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八 内容: 古迹吴城,事具《城郭》门。 石室,在常熟县海隅山。 石室凡十所,相传太公避纣居之。 《孟子》: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 常熟去海近,或是。 言偃宅,《苏州记主》云:在常熟县西。 《史记兰》云:言偃,吴人也。 《吴地志〔记〕》云:宅有井,井边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 《与地志》云:梁萧正德为郡太守,将石去,莫知所在。 丁令威宅,在阳山,文殊法海寺。 有炼丹井存焉,号令威井。 射台、华池、南城宫、姑苏台、组山、鸥陂、游台、石城、长洲林园、石龙,以上悉吴阖庐故迹。 《吴越春秋》云:阖庐既立夫差为太子,使将兵屯守。 而自治宫室,立射台于安平里,华池在平昌,南城宫在长乐里。 阖闾出人游卧,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治于城外姑苏之台。 旦食组山,昼游苏台,射于鸥陂,驰于游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焉。 《越绝书》云:石城者,阖庐所置。 美人离城也。 《吴地记》云:石城,吴王离宫,越王献西施于此城。 又云:林园,在华林里,石龙在【阙】(龙)坛里,里在乌鹊桥东,皆阖阎作。 流杯(亭),在女坟湖西百五十步。 阖闾三月三日泛舟游之。 今基隍犹存。 【《吴地记》】秦余杭山,即今阳山。 越破吴,夫差遁去,昼驰夜走。 三日三夕,达于秦余杭山。 馁甚,顾得生稻而食之,伏北(地)而饮水焉。 【《吴越春秋》】夷亭,阖阎十年,东夷侵逼吴境,下营于此,因名之。 【《吴地记》】酒城,在坛城边,夫差祭子胥处。 临祭劝酒,因名焉。 城中有石于。 走狗塘,吴王作。 干隧,越王以散卒三千,擒夫差于干隧,在吴县西北。 《史记正义》:干隧,出叶安山西南一里。 【《战国策》、《史记正义》】姑苏台,在姑苏山。 《旧圃经》云:在吴县西三十里。 《绩圃经》云:三一十五里,一名姑苏,一名姑余。 《史记正义》云: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 《山水记》云:阖闾作,春秋〔夏〕游焉。 又云:夫差作台。 三年不成,积材五年乃成。 造九曲路,高见三百里。 勾践欲伐吴,于是作栅楣。 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如龙蛇,献吴王。 吴王大悦,受以起此台。 《越绝书》云:阖庐造九曲路,以游姑胥之台。 栅楣之义未详,此楣所谓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者。 吴王将起台,子胥谏曰:王既变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吴民离矣。 弗听。 《洞冥记》云: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 周旋诘屈,横亘五里。 崇饰土木,弹耗人力。 宫妓千人,台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造千石酒钟,又作天池。 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致妓乐,日与西施为嬉。 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阎,铜沟玉槛。 宫之楹榱,皆珠玉饰之。 《吴地记》云:阖闾十一年,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西南去国三十五里,夫差复高而饰之。 越伐吴,焚之。 又云:阖闾十年筑,经五年始成。 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造曲路以登临。 吴王春夏游姑苏台,秋冬游馆娃宫、兴乐华池、南城之宫。 又猎于长洲之苑。 太史公云:余登姑苏(台)望五湖。 案:五湖去此台尚二十余里。 《越绝书》云:夫差伐齐,越范蠡、泄庸帅师屯海道江,以绝吴路。 败太子友,遂入吴国。 烧姑胥台,徙其大舟。 《绩图经》:考之传记,谓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而《吴越春秋》言:阖庐昼游苏台。 