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二十五 内容: 人物六杨收,字藏之。 父遗直,客死姑苏。 收七岁而孤,遂居吴。 处丧若成人。 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 善属文,所赋辄就。 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 懿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子钜,散骑常侍。 鳞,户部尚书。 *徐修矩,吴人。 仕为恩王府记室参军。 奕世才贤,承家介洁。 守世书莴卷,优游自适。 有潮田五万,步草屋十数间,不复出仕。 皮日休尝就借书读之,与任晦同时。 日休与陆龟蒙作二游诗,谓修矩与任晦也。 *任晦,吴人。 仕为泾县尉,退居里中。 有深林曲沼,危亭幽砌。 池中又为岛屿,修篁嘉木,掩映隈奥。 晦资高放寡合,好奇乐异。 喜文学名理之士,得顾辟疆旧圃以居云。 【《松陵集》】*孙发,吴人。 举百篇科,皮日休赠以诗云:百篇空体喧金屋,一日官街下玉除。 陆龟蒙亦云:直应天授与诗情,百咏惟消一日成。 其见推当时如此,后未有继之者。 *皮光业,字文通。 父日休,为苏州从事。 光业生于苏,十岁能属文,钱武肃王缪辟以为属。 吴越国建,以为相教令,仪注多其所定。 美容仪,善谈论,若神仙中人。 【《吴越备史》】*殷宅,字昌从。 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 弱冠游太学。 籍甚公卿间。 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趣装东归,侍母居吴郡。 吴中士大夫得从之游者,乡党以为荣。 采访使李希言辟为从事,奏授试昆山尉,不就。 子侑,遂显宦。 【《冯宿集》】*吴仁壁,大顺中及第。 喜属文,精星学及黄白术。 初学于庐山道士,数年,其师曰:能罢卷学仙乎? 仁璧固陈求名之志,道士曰:一第取之拾芥耳,但它年从宦,勿干英雄。 仁璧既成名,钱武肃王待以客礼。 访以天文,固辞非所知。 欲辟幕职。 又以诗辞。 及秦国夫人薨,武肃具礼币请为志,又不从。 遂为钱氏所害。 其女亦善星学,仁璧被系,女仰瞻而泣曰:文星失位,大人其不免乎。 【《备史遣事》】*温讷,苏州人。 吴武忠王杨行密时,为大将刘威幕客。 行密卒,威为帅府所忌。 或谐之于徐温,温将害之。 讷说威曰:公受谤虽深,反本无状。 若轻舟人觐,则嫌疑皆亡矣。 威从之,温果待威甚恭。 威得远镇,讷之力也。 *司马福,郡人。 始隶吴越王水车。 淮人围姑苏,置栅环城,内外阻绝。 王遣救兵至,莫知城中音问。 福能水中行,总帅因遣入城。 淮人设网,县铜铃铁鳞,过之必觉。 福以巨竹触网,淮人闻铃声,亟举网,网举而得度。 或浮水上,则戴萍荇而行,因得人城。 既而复出,凡在水中三日。 及救兵与城中弓矢相应,淮人以为神,军中皆服。 福奇才,进官都指挥使。 吴越王城吴江,置军镇,命福主之。 许老于职,至国初不绝。 【《备史遗事》】*丁偃,苏州进士。 试迩英延讲艺诗云:白虎前芳掩,金华旧事轻。 天心非不寤,垂意在苍生。 有古诗讽谏之体。 偃是岁奏名甚高,御前下第,自是二十年始及第。 【《温公诗话》】*郑夷甫,郡人。 少登科,有美才。 嘉祐中,监高邮军税。 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 推夷甫命不过三十五岁,感叹叵堪。 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 久之,润州金山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问化去。 夷甫问之,喟然叹息: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哉! 