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08讲 内容: 乌龟,[引磬响]龟、鳖样子看起来一样,分别很大,作用也很大。 所以每一个字如果讲国文来研究,教国文啊,每一个字就要研究清楚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还要拿着图案来教,什么叫做鼋? 什么叫做鳖? 什么叫做龟? 那很多了。 我们现在不是上国文课,这一点就把它……就是很多了。 就是说海里头许多海洋水族的生物,都在里头。 其实海洋里边,陆地上有的生命——矿物、植物、动物,海里头统统有。 海里头的世界比陆地世界又清静、又舒服。 我们陆地上有的:陆地上有马,海里有海马;我们陆地有人,海里有海人。 什么都有,一切都有。 可能海龙王都有,那个世界大可以去玩玩。 当然不会游泳跳下去呀,那就玩不到了。 “大海不载死十十尸十十”,水有个好的德十性十,死掉的东西它就送上来。 所以,死十十尸十十在里头它就立刻把它飘出来,不要它。 所以呀不要去跳水自十杀,呵! 死了见不到海龙王的。 所以呀,他说这个大海有那么大,“货财殖焉”,里头啊,大海里头包括了无数的深藏,可以使你发财。 “殖焉”,物质的“殖焉”。 (我们先休息。)刚才讲到《中庸》上引用的文字,描述这个物理世界这个天地的广大,那个伟大与畜产的丰富,那么山川土地、天地来形容。 实际上他不是在作写风景的文章,他是说明,要我们了解我们这个自十性十到达至诚境界,它能具足万法,能生起自十性十的功能、智慧神通的作用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现在引用上古的《诗经》里头的周颂的诗:《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他说周朝的《周颂》(讲周朝文化的盛德),当时的形容的句子,他说文王的内圣学养修养、外面的学问,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到达了同天地一样。 就是中国文化经常讲,天、地、人叫做三才。 中国文化把人道的价值、人的价值已经提升到与天地同一个程度(层面)。 因为天地本身也有缺陷,不是没有缺陷的。 但是弥补天地的缺陷要用人,生命的智慧是最高了。 所以人能弥补天地之德、之不足,所以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 而我们现在引用《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文王的修养到达内圣外王之道的**,所以他承受了天命。 “於穆不已”,“於穆”两个字很难解释、不需要解释,这是个形容词,那么拿现代我们念“於(瘀)穆”,古代念“於(音乌)穆”。 “於穆”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穆穆”文王,穆穆然,就是形容那个,我们现在用白话一样,形容一个东西很深远、很广大,有什么好句子形容啊? 怎么说明? 空空洞十洞? 太小了,没有*。 就是讲不出来,只好用“於穆”,那么高远,那么伟大。 我们做一个了解,要朗诵,要把它变成朗诵诗:你好伟大啊! 好崇高啊! 就是那个样子。 反正白话诗啊,装模作样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拿上来。 就是称它做“穆穆然”这个意思。 他说这个两句诗所代表的意思,“盖曰”,这个“盖”是在古文的写法。 我们白话文怎么写呢? “这个吧……好比是……”就是这样。 古代就是一个字“盖”。 拿现在写这个转折的文字啊,“这个吗……好比是……”,就是这样。 这个盖就包括了这样一个意思。 “这个样子嘛……好比像……”,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盖”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文啊,我们现在写新文、新的教育入手的人,不懂古文啊,看到这个是废话,盖——盖个什么? 都把它拿掉。 “之乎也者”,那个之乎也者是*的东西,***,等于我们讲白话“哎哟——”,那个“哟”拖得那么长干什么? “哎哟”就好了嘛! 为什么那个“哎哟——”那个“哟”字要拖得那么长呢? 凡是“之乎也者”就是文下面那个语调那个虚字。 那么开头就是“那么……这个……啊……”都是。 “盖”也包括了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哎”,就是那个“盖”。 所以过去的“之乎也者”就是现在的“呢吗吧呀”,呢、吗、吧、呀,等等,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古今没有什么差别,你懂了以后觉得蛮好玩的,满好笑的。 像古文你不懂,或者翻译用现代文,跳起来你不懂,打滚你就懂了,打滚同跳两个一样的。 所以“盖”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承接上文,这两句诗经代表了什么呢? 就是等于来说,讲天之所以为天哪,嘿! 这个话讲了等于没有讲! 天就是天,天就是那么伟大,讲不完的。 真的形容只有这个话最好! 你说那个伟大,伟大到什么样子? 伟大就是伟大! 不要再加形容。 更加形容都不是,就已经变成第二义,不是第一义。 他说,下面这叫做“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没有办法明显地表达得出来。 