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谲觚十事 内容: 僕自三十以後,讀經史輒有所筆記。 歲月既久,漸成卷帙,而不敢錄以示人。 語曰:良工不示人以樸。 慮以未成之作誤天下學者。 若方輿故跡,亦於經史之暇時一及之。 而古人之書既已不存,齊東之語多未足據,則尤所闕疑而不敢妄為之說者。 忽見時刻尺牘,有樂安李象先名煥章《與顧寧人書》,辯正地理十事。 竊念十年前與此君曾有一面,而未嘗與之劄,又未嘗有李君與僕之劄;又劄中言僕讀其所著《乘州人物志》、《李氏八世譜》而深許之,僕亦未嘗見此二書也。 其所辯十事,僕所著書中有其五事,然李君亦未嘗見,似道聽而為之說者。 而又或以僕之說為李君之說,則益以微李君之未見鄙書矣,不得不出其所著以質之君子,無憚貽誤來學,非好辨也,諒之。 〔來劄:據李君謂僕與之劄。 孟嘗君封邑在般陽,不當名薛。 薛與膝近,《孟子》篇中齊人將築薛。 此足下泥古之過。 漢淄川郡即今壽光,今淄川即漢淄川郡所屬之般陽。 孟嘗封邑在淄川今壽光地,墓在壽光西四十里朱良鎮。 後人以淄川之般陽為淄川,如以琅邪之臨沂為琅邪,樂安之博昌為樂安,孟嘗封邑偶名同薛國耳。 不然,今肥城有薛王城考其地去膝頗遠,當何說也?〕鄙著《日知錄》有辯淄川非薛一事曰:漢魯國有薛縣。 《史記公孫弘傳》:齊菑川國薛縣人也。 言齊,又言留川,而薛並不屬二國,殊不可曉。 正義曰:《表》云:菑川國,文帝分齊置,都劇。 《括地志》云:故劇城在青州壽光縣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縣界。 《地理志》:薛縣屬魯國,按薛與劇隔兗州及泰山,未詳。 今考《儒林傳》言,薛人公孫弘,是弘審為薛人。 上言齊菑川者,誤耳。 今人有謂孟嘗君之封在留川者,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裏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 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 若在菑川,其壤地與齊相接,何不言齊而言鄒魯乎? 又按《後漢志》云:薛,本國,夏車正奚仲所封,塚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覽》曰:靖郭君塚在魯國薛城中東南陬,孟嘗君塚在城中向門東。 向門,出北邊門也。 《詩》云:居常與許。 鄭玄曰:常,或作嘗,在薛之旁,孟嘗邑於薛城。 《括地志》曰:孟嘗君家在徐州滕縣五十二里。 益可信孟嘗君之封不在菑川也,又曰:又按《地理志》菑川國三縣:劇、東安平、樓鄉。 劇在今壽光縣西南,東安平在今臨淄縣東南一十里,樓鄉未詳所在,今之淄川不但非薛,並非漢之留川,乃般陽縣耳。 以為漢之菑川,而又以為孟嘗君之薛,此誤而又誤也。 僕所考論如此,乃言孟嘗君之薛不在般陽,不曰孟嘗君封邑在般陽而不當名薛也。 李君之辯既已失其指矣;且凡考地理,當以《水經》、《皇覽》、《郡國志》等書為據,昔人注書皆用之,若近年郡邑志乘,多無稽之言,不足信。 今曰孟嘗君墓在壽光,其昉於何書邪? 《史記孟嘗君傳》:湣王即位三年,封田嬰於薛。 正義曰:薛故城在今徐州膝縣南四十四里。 今曰孟嘗封邑偶同此名,是古人之所傳皆非也? 又《漢書》有曹川國,無淄川郡,而般陽縣自屬濟南。 今日漢淄川郡所屬之般陽,李君既博考地理,何乃舍近而求遠,並《史記》《漢書》而不之考邪? 〔來劄:營丘在臨淄,今營丘營陵俱非,此足下泥古之過。 大公初封齊營丘,即今臨淄。 齊三遷,一蒲姑,今博興;一營陵,今昌樂;後又遷臨淄,統名營丘,後改臨淄而營丘之名遂廢。〕鄙著無此一事,今考《史記》:武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正義曰:《括地志》云: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大公後五世胡公徙都蒲姑。 