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三十三 内容: 郭外寺二尧峰院,在吴县横山,即唐免水院也。 院有十景,谓清辉轩、碧玉沼、多境岩、宝云井、白龙洞、观音岩、偃盖松、妙高峰、东斋、西隐。 *蒋堂《新井歌并序》云:尧峰颢暹弹师,有道行,居常游吴〔吾〕门。 一日且曰:山中凿石造井,逾岁仅成。 既冽而甘,大为丛林之利。 颐得纪述,以久其传。 因作歌云:白云莽莽青山头,一穴四面飞泉流。 其初山间旧井涸,枯肠燥吻海众羞。 于时大士宝云者,颐指土脉智虑周。 山灵所感道心爽,檀施聿来工力鸠。 云镭齐下远雷动,石火内击飞星稠。 百尺虚空廓地表,[凿井求水,山厂〔土〕十一尺,即有〔百〕尺虚空。 见《内书》。 ]一泓清冽呀深幽。 人疑从天堕月窟,或问何处移龙湫。 次则其徒骇殊胜,竞持应器尝甘柔。 饥狖连臂喜跳掷,渴乌引喙鸣钩辑。 碧瓮光中辘辐晓,银床侧畔梧桐秋。 实方余地互相映,谷鲋坎蛙难此留。 傍睨江形小衣带,下窥湖面卑浮沤。 何兹凿饮有功利,一掬入口醍醐陵。 熟者濯之昏钝决,病者沃之沈痼瘳。 而我时邀墨客去,松涧远挈部篮游。 净瓶汲引试香荈,雅具罗列无腥瓯。 [《茶经》:膻鼎、腥瓯,非器也。 ]比之玉乳不差别,曲阿有玉乳泉。 诮彼炼丹多谬悠。 [俗传天竺有炼丹井,而《茶经》、《水记》皆不载。 ]今兹泉眼在鲁坞,所喜云液邻菟裘。 [鲁坞乃尧峰地,予昕居去之一舍。 ]苎翁既往乏鉴者,水记未载予将修。 此山此井永不废,此歌其庶传南州。 又《题半峰亭》诗云:何名半峰亭,尧峰路之丫。 游客趋层崖,斗上多股战。 宝云构兹轩,接引心不倦。 所冀冠盖来,少休松石畔。 雄视金仙居,巍乎倚银汉。 自此更攀缘,须臾跻彼岸。 *李弥大:云峰何岧尧,去天余几丈。 其下蔚华林,幽禅屹相向。 我游先朝暾,海日射巾杖,飞盖不须持,步步苍松障。 山僧知我来,罗立是雁行。 提携两行人,为我谈寅相。 一种勿弦琴。 三叹无声唱。 开轩面东南,千里人俯仰。 西登妙高台,更欲兹旷望。 土断泽绕山,烟涛渺云浪。 恐是六鳘连,蓬壶堕莽苍。 又疑鲸人海,偃脊起青嶂。 时方老火炽,金石流欲炀。 须臾变云雨,为作雄风壮。 翻手回凉秋,掀舞千林响。 谁云免水宫,自是神龙藏。 三高如可作,吾欲五湖访。 洗足巨浸心,振衣孤峰上。 寄语夸夺流,得饱但相忘。 长哦可当歌,踏月下空旷。 *僧怀深《山居十咏》:湛湛平湖浸月明,渔歌吹断晓风清。 坏衣蒙顶趺跏坐,不称诗情称道情。 右《清辉轩》。 深静含秋一鉴宽,清甘聊酌齿牙寒,灵岩自笑穷山骨,明月泉悭只欲干。 右《碧玉沼》。 聊向苍藤挂六环,满莎嘉致伴幽闲,双眸净洗看不厌,欲结遮头草一间。 右《多境岩》。 宝云珠草广惮林,凿石穷源意亦深。 长叹甘泉不当路,汪汪空有济人心。 右《宝云井》。 古洞深沉莫敢窥,森阴草木野云飞。 白龙何处淹头角,天下苍生待汝归。 右《白龙洞》。 笑日野花青嶂下,歌春幽乌白云间。 宝陀大士全身露,懊恼游人卒看山。 右《观音岩》。 寒松门底如张盖,接引嘉宾眼倍青。 方丈老人迎送少,未应因汝下幽庭。 右《偃盖松》。 下视群山尽子孙,孤高宜与月轮分。 善财不用别峰觅,只此休时见德云。 右《妙高峰》。 惮板蒲团消永日,明窗净儿映疏筠。 一炉香尽六时过,转觉山家气味真。 右《东斋》。 匿影长嫌山未深,闭门莫放俗尘侵。 如今满眼事奔走,欲向何人话此心。 右《西隐》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 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孙觊《记》:平江自唐白公为刺史时,即事赋诗。 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 诗云茂苑太繁雄是也。 逮乾符、光启间,大盗蜂出,争为强雄。 而武肃王钱缪,以破黄巢,诛董昌之功,尽有浙东西之地。 五代分裂,诸藩据□数州自王,独尝顺事中国。 有宋受命,尽籍上地府库,帅其嚼朝京师,遂去其国。 盖自长庆讫宣和,更七代、三百年。 吴人老死不见兵单,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 而吴太伯庙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铿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 建炎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煨烬。 