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十二 内容: 官吏后汉彭修,会稽人,为吴郡功曹。 时西部都尉宰晁行太守事,以微过收吴县狱吏,将杀之。 主簿钟离意争谏甚切,晁怒,使收缚意。 修排阔直入,拜于廷曰:明府发雷霆于主簿,请闻其过? 晁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 废命不忠,岂非过耶? 修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朱云三攀毁栏槛。 自非贤君,焉得忠臣? 遂原意贷狱吏,意亦以是得名。 尹兴,为吴郡太守。 楚王英阴结天下名士,兴在录中。 英败,明帝征兴及掾史五百余人,诣廷尉考治。 门下掾陆续,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勋,备受五毒,终无异辞。 续母自吴来洛阳,作食迹绩。 续虽见考,辞色未尝变。 而对食,悲泣不自胜。 治狱使者问其故? 续曰:母来不得见,故悲。 问:何以知之? 续曰:母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故知之。 使者以状闻,上乃赦兴等。 吴孟仁,字恭武,江夏人。 为吴令时,不得将家之官。 每得时物,必以寄母,常不先食。 及闻母亡,犯禁弃官。 【《吴志》】宋江徽,为吴令。 元凶杀徐湛,以党与并被害。 王逡之,字宣约。 少礼学博闻,仕为吴令。 齐江介,谧之子。 建武中,为吴令。 政深苛,人门榜髑髅为谧首,介弃官去。 齐周洽洲,南人。 历吴令,廉约无私。 卒,无以殡敛。 齐傅翩,琰子,为官有能名。 为吴令,别建康令孙廉,廉问翩曰:闻丈人发奸挝伏,惠化如神。 何以至此? 答曰:无他也,惟勤而清。 清则宪网〔纲〕自行,勤则事无不理。 宪网〔纲〕行则吏不能欺;事理则物无凝滞。 翩父圭,为县并著奇绩。 时云诸傅有理县谱,父子相传,靳以示人。 王思远,立身简洁。 王子贞为吴郡,除思远吴郡丞。 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 梁沈浚,字叔源。 涉学有才干,仕梁为吴令,有能名。 陆蒙,事梁为吴令,节操甚高。 唐郑浑之,咸通末,为苏州督邮。 谈铢为鹾院官,钟福为院巡。 时湖州牧李起及赵蒙俱状元,人语曰:湖接两头,苏联三尾。 【《岚斋录》】唐孟庭份,郊之父。 庭份为昆山尉生,郊以诗名世。 或云,份亦能诗。 武平一,玄宗时,自考功员外郎贬苏州参军。 虽被谪,而名不衰,刘绮庄,为昆山尉。 研穷古今,博考传记,作类书一百卷,号《昆山编》,至今传于世。 韦至诚,吴县尉。 萧存,字伯诚,颖士子。 亮直有父风,能文辞。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为常熟主簿。 皮日休,字袭美。 咸通十年,为郡从事。 居官才一月,著书号《鹿门子》。 丁、陈、范、谢,皆钱元尞及子文奉为中吴军节度使时,为节度推官,四人俱以长者称。 丁名守节,晋公谓之祖。 陈名赞明,(屯田)之奇之祖。 范名梦龄,文正公仲淹之曾祖。 谢名崇礼,太子宾客涛之父。 边仿,雍熙初为昆山令。 因旧址新作夫子庙,自是县学始兴。 继以王禹偁为作《记》,《记》具《县学》条。 王禹偁,太平兴国九年,以大理评事知长洲县。 雍熙四年,召赴阙,入朝为名臣。 今虎丘寺有元之祠堂,刊东坡《赞》于其上。 