乃从佛者授《楞严经》,往还吴中。 岁余,忽有听见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 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 后调封州判官,预知死日,先期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诀,及次叙家事备尽。 至期,沐浴更衣。 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 夷甫至其间,亲督人洒扫及焚香。 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 家人奔出呼,已僵立。 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 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堵墙,明日乃敛。 高邮崔伯易为《墓志》,略叙其事。 【《墨客挥犀笔谈》】*谢涛,字济之,淳化三年进士。 幼奇敏,讲学阳山澄照寺。 吴令罗处约,长洲令王禹偁,皆与定交。 处约谓禹偁曰:济之扬摧天人,吾曹敌也。 由此声名益显。 真宗即位,锐意人物,内出涛等二十四人治状。 会京东强寇起,召知曹川,历三司判官、两浙转连使、直昭文馆、知越州、权西说留司御史台,就拜秘书监。 朝廷嘉其恬退,擢太子宾客。 其为侍御史,清静端介,百辟望其风采。 及分务,悉屏去外累,不复亲笔砚。 曰:佚我以老,日阅旧史一卷,以代宾话。 弟炎,有文名,与卢植齐名。 时谓之卢谢。 *谢绛,字希深,涛子。 祥符八年进士,召试馆阁校勘。 上疏言:国家当以土德王天下,又言真宗当配上帝,议不合。 河决滑州,又言灾异众多,宜深自引咎,损膳于朝。 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以休息天下。 又请罢内降诏令,皆由中书枢密院而后施行。 因进圣治五箴,迁知制诰,出知邓州卒。 子景初、景温、景平、景回。 *龚识,给事中真〔慎〕【正字犯孝庙讳嫌名】仪之子,端拱元年进士。 大中祥符间,翰林学士李宗谔荐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 本朝袭唐制,御史不专言职。 至是始择学术醇正,操履端方,可纲纪朝廷者,俾人台言事,识始被选。 后以目疾求退,除检校司封郎中、平江车节度使。 本朝吴士登科者始于识,今府学先达题名以识为首。 识之后,有宗元等列于后。 其家至今居昆山黄姑,犹藏其登第时金花榜帖。 乃用涂金黄纸,阔三寸,长四寸许,大书姓名,下有两知举花押。 又用白纸作大帖,如药帖状,贮金花(榜)帖于中。 外亦书姓名二字,盖以此报其人也。 自唐以榜帖相传,而世少见其制,故附于此。 丁谓,字谓之,长洲人。 少与孙何善,袖文谒王禹僻,大惊重之。 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世谓之孙丁。 淳化三年,进士甲科,累迁夔州路转运使。 蛮酋为寇,谓谕以祸福,蛮感泣,作誓刻石立境上。 五年不得代,诏举自代者,乃入为三司盐铁副使。 大中祥符五年,参知政事。 九年请外为平江军节度使,知升州。 天禧初,复参政,改枢密使,代寇准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空晋国公。 仁宗即位,进司徒侍中,为山陵使,授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又贬崖州司产参军,在崖五年。 累徙光州,授秘书监致仕,卒年七十二。 谓机敏有智谋,文字累数千百言,经览辄诵。 