而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 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归然独无恙,殆有数焉。 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明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 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亦遂知名于天下。 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浮屠七成。 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 至嘉祐中,始改赐普明惮院,而雄杰伟丽之观滋起矣。 属有天幸,仅脱于兵火。 而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 卧榻之上,仰视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绍兴四年,长老法迁者,会其徒入居之。 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 寺有水陆院,严丽靓深,龙象所栖,升济幽明,屡出灵响,尤为殊胜。 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 一日,迁老过余言曰:愿有纪也。 余尝怪天下多故,县官财匮力屈。 天子减膳羞,大臣辞赐金,将吏被介胄以死,士大夫毁车杀牛而食。 而吾民则当输家财助逞,率常瞩唱然举首蹙颊,疾视其上,无慨然乐输之意。 而佛之徒无尺寸之柄,无左右绍介之无。 瓦盂锡杖,率尔至门,则倒衣吐哺,遗履起迎,惟恐后已。 乃捐会币,指困廪,舍所甚爱。 如执左契,交手相付无难色。 此何道也? 今观迁老积精营作,练学苦空,弊衣蛎食。 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饰蛊坏、起颓仆为急。 又饬其徒三二辈,持钵扣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 以故一方道俗,皆向慕之。 凡所欲为,无不如志,故成就如此。 今吾乡县之长人者,晨拥百吏坐一堂之上。 赫然如神明之临,又阻声威以怛之,而后吏得以投其隙。 吾欲以柔道理之。 量其力之所堪任而与之。 为均无急之以期,无使吏迫之。 上下休戚,共为一体。 人人欢然欣戴,如驹犊婴儿之慕,以尽夫为民父母之道。 夫以子弟而事父母,其于奉佛固无间然矣。 故著余之所欲言者为记,使归刻焉。 绍兴十六年七月日,晋陵孙觐记。 *张祜: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 唯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张继《晚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师中:吴门多精蓝,此寺名尤古。 拒〔距〕城七里余,冠盖日旁午。 斜径通采香,远岫对栖虎。 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 霜楼呜晓钟,夕舸轧双橹。 方丈中有人,学佛洞惮语。 迹忙心已闲,道乐行弥苦。 不为喧所迁,意以静为主。 何必深山林,峰峦绕轩户。 *程师孟:门对云山画不如,师今一念六年居。 迩来寺好尤潇洒,张继留题内翰书。 [今禹僻王内翰,丁太夫人忧。 任其亲写是诗,故不题名。 ]又《游枫桥偶成》:晚泊桥逞寺,迎风坐一轩。 好山平隔岸,流水漫过门。 朱肪朝天路,青林近郭村。 主人土,头似雪,怪我到多番。 *孙觊《与温老》:阎阖曾城外,寒山古道西。 若人具眼只,与佛拍肩齐。 白浪喷鹢首,黄尘送马蹄。 憧憧南北路,一榻有高栖。 