譬如我们佛经经常用虚空,现在我们大家学佛的人看到佛经一讲空,拼命下意识地构想一个空的境界,所以打起坐来呀,空空洞十洞叫做空——那是你的幻想。 空,没有一个空空洞十洞的境界。 那么空之所以为空者,空也! 空就是空。 那么空怎么叫空? “於乎不显”哪! 它没有一个境界啊! 你说我有一个境界,那就不是了,那有个限度了,那不叫***。 那个空的境界大概水桶那么大、冰箱那么大。 你不相信,大家自己觉得空空洞十洞了,我如果给你量一量看,无量那么大,你那个意识境界只达到那么,不会想得很高远,那就是妄念的境象。 所以真正无妄念、无分别,就是空是什么境界? 随时都有,“於乎不显”,没有一个境界。 有了境界已经有了限量,无量无边已经有了限量。 所以,他说这两句诗所描写文王的道德的成就、学问修养之德,他的道德、德业——“纯”,到达了炉火纯青,那没有话讲!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文王怎么称文王?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叫做谥号、谥法。 现在没有了,这几十年不用了。 中国文化有个“谥法”,你们多研究历史就懂了。 所以说中国人古代的教育同现代做人完全两样。 像过去当皇帝、当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做人很害怕。 所以讲出来做官,或者做一个知识分子,就怕死后的这个谥号很难听(定)。 死后才能公议给你个什么封号。 “文王”这个文,文王的名字不叫文王,后人给的;武王就是谥号给一个“武”。 这个历史上独有的**。 所以你看,王十陽十明叫“文成”,曾国藩叫“文正”,就是死后的封号、谥号。 过去的读书人、知识分子,或者出来做事,他不但对国家对天下要负责,对自己负责,怕死后给历史留一个骂名。 连和尚都一样,譬如六祖死了以后,政十府给了一个“大鉴禅师”(大鉴*的禅师),也有这个谥号。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死后给你定评,你活在世界上活了一辈子,你究竟有什么价值。 你说有些亡国的皇帝——“殇帝”,年纪很轻,搞了几年;像宣统皇帝,都已推翻了,如果像满清里头封号,也许叫做“殇宗”。 当了三年,上去做过了一年,就那个十江十山,然后一辈子都很可怜。 像三国的时候汉献帝(文献的献),也可以称为……还不错了,有**他的意思。 实际像满清的,把那个汉朝四百年天下就那么献出去了。 那么有些叫“哀帝”,很悲哀的。 像皇帝这个谥号很严重。 现在也讲到谥号,就是中国文化:“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所以没有什么解释,文就是文。 所以我们要懂了这个文化的道理,什么叫文化? 文化就是“为文也”,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内养之学到了。 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可以称你为文化人。 真正讲中国文化十精十神,学问之所以为文也,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学问知识达到“至诚不息”。 换句话要明心见十性十以后,才送给他“文”。 所以他说,文王之所以称文啊,“纯亦不已”,那就是十精十纯到极点,没有一点缺陷可以挑剔。 那么我们拿后世什么叫做纯? 也可以等于什么呢,等于后来的佛经的翻译,就是圆满,真正的圆满、真正极圆满,所以“纯亦不已”。 这一段、这一章就是“右第二十六章”,讲儒家修养学问用功的方法的十精十要修证结论。 那么下面引申发挥了。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所以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个。 他说(我们这里是白话翻译了):伟大的那个圣人的道啊! 那个圣人的道,不晓得哪一道,圣人道、所谓中庸之道,这是中国固有文化。 什么叫圣人呢? 以中国固有文化看所谓佛、神仙、一切的天主、一切鬼神等等,好的至善,统统一个名称叫做“圣”,大成就、大彻大悟。 还在修行中,还没有到达大彻大悟成就的,就谓之“贤人”。 再差不多的,就谓之君子。 我们有时候把君子这个名称也提到圣人、贤人的阶段,一样。 因此我们来看佛学、佛教翻译,十地菩萨所谓是属于圣人的境界;十住、十信、十回向,属于三贤,还没有登地,就是还在修行中,还没有明心见十性十,还没有摸十到边的。 所以三贤、十圣,正好就是以中国固有文化这个概念来翻译佛法这个境界。 所以它是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 这个话也告诉你们,现在年轻的人都想宏扬佛法,到国外去,所以我经常鼓励你们要多读读新旧约的原文的圣经。 你不能不借用他的文化,不然你翻译不好。 你说菩提、般若,般若什么? 般若像菠菜一样的。 然后英文也翻,翻了就注解,搞了半天。 新的观念给人家接受,一百年以后去,效果发挥出来。 就是现在大家跑到外国宏扬佛法,大家也拼命地请我去,我就懒得动。 我说我要动啊,我活五百年的话,再过两百年再说。 *不过来,那些就是乱打基础的,变成**。 你把基础垫稳了,我来给你们设计一下、盖一盖差不多。 叫我去给你打基础,那还有这个十精十神哪? 翻不起来的啊! 那有些句子怎么翻译? 