善谈笑为诗,至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 尝建乡郡节钹,以至宰相,国朝,吴人至相位者始于谓。 又尝为乡里请于朝,特免丁钱。 乡人至今德之,祠于万寿寺。 *许洞,字洞天,吴县人。 父仲容,太子洗马。 洞疏隽,幼习弓矢击刺;长折节励学,精《左氏传》。 咸乎三年,第进士。 为雄武军推官,谐府白事,有停踞坐不起,即移书责知州马知节。 知节怒劾之,除名归吴。 所居常植一竹,以表特操。 吴人至今咏之曰:许洞门前一竹竿。 日以酣饮,尝从民坊赏酒,大有所负。 一日忽书壁作酒歌数百言,人争往观,其酤数倍。 景德中,献所撰《虎钤经》。 应筹策科,报罢。 封太山,祀汾阴,献《三大礼赋》。 卒于乌江主簿。 *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有老成体。 其师潘阎,携以见长洲令王元之、吴县令罗思纯。 以所作贽二令,二令名重当时,疑所蛰假手,未之信。 因试之,与之联句,略不淹思。 思纯曰:无风灯焰直,少逸曰:有月竹阴寒。 元之曰一回酒渴思吞海,少逸曰:几度诗狂欲上天。 凡数十联,皆敏妙。 二公惊异,闻于朝,赐进士及第,官止尚书员外郎。 【《续归田录》】*祝庶几,郡人。 通象纬之学,累赴乡举,不中第。 景德中,求试所习,以为司天灵台郎。 *徐祐,字受天。 擢第为吏,以清白称。 庆历中,屏居吴下,日涉园庐以自适。 终左官员外郎,年七十五。 *郑戬,字天休,吴人,居皋桥。 九岁而孤,长客京师,师事杨亿。 天圣三〔二〕年,进士第三。 累历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 戬强敏善听决,假贷捆民,绳治豪宗大姓。 流奸吏冯士元于海岛,执政盛度、程琳皆坐黜,朝议畏其激核。 康定元年,同知枢密院,出知杭州。 发丁数万,开辟西湖,民赖之。 历陕西四路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使,行边至镇戎军。 天寒,与将佐置酒。 会塞尘起,有报西戎至。 戬云:此必川兵〔将〕按边回耳,非贼骑。 已而果然。 以资政殴大学士知并州,时契丹与元吴交恶,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 上问,戬对:戎狄相攻,中国不足忧。 仁宗尝曰:戬气质英豪,朕欲为相,故屡试于外。 寻焉宣徽北使院、检校太保、奉国军节度使。 卒年六十三,赠太尉,谥文肃。 *吴感,字应之,以文词知名。 天圣二年,省试第一。 九年,中书判拔萃科,仕至殴中丞。 子纯,文行亦高,乡人目曰吴先生。 *元绛,字厚之,居带城桥。 天圣五年进士,屡典大藩,以文章政誉名一时。 神宗欲选翰苑之才,王荆公曰:有真翰林学士,恐不能用尔。 遂自外召人翰林,未几,参知政事,事详在国史。 后以太子少保致仕,还吴中,与程公关诸公为九老会,乡人号其居日兖绣坊。 卒年七十余,有《玉堂集》三十卷。 *程师孟,字公辟,郡人。 其高祖思,为钱氏营田使,遂居吴。 师孟居南国〔园〕侧,号昼锦坊。 景祐元年,举进士。 累迁判三班院给事中、判将作都水监,历知楚、遂、洪、福、广、越、青州。 为政简而严,割烦制剧。 才刃有余,罪非死者,不以属有司,狱每为空。 宽猛得中,所至人悦。 性乐易纯,质言无隐情。 喜为诗,效白乐天而尤简直。 至老不改吴语。 累官光禄大夫,致仁,年七十八。 乐圃朱先生伯原,少许可,言师孟为政,则曰:虽韦丹治豫章,孔戮帅岭南,常衮化七闽,无以加也。 天下以为才,卿吏师米芾亦云:广平公以文学登科,以政事跻显,以言语出疆,以恬退告老,足之所及,功利蔚起云。 有诗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 *卢秉,父革,本德清人。 举神童,庆历之后,累历监司,有声。 请郡自效,神宗嘉其恬退。 未几。 告老。 累进太子宾客,官制行累,改通议大夫。 退军腾吴,年八十二。 