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十三 内容: 祠庙下包山庙,在吴县西南一百里。 土山卜将军庙,在昆山县。 顷于山下菜圃朱四家得断碑云:唐卜府君墓,府君讳真。 碑字虽漫漶多阙,文尚可辨。 然无将军之号。 三高祠,在吴江县垂虹桥南,即王氏腥庵之雪滩也。 昔堂在垂虹南圯,极偏仄。 乾道三年,县令赵伯虚徙之雪滩。 三高者:范蠡、张翰、陆龟蒙也。 此祠人境俱胜,名闻天下。 *祝镒《三高祠记》:《易》称知几其神乎。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须之则后矣。 是维成功之下,不可以久居;亡道之人,不可与久处;兵乱之世,不可以苟仕。 知斯三者,则知几矣。 迟之其殆危乎! 昔者越相范君,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逾二十年。 灭吴霸越,用复会稽之耻。 谓大功之下,难以久居。 暨还返国,遽书谢王去之。 乘轻舟,浮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而大夫种,沈吟不时决,卒用诛死。 厥后七百有余岁,晋有张季鹰,自吴入洛。 方时,齐王(冏)专朝怙已。 署君东曹掾,君知其不终,难与独处。 慨千里之羁宦,临秋风而长怀。 托兴菰鲈,促驾告归。 无何冏败。 又后五百有余岁,唐有陆鲁望。 当咸通、乾符世,寇乱方殷,隐身自放。 扁舟蓬席,修然笠泽、甫里间,时号江湖散人。 辟署无所从,征命无所答。 优游自终,竟全乱世。 如三先生,可谓知几君子哉。 虽地异时殊,默语不同。 然其去自全,咸遂其高嫩均也。 吴江邑地,濒带具区。 旧有长桥,横绝江湖之间。 修槛浮梁,植立干柱。 电埏濎滢,蜿如长虹。 巨浸浮空,涵泳星日。 包山、洞庭,如在天外。 风帆岛树,灭没烟际。 东西行者,以为三吴游观之伟。 好事者又写鸱夷子皮之像,配以江东步兵、甫里先生,立祠桥梁之上,榜曰三尚。 盖其平生所游居也,贞风素烈,尚凛然湖山,可想闻而概见。 岁庚申秋七月初吉,括苍祝镒与大梁人赵九龄,置酒桥亭,悲歌望远,举觞骊江。 慷慨言曰:去危即安,夫人而愿之。 然皆反焉者,何哉? 知几者鲜也。 虽并世同交如大夫种,功非不多也。 顾常侍,材非不周也。 鹿门子,学非不挟〔瞻〕也。 或死忧而(受)辱,何也? 居成功,处亡道,仕乱世,龟勉畏去。 奈何乎识之卑也,知几远矣。 惟鸱夷子,道大功宏,百世师仰。 而张、陆二子,羸然山泽之臞像,而配之几不伦矣。 岂不曰:亟隐亟去,身名俱全,以是为同。 曰三高云者,岂且异称哉。 后之君子,苟宠禄之是耽。 发机之祸,忽忘不戒。 闻三高之风,仰三高之像,庶少警乎。 不然,涉斯流也,登斯梁也,其无愧乎? 后将有悔乎,其无悔乎? 始桥之置,于庆历岁中。 建炎初载,胡寇南牧,并及祠宇,火之无余。 后六年,当绍兴癸丑岁,今吴郡杨君同与今御史单父祝君师龙为邑尉,盖因其废址,实创而新之,复立祠如故云。 谨记。 *范成大《三高祠记》:乾道三年二月,吴江县新作三高祠成。 三高者,越上将军姓范氏,是为鸱夷子皮。 晋大司马东曹掾姓张氏,是为江东步兵。 唐赠右补阙,姓陆氏,是为甫里先生。 三君生不并世,而鸱夷子皮,又尝一用人之国,功大名显而去之。 季鹰、鲁望,萧然臞儒。 使有为于当年,其所成就,固不可喻度。 要皆以得道见微,脱屣天刑。 