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0讲 内容: 哎呀,有许多人看到当时啊,嗬,比太十陽十还要亮哦! 的确亮! ——下去了。 有道德的人你看那个暗淡、那个可怜、那个凄凉,他永远他的光芒是照燿的,而且万古千秋。 譬如讲孔子,譬如讲一般有道之士。 所以呀,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把握现实的人,不是不对,什么是真正的现实? 这个是真正的现实。 因为他时间长久。 所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所以说君子之道有几个:“淡而不厌”。 所以学道的人,想研究道,你搞久了以后觉得淡然无味。 当年有一个外国同学说:“老师啊,我跟你十几年了,”这么一个同学跟我讲,“我说真的吗? ”他说是。 我说:对! 你是有十几年,来来往往。 “我好像在你这里什么都没有学到。 ”我说:是啊! 同学说:“对啊! 没有错。 那我何必跑来学? ”我说:对呀! 因为我没有叫你来学啊! (众笑)而且我都叫你不要再来啦! “但是我回过来以后想想,还是你这里好,又要来啊! ”我说那是你神经病啊! 那你来了以后呢? “我来了以后学学学,我又觉得拿不到东西,又回去了。 ”我说:你赶快回国啊! ——淡;没得东西。 但是像这位同学所讲,“淡而不厌”,他想想这个东西啊——哎,又等于我们夏天吃凉拌黄瓜一样,凉粉拌黄瓜,那有什么味道嘛! 我是不碰这个菜的。 凉拌黄瓜,倒一点酸醋、酱油,我说我不吃,淡而无味。 可是你久了以后,很多人我看夏天吃凉拌黄瓜,我经常看都在等这一盘。 为什么? 我不想吃。 我看一下一半了、一下都没有了。 哎,证明一件事,“淡而不厌”哪! 所以十十交十十朋友,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十十交十十淡如水”。 淡如水不是冷酷无情哦! 永远是长流水,永远是这样。 所以诸葛亮讲十十交十十朋友之道:“十温十不增华,寒不改叶。 ”天气热了,春天到了、十温十暖了,“不增华”不增加一颗花,还是这个样子;“寒不改叶”,天气冷了,也不少一个叶子,松柏一样常青。 “十温十不增华,寒不改叶。 ”你看松柏到冬天也是绿的,颜色都不变,绿的就是绿的。 十十交十十友之道、做人之道也是,你好了不来拍马屁、不来锦上添花,好就好了嘛! 像我一生因为我很懒,有许多朋友好了,“好了更好啊! ”懒得管他了,因为他好了嘛! 并不是不跟他俩十十交十十往。 好了的人啊,运气好了就忙嘛,让他忙去嘛! 你不要去啰嗦了。 不好,“哎,不好到这里玩嘛! 我们还是朋友嘛! ”就是做到“十温十不增华,寒不改叶。 ”就是“淡而不厌”。 “简而文”,非常简单、简化——文。 自然非常简化,有无比的内容、文章。 “十温十而理”,十温十和,十温十和就是很多情、很十温十柔哦! 十温十柔就会多情。 多情不合理,没有条理的一味地多情,那糟糕了! 那个情就变成魔障了。 “十温十而理”。 现在讲三十二章的继续:“知远之近,知风之自。 ”所以真正修养到家的人,那么这几句话等于佛家所讲的智慧神通的境界,自然晓得远,“知远”。 “之近”,这个“之”是什么? 古文尤其读四书五经读到这个“之”字,不是虚字,之者至也,“到”,由远到达近。 修养学问成就了,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谓神通的境界,神通没有什么稀奇。 很远大的事情,因为他智慧的境界、智慧成就了,远的事就到达前面了,很近,就看就了解了。 “知风之自”,知道一切的风气、社会的风尚、时代历史的演变,这个风气的演变,“之自”,知道他那个原因、来源。 “自”就是自来、自己那个来源。 “知微之显”,微——微妙、幽远、看不见的东西。 在一个学问道德修养成就的人,看得非常明白,很微弱的东西,他是非常明显地看见。 “可与入德矣”,这样,学问修养成就到这个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德。 