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 素问经文 内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若天与曰。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日不明。 则万物不彰。 人无阳。 则夭折不寿)故天运当以曰光明(日即阳也。 阳即明也。 )是故。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以阳为卫)欲如运枢(昼夜五十度营运于身)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若于起居之时。 烦扰如惊则神气浮散而不固○旧本欲如运枢上。 有因于寒三字。 今从吴注移在下)因于寒。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伤于寒则为病热在表者汗以散之○旧本体若燔炭二句。 在静则多言下。 今从吴注移此)因于暑汗。 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暑先入心。 而热熏肺故多汗。 烦则喘。 大声呼喝。 静者多言而无次)因于湿。 首如裹(昏重也)湿热不攘(除也)大筋(音软)短。 小筋(弛同)长短为拘长为痿(湿郁而热。 大筋连于骨肉。 受热则缩而短。 故病拘挛。 小筋络于骨外。 得湿则引而长。 故病痿弱)因于气。 为肿(气道壅滞。 故为浮肿)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四维。 四肢也。 相代。 更迭而病也。 竭尽也。 二句总结上文)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烦扰乎阳。 则气张大而火炎。 故令精绝。 春令邪辟之气积至夏月火旺而精益亏。 孤阳厥逆。 故日煎厥○上文言阳气不固。 外邪伤之。 此下言起居不节。 致伤阳气也)目肓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肾之精为瞳子。 耳为肾窍。 精绝于内。 故见证若此)溃溃乎若坏都(音骨)乎不可止。 (都防水堤也)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音郁)于上。 使人薄厥(阳气贵充和若大怒则伤形气。 气达于旰。 故血妄行。 而菀积于上焦也相迫曰薄气逆曰厥。 气血俱乱。 故为薄厥)有伤于筋。 纵其若不容(纵缓不收。 若难为容止)汗出偏沮。 (湿也)使人偏枯(身常汗出半边者。 气血有所偏沮。 久则营气不固。 营气失守。 故为偏枯。 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音锄沸○汗出则玄府辟若湿留肤腠。 甚者为痤。 微者为痱。 痤小疖也。 痱瘾疹也)高梁(膏粱同)之变足主大丁(疔同)受如持虚(足能也。 膏梁美食。 内多滞热其变能生大疔。 感发最易。 如持空器以受物也)劳汗当风。 寒薄为。 (音渣)郁乃痤(形劳汗出。 凄风寒气薄之。 液凝于肤腠为。 即粉刺也。 若郁而稍重乃或痤)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内化精微养于神。 外为津液柔于筋)开阖不得。 寒气从之。 乃生大偻(音吕○开谓皮肤。 发泄。 阖谓玄府封闭。 若为寒所袭阳气受伤。 不能柔筋。 形为偻俯矣)陷脉为(音陋)留连肉腠(寒气自筋络而陷入脉中。 发为疡。 留结腠理)俞气化薄。 传为善畏。 及为惊骇(寒气流于经俞气化薄于脏腑则为恐畏惊骇。 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营行脉中。 邪气陷脉则不顺而逆于肉理。 血郁热聚。 故为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荣。 穴俞已闭。 发为风疟(魄。 阴也。 汗由阴液。 故曰魄汗。 汗出未止。 形弱气消风寒。 薄之。 穴俞随闭。 邪留为疟。 以所病在风。 故名风疟)故风者。 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此因时之序也(清静之道在因四时之气序。 而为调摄)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风摇木胜。 即病者为外感。 若邪气留连日久。 克制脾土。 故为洞泄)夏伤于暑。 秋为疟(暑邪伏而不发。 延至秋凉外束。 则寒热交争而为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未。 故秋伤于湿也。 然秋气通于肺。 湿郁成热。 则气逆而为咳嗽。 湿伤筋。 筋弛长则为痿。 阳不能胜湿则为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寒邪不即病者寒毒藏于阴分。 至春时阳气上升。 则变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风暑寒湿迭相胜负。 故四时之气。 更伤五脏之和也。 然五脏内隐阴气也惟内不守。 而后骨邪得以犯之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也。 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 天之阴也。 然于阴阳之中。 复有阴阳如此)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皆为阳。 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 背为阳。 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 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天生于动。 地生于静)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变化之父母(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皆阴阳之所生。 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本根本。 始终始也)神明之府也(神。 变化不测也。 明。 三光着象也。 府所以藏物也。 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 病所从生。 皆不外阴阳二气。 或本于阴。 或本于阳。 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不独立。 必得阴而后成。 如阳和发生。 雨露长养。 是阳生阴长也。 阴不自专。 必因阳而后行。 如寒列闭藏。 风霜肃杀。 是阳杀阴藏也)阳化气(阳动而散)阴成形(阴静而疑)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阴极则阳生。 阳极则阴生)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寒气疑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 故生清阳)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胀(清阳陷于下而不能升。 故为飧泄。 浊阴逆于上而不能降。 故为胀。 由膻中不化气。 胸膈满也)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阴阳相反。 清浊易位。 则为逆。 顺则为从也)故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者。 阴阳之形体也。 云雨者。 天地之精气也。 阴在下为精。 即水也精升则化为气。 阳在上者为气。 即云也。 气降则化为精。 故又曰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 出通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主外。 阴主内)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味归形。 形归气。 气归精。 精归化(形食味。 故味归形。 气生形。 故形归气。 精食气。 故气归精。 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精生。 味和形长)化生精。 气生形(精生于运化之神。 形生于无形之气○前言精归化者。 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 此言化生精者。 既化之后。 由化生精也)味伤形。 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 便是火。 故伤精)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阳气出上窍(气无形故上达)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气为阳)味浓则泄。 薄则通(味浓者能泄于下味薄者能通利)气薄则发泄。 浓则发热(气薄者能发散。 气浓者能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已必衰。 少已必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火即气也。 火壮则耗散元气。 故壮火食气少火则生长元气。 故气食少火)气味。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此言正味之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阴阳偏胜之为病)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物极则变)寒伤形。 热伤气气伤痛。 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 气伤形也(气先病而伤及于形)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形先病而伤及于气)风胜则动(振掉摇动之病)热胜则肿(丹毒痈肿之病)燥胜则干(津液枯涸。 内外干涩之病)寒胜则浮(寒胜则阳气不运。 故胀满虚浮)湿胜则濡泻(士不能制水。 故为注泄○濡音如。 湿滞也)喜怒伤气(言喜怒则悲忧恐同矣)寒暑伤形(言寒暑则燥湿风同矣)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二阳。 阳明也。 胃与心。 母子也。 人之情欲。 本内伤精外伤形。 皆能病及于胃。 此二阳之病。 所以发心脾也。 不得隐曲。 阳道衰也。 不月。 月事不下也○隐曲。 隐蔽委曲之事。 又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传。 日久传变也。 风木气也。 消枯瘦也。 肝木乘脾。 而肌肉日见消谓。 名曰风消。 肺受火邪息气不利而奔迫。 名曰息奔。 由精亏于下。 败及五脏。 皆不治之证)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及为痿厥(三阳。 太阳也。 膀胱水化。 小肠火化。 故为病发寒热。 火病则糜烂为痈。 水病则凝结为肿。 故或在下部为痈肿也。 热胜则痿寒胜则厥。 寒热争则。 音渊。 酸疼也)其传为索泽。 其传为颓疝(膀胱小肠主津液。 津枯而色泽消索○索泽吴氏改索睾。 注曰索引也。 睾肾丸也颓疝。 肾丸大而不疼。 言三阳为病。 或传为痛引肾丸。 或传为颓疝又曰痛者为火为小肠。 不痛者为水为膀胱)一阳发病。 少气善咳。 善泄(一阳。 少阳也。 三焦胆二经皆有相火。 壮火食气伤肺。 故少气善咳。 大肠燥金受克。 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心为君火。 而相火上炎。 则同气相求。 邪归于心。 心动而若有所引。 名曰心掣。 火结于内。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隔塞于中。 名曰隔也)二阳一阴发病。 主惊骇背痛。 善噫善欠。 名曰风厥(二阳。 胃大肠也。 一阴。 肝心主也。 心主为火。 肝为风。 风火相搏。 故惊骇。 背痛者。 手足阳明之筋皆爽脊也。 噫嗳气也。 欠呵欠也。 是皆风火逆而为病。 故名风厥○吴注作一阴发病)二阴一阳发病。 善胀。 心满善气(二阴心肾也。 一阳。 三焦胆也。 心肾俱病。 则水火不交。 三焦病。 则上下不行。 故胀满善气善气。 气逆也)三阳三阴发病。 为偏枯痿易。 四肢不举(三阳。 小肠膀胱。 三阴。 脾肺也。 小肠经行手主液膀胱经行足主筋。 脾主四肢。 肺主诸气。 四经俱病如此。 痿易者。 痿弱变常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肺者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肺与心皆居隔上。 故曰相傅。 肺主气。 气调则荣卫。 脏腑无所不治。 故曰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谋肤出焉(肝性急而志怒。 故为将军之官。 木主发生故为谋肤所出)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胆性刚直。 为中正之官。 主决断)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膻中亦名气海。 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 是行君相之令。 故曰臣使。 然膻中气舒则喜乐。 气不舒则悲愁故为喜乐所出。 膻中。 即包络也)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脾主运化。 胃司受纳。 故为仓廪之官。 脾胃和则知五味。 不和则诸物无味。 故曰五味出焉)大肠者。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主出糟粕)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 受盛水谷。 厘清浊而下降。 故曰化物出焉)肾者。 作强之官。 伎(技同)巧出焉肾脏精。 精盛形成。 则作用强力。 水能化。 生万物。 故出伎巧)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决。 通也。 渎水道也。 上焦不治水溢高原。 中焦不治。 水停中脘。 下焦不治。 水蓄膀胱。 三焦气治。 则水道刺)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为都会之地。 