正義曰:《括地志》云:蒲姑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胡人弟獻公徙治臨菑。 據此所引《括地志》,營丘與臨菑乃一地。 又考《漢書》,齊郡治臨淄,北海郡治營陵,或曰營丘。 二郡並雲師尚父所封,而臣瓚與應劭之說各主其一,則當時已不能明矣。 今昌樂、濰縣之間亦有營丘城,按《史記》云營丘邊萊,而不言獻公之臨菑即大公之營丘,則《括地志》謂營丘在臨淄者失之也。 〔來劄:濰水今呼淮水,古灘字似淮,當是點畫差訛,此足下泥古之過。 伏生授《書》曰:雄淄其道。 歐陽生、兒生、張生諸博士豈考究之未詳邪? 史韓淮陰破龍且濰水上,以淮陰故,如浙水因錢鏐曰錢壙,姚水固曹娥曰曹江,籠水因顏文薑曰孝婦河也。 如以厶隹似淮,則濰水在今濰邑,不聞古作厶隹縣也。〕鄙著《日知錄》有辯淮河一事,曰:濰水,土人名為淮河。 《齊乘》云:《漢書地理志》:濰,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河。 《諸城志》:俗傳箕屋山舊多產櫰,水從櫰根出,故呼為淮河,以音之同也。 並誤。 愚按古人省文,濰字或作維,或作淮,總一字也。 《漢書》:或作淮者,從水,從鳥隹之隹,篆作[1234],即濰字而省其中係耳。 今呼為淮,則竟為江淮之淮,從水,從佳人之佳,篆作 [1234]。 於隸則差之毫厘,於篆則失之千里矣,如開封之氾水,《左傳》本音凡,從水從[1234],而今呼為檬汜之汜,音祀,亦以字形之似而訛也。 又曰:又如《三國志吳主傳》:作堂邑塗壙,以淹北道。 《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塗水。 《武帝紀》:琅邪王伷出途中。 產是滁 字。 古滁省作塗,與濰作淮正同。 韻書並不收此二字。 戶佳反之音出於土俗,本不足辯,僕與李君皆臆為之悅爾。 審如所言,欲表韓侯之功,則木罌所渡之津,破趙所背之水,皆可名之為淮,而地志中又添一西淮、北淮之目,豈不益新而可喜乎? 〔來劄:孔子雖聖,亦人爾,何能泰巔一千八百里外現吳門之馬? 足下來深思,故有此疑。 曲阜城有吳門直吳,如蘇州北門曰齊門之類是也。〕鄙著無此一事。 今之曲阜並無吳門,古之魯城亦不載有此,李君何以知之? 且此事本出王充《論衡》云,書或言:顏淵與孔子俱上魯泰山,孔子東南望吳閶門外,有係白馬,引顏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閶門乎? 顏淵曰:見之。 孔子曰: 門外何有? 曰:有如係練之狀。 孔子撫其目而上之,因與俱下。 下而顏淵發白齒落,遂以病死,今詳其文,於泰山則係以魯,於閶門則係以吳,古人之文不苟如此,安得謂是魯城之門? 又云:人目所見,不過十里,魯去吳千有餘里,使離朱望之,終不能見,況使顏淵,何能審之? 此又《論衡》之言,而非僕之言也。 〔來劄:景公墓在臨淄東南十二里淄河店桓公墓旁。 又民在長白山下今長山境內,又云周景公墓。 景姓稀少,更無多為官者,必景延廣。 延廣,陝州人,後晉出帝與桑維翰同時,非周臣,又不當云周景公墓,考《五代史周列臣傳》:景範,鄒平人。 世宗顯德中,官宰相。 顯德六年罷。 故云周景公墓。 墓在鄒平,今割入長山界。 在臨淄淄河店者,春秋周齊景公墓,非周世宗景公墓也。〕鄙著《金石文字記》有《後周中書侍郎景範碑》一目,曰:鄒平縣南五里,有景相公墓。 《通鑒》:五代周顯德元年七月癸巳,以樞密院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範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此地唐時屬長山也。 景氏之裔,自洪武間有兩舉人,今亦尚有諸生,不能記其祖矣。 不知何年謬傳為晉之景延廣,而邑志載之。 以後《山東通志》等書襲舛承訛,無不以為延廣墓。 後有令於此者,謂延廣於晉為誤國之臣,遂至笞其後人而毀其祠。 昔年邑之士大夫,亦有考五代事而疑之者。 