所以讲到“入德”两个字,我们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现在大家很多喜欢学禅,达摩祖师吩咐二祖两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学禅宗、学佛的人第一步先要做到这样。 外面一切外缘放下了,“内心无喘”,内心里头没有粗的气息,换句话,也没有粗的妄念,这个谓之“无喘”,没有喘动。 心如墙壁一样,内外境界可以隔离了,外打不进来,内也不跑出去。 这个样子,你平常修养到达这个情况,还没有悟道哦! “可以入道”了。 这是禅宗。 我们现在引用达摩祖师这几句话,达摩祖师是后来哦,中庸是早了,就是解释“入德”两个字。 上面所讲这一段,所以“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十温十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都是同样的意义,表达的不同。 而且中庸说得更详细。 像这样的人可以谈修养、可以谈学问了。 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学佛也好,就够资格了。 所以我们大家自己拿这个借镜,自己可以反省自己,有没有到达这样。 没有到达这样,信口雌黄自己是在修道、学佛,那是自欺的话,自己骗自己,不可以。 所以这样才能入德。 因此他又引用《诗经》:《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退一步来说,一个真有学问道德修养的人——潜伏。 所以孔子在易经上乾卦的第二爻“潜龙勿用”,就是这个潜。 潜伏十在里头的龙,潜在水里的龙,“勿用”。 所以讲到易经,经常说到易经上每一个字用得呀,是不可思议的文字。 他用个“勿用”,“潜龙勿用”,就是这一句话。 这个“勿”是什么呢? 是不用、不可用? 不能用、不敢用? 不要用、不得用? 还是哪一样? 是不可用? ——错了! 不能用? ——也错了! 不要用? ——也错了! 不敢用? ——都错了! “潜龙勿用”这个“勿”是不定之辞,用而不用。 他说你要不用,还是我要我自己不用? 都是不定之辞。 所以“潜龙勿用”,在潜水,他有无比的价值。 我经常喜欢用笑话在学校里跟同学们来讲课,大学里研究所讲,对于你们男十女同学,一个没有出嫁,一个没有讨太太,“潜龙勿用”,无比的价值。 尤其女孩子,你晓得我将来是第一夫人? 再不然我自己做我自己的夫人啊! 我就是我——潜龙勿用。 你出嫁了以后嘛,充其量第一夫人,你不能够说变成第上夫人了,已经有了价值了。 或者是我做了一个什么点心,就有了价值。 他说“勿用”,没有价值;他有无比的价值。 他并不是没有用啊! 你说“潜龙勿用”是没有用的东西——你这是讲错了! 他有无限的用途,可是他没有用。 所以“潜”,潜在水里头,变化无穷,像一条龙一样。 那一个人潜伏十在那里,你说他将来变什么? 不知道了。 所以有道之士,所以说“潜虽伏矣”,他像一个潜龙一样伏十在那里不动。 “亦孔之昭”,真正有道,你学问到了,你尽管是不出来,潜伏十在那里,没得办法,盖不住的,“孔”就是大,很大的伟大的光明,他自然会照耀出来。 你把太十陽十盖得住吗? 盖不住啊! 你遮住了半个天,他还有半个天会放光的啊! 而且你统统把它遮住了,你遮住的东西会给太十陽十晒化了的,它的光还是会透出来。 所以呀,有道之士,“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所以说,一个君子之人,学问修养,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己去做。 “故君子内省不疚”,内在反省自己没有后悔、没有脸红的事,没有对不起人的事,只问自己内心。 所以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鬼不惊。 鬼、什么也不怕,没有事。 自己暗室不欺。 自己本身是心不负人,所以面无惭色,没有难为情的事。 随时反省自己,没有后悔的事。 