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二十九 内容: 土物上干将、莫耶二剑,皆吴王阖庐所佩。 干将,吴人,与欧冶子同师。 莫耶,干将之妻。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 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 干将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善为剑,闻于王。 王使作剑。 三月不成,其有意乎? 干将曰:吾不知其理也。 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 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干将曰: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 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 后世即山作冶,麻糸至蓑服,然后敢铸金于山。 今吾作剑不变化者,其若斯耶? 莫耶曰:师知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 于是干将妻乃断发翦爪,投于炉中。 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阳曰干将,阴曰莫耶。 阳作龟文,阴作漫理。 干将匿其阳,献其阴,阖闾甚重之。 会鲁使季孙来,阖闾使掌剑大夫以莫耶献之。 季孙拔剑之锷,中缺者大如黍米。 叹曰:美哉剑也。 虽上国之师,何能加之。 夫剑之成也,吴霸。 有缺,则亡矣。 我虽好之,其可受乎? 不受而去。 干将墓在匠门外东数里,承平时,人耕其旁,忽有青蛇绕足。 其人惊,遽以刀断之。 其前半跃人草中,不复见。 徐视其余,乃折剑一段。 至暮,欲持归,亦忽失之。 方惟深有诗具载其事。 【《吴越春秋》、《中吴纪闻》。】*属镂之剑,吴王夫差所以赐伍子胥者。 【《吴越春秋》】*吴鸿、扈稽二金钩,吴王阖闾所作。 阖庐既得干将、莫耶,复命国中作金钩。 令曰:能为善钩者,赏百金。 吴作钩者甚众,有人贪王重赏,杀其二子,以血衅金,遂成二钩以献,诣宫门求赏。 王曰:为钩者众,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 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衅成二钩。 王举众钩示之曰:何者是也? 钩甚多,形相类,不知其所在。 钩师向钩呼二子之名曰:吴鸿、扈稽,我在此,王不知汝之神也。 两钩俱飞著父胸,吴王大惊,赏百金,遂服钩不离身。 【《吴越春秋》】太湖石,出洞庭西山,以生水中者为贵。 石在水中,岁久为波涛所冲撞,皆成嵌空。 石面鳞鳞作靥,名弹窝,亦水痕也。 没人缒下凿取,极不易得。 石性温润奇巧,扣之铿然如钟磬。 自唐以来,贵之。 其在山上者名旱石,亦奇巧。 枯而不润,不甚贵重。 白居易品牛僧孺家诸石,以太湖石为甲。 宣和五年,郡人朱动造巨舰,载太湖石一块入京师,以千人舁进。 是日,役夫各赐银碗,并官其四仆皆承节郎及金带。 勔遂为威远军节度使,而封石为盘固侯。 动诛,余小石未献者留郡。 西河两傍,悉归张循王家。 比年,士大夫好石者多,山中人始以旱石加斧凿,作玲珑意。 又剜石面赝作弹窝纹,街不识者,或得善价。 其非巧石,但青白玉质,可作碑碣及瓮砌兜者,则出湖中之龟山。 莹洁可鉴,坚润如金玉,亦为天下之冠。 程俱所赋者是也。 *陈洙《太湖石赋并序》:客有嗜太湖石者,图其形示余,命为赋。 其辞曰:江之东,直走数百里,有太湖兮澄其清。 湖之浪,相击几千年,有顽石兮丑其形。 徒观夫风撼根折,波流势横。 神助尔怪,天分尔英。 骇立惊犀,低开昼屏。 素烟散而复聚,苍苔死兮又生。 譬夫枯槎浮天,黑龙饮水。 鬼蹲无状,云飞乍起。 稚戏携手,兽眠盘尾。 大若防风之骨,窍如比干之心。 密〔蜜〕房万穿,秋山半寻。 子都之戟前其镦,韩棱之剑利于铸。 若乃湖水无边,湖天一色。 露气晓蒸,蟾津夜滴。 伊尔坚姿,峭兮寒碧。 千怪万状,差〔盖〕难得而剖悉。 我将吊范蠡于泽畔,问伍员于波际。 原君厥初,何缘而异? 公侯求之,如张华之求珠。 众人献之,如卞和之献玉。 植于庭囿,视之不足。 噫! 尔形拥肿兮,难琢明堂之础。 尔形中虚兮,鸡刻鸿都之经。 用汝作砺兮,汝顽厥姿。 攻汝为磬兮,汝浊其声。 亡所用之,而时人是宝。 余独掩口卢胡〔胡卢〕而笑子之丑。 *程俱《太湖采石赋》:建中靖国元年,以修奉景灵西室,下吴兴、吴郡,采太湖石四千六百枚。 而吴郡实采于包山,某获目此瑰奇之产。 谨为赋云:吴吏采石于包山也,洞庭乡三老,趋而进,揖而言曰:惟古浑浑,物全其天。 金藏于穴,珠安于渊。 机械既发,削蚌椎矿。 不翼而飞,无陉而鹏。 