今卢提刑桥,因其宅以名,其家遂为吴人。 秉,皇祐元年进士,元丰中为发运使。 父革退老于吴,秉每岁上计,必请还乡省侍。 后帅泾原,恳辞归养。 手诏慰勉,时以为荣。 *龚宗元,字会之,慎仪之孙。 幼颖悟绝人,读书虎丘,为乡贡首选,天圣五年擢第。 范文正公谓之曰:君器业清修,它日必为令器,谨勿因人以进。 宗元后登朝,未尝游公卿门,文正之教也。 终都官员外郎。 宗元始以都官分司南京,谢事。 取白居易诗作中隐堂,语在《园亭》条。 子程,孙况,皆继登科。 *龚程,字信民。 刚正自守,不怵于祸福。 力学,排异端。 家不设佛老像,祭祀不焚纸钱。 读书南峰,攻苦食淡。 遂博极群书,乡人号有脚书厨。 熙宁六年,第进士,终桐庐令。 子况。 *龚况,字浚之,崇宁五年进士。 入馆,以学术文章,与苏过在朝俱知名,时号龚苏。 用宗元中隐故事,自号起隐子。 终祠部员外郎。 有《起隐集》三十卷。 *孙载,字积中,昆山人。 曾祖汉英,仕钱氏为苏州昆山镇防遏使,遂为县人。 载治乎二年,第进士。 历广东、河北、淮西使者,知海、沂、婺、亳州,治务大体,时号循吏。 以尝荐元祐党人,遂丐归。 一日,遍谒先珑,及尝与往来者,呼妻子与诀。 间日,早晏,盥手焚香而逝,年七十五。 *丁骘,吴人。 元祐中,尝为左(正)言。 五上章,论何正臣治狱残酷,巧诋刻深,甚于罗织党锢。 事载国史。 *侍其沔〔沔〕,字国纪,上世自高密徙吴。 学贯穿经传,与人交,如淡薄。 遇其急,奋义以往,不避艰险。 五举礼部,退为乡先生。 治平三年没,门人弟子相与议其治行,谧曰夷晦先生。 滕元发志其墓云:士生斯世,有进取出力,得时行道,功烈被于民者。 有行义修洁,退而讲学,为一乡之善士者。 斯二者,用舍不同,要皆天下之强立君子也。 盖士,盖指沔〔沔〕。 其慕尚之如此。 *秦希甫,字辨之,郡人。 元丰二年进士,元符中,为陕西转运判官。 奏王瞻、王厚取邈、川、青、唐府库物,因此致变。 又言河州至湟州,道路险厄,往者如赴死所。 湟州本温溪心故地,当求温氏之后,立为屏辅,皆在可弃。 崇宁初,党论起,言者以弃地为罪。 降官,入党籍。 *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人。 父参,尝守郡。 谢事,因居天庆观之东,有贤德名。 【事具七桧堂条下。】清臣,天圣二年举进士第二,签书苏州观察判官,累迁修起居注,三班盐铁院。 上疏论地震,荧惑犯南斗。 因讼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齚舌。 行将二年,人主当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 出为两浙运使,豪右田据上游,水不得泄,民不敢争。 清臣请疏盘龙汇沪渎港入于海,民赖其利。 擢三司使,编前后诏敕,使吏不敢欺。 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历江宁、邠、澶、青、永兴、河阳诸郡。 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 天资爽迈,遇事敢行。 数上书,论天下事。 其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 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钱象先,字资元,郡人。 中进士高第,宰相吕夷简荐其经行,为国子监直讲。 历大理少卿、三司判官、河北、江东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尚书刑部侍郎,又历知河中、河南府许、颍、陈、蔡、毫州,以吏部侍郎致仕。 象先长于经术,仁宗留神经艺,象先以古学进勉〔侍〕。 间有顾问,依经以对。 因以讽论政事时务,有启迪献纳之益。 留侍经筵,前后十五年。 又通刑名之学,所尚详平。 