盖此台始基于阖庐,而成于夫差。 庶可以厶口传记之说云。 ***唐任公叔《登姑苏台赋》:司马迁世掌天官,才称良史。 探禹穴之遗迹,绝吴国之旧轨。 乃怃然而嘻曰:登此姑苏之墟,淹留兮踌躇。 感斯宇之基为沼,而仲雍之把忽诸。 我闻周道既衰,诸侯狎主。 中无霸王,蛮戎振旅。 始阖闾以信威,继夫差以极武。 斜与劲越同壤,右以强楚为邻。 内有高台之筑,外有远略之勤。 积如莽而暴骨,亦如仇而视人。 是以疆场〔埸〕日骇,板筑未弭。 方五载而厥成,造中天而特起。 因累上以台高,宛岳立而山峙。 或比象于巫庐之峰,或倒影于沧浪之水。 悉人之力,以为美观;厚人之泽,以为侈靡。 斯实累卵于九层,夫何见乎三百里。 野语有之曰:川拥则溃,月盈而仄。 善败由己,吉凶何常。 矧谋主之赐剑,若涉川兮无梁。 以为栖越以求霸,卒见豢吴而受殃。 客自南鄙,观于江濆。 徘徊旧德,惆怅前闻。 试游目于廖〔寥〕廓,曾是归然而参云。 听逆虐而翳谏,竟麋鹿而为群。 高天放旷,平湖泱漭。 奕奕孤屿,茫茫极浦。 悲早雁于海风,啸高鸱于江雨。 况复关梁坐隔,羁旅增愁。 山木将落,汀葭乱秋。 思美人兮,子胥何为? 怀直道而骤谏,遭重昏之见危。 将渔父以抗迹,且垂钓于江湄。 高台既倾,夕露沾衣。 感莅国之不及,冀莱人之与归者也。 *崔鹦《姑苏台赋》:崔子勤学少间,与客游于横山之下。 有台归然,出于群山。 荒基峻级,高切云间。 荆棘为之蒙翳,麋鹿为之徊环。 余语诸客,此何所也? 客曰:子不闻吴都之壮丽乎? 造姑苏之高台,临四远而特建,此其遗址也。 余乃倚杖而立,喟然而叹曰:盖闻吴王之筑斯台也,受邻越之贡,竭全吴之力。 千夫吟山,万人道泣。 三年而聚材,五年而有立。 佩茂苑于长洲,带浚池以朝夕。 自以为天下之奇观也,而今安在哉! 神材异木,饰巧穷奇。 黄金之楹,白璧之楣。 龙蛇刻画,灿灿生辉。 而今安在哉? 于是与客枢凄而上,抵其上之绝岭,快四面之遐睹。 南望洞庭夫椒之山,湖水澄澈。 其名消夏湾者,吴王避暑之所也。 北望灵岩馆娃之宫,廊曰响膘,径曰采香者,吴之别馆、西子之遗迹也。 其东吴城,射台巍巍。 其西胥山,九曲之逵。 至于兴乐有城,玩华有池,走犬有塘,蓄鸡有陂,犹不足以充其欲也,又侈斯台以为娱嬉。 呜呼! 虽楹镂槛者,丘墟之几也。 九层百仞者,污池之渐也。 瑶台作而夏衰,琼室考而商危,章华成而楚众叛,阿房出而秦人离。 斯丧乱之必然,曷吴王之不思也哉。 方其酌绿酃,赋珍羞,置酒若淮泗,积肴如山丘,其宴乐固极矣。 而不知会稽之上,饮食尝胆,方焦思而深谋。 旁笼西山,俯视太湖,凭高望远三百余里,其登览固广矣。 而不知笠泽之畔,街枚仆鼓,忽潜军而夜济。 是以横塘之浦仅通,而越来之溪已逼。 高下之筑未干,而勾践之城已距于只赤矣。 【越来溪、越王城,皆在台之左右。】词未竞,客怅然曰:已矣乎! 古往今来,邈矣悠哉。 苍烟兮满目,旧事兮飞灰。 幸江山之不改兮,后之人当有鉴于遗台。 *陈羽:忆昔吴王争霸日,歌谣满路上苏台。 三千宫女看花处,人静一台圣花自开。 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裹人。 曹邺:吴宫酒未消,又宴姑苏台。 美人和泪去,半夜闾门开。 相对正歌舞,笑中间鼓鼙。 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 一去成万古,台荒人不回。 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 *李绅《杂句序》:台今遗迹(乎芜),连接灵岩寺,采香径、响屦廊,皆在寺内。 越王献吴王黄金镂楣,吴王所造姑苏台,因献楣,遂以黄金尽饰,以破其国。 诗云: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 伍胥抉目看吴减,范蠡全身霸西越。 寂寞千年皆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惮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江浦回看鸥乌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 吴乡越国旧淹留,草树烟霞昔遍游。 云外梦魂多感叹,不惟惆怅到长洲。 *罗隐:让高太伯开基日,贤见延陵复命时。 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 刘驾:句践饮胆日,吴酒香满杯。 笙歌人海云,声自姑苏来。 西施舞初罢,侍儿整金钗。 众女不敢妒,自比泉下泥。 