清风峻节,相望于松江太湖之上,故天下同高之。 而吴江之人,独私得奉当日,以夸于四方。 若曰,此吾东家丘云尔。 邑大夫趟伯卢〔虚〕,以故祠倡陋,将改作。 乡老王份献其地雪滩,乃筑堂其上。 告迁而奠焉。 且属石湖范成大为之辞。 噫! 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今乃自放寂寞之滨,掉头而弗颤。 人又从而以为高,此岂盛际之所愿哉。 后之人高三君之风,而迹其所以去。 为世道计者,可以惧矣。 至于豪杰之士,或肆志乎轩冕,宴安留连。 卒悔于后者,亦将有感于斯堂。 而成人何足以述之? 然屈平既从彭咸,而桂丛之赋,犹招隐士。 疑若隐处林薄,不死而仙。 况如三君,蝉蜕溷浊,得全于天者。 尝试倚楹而望,水光浮天,云日浮上,风帆烟蓬,飘忽晦明,意必往来其间。 成大亦何足以见之,姑效小山作歌三章以招焉。 遂从而歌之曰:若有人兮扁舟,抚湖海兮远游。 众芳媚兮高丘,忽独君兮不可留。 长风积兮浪波白,荡摇空明兮南极一色。 镜万里兮鞭鱼龙,列星剡剡兮其下孤蓬〔篷〕。 眇顾怀兮斯路,与凉月兮人沧浦。 战争蜗角兮昨梦,一笑水云得意兮垂虹。 可以仪棹仙之人兮寿无期,乐哉垂虹兮去复来。 载歌曰:若有人兮横大江,秋风起兮归故乡。 鸿冥飞兮白鸥舞,吴波鳞鳞兮而在下,嗟人胡为兮天地四方,美无度兮吾之土。 脍修鲈兮雪霏,登菰莼兮笔之。 水仙缤兮胥命〔命胥〕,君可望兮不可追。 俯倒景兮挥碧寥,娱燕息兮江之皋。 缘蘋堂兮庑杜若,一杯之酒兮我为君酌。 又歌曰:若有人兮,北江之渚,披云而曦兮顾〔颊〕烟雨。 菊莎兮杞棘,岁畹晚晚兮何以续君食。 仙〔偭〕五鼎兮腥腐,羞三泉兮终古。 千秋风露兮归来故墟,月明无人兮苍古与语。 牛宫洳兮生蒲荷,潮西东兮下田一波。 访南泾兮邻曲,山川良是兮丘珑多稼。 九畹兮今其刈,聊舂容兮兹里。 是岁六月既望,书遗邑人,使习以侑祠,伯卢〔虚〕请遂以为记。 *程俱《三高堂诗序》:虫墓位越相,禄万钟,去之如涕唾。 则后世角毛铢之得,冒坎擭而不省者,可以少沮,翰进退无必,随时而保身。 则出处之意,得托菰鲈以示好,又何深哉。 龟蒙江湖一匹夫,然于其不合,(视)亭势位无加也。 其交如皮日休,终见(污)于贼巢。 彼独挺然玉峙,无一衅可指摘。 与夫攫。 金挟炭之夫,盖万万矣,夫左手据图籍,右刃掠其吭,虽冥蠢不为也。 揣是而求之,轻重得矣。 然世固有抱利权,逐势位,死不反顾,为天下僇笑者,几何人哉? 其于轻重(之)思,是又出冥蠢者之下也。 然则是三子者,祠而旌之,(固〕可以训。 元符二年,吴江(既)立三子者像。 明年三月甲子,安于祠堂,令(与)僚佐拜而奠之。 某谓(俗)奔竞久矣,冀得守道自重,确乎不可拔。 足以风百里而驱天下者,将矫浮俗而归之,庶几清节之为贵。 无〔岂〕望之而未见,抑有之而末闻邪? 今居是邑,仰三子之志意。 其知时而退,不迷于出处之道,盖君子之所悦闻也。 凡我同志,其系之以诗。 *李华《鸱夷子皮赞》:龙蟠幽谷,非时则伏。 蝉蜕高枝,饮露而飞。 进如风行,退若云归。 冥冥其几,赫赫其归。 于粤霸兴,强吴荡夷。 功成不居,先生得之。 苏轼《书三贤画诗》: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 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 右范蠡。