刳山探海,阶世之竞。 乃若富媪赘瘤,则为山岳。 茂草木于毛肤,包崭岩于骨骼。 与瓦甓其无间,何于焉而是索。 今使者窥复穴,荡沉沙。 搜奇礓于洞脚,劂巧势于丘阿。 呼灵匠以运斤,指阳侯使息波。 竖江山之专专,绩剑阁之峨峨。 莫不剔山骨,拔云根。 贞女屹立,伏虎昼奔。 督邮攘袂以相睨,令史临江而抗尊。 虽不遭于酰沃,岂有恨于苔痕。 嗟主人之不见,似羊牧之犹存。 何一拳之足取,笑九仞之徒勤。 既而山户蛾集,篙师云屯。 输万金之重载,走千里于通津。 使山以为骨,则土将圮。 使玉以为璞,则山将贫。 煮粮之容,叹终年之无饱。 谈玄之老,持一法其谁论。 尝闻不为无益,则用之昕以足。 惟土物爱,则民之所以淳。 怪斯取之安用,非野夫之乐闻。 敢请使者。 吏呼而语曰:醯鸡不可与语天,蟪蛄不可与论年。 矧齐侯之读书。 岂且轮人之得言? 三老曰:极治之世,樵夫笑不谈王道。 至圣之门,鄙夫问而竭两端。 野人固愿知之。 对曰:上德光大,孝通神明。 阐原庙之制,妥在天之灵。 以谓物不盛,则礼不备;意不尽,则享不精。 故金瑰琛诽,天不秘其宝。 樟楠姬梓,地不爱其生。 而青州之(奇)陆,犹未促于充庭,故于此乎取之。 且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以起景阳于芳林者,魏明之侈陋也。 菲衣、恶食、卑宫室,以致美乎祭把者,夏禹之勤俭也。 上方戒后苑之作,缓文思之程。 示敦朴以正始,尽情文而事神。 此固上德之摊明〔名〕者矣。 抑尝闻之:西有未夷之羌,北有久骄之虏。 顾蹀血之未艾,乍游魂而送死。 方将不顿一戈,不驰一羽,殄丑类于烟埃,瞰幽荒于掌股。 庶黄石之斯在,倘素书之可遇。 抑又闻之:三德虽修,不遗指佞之草;万国虽和,犹豢触邪之兽。 盖邪佞之蛊心,犹青肓之自凑。 惟属镂之无知,顾尚方之奚救。 故将铸采石以为剑,凛竖毛于佞首。 若是,则在边无汗马之劳,在庭无履霜之咎也。 抑又闻之:尧不能无九年之灾,汤不能无七年之旱。 虽阴阳之或戾,岂闭纵之可缓。 故将放鞭石于宜都,回雨阳于咳眄。 抑又闻之:扶耒之子,有土不毛。 抱瓮之老,有茅不薅。 富者侈而贫者惰,游者逸而居者劳。 虽齐导之有素,奈狡兔而是逃。 故将取嘉石以列坐,平罢民于外郊。 抑又闻之:日不蔽则明,川不辟则清。 听之广者视必远,基之固者室不倾。 方披旒而出龊,俾伐鼓而扬旌。 盖萧墙之戒,坐远于千里。 朽索之驭,益危于薄冰。 矧四者之无告,尤圣人之所矜。 故将尽九山之赤石,达万宇之穷民。 三老悚然而兴曰:圣化盖至此乎? 吏曰:此犹未也。 若其造化掌中,宇宙胸次。 弥纶两仪而执天衡,燮理二气而袭气母。 此包牺之妇,所以引日星之针缕。 方将炼五色以补天,育万生于一府,既无谢于襄城之师,又何惊于藐姑之处。 吾其与汝饮阴阳之和,而游万物之祖矣。 又何帝力之知〔有〕哉! 三老稽首再拜曰:鄙朴之人,聋瞽其知,鹿豕其游。 窃臆妄议,乃命知之。 *白居易《太湖石记》: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 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 众皆怪之,走独知之。 昔故友李生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 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为司徒,保厘河洛。 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 唯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 精茸宫宇,谨择宾客。 道不苟合,居常寡徒。 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罗浮、天竺之徒次焉。 今公之所嗜者,甲也。 先是,公之寮史〔吏〕,多镇守江湖。 知公之心,唯石是好。 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 四五年间,叠叠而至。 公于此物,独不廉让。 东第南墅,列而置之。 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坳秀出,如灵丘仙云者。 有端俨〔严〕挺立,如真官神人者。 有缜涧削成,如圭瓒者。 有廉棱锐剔,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 将翔将踊,如鬼如兽。 若行若骤,将攫将骤。 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皑,若饮云欺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烟霁景丽之旦,岩专霪竖,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 昏晓之交,名状不可。 