有些人当然有(后悔的事),坏人也说:“我不后悔,杀了头,二十年以后再来,还是个小伙子! ”那个是强盗的话,那并不是内省。 内省一反省,人怕内省,尤其是清夜梦醒一反省,自己脸红的事情很多耶! 慢慢修养、慢慢修养,慢慢减轻了,减到以后自己反省自己,清夜扪心自问。 为什么要夜里问心? 夜里夜深人静,环境清静到极点,一个人也看不见、一个鬼也看不见,那个时候你反省起来,才是至诚之道的境界,面对菩萨、鬼神的境界,面对上帝的境界。 这个时候你心静,自己检查自己,是非、善恶、好坏,一点不能欺骗自己的时候。 这才是真正的内省。 内省没有惭愧的事。 “无恶于志”,对于自己的平生抱负、言行没有觉得可以厌恶。 厌恶,有时候讨厌自己啊,反省起来:“唉! 我当时怎么那么笨啊! ”这就是讨厌自己了。 对于某一件事:“哎呀! 我怎么那么笨! ”那过后聪明的诸葛亮——诸葛暗了。 事后方知的是诸葛亮的兄弟,叫诸葛暗。 事后方知,多得很,事后自己会厌恶。 他说君子之人,君子人道德学问修养,反省没有自己觉得脸红的事,没有觉得自己跟自己厌烦、讨厌的。 因为他每天是斋庄中正,正道而行。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有道的人为什么那么伟大,别人学不到呢? 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严肃,对于自己的管理严格,别人看不见的。 别人看不见可以马虎,他对自己不马虎啊! 任何一个讲诚的、道德修养,不管你学佛学道学什么、学自己,必须要对自己对得起,所以这就是君子之人。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我们学不到的,“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他的修养不是表演给人家看的。 别人所不了解的,乃至做一件错事,别人都不知道,鬼都没有看见的,但是一个君子人自己审查自己会脸红:错了! 不合于道了。 他因此他觉得没有一点脸红的事情,不亏于暗室,此所谓君子之道,不可及。 诗云:「相在尔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那么,他又引用周代的诗经上记载的话:“‘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他说一个人、这个人不要认为看不见的地方可以乱来,所以自己心里思想不要认为:我在里头想,我还怕谁看见? 在古代就叫做“相在尔室”,你心里有所想,外面这个电波就放出来,那个鬼神、菩萨、圣人在虚空的境界都有所灵感,就知道。 现在科学证明,人动一个念头,放的光就不同,电波的形态就不同。 现在科学正在研究、测验这个东西,非常厉害! 一个人动一个很坏的念头,这个头脑电波放的光华就变成黑的、蓝的;要杀人、恨人的时候变成毒十性十的,还可以化验得出来,那个光还可以分析得出来有毒、无毒。 就是现在到科学的境界,这个就叫“相在尔室”。 你不要以为在房间没有人看见;一直有人看见的。 有不可知的一面,照相机一样,看得很清楚。 “尚不愧于屋漏”,所以呀,屋漏、房子漏了,漏了有个漏洞,漏洞是什么? 透天光的,跟天两个接通的。 换句话说,人跟天(人道、天道)两个合一的,跟不可知一面相通的,电感的作用。 所以你在房子里头起一个心念不对,就有记录了,在哪里呢? 在你那个“天命之谓十性十”的地方,自己刻划上了、沉积了。 所以呀,不愧,对于屋漏,对于一点点小地方,乃至有一点渗漏(屋漏的意思也有渗漏的意思),心里头小地方有一点渗漏就要弥补。 这个漏洞代表过错,一点过错都不能有。 “故君子不动而敬”。 他不要起心动念,随时在恭敬的狀态;等于学佛人打坐、修定,行、住、坐、卧随时都要在这个定中,“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用不着讲话。 他心静了,就是与他力——佛菩萨的力量、境界都相通了,“不言而信”。 发布时间:2025-08-20 11:07:0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