张文定公安道,景祐中,为昆山令。 时吴越归国未久,前此,豪民占田无限,岁远多讼,有数十年不决者。 公召问:所输租税几何? 大率百才二一。 乃悉收其羡田,以赋贫民,讼亦息。 时蒋希鲁侍郎守郡,得公所著《萄荛论》上之,遂举贤良方正科。 韩正彦,字师德,魏公之侄。 嘉祐中,为昆山令。 创石堤,疏斗门,作塘七十里,以达于郡,得膏腴田数百万顷。 又请以输州之赋十三万,从便输于县。 鸠作塘余材,为仓廪以储之。 民大悦。 比去,遮道以留。 为立生祠,作《思韩记》,才石祠下。 章岷,字伯镇,尝为平江军推官。 有文声,范文正公有和《章从事斗茶歌》及《同登承天寺竹阁》诗。 贾公望,字表之,尝为郡通判。 时朱勔父子鼎盛,奔竞者争趋其门。 公望疾之,有诗云:倏忽向六十,萍蓬无奈何。 丹心犹奋迅,白首分蹉跎。 正直士流少,倾邪明类多。 阳光一销铄,不复见妖魔。 勔之子赐金带,公望亦衣三晶服。 偶以朝拜,会天庆观中。 朱从者见公望所佩鱼,睨而视之。 公望厉声叱之曰:此是年及得来,非缘花石。 左右皆错愕,朱大街之,竟挤之罢去。 寇国宝,徐州人。 从陈无已学,尝为吴县主簿。 赋诗为左丞叶梦得所喜,详见《杂志》门。 祠庙至德庙,即泰伯庙。 东汉永兴二年,郡守麋豹建于闾门外。 《辨疑志》载:吴阊门外有泰伯庙,庙东又有一宅,祀泰伯长子三郎,吴越钱武肃王始徙之城中。 《纂异记》又云:吴泰伯庙在阊门西。 皮日休诗云:一庙争祠两让君。 盖并祠仲雍,旧矣。 今庙在阊门内,东行半里余,门有大桥,号至德桥。 乾道元年,郡守沈度重建。 *《修庙记》云:在礼祭法,圣王之制。 祭祀其法五,其人之应法者十有四,皆古大圣贤有大功烈于民者。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夫以大圣贤有大功烈,而祀之固宜。 然祀有祈焉,其施于民又厚,厚施不报,神其不吐之乎? 报之之道,不独牲牢酒醴而已。 千里之邦,必有祠所。 社稷则有坛,先哲则有庙。 后世于庙,尤极其尊严。 崇像设,俨侍卫。 见之者,凛如也。 水潦必祈,旱叹必祈,皆长吏之常事。 应而有报,亦事之常。 傥人其门,陟其堂,神所冯依,曾不足以障风雨,区区樽罍篮簋,何施之厚,而报之薄欤? 吴门巨藩,神祠之载祀典者十数,而泰伯庙为雄甚。 东汉永兴二年,郡守麋豹肇建于阊门。 吴越武肃王钱氏,始内徙之,国朝元祐间,太守黄履,历考前政,若梅询,若范仲淹,若孙觉辈,数公淫潦有祈,靡不响答。 列其事于朝,有诏号至德庙。 崇宁元祀,守臣吴伯举请疏王爵,有诏封至德侯。 建炎扰攘,鞠为灰烬。 厥后草创,殆无以揭虔妥灵。 今天子拔沈公于尚书郎,以直秘阁尹是府。 至则访及民利病,以次罢行之。 其为政,宽严详简,允蹈厥中。 治人事神,罔不祗肃。 隆兴二岁,天作淫雨,害于穑事,民不莫居。 乾道改元春二月,公饬躬斋祓,走祠下而祈焉。 神顾飨之,是岁麦以有秋。 府从事请具牢醴以谢,公曰:不敢废也,然曷足以报万分一。 于是邦人合词而进曰:侯之施甚厚,而庙貌不治之日久,大惧。 神或怨恫,详庆弗下。 愿采材而改造之。 公曰:是吾心也。 涓日协辰,得夏五月庚戌吉。 乃致昭告,乃鸠良工。 斥少府之余,阁私橐之助。 环材坚甓,栉比墉崇。 宏旧基,植高楝,抗修梁。 藩垣阶,尽革而一新之。 观〔塑〕绘之容,若欣欣然有喜色。 民无老稚,相扶携以观厥成。 皆以手加额曰:美哉轮焉,诚足以塞民望,而报神施矣。 风霁雨休,禾则大熟。 秋九月甲子落成。 几就养府下,目睹祈应为不诬。 