予至其邑,有諸生二人來,稱景氏之孫,請問其祖為誰。 予乃取《通鑒》及《五代史周世宗紀》示之,曰:顯德相公近是。 又示以《景延廣傳》,曰:延廣,字航川,陝州人也,距此遠矣,乃謝而去。 間一日,往郊外,視其墓碑,其文為翰林學士朝議郎尚書水部員外知制誥柱國扈載撰,雖剝落者什之一二,而其曰故中書待郎平章事景公諱範,字甚明白。 且生封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伯,沒贈侍中,而其文有曰:我大周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建大功於漢室,為北藩於魏郡。 又曰:今皇帝嗣位,登用舊臣。 又曰:冬十一月,薨於淄川郡之私第。 其未曰:顯德三年歲次丙辰十二月己未朔,越十日戊辰。 因歎近代士人之不學,以本邑之人書本邑之事而猶不可信,以明白易見之碑而不之視,以子孫而不識其先人,推之天下郡邑之志如此者多矣,又曰:王元美作李於鱗友人《襲克懋妻景氏墓誌銘》,亦以為延廣之後。 雖本其家之行狀,然王,李二公亦未嘗究心於史學也。 此僕在鄒平,與邑人宛斯馬君。 親訪其墓而錄之者,不知李君何所聞之,而剿為己說。 且與齊之景公何涉,而橫生此一辯? 又此墓舊屬長山,今割人鄒平;今反曰舊屬鄒平,今割人長山,又景相,長山人;今反曰鄒平人。 知李君之道聽而途說也。 〔來劄:臨胸西十里逢山;俗傳逢萌隱處。 史:逢萌浮海,歸隱大勞,東萊守聘不出。 又萌,都昌亭長。 墓在今營丘昌樂地。 又都昌,昌邑也,皆與臨胸遠。 史:夏東方諸侯逢伯陵居青州,舊城在郡西二十里馬山,李於鱗所謂龍鬥馬山之陽是也,距逢山四十里,逢山以伯陵,非以萌也。〕鄙著無此一事。 《漢地理志》:臨銘有逢山祠。 則先逢萌而有此山矣,李君言是。 《左氏昭十年傳》:逢公以登。 注云:逢公,殷諸侯,居齊地者。 《二十年傳》:有逢伯陵因之。 注云:逢伯陵,殷諸侯,姜姓。 今李君以殷為夏,未知其何所據也。 〔來劄:黃冠別說勞山有吳子宮,是吳子夫差請《靈寶度人經》處。 《春秋眾吳伐齊,至艾陵。 艾陵,齊南境,令郯城,去勞六七百里。 甚為牽合難據。 足下來讀道書,道書云:許放陽弟子吳猛,東昌人,入勞,請《靈寶度人經》。 吳子、吳猛,非夫差。 道家所居皆曰宮,不僅候也。〕此道家荒唐之說,不足辯。 《萊州府志》:傳疑一條云:春秋時,吳王夫差登勞山,得《靈寶度人經》。 今欲去其年代,而改為吳猛,庸愈乎? 按《晉書》,吳猛,豫章人。 晉時亦未有東昌之名也。 〔來劄:泰山無字碑非始皇,乃漢武時物,別史:始皇移徂徠石,命李斯篆文,如琅邢、之罘碑。 因阻暴風雨,大怒罷。 此可信者,漢武何故立無字碑? 未敢以足下言為是。〕鄙著《日知錄》,有《考泰山無字碑》一事,曰:嶽頂無字碑,世傳為秦始皇立。 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書,高不過四五尺,而銘文並二世詔書咸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 考之宋以前,亦無此說。 因取《史記》反複讀之,知為漢武帝所立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上泰山,立石封詞祀。 其下云:刻所立石。 是秦石有文字之證,今李斯碑是也。 《封禪書》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封。 而不言刻石,是漢石無文字之證,今碑是也。 《援漢書祭把志》亦云: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巔。 然則此無字碑明為漢武帝所立,而後之不讀史者誤以為秦耳。 又曰:始皇刻石之處凡六,《史記》書之甚明。 於鄒嶧山則上仄立石,下云刻石頌秦德;於泰山,則上云 立石,下云刻所立石;於之呆,則二十八年云立石,二十九年云刻石;於琅邪,則云立石刻頌秦德;於會稽,則云立石刻頌秦德,無不先言立,後言刻者。 