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素问经文 内容: 脉要精微论(次诊要经终论之后)夫脉者血之府也(营行脉中故为血府府聚也)长则气治(气充和也)短则气病(气不足也)数则烦心(内热)大则病进(邪盛)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动而中止曰代。 为真气衰乏)细则气少(减于常脉为细)涩则心痛。 (脉往来难曰涩。 涩为血少。 为郁。 故心痛也)浑浑(浊乱不明)革至(如皮革之坚)如涌泉。 (其来无序但出不返)病进而色弊。 (言必病进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脉微而又如弦之断绝者。 真气绝无故死)夫精明(见于目)五色者。 (显于面)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皆欲其润泽。 恶其枯槁)五色精微象见其寿不久也。 (言精气化作色。 相毕见于外更无藏蓄。 是真气脱也。 故寿不久)夫精明者。 所以视万物。 别黑白。 审短长。 (若)以(视也)长为短。 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精衰则神散)夫五脏者。 身之强也(藏气充。 则形体强健)头者精明之府(脏腑之精气。 皆上升于头。 )头倾(低垂)视深。 (目陷无光也)精神将夺矣。 (夺失也)背者。 胸中之府。 背曲肩随。 府将坏矣(此亦脏腑之失强)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 (维络关节者。 膝之筋为最)屈伸不能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 (偻曲身。 附。 附物而行。 惫。 坏也)骨者髓之府。 不能久立。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髓不充于骨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平人气象论(首节)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 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呼。 出气也。 吸。 入气也。 定息将复呼吸之际也。 闰余也)人一呼脉一动。 一吸脉一动。 曰少气(十四难以为离经脉。 正气衰也)人一呼脉三动。 一吸脉三动而躁。 尺热(身有热。 )曰病温。 尺不热。 脉滑曰病风(气有余也)脉涩曰痹(血不足也)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一呼四至曰脱精)脉绝不至曰死(元气已竭)乍疏乍数曰死(阴阳败乱。 )玉机真藏论春脉者肝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软同)弱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故曰弦。 (端正也)反此者病。 其气来实而强。 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实而微。 此谓不及。 病在中(外病多有余。 内病多不足)太过则令人善怒。 (旧本忘。 从吴氏改怒。 )忽忽眩(目转)冒(昏昧)而癫疾。 其不及。 则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胁满。 (吴注作痛)夏脉者心也。 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 故曰钩。 (钩义如木之垂枝。 即洪脉也)反此者病。 其气来盛去亦盛。 此为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 此谓不及。 病在中(脉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谓之来。 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谓之去)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热不得泄越)为浸淫(浸渍而淫。 蒸热不已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 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心虚不能自安。 故烦。 虚阳乘肺则咳乘脾则唾。 下陷则为后阴气失也)秋脉者肺也。 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其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故曰浮(未至沉下故来急去散。 即毛也)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 此谓太过。 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 此谓不及。 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 愠愠然(悲伤不乐之貌)其不及。 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 上气见血。 及闻病音(喘息则喉下有声也○旧本下闻病音。 今从吴氏改及)冬脉者肾也。 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 故其气来沉以搏。 故曰营(搏言伏鼓也沉伏而鼓。 是营守乎中之意故曰营○扁鹊曰。 盛冬水凝如石脉之来沉濡而滑。 故曰石)反此者病。 其气来如弹石者。 (坚强之象)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类于数。 疾)此谓不及。 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解(四体懈怠)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肾之精气伤)其不及。 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肾水不能济心火)中清(冷也)脊中痛。 少腹满。 小便变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脾居中央。 贯通肝心肺肾)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脾无病。 