公属几纪其实,既牢辞,弗获命。 若虚公之辱,是终无以扬休事而告后人也。 于是乎书。 左通议大夫、充敷文阎待制致仕曾几记。 *皮日休: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 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草纷。 陆龟蒙: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张咏: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暮〔碧〕江横。 蒋堂:泰伯何为者,不以身为身。 逊避天下位,奔走句吴滨。 隐德照〔昭〕来世,遗祀传斯民。 吁此廉让国,阁生廉让人。 *龚颐正作《迎享送神辞三章》云:翼翼兮新宫,兰栭兮枅桂。 祥氛总总兮,高灵下队。 君视八弦兮。 昔何殊于弃屣。 今复何有兮,一席之握。 惠我吴人兮,曷日(以)弭。 于(嗟)君来兮,我心则喜。 君来不来兮,我忘食事。 [迎神]。 登歌兮堂上,屡舞兮堂下。 君来享兮清酤,溪毛陆离兮筐宫。 莼鲫芳鲜兮,亦有肥狞。 君不来兮,使我心苦。 [享神。 ]车兮载旃,舟兮扬帆。 鼓咽咽兮君当还,君肯来兮尚盘桓。 我心荣荣兮其无端,君不我留兮,下土嚣烦。 福我吴人兮,无疾与患。 千秋万岁兮,歌至德以何言。 [送神。 ]吴王夫差庙,今村落间有之,旧庙无考。 《鉴诫录》云:世传此庙拆姑苏台木创成。 唐陈羽秀才尝题夫差庙,时人谓之题破此庙。 *陈羽:姑苏台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襄神。 幡盖寂寥尘十满,不知箫鼓乐何人。 张咏: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任伯嚭。 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须亡国殢西施。 伍员庙,在胥口胥山之上。 盖自员死后,吴人即立此庙。 乾道问复修之,规制犹陋。 盘门里又有员庙,即双庙是也。 *梁简文帝:立国资孝本,循忠全令名。 舟裹多奇计,芦中复吐诚。 偃月交吴舰,鱼丽入楚兵。 九功推妙算,干载籍余声。 洪涛犹鼓怒,灵庙尚凄清。 行潦承椒奠,宫悬杂凤笙。 无劳晋后璧,讵用楚臣缨。 密树临寒水,疏扉望远城。 窗寒野雾入,衣帐积苔生。 惟有三育〔春〕乌,敛翅时逢迎。 张咏: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泣〕惭魂。 杨备:出境鞭尸报父仇,吴兵勇锐越兵忧。 忠魂怨气江云在,日见炉香烟上浮。 南双庙,在盘门里城之西隅。 二庙:左英烈王伍员也;右福顺王隋陈果〔杲〕仁也。 果〔杲〕仁又称武烈帝。 或云:五代初,常、润尚属淮南,仁果〔杲〕庙在常、润间。 钱氏得常、润,遂移庙于苏。 按《吴志》:孙权既称奠号,谧坚曰武烈皇帝,帝号与仁果〔杲〕同。 况坚墓,《西〔吴〕地记》谓在城南二里许,去盘门密迩。 疑此庙恐是祠坚尔。 建中靖国中,太守吴伯举重修。 是时蔡京自翰长罢,过吴门,为作记,并书题。 *《记》曰:今天子即位元年,爱重黎庶,慎柬牧守。 诏以左史吴公为直秘阁、知苏州。 公至期岁,政化大洽,奸盗屏斥。 牒讼疏简,民用康靖。 公曰:噫嘻!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古之善经也。 