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吴郡志卷第四十八 内容: 考证勾吴。 太伯之奔荆蛮,义而从者千余家,号曰勾吴。 《史记注》曰:勾吴,太吴也。 《史记正义》引宋忠《世本注》:勾吴,太伯始所居地名也。 许慎注《淮南子》云:勾吴,吴人语不正,言吴而加以勾。 颜师古曰:勾,夷俗之发声也。 亦犹越谓之于越也。 《史记正义》又云:去梅里东南六十里,十九世寿梦居之,始号勾吴。 与《史记》太伯时已号勾吴不同。 疑《正义》误。 太伯旧城,《史记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属今常州无锡。 去此东南六十里,十九世孙寿梦居之。 二十一代孙光,使子齐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是也。 《世本》又云:诸樊徙吴安,即今苏州。 二说不同。 大抵泰伯之后,吴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军腾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 梅里属吴县,《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所撰,是时或属无锡尔。 *太伯,古公长子。 韦昭云:武王革商,追封为侯伯,故曰太伯。 范甯曰:太者,善大之称。 伯者,长也。 案:此恐只是伯之旧名,韦说似迂。 *仲雍,太伯弟,与其兄同奔吴。 《世本》云:吴熟哉始居蕃离。 宋忠注云:熟哉,仲雍字也。 案:雍是熟食,故名仲雍,字熟哉。 《括地志》云:仲雍冢,在常熟县西北三里海禺山上。 蕃离,今吴余暨县。 《世本》所载仲雍名字似凿,然不敢没其说,姑寓于此。 余暨,前汉《地理志》云:萧山,潘水所出,东人海。 应劭曰:吴王阖庐弟夫概之所邑。 师古曰:暨音既。 *泰伯三让,今吴县有三让乡。 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史记正义》引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 太伯知其必有天下。 故欲传国于季历。 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 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 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 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 三让也。 又释云:太王病而托采药,生不事以礼,一让也。 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 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祀,不祭以礼。 三让也。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 《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日虞仲。 《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 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是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 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是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 *吴王寿梦,书传名称不同。 《史记正义》解:梦,莫公反。 当周简王元年。 《左传》云:吴子乘卒。 杜预云:寿梦也。 《左传》及《世本》又云:吴孰姑,寿梦也,世谓孰梦诸也。 《春秋传》:寿作孰,音相近,姑之言诸也。 《毛诗传》云:旧读月诸为姑,是以姑为诸。 则知孰姑、寿梦一人耳,又名乘。 *吴王阖闾十九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吴败于槜李。 《左传》谓阖庐伤将指,卒于陉。 《史记》乃谓败之姑苏。 姑苏自是夫差败处。 《史记正义》谓姑苏、槜李,相去二百里,疑太史公误。 又吴王夫差二年,悉兵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 此语亦误,当云报槜李耳。 *吴王阖庐,《史记》作此庐字,它传记又用此闾字,不能坚知其的。 今据所出处,两存之。 *三吴之说,世未有定论。 《十道四番志》以吴郡及丹阳、吴兴为三吴。 又以义兴、吴兴及吴为三吴。 《郡国志》谓吴兴、义兴、吴郡为三吴。 又云:丹阳亦曰三吴。 《元和郡国圃志》亦曰:与吴兴、丹阳为三吴。 郦元注《水经》云:(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 遂以浙口西焉吴,东为会稽,后分为三,号三吴。 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按:《晋书》成帝或和三年,苏峻反。 吴兴太守虞潭,与庾冰、王舒等起义兵于三吴。 时冰为吴郡太守,舒为会稽太守,则是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 又孙恩攻陷会稽,刘牢之遣将亘〔桓〕宝率师救三吴。 并陶回为吴兴太守,时大饥谷贵,三吴尤甚,回开仓赈之。 不待诏,及割府库军资以救乏绝,一境获全。 诏会稽、吴郡,依回赈恤。 据此,则吴郡与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甚明。 