津液所藏。 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 津液之入者为水。 水之化者由气。 有化而入。 而后有出。 是谓气化则能出矣。 入气不化。 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 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吴注风气入肝。 暑气入心。 湿气入脾。 燥气入肺。 寒气入肾。 当其不亢不害。 则能养人矣)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心肺得受天气。 入通五脏。 生五色而发音声)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酸入肝。 苦入心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各有所藏。 五脏则以之养。 而气从矣)气和而生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气得乎味。 味以养气。 为阴阳。 和而化生津液。 相以成精。 精充而神自生矣)心者。 生之本(心属阳。 阳主生。 万物系之以存亡)神之变也(心藏神变化由之)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心主血脉。 血足则面容光彩。 脉络满盈)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心王于夏气合太阳)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气而藏魄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肺主身之皮毛))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肺王于秋。 以太阴之气而居阳分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肾藏志主闭藏精之处也(藏精))其华在发(肾主脑髓)其充在骨(肾合骨也)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肾王于冬又为阴藏)肝者。 罢(炎同)极之本(肝主筋。 运动过劳。 筋必罢极)魂之居也(肝藏魂)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爪者筋之余)以生血气(肝属木主于春为发生之始)其味酸。 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肝位居东。 故为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 (盛受水谷)营之居也(营出中焦)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唇者脾之荣)其充在肌肉(肌肉脾之合)其味甘。 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总结六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能通达阴阳。 )素问五脏生成论面黄目青。 面黄目赤。 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者。 皆不死也。 (面黄为有胃气)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 皆死也(无黄色。 则胃气已绝)素问五脏别论脑髓。 骨脉胆。 女子胞(子宫也)此六者。 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 名曰奇恒之府(主藏蓄阴精。 与他府之传化者为异)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此五者。 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 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 输写者也(转输运动)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肺藏魄而主气。 大肠通肺故肛门日魄门。 使为之传送也)所谓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精气质清。 故有充满而无积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质浊。 故实则传化。 不能满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一病而治各不同。 皆愈者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 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山海经曰高氏之山。 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即砭石也)故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 (来起见也。 )西方者。 金玉之域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 (音泄艾火烧灼)故灸者。 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 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 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腐同)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其病挛痹。 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导引。 谓摇筋骨动支节。 按谓捏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 )故导引按跷者。 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 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异。 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方。 正也。 言天地气正发生其万物也。 )三月四月。 天气正方(阳气明盛)地气定发。 (万物华而欲实)人气在脾。 (季终土寄而王)五月六月天气盛。 (天阳赫盛)地气高。 (地焰高升。 )人气在头。 (火性炎上。 故人气在头)七月八月。 阴气始杀人气在肺(阴气肃杀类合于金。 故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 阴气始冰地气始闭。 人气在心(随阳而入。 故人气在心)十一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阳气深复故人气在肾。 夫气之变也。 发土于木。 长茂于土盛高而上肃杀于金。 避寒于火伏藏于水。 斯皆随顺阴阳。 气之升沉也下文四李言气之浅深)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散俞即诸经之散穴也)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传布散也。 病甚者。 宜久留待其传气。 环周也病稍间者。 但候其气行一周于身约二刻可止针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宜宣泄。 故必见血而止尽气谓去其邪血邪气也闭环谓去针闭穴须气行一周之顷也。 凡有痛病必退下矣。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上言手经下言足经刺皆同法邪犹未深。 故但察其脉气变易异于未刺之前可止针也脉者。 神之变故曰神变)冬刺俞窍于分理。 (孔穴之深者曰窍)甚者直下。 (察邪所在而直取其深处)间者散下。 (或左右。 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此言胃之大络。 其脉微动于左乳之下。 似乎应衣。 可验虚里之胃气)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也)结而横有积矣(虚里之脉时一止或横格于指下。 因胃气之积滞也)绝不至曰死。 (虚里脉绝者必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此言虚里之脉大动真有若与衣俱振者是宗气不固奇大泄于外中尽之候也○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慌张者是即虚里之动也但动之微者病尚微动之甚者病则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轻重夫杀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传气是由胃气而上为宗气也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是由肺气而下生肾水也今胃气传之肺而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气不归则阴愈虚矣故欲纳气归原者宜纯甘之剂填补真阴为法)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肝之实邪也)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聪颊肿取血者(取其经血盛之处下仿此)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此心经之实邪也)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舌本下刺出血)其变病刺中血者(变病谓病属少阴而症异者刺阴穴血去则邪随而泻矣)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比脾经之实邪也)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脾虚则失其健运之用而中气不治脾与胃为表里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也故当取足太阴阳明之经又取足少阴之血以为其寒实如脾心痛刺然谷太之类)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此肺经之实邪也)尻阴股膝髀足皆痛(此病皆足少阴经以气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阴以治之)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外言前内言后乃足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凡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处者取而去之以泻其实)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此肾经之实邪也)虚则胸中痛(肾脉注胸中也)大腹小腹痛(肾脉上自幽门下至横骨挟腹中行两旁各半寸循腹里也)清厥意不乐(四末之阳受气于胸腹胸腹病则阳气不宣于四末故清冷而四末厥逆胸中即膻中喜乐出焉故痛则意不乐也)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凡刺之道自当虚补实泻然经络有血犹当先去血脉而后平其有余不足焉故五脏虚实之病治法如上)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后天之数从太而少)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先天之数白少而太)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窥伺其欲散欲欲缓欲收欲坚之意)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身无劳也志苦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当治经络故宜灸刺之)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饱食终日无所运用多伤于脾。 脾主肌肉病则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以取之)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劳则伤筋宜用药熨导引之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伤肺思伤脾脾肺之脉上循咽嗌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哽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痞隔咽中核塞是也因损于藏当以甘药调之。 )形数惊恐。 经络不通。 病生于不仁。 治之以按摩醪药(不仁。 顽痹弱。 也按摩者。 导气行血也。 醪药。 药酒也○灵枢九针论同。 )素问宝命全角论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正气也。 )五脏已定。 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 外内相得。 无以形先。 可玩往来。 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 五虚勿近。 五实勿远。 (虚病不利于针。 实邪最所当肘)至其当发。 间不容。 (发出针也。 。瞬同。 言针发有期或迟或速。 在气机之顷不可以瞬息误也)手动若务。 (动。 用针也。 务。 专其务而心无二也。 )针耀而匀。 (耀。 精洁也匀。 举措从容也。 )静意视义。 观适之变。 (适至也变虚实之变也。 观之以静。 察变之道也)是谓冥冥。 (幽隐也)莫知其形。 (言血气之变。 不形于外。 惟明者能察有与无。 )刺虚者须其实。 (补虚须纳其气而实之。 )刺实者须其虚。 (泻实须泄其气而虚之)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详在针解篇)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 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 (气针者必察日之□□温。 月之空满二十□□。 □□□□水漏刻及四时正气八节之风义如下。 □气定□□所宜也)是故。 天温日明。 (阳盛阴衰。 )则人血淖液。 而卫气污。 故血易泻气易行。 (血□液则易写。 气□□易行)天寒日阴(阳衰阴胜)则人血凝泣。 (□□)而虚气沉(虚则难写。 沉则难行)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 卫气始行。 (止□□□)月郭满。 则血气实。 肌肉坚。 月郭空。 则肌肉减。 经□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 (营卫疑涩也。 )天温无凝。 (血气。 易行也。 )月生无泻(恐伐其生气)月满无补。 (恐助其邪气)月郭空无治。 (此以阴气虚邪不能去也。 )故曰月生而泻。 是为藏虚。 (虚其虚也。 )月满而补。 血气扬溢。 络有留血。 命曰重实。 (实其实也)月郭空而治。 是为乱经。 阴阳相错。 真邪不别。 沉以留止。 (邪气沉留)外虚内乱。 淫邪乃起。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风之虚邪。 以时至者也(四正四隅。 谓之八正。 即八宫也。 八方之气以时而正。 谓之八风。 从所居之乡来者为实风。 从所术之方来者。 为虚风。 实风主生长。 虚风主杀害。 察八正之位。 则邪之伤人。 虚实可知矣。 )四时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 以时调之也。 八正之虚邪。 避之勿犯。 (人身之气。 分四时而调之。 天地之气。 候虚风而避之)以身之虚。 而逢天之虚。 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人之虚。 血气虚也。 天之虚如岁露论所云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时之和。 因为贼风所伤。 是谓三虚是也以虚感虚故邪气。 深入至骨而伤五脏。 )工候救之。 弗能伤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工能知而勿犯犯而能救。 故可弗伤。 凡太乙所居之乡。 气有邪正虚实。 出乎天道。 所当避忌。 故曰天忌。 详见九针论。 有图在卷三。 )写必用方。 (正也。 )方者以气方盛也。 以月方满也。 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内针。 (气之来也)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 (此即先补真气也。 )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引犹出也。 )故曰泻必用方。 其气易行焉。 补必用员。 (员。 活也)员者。 行也。 行者。 移也。 (行者。 行其气。 移者。 导其滞。 凡正气不足。 则营卫不行血气留滞故用员。 以行之补之。 )刺必中其营。 (深人血脉。 )复以吸排之也。 (排。 除去也。 即下编候吸引针之谓。 )故员与方非针也。 (非针之形。 言针之用也○按官能篇曰泻必用员补必用方详求其意灵枢言员者流利也用针员活而迎夺之。 故可以泻。 方即端正安静之谓。 微留疾出。 防护真气。 故可以补。 与本篇似乎相反。 然方员义各有发明。 不可执一也。 )故养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 (形者。 神之体神者。 形之用故欲养神者。 不可不谨养其形。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 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 (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地有经水。 人有经脉。 (清渭。 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 以合人之十二经脉。 )天地温和。 则经水安静。 天寒地冻。 则经水凝泣。 (不行也)天暑地热。 则经水沸溢。 (讥滥也)卒风暴起。 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阴阳不和也。 )夫邪之八于脉也。 寒则血凝泣。 暑则气淖泽。 (皆由于寒热之变。 )虚邪因而入客。 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 其至也。 亦时陇起。 其行于脉中。 循循然。 (其因虚而入客于经。 亦如经水之得风。 即血脉之得气也。 故致经脉亦时陇起盖邪在脉中。 随正气往来以为之动静耳。 循循。 随顺貌)至其寸口中手也。 时大时小。 大则邪至。 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 (邪气随脉。 必至寸口。 有邪则陇起而大。 无邪则平和而小。 随其所在。 而为形见。 故行无常处。 )在阴与阳。 不可为度。 从而察之。 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 早遏其路。 (遏者。 制也。 )吸则内针。 无令气忤。 (吸则气至刺实者去其逆气故令无忤。 )静以久留。 无令邪布。 (前气未除。 后气将至。 故当静留其针。 俟而泻之无令邪气复布也。 )吸则转针。 以得气为度。 (邪气未泄。 候病者再吸。 乃搓转其针。 以针下得气之故为度。 )候呼引针。 呼尽乃去。 大气皆出。 故命曰泻。 (引。 引退也○入气曰吸出气曰呼。 呼尽则次其吸。 吸至则不兼呼。 此言泻法吸则内针。 下言补法呼尽内针。 可知泻法中原有先补之义)不足者补之。 必先扪而循之。 (先以左手扪摸循按者。 欲得其穴也。 )切而散之。 (以指切捺其穴。 欲其气之行散也。 )推而按之。 (再以指揉。 按其肌肤。 欲针道之流利也。 )弹而怒之。 (以指弹其穴。 欲其意有所注。 则气必随之。 故脉络满如怒起也。 )抓(音爪)而下之。 (用法如前。 然后以左手爪甲掐其正穴。 方下针也)通而取之。 (下针之后。 必候气通以取病邪)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 (门穴门也此得气出针之法。 )呼尽内针。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如待所贵。 不知日暮。 (即静以久留候气至也。 )其气以(已同至适而自护。 (调适爱护。 ))候吸引针。 气不得出。 各在其处。 (候吸引针则气充于内。 )推阖其门。 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 故命曰补。 (推阖其门则气固于外。 神气存留。 故谓之补○呼尽内针以下。 详言补法)素问通评虚实论腹暴满。 按之不下。 取太阳经络者。 胃之募也。 (手太阳经之络。 即任脉之中脘。 中脘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脉所生故云太阳经络者。 胃之募也。 )少阴俞。 去脊椎三寸旁五。 (又取肾俞穴脊椎。 两旁共为三寸。 各五也。 )用员利针。 霍乱。 刺俞旁五。 (即肾俞旁志室穴各刺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又刺胃俞及脾俞之外意舍。 各三。 )刺痫惊。 脉五。 (五脉如下支。 )针手太阴各五。 (左右各五。 )刺经。 (经渠)大阳五。 (阳谷穴各五。 )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 (手少阴之经灵道穴。 在络穴通里之旁一。 各一也)足阳明一。 (亦言经穴解也。 )上踝五寸刺三针。 足少阳之络光明穴。 各刺三。 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 腹痛。 多卧。 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 胁满痛。 手足躁。 不得安卧。 庚辛甚。 甲乙大汗。 气逆则庚辛死(庚辛属金。 克肝木也。 甲乙属木肝当王也。 逆为邪胜藏也。 )刺足厥阴少阳。 (少阳为厥阴之表。 故皆当刺之。 )其逆则头痛员员。 (靡定貌。 )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 先不乐。 数日乃热热争则卒。 心痛烦闷善呕。 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 (壬癸属水。 克心火也丙丁属火。 心当王也。 )刺手少阴太阳。 (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皆当刺之)脾热病者。 先头重。 颊痛。 烦心。 颜青。 欲呕。 身热。 热争则腰痛。 不可用俯仰。 腹满泄。 两颔痛。 甲乙甚。 戊己大汗。 气逆则甲乙死。 (甲乙属木。 克脾土也。 戊己属土。 脾当王也。 )刺足太阴阳明。 (阳明为太阴之表故皆当刺之)肺热病者。 先淅然厥起毫毛。 恶风寒。 舌上黄。 身热。 热争则喘咳。 痛走胸膺背。 不得太息。 头痛不堪。 汗出而寒。 丙丁甚。 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 (丙丁属火。 克肺金也。 庚辛属金。 肺当王也。 )刺手太阴阳明。 (肺大肠二经)出血如豆大立已。 (取其络脉之盛者。 )肾热病者。 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 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 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员员。 澹澹然。 (精神短少貌。 )戊己甚。 壬癸大汗。 气逆则戊己死。 (戊己属土克肾水也。 壬癸属水。 肾当下也。 )刺足少阴太阳。 (肾膀胱二经。 )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 颜先赤。 脾热病者。 鼻先赤。 肺热病者。 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 颐先赤。 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赤色见于五部。 则为病之先兆。 当求其藏而预治之)热病从部所起者。 至期而已。 (至其王日如肝病则甲乙是也。 )其刺之反者。 三周而已。 (反谓泻虚补实也。 三周三日也。 )重逆则死。 (一误者。 尚待三周。 再误者。 邪益深而正益敝故死。 )诸治热病。 以饮之寒水乃刺之。 必寒衣之。 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欲其阴气自内达表。 热泄于外也。 )热病先胸胁痛。 手足躁。 刺足少阳。 补足太阴。 (胸胁痛。 丘虚主之。 补足太阴者。 当于井荥取也。 )病甚者。 为五十九刺。 (见灵枢热病篇。 )热病始手臂痛者。 刺手阳明太阴。 而汗出止。 (商阳列缺等穴)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天柱。 )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 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足阳明可汗出。 当刺内庭陷谷。 )热病先身重骨痛。 耳聋。 好瞑。 刺足少阴。 病甚为五十九刺。 (刺足少阴者。 据经无正主穴当取井荥耳。 若其病甚。 则当用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 胸胁满。 刺足少阴少阳。 (头脑运转曰眩。 眼目蒙昧曰冒。 骨之充为脑。 骨之精为瞳子皆主于肾。 又足少阳之脉起目锐。 循胁里。 皆为此症。 故当在二经酌取之。 亦热病气穴。 三椎下间(魄户)主胸中热。 四椎下间(膏肓俞)主鬲中热。 五椎下间(神堂)主肝热。 六椎下间(噫嘻)主脾热。 七椎下间(膈关)主肾热。 荣在也。 (此总言治热之藏俞也。 独刺上之七节。 主疗阳邪。 椎。 脊骨节也。 荣。 阴气也。 。尾也。 阳邪治在上。 若刺下之七椎。 则虚其阴。 故戒之曰荣在也。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取脊骨之法。 项骨三节之下陷者中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数之。 则循序可得矣)素问刺疟论(疟有六经五脏之不同。 刺法因之以异)足太阳之疟。 令人腰痛头重。 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然。 热止汗出。 难已。 (刺委中。 )足少阳之疟。 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 热不甚。 恶见人。 见人心惕惕然。 热多汗出甚。 (刺侠。 )足阳明之疟。 令人先寒洒淅。 洒淅寒甚。 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决然。 (刺冲阳。 )足太阴之疟。 令人不乐。 好太息。 不嗜食。 多寒热汗出。 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刺隐白。 太白。 公孙。 )足少阴之疟。 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 欲开户牖而处。 其病虽已。 (宜刺太。 大钟经不言刺缺文)足厥阴之疟。 令人腰痛。 少腹满。 小便不利如癃状。 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 气不足。 腹中悒悒(刺太冲)肺疟者。 令人心寒。 寒甚热热间善惊。 如有所见者(刺列缺合谷。 )心疟者。 令人烦心甚。 欲得清水反寒多。 不甚热。 (刺神门。 )肝疟者。 令人色苍苍然。 太息。 其状若死者。 (刺中封。 )脾疟者。 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 (刺商丘。 )肾疟者。 令人洒洒寒。 腰脊痛。 宛转大便难。 目然。 手足寒。 (刺金门。 太。 )胃疟者。 令人且病。 善饥而不能食。 食而肢满腹大。 (刺厉兑解三里。 太阴之商丘。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 (足阳明经冲阳。 )开其孔出其血。 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足阳明大阴。 (疟之将发未发。 当随此四经之井俞而刺之)疟脉满大急刺背俞。 用中针旁五俞各一。 适肥瘦出其血也。 (满六急。 阳邪之实也背为诸阳之府故当刺魄户。 神堂噫嘻鬲关。 魂门。 等穴。 水热穴论五脏俞旁五。 以泻五脏之热与此大同。 。胁也。 其穴旁间近胁。 故曰旁五俞。 适肥瘦出血者。 谓瘦者浅刺少出血。 肥者深刺多出血也)疟脉小实急。 灸胫少阴刺诸井。 (脉小实急阴邪胜也。 阴盛者生内寒。 故当灸足少阴复溜以散寒。 又刺足太阳至阴以补阳也)疟脉缓大虚。 便宜用药。 不宜用针。 诸疟而脉不见。 刺十指间出血。 血去必已。 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阳亢而脉反伏。 故如是刺之以。 泻阳)十二疟者。 其发各不同时。 察其病形。 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 如食顷而刺之。 一刺则衰。 二刺则知。 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不已。 刺中盛经出血(委中)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 (大抒。 风门。 )舌下两脉者。 廉泉也。 (其穴在舌根下左右泉脉。 故曰廉泉。 )刺疟者。 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 刺头上(百会上星)及两额(员卢)两眉间(攒竹)出血。 先项背痛者。 (刺风池。 风府。 大杼。 神道。 )先腰脊痛者。 刺中出血。 先手臂痛者。 先刺手少阴(少冲。 )阳明(商阳)十指间(各随其所病之经。 先足胫酸痛者)刺足阳明。 (厉兑。 )十指间出血。 (各因其邪居之所。 泻其井穴。 )风疟者。 疟发则汗出恶风。 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足太阳经膀胱俞。 胃俞。 胆俞。 刺浮络出血。 )酸痛甚。 按之不可。 (痛益甚也)名曰附髓病。 (其邪深伏故名)以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 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 间日一刺。 (邪气微。 故刺太阳至阴穴。 与诸阴经井穴同法无令出血。 但间日一刺之则邪气目泄矣)疟不渴。 间日而作刺足太阳(邪在表也○杂病篇曰取足阳明)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邪在表里之间。 ○杂病篇曰。 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温疟汗不出。 为五十九刺。 (先热后寒。 汗不出表实也。 故为五十九刺以泻表实。 详见热病篇。 水热穴论。 )素问刺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皮毛者。 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则肺寒。 肺寒。 则外内合邪。 因而客之。 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 则肝先受之。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 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咳之状。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 (肺络逆也。 )心咳之状。 咳则心痛。 喉仲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 咳则两胁下痛。 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下满。 脾咳之状。 咳则右下痛。 阴阴引肩背。 甚则不可以动。 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 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为水藏。 主涎饮也。 )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 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 呕甚则长虫出。 (蛔虫居肠胃之中。 呕甚则随气而上出。 )肝咳不已。 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 咳呕胆汁。 (呕苦汁也)肺咳不已。 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 咳而遗失(甲乙经作遗矢。 )心咳不已。 则小肠受之。 小肠咳状。 咳而失气。 气与咳俱失。 (小肠之下。 则大肠也大肠之气。 于小肠之化。 故咳则下奔失气。 )肾咳不已。 则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 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使人多涕唾。 而面浮肿气逆也。 (阳明之脉起于鼻会。 于面。 出于口故令多涕唾而面浮肿。 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 故令气逆)治藏者治其俞。 (肺太渊。 心神门。 肝太冲。 脾太白肾太一作背上各藏之俞。 误。 )治府者。 治其合。 (胃三里胆阳陵泉。 大肠曲池小肠小海。 膀胱委中三焦天井)浮肿者治其经。 (脉之所行者为经。 如经渠阳。 解商丘等穴是也。 诸咳之浮肿气逆者。 当各随其所病之经刺之。 )素问卒痛论(旧作举痛论。 今从王氏吴氏)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八经而稽迟,泣(音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音猝)然而痛。 寒气客于脉外。 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蜷。 不伸也。 绌。 屈曲也。 炅。 热也。 此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胃气不得流通所致。 故但得炅暖之气。 其痛则立止也。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此或痛甚不休者。 寒气重盛不易解散。 故痛久)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薄摩荡也。 阳气行于脉中而寒。 袭之。 则寒热相搏。 留而不行则邪实于经故脉满此或痛甚不可按者也)寒气稽留。 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 (炅气从上。 阳主升也。 寒邪遏之。 则脉充于内而二气乱故其痛必甚此重明上文之意。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 故按之痛止。 (膜。 筋膜也。 原肓之原也膜原之下皆有空虚之处。 血不散而小络满。 则急引而痛。 按之则寒气可散。 小络可缓。 此按之而痛止者也)寒气客于侠脊之脉。 则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无益也。 (侠脊者。 足太阳经也。 其最深者。 则伏冲伏膂之脉。 按之不能及其处。 此按之无益者也。 )寒气客于冲脉。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动应手矣。 (冲脉并足少阴肾经。 夹脐上行。 会于咽喉。 而肾脉上连于肺。 若寒气客之。 则脉不通。 气亦逆也。 此喘动应手。 气为阳而主动也。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矣。 (背俞。 五脏俞也。 皆足太阳之脉。 循膂当心入散。 故寒气客之。 则脉涩血虚。 为心与背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至而痛止者。 正以血虚故耳。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 厥阴脉者络阴器。 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 则血泣脉急。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肝之脉循阴股入髦中。 抵少腹布胁肋。 故寒气客之。 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厥气客于阴股。 寒气上及少腹。 血泣上下相引。 (旧本在下相引。 此从吴注。 )故腹痛引阴股。 (厥气。 厥逆之气也。 或腹痛引阴股者。 以足三阴冲脉皆行于少腹阴股之间也。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宿昔成积者。 寒气凝结也)寒气客于五脏。 厥逆上泄。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气复反则生矣。 (寒伤脏气。 则气不得。 降而厥逆。 上泄。 吐涌也。 真阴暴竭。 阳气未能遽入。 卒然痛死。 必待脏气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肠胃。 言六腑也。 水谷之在六腑。 必自上而下。 乃其顺也。 若寒气客之。 则逆而上出。 此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 (小肠为丙火之腑。 而寒邪胜之则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 故腹痛而后泄也。 )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 故痛。 而闭不通矣。 (热留小肠。 是阳藏阳病也。 故腹痛而闭不通。 )视其五色。 黄赤为热白为寒。 青黑为痛。 (视面间分部。 鼻谓之明堂。 肺心肝脾之候也。 其两旁。 六腑肾藏之候也。 黄赤色者火动于经。 故为热白色者。 阳气衰微血不上荣。 故为寒青黑色者血凝气滞。 故为痛。 )视其主病之脉。 (视面间五色之所主。 )坚而血。 及陷下者。 皆可扪而得也。 (坚而血。 谓邪之聚。 络盛而起陷下。 如沉伏之类。 扪摸也。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 何病之生。 (气之在人。 和则为正气。 不和则为邪气。 )岐伯曰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 及飧泄。 故气上矣。 (怒动于肝。 则气逆。 而上。 气逼血升。 故呕血。 肝木乘脾。 故飧泄。 ○及飧泄。 甲乙作食而气逆)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 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而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悲生于心。 并于肺。 故心系急。 肺叶举。 上焦不通。 荣卫不散。 致热伤气也。 )恐则精却。 却则上焦闭。 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 故气不行矣。 (却者退也。 精却。 则升降不交。 故上焦闭。 上焦闭。 则气归于下。 病为胀满而气不行。 故曰恐则气下。 ○本神篇曰。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 恐惧者。 神荡惮而不收。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故气收矣。 (寒束于外。 则表气不能宣达也。 )炅则腠理开。 荣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矣。 (阳从汗散故气亦泄)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血气分离)劳则喘息汗出。 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阳动则散。 )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之无已。 则系恋不释。 神留不散故气结也。 )素问刺腰痛论足太阳脉令人腰痛。 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刺其中。 太阳正经出血。 (刺委中及昆仑)春无见血。 (肾水衰也。 )少阳令人腰痛。 如以针刺其皮中。 循循然。 (迟滞貌)不可以俯仰。 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阳关)出血。 夏无见血。 (肝木衰也。 )阳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顾。 顾如有见者。 (见鬼怪也)善悲。 (神不足也。 阳明气衰而阴邪侮之。 故症见若此。 )刺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 (三里穴。 并上廉下廉)秋无见血(脾土衰也)足少阴令人腰痛。 痛引脊内廉。 刺少阴于内踝上二。 (复溜)春无见血。 (肾水衰也。 )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 刺厥阴之络。 (旧本脉。 )在踵鱼腹之外。 (蠡沟穴)其病令人善言。 嘿嘿然不慧。 (自多言语。 又不能发声也)刺之三(当三刺。 其处下同)解脉令人腰痛。 痛引肩。 目KTKT然。 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 外廉之横络(旧本脉)出血。 血变而止。 (解脉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当刺中襟纹两筋间弩肉高起之处。 若却之外廉有血络横见盛满而紫黑者刺出黑血。 必候其血色变赤。 乃止其针)解脉令人腰痛。 如引带。 常如折(音舌)腰状。 善恐。 刺解脉在中。 (委中穴)结络如黍米。 刺之血射以黑。 见赤血而已。 (复言解脉者谓太阳支脉从腰中下挟脊贯入中者也故其痛若此。 太阳之脉络肾故善恐。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 痛如小锤居其中。 (痛而重也)怫然肿(肿突如怒起也。 )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 为三。 (阳辅穴足少阳之别络于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之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肿。 刺阳维之脉。 脉与太阳合下间。 去地一尺所(承山穴。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俯仰。 仰则恐仆。 得之举重伤腰。 衡络绝。 恶血归之。 刺之在阳筋之间。 上数寸。 衡居。 (委阳殷门。 二穴并居)为二。 出血。 (衡。 横也。 足太阳之别络自腰中横出髀外后廉□下合于中。 故曰衡络)会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漯漯(音沓)然汗出。 (邪在阴分)汗干令人欲饮(液亡也。 )饮已欲走。 (饮多则阴气下溢。 故欲走也。 )刺直阳之脉上三在跷上下五寸。 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会阴任脉穴也。 督由此行背。 故令人腰痛。 直阳。 谓足太阳之脉侠脊而直行者其穴在阳跷之上之下相去约五寸而横居须视其血络之盛者为的)飞阳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怫怫然。 甚则悲以恐。 刺飞阳之脉。 与阴维之会。 (飞阳。 足太阳络穴。 别走少阴者也阴维之会。 即少阴之前。 在内踝上五寸。 筑宾穴也。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 痛引膺。 目KTKT然甚则反折。 舌卷不能言。 (刺复溜。 阴跷脉合于足太阳。 故曰昌阳。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 热甚生烦。 腰下如有横。 木居其中。 甚则遗溲。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 络外廉束脉为三。 (王甚散脉。 足太阴之别。 其脉散股入腹。 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 □骨之下。 后有大筋□束膝之骨令其连属。 取此筋骨系束之脉以去其病。 是即地机穴三。 三刺也吴注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类经注膝前骨肉分间。 络外廉束脉。 似指阳明经为散脉。 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 ○按地机穴治腰痛王氏注合)肉里之脉令人腰痛。 不可以咳。 咳则筋缩急。 (肉里谓分肉之里。 足少阳脉所行主筋膜者也。 )刺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 少阳绝骨之后。 (阳辅穴。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 KTKT然。 (凭伏貌)目KTKT。 欲僵仆刺足太阳中出血腰痛上寒。 刺足太阳。 (京骨穴)阳明。 (冲阳穴)腰痛上热。 刺足厥阴。 (大冲穴。 ○上寒上热。 皆以上体言也。 寒刺阳经去阳分之阴邪。 热刺厥阴去阴中之风热也)不可以俯仰。 刺足少阳。 (丘虚穴。 )中热而喘。 刺足少阴。 (太穴。 )刺中出血。 (委中穴。 ○按少阴之脉贯。 肝鬲入肺中肾水不足以制火故中热而喘宜刺足少阴俞太又刺中者。 即足太阳委中也。 吴注作少阴之水泉穴误)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 上热刺足太阴。 (王注上寒阴市主之。 不可顾。 三里主之上热地机主之○阳明太阴之脉皆不可左右顾)大便难。 刺足少阴。 (涌泉穴)少腹满。 刺足厥阴。 (太冲穴)如折不可以俯仰。 不可举。 刺足太阳。 (王注如折。 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 京骨昆仑主之。 不可举。 申脉仆参主之)引脊内廉。 刺足少阴(王注复溜穴○吴注有上件如折不可以俯仰。 不可举。 而其痛又引及脊之内廉。 足太阳络肾之脉痛也)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 两髁胂上发针立已。 (王注此即下穴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 左右交结于中也。 两髁脾谓腰髁骨下坚肉也盖腰髁下尻骨两旁有四骨空左右其八穴皆主腰痛。 )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不及则生外壅。 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 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 有在皮肤者。 有在肌肉者。 有在脉者。 有在筋者。 有在骨者。 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 皮伤则内动肺。 肺动则秋病温疟。 淅淅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 肉伤则内动脾。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 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 脉伤则内动心。 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 筋伤则内动肝。 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 骨伤则内动肾。 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 髓伤则消铄酸体解然不去矣。 (病解者懈怠困弱。 阴之虚也。 阴虚则气虚气虚则不能举动是谓不去也○解。 音懈。 。音迹。 吴注音亦。 )素问刺齐论(齐者刺各有所宜也。 )刺骨无伤筋者。 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如病骨髓酸痛之类直当刺骨若针至筋分。 不及于骨针至肉分。 不及于筋是伤肉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 不及肉也。 (如病肌肤尽痛之类直宜刺肉若针至脉分。 不及于肉是伤脉也)刺脉无伤皮者。 至皮而去。 不及脉也。 (如病血脉不通诸症直当刺脉若针至皮分。 不及于脉。 是伤皮也○此四节言当深不深之为害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 病在皮中无伤肉也。 (无过深中肉)刺肉无伤筋者。 过肉中筋也。 (病在肉。 无过肉而伤筋。 )刺筋无伤骨者。 过筋中骨也。 (病在筋。 无过筋而伤骨○此三节。 言不当深而深者之害也)此谓之反也。 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 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心部于表。 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 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 中有父母。 (鬲膈膜。 肓膈上无肉空处也阳气谓之父阴血谓之母。 肺主气心主血父母之象也)七节之旁。 中有小心(此言下部之第七节命门。 相火也。 相火代心君行事。 故曰小心)从之有福。 逆之有咎。 刺中心。 一日死。 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 其动为语。 刺中肾。 六日死。 其动为嚏(四时刺逆从论嚏字下有欠字。 )刺中肺三日死。 其动为咳。 刺中脾。 十日死其动为吞。 (脾伤而引涎自救也)刺中胆。 一日半死。 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 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 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 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 血不出为肿。 刺中大脉。 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 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 (伛偻曲。 而不伸也。 )刺乳上中乳房。 为肿根蚀。 (谓生脓根而内蚀也。 )刺缺盆中内陷。 气泄。 令人喘咳逆(中内陷。 则过深而泄肺气)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 令人气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无刺大劳人。 无刺新饱人。 无刺大饥人。 无刺大渴人。 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 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 为内漏。 为聋。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 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泽)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 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内陷。 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 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肠内陷为肿。 刺匡上(目眶也。 )陷骨中脉。 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筋失其润养也。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 出恶血也。 (菀积陈久也言络脉中有积久恶血则宜除之。 )邪盛则虚之者。 出针勿按也。 (不按针孔以虚其在经之盛邪。 )徐而疾则实者。 徐出针而疾按之。 (经气不泄。 乃实之也)疾而徐则虚者。 疾出针而徐按之。 (邪气得泄。 乃虚之也。 )言实与虚者。 寒(虚)温(实)气多少也。 (气少为虚气多为实)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针下气至疾速难知也)察后与先者。 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 工勿失其法。 (勿失虚补实泻之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言不能守其法)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气至应时谓之开。 已过未至谓之阖又若针下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针下气去谓之阖。 可以随而补之此皆针与气开阖相合之义○以上解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文)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者。 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则实须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针下热。 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 浅深在志者。 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四肢胸背之孔穴。 虽有远近不同。 其浅深。 取气则一也。 )如临深渊者。 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 欲其壮也。 (壮。 持针坚而定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 (以上解宝命全角论文。 )义无邪下者。 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 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下下针也。 目者。 神之窍。 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此即九针十二原篇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 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等文之义。 )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 七星。 八风。 九野。 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 (无物不包。 天之象也)人肉应地。 (温柔博浓。 地之象也)人脉应人。 (内营外卫人在气交之中之象)人筋应时(长短大小四时盈虚之象)人声应音。 (清浊长短。 五音之生也)人阴阳合气应律。 (六阴六阳天地之气十二律之象也。 )人齿面目应星(森罗布列星之象也。 )人出入气应风(呼吸出入风之象也)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 应野。 (形骸周遍野之象也)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 四针筋五针骨。 六针调阴阳。 七针益精。 八针除风。 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总结上文。 )人心意应八风。 (人之心意多变天之八风无常故相应)人气应天(气属阳而营运不息故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发之多齿之列耳之聪目之明五声之抑扬清浊皆纷纷不乱各有条理。 故应五音六律。 )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阴阳脉血气之行于肉中。 亦由经水之在土也。 