则灌溉周而四藏安故善者不可见恶者即病脉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散而无踪)此谓太过病在外。 如鸟之喙者(坚锐而不和○喙音海也)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湿胜)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藏气皆不和顺)脉从四时。 谓之可治(从顺也)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命曰易治。 取之以时(合于时令)形气相失。 谓之难治(偏胜则生克贼)色夭不泽谓之难已(气血皆坏)脉实以坚。 谓之益甚(邪盛)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 春得肺脉。 夏得肾脉。 秋得心脉冬得脾脉。 其至皆悬绝。 沉涩者。 命曰逆四时(悬。 脉来悬异绝阴阳偏绝。 无复冲和之气。 但见真藏脉来也。 沉为绝阳涩之时脉反沉涩。 秋冬收藏之时脉反浮大与四时相失。 亦名曰逆四时)病热脉静(阳症阴脉)泄而脉大(真气衰。 邪益进)病在中脉实坚(宜不及而反实坚。 是真藏形也)病在外脉不坚者(宜太过而反不实坚是真阳不足以鼓也)皆难治。 脉盛(心实)皮热(肺)腹胀(脾)前后不通(肾)闷瞀(肝)此谓五实(邪气实也○瞀音务。 又音茂)脉细(心虚)皮寒(肺)气少(肝)泄利前后(肾)饮食不入(脾)此谓五虚酱粥入胃。 泄注止则虚者活(土气犹存。 虚可回也)身汗(表邪解)得后利(里邪去)则实者活。 三部九候论(吴氏作决死生论)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外有余而中不足)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阳有余而阴不足。 故脉反大而多气喘满也)参伍不调者病(言于三部九候。 或有一二不调为愆和有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以天人言上中下。 谓之三才。 以人身言上中下谓之三部。 三部而各分其三谓之三候三候有天有地有人。 合为九候也○上古诊脉。 不独寸口于诸经之动脉皆诊之。 如本篇云。 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 取寸口以侯肺。 中部地。 手阳明也。 取合谷以候胸中之气。 中部人。 手少。 阴也。 取神门以候心。 下部天。 足厥。 阴也。 取太冲以候肝。 下部地。 足少阴也。 取太以候肾。 下部人。 足太阴也。 取其门之动脉。 又取跗上之冲阳。 以候脾胃之气。 此三部九候是也。 十八难曰。 三部者。 寸阙尺也。 九候者。 浮中沉也。 乃单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 后世言脉者皆宗之)察九候独小者病(九候之中。 一部独小。 下同)独大者病。 独疾者病。 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独寒者病。 独陷下者病(陷下。 沉伏也)形肉已脱(脾气大坏)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谓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寒独热独陷下也)九候皆从者不死(从。 顺也。 脉顺四时之令。 及合诸经之体者是也)经脉别论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精。 精华也。 胃家散布干肝。 浸淫滋养于筋也)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心主血脉。 故食气之浓者归心。 精气浸淫于脉也)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流于经。 必由于气。 气主于肺。 故肺为百脉之朝宗。 其精气输之于皮毛也)毛脉合精。 行气于府(毛属肺。 脉属心。 合一气一血之精。 行气于府。 言气聚膻中也)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宗气积于肺。 神明出于心。 气盛则神旺。 故气府之精为神明。 肺肝脾肾四藏无不赖神明之留以为主宰。 然后藏气感得其平。 而归于权衡矣。 权衡平也)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持权衡之法。 气口分其三部。 成其尺寸。 百脉俱朝于此。 故可以决死生)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水饮入胃。 则其气化精微必先输送于脾。 是谓中焦如沤也)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脾得水谷精气。 则散而升之。 上如云雾而归肺是谓上焦如雾也)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肺气营运水随而注。 故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是谓下焦如渎也)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水因气生。 而清浊有分。 清者为精。 浊者为水。 故精归五脏水归膀胱。 )宣明五气论(次藏气生时论之后)五气所病。 心为噫(嗳气也。 心脾胃皆有是证。 由火之郁。 而气有不得舒伸也)肺为咳(肺属金。 故邪击之有声也)肝为语(问答之声曰语。 象木之仗条委曲也)脾为吞(象土包含。 为物所归)肾为欠(呵欠)为嚏。 (音帝。 喷嚏也。 阳未尽而阴引之故欠。 阳欲达而阴。 发之故嚏。 故凡阳盛者不欠。 下虚者无嚏)胃为气逆。 为哕(呃逆)为恐。 (胃中寒。 为哕。 土实伤水。 故肾为恐)大肠小肠为泄。 (泄利)下焦溢为水(下焦为分注之所。 气窒不泻。 则溢于肌肉而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邪实膀胱。 气不通利。 则谓之癃。 若下焦不能约束膀胱以固津液。 则为遗溺)胆为怒(怒。 肝忘也。 而胆亦然者。 肝取决于胆也)是为五病五精所并(聚也)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五脏精气各有所藏。 若合而并于一藏则邪气实之。 各显其志如此)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言藏气有不足。 则胜气得相并也)五脏所恶。 心恶热肺恶寒。 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化液。 心为汗(血之余也)肺为涕(涕出于鼻)肝为泪(泪出于目)脾为涎(涎出于口)肾为唾(唾出于舌下廉泉二窍。 