又三绝: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鸟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 翠木苍藤一两家,门依古柳抱溪斜。 古城流水参差是,不见元都旧日花。 三年瘴海卧炎宵,梦隔青枫一水遥。 万里归来悲故物,铜驼埋没草齐腰。 *胡埕:朝辞海涌千人石,暮宿枫桥半夜钟。 明日馆娃宫裹去,洞庭呼起一帆风。 *张孝祥:四年忽忽两经过,古岸依然窄堵波。 借我绳床销午暑,乱蝉呜处竹阴多。 郭附:师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 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 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 一老修然自在,时时来系扁舟。 福臻惮院,在吴县西南四十五里穹窿山。 《旧经》云:梁天监二年置,今《记》中云,唐会昌六年建寺。 有米芾大片诗两壁,字画奇逸,至今存焉。 *杨宿《记》:穹窿惮院者,唐会昌六年之所建也。 先是萧梁下诏,取梅梁于兹地。 致白马之奠,感明神之征。 因为白马坞,即兹院之址也。 至唐宣宗,改元大中。 重兴梵宇,法眷承绍,六世于兹。 事旷缮完,迨今百载。 飞梁朽以虹天〔失〕,危檐压而翼摧,则燥湿之患是生矣。 大教不泯,招来信人。 天王嗣位之八年,粤有当院徒弟奉安,发志必葺。 果得檀那继踵而至,自夏侯、钟离二氏等一百五十余人,咸蠲净缗。 鼎新大壮,殿堂爽垲,廊廉翏辑,璇题次第以辉鲜,金地回环而严洁。 於戏! 阿含所云:若能补故寺者,是谓二梵之福。 则安师之兴葺能事,有是夫。 诸檀信之慈悲喜舍,有是夫。 魁兹胜事,愿勒贞瑉。 聊奋直笔,为纪岁时。 皇宋景德四年五月九日记。 宝积寺,在横山下,亦名楞伽寺。 山顶有塔,隋人所书塔铭,碑石全好,字画秀整,绝类虞、褚。 大抵隋人书法,兼传晋宋间造意,甚可珍。 今录之。 *《吴郡横山顶舍利灵塔铭》:窃以至理无言,非言无以寄理。 玄踪无体,非体无以明踪。 然则八十种好呈应身之妙。 三十二相表化质之妍。 至如献上童儿,聚沙稚子,尚获无穷之报,犹成莫尽之因。 况撒身命重财,崇诸圣业者矣。 但树因之最,无过起塔,崇福之重,诅甚建幢。 而银青光禄大夫、吴郡太守李显者,乃华阳杷梓,江汉芳兰云:夙布素诚,少匡王国。 吐纳风雷之际,出处朱紫之庭。 縻爵峻于其身,隆基茂于往叶。 温良洽于郡国,孝友睦于闰门。 建节赞治,张振化风。 门虽望族,世载公卿。 安仁乐智之心,无违终食。 谦明惠厚之德,造次必存。 仍共奖劝郡部宫人,奉为皇帝、皇后、齐王、六宫眷属,各舍七珍,同崇八福。 在郡城之西山顶上,营造七层之宝塔,以九舍利置其中。 金瓶外重,石椁周护。 留诸佛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漂劫水而不易。 时有龙华道场比丘法首者,岁居龆龀,即起逾城之心;年将志学,仍持航海之操。 自离亲舍俗。 三十许年。 洞识苦空,明闲法要。 诚心内发,冥梦外酬。 时间此山,(是)古之佛殿。 乃共于此所,成斯胜业。 愿宝铎常摇,法轮恒转。 含生回向,归心上通有顶之天,傍及无边之地。 同离生死之苦,俱成涅盘之乐。 其辞曰:相焉是灭,法矣非生。 盖缠虚萃,渴爱徒盈。 不无不有,何体何名。 业风既息,法水便清。 以兹胜地,令德来持。 功施合矩,化动成规。 如云出岫,状月临池。 清流不倦,贻铭无疲。 虔心局体,同归共慕。 施彼七珍,崇斯六度。 下被群品,上资天祚。 万福庄严,千灵辅护。 少宣令问,待秀苗聚。 轮转三有,驰流六通。 独善非德,兼济为功。 俱成法雨,用息尘笼。 大隋大业四年,岁次戊辰九月辛未朔、八日戊寅立铭。 吴郡司户严德盛制,文司仓魏瑗书。 智显禅院,在吴县西南三十里宝华山。 *孙规《新钟记》:实贲华山智显惮院,面霞泽之洪澜,背长洲之故苑。 左控洞庭之峻,右挹灵岩之巅。 刻蟠之阈,相望游麋之墟密迩。 真三吴之佳地,一方之上游。 先是,梁天监中,有僧号憨憨者。 至自梵天,营立香界。 植锡杖之故所,化灵源之尚存。 年把滋深,缔架几圮。 国朝样符乙卯岁,故府侯崇仪秦公羲,当归然之未坠,思勉矣而可兴,其畴尸之必有能者,即以今心印师居焉。 增卑为高肇建宫殿之类,岌起金碧。 垂一纪间,精庐克备云云。 实相院,在吴县西南七十里,古废寺也。 