像中文讲境界,用功到达某一个境界,外文怎么翻译? “先天一炁”,决不能翻成气死人那个气哦! 怎么翻? 所以呀,你们学外文的想一下把佛法翻译、沟通、演讲,所以有时候我说是难兮哉! 难兮哉啊! **什么,要真正的学问。 要东方的学问有基础,自己把古文弄好,因为佛经都是古文,你怎么翻哪? 你自己先要读懂。 然后把外文弄好,弄***的程度。 你不要认为说是学两句洋的荤的英文啊,**去翻啊! 翻——翻跟头! 你能翻个什么啊? 所以讲到圣人之道,这是顺便告诉你们,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讲。 这是我很鼓励的事,不是给你们浇冷水,就是叫你们不要太狂妄、太自满,认为懂两句就可以去翻了。 你把中文古文翻成白话,翻好了再来翻吧! 他说圣人之道呢,“洋洋乎”,不是洋洋百货公司哦! 洋洋乎,形容词,伟大,形容词,流水一样的。 为什么用流水这个海洋的洋呢? 这个洋是后来借用,原来这个洋是“水流貌”,像古文的解释,翻开古文的字典:“水流貌”,三个字。 什么叫水流貌? 流水的那个现象。 你站在那个海中、高山顶上一看,海水像**就是一个十浪十一个十浪十在那里摆十动,就是:洋洋乎。 就是水那么摆,叫洋洋。 你就认识了中国字了。 然后你写文章,写文言也好、白话也好,用的形容字啊,也不会有错。 所以你自己中国字都认不得,说“洋洋”,什么叫洋? 太平洋的洋;太平洋为什么叫这个洋,不叫发十痒的“痒”呢? 那是什么道理呢? 就要讲文字。 这个在中国过去的教育,认字的功夫是六岁开始到十二岁,这叫小学阶段,小学时认字。 因为过去中国字一个字包含了好几个观念,甚至一个字包括了很多的概念,因为文字的简化。 现在新的是一个概念要好几个中国字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新旧的不同了,这个注意了! 将来怎么变? 不知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他说,得道的圣人到达至诚不息、明心见十性十以后的境界,他的功德成就、学问道德,佛家讲功德,佛家是借用这个名词,**这个字。 学问、德业的成就,他的教养,所谓佛家讲**,这个教养发育万物。 但是他同佛学所讲那个文字不同。 “发”,活泼泼地生发,生机不绝。 养育、包十养,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发育万物”,到达圣人境界。 不但圣人,有无上的贡献,发育万物都有。 “峻极于天。 ”那个峻,高贵大度,他的道德的成果**天*地*,说它有多高呢? 天那么高。 天有多高啊? 不可数、不可说、不可量,就是那么高,所以叫“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 ”也是形容词。 什么叫优优大哉呢? 这个优啊,不是那个悠哦! 那个悠哉游哉又是个意义呦! 这个优包括那个。 要怎么说呢? 非常慈悲、优游,好像“东风吹到脸上来,统统吹上我胸怀”,那个样子的优优。 这是一个好的白话诗哦! 刚才一下做的,“统统吹上我胸怀”,然后啊“脸上不觉得笑起来”! (众笑)这是很好的白话诗,那个就是优优;无比的快乐,无比的高兴,但是不是发疯;微笑狀,有拈花微笑那个样子,东风一吹。 “优优大哉”,大是大,下面还大得来哦! 圣人境界那么大哦!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为什么会做到圣人的境界呢? 戒律、戒,他的行为。 所以真到了这个行为的人,就是我们《论语》,像《史记》上面都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远远一看有点害怕,不敢**,他那个威严;“即之也十温十”,一亲近接触到,无比的舒服,无比的亲切,然后这个修养到这个境界。 他何以到达如此呢? 拿佛家说,功德成就。 因为他的德十性十、内学,“礼仪三百”,他自己起心动念中规中矩。 规矩,佛学就是戒律,“威仪三千”。 所以后来佛经到汉朝到佛教过来,戒律第一次翻过来叫“三千威仪”,根据这个来的。 第一次的戒律翻过来就是叫“三千威仪”,根据中国文化来的。 中国文化《礼记》上“威仪三千”,威仪是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就是戒律、戒条,所以起心动念说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戒律的十精十神。 所以儒家过去的时候走路,庄容端正。 出来不戴冠、衣服不正,像领子拖拉一下,不敢见人。 像我们小的时候穿夏衣,在家里房间里脱掉了,穿的短褂;在家里听到朋友、客人一来:等等等等! 慢点进来哦! 赶快把衣服穿上。 这个就是威仪,实际上大家脱得光光的十裸十露一下,是没有什么好看。 现在叫做人十体美,我看看叫十裸十体美差不多! 因为我看现在到达了脱十衣服为美,要是再过几十年,没得脱了,叫扒皮! 扒了才美。 再过几十年,叫修白骨观! (众笑)哈,那就叫做美了! (众笑)扒皮扒完了又穿长袍了。 所以过去人都要这些,礼仪,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换句话说,一个人真到达了见到自十性十的境界,不要修,不要你修威仪的,一个人到定的境界,自然是无比的威仪,所以“大威德金刚”。 自己自然要具备了大威德,也具备了慈悲喜舍那一种威仪。 所以他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啊! 