又以犯敕者重,犯令者轻,请移敕文人于令者甚众。 又省去许捕之条百余,其持法近厚如此。 修敕成,例赐勋爵,独赐三品服。 仁宗谓辅臣曰:象先以孝闻,有母八十岁,以此慰其母心。 熙宁九年卒,年八十一。 *滕甫,字元发。 避高鲁王讳,以字为名,更字达道。 本东阳人,范文正公父之甥,教以为文。 文正为郡,安定胡先生翼之,亦居郡中,甫来从学。 廷试两为第三,孙沔一见曰:后当为贤将。 一累迁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历开封、真定府,郓、许、秦、定、青、扬、邓等州。 终龙图阁学士,谥章敏。 甫慷慨豪迈,不拘小节,近世名将无及者。 葬阳山,子孙遂为吴人。 *蒋堂,字希鲁。 本宜兴人。 徙于苏。 祥符五年进士,任侍御史。 论禁中火,宜责躬修德,不必归咎宫人。 郭皇后废,极论不可。 出为淮南发运使,荐部吏二百员。 累迁枢密直学士,历知应天、河中府,洪、杭、益、苏州。 后十二年,再守苏,遂谢事。 以礼部侍郎致仕。 家于灵芝坊。 【详见《园亭》门。】堂为人修洁,遇事不少屈。 好学,工文词,延誉晚进,至老不倦。 卒年七十五。 有《吴门集》二十卷。 其绝笔诗云:归来深隐太湖滨,天与扶持百岁身。 虽是浮云隔双阙,丹心爱戴在居亲。 忠厚之气,终始如此。 *陈郢,隐居里中,以琴书自乐。 丁晋公甥也。 欲荐以官,拒之。 《绩圃经》并其弟之奇谓之两高士。 父殿中丞质,亦以德行着称乡里。 *陈之奇,字虞卿。 曾祖赞明,事钱氏为中吴车节度推官。 所谓丁、陈、范、谢四长者。 之奇,天圣中礼部试第四,御试不得第。 居乡里十年,无仕进意。 母丁晋公之妹,晋公欲官之。 之奇兄弟,每力辞而勉。 使复应举,不得已复起,得及第。 李玮尚秦国大长公主,诏举经术仁义者,为陇西郡王宅教授。 数月告归,即致仕。 郡留其奏,不可。 时年未五十,未几,诏赐金钱,复起之。 卒不起,终太常博士。 之奇孝于亲,约于身,信于朋友。 笃行好学,知道心泊如,不为声利所迁。 其退归,与乡人同忧乐。 赴人之急,至于州县无所避。 州县以之奇至诚,亦不为疑。 平居静默,与人言忠孝立身,璺璺不倦。 人莫不以为君子。 每出,乘赢驹,坚巷小人见之,必敛然曰:此吾陈君子也。 四方贤士大夫至吴,必问陈君所在,争欲一见之。 王岐公闻其丧曰:吾尝与陈君相从于阊门之下,观其言,出入仁义之际,真君子哉。 乃为志其墓,而题曰:太常博上致仕陈君子之墓云。 *方惟深,字子通。 其先白莆阳徙吴,为吴下乡先生。 文学行义,与乐圃朱长文同,为一世所宗。 事具程俱所撰《墓铭》。 其略曰:子通,幼有称,乡贡为第一,试礼部不第。 即弃去吴下,有田一廛,与其弟躬出入耕获。 问则读书,至于黄帝、老、庄之书,养生为寿者之说,及西方别传,皆得其大指。 平居视之,犹木鸡也。 及其论议,古今道理,穷窍至到,确然莫能移。 常以雅道自娱,一篇出,人争傅诵。 王安石以谓〔为〕精诣警绝,元、白、皮、陆有不到处。 以韦布之士,闭关陋巷,而孝友清介之风,隐然称东南。 有司举贡籍,以年格应补军州助教者,就赐敕牒袍笏于其家。 得兴化军助教,拜受唯谨。 初,年四十无子。 其弟有子,以谓〔为〕吾先人有后足矣。 即屏居于外,预知死期,期至不乱,丧葬皆有治命云。 *杨懿孺,字彝甫,其先自浦城徙长洲。 以行义隐处,与方子通同,时号吴中二老。 事具程俱所撰《墓铭》,略云:吴郡有二老焉,或仕或不仕,皆隐者也。 居城之东北曰方公。 居城之东南曰杨公,即懿孺也。 懿孺少孤,力学言行,相顾朝无夕储,读书哦诗,泊如也。 神夷气昌,未尝有饥寒忧。 虽闾里不尽知其贫。 崇宁二年,特奏名,后调南昌主簿。 居一年,忽载妻子归吴下,且告老。 以承奉郎致仕。 平居直心自信,不知世间有倾巧事。 自未仕及老于家,不入州县,不事乡里请谒。 问一过所亲厚,岁不过数四。 虽尝出而仕,人犹谓隐者。 发布时间:2025-08-20 16:46: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