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刻 灵枢经文 内容: 邪气脏腑病形(首节)身半以上者。 邪中之也。 (阳受风气)身半以下者。 湿中之也。 (阴受湿气)诸阳之会。 皆在于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胁。 亦中其经(即三阳之经)中于阴者。 常从臂始。 夫臂。 其阴皮薄。 其肉淖(音闹)泽。 故俱受于风独伤于阴(臂内廉曰阴。 手足三阴之所行也)故邪入于阴经。 则其脏气实。 邪气入而不能客。 故还之于腑。 故中阳则溜于经。 中阴则溜于腑。 (如心之及。 小肠此邪中三阴。 亦有表症也)愁忧恐惧则伤心。 形寒寒饮则伤肺。 (肺合皮毛而畏寒。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 (形寒伤外。 饮寒伤内)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 积于胁下则伤肝。 有所击仆。 若醉入房。 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 汗出浴水则伤肾。 (此言邪中五脏)本神(次官针篇之后)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初(一作故)生之来谓之精。 (精者者谓之魄。 (魂为阳。 魄为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忆。 思念也。 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专在于是曰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图谋以成此志曰思)惕思虑者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怵恐。 惕惊也。 流淫。 谓流泄淫溢)因悲哀动中者。 竭绝而失生(悲哀甚则胞络绝。 故致失生。 竭者。 绝之渐)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不能持而流荡)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怒则气逆。 故昏迷惶惑而乱也)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神为恐惧而散失)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脱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乱。 四肢不举。 毛悴。 色夭。 死于春(。 音瞒。 闷也。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马注作忘)不精。 不精则不正。 (精明失则。 邪妄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 两胁骨不举。 毛悴色夭。 死于秋。 肺喜乐。 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夭。 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怒。 本肝志。 而亦伤肾者。 肝肾为子母。 气相通也)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此亦言心肾受伤也)是故。 五脏主藏精者也。 不可伤。 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 无气则死矣。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调经论。 形有余。 泾溲不利。 同此)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 气舍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气促声粗)胸盈仰息(胀满也)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营卫生会(次脉度篇之后)营出于中焦。 (胃之中脘)卫出于下焦(脐下一寸阴交为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膻中之分)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还至阳明。 上至舌。 下足阳明。 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办二十五度。 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太阴矣中焦亦。 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赀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命曰营气。 营卫者。 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下焦者。 别回肠。 (大肠)注于膀胱面渗入焉。 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 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 济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其浊气下行为二便。 清气升于上中二焦为卫气)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胀论(次五乱篇之后)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夫胀者。 皆属于脏腑之外。 排脏腑而郭胸胁。 胀皮肤故名曰胀。 营气循脉。 卫气逆为脉胀。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马注胀不在于营气。 惟卫气逆行。 并脉循分肉。 始为脉胀而成肤胀)三里而泻。 近者一下。 远者三下。 无问虚实。 工在疾泻。 (病近一次泻之。 病远三次泻之。 疾急也)心胀者。 烦心短气卧不安。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 卧不安。 肾胀者。 腹满引背。 央央然腰髀痛。 (此言五脏胀形)胃胀者。 腹满。 胃脘痛。 鼻闻焦臭。 妨于食。 大便难。 大肠胀者。 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则飧泄不化。 小肠胀者。 少腹胀引腰而痛。 膀胱胀者。 少腹满而气癃。 三焦胀者。 气满于皮肤中。 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 胁下痛胀。 口中苦。 善太息五癃津液别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 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 髓液皆减而下。 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 三焦不泻。 津液不化。 水谷并于肠胃之中。 别干回肠。 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 则下焦胀。 水溢则为水胀。 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阴阳清浊(次血络论之后)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清者注阴。 浊者注阳。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 清而浊者则下行。 清浊相干。 命曰乱气夫阴清而阳浊。 浊者有清。 清者有浊。 别之奈何。 曰气之大别。 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 肺之浊气下注于经。 内积于海。 (气血诸海○本经俱言阳清阴浊。 此言阴清阳浊。 以脏阴而腑阳。 脏清而腑浊也)手太阳独受阳之浊。 手太阴独受阴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窍(耳目口鼻)其浊者下行诸经。 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本藏(次五变篇之后)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 所以行血。 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 所以温。 