子里一爬出来,光光的,呵! 十毛十都不带一条啊! 还不像猪牛狗马,它还带一身皮来,冬天夏天它也不要冷气机,也不要暖气机,它就是拿一身皮就起作用。 我们是“倮虫”,十裸十体跑出来的。 [断录]……布盖一下,不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现代人提倡“天体”才叫美了,这是这个时代。 不过你看慢慢发展,西方西装,我们穿的这个西装打领带,你查西方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两百年的历史。 两百年以前,外国人穿衣服也同中国人,也是领头、长衣服的,男十女一样的。 你不要认为西装就代表了西方的文化,这是代表了西方近代的文化,将来还要变的呀! 你看将来进步了,不会穿这个西装的。 现在都变了嘛! 那么现在你看,人类东西文化都有大袖、长袍,慢慢把它变来又短、又紧、又小,现在短了是十裸十体,将来以后十裸十体再进步下去——扒皮! (众笑)扒皮完了以后,好,再一层一层套回去。 扒皮么,你看很多人身上都刺花,差不多要扒皮了嘛。 快了! 快了! (众笑)扒皮扒痛了以后嘛,再来慢慢套回去,又变成这样长长大大的。 不过我们穿得太早、太时髦了! (众笑)所以呀,“盛服”并不是一个讨厌的东西。 人由外形、环境影响到内心,你这个“盛服”一穿哪,自然不好意思。 上回我跟女同学俩讲,昨天大家讲,有位女同学问:老师啊,为什么古人包小脚啊? 我说小脚***一样嘛! 说了很多。 你说古人戴耳环,戴耳环是以前的礼貌,耳环是干什么? 耳环很坏的东西,现在大家喜欢弄一点点,是装饰品;一边长耳环,那个女的出来你不准这样看的(师示),你这样一看耳环“咚咚咚咚”就打你的啊! (众笑)那个耳环是这个作用啊! 头上你说那个“金不摇”啊,走起路那个脸、头要端正,因为人走起来她这样摇有一点好看;你这个头这样摇,那个东西不行了,就这样搞起来(师示,众笑),你就失了态度了。 它是一个教养的东西。 后来不懂啊,变成个装饰。 它对小孩子由年轻起,是个教养的东西,是一个文化的结晶。 后来当然越来越不懂了,就是来一个这个样子。 那个头上你说是上面戴一个冠,又挂下来须须,这里又挂两个耳环,你只好走路这样端端正正地走。 你还敢这样(师示)? 像现在人一样又五花大绑、又蹦蹦跳跳的,那不得了! 脸都打破了。 所以这个“盛服”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呢? 你说讲人十性十,这个是束缚人十性十的呀! 哎,这是另一个道理了。 所以孔子、孟子主张十性十善,荀子**主张十性十恶。 人十性十果然是好得很,但是这个人一生下来,自然很喜欢吊儿郎当学坏的。 你不给他一个范围纠正啊,他这个发展下去也不得了的啊! 人十性十他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有至善的一面,翻过来就是至恶。 所谓十陰十陽十的两面、正反的两面。 那么要纠正这一面,给他防止一个范围,不向太坏的发展,就要衣冠、礼义来规范他,来纠正自己的坏的一面的十习十气。 所以“齐明盛服”的道理是自然的。 当然这四个字,我经常讲,古书很讨厌! 你这四个字又是作论文的题目:“齐明”可以做一篇论文,“盛服”又是一个题目,又可以做一篇论文。 那么“盛服”一作(论文),你把历代衣冠的沿革、一直到穿西装,同这个穿尼龙、汗背心、穿热裤为止。 将来热裤以后不晓得再穿什么裤,那穿的热裤将来想不出一个名词叫什么裤了,等到以后再想吧! 一般人会有聪明,自己会想了——扒皮裤,呵! 到了那个时候,又可以写一部大书。 所以这个学问之道,“齐明”是一个道理,“盛服”是一个道理。 他说,人必须由外形的这个戒,打到自己的内心去,才能改正,所以叫修行;你才能够做到“非礼不动”。 不是头不动、身十体不动哦! 心念不动了,不合理的念头不起了,自然不起。 修养到了最高处,那个说是欲十望啊什么不起,不是压制的,它是自然的、很自然,自然变成十习十惯,变自然了。 所以教育由外在范围“齐明”打进,到达内在“非礼不动”。 这个才叫做修身。 我们现在教育管学生的十操十行是“训导处”了。 我们小的时候由老古板的那个教育改成西方来的学校的教育的时候,开始“训导”这一方面、品行的课叫“修身”,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那个时候读的训导的书也叫“修身”。 现在一变啊,这个“思想教育”啊,又是一套了。 这个又是一个论文,又可以写几十年的演变,很好玩的。 