又《虞谭传》:苏峻反,谭为吴兴太守,诏加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事。 又宁康二年,太后诏曰:三吴奥壤,水旱并臻,宜时拯恤。 三吴、义兴、晋陵及会稽遭水之县,全除一年租。 据此两处,则义兴固在三吴之外。 而太后之诏,会稽亦复在三吴之外,岂一时称谓,未有一定之说。 抑史又自有详简差互耶? 或云:虞谭所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计六郡,而称五郡。 谭自为吴兴太守矣,增督五郡,盖丹阳其一也。 又以太后诏考之,则会稽决不在三吴之数。 亘〔桓〕宝救三吴者,以孙恩既陷会稽,遂逼吴中,故云。 今当以《十道四番志》及《郡国志》别说为正。 *吴会,世多称吴门为吴会,意谓吴为东南一都会也。 自唐以来已然,此殊未稳,今客馆有吴会亭,尤误。 天下都会之处多矣,未有以其地名冠于会之一字而称之者。 吴本秦会稽郡,后汉分为吴、会稽二郡。 后世指二浙之地,通称吴会,谓吴与会稽也。 诸葛亮曰:荆州北据汉沔,西通巴蜀,南连吴会。 谓北则汉与沔,西则巴与蜀,南则吴与会,皆指两地为说。 南连吴、会,通言二浙江南形势,岂谓荆州独连吴门一郡乎? 《庄子》释文,浙江注云:浙江,今在余杭郡,后汉以为吴、会分界,今在会稽、钱塘。 其云分界,则言两地尤明。 褚伯玉,吴郡钱塘人,隐居剡山。 齐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此证尤切。 六朝时,亦有下吴、会两郡,各造船若干者。 如此类甚多。 或谓会稽二字,可以单称会乎? 按:宋元嘉时,以扬州、浙西属司隶校尉,而以浙东五郡立会州,以隋王诞为刺史,此单称会之证也。 三江,按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矿、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灏、洪、潢、漾,东注太湖。 八川自人大河,去太湖数千里外,中隔大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 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漏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 后为北江,而入于海。 此皆未尝详考地理。 江汉至五湖,自隔大山。 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人于海,何缘入于五湖? 淮、汝自从徐州入海,全无交涉。 《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以对文言之,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人,未必谓入于震泽也。 震泽之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 震泽之委,乃多大川。 今三江故道,古今变迁,已不可坚定。 然《禹贡》之说,谓三江之水无所人,则震泽壅而为害。 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亦水之理也。 《水经》云: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人于海。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人于海。 据此,则《水经》亦谓中江、北江皆在震泽傍近,但其迹不可考耳。 与孔安国谓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为北江以入海,远近绝不同。 《史记正义》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云: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 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 一江东南上,七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一江东北下。 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 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 又引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 东北人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 言理三江人海,非入震泽也。 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 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 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 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 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 《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 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 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 《郡国志》引《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二早昭曰:三江,为吴郡南松江、钱塘江、浦阳江。 