梁大同十年再兴,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光福寺,在吴县西南七十里。 旧有铜像观音,岁有水早,郡辄具礼迎奉入城,祈祷必应。 淳熙(三)年为人盗去,至十四年再得之。 *元祐中,建安黄公颉《铜观音像记》:光福寺,距城六十里。 有铜像观音,其始作者与其岁月,予不得知也。 康定改元六月,志里张氏,于庙傍之泥中睹焉。 时久旱弗雨,相与言曰:观音示现,殆有谓乎? 乃具梵仪祷焉,即时雨降。 以是凡有祷而弗获者,州人必请命于刺史而致敬,无不得其感报。 夫道之在天下,其废兴有数,而出处有命,亦惟其时而已。 盖习俗沉迷之日久矣,必将有以熏沐其邪意,启迪其善心。 教令既不足以驱之,于是时圣人出而辅世。 其在吴越,则若四明之奉化,东阳之双林,钱塘之天竺是也。 或因乎俗之所趋,或寓乎物之所感。 显相示化,变出不穷。 以是因缘,不假言说。 凡见闻者,随其愿求,各有所得。 则虽顽嚣抵冒之人,亦将有以善其心,况根性之厚者乎? 则其所以辅世者。 岂小补哉。 此其佛教行乎中国,人之所赖以悔罪祈福者,宜乎旷世历年而弗绝也。 子母葬于寺之西南,常过其上。 僧蕴恭屡求为记,予不得辞也。 因序其事云。 *唐顾在熔《题光福上方》:苍岛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 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坠碎红。 溪渚远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 六时金磬落何处,偏傍苇丛惊钓翁。 澄照寺,在长洲县西北阳山下。 *天禧五年,陈最《记》:佛宇之兴,其来尚矣。 自竺干人洛,象教归周。 琅函流贝叶之文,宝塔板玉毫之相。 莫不图诸爽皑,树乃精蓝。 苟非背山而面林,左泉而右石,则何以延大干之开士,启孤秀之名园。 是故惊岭雄标,世尊因而说法。 双林秀拔,惠远由是奠居。 盖人境之两殊,亦古今而一致。 苏州郡城之西北三十五里,山曰阳山。 山之下,寺曰澄照。 先是唐会昌中,丁某施白马涧宅为白鹤寺,后有龙兴寺,僧知又因游其上,纵目周览。 嗟其年祀寝远,名额仅存。 榛莽靡除,基址甚隘。 于是鸿胪卿左街大将军曹茂达六代孙玄祚,舍祠堂基以构寺。 不改旧额,因而迁之,始创茆茨数十问而已。 观其岗峦环合,岩谷洞呀。 真佛者之津梁,乃道林之形胜。 灵启其地,人兴厥谋。 决智力而有开,获明神之来义。 寺中有灵泉潜发,莫穷其源。 决泄盖自于神功,疏凿岂因于人力。 引山渠者数派,溉民田者百塍。 水旱不更其浅深,远迩必沾其润利。 为国彭城威显公尝而异之、因改曰仙泉。 我宋祥符初,始赐今额。 乾德中,义公既没,上足蕴明,嗣而续(之),香火无废。 道者蕴与,亦义公弟子也。 勇猛精进,出于常伦。 痛先志之未终,发精心而善诱。 由是智者献谟,壮者效用。 经始勿亟,举而新之。 敞广殿以安阵容,饰华禽而庋大藏。 厨有库香,积之供成。 僧有堂,收云之众集。 辰昏是警,鼓贮腾百尺之台;水陆致虔,设位于五层之阁。 而又置忏院、法华院,亭榭高揭,房廊缭周。 耽然巍然,不胜其壮观矣。 开宝中,太保韩公承德,复舍梳洗楼为塔院。 详其始末,叙厥废兴。 见征芜辞,用纪珍琰。 维时天禧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记。 明因禅院,在吴县西南横山下,即荐福山感慈禅院也。 *凌民瞻《重建方丈记》:世之为放旷曼衍之言者,指宇宙为极矣。 如来际宇宙,犹一沤也。 尝以大千世界为言,斯多矣,而未极其广也。 尝又以兢伽沙世界为言,斯广矣,而未得为无量也。 然则无量者,非世论所可计矣。 如来能以如是无量世界,置诸虚空而不堕,纳诸芥子而不迫,掷之方外而无动,沃之巨浸而不溺。 神化无方,理绝思议。 是《庄严偈》云:净土如所欲,受用皆现前。 盖言诸佛如来,游戏三昧,自在若此。 虽欲贸梵世于忍上,迁内苑于驽峰,固为不难。 然且徇须达之请,而经营舍卫之室。 忍其虚府库,弹智力而后成。 岂神境妙用,不足尚耶? 呜呼! 非具大悲者,孰能与于此。 众生差别,知见冥钝,要以檀施摄其初心。 由是言之,只园精舍。 岂一手一足为之哉。 兹院成于国初景祐中,睿阶师颇易旧宇。 其间未葺者,日益隳圮。 长老唯广师补漏支欹。 迨已四稔。 尺椽寸甓,不以强人。 凡兴斯缘,莫非乐施。 