故应于地○自人心意应八风下复明上文不尽之意也)素问长刺节论(长刺。 长于刺者也。 节论犹要论也。 )刺家不诊。 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 为针之。 刺至骨。 病已止。 (如言病在头而头疾痛。 则为之针头。 头痛已而后止其刺。 )无伤骨肉及皮。 皮者。 道也。 (无得妄为提按动摇。 而伤骨分肉分皮分之真气)阴刺入一傍四。 处治寒热。 (吴注阴刺者不摇动也。 入一傍四。 谓刺百会一前后。 两旁又各一也○阴刺疑误当是扬刺。 )深专者。 刺本藏(寒热之气深。 而专于一藏者求其本藏而刺之)迫藏刺背。 背输也。 (所为刺本藏者谓迫近其藏而刺背。 背者。 俞之所在是也。 )刺之迫藏。 藏会。 (刺俞之迫藏者。 以其为藏气所会集也。 )腹中寒热去而止。 (以寒热去为期。 )与刺之要。 发针而浅出血(言凡与刺五脏俞者。 不宜出血太多。 要在发针浅而少出其血也。 )治腐肿者。 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刺大者多血。 小者深之。 必端内针为故止。 (为故。 犹言为则。 止。 无他术之意。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 (音括。 骨端也。 此指章门期门穴。 )至少腹而止(如足阳明之天枢归来。 足太阴之府舍冲门。 足少阴之气穴四满。 皆主奔豚积聚。 )刺侠脊两旁四椎间(肓之原在脐下。 故刺膏肓穴)刺两髂(音格)(居穴季胁肋间。 (京门穴)导(引也)腹中气热下。 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 病名曰疝。 得之寒。 (小腹间痛二便不行者为疝病。 乃寒气之所致)刺少腹。 (去肝肾。 经之寒。 )两股间。 (去阳明太阴之邪)刺腰髁骨间。 刺而多之。 尽炅病已。 (凡腰中在后在侧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 在后者。 足太阳之所行。 在侧者。 足少阳之所行。 凡此诸病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 多取。 其穴而刺之。 俟其少腹尽热则病已矣)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 刺筋上为故。 刺分肉间。 不可中骨也。 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 肌肤尽痛。 名曰肌痹。 伤于寒湿。 刺大分小分。 (大肉之分。 小肉之分。 )多发针而深之。 以热为故。 无伤筋骨。 伤筋骨。 痈发若变。 (气沉而不散。 则痈发而变其常)诸分尽热。 病已。 止。 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 寒气至。 名曰骨痹。 深者刺无伤。 脉肉为故。 其道大分小分。 (刺入之道)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 诸分且寒且热。 名曰狂。 刺之虚脉。 视分尽热。 病已。 止(刺诸经之脉之虚。 视虚脉分间尽热则阳气流布不并于一而为狂矣。 )病初发。 岁一发不治。 月一发不治。 月四五发。 名曰癫病。 刺诸分诸脉。 其无寒者。 以针调之。 病已止。 (癫仆之病。 痫是也。 刺诸分诸脉者调其大小寒热迟疾陷下也)病风且寒且热。 炅汗出。 (寒去独热。 而汗出也。 )一日数过。 先刺诸分理络脉。 汗出且寒且热。 (既汗而复汗出者。 邪盛也)三日一刺。 百日而已。 病大风。 骨节重。 须眉堕。 名曰大风。 刺肌肉为故。 汗出百日(泄卫中之怫热)刺骨髓汗出百日。 (泄营中之怫热)凡二百日。 须眉生而止针。 (怫热屏退。 阴气内复。 故多汗出须眉生也。 )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阳主外。 阴主内。 诸经皆然。 其色多青则痛。 多黑则痹。 黄赤则热。 多白则寒。 五色皆见。 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络中之邪既盛。 则入客于经脉)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浮络见于皮。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 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入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 廪(舍也)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 (淅同)然起毫毛。 开腠理。 其入于络也。 则络脉盛。 色变。 其入客于络也。 则感虚。 (经气虚乃感也)乃陷下。 (脉陷下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 热多则筋弛骨消。 肉烁破毛直而败。 皮者。 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 则腠理开。 开则邪入客于络脉。 络脉满。 则注于经脉。 经脉满。 则入舍于府藏也。 故皮者有分部。 不与。 而生大病也。 (言邪客皮部。 则壅滞经气。 不及而生大病。 )素问气穴论(经曰气穴三百六十五。 以应一岁。 ○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 )背与心相控而痛。 所治天突与十椎。 (中枢)及上纪(中脘)上纪者。 胃脘也下纪者。 关元也。 (中脘胃之募也。 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 任脉之会关元。 小肠募也。 为足三阴任脉之会。 故曰上纪下纪。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 其病。 前后痛涩。 胸胁痛而不得息。 不得卧。 上气。 短气。 偏痛脉满起。 斜出尻脉络胸胁。 支心贯鬲。 上肩。 加天突。 斜下肩。 交十椎下。 (此详言上文背与心相控而痛者。 悉由任督二脉之为病也任在前督在后。 其在下者斜出尻脉。 在上者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左右斜下肩交十椎下。 所以当刺天突中枢中脘关元等穴。 ○吴注删以上八十七字。 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文脱误于此。 )肉之大会为谷。 肉之小会为。 肉分之间。 谷之会。 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 脉。 (留于骨节之间。 津液所凑之处。 必为败烂。 此皆气壅脉热所致)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 肋肘不得伸。 内为骨痹。 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阳气不足)大寒留于谷也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亦应一岁。 (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 而谷穴俞应之。 故曰穴会。 亦应一岁之数)其小痹淫溢。 循脉往来。 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小痹。 邪之微者。 )孙络之脉别经者。 其血盛而当泻者。 亦三百六十五脉。 并注于络。 传注十二络脉。 非独十四络脉也。 (孙络之多。 皆传注于十二经之大络。 非独十四络穴也。 )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解。 解散也。 泻。 泻去其实也。 中者。 五脏也。 络虽十二。 而分属于五脏左右各五。 故云解写于中者十脉。 )素问骨空论(骨空髓孔也。 )风者百病之始生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 不足则补。 气不足)有余则泻。 (邪气有余)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大风汗出灸噫嘻。 在侠脊旁三寸所厌之。 令病者呼噫嘻。 噫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攒竹。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缺盆)折使榆臂。 齐肘正灸脊中。 (榆。 当作揄。 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以度脊中。 乃其当灸之处盖即督脉阳关穴也。 )络季胁。 引少腹而痛胀。 刺噫嘻。 (。 侠脊两旁空软处)腰痛不可以转摇。 急引阴卵。 刺八与痛上。 八在腰尻分间。 鼠寒热。 (瘰。 一名鼠。 盖以寒热之毒留于经脉所致。 )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膝膑最寒。 故名寒府营窟也。 鼠在颈腋之间病由肝胆。 取足少阳经阳关穴)取膝上外者。 使之拜。 取足心者。 使之跪。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寒水筋血气狐。 )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白赤带也。 瘕聚气痛不常之名。 )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 (气有余则逆。 血不足则急。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 其孔。 溺孔之端也。 (阴廷之孔。 )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 (二阴之间)绕篡后。 (肛门之后)别绕臀。 至少阴。 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 (中行之络)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 交巅上。 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 侠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 与女子等。 (此督脉并太阳之经者也。 )其少腹直上者。 贯齐(脐同)中央上贯心。 入喉。 上颐环唇。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督脉并于任脉者也。 )此生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 嗌干。 (冲督任三脉。 一原而三歧。 冲脉起于胞中。 病故不孕。 督脉系廷孔。 循阴器。 合篡间绕篡后故为癃为痔。 冲脉并于少阴。 故遗溺。 少阴之脉。 循喉咙。 故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曲骨穴。 )甚者在齐下营。 (阴交穴。 )其上气有音者。 治其喉中央。 在缺盆中者。 (天突穴。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 渐者上侠颐也。 (阳明之脉。 由侠颐之大迎穴。 渐上颐面故名侠颐为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膝痛偃□能伸而不能屈。 取辅骨上。 横骨下为楗。 楗股骨也。 )坐而膝痛。 治其机。 (侠髋为机)立而暑解。 (热蓄骨解。 )治其骸关。 (注见下。 )膝痛痛及拇指。 (足小拇指)治其。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 (邪所着。 如物隐伏其中。 )治其关。 (膝解为骼关膝之节解也膝之外侧上骨为连核。 下骨为辅。 辅骨之上为上为关也。 )膝痛不可屈伸。 治其背内。 (太阳经气穴。 )连若折。 治阳明中俞。 (阳明经井荥俞原经合穴中取其所宜。 )若别治巨阳少阴荥。 (若痛支别者。 宜治足太阳通谷穴足少阴然谷穴)淫泺胫酸不能久立。 (淫泺。 似乎酸痛而无力也。 )治少阳之维。 在外踝上五寸。 (光明穴。 ○按经脉之交者为维少阳之维。 是阳交穴。 当在外踝上七寸。 )灸寒热之法。 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如患人之年数)次灸橛骨。 (即尾穷。 )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 (察其。 诸俞陷下宜灸者。 )举臂肩上陷者灸之。 (肩穴。 )两季胁之间灸之。 (京门穴)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 (阳辅穴)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侠穴。 )下陷脉灸之(承山穴。 )外踝后灸之。 (昆仑穴。 )缺盆骨上切之。 坚痛如筋者灸之。 (此乃肉间结核也。 )膺中陷骨间灸之。 (天突穴。 )掌束骨下灸之。 (阴穴。 )齐下关元三寸灸之(关元穴。 )毛际动脉灸之(气街穴)膝下三寸分间灸之。 (三里穴。 )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 (冲阳穴)巅上一灸之。 (百会穴)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 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言犬伤令人寒热。 古有灸法。 故云然也。 )几当灸二十九处。 (总结上文)伤食灸之(伤食寒热。 如上文灸之。 )不已者。 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刺以泻其阳。 药以和其阴)素问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穴。 热俞五十九穴详于此篇)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胃纳水谷。 肾主前阴利水。 后阴利谷。 是胃之关也关闭。 则水积下焦以肾属水而从之也。 )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脾主肌肉。 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为肌肤浮肿。 )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 属于肾而生水液也。 故曰至阴。 (牝。 阴也。 )勇而劳甚。 则肾汗出。 