今俗且治矣,其录境内神祠废坏者,以公帑所余毕修之。 使安定休正〔止〕,无有祟厉为吾民忧。 吏白:城西南隅有旧庙二,荒陊当完。 按《图经》暨州县版祝所称,一为永昌武大王,一为福顺贤德王。 而邦人由闾阎市井及学士大夫,自昔相传,皆以为伍子胥庙。 岁时祭享甚盛,杂然同辞,莫可夺也。 或言故隋将陈果〔杲〕仁,尝以阴兵助钱氏,伐淮寇有功。 钱氏崇报之,请于梁朝,封福顺王。 又使诸郡皆为建庙,则福顺之号,为果〔杲〕仁无疑。 至永昌之称,杳邈不可稽考,不知为何时人? 今邦人独以子胥之故,愿众私出力,以卒营缮。 协谋齐虑,鸠工类材,填郛溢郭。 奔走相属,惟恐其后。 故月不更朔,而庙已告新。 今或称号仍旧,殆恐无以妥子胥之灵而失邦人。 所以完庙本意,敢以为请。 公曰:然,昔吴濒海建国,恃水作险。 内虞泛滥,外阙守御。 蛙龟之与渚,而鱼鳖之与居。 肇自子胥,相上味水,筑置城郭。 实仓麇,治兵库,辟门二八,以象风卦。 始能启塞有时,疏导无壅。 除昏垫荡析之虞,而存抱关击柝之警。 更祀几百,历载逾千。 其城域门号,至今因之而不变。 是子胥尝〔常〕能安吾民也。 不顾小义,卒雪大耻。 勇于纳谏,以至殁身。 二者皆人之所难。 昔日之不死,盖以为吾父。 今日之死,盖以为吾君。 由前足以教人之为孝,由后足以教人之为忠。 忠孝之迹,昭著前史,殊尤卓绝。 震暴耳目,匹夫匹妇可以与知。 及其久也,宜胥化焉。 故后汉太守麋豹,按行属城,问风俗所尚? 其功曹唐景曰:处家无不孝之子,立朝无不忠之臣。 傥非渐渍余风,被服成俗,畴能臻此哉。 是子胥尝〔常〕能教吾民也。 既能安之,又能教之。 由父传子,由于传孙。 绵绵联联,以至今日,厥德茂矣。 宜当血食此地,而庙貌不立于城阈。 乃至斯民凭假它祠,以崇敬奉此。 殆畴昔守职者之阙,吾敢不勉。 《祭法》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把典。 今福顺虽有功,异代事迹仅存,民弗敬慕,盖托子胥获享不替。 而武氏名字功德,阙然堙灭,无所考证。 使子胥不忘斯民,实鉴临之,则武亦安敢正宁而飨也。 礼固有以义起者,吾将请于天子,冀正英烈之号,以嘉庙额,而用丕承民志,殆或可乎? 武林元时敏曰:好恶靡常,莫能自克,惟民为然。 古之君子,因民所好之善而导之,反民所好之非而禁之。 好恶得正,而其治成矣。 郑人欲祀伯,有子产从而封焉。 邺人欲祭河伯,西门豹从而禁焉。 二子岂异意哉,顾民好恶有当否也。 今吾民愿祀子胥甚勤,是知有功之不可忘,而忠孝之可劝也。 因而导之,使成于善。 此所谓不严而治者,顾岂俗吏之所能为耶? 今公一举废事,而顺于民,安于神,又足为天下之劝。 三善备矣,不可不书也。 于是乎书。 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记。 春申君庙,在子城内西南隅,即城隍神庙也。 *《新庙记》云:蝤轩莅郡,十有一月矣。 猥以薄材,谬承重寄。 自淮服半刺,超为江南方伯。 郡领二十,地亘五千。 皇皇者华,几惭辉道;兢兢其志,常诫饮冰。 周爰咨询,申命行事。 损以惩忿窒欲,益以改过迁善。 豺狼拥路,埋轮以逐之。 骐骥伏栀,揽辔以骋之。 宣王化而尽觉风行,安心而不知日用。 宽猛相济,威恩兼洽。 长吏肃警,疆土义宁。 日月其除,冰霜再履。 始也,务不暇给。 今也,处有余闲。 别祈神仙,获岁丰稔。 乘公堂之宴,纵灵庙之游。 城不复隍,树先禁伐。 陬荒以毁,梁木小而摧。 