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右张翰。 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 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右陆龟蒙。 焕灵庙,在常熟县破山。 唐咸通中所建龙堂也。 本朝政和二年,赐今额。 五年,加赐宣惠侯。 *《笼堂记》:礼,山林、川谷、丘陵,能生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若然者,龙亦能为风雨,见怪物,则其泽之在民厚矣。 神而祀之,又宜矣。 常熟,泽国也。 风雨怪物,日作于民。 有在其地者,苟祀之,至被其利。 汜之不至,民受其祸。 汝南周君为令之初年,夏且旱,萦其神于破山之上,果雨以应。 君曰:受其赐,徒萦以报,不可也。 于是命工以土木介〔肖〕其像,为室以荫之。 著之于典,用洁其汜。 于是风雨时,怪物止,水早不为厉,连岁以穰。 其神之泽乎,君之祀乎? 凡雩者,《春秋》之道皆书之,勤民之祀也。 君为其祠已,乞文其事。 日休嘉其为志在民,故从之。 咸通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前摄岭南东道节度巡官、试秘书省校书郎皮日休记。 *《新建焕灵宣惠侯庙记》:政和二年,漕台以常熟龙祠祈祷感应之实问于朝。 越明年,制曰可。 宜赐焕灵庙为额。 邑人以爵号未崇,无以昭神贶。 后二年,县以状列于府,府言于部〔郡〕刺史,遂复保奏焉。 制曰可,特封宣惠侯。 于是县大夫率佐官只奉休命,宣于祠下。 而邑之士女云集,将退,咸告丞鲁詹曰:侯之庙宇,君与县大夫谋之。 侯之封秩,君与县大夫请之。 今堂宇将毕,而纶诰适班,盍记之以侈其事? 惟侯之祠,旧在破山兴福之涧上。 父老相传,其诞育之异,肇自梁武之初。 我宋龙兴,妙选守令,为民师帅。 太平兴国中,蒋侯文惮来宰是邑,距天监几五百岁矣。 时积潦泛涨,躬于侯。 不移晷,云敛而霁,岁则大获。 乃迎侯与圣母之像,归于顶山寿圣之西偏。 是日白龙示见,盘旋冢上。 彩云之瑞,耀山间。 迄今又几一百有四十载矣,邑人乃相与作庙于山腰龙池之上,侯之先垄在焉。 经历若是之久,始克成兹。 岂偶然哉。 佳城峨峨,方沼艳艳。 峰峦叠秀,回抱如翼。 长江浩荡,沃野曼衍。 左则福岭、狼岩,右则虎丘、昆玉。 遥岑寸碧,列岫横翠。 云烟之祥,疑在仙岛。 气象之伟,实冠吴中。 观侯之初以神力迁葬,而阴阳家流,咸谓胜地。 今新庙奕奕,实下瞰焉。 庸讵知其非侯之意哉。 政和五年十一月庚辰既望,侯之告下。 十二月朔,庙前后殿成。 若门墉廊庑,盖将有待于来者焉。 政和五年十一月日,文林郎、知平江府常熟县丞鲁詹撰。 东岳庙,在常熟县福山镇。 *《重修岳庙记》:维我宋真宗皇帝,东幸泰山,告功于天。 大修封惮,礼泰山之仲。 显册褒嘉,位号崇隆。 得非卫社稷,福生灵,运功烈于冥冥之际,宜有所报称欤? 是故四方万里,不以道涂为劳,注奉祠事。 往往规模岱岳,立为别庙,多矣,然未有盛于姑苏之福山也。 福山庙,经始于至和之中,垂六十年。 楼殿门廊,并诸从舍,巍然而轮奂。 江淮闽粤,水浮陆行者,各自其所有,以效岁时来享之诚。 上祝天子万寿,且以祈丰年。 以后保其家,凡有求必祷焉。 率以类至,号曰会社。 箫鼓之音,相属于道,不知几千万人,不及之乎太山,则之福山焉。 