再把过去一年级来读的课本“人、手、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直到达了“老师早! 老师好! 老师不得了! ”这个东西,再加上这个课本的演变,这几十年的变化。 我一直想把它收拢来,一部好书,决定很好的书! 所以由修身的道理,我们以前叫修身的课。 修身课就是人格养成的教育。 现在讲到“修身”了,然后怎么样叫做“尊贤”呢?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贤”上面讲过了,现在讲个人修养,叫做“劝贤”,就是社会风气的树立,怎么样改正社会的风气。 我们现在新闻报纸上不是讲社会风气坏吗? 怎么社会风气坏? 在儒家中庸的道理,这个原则怎么讲呢? 先由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十导十人(这个领十导十人不一定是皇帝,每一个家长就是家庭的领十导十人;每一个十十团十十体的领十导十人;每一个老板都是领十导十人),要能够做到“去谗(谗言)远色”,不听小话,“谗言”是小话。 这个“小话天天有”,或者你如果十爱十听啊,下面就是“今天特别多”了,呵! 如果你不十爱十听啊,“小话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人与人之间相处,谗言随时有的。 谗言你说都是坏人、小人、十奸十臣? 当皇帝的,十奸十臣专门给你进谗言。 你说那个十奸十臣天生是个十奸十臣啊? 据我的研究,没有十奸十臣! 十奸十臣是什么人造成的? 领十导十人自己造成的。 领十导十人十精十明,不会有十奸十臣。 当然嘛,所以像我如果我来扮演的话,我做个皇帝,这个学生常常给我拿茶的、倒水的,比较跟在我一路的,当然亲近得多嘛,他跟我讲话自然方便嘛。 他讲话不用说老张不好、老李不好,他不要那么讲嘛! 有时候问起来:老李怎么样啊? “老李呀? 老李好像没有来耶! ”就够了,这一句就谗言来了! 他也不是有意非要做坏不可。 但是不过刚刚老李对他“哼”那么哼他一下,他正难过在那里,所以我问到老李,他正好:“老李呀? 老李没有来啊! ”那很自然的呀! 他也不一定要出坏。 就是看你天子圣明如何啊! (一笑)领十导十人圣明就晓得,看一看,笑一笑:呵! 这个小子大概吃了亏了啊! ——心里有数了。 譬如举这样一个笑话。 有许多人与人之间,所以古人的话讲个人: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一听是非,明白的人(就晓得)有它的来源的。 好人他会说坏话,坏人有时候也会说好话,这个不一定的呀! 你说这个是坏人,坏人问到坏人:哎! 你的父亲怎么样? “我的父亲好得很啊! ”坏人一定那么讲,他有也亲十亲之义啊! 你说该听不该听呢? 所以难哪! 人的修养是很难。 你要晓得,当父母也是难哦! 你的女儿好几个、儿子好几个,嘿! 儿子女儿在爸十妈十父母面前他也会拍马屁耶! 爸爸十妈十妈十就是他的马耶! 他有时候也拍得很厉害的。 你如果父母不圣明啊,老大就吃了亏;再不然老幺就上了当,经常有的事哦! 这个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去谗”多难! “远色”,一样的难。 你说我不好色,天下人哪里有不好色的啊? 好色,人之天十性十也。 谁又不好色呢? 说我绝不好色,除非你是说假话,你自己十爱十听。 个个好色! 看到那个好看的多看一眼,不是罪过啊! 好色不是罪耶! 所以有些女同学给人家追得讨厌:老师! 某人讨厌,拼命追我! 我说追你不是罪撒! 你十爱十他不十爱十他是另外一个问题的。 人家十爱十你,十爱十你不是罪吧? 你不十爱十他不是就好了嘛! 而且十爱十你呀,你还要谢谢他,最好送个礼给他,总是不错,他是能够晓得十爱十你,对自己很光荣嘛! (众笑)这个不是罪。 所以好色不一定是罪。 你的好色晓得礼义、晓得范围,不能乱。 所以“发乎情,止乎礼”。 所以“去谗远色”这个“色”字,孔子的用词啊,同“鬼”一样的用词。 孔子对于鬼啊,“敬鬼神而远之”撒! 鬼神并不是坏事,你敬他,距离远一点,保持一个距离;所以你好色的事情上、感情上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 所以叫做“远色”,这个“远色”是同那个“敬鬼神而远之”一样的远嘛! 就是这个道理。 发布时间:2025-08-19 11:45:2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