乃喟然叹曰:神必依人,人兹望福。 依无所据,福安来哉。 昔越践灭吴,楚威灭越。 考烈王继立,春申君登相。 封江东之巨县,城吴墟为大都。 专主威权,救国灾患。 与赵、魏为四公子,招宾旅有三千人。 挤聘使之玳簪,夸上客之珠履。 王久无似〔嗣〕,君方患之。 琐兮李园,托其女弟。 既歆然而有妊,遂秘之以献王。 王乃殂落,子为君主。 毋望之人靡信,毋望〔无妄〕之祸遄兴。 舍人其亡,死士常侦。 棘门之下,蒿里相催。 天乎天乎! 胡宁忍此。 令尹多居郢国,假君〔恒〕守吴宫。 鸟焚其巢,何笑号之先后;蛟没其舳,系父子之沉埋。 夷尽其家,贼园之故。 一朝冀将灭口,千古犹为痛心。 今邦牧所居,使臣所理。 故宫之内,故事备闻。 于是大葺堂庭,广修偶像。 春申君正阳而坐,朱英配飨其侧。 假君西厢视事,上客东室齐班。 李园死士,庚方授戮。 仆夫闲骏,辰位呈形。 大雪久冤之魂,更申如在之敬。 家属穆穆,展哀荣也。 仪街肃肃,振威名也。 巨木拥肿而皆古,小栽青葱而悉新。 总之一门,是谓神府。 宜正名于黄相,削讹议于城隍。 昔韩整守吴,创吴伯之庙。 太史适楚,壮楚相之宫。 余固兼之,言可则也。 神有新宇,亨〔享〕之落之。 人有贞石,追之琢之。 我躬披文,纪之告之。 君宜密应,祐之福之。 初,余之拜命也。 表授广陵纠曹张颐、兵曹苏相为判官,安喜尉李岗为支使。 同郡旧知,精明深识。 异途新阁,历落瑰材。 三人冀有我师,四牡慎行尔职。 钦刷往贤之耻,叹垂后昆之裕。 长史宋尚,主臣余庆,祐岳良能。 司士杨彦琮,每忧司存,实称佳吏。 预乎作庙翼翼,观乎降神欣欣。 咸亦相因,斯焉附出。 唐天宝单阏岁除日,中散大夫、守吴郡太守兼江南道采访处置使、柱国天水赵居贞记。 郁史君庙,在太湖冲山中。 圣姑庙,在洞庭。 晋王彪二女,相继卒。 民以为灵而祀之。 《纪闻》石,唐人记洞庭山圣姑祠庙云:《吴志》,姑姓李氏,有道术,能履水行。 其夫杀之,自死。 至唐中叶,几七百年,颜貌如生,俨然侧卧。 远近祈祷者,心至则能到庙。 心若不至,风回其船,无得达者。 今每一日〔日一〕沐浴,为除爪甲,傅妆粉。 形质柔弱,只如熟睡。 盖得道者欤? 《辨疑志》云:唐大历中,吴郡太湖洞庭山中,有升姑寺,有升姑庙,其棺柩在庙中。 俗传,姑死已数百年,其貌如生。 远近求赛,岁献衣服、妆粉不绝,人有欲观者,其巫秘密不可。 云:开即有风雨之变。 村闾敬事,无敢窃窥者。 巫又云:有见者,衣装俨然,一如生人。 有李七郎,荒狂不惧程法,率奴客启棺观之,唯朽骨髑髅而已,亦无风雨之变。 二说今皆无考,姑存旧传云。 *皮日休:洛神有灵逸,古庙临空渚。 暴雨驳丹青,荒萝绕梁稆。 野风旋芝盖,饥乌街椒糈。 寂寂落枫花,时时斗鼯鼠。 常云三五夕,尽会妍神侣。 月下留紫姑,霜中召青女。 俄然响环佩,倏尔鸣机杼。 乐至有闻时,香来无定处。 目瞪如有待,魂断空无语。 云雨竟不生,留情在何处。 *陆龟蒙:渺渺洞庭水,盈盈芳屿神。 因知古佳丽,不独湘夫人。 流苏荡遥吹,斜岭生轻尘。 蜀彩驳霞碎,吴销盘露匀。 可怜飞燕姿,合是乘鸾宾。 坐想雨烟夕,兼之花草春。 空登油壁车,窈窕谁相亲。 好赠玉条税,堪携紫纶巾。 殷勤拨香池,重荐汀洲蘋。 明朝动兰楫,不翅星河津。 灵祐〔姑〕庙即慧感显祐善利夫人庙,在能仁寺内。 夫人陆氏,梁街尉卿僧瓒之女。 僧瓒舍宅焉寺,夫人就居之,是为重玄寺。 寺(僧)祀夫人为伽蓝,神号圣姑。 元符元年,郡大旱。 通判祝安上摄郡,祷而应。 以其事辟,锡封慧感夫人。 郡人奔凑,致祷相与,社而稷之。 阖境祠庙,莫能尚也。 