每读到这个时候,非常感叹! 所以禅宗就叫做传心。 传心是庄子的话,****衣钵传人。 这个儒家也感叹,不要佛家说正法要等到人来传,儒家也觉得传人很难,“待其人而后行”。 等待,并不是**呦! 都是读儒家的书、做儒家的修养,哪个人变成孔子? 不知道。 哪一个人变成孔子,也可以证入。 “待其人而后行”。 所以孟子说“五百年而后王者兴”。 真是啊! 我们看历史上不管是文化学术上,在政治上、历史上的成就,几百年来出一个人,一个人就影响了几百年,有那么严重! 乱世的人也这样,你看出乱世,像明朝一个张献忠,你看***马克思,就到了一百多年。 再加上一个马克思,**。 你要**一个世界太平,要圣人来,要数百年之久。 这是心里头无比的感叹! 所以成就的人是不容易的。 这也是勉励一个人自己要晓得努力,所以“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千万记住哦! 千万千万注意! 你们大家所谓学佛的也好,学道家的也好,就是普通讲学问的也好*,“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你们很多人看到《金刚经》释迦牟尼说:“修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样道理。 你看读这个话怎么讲? 要一切善法修成功,你才得开悟。 你们现在随便是看看什么禅宗的书,青蛙一声“扑通”跳下水,“通! ”那是禅;“见山不是山”,哦! 那是禅! “忽然之间一**笑笑,禅到了! ”那怎么行呢! 禅是靠道德、功德,“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 道德都不成就啊,那个道像冰冻一样你冻不拢来的啊! 你是水啊,你要冻拢来变成冰块啊! 冰块要雕刻起来变成**,那才会用。 这个“凝”字用得好极了!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 定是凝静、凝定、凝结了。 所以为什么不能得定呢? 你们大家学佛不能得定,你就要反省自己心理行为、道德戒律。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啊! 至德,还不是普通的道德。 这个至德到达了最高处,不可捉摸,看不见的。 所以你说要想明道、悟道,“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 自己要切实反省这个道理! 不反省这个道理,就是**。 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所以我们为了要修到至道的凝定,只好从外面打进来。 所以戒律的理念是什么? 因为我们晓得是凡夫,只好拿个范围自己,走路嘛不要东看西看,你要这个样子“非礼勿视”,只好端端正正;“非礼勿听”,只好这个样子。 慢慢从外面接近里头去,就是戒律、礼仪的作用。 大英雄大气概根本用不着这个,他一下自己就到了。 到了以后,他用不着;他无所谓戒,他自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到了。 所以中国文化讲礼仪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了宋朝唐朝以后,佛法一变,所以到禅宗佛教起个大革命,把他这个印度的戒律变成中国丛林制度。 到了丛林以后,宋朝儒家已经是衰落了,所以程明道他反对佛教,可是一到庙子里看起参,和尚出来吃饭,一看和尚的那个威仪济济,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矣! 从没***,***佛,造就中国文化的大礼,那个威仪非常气派,可是自然的。 真正的诚恳的修行快没有了,大家都想开悟,我们只好八个字:“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 怎么恢复啊? 要想恢复只有自修,你要证得。 证得了以后,自己到达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么你懂得了,明白这个十精十神之外。 所以我也常常告诉你们,**都没有,那个准备呀,你怎么样去做到。 故君子遵德十性十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十精十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十温十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个非常重要! 尤其在座的青年们,将来要自己,包括国家、世界的人类在内,要想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不管男十女,都要特别注意! 现在告诉你们,提供一个路子,是有一个路子:“故君子遵德十性十而道问学”。 “遵德十性十”,内养之学。 拿现在你们在座讲,当然要参禅悟道,“遵德十性十”,先要求得内明之学。 中庸讲的就是内明,“天命之谓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 ”内明之学,明心见十性十,“遵德十性十”。 发布时间:2025-08-19 12:19: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