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是谓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 多食辛(辛散则气益虚耗)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不流)苦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苦味沉降故走骨○九针论曰。 苦走血。 火化苦也。 咸走骨水化咸也)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生胀)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 在筋则病拘挛。 又令人癃也)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通评虚实论(首节)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气虚者。 肺虚也。 气逆者。 足寒也(气逆不行。 则无以及于四肢。 阳虚于下故足寒)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脏皆如此(心肝脾肾各有衰旺之时。 例皆同也。 吴注时当旺之时也。 如夏月人皆气虚。 冬月人皆足寒。 皆非肺旺之时。 故生。 若当秋而气虚。 则金衰于当旺时也。 故死○类经注曰。 以肺虚而遇秋冬。 非相贼之时故生。 若当春则金木不和。 病必甚。 当夏则金虚受克。 病必死也。 于义似通)所谓重实者。 言大热病。 气热脉满。 是谓重实(证脉皆热)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 (吴注作紧)滑则从(阳气胜也)涩则逆也(阴邪胜)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 脉口热而尺寒也。 秋冬为逆(阳虚者畏阴胜之时)春夏为从。 治主病者(义见下文)经虚络满者。 尺热满。 脉口寒涩也。 此春夏死。 秋冬生也(阴虚者。 畏阳盛之时)络满经虚。 灸阴刺阳。 经满络虚。 刺阴灸阳(此正以络主阳。 经主阴。 灸所以补。 刺所以泻也)脉气上虚尺虚(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 吴注同)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 言无常也(上虚为气虚故言语轻微)尺虚者。 行步然(尺虚为阴虚故行步然怯弱也。 )乳子而病热(阳证)脉悬小者何如(悬绝而小阴脉也)曰。 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为则生(阴气无伤)脉浮则死肠下脓血何如(赤白并下)脉悬绝则死。 滑大则生(滑为阴血。 大为阳气)癫疾何如。 脉搏大滑。 久自已(气血俱有余)脉小坚实。 死不治(肝之真藏脉也)癫疾之脉。 虚则可治(言邪气微)实则死(言邪气气盛)消瘅虚实何如(消中而热善饮善食也)脉实大。 (血气尚盛)病久可治。 脉悬小坚。 病久不可治。 腹中论(次卒痛论之后)有病心腹满。 旦食则不能暮食(朝宽暮急。 病在营血)名为鼓胀(虚大而急亦名蛊胀)治之以鸡矢醴。 一剂知。 二剂已(鸡矢之性。 消积下气。 一剂可知其效。 二剂则已其病○用羯鸡矢一升。 研细炒微焦。 入无灰酒三碗煎至一半。 用布滤取汁。 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 皆黑水也。 次日觉足面渐有绉纹。 又饮一次。 而病愈矣)有病胸胁支满者。 妨于食病至。 则先闻腥臊臭(肺气腥肝气臊)出清液(清冷臭液)先唾血(肝不能藏血)四支清(脾虚则阳气不行于四末)目眩(肝虚)时时前后血(阴失其守)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 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 中气竭。 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以四乌骨。 一茹。 二物并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为后饭(先药后饭也)饮以鲍鱼汁利肠中(乌鱼骨涩物也茹即蔺茹。 味苦。 气芳。 雀卵益元阳。 鲍鱼味浓益阴。 )病有少腹盛。 上下左右皆有根。 病名曰伏梁(难经伏梁为心之积与此不同)裹大脓血。 居肠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切按之。 谓过于妄攻也)此下则因阴。 必下脓血。 上则迫胃脘。 生鬲侠。 胃脘内痈(内溃之痈)此久病也难治。 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 勿动亟夺(言勿得动胃气行大便而数。 夺之也。 )人有身体髀股皆肿。 环脐而痛病名伏梁。 此风根也(风毒根于中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 故环脐而痛也。 不可动之。 动之为水溺涩之病(言不可下之而动其便)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生者。 无后患之意)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如有呕恶头痛诸症而脉不病。 若经闭知其为胎气也)风论(次刺腰痛论之后)风者善行而数变。 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寒则胃气凝滞)其热也则消肌肉(热则津液燥涸)故使人(音突)栗而不能食。 名曰寒热(栗。 犹战栗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 则为热中而目黄(风内郁故热中)人瘦则外泄而寒。 则为寒中而泣出(腠理疏故寒中)风气与太阳俱入。 行诸脉俞。 散于分肉之间。 与卫气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愤而有疡(愤。 肿起也。 疡痈毒也)卫气有所凝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顽痹不知痛痒)疠者。 有荣气热。 (腐同)其气不清。 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名曰疠风(溃破也)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 所中则为偏风(即偏枯也)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入系头(眼系在脑后)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 则为漏风(或多汗。 