越鼓声腾腾,吴天隔尘埃。 难将甬东地,更学会稽栖。 霸迹一朝尽,草中棠梨开。 刘禹锡: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 绮罗随世尽,糜鹿占时多。 筑用金锤力,摧因石鼠窠。 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杨备:山花野草一荒丘,云裹骄奢旧迹留。 珠翠管弦人不见,上头麋鹿至今游。 春宵宫、天池、海云馆、馆娃阁铜沟玉槛(并见上)馆娃宫,《吴越春秋》、《吴地记》皆云:阖闾城西有山,号砚石山。 山在吴县西三十里,上有馆娃宫。 又《方言》曰:吴有馆娃宫。 今灵岩寺即其地也。 山有琴台、西施洞、砚池、玩花池,山前有采香径,皆宫之故迹。 *唐殷尧藩《吴宫》诗: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 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 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 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李嘉佑《伤吴中》:馆娃宫中春已归,阖闾城头莺已飞。 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 忆昔吴王在宫阙,馆娃卖眼看花发。 舞袖朝欢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古来人事亦犹今,莫厌清觞与绿琴。 独向西山聊一笑,白云芳草自知心。 李绅: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草覆烟。 飘雪荻花铺涨渚,变霜枫叶卷平田。 雀愁化水喧斜日,鸿怨惊风叫暮天。 因问馆娃何所恨,破吴红脸尚开莲。 皮日休《怀古》:艳骨已成兰麝上,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乌浴,屦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糜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皮日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陆龟蒙:三干虽衣水犀珠,半夜夫差国暗屠。 犹有美人皆二八,独教西子占亡吴。 西施洞,在灵岩山之腰。 山即馆娃宫所在,故西施洞在焉。 *徐夤《勾践进西施赋》:以红、颜、艳、色、返、以、昏、哉为韵。 惑人之心兮,惟巧惟僭;破人之国兮,以妖以艳。 当勾践之密谋,进西施而果验。 昔者二国相吞,陵卑恃尊。 殊不知卑则自亡而固〔国〕存,尊则谓明而反昏。 乌喙年年,誓啄夫差之肉稽山日日,惟听范蠡之言。 言曰:伍员之贤,东吴之德。 伯薯之佞,东吴之贼。 德之盛兮越可忧,贼之兴兮吴可殛。 臣以夙夜而计,机谋偶得。 欲狂敌国之君,须中倾城之色。 待其声色内伐,君臣外惑。 自然纣妲己以亡宗,晋骊姬而乱国。 今苎萝之山,越水之湾,恐是神仙之化,忽生桃李之颜。 波浅丹脸,鸦深绿鬟。 颦翠黛兮惨难效,浣轻纱兮妖且闲。 杨柳羞弱,芙蓉死〔耻〕殷。 可以变柳惠于严庄之际,悦荆王于魂梦之间。 臣请进焉,王今何以? 王乃豁若而喜,矍然而起。 曰:此盖神假卿之硕画,人雪越之前耻。 乃命宝马腾龙,香车辗风。 迎织女于银汉,娉妲娥于月宫。 炫耀云外,喧阗洞中。 妆成而瑞玉凝彩,服丽而朝霞剪红。 昨日犹贱,今晨不同。 宁期大国之君,流恩下及。 堪恨邻家之妇,谓妾常穷。 晓别越溪,暮归吴苑。 越虑计失,吴嫌进晚。 歌一声兮君魄醉,笑百媚兮君心蹇。 坐令佞口,因珠翠以兴言;立遣谋臣,并〔弃〕洪涛而不返。 勾践乃走电驱雷,星驰箭催。 投醪而士卒皆醉,尝瞻而胸襟洞开。 虎噬骨碎,山崩卵摧。 楚腰卫化为鬼,凤合龙楼烧作灰。 于是命屠苏之酒,上姑苏之台。 伊霸业以何在,俄英风而聿来。 於戏! 杀忠贤而受佳丽,欲不败而难哉! 吴王郊台,在横山东麓,下临石湖。 坛堵之形,俨然相传。 吴僭王时,或曾祀帝也。 *吴王井,在灵岩山腰,大石泓也。 相传为吴王避暑处。 详见灵岩山条。 杨备诗:石毙遗踪傍古台,一泓寒影鉴光开。 何人照面金钗落,曾见越溪红粉来。 *响屦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躁,廊虚而响,故名。 