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176936;缕簇缩,尽在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常与公迫观熟察,相顾而言。 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 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 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 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 一旦不鞭而来,无腥而至。 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 公又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不知精意有所召耶? 将尤物有所归耶? 孰为而来,必有以也。 石大小其敷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 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之阴。 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丁之下。 噫! 是石也,百千载后,散在天壤之内。 转徙隐见,谁复知之。 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之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牛僧孺《题太湖石诗序》: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 《奉呈梦得乐天》诗: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 掀蹲龙虎斗,恢怪鬼神惊。 带雨新冰净,转敲碎玉呜。 搀叉锋刃簇,缨络钧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淡清。 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绩。 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疹微寒早,轮困数片横。 地只慧垫压,鳖足困支撑。 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 为探湖底物,不怕浪中鲸。 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 池塘初展见,金玉自风轻。 侧眩魂滋悚,周观意渐平。 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 王[去声]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 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南朝有司空石,盖以定石之品流。 ]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 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 *刘禹锡《和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诗: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 初辞水府出,犹带龙宫腥。 发自江湖国,来荣卿相庭。 从风夏云势,上汉古查形。 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 烟波含宿润,苔藓助新青。 嵌穴胡雏貌,纤错虫篆铭。 孱颜傲林薄,飞动向雷霆。 烦熟近还散,余醒见便醒。 凡禽不敢息,浮墙莫能停。 静称垂松盖,鲜宜映鹤翎。 忘忧常目击,素尚与心冥。 渺小欺湘燕,团圆笑落星。 徒然想融结,安可测年龄。 采取询乡耋,搜求按旧经。 垂钧人空隙,隔浪动晶荧。 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 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胎。 睹物洛阳陌,怀人吴御亭。 寄言垂天翼,早晚起沧溟。 *白居易《牛相公宅太湖石》诗: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 峭顶高危矣,蟠根下壮哉。 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 廉能露锋刃,清越叩琼瑰。 岌业形将动,嵬峨势欲摧。 奇应潜鬼怪,灵合蓄风雷。 黛润沾新雨,班明带占苔。 未曾栖鸟雀,不肯染尘埃。 尖削琅歼笋,深剜马脑豪。 海神移碣石,画障簇天台。 在此为尤物,于人负逸才。 渡江千筏载,入洛五丁推。 出处虽无意,升沉亦有媒。 拔提水府底,置向相庭隈。 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 终随金碾用,不学玉山颓。 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 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 又诗云:远望老祟,近观怪釜。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贯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尤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又诗云: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皮日休诗:兹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 雪阵千万刳,藓六高下刳。 乃是天诡怪,信非人功夫。 六丁云下取,难其纲珊瑚。 厥状复若何,鬼工不可图。 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箍。 连络若钩铄,重叠如萼跗。 或若巨人骼,或如天帝符。 绛肛筼筜笋,格磔琅玕株。 断处露海眼,移来和沙须。 求之烦耄倪,载之劳舳鲈。 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 厚赐以睬书,远去穷京都。 五侯上山下,要尔添岩龉。 赏玩若称意,爵禄行斯须。 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 试问欲西笑,得如兹石无。 *陆龟蒙诗: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 端然遇良丁,坐使天质变。 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 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或将破仇敌,百跑资苦战。 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 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 槎牙真不材,反作天下彦。 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蓓。 旁穿参洞穴,内穷均环钏。 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 新周碧霞段,旋剀秋天片。 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 *胡宿诗:海岱铅松妄得名,洞庭山脚失寒琼。 漱成一朵孤云势,费尽千年白浪声。 谁向机逸逢织女,直疑岩下见初平。 年来贲物多成病,日绕苍苔几遍行。 石井、松江二水,唐张又新品第东南烹茶之水为七等,以虎丘石井为第三,吴松江为第六。 今剑池傍经藏之后有大石井,面阔丈余,嵌岩自然。 上有石辘鲈,岁久堙塞。 今寺僧乃以山后寺中上井为石井,甚可笑。 绍兴三年,主僧如壁,始淘古石井,去淤泥五丈许。 四傍皆石壁,鳞皴天成。 下连石底,渐窄。 泉出石脉中,一宿水满井。 较之二水,味甘泠胜剑池。 时郡守沈揆虞卿闻之,往观大喜。 为作屋覆之,别为亭于井傍,以为烹茶宴坐之所。 自是古迹复出,邦人咸喜。 ***松江水,在水品第六,世传第四桥下水是也。 桥今名甘泉桥。 好事者往往以小舟汲之。 ***白云泉,在天平山腰,乳泉也。 *白乐天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范仲淹:灵泉在天芒,狂滚不能侵。 神蛟穴其中,渴虎不敢临。 静照涵秋碧,泓然一勺深。 游润胜云飞,散作三日霖。 天造岂无意,神化安可寻。 挹之如醍醐,尽得清凉心。 闻之异丝竹,不含哀乐音。 月好群籁息,涓涓度前林。 子晋罢云笙,伯牙收玉琴。 裴回不拟去,复发沧浪吟。 乃云尧汤岁,盈盈长若今。 