其节次加封及始末灵感之迹,具诸记中。 *《碑阴记》:元符元年,岁在戊寅夏,吴中大旱。 遍祷群祀,略无应者。 是岁高田不获,人多暍死。 负贩之民,皆舍其业,而以售水自资。 涉冬,至二年春夏之交,舟车益不通,百货涌贵。 城中沟浍堙淤,发为疫气。 通判军州事、朝请郎祝公,适领郡事。 乃用故事,早暮分祷于所宜祀者。 一日会承天寺,客言:此乃梁街尉卿陆僧瓒,舍其第为之,昔号广德重玄寺。 陆卿有女子不嫁,经营其事。 既死,祠于寺之东庑。 开宝中,吴越忠懿王朝京师,道出吴江,大风几覆舟。 见女子拯之,自言重玄寺之神也。 本国加封号感应圣姑,今里中事之甚敬。 公闻即谒,且言明日致祷。 既归,宿斋于厅事,举家沐浴蔬食,相约得雨而后复膳。 黎明,躬至祠下,再拜而言曰:郡承连年之旱,流亡疾诊,相乘而作。 农事失时,岁且大饥。 虽某有罪,获戾不逃。 然将为国家之忧,神其哀之。 能即致雨,尚可救也。 屏息听命。 寺僧献兆曰:神告即雨。 众甚不然。 怃然而退,憩于斋堂。 左右告曰:天油然作云矣。 未及命驾,注雨应至。 老幼欢呼于道,至有不忍以簦笠自庇者。 即日盈尺,阖境告足。 白尔有请必应,如取所寄。 邦人无复水旱之忧,岁大有年。 乃具事白于外台,使者以闻。 诏书褒美,特封慧感夫人,秩视公侯,列于典祠。 按陆氏得姓于齐宣王之少子。 至汉有字伯元者,仕为吴令,迁豫章都尉。 既卒,吴人思之。 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家焉。 伯元生襄贲令盱,眙盱生本州从事鸿,鸿生渤海太守建,建生本州从事晔,晔生御史中丞京兆尹璜,璜生弘农都尉文,文生亲,亲生颍川太守尚书令闳,闳生桓,桓生扬州别驾续,续生褒,褒生吴城门校尉纡,纡生九江都尉、太学博士骏,骏生选,选生尚书瑁,瑁生颖,颖生海隅令濯,濯生汉公,汉公生冽,冽生本郡从事元之,元之生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英,英生晋侍中太尉、兴平康伯玩,玩生五兵尚书侍中始,始生秘书监侍中万载,万载生末东阳太守子真,子真牛齐南兖州刺史惠晓,惠晓生梁太常卿倕,任生街尉君。 凡二十八世,冠冕不绝,皆有才德,名在史册。 自兴平康伯至秘书监,父于兄弟,五世内侍,嘉祥积庆。 挺生夫人。 惟夫人:其生也,精修正洁,人清净海。 其殁也,通于神明,有感斯应。 故能致朝廷报称之礼甚厚。 既以诏书刻于行,将求老于文学之士为之记,以傅不朽。 搢绅耆老,且请摭其概于碑阴。 乃为之叙云:戊尝闻朝请公元祐间以奉议郎知稿城。 雨暴滹沱河,水盛漂泛。 林木室卢,蔽川而下。 水及城门雉堞,凛然将决,老弱皇恐奔溃。 调急夫,督水工,雨且不止,人无所施其力。 公乃朝服,涉泞立于堤上,鞠躬申祷,水溢堤坏,相去数尺。 吏民救止,公坚立不动。 以笏叩头,愿以身任责。 于是雨小止,水波稍回,河流遂复。 其所溃陷之地,明日复为平陆如故。 使者方欲言诸朝,会公秩满请罢,遂已。 北方之人,至今能道其详。 惟公忧国爱民,所至以诚心格物如此。 是可书也,故附于左。 元符三年,岁次庚辰秋八月乙未朔十日甲辰,布衣林戊记。 天王堂在子城西北隅。 虽一小庙,盖古屋也。 建炎狄难,盈城宫室,悉为煨烬。 惟郡南觉报小寺,以旁酋营幕所寓,不及毁。 而此堂归然独存,郡人至今敬之。 发布时间:2025-08-20 15:50: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