肾汗出。 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传为肿。 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 (此则。 因水因风也。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孔同)肾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 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 行五者。 此肾。 (督脉所发。 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 次两旁白环俞中KT俞。 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 又次两旁。 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 其二十五穴。 皆在下焦而主水。 故皆曰肾俞。 )故水病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 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 分为相输。 俱受(病)者水气之所留也。 (水病则气虚。 气病则水虚)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 此肾之街也。 (少阴。 脉气所发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阳明脉气所发。 气街归来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二十穴。 街往来道也。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足太阴经有三阴交穴。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此肾脉之下行也。 名曰太冲。 (踝上各一行。 独指足少阴经。 行六穴。 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 左右十二穴也。 肾之大络。 并冲脉下行于足而盛□□曰太冲。 )凡五十七穴。 皆藏之阴络。 (肾经支络)水之所客也。 春者木始治。 肝气始生。 肝气急。 其风疾。 经脉常深。 其气少不能深入。 故取络脉分肉间。 夏者火始治。 心气始生脉瘦气弱阳气流溢。 热熏分腠内至于经。 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 邪居浅也。 所谓盛经者。 阳脉也。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 金将胜火。 阳气在合阴气所胜。 湿气及体。 阴气未盛。 未能深入。 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 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 阳气衰少阴气坚盛。 巨阳伏沉。 阳脉乃去。 故取井以下阴逆。 取荥以实阳气。 故曰冬取井荥。 春不鼽衄。 此之谓也治热病五十九俞。 头上五行。 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中行督脉之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也。 次两旁。 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大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 足少阳之临泣目窗正营承临脑空也。 五行共二十五穴。 散越热气之逆于上者。 )大杼(足太阳经)膺俞(手太阴中府穴。 )缺盆(足阳明经)背俞(足太阳风门穴。 一名热府。 )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二里巨虚上下廉。 (俱足阳明经。 )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手太阴经。 )骨(即肩穴。 )委中(足太阳经。 )髓空。 (督脉腰俞穴。 )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此八者止有七穴。 )五脏俞傍五。 (魄户。 神堂。 魂门意舍志室。 )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 (当为五十八穴。 )皆热之左右也。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者。 夫寒甚则生热也。 (寒盛于表在表之阳不得宣越。 故令生热也○又热病五十九穴。 见灵枢热病篇。 )素问调经论(经经隧也)夫心藏神。 肺藏气肝藏血。 脾藏肉。 肾藏志。 而各成形。 志意通调。 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是故守经隧焉。 (五脏在内经隧在外。 脉道相通。 故但守经。 隧则可以治五脏之病。 )神有余。 则笑不休。 神不足。 则悲。 (阳胜则神王。 故多喜而笑。 阳衰则阴惨乘之。 故多忧而悲。 )血气未并。 (正气未与邪并。 )五脏安定。 邪客于形。 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 故命曰神之微。 (此以浮浅微邪在脉之表。 神之微也。 )神有余。 则泻其小络之血勿之深斥。 无中其大经。 神气乃平。 (小络。 孙络也。 斥刺也)神不足者。 视其虚络按而致之。 刺而利之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 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 又刺而利之。 补不足以行其滞也)刺微者。 按摩勿释。 着针勿斥。 移气于不足。 神气乃得复。 (微邪在心经之表。 当按摩勿释。 欲散其外也。 着针勿斥。 母伤其内也。 )气有余。 则喘咳上气。 不足。 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皮肤微病。 命曰白气微泄。 (肺主皮肤。 其色白。 微邪客之。 故命曰白气微泄。 )气有余则写其经隧无伤其经。 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 (有余尚尔。 不足可知)不足则补其经隧。 无出其气。 刺微者。 按摩勿释。 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 适人必革。 精气自伏。 邪气散乱。 无所休息。 气泄腠理。 真气乃相得。 (先行按摩之法。 欲经隧之气不滞。 次出针视之曰。 我将深之欲其恐惧而精神内伏也。 然针之至人。 必变革前说。 而刺仍浅也。 如是则精气潜伏。 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 真气得其所矣。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孙络外溢。 则经有留血。 (此肝经之表邪也。 但察其孙络之脉有外溢者。 则大经之内有留止瘀血)血有余。 则泻其盛经。 出其血(泻)不足则视其虚经。 内针其脉中。 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 无令血泄。 (补虚之法。 必留针候气视其脉渐大。 是气已至则当连出针矣。 )刺留血者。 视其血络。 刺出其血。 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 形有余。 则腹胀泾溲不利。 (脾湿胜。 则气壅不行。 )不足。 则四肢不用。 (脾主四肢。 虚则不用)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肌肉蠕(音软)动命曰微风。 (脾土畏风木风主动肌肉间如虫行动。 故命曰微风。 )形有余。 则泻其阳经。 (刺足阳明经解穴胃为脾之阳也)不足则补其阳络。 (刺足阳明络丰隆穴。 )刺微者取分肉间。 无中其经。 无伤其络。 卫气得复。 邪气乃索。 (散也。 )志有余。 则腹胀飧泄。 (水化寒。 寒气在腹故尔。 )不足则厥。 (阴虚则阳胜。 故厥逆上冲。 )血气未并。 五脏安定。 骨节有动。 (邪未入藏。 而薄于骨。 故但于骨节之间有鼓动之状)志有余。 则泻然谷血者。 (血。 出血也)不足。 则补其复溜。 (皆足少阴经穴)刺未并者即取之。 无中其经。 邪所乃能立虚。 (即其邪居之所取之。 故无中其经穴。 则邪自能去。 )气血以并。 (阴阳不和自为并一也。 )阴阳相倾。 (倾倾陷也。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气不相营合也。 )血并于阴。 (是为重阴。 )气并于阳。 (是为重阳)故为惊狂。 (病癫狂也。 )血并于阳。 (表寒)气并于阴。 (里寒)乃为炅(炯同)中。 (热中也)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心烦惋善怒。 (血为阴并于鬲上。 则阴邪抑心。 故烦惋气为阳。 并于鬲下。 则火动于肝。 故善怒)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乱而喜忘(血并于下。 则阴气不升。 气并于上。 则阳气不降。 阴阳离散。 故神乱而喜忘。 )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此言血气并病之由也。 )故气之所并为血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 (言气并于阳血并于阴也。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故气并则无血。 血并则无气。 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 络(□络)之与孙络。 俱输于经。 血与气并。 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无阳则死。 )气复反则生。 不反则死。 夫阴与阳。 皆有俞会。 (经穴有俞有会。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孙脉满。 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 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 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 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肌肤虚浮不收敛也。 )肌肉坚紧。 荣血涩。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聂辟。 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言语轻小曰聂。 足弱不能行曰辟。 )阴之生实者。 喜怒不节。 则阴气上逆。 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 (凑之也。 )故曰实矣。 阴之生虚者。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 因寒饮食。 寒气熏满。 则血泣气去。 故曰虚矣。 (此内伤之生虚也。 若饮食过度留滞不消虽亦内伤。 此为虚中挟实也。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义如下文。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 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 (此明阳虚则外寒也。 )有所劳倦。 形(阴)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此明阴虚生内热也)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上焦之气。 主阳分也。 故外伤寒邪。 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此明阳盛则外热外感症也。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泣。 凝(泣)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厥气寒厥之气也。 寒留中焦阳气。 乃去故经脉凝滞。 此明阴盛生内寒内伤症也。 )阴与阳并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 因四时多少高下。 (凡刺必用其形之长短肥瘦大小为法又当因天之四时寒暑温凉消息多少者如以月生死为数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颈项夏俞在胸胁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血气以并病。 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因病患之吸气而入针)针与气俱内(气内则神人不欲乱其真也)以开其门。 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候病患之呼气而出针)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 摇大其道如利其路。 是为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行上文之法。 又必切中其疾。 而后出针则大邪之气屈伏。 真气亦无攒也)补虚奈何。 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 针空四塞。 精无从去(针下气实则真气聚而不散也)方实。 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方其气至而针下实当即候吸出针也)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 (热针下之气热也)动气候时。 近气不失。 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追而济之是补法)五脏者。 