《水经》亦载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 虞氏《志林》云:江于彭蠡分为三。 又云:江自太湖出于海,屈曲七百里。 世遂以韦昭为谬,谓钱塘、浦阳,元不与震泽相关也。 《水经》谓浦阳一名潘水,在会稽界。 而彭蠡乃宫亭湖,去震泽更远。 虞氏之说尤荒唐。 今松江之旁有小村落,名三江口。 郦善长云:松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至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 《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 皆谓此地。 《史记春申君传》云: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 《正义》引《战国策》:三江之浦,即此是。 案:三江口,异名者三,姑备录之。 *五湖,即太湖也。 《风俗通》云:湖都也。 《周官》:扬州,其浸五湖。 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 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 虞翻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 《史记正义》:越败吴于夫椒。 引杜预曰:太湖中山也。 又引贺循《会稽记》云:勾践逆吴,战于五湖中,大败而退。 今夫椒山,在太湖中洞庭山西北。 案:此吴越战于五湖,直在笠泽一湖战耳。 《史记正义》及顾夷《吴地记》又云: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 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菱湖在莫里山东,周回三十余里。 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里山。 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 莫湖在莫里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 胥湖在山西南,与莫湖连。 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 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 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 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 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 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 湖身向东北,长七十余里,两湖西亦连太湖。 又解《五宗〔三王〕世家》五湖之间云:五湖谓具区、洮、漏、彭蠡、青草也。 又云:游、莫、贡、菱、(胥)为五湖,并太湖东岸,今连太湖。 盖后五湖,当是也。 今案《史记正义》及顾夷所记,五湖今并相连,《五宗〔三王〕世家》解又以后五湖之说为是,则五湖为太湖一湖甚明。 《越绝书》云:太湖,阔三万六千顷。 则一湖所占广矣。 《史记正义》又引《吴地记》云:笠泽江,松江之别名。 又云笠泽,即太湖。 则江湖通为笠泽矣。 《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一名洞庭。 《史记》:三苗国,左洞庭,右彭蠡,裴驷注云:今太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洞无知其极者,名洞庭。 此洞庭非与彭蠡为对者,但通呼洞庭耳。 彭蠡,即宫亭湖尔,裴说殊为不审。 又《水经》:孙皓天玺元年,临平湖开。 又于湖边得小石,上刻皇帝字。 于是改天册为天玺元年。 孙盛以为元皇中兴之符证,五湖之石瑞也。 以此见古人通名浙西泽薮谓之五湖。 又晋杨泉《五湖赋》,止为太湖而作,此一证也。 陆龟蒙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 或又以太湖、射贵湖、洮湖、【一名长塘湖,在义兴。】上湖与隔湖为五湖,尤缪。 *葑门,《绩圃经》谓作封门。 取封禺山以为名。 封禺,今属吴兴,亦未有据。 按《史记正义》《吴世家》吴东门解云:阖闾城无东门。 引《吴俗傅》:越伐吴,伍子胥见梦越车,令从东南人,越王乃回向三江口岸,筑坛祭子胥。 乃开渠,自罗城东开门入吴,至今犹名示浦门曰缚【普孚切】鮄【音浮】又《伍子胥傅》:吴东门解亦云:东门缚门,谓孵门也。 今名葑门。 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 有缚鲆随涛人,故以名门。 顾野王云:缚鱼,又名江豚,欲风则涌。 据此,葑门乃有别意。 葑、缚音相近云。 *洞庭东西两山,在吴松江南,太湖之中。 韦苏州谓皮、陆唱和之所。 近时苏子美诗云:笠泽鱼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 即吴松江也。 今岳州之南听谓洞庭湖者,即郦善长注《水经》云:洞庭波,乃湖水,非江也。 盖斥此湖尔。 比见岳州集古今题咏,刻石宠于岳阳楼上。 如苏州皮、陆及子美之诗皆在焉。 乃知地志不可不考。 *胥山,在太湖口,上有伍子胥庙。 舟行自此入太湖,故名胥口。 或曰吴王既杀子胥,盛以鸱夷,投诸江。 《史记》谓吴人为立祠于江上,号曰胥山。 今自吴故城至胥山,四十里之近,杀而投之湖中,容有此理。 后世乃以子胥为涛神,谓浙江之涛,子胥所作。 又以杭之吴山,为子胥祠,或亦曰胥山。 然吴故城去浙江乃三百八十里,不应投弃如许之远。 以事理论之,吴之胥山为近。 《吴录》又云:胥山,在太湖边。 