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 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 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 营覆阴阳。 筋骨劲强。 关节清。 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皮肤调柔。 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 风痹不作。 经脉通利。 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 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俱受于天五色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风者百病之始也。 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常候阙中。 薄泽为风。 冲浊为痹。 在地为厥。 此其常也。 赤色出两颧。 大如拇指者。 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 水胀(次逆顺篇之后)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 时咳。 阴股间寒足胫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侯也(五癃津液篇云。 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 三焦不泻津液不化。 水谷并行肠胃之中。 别于回肠留于下焦。 不得入膀胱则下焦胀。 水溢则为水胀)肤胀者。 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 腹大身尽肿。 皮浓。 按其腹而不起。 (病在气分)腹色不变。 此其候也鼓胀者。 腹胀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 腹筋起。 此其候也(以腹筋起为别。 )肠覃者。 寒气客于肠外。 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 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 恶气乃起。 息内乃生其始生也。 大如鸡卵。 稍以益大。 至其成。 如怀子之状。 久者离岁(越岁也)按之则坚。 推之则移。 月事以时下(病在肠外。 故无妨于月事)石瘕生于胞中。 寒气客于子门。 子门闭塞。 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 日以益大。 状如怀子。 月事不以时下。 皆生于女子。 可导而下(音丕。 疑败之血也)五味(次五禁篇之后)酸入于胃。 其气涩以收。 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涩结不舒)不出。 即留于胃中。 胃中和温。 则下注膀胱。 膀胱之胞。 (音抛。 溲脬。 )薄以懦。 得酸则缩。 绻约而不通。 水道不行故癃(绻。 不分。 约。 束也)阴者(阴器)积筋之所终也。 故酸入而走筋矣咸入于胃。 其气上走中焦。 注于脉则血气走之。 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 注之则胃中竭。 竭则咽路焦。 故舌本干而善渴。 血脉者。 中焦之道也。 故咸入而走血矣辛入于胃。 其气走于上焦。 上焦者。 受气而营诸阳者也。 姜韭之气熏之。 营卫之气不时受之。 久留心下故洞心。 (透心若空也)辛与气俱行。 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苦入于胃。 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 故变呕。 (入而复去)齿者骨之所终也。 故苦入而走骨(苦通于骨其气复从口齿而出)甘入于胃。 其气弱小。 不能上至于上焦。 而与谷留于胃中者。 令人柔润者也。 胃柔则缓。 缓则虫动。 虫动则令人心。 其气外通于肉。 故甘走肉。 百病始生(次五音五味篇之后)忧思伤心重寒伤肺。 忿怒伤肝。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 邪客篇(首节)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气。 分为三隧(道也)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 出其悍气之剽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 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跷陷。 (受伤之谓)不得入于阴。 阴虚故目不瞑。 补其不足。 (取照海)泻其有余。 (取申脉)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饮以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取流水五升。 扬之万逼。 火沸。 置秫米一升。 治半夏五合。 徐炊令竭为一升半。 去滓。 饮汁一小杯。 日三。 稍益□知为度○秫米。 糯小米也。 甘粘微凉。 能养营补阴。 半夏辛温。 能和胃散邪。 除腹胀目不得瞑。 故并用之。 古量一升。 合今之三合二勺)故其病新发者。 覆杯则卧。 汗出则已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 大惑论(次九针论之后)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属肾)筋之精为黑眼。 (属肝)血之精为络。 (属心)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属肺)肌肉之精为约束。 (属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 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 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 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斜同)其精。 (睛同)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岐。 视岐见两物。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 故精神乱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处。 精神魂魄散不相得。 故曰惑也心有所喜。 神有所恶。 卒然相感。 则精气乱。 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 甚者为惑。 上气不足。 下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于下。 (阳衰)久之不以时上。 故善忘也。 精气并于脾。 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 谷消故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不能营运。 则其中脘当寒)故不嗜食也(此言所以善饥而不嗜食也)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 则阴气虚。 故目不瞑矣。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 则阴气盛。 阴气盛。 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 故目闭也。 夫卫气者。 昼日常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卧。 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 则卫气行留久。 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 其气不精则欲瞑。 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 分肉解利。 卫气之留于阳也久。 故少瞑焉。 发布时间:2025-08-22 10:37: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