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汗喘息。 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 不能劳事)入房汗。 出中风。 则为内风(风乘虚犯。 令人遗精咳血。 寝汗骨蒸)新沐中风。 则为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 头痛不可以出纳。 至其风日则病少愈)久风人中。 则为肠风飧泄(传入肠胃。 热则下血。 寒则泄泻)外在腠理。 则为泄风(多汗。 汗出泄衣上。 口中干。 上渍其风。 不能劳事。 身体尽痛则寒)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 无常方(所也)然致有风气也。 肺风之状。 多汗恶风。 色然白。 时咳短气昼日则差。 (瘥同)暮则甚。 诊在眉上其色白(。 音烹上声)心风之状。 多汗恶风焦绝。 善怒吓。 赤色。 病甚则言不可快。 诊在口。 其色赤(焦。 喉舌燥也。 绝唇口裂也。 心脉侠咽喉而主舌。 故见此诸症)肝风之状。 多汗恶风。 善悲。 色微苍。 嗌干善怒。 时憎女子(肝衰则恶色)诊在目下。 其色青。 脾风之状。 多汗。 恶风。 身体怠堕(惰同)四肢不欲动。 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 其色黄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疣然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骨衰)其色(音壹)隐曲不胀。 食寒则泄。 诊形瘦而腹大。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壅闭经络。 血气不行而病为痹)共风气胜者为行痹(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寒气胜者为痛痹(阴寒之气乘于肌肉筋骨阳气不行故痛)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着于一处。 或为疼痛或为顽木。 湿从土化。 病在肌肉)以冬过此者为骨痹(冬主骨。 此指风寒湿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春主筋)以夏遇此者为脉痹(夏主脉)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长夏主肌肉)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秋主皮)五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肺痹者。 烦满喘而呕(肺脉循胃口)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肾水上逆故令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上下牵引。 腹大如有所怀)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足不能伸也)春以代头。 (头不能举也)脾痹者。 四肢解(懈同)惰。 发咳呕汁。 上为大塞。 (隔塞)肠痹者。 数饮而出不得。 中气喘争。 时发飧泄(下焦气闭。 水液混于大肠)胞痹者少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胞。 同脬。 膀胱也○脬音抛)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 而食饮应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府也痛者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痛(旧本不通)皮肤不营。 故为不仁(无营血充养)其寒者。 阳气少。 阴气多。 与病相益故寒也(寒从中生)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病气胜。 阳遇阴(甲乙经改阳乘阴)故为痹热(阳盛逢阴。 则阴不能胜阳)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湿甚也。 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 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 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故具此五者。 则不痛也(具备有之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急旧本虫误)逢热则纵。 痿论肺热叶焦。 则皮毛虚弱急薄。 着则生痿也。 (热乘肺金。 在内为叶焦。 在外则皮毛虚弱而为急薄。 若热气留着不去而及于筋脉骨肉。 则病痿○。 音璧。 足弱不能行也)心气热则下脉。 (足三阴)厥而上。 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 胫纵而不任地也(枢纽关节之处。 如折而不能提挈。 又足胫纵弛而不能任地)肝气热。 则胆泄口苦。 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血液干燥)脾气热则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发为肉痿(肉不知痛痒)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 发为骨痿肺者。 藏之长也。 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 则发肺鸣。 鸣则肺热叶焦(肺志不伸。 则气郁生火。 故发喘鸣而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 发为痿(气无所主)悲哀太甚。 则胞络绝(胞之络脉属心)胞络绝则阳气内动。 发为心下崩。 数泄血也(心血下崩)故本病曰(古经篇名)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 传为脉痿(血失则大绝空虚。 无以灌渗肌肉。 发为肌肉顽痹。 传变而为脉痿也)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伤脾)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及为白淫(白淫。 