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 今胥山去浙江何止百里,《吴录》所指,或指松江耶? 今具存其说云。 古今庙宇迁移,固不定。 而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解言祠江上名曰胥山,谓太史公之说非是。 引《吴地记》云,越军于苏州东南三十里三江口,又向下三里临江北岸。 立坛杀白马,祭子胥,杯动酒尽,因立庙于此江上,今其侧有浦名上坛浦。 至〔晋〕会稽太守麋豹,移庙于吴郭东门外道南。 顾夷作《吴地记》时,其庙尚在。 案此即始庙,不在胥山,太史公乃云因命日胥山。 《正义》又引《吴地记》云:胥山,太湖绕〔逞〕胥湖东岸,山西临胥溯,有古子胥二王庙。 张守节按,此庙不于子胥事,太史公误矣。 据此,则《史记》所云,尚又〔可〕疑。 乾道中,胥山庙久废,乡人复修之。 姑据《史记》所说以祠子胥。 有周路分者,善书,题其庙额。 而盘门内亦有庙飞。 王充《论衡》亦论涛神之诬,曰:儒书言夫差杀子胥,煮之于镂,盛以囊,投之于江。 子胥恚恨,临水为涛,溺杀人夫。 言吴王杀伍子胥,投之于江实也。 言其恚恨,临水为涛者,虚也。 街殖子路,汉烹彭越。 子胥勇猛不过子略、彭越,然二士不能发怒于鼎镘之中。 子胥亦自先入鼎镂,后乃入江。 在镬引时其神岂怯,而勇于江水哉? 何其怒气前后不相副也。 城隍庙,其初,春申君也。 唐碑具在。 按《史记》春申君于〔相〕楚,请封于江东,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 《越绝书》:吴伐楚,封春申君于吴。 《吴地记》:春申君尝造蛇门,拟御越军。 其说不同,宜以《史记》为正。 *娄系,在昆山飞东北三里,一村落也,盖昆山旧洽。 或云在汉为县,后避钱缪讳,改昆山。 案:《吴志》:张昭拜辅吴将军,封娄侯。 则县之为娄,旧矣。 《汉书》云:改于王莽时。 *信义,古县名,萧梁时分娄县置。 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废,复分信义属昆山。 今县西二十里有村曰信义,疑此古县地也。 土人或讹为镇义。 *韦苏州,唐史不为立传。 按:其行事颇逸。 按白乐天《吴郡诗石记》云: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刺史。 后三十七年,乐天亦佩苏印,实宝历元年。 记中目应物为硕人,则在当时已有重名。 应物诗清深妍丽,有六朝风致。 其自叙乃谓少时以三街郎事玄宗,豪纵不羁。 元(玄)宗崩,始折节读书。 然观其人,赋性高洁,鲜食寡欲。 所居,扫地焚香而坐。 而诗格高洁,不似晚节把笔学为文者。 岂其自叙之过与? 然天实间不闻苏州诗,则其诗晚乃工耳。 宋景文阼《唐书文艺传》,举唐之能文者皆在,至于《苏州集》中,亦足考其履历。 乃以为史家轶其行事,故不书。 惜哉! 《刘禹锡集》又有大和六年,举自代一状。 然应物《温泉行》: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巡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至华清列御前。 又有出身天宝今几年之语,则常逮事天资问矣。 又《燕李录事》诗云: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玉墀。 以《编年通载》考之,天宝元年至大和六年,计九十一年。 应物于天资间已年十五,不应能至大和间也。 说者谓禹锡与白居易同时,视应物辈行迥不同。 禹锡所举,或别是一人也。 【韩驹、蔡宽夫等《诗话》。】*半夜钟,按唐张继《枫桥》诗云:姑苏城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 在阊门外七里。 欧阳文忠公云:句虽佳,其奈三更非撞钟时。 欧公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僧寺,实半夜呜钟,或谓之定夜钟,不足以病继也。 《南史》:丘仲孚,吴兴人,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呜为恨〔限〕。 阮景仲为吴兴守,诗云:半夜钟声后。 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听钟声。 吴中半夜钟其来久矣。 又于鹄《送宫人入道》诗: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温庭筠诗亦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何独于继而疑之。 【王直方、石林二《诗话》、《诗眼》、《学林新篇》。】*响大师,昆山惠聚寺石像也。 寺创于梁天监中,开山僧乃惠响。 今有古石像,在灵山院小洞中。 俗人扣之,铿然有声,遂呼响大师。 以为山中奇事,甚可笑。 响后驻锡扬子江心虾蟆山,于此人灭。 山上僧院有碑刻,载昆山创寺本末颇详。 *昆山,古上方,有孟郊、张祜留题诗。 或云郊随父任昆山尉,因有篇什。 按韩文公《郊墓志》云:父庭玢,娶裴氏女。 而选为昆山尉,生郊及二季酆、郢而卒。 考此语,是郊时方幼稚,本传亦不言其幼稚。 能诗,上方留题,或者疑乃其父庭玢所作,不可知。 或又云,郊后长大,问其母身所生之地? 母云,父任昆山尉时。 郊遂游吴,至昆山乃留题。 事无考证,不敢信。 《摭言》载白乐天出守苏州,科场将开,方干来求解头,而张祜适至。 无何,二人言语喧争于席上,由是二人俱不得解头而去。 祜之留题,必是乐天守苏时也。 *太和宫,在盘门外。 《绩图经》云,唐相毕堿之别业。 按:毕堿未尝相,相者,毕诚也。 *外冈、青冈、五家冈、蒲冈、涂菘冈、徘徊冈、福山冈,《旧图经》云并在吴县界。 今次第考之,上之四冈属昆山,下三冈属常熟。 言其地,则与吴县大相辽绝。 *织里桥,今讹为吉利桥。 带城桥,今讹为戴城桥。 交让巷,今讹为甘浆巷。 发布时间:2025-08-21 12:19: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