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 *陈纯臣《荐白云泉书》:前进士陈纯臣谨裁害,献于知府司谏阁下:纯臣闻仁智之性,各有所乐。 盖得之小,而后寓之外也。 在昔仲尼登泰山,曾点浴沂水,圣贤之于寓亦已远矣。 粤门判融结,其中杰然若高岳巨浸。 不待标异,固已耸动人耳目,不幸出于穷幽之地,必有名世君子,发挥善价。 所以会稽平湖,非贺知章不显。 丹阳旧井,非刘伯初不振。 陆胥台古郡直西不三十里,有山曰天平,山之中有泉曰白云。 山高而深,泉洁而清。 倘逍遥中人,览寂寞外景。 忽焉而来,洒然忘怀。 碾北苑之一旗,煮并州之新火。 可以醉陆羽之心,激卢全之思。 然后知康谷之灵,惠山之英,不足多尚。 天宝中,白乐天出麾吾乡,爱贵清,尝以小诗咏题。 后之作者,以乐天托讽虽远,而有所未尽。 是使品第泉目者,寂寂无闻。 蒙庄有云:重言十七。 今言而十有七,焉天下之信,非阁下而谁欤? 恭惟阁下性得泉之醇,才犹泉之浚,仁禀泉之勇〔涌〕,智体泉之动。 霭是四雅,钟于一德。 又岂吝阳春之辞,以发挥善价。 纯臣先人松愤,宾彼一隅,岁时往还。 尝愧文辞窘涩,不足为来今之信。 倘阁下一漱齿牙之末,擘笺发咏。 乐天如在,当敛采避道。 不任拳拳之诚。 *钱藻:白云岩静最深隈,泉溜泓溶石窦开。 宿雾不生澄晓月,残风轻漾垫寒雷。 源从天漠星边落,流自鳖峰海上回。 莫谓无心事奔注,曾随霖雨下山来。 憨憨泉,在宝华山寺之东山半,极清冽。 相传为得道僧名憨憨和尚者卓锡所出。 法雨泉,在穹窿山。 *隐泉,在洞庭西山毛公坛道侧。 《真诰》所谓白芝隐泉,其水紫色。 *白磰,出阳山。 凿山为坑,深数十百丈始得。 初如烂泥,见风渐坚。 腻滑精细,他处无比者。 土人亦当白石脂用。 《本草注》吴郡贡石脂,则知可作石脂用。 又有一等红紫色者,亦以当赤石脂用也。 *彩笺,吴中所造,名闻四方。 以诸色粉和胶刷纸,隐以罗纹,然后砑花。 唐皮、陆有倡和鱼笺诗云:向日乍惊新茧色,临风时辨白萍文。 注:鱼子曰白萍,此岂用鱼子耶? 今法不传,或者纸纹捆如鱼子耳。 今蜀中作粉笺,正用吴法,名吴笺。 *五酘酒。 白居易守洛时,有《谢李苏州寄五酸酒》诗。 今里人酿酒。 麹米与浆水已人瓮。 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酘。 其酒则清冽异常,今哺之五酘,是米五投之耶? 李苏州,疑是李绅。 *绿头鸭,水禽,村人皆养之。 养者名家鸭,野生者名野鸭。 野鸭多绿头。 世传陆龟蒙居笠泽,有内养使杭州,舟出舍下。 龟蒙家童,以小舟驱群鸭出,内养弹其一,折颈。 龟蒙遽从舍出,大呼云:此绿鸭有异,善人言,适将献状本州,贡天子。 今持此死鸭,以诣官自言耳。 内养甚惊,厚祈之,龟蒙笑而止。 因徐问龟蒙曰:此鸭何言? 曰:常自呼其名。 《谈苑》唐李邕《斗鸭赋》:东吴王孙,啸傲阊门。 鱼横玉剑,蚁沸金樽。 宾僚雾进,游侠星奔。 挂舟兮绵缆,碧润兮花源。 尔乃辍轻桡,登水合,丝管递进,献酬交错。 云欲起而中留,尘将飞而遂落。 既而酣则徙座,取物为娱。 征羽毛之好乌,得渤海之仙凫。 坐〔出〕笼而振,少步而趋。 唼喋争食,离枞带雏。 随绿波而澹荡,向红藻而敷愉。 是之为物也,诡类殊种,迁延迟重。 其聚则同而不和,其斗则仁而有勇。 参差赘聚,飒遝缤纷。 其浮蔽水,其族如云。 共沿波而弄吭,各求匹而为群。 绕菰蒲而相逐,隔州洲渚而相闻。 于是乎会合纷泊,崩奔鼓作。 集如异国之同盟,散若诸侯之背约。 迭代擒纵,更相触搏。 或离披以折街,或奋振以前却。 始戮力兮决胜,终追飞兮袭弱。 耸谓惊鸿,回疑返鹄〔鹊〕。 逼仄兮掣曳,联翩兮踊跃。 忽惊进以差池,沉浮而闪烁。 号噪兮沸乱,倾耳为之无闻。 超腾兮往来,澄潭为之溃。 排锦石,蹴琼沙,披羽翰,簸烟霞。 避参差之荇菜,隳菡萏之荷花。 驻江妃之往棹,留海客之归查。 而乃拥津塞浦,旁观如堵。 空里郾,訇厉天。 蛙醒兮失笑,龟鱼兮透泉。 专场之鸡沮气,倾市之鹤断妍。 其为状世不一,其为态也且(千,岂笔精之所凝,非意匠之能)传。 良戒之而在斗,俾闻义而忘筌。 鹤媒,吴人射乌,养一驯鹤。 使行前,而以草木叶为盾以自翳,挟弩矢以伺之。 群乌见鹤,以为同类,无猜,遂为矢所中。 陆龟蒙有《鹤媒歌》以讥同类相陷者。 歌云:偶系渔舟汀树枝,因看射鸟令人悲。 盘空野鹤忽然下。 背翳见媒心不疑。 媒闲静立如无事,清唳时时入遥吹。 徘徊未忍过南塘,且应同声就同类。 梳刷宛若相逢喜,祇怕才来又惊起。 窥鳞咏藻乍低昂,立定当胸流一矢。 媒欢舞跃势离披,似谄功能邀弩儿。 云飞水宿各自物,妒侣害群由尔为。 而况人间有名利,外头笑语中猜忌。 君不见,荒陂野鹤陷良媒,同类同声真可畏。 *鵁鶄,水禽。 陆龟蒙尝得之于震泽。 黑襟、青陉、丹爪,色几及项。 龟蒙哀其野逸,而囚录笼槛。 为赋诗焉:词几曾夸鸀[徒角切]鳿[牛欲切]流,果为名误别沧洲。 虽蒙静置疏笼晚,不似闲栖折苇秋。 自昔稻粱高乌畏,至今圭组野人仇。 防微避缴无穷事,好与裁书谢白鸥。 炙鱼。 吴公子光将杀王僚,与专诸谋之。 专诸曰:王好何味? 光曰:好嗜鱼之炙也。 