熙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始工,后十月而工毕。 坎高增庳,广倍旧址。 构憾榱桷,亦攻坚材。 圬墁斫削,皆聚良匠。 美哉轮奂,不日而成。 如天持来,若地涌出。 物不终否,在人而兴。 罗工之初,予尝谓师曰:弟子贫不能以财施,弱不能以力施。 它日愿施鄙文赞胜事。 明年师故,遗书来岳阳,从索斯记。 师昔住天峰,盖有甚大绿事,未尝刻一言,今反记此者,是欲摄我以文施,因得记其岁月焉。 涌泉院,在吴县西南横山之下。 旧为程师孟光禄香火院,故程公赋诗甚多。 比年,其家不振,伐木毁屋。 以其地卖为刘孝韪侍郎之墓。 *程师孟《入涌泉道中十三诗》:小航时过越溪头,当日吴宫事可求。 西子冶容来作饵,伍员忠愤反为仇。 虽无别馆虹蚬带,[《吴郡赋》云:寒暑隔阙于邃宇,虹回带于云馆。 ]但有荒台麋鹿游。 高望太湖千万顷,夕阳依旧水东流。 穷冬未见六花飘,春意微微动柳梢。 千丈龙形蟠暮岭,一条虹影落溪桥。 阊门飞跨何清泚,茂苑繁雄未寂寥。 切幸早归频出郭,丙山隐客不须招。 因省先茔到故都,不妨闲步问耕夫。 水云苍莽遥连洞,田野低洼稍近湖。 秋熟几家收橘柚,日生众口藉菰蒲。 今朝偶得西华稻,僧饭年年出玉腴。 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 风吹舴艋轻如驶,日照浮图峻若翔。 远岸渔樵三两两,近村鹅鸭一行行。 回头却指城南路,云屋朱楼气郁苍。 寒林已见早梅芳,尽日临流野兴长。 门外牛羊人自得,篱边鸡犬盗谁防。 三江夜色沧浪白,千里秋香祀橙黄。 借问船中何所有,根羹鲈鲙酒先尝。 舟行如叶泛长川,解水吴儿力可全。 风急辄无干浪破,岸欹能把一管牵。 湖沉日影山头书,云漏天光雨足悬。 试向中流东北望,城南宝塔在门前。 告老清朝分自安,从今荣悴不相关。 有愁方见田家乐,无事才知钓叟闲。 世故要看终始后,人生未免是非问。 妇坟更在公茔侧,一舸夷犹遂往还。 谁何不欲早忘机,今已高年古亦稀。 翠柳阴中黄乌过,青山影里白鸥飞。 新春已到无高下,故里重过有是非。 人意不如毛羽意,声声犹道不如归。 天宫寺,在吴县西南四十里。 梁武帝天监中所营,唐德宗重加兴饰。 天圣间重新,前进士张汴为之记。 ***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 梁天同四年建,隋大业六年废。 唐光化中,僧志勤因旧址结庐。 天祐四年,刺史曹圭以明月名之。 皇朝祥符间,诏易今名。 山有无碍泉,绍兴间始名。 *赞宁《寄题水月》:参差峰岫昼云昏,人望交萝浊浪奔。 震泽涌山来北岸,华阳连洞到东门。 日生树挂红霞脚,风起波摇白石根。 闻有上方僧住处,橘花林下采兰泽。 积翠湖心迤逦长,洞台萧寺两交光。 鸟行黑点波涛白,枫叶红连橘柚黄。 人我绝时隈树石,是非来处接帆樯。 如何遂得追游性,摆却营营不急忙。 *庆历七年,苏舜卿《记》: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 始维舟登灵岩之巅,以望太湖。 俯视洞庭山,殇然特起。 云霞采翠,浮动于沧波之中。 即时据栏竦首,精爽下堕。 欲乘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 自尔平居,钙然思于一到。 惑于险说,卒未果行。 则常若有物逼塞于胸中。 是岁十月,遂招徐、陈二君,浮轻舟出横金口。 观其洪川荡谲,万顷一色。 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 水程诉洄,七十里而远。 初宿社下,逾门乃至。 入林屋洞,陟毛坛,宿包山精舍。 又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 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下也。 即岸,步白松间,出数里,至峰下。 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 旁有澄泉,絮清甘凉。 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梁大同四年,始建佛寺。 至隋大业六年,遂废不存。 唐光化中,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 复于旧址,结庐诵经。 