福山临江海上,归焉蓊郁,冈峦环回,殆亦胜地。 父老云:肇祀之口,有幅画乘潮水至,乃岳神像也。 居民得之,钦事而加信焉。 山初号覆釜,盖因其形似。 后易名福山,庙据其上。 遂为远迩祈福之地。 政偶然哉。 政和七年八月乙亥,乡贡进士昆山魏邦哲记。 阳山灵济庙,在澄照寺傍,白龙母庙也。 无碑碣可考。 有僧祖照者,以父老相阵,述其事于壁云:东晋隆安中,山下居民缪氏,家有女,及笄出行。 风雨暴至,天地陡暗,避于今所谓龙塘之侧。 俄有一白衣老人,语女曰:氏族焉谁,居何所? 女答姓缪。 指山之西曰:我家舍于阳山三峰之下,家有父母。 老人曰:天色如此,吾无所归。 欲假馆,待旦而前,可乎? 女曰:当告父母。 老人强之再三,遂首肯。 语竞,遽失老人所在。 女归有妊,父母恶之。 逐出,丐食邻里。 明年三月十八日,至今所谓龙冢之上,产一肉块。 居民怪之,惊弃水中。 倏焉,块破化而为龙。 夭矫母前,若有所告,其母惊绝于地。 即有风雨雷电,飞沙折木,咫尺不辨人物之异。 既开霁,但见白龙升腾而去。 众乃厚葬其母,自后累降巫语,始祠之于山巅。 而雨阳失候,祈祷必应。 太平兴国问,建庙于山南曹巷。 熙宁九年,迁于澄照寺之东隅。 建炎间,主僧觉明复一新之。 相传龙子分职潇湘,每岁是日,必归山间。 风雨凄冷,人以为龙子诞日云。 过是,山中方有春意。 其去也,或变怪之状,见于云间。 绍兴十九年六月某日,犇云叆叇,起于是山。 俄顷,盲风骤雨大作。 龙自郡城过,卷去女墙数百丈。 居人余氏家小亭,吸入云中。 及有负贩者,被吸复堕,而无伤焉。 又云:昔有白须老人,至镇江江步买船。 自云后〔从〕长沙来,与船人钱十千,先付五千,余钱约至苏州阳山看亲处还。 登舟,即令篙工悉睡,日暮抵许市〔浒墅〕上岸去,盖已三百六十里矣。 舟人至山下寻觅,值风雨大作,避于庙中。 于像前得钱五千,方悟神龙之归,乃以钱设供僧,辞谢而去。 比岁,祈龙母屡应。 大吏以闻,绍兴二十九年四月,诏赐灵济庙为额。 乾道四年。 告下,封显应夫人。 灵济庙,在府东南,旧五龙堂也。 淳熙十年秋,大旱。 郡守耿秉,即设厅作祈雨道场,设行雨龙王位于东西序。 有蜥蜴见于香案果钉之上,蜿蜒不去,终日云阁,秉以杯交祈之,若有灵异,已而大雨三日。 具以事闻,诏赐灵济庙焉额。 *甫里庙,甫里在长洲县东南五十里。 乡人祠陆龟蒙于此,至今不废。 *黄姑庙,在昆山县东二〔三〕十六里。 地名黄姑,父老相传,尝有牵牛织女星精降焉。 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 乡人异之,为立祠。 旧列牛、女二像,后人去牵牛,独祠织女,祷祈有应。 岁七夕,乡人醵集庙下占事,无毫厘差。 旧有庙记,今亡之。 案《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讹焉黄姑。 然《古乐府》有云:黄姑织女时相见。 李太白诗: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则指牵牛为黄姑。 李后主诗乃云: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又以织女为黄姑。 事久愈讹矣。 发布时间:2025-08-20 15:52: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