今寺中以圆照塔前小斜廊为之,白乐天亦名呜屦廊。 王禹偁:廊坏空留响屦名,为因西子绕廊行。 可怜伍相终尸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杨备:步步香翻罗袜尘,粉红花艳满宫春。 倾城一笑无遗迹,不见长廊响屦人。 *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也。 一名琴川。 语云:梧宫秋,吴王愁。 *采香迳,在香山之傍小溪也。 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泾。 杨备:馆娃南面即香山,画舸争浮日往还。 翠盖风翻红袖影,芙蓉一路照波间。 *香水溪,在吴故宫中。 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 吴王宫人濯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 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 *长洲,在姑苏南太湖北岸,阖闾所游猎处也。 吴主遣徐详至魏,魏太祖谓详曰:孤比老愿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游姑苏之上,猎长洲之苑,吾志足矣。 详对曰:大王欲奉至顺以合诸侯。 若越横江而游姑苏,是踵亡秦而蹑夫差,恐天下之事去矣。 太祖笑曰:徐生得无逆诈耶? 【《吴地记》】长洲苑,《旧经》云在县西南七十里。 孟康曰,以江水洲为苑。 韦昭云,长洲在吴东。 枚乘说吴王濞云:汉修治上林,杂以离宫。 佳丽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 则知刘濞时嗣葺吴苑,其盛尚如此。 *孙逖《长洲苑吴苑校猎》:吴王初鼎峙,羽猎骋雄才。 辇道问门出,军容茂苑来。 山从列阵转,江自绕村回。 剑骑缘汀人,旌门隔屿开。 合离纷若电,驰逐隘成雷。 胜地虞人守,归舟漠女陪。 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 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难媒。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 揽涕问遗老,繁华安在哉。 越城,在胥门外。 越伐吴,吴王在姑苏,越筑此城以逼之。 城堞仿佛具在,高者犹丈余,阔亦三丈,而幅员不甚广。 《史记正义》:吴东门解引《吴俗传》云:子胥亡后,越从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筑城伐吴。 据此文,即今越城正是旧迹。 详见石湖门。 越来溪,在越城东南,与石湖通。 溪流贯行春及越溪二桥,以入横塘,清澈可鉴。 越兵自此溪来人吴,故以名。 《史记正义》:越自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入吴,即此溪。 来,读曰厘,吴音也。 鱼城,在越来溪西。 吴王游姑苏,筑此城以养鱼。 (《吴地记》)苦酒城,在鱼城之西南,有故城。 长老云:筑以酿酒,今俗人呼为苦酒城。 (《吴地记》)鸭城,在匠门外。 吴王筑以养鸭。 (《吴地记》)鸡陂,在娄门外,吴王养鸡城也。 又名鸡陂墟。 南武城,在海渚。 阖闾所筑,以御见伐之师。 (《吴地记》)吴小城白门,阖闾所作。 秦始皇帝时,守宫吏烛燕窟,失火烧宫,而门楼尚存。 (《虞氏家记》)美女宫,夫差所作,土城周五百九十步。 勾践所进美女西施、郑旦之宫室也。 (《越绝书》)吴宫乡,在吴江县甫里之地,在今长洲东南五十里。 相传吴王别宫,然举无旧迹矣。 陆龟蒙尝作《问吴宫辞》。 蠡口,在齐门之北。 又有蠡塘,在娄门之东。 相传鸱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潜过此以出招大夫种,因以名之。 (杨备:霸越勋名间世才,五湖烟浪一帆开。 犹防乌喙伤同辈,此地复招文种回。)甪(音禄)头,即漠甪里,在洞庭山村,汉甪里先生所居。 《史记正义》:太湖中洞庭山西南,中号禄里村,即此角里。 今有巡检司,号角〔甪〕头巡检,俗或作甪。 (《史记正义》)黄堂,事具《官舍》门。 发布时间:2025-08-20 15:26: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