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脏腑相为表里。 故为十二经经络各生支节。 故为三百六十五节。 气脉贯通故皆合于五脏其间各生虚实则病有所在。 调之之义如下文)病在脉。 调之血。 (脉者血之府。 )病在血。 调之络(血和。 则孙脉先满溢。 乃注于络脉。 故血病者。 当调络也。 )病在气。 调之卫(卫主阳气)病在肉调之分肉(随所在而取于分肉之间)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 及与急者病在骨。 调之骨淬针药熨(燔针者。 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淬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结非此不可。 今名火针。 即此药熨者。 以辛热之药熨而散之。 病有浅深故用分微甚耳。 )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湿痹为患当取足太阳之申脉)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不在经而在络。 当刺络脉也。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 巨刺之。 (刺大经也。 )必谨察其九候(诸经之九候。 )针道备矣。 素问缪刺论(缪刺者。 左病刺右。 右病刺左。 身病刺四肢缪其病处也所以行缪刺者。 络病而经不病故也)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外。 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不用缪刺之法)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 留而不去。 闭塞不通。 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 左注右。 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 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 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曰。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右病右反病。 左病。 左反病也)故络病者其痛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缪处者与经脉常行之处差缪也)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然谷穴)出血如食顷而已(食顷。 一饭顷也)不已。 左取右。 右取左(此正缪刺也余准此)又令人嗌痛不可内食。 无故善怒。 气上走贲。 上刺涌泉。 (嗌痛在中者左右各刺三痛在一边者在左取右在右取左贲鬲也)嗌中肿。 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出血立已(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少阳第一节之下。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关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大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至阴立已不已。 刺外踝下三。 (金门京骨。 通谷。 )又令人拘挛背急。 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此不拘穴俞而刺谓之应痛穴。 ○令人拘挛背急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太阴一节之下)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刺商阳又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商阳立闻(手阳明之别者入耳。 )不已。 刺关冲(旧作中指爪甲上以心主之脉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刺手厥阴之井中冲穴。 吴氏改小指次指以手少阳之络从耳后入耳中故刺手少阳井关冲穴)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时或有闻者尚为可治。 其不时关者络气已绝故不刺)耳中生风者(如风声者虽聋犹有所闻)亦刺之。 如此数。 (令人耳聋句至此。 旧本在人有所堕坠节之下)邪客于臂掌之间。 (手厥阴经。 )不可得屈。 刺其踝后(本节踝后内关穴也。 )先以指按之痛。 乃刺之。 (此以应痛为不拘穴法)以月生死为数。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 令人目痛从内始。 刺申脉人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腹中满胀。 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利瘀血也。 )此上伤厥阴之脉。 下伤少阴之络。 刺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即少阴络)刺足跗上动脉(王氏吴氏为冲阳穴。 以腹满胀故刺之张氏作足厥阴之俞太冲穴亦安)不已刺大敦。 见血立已。 善悲惊不乐刺如上方。 凡痹往来。 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 刺之以月生死为数(言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数也)针过其日数则脱气。 不及日数则气不泻。 左刺右。 右刺左病已。 止。 不已。 复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渐多之。 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 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 令人鼽衄。 上齿寒。 刺厉兑。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 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刺窍阴。 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 不已。 复刺如法。 又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 刺环跳寒则久留针。 以月死生为数。 立已(令人留于枢中痛句至此旧本在邪客于足太阳次节之下)邪客于足太阴之络。 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 两胂之上。 是腰俞。 以月死生为数。 发针立已(王注腰俞左右即足太阳经下穴吴氏去是腰俞三字。 注为脾俞穴○按腰痛论曰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 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 又骨空论曰。 腰痛不可以转摇。 急引阴卵。 刺八与痛上八在腰尻分间。 此言是腰俞。 即指足太阳经上次中下穴也。 详见刺腰痛论)治诸经之所过者不病。 则缪刺之。 (经不病。 则邪在络。 故主缪刺)耳聋。 刺手阳明。 (商阳合谷。 阳。 偏历)不已刺其通脉。 出耳前者。 (听会)齿龋(痛也)刺手阳明。 (穴如上。 )不已。 刺其脉入齿中者。 立已。 (手阳明脉入下齿中。 故刺龈交穴)邪客于五脏之间(五脏络也)其病也。 脉引而痛时来时止。 视其病。 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但视病处。 各取其井而缪刺之)视其脉。 出其血间日一刺。 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引上齿。 齿唇寒痛。 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病。 则齿唇热痛。 今下齿而引及上齿。 是手阳明病故齿唇寒痛取手阳明之络有血者先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此足阳明支脉所出也一作厉兑穴。 )手大指次指爪甲上。 (商阳)各一。 立已邪客于手足少阴。 太阴。 足阳明之络。 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上络左角。 五络俱竭。 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阴白涌泉厉兑各一。 后刺少商中冲神门不已。 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 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 先视其经脉。 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 (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身有痛处。 而其经脉所至之分不皆病者是为络病非经病也)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泄络中之结邪也。 )此缪刺之数也。 (数。 节目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春者。 天气始开。 地气始泄。 冻解冰释水行经通。 故人气在脉(即经脉也)夏者。 经满气溢入孙络。 孙络受血。 皮肤充实(人气在孙络。 )长夏者经络皆盛。 内溢肌中。 (人气在肌肉中。 )秋者天气始收。 腠理闭塞。 皮肤引急(人气在皮肤)冬者盖藏血气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脏(人气在骨髓中。 )是故。 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至其变化。 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 除其邪。 则乱气不生。 春刺络脉血气外溢。 令人少气。 (春刺夏分。 气未至而误刺之故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 令人上气(木旺则土虚复。 刺肌肉是为重虚。 血气环周皆逆不相营运故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春气发越。 而复深取筋骨。 以伤其阴故血气内着而腹胀)夏刺经脉。 血气乃竭。 令人解。 (气不在经脉而误刺之故血气内竭形迹困倦)夏刺肌肉。 血气内却令人善恐(长夏未至而先夺其气血气却弱。 故令善恐)夏刺筋骨。 血气上逆。 令人善怒(夏刺冬分。 则阴虚于内阳胜于外。 故血气逆而为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 令人善忘(心主脉误刺经脉则心气虚故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卫外令人卧不欲动(气已去络而复刺之则气虚不能卫外故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气未至筋骨而误刺之则血气内散而中气虚故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 令人目不明(气未至而先夺之故血气脱而目不明也)冬刺络脉。 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当阳气伏藏之时刺其阳分。 则阳气外泄经脉□滞是生大痹。 )冬刺肌肉。 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冬时而刺夏分。 则阳气竭绝阳气者精则养神。 阳虚则神衰。 故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 大逆之病。 不可不从也。 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刺失四时。 是为大逆。 此时气之不可不从也。 若反常法。 必生乱气。 互相淫为病矣)凡刺不知四时之经。 病之所生以从为逆。 正气内乱。 与精相搏。 (从。 顺也。 搏。 邪正相迫也。 )必审九候。 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九候各有其部。 所以审明病之所在从而刺之。 庶正气不乱。 精气不致转变矣素问方盛衰论肺气虚。 则使人梦见白物。 (金色曰。 )见人斩血籍籍。 (虚者必怯。 籍籍惊惕也。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时。 金旺之时也。 )肾气虚。 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肾合水。 )得其时。 则梦伏水中。 若有畏恐。 (时水旺之时也。 )肝气虚。 则梦见菌香生草。 (肝合木。 )得其时。 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虽得木旺之时。 而肝气本虚。 故梦伏而不敢起。 )心气虚。 则梦救火阳物。 (心合火。 阳物。 即属火之类。 )得其时。 则梦燔灼。 (时。 火旺之时也。 )脾气虚。 则梦饮食不足。 (仓廪空虚也。 )得其时。 则梦筑垣盖屋。 (时。 土旺之时也)此皆五脏气虚。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凡人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 则当昼而寐。 若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则当夕而梦。 所以为厥为梦者。 皆阳不附阴之所致。 )合之五诊。 (察五脏见症。 )调之阴阳。 以在经脉。 (和阴阳。 在十二经脉以求之也。 ○梦魂颠到变化异常。 惟邪正衰旺之分耳。 阳旺则吉。 阴旺则凶。 )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5: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