浊带也)生于肝使内也(房劳○肝吴注改疾)有渐于湿(渐近也)以水为事(有事于卑湿之所)若有所留(水湿留着)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痹而不仁。 发为肉痿得之湿地也(病生于脾)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内戕真阴)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 水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 生于大热也治痿者。 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闰(润同)宗筋(阴毛横骨上下之竖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受十二经之血)主渗灌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 则宗筋纵带脉不引(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也。 厥论阳气衰于下。 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阳足三阳脉。 阴盛阳衰。 则阴起于下。 故寒厥必从五指至膝上寒。 阴足三阴脉。 阳盛阴虚。 则阳乘阴位。 故热厥必足下热)寒厥何失而然也。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 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 以秋冬夺于所用(多欲夺阴)下气上争不能复(阳搏阴激。 身半以下之气亦引而上争。 不能复归其经)精气溢下(阴精下泄)邪气因从之而上也(阳虚则阴胜为邪)气因于中(气即精气邪气。 皆出内而生也○此句吴注在上文前阴者之上)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 阳气日损阴气独在。 故手足为之寒也(四肢为诸阳之本)热厥何如而然也。 酒入于胃。 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 则阳气入(湿热在脾。 则阴虚阳亢)阳气入。 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 则不营其四肢也(脾胃俱病。 不生精气。 营。 充养也)此人必数醉。 若饱以入房(伤其脾肾)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气与谷气相搏。 热盛于中。 故热遍于身。 内热而溺赤也。 夫酒气盛而悍。 肾气日衰。 阳气独胜。 故手足为之热也。 病能论人病胃脘痈者。 当候胃脉。 沉细者气逆(阳明多气多血。 脉当洪大。 若见沉细。 气逆于常也)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则热(胃气逆而人迎盛。 所谓人迎三盛。 病在阳明是也)人迎者胃脉也(谓结喉旁动脉。 今作左手关前脉)逆而盛。 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为痈也。 有病怒狂者。 名曰阳厥。 治之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寒而镇重。 故下气速。 又怒为肝志。 是木欲。 实金当平有病身热懈惰(湿热伤筋)汗出如浴(热蒸于肌肤)恶风少气(卫虚)病名曰酒风(即风论中漏风也)以泽泻术各十分。 麋五分。 合以三指撮(约其数为煎剂)为后饭(泽泻渗利。 湿热。 白术燥湿止汗。 麋即薇一名无心草。 一名吴风草。 苦平微寒。 治风湿。 )奇病论人有重身(怀孕)九月而喑。 (失音)胞之络脉绝也(为胎阻绝)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故不能言。 (系。 根系也)无治也当十月复(十月子生少阴之脉通则言复矣。 )病胁下满。 气逆。 二三岁不已。 名曰息积(喘粗息难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喘者忌灸。 恐助火邪。 病不在经。 故不可刺)积(累也)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导引以开其滞。 药饵以利其气。 所以然者治之不易)人有病头痛。 以数岁不已。 当有所犯。 大寒内至骨髓(凡身之骨髓皆是)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齿亦痛。 病名曰厥逆(寒气逆于上。 )有病口甘者。 此五气之溢也(五味之气上溢)名曰脾瘅(热也)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传为消渴(饮水善消。 而渴不已)治之以兰。 (香草)除陈气也。 有病口苦者。 名为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 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脉挟咽)此人者。 数谋虑不决。 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治之以胆募俞。 (日月。 胆俞左右各两穴○吴注作胆嘘气上溢凡谋虑不决者必嘘出其气之意。 )有癃者。 一日数十溲。 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拒也)人迎躁盛。 喘息。 气逆。 此有余也。 太阴脉细如发者。 此不足也病在太阴(日数十溲脉细。 是脾气不足)其盛在胃(人迎三盛病在阳明也)颇在肺(喘息气逆)病名曰厥。 (逆也)死不治。 此所谓得五有余。 二不足也(如上文)外得五有余。 内得二不足。 此其身不表不里(表里相为违逆)亦正死明矣。 人生而有病癫疾者。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旧作巅。 吴注改癫。 )刺志论(吴注作虚实要论○次刺禁论之后)气实形实气虚形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 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谷。 纳谷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气盛身寒。 此谓反也。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 此谓反也。 脉盛(阳实)血少(阴虚)此谓反也。 