惟於蠍石,則云刻碣石門,門自是石,不須立也。 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 使秦皇別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紀? 使漢武有文刻石,漢史又安敢不靈乎? 李君似未見僕此論,不知其所謂別史者何書:將考千載以上之事,乃不徵《史記》而徵別史乎? 古人立石以表其功德,元不必有字,今曰以風雨之阻,大怒罷之。 且如《水經注》:孔子廟,漢魏以來列七碑,二碑無字。 此又何所怒而不刻也? 又始皇之刻,李斯之文,其錄於《史記》而立之山者,固至今存矣。 罷其一,不罷其一,此又何解也? 史言下山風雨暴至,在立石之後,刻石之前;今曰阻此而罷刻石,似以上山之日即刻石之時,又謬矣。 又曰篆文如琅邪、之罘碑,琅邪在本年封泰山之後,之罘在二十九年,天下有今年行事而比來年之例者乎? 史言立石,不言碑,而碑之為製始於王莽,則見於劉熙《釋名》之書可考。 今以後人之名碑也而名之,抑又謬矣。 是其所引別史,不過二十餘字,而謬妄已有數端。 又考《山東通志》曰:上有石表巍然,俗云秦無字碑。 此志作於嘉靖中,曰俗者,言其不出於古書之傳也。 又從而文之,無乃為前人所笑乎? 〔來劄:俗以丈人為泰山。 唐明皇封禪,張說婿韋晤扈駕,以說婿,增三級。 後帝忘其故,問群臣。 伶官黃幡綽曰:泰山之力也。 困以丈人為泰山。 不知春秋時已有丈人峰,孔子遇文人榮啟期處也。 未敢以足下言為是。〕此俚俗之言,亦不足辯。 乃謂春秋時有丈人峰,其何所據? 《列子》:孔子遊於泰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 無丈人字。 夫紀載之文各有所本,今欲實此峰之名,即添一丈人字;欲移吳門於曲阜,即去一閶字。 用心之不平如此,而謂天下遂無讀《列子》、《論衡》二書之人哉? 〔來劄:大公封營丘,地澤鹵,人民寡,固上古封建各有其國,未便奪其地,遂就其隙封之,非不置太公於上遊也。 古史萬國,商三千,周千八百,當伐紂時,不知其如何變置,殷都朝歌,千里內不免改王畿為候國;周都鎬京,千里內不免改侯國為王畿。 澗水東、水西皆諸侯,營洛後能各守其地乎? 王以東方諸侯附紂者眾,故封大公以彈壓耳。 足下乃過信《貨殖傳》,未敢以足下為是。〕鄙著《經解中》一事曰:舜都蒲阪,而封象於道州鼻亭,在三苗以南荒服之地,誠為可疑。 如《孟子》所論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又且欲其源源而來,何以不在中原近畿之地,而置之三千餘里之外邪? 蓋上古諸侯之封萬國,其時中原之地必無閑土可以封故也。 又考大公之於周,其功亦大矣,而僅封營丘。 營丘在今昌樂、濰二縣界,史言其地澙鹵,人民寡。 而《盂子》言其儉於百里,又萊夷逼處,而與之爭國。 且五世反葬於周,而地之相去二千餘里。 夫尊為尚父,親為後父,功為元臣,而封止於此,豈非中原之地無閑土,故至薄姑氏之滅,而後乃封大公邪? 或曰:禹封在陽翟,稷封在武功,何與? 二臣者有安天下之大功,舜固不得以介弟而先之也,故象之封於遠,聖人之不得已也。 《漢書》曰:齊地,虛、危之分野也。 少吳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 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大公。 而《史記》以大公為武王所封。 當武王之時,而大公至國修政,人民多歸齊,為大國矣。 考《左氏傳》管仲之對楚子,展喜之對齊侯,並言成王,不言武王。 而鄭康成注《檀弓》,謂大公受封,留為大師,死葬於周。 又《金縢》之書有二公,則大公在周之明證。 二說未知孰是。 李君變置彈壓之論,恐亦是以後世之事而測量古人也。 发布时间:2025-08-20 14:36: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