后因而屋之,至数十百楹。 天祐四年,刺史曹圭以明月名其院。 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 国朝大中祥符初,有诏又易今名。 子观霞泽,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 其中山之名,见《圃志》者七十有二,唯洞庭称雄。 其间地占三乡,户串三千,环四十里。 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 皆树桑、栀、柑、柚为常产。 每秋高霜余,丹苞末寅,与长松茂树,参差间于岩壑间。 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缥缈峰,又居山之表。 民已少事,尚有岁时织钏、树艺、捕采之劳。 浮层氏本以清旷远事物,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深远绝胜之地。 壤断水蹑,人迹罕至。 数僧宴坐,寂默于泉石之间。 引而与语,殊无纤芥世俗问气韵。 其视舒舒,其行于于。 岂上世之造民者邪? 予生平病合郁塞,至此曝然破散无余矣。 反复身世,惘然莫知。 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聪出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后二年,其徒心源,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 欣其诚,请揽笔直述,且叙昔游之胜焉。 *汤思退尉吴县时,《游水月长短句》:画船横绝湖波练,更上雕鞍穷翠巘。 霜橘丰垂黄,征衣尽日香。 钟声云外听,金界将松映。 何处是华山,峰峦杳霭间。 *李弥大《无疑泉诗序》:水月寺东,入小青坞,至缥缈峰下,有泉泓澄莹澈,冬夏不涸。 酌之甘冽,异于他泉而未名。 绍兴二年七月九日,无疑居上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 静养以无疑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 为赋诗云:瓯研水月先春焙,鼎煮云林无疑泉。 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 寿圣院,在吴县西南二十里。 晋天福五年,吴越国中吴单节度使威公文奉创建,以奉其父广陵王元臻墓祀,初名吴山院。 至本朝治平中,改赐今额。 崇宁元年,威显之孙奉议郎、赐绯鱼袋钱公著立石,俾承议郎、行少府监丞、云骑尉强浚明为之记。 *元祐八年九月辛巳,同郡钱君慎微,过余言曰:昔我先王,既荒吴越。 维子若孙,分建藩屏。 我高褂匿陵宣义王,实镇中吴。 父子再世,嗣有节钹。 逮我皇祖司封,始至而仕于朝。 然自广陵而下,四世皆葬于苏,晋天福辛酉〔丑〕岁,曾祖威显公,始建寺于吴山之麓,以为薰修之所,因其山名之曰吴山院。 本朝天圣丁卯岁,主僧惟久,尝迁其寺少南。 既又迁瓦坞,最后迁宋坞,则今所建寺之地也。 治平中,赐今名寿圣院。 厥初,屋才数十间,僧徒甚寡。 岁久益坏,而僧之来者门众。 先将甲为山缗钱二十万,俾其徒怀政合众财以新之。 然后瞻礼有殿,讲说有堂,井庐庖涌,无不完具。 又俾其徒怀遇即寺之恻,相衍沃之地,辟田亩百。 岁更丰凶,不资檀施,而寺常足食。 先是,法堂独庳陋不称。 寺僧智来,又侈大之以增其旧。 此寺之兴,逾百年,更三迁,历吾家四世而后大备十其成之难如此。 幸此寺日益新,僧之来者日益众,则钱氏之兴可知也。 恐后来者无以考世,吾子试为我书之。 余曰:唯唯。 词曰:武肃多于,大王小侯。 厥初启宇,十有三州。 分建子弟,维藩维扉。 维时中吴,(式)控外境。 广陵受钺,开壤千里。 文穆之兄,武肃之子。 生有其土,死即葬之。 父子孙曾,相望紧紧。 在晋天福,当威显公。 相方视址,爰作佛官〔宫〕。 桓桓将军,世济其美。 百年于兹,寺更三徙。 浮圃惟小,实繁有徒。 修敝徙〔复〕废,不忘其初。 太湖之滨,吴山之原。 断石刻辞,敢告后昆。 发布时间:2025-08-20 17:26: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