脉少(阳虚)血多(阴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 得之伤寒(寒伤形)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伤气)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气不生长)谷入少而气多者。 邪在胃及肺也。 脉小血多者。 饮中热也(或酒或饮。 中于热也)脉大血少者。 脉(中)有风气水浆不入。 此之谓也(此释上文反者为病之词)夫实者气入也(邪实)虚者。 气出也(正气漏泄)气实者。 热也(阳盛)气虚者寒也(阳虚)入实者。 右手开针空也(凡刺实。 持针摇大其道是也)入虚者。 左手闭针空也(凡刺虚。 以手推阖其门是也○此用针补泻法)五营运大论(次四时刺逆从论之后)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此原东方生生之理)其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化生气(气由化生。 物因气化)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体为筋。 在气为柔(得木化者。 其气柔软)在藏为肝。 其性为暄(音萱温暖也)其德为和。 其用为动。 其色为苍(浅青色)其化为荣(物色荣美)其虫毛(毛虫得木气)其政为散。 其令宣发其变摧拉(风气刚强是木之变。 摧拉。 折坏也)其眚(灾也)为陨(坠落也)其味为酸。 其志为怒(此东方之生化)怒伤肝。 悲胜怒(悲忧为肺之志)风伤肝。 燥胜风(金气胜木)酸伤筋辛胜酸(此东方木气偏胜为病。 平以西方金令也)南方生热热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血生脾(此原南方生生之理)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体为脉。 在气为息(心主血脉)在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明)其用为躁(动)其色为赤。 其化为茂(万物茂盛)其虫羽(火性飞越)其政为明。 其令郁蒸其变炎烁(炎烁焦枯是火之变)其眚燔(焚烧)其味为苦。 其志为喜(此南方之生化)喜伤心。 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苦伤气。 咸胜苦(此南方火气偏胜为病。 平以北方水令也)中央生湿湿。 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此原中央生生之理)其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土气充实)在藏为脾。 其性静坚(土养万物)其德为濡。 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万物充盈)其虫。 (露体也)其政为谧(音密静也)其令云雨其变动注(风动而注。 湿胜而兼风木之化。 亢承之理也)其眚淫溃(淫雨崩溃)其味为甘。 其志为思(此中央之生化)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 风胜湿甘伤脾。 酸胜甘(此中央土气偏胜为病。 平以东方木令也)西方生燥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肾(此原西方生生之理)其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 在体为皮毛。 在气为成(金白坚成)在藏为肺。 其性为凉。 其德为清。 其用为固。 其色为白。 其化为敛(万物收敛)其虫介(皮甲坚固)其政为劲(金体刚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青苍落(色苍败落。 肃杀之令太过也)其味为辛。 其志为忧(此西方之生化也)忧伤肺。 喜胜忧燥伤皮毛。 热胜燥(旧本热伤皮毛。 寒胜热。 吴注改此)辛伤皮毛。 苦胜辛(此西方金气偏胜为病。 平以南方火令也)北方生寒寒生水。 水生咸咸生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此原北方生生之理)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在体为骨。 在气为坚。 在藏为肾其性为懔(战栗)其德为寒。 其用为藏(旧本阙藏字)其色为黑其化为肃。 其虫鳞。 其政为静。 其令霰(音线)雪(旧本阙二字。 吴注补霰。 雪。 一作闭塞)其变凝冽(寒凝严冽)其眚冰雹(音泊)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此北方之生化也)恐伤肾。 思胜恐寒伤血。 燥胜寒。 咸伤血。 甘胜咸(此北方水气偏胜为病。 平以中央土令也)五气更立。 各有所先(应运之气)非其位则邪(木居火位。 金居木位之类)当其位则正(本位)气相得则微(子居母位。 母居子位)不相得则甚(胜已者与已所胜者)气有余则制已所胜。 而侮所不胜(如木既克土。 而反侮金之类)其不及。 则已所不胜。 侮而乘之。 已所胜。 轻而侮之(如金既克木。 而土反麦木之类)侮反受邪(始于侮彼求胜终则已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畏。 谓克制也。 五行之气。 必有所畏惮。 乃能守位。 即六微旨大论承制之义)六微旨大论相火之下。 水气承之。 水位之下。 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 风位之下。 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 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六气各专一令。 专令者常太过。 故各有所承。 以制其太过。 不使亢甚为害也)亢则害。 承乃制(六气亢甚而过其常。 则必害作。 承气乃生于下。 制之使不过也)制则生化(言有所制。 则无亢害而生生化化○旧作制生则化)外列盛衰(即损益彰矣之意)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若一于亢害。 必致于败乱。 而生化之原。 由此大病矣)非其位则邪(岁不与本长逢会)当其位则正(如下文木运临卯)邪则变甚正则微木运临卯(丁卯岁)火运临午(戊午岁)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金运临酉(乙酉岁)水运临子(丙子岁)所谓岁会。 气之平也(天干之化运。 与地支之主岁相合。 为岁会。 气平者。 物生脉应。 无先后也)土运之岁。 上见太阴(己丑己未岁上。 