专诸乃去,从太湖学炙鱼,三月得其味。 光飨王僚,王僚被棠铁之甲三重。 专诸置鱼肠炙鱼中以进,擘炙鱼,推匕首,刺王僚,贯甲达背焉。 【《吴越春秋》】*鱼鲙。 吴王闻三师将至,治鱼为鲙。 将到之日,过时不至,鱼臭。 须臾,子胥至,阂闾出鲙而食,不知其臭,复重为之。 吴人作,自阖闾始也。 【《吴越春秋》】*残鱼。 吴王孙权江行食,有余,因弃之中流,化而为鱼。 今有鱼,犹名吴余者。 长数寸,大如筋,尚类形。 案、此即今之残鱼。 【《博物志》】*鲈鱼,生松江,尤宜鲙。 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 江与太湖相接,湖中亦有鲈。 俗传江鱼四鳃,湖鱼止三鳃,味辄不及。 秋初鱼出,吴中好事者竞买之,或有游松江就之者。 后汉左慈,尝在曹操坐。 操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江〔松〕鲈鱼耳。 慈曰:此可得也。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 须臾,引一鲈鱼出。 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 慈乃更饵,沉之须臾,复引出。 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 操使鲙之,周浃会者。 鲈鲙为世所珍,久矣。 晋张翰字季膺〔鹰〕,为大司马束曹掾。 因秋风起,思鲈鱼鲙,菰叶羹,遂罢官归。 《金谷园记》谓:鲈负,常以仲秋从海入江。 菰叶,南越人以箭笋和为羹,甚珍。 鱼白如玉,菜黄如金,隋人已呼为金羹玉鲙。 大业中,吴郡尝献鲈鲙,事具鲍鱼条。 陶弼《江上渔者》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东坡《和文与可洋州金橙径》诗云: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 须是松江烟雨里,小船烧薤香茎。 *白鱼,出太湖者为胜。 旧说此鱼于湖侧浅水菰蒲之上产子。 民得采之,随时贡入洛阳。 吴人以芒种日谓之入梅,梅后十五日谓之入时。 白鱼于是盛出,谓之时里白。 *石首鱼。 《吴地记》:吴郡鱼城下,水中有石首鱼。 至秋化为凫,凫顶中有石。 《吴录》又云:娄县有石首鱼,至秋化为凫,凫头中犹有石。 今惟海中,其味绝珍,大略如巨蟹之螯,为江海鱼中之冠。 夏初则至,吴人甚珍之。 以栋花时为候。 谚曰:栋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 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 此时已微熟,鱼多肉败气臭。 吴人既习惯,嗜之无所简择,故又有忍臭吃石首之讥,二十年来,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养,鱼遂不败。 然与自鲜好者,味终不及。 以有冰故,遂贩至江东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闻也。 海上,八月间又有一种石首。 此时天凉,不假冰养而自鲜美,谓之回潮石首。 *河豚鱼,世传以为有毒能杀人,鱼无颊无鳞,与目能开阖,及作声者有毒。 而河豚备此四五者,故人畏之。 此鱼自有二种,色淡黑有文点谓之斑子,尤毒。 然人甚贵之。 吴人春初会客,有此鱼则为盛会。 晨朝烹之,羹成候客至,率再温之以进,云尤美。 或云其子不可食,其子大如一粟,浸之经宿则如弹圆。 又云:中其毒者,水调炒槐花末及龙脑水、至宝丹皆可解。 橄榄子亦解备尘母,故羹中多用之。 反乌头、附子、荆芥诸风药,服此等药而食河豚,及食河豚而后即服药,皆致死。 苏文定公辙尝记吴人丁隙因食河豚而死,以为世戒。 【《明道杂志》】*针口鱼,口有细骨半寸许,其形如针。 春时,群集于松江长桥之下。 土人捞取以为干,饷远,味甚腴。 *菰叶羹,晋张翰所思者。 按:菰即茭也。 菰首,吴谓之茭白。 甘美可羹,而叶殊不可瞰,疑叶衍或误。 今人作鲈羹乃笔以莼,尤有风味。 *熙宁七年,太和宫得大龟,径二尺,其尾五介,甲甚坚。 人云。 计数百岁。 *蟹,江湖海浦皆有之。 《松陵倡和》有《海蟹》诗。 然能发风生疾,故皮日休诗云:病中无用双螯处,陆龟蒙诗云:药杯应阻蟹螯香,盖吴人所嗜也。 相传稻之登也,率执一穗以朝其魁,然后从其所之。 早夜瘠沸,指江而奔。 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断〔簖〕。 得遁丈奔纷越轶,以入于江,则形质浸大矣,渔者又断〔簖〕而求之。 其得遁者遂入于海,形质益大,海人亦异其称谓矣。 【《笠泽业书》】 发布时间:2025-08-20 17:07:1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