谓司天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申)少阴(戊子戊午)金运之岁。 上见阳明(乙卯乙酉)木运之岁。 上见厥阴(丁巳丁亥)水运之岁。 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天与之会也。 故曰天符(司天与运气符会○以上己丑己未戊午乙酉。 乃天符岁会相同。 又为太乙天符。 即天元纪所谓三合为治。 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是也)六元正纪大论春气西行夏气北行。 秋气东行。 冬气南行(近东者先受春气。 渐次及西近南者。 先受夏气。 渐次及北。 近西者先受秋气。 渐次及东。 近北者先受冬气渐次及南)故春气始于下(由下而升)秋气始于上(由上而降)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高山之巅夏月凝雪)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卑下之泽。 冬月草生)发表不远热。 攻里不远寒(发表利用热。 夏月发表不远热也。 攻里利用寒。 冬月攻里不远寒也。 以发表攻里之品。 不留于中而有所宜也)不发不攻寒热内贼。 其病益甚(不以发攻而犯寒犯热。 故病益甚。 若无病而犯寒犯热。 则生寒生热)木郁达之(郁。 怫也。 木性发达。 治则升之令其条达)火郁发之(火性发越。 治则散之令其发越)土郁夺之(土性疏通。 故宜夺之)金郁泄之(金性清利。 故宜泄之)水郁折之(水性就下。 故折之令其无冲逆也)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 所谓泻之(上文详其。 五郁之治。 因言既治之必调其气。 而复有过而不调者。 则折之以其所畏折之之义。 即所谓泻之也。 畏者。 木畏酸。 火畏甘。 土畏苦。 金畏辛。 水畏咸也。 )至真要大论六气分治司天地者。 其至何如。 曰。 厥阴司天(巳亥之年)其化以风(木气化风)少阴司天(子午之年)其化以热(少阴君火化热)太阴司天(丑未之年)其化以湿(土气化湿)少阳司天(寅申之年)其化以火(少阳相火也其化畏火)阳明司天(卯酉之年)其化以燥(金气化燥)太阳司天(辰戊之年)其化以寒(水气化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王注肝木位东。 心火位南。 脾土位中央及四维。 肺金位西。 肾水位北。 是五脏定位然五运即六气所至。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故先以六气所临。 后言五脏之病也)地化奈何(地化在泉之化也。 )曰。 司天同候(言天气既迁。 地气用事。 因藏位而命其病。 皆与司天候法同)间气皆然(间气用事。 因藏位而命其病。 皆与司天候法同)司左司右者。 是谓间气也(岁有六气。 以一气司天。 一气在泉。 余四气一为司天左间。 一为右间。 一为在泉左间。 一为右间也。 五营运大论。 左右者。 诸上见厥阴。 左少阴右太阳。 见少阴。 左太阴。 右厥阴。 见太阴。 左少阳。 右少阴。 见少阳。 左阳明。 右太阴。 见阳明。 左太阳右少阳。 见太阳。 左厥阴。 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厥阴在上。 则少阳在下。 左阳明。 右太阴。 少阴在上。 则阳明在下。 左太阳。 右少阳。 太阴在上。 则太阳在下。 左厥阴。 右阳明。 少阳在上。 则厥阴在下。 左少阴。 右太阳。 阳明在上。 则少阴在下。 左太阴。 右厥阴。 太阳在上。 则太阴在下。 左少阳。 右少阴。 所谓面南而命其位○上主司天。 位在南。 故面北而言其左右。 左主西言右主东言下主在泉。 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 左主东言。 右主西言。 上下异而左右殊也)诸气在泉。 风淫于内(言自外而淫于内也)治以辛凉(金胜木气)佐以苦甘(辛过甚。 恐伤其气故佐以苦胜辛。 甘益气也)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木性急故宜甘缓辛散)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君火之气。 水能胜之)佐以甘苦(甘胜咸苦泻热)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热盛于经宜酸收。 热结于内宜苦发)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湿为土气。 苦热从火化。 能燥湿也)佐以酸淡(酸能制土。 淡能利窍)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热宜苦燥。 湿濡而肿宜淡泄。 泄。 渗与汗也)火淫于内。 治以咸冷。 佐以苦辛(吴注相火。 畏火也。 故以咸苦辛泻热而滋阴水)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条同)燥淫。 于内治以苦温(燥为金气。 苦温从火化。 所以胜金气)佐以甘辛(木受金伤。 宜甘缓辛散)以苦下之(燥结邪实宜以苦下之)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寒为水气。 甘从土化热从火化。 所以制水胜寒)佐以苦辛(苦而辛。 亦热品也)以咸泻之(水之正味。 咸泻之也)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即此之义)司天之气风淫所胜。 平以辛凉。 佐以苦甘。 以甘缓之。 以酸泻之(木气升而不降。 故以)热淫所胜。 平以咸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收其浮热。 )湿淫所胜。 平以苦热佐以酸辛(酸而辛。 则非饮矣)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 治以苦温(燥湿)佐以甘(益土)辛(散滞)以汗为故而止(得汗则湿外泄)燥淫所胜。 平以苦湿(苦而湿。 则燥得其润)佐以酸(生液)辛。 (润燥)以苦下之(燥甚非攻下不除)寒淫所胜平以辛(散寒)热(回阳)佐以苦甘(济和辛热)以咸泻之(伤寒大胃则为里热者。 宜以咸泻之○李频湖曰。 司天主上半年。 天气司之。 故六淫谓之所胜。 上淫于下也。 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 地气司之。 故六淫谓之于内。 外淫于内也。 故曰治之。 当其时反得胜已之气者。 谓之反胜六气之胜。 何以征之如燥胜则地干。 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 寒胜则地裂。 火胜则地固是也)春不沉夏不弦。 冬不涩秋不数。 是为四塞(春弦。 夏数秋涩。 冬沉。 脉之常也。 若春至沉脉。 尽去。 夏至弦脉尽去。 冬至涩脉尽去秋至数脉尽去。 已虽专王。 而绝去其母气矣。 是谓四塞五脏不相交通也)参见曰病。 复见曰病。 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一部之中参见诸脉状。 此乘侮交至也既见于本部复见于他部。 此淫气太过也。 未去而去为本气不足。 来气有余。 去而不去为本气有余。 来气不足)反者死(反谓春脉涩。 夏脉沉。 秋脉数。 冬脉缓。 反见胜已之脉。 故死)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风类不一。 故曰诸风掉摇。 眩运也)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 引急也。 肾主寒水之化。 凡阳气不达。 则营卫凝聚。 形体拘挛)诸气(音愤)郁皆属于肺(。 喘急。 郁不畅也)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肿者。 肿于外。 满者。 满于中。 痞胀是也)诸热瞀螈(抽掣)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化热。 故疮疡属于心也)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 逆也。 固溲便闭也。 泄。 溲便不禁也。 下谓肾也。 肾居五脏下。 兼水火之司阴精衰则火独治而有热厥。 命门衰。 则水独治而有寒厥。 肾开窍于二阴。 其水亏火盛。 则精液干枯为热结。 阴虚则无气。 致清浊不化为寒闭。 肾家水衰。 则火迫注遗为热泄。 命门火衰。 则阳虚失禁为寒泄)诸痿(萎同)喘呕皆属于上(肺主气。 肺热叶。 焦则手足无以受气。 故有筋痿肉痿脉痿骨痿诸症。 息气急曰喘。 病在肺。 声逆上曰。 呕病在胃口故皆上焦之病)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禁作噤切牙也。 鼓。 鼓颔也栗战也。 神能御形谓之神守禁鼓栗而神不能支持。 如丧失神守。 皆火之病。 若心火亢极。 反兼水化制之。 故为寒栗者火之实也若阴胜则为寒。 寒则真气去。 去则虚。 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者。 火之虚也○疟气之发。 阳并于阴。 则阴实而阳虚。 阳明虚。 则寒栗鼓喘。 又伤寒将解。 其人本虚。 邪与正争而为战汗故凡战栗者。 皆阴阳之争也)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 风强病也。 此湿甚而兼风木之化)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性炎上)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热气内盛者。 在肺则胀于上。 在脾胃则胀于中。 在肝肾则胀于下。 此以火邪所至。 乃为烦满也)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 烦躁。 狂狂乱。 越乘越也。 火入于肺则烦。 火入于肾则躁。 然气交变大论曰。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害心火。 身热烦心。 阴厥谑妄之类。 是为阴盛发躁成无已曰。 虽躁欲坐井中。 但欲水。 不得入口是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猝也。 强直筋病强劲也)诸病有声(肠鸣)鼓之如鼓(鼓胀)皆属于热(为阳气所逆。 故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浮肿者。 阳实于外。 火在经也。 疼酸者。 火甚制金不能平木。 木实作酸也。 惊骇者。 君火甚也)诸转反戾。 水液混浊。 皆属于热(木胜协火。 则筋引急。 或偏引之。 则为转为反而乖戾于常。 水液。 小便也)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水液。 上下所出水液也)诸呕吐酸(火炎上也)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胃热。 则传化失常。 故猝暴注泄。 下迫。 后重里急迫痛也。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此正治也)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以寒治热。 以热治寒逆其病者。 谓之正治)从者反治(以寒治寒。 以热治热从其病者。 谓之反治)从少从多。 观其事也(从少。 谓一同而二异从多。 谓二同而一异)热因寒用(热药冷服)寒因热用(寒药热服)塞因塞用(如下气虚乏。 中焦气壅。 欲散满则益虚其下。 补下则满甚于中。 而先攻其满。 药入或减。 药过依然乃不知少服则资壅。 多服则宣通。 疏启其中。 峻补其下。 下虚既实。 中满自除)通因通用(如大热内蓄。 注泄不止。 以寒下之寒积久泄以热下之)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以上四治必隐伏其所主。 而先求其病之由。 是为反治也)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言以苦寒治热。 而热如故)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言以辛热治寒。 而寒如故)二者皆在新病复起。 奈何治日。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补阴以配其阳。 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补水中之火。 则阳气复而寒自消)所谓求其属也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 其故何也。 曰。 治其旺气。 是以反也(如治火旺用苦寒降阴则火愈盛。 如治阴旺。 用辛温耗气。 则寒愈盛此皆专治旺气。 故其病反如此)不治旺而然者何也。 曰。 不治五味属也。 夫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 夭之由也(五味各入其所属如偏用久而增气此物化之常。 气增。 不已。 则藏有偏胜而有偏绝矣。 如生气通天论曰。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 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阻。 )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1: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