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候气法 内容: 病未退者。 针下如根。 推之不动。 转之不移。 此为邪气。 吸拔其针。 未可出针。 出则病复。 再? 。搓而停之。 补者吸之去疾。 急扪其穴。 写者呼之去徐。 不闭其穴。 经曰。 八正者。 所以候八风之虚邪。 以时至者也。 四时者。 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 以时? 大刚风。 东北方凶风。 东南方弱风。 西南方谋风。 西北方折风。)虚邪也。 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也。 以时至者谓天应。 太乙移居以八节之前后。 风朝中宫而至者也。 (义具天元玉册。 ○后数日。 宜东风。 若遇西风。 亦谓之虚邪。 应时者为正。 冲时者为邪。)八正虚邪。 宜避之而勿犯。 若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 两虚相感。 其气至骨。 入则伤五脏。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四时之气所在。 谓春气在经脉。 夏气在孙络。 秋气在皮肤。 冬气在骨髓也。 机按。 此以八节之正气。 候八风之虚邪。 应时而来者。 谓之正。 非时而至者。 谓之邪。 人能候而避之。 无用于针刺也。 或有所犯。 当随四时之气所在而调之。 此亦候气之法也。 故集见于此。 □经曰。 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 如二分二至前后五日。 气未定也。 然气实。 肌肉坚。 月郭空。 则肌肉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 是以天寒无刺。 天温无凝。 月生疾温。 离左酉南。 月死朔而速冷。 此以月之生死为期。 午前卯后者。 辰巳二时也。 当此之时。 太阴月生。 是故月郭空无写。 宜疾温之。 离左酉南者。 未申二时也。 当此之时。 太阴月死。 是故月郭盈无补。 宜速冷之。 将一月比一日也。 又云。 望不补。 晦不写。 弦不夺。 而朔不济者。 望。 每月十五日也。 晦。 每月三十日也。 弦。 有上下弦。 上弦。 或初七或初八。 下弦。 于太乙者也。 (义具天元玉册中)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 气定乃刺者。 谓八节之风。 气静定乃可以刺经络之虚实。 故历忌云。 八节前后各五日。 不可刺灸。 以气未定故也。 机按。 此亦因天时而用针刺。 皆候气之法也。 故附次焉。 □经曰。 水下一刻。 人气在阳分。 水下二刻。 人气在阴分。 故病在三阳。 必候气在阳分而刺之。 病在三阴。 必候气在阴分而刺之。 谨候气之所在。 是谓逢时。 是知气之所在。 谓之实。 谓之来。 气之不在。 谓之虚。 谓之去。 故云刺实者。 刺其来也。 刺虚者。 刺其去也。 此言气之存亡之时。 以候虚实而刺之是也。 故曰。 谨候其时。 病可与期。 失时反候。 百病不治。 此之谓也。 又曰。 邪气者。 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至其变化。 不可为度。 然必从其经气。 辟除其邪。 则乱气不生。 失时反候者。 如春气在经脉。 反刺络脉。 令人少气。 夏气在孙络。 反刺经脉。 令人解 。 秋气在皮肤。 反刺筋骨。 令人寒栗。 冬气在骨髓。 反刺肌肉。 令人善忘。 故刺不知四时之经。 病之所在。 反之则生乱气。 □经曰。 写实者。 气盛乃内针。 针与气俱内。 以开其门。 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 精气不伤。 (切。 急也。 疾出其针也。 大气。 大邪之气。)补虚者。 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内针。 气出针入。 针孔四塞。 精无从去。 方实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 热不得还。 闭塞其门。 邪气布散。 精神乃存。 动气候时。 近气不失。 远气乃来。 是谓追之。 (言但闭密其穴俞。 勿令其气散写。 近气。 已至之气。 远气。 未至之气。 欲动经气而为补。 必候水刻气之所在而刺之。 是谓得时而调之追补也。)□经曰。 邪气中人。 因其阴气。 则入阴经。 因其阳气。 则入阳脉。 无常处也。 在阳与阴。 不可矣。 此所谓迎而夺之也。)帝曰。 候气奈何。 岐伯曰。 夫邪去络入于经也。 舍于血脉之中。 如涌波之起。 时来时去。 不常在于所候之处。 故曰。 方其来也。 必按而止之。 止而取之。 又曰。 无逢其冲而写之。 (冲。 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 工以为邪而写之。 则误矣。)故曰。 其来不可逢也。 候邪不审。 若邪已过而写之。 则真气脱。 脱则不复。 邪气复至。 而病益蓄。 故曰。 其往不可追也。 (邪已随经脉流去。 不可复追使还也。)待邪至时。 发针写矣。 若先若后。 血气已虚。 其病不可取。 故曰。 知其可取如发机。 不知其取如扣椎。 (机者。 动之微。 应之速。 椎者。 动之甚。 觉之迟。 智者。 动之微而即知。 故先时而早治。 愚者。 动之甚尚不觉。 故后时而失治。 机微椎大。 因以喻之。)故曰。 知机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者。 扣之亦不发气。 乃救其萌芽是也。 椎者。 大杵也。 言气已大动。 彼冥顽者。 犹且不觉。 正如以杵撞击。 亦不知也。 故曰。 下工守其已成。 因败其时是也。)□经曰。 真邪以合。 波陇不起。 候之奈何。 曰。 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察其左右上下则候气在阴分□经曰。 三部九候者。 头为上部。 手为中部。 足为下部。 部各有三候。 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 气。 中部天。 手太阴经渠动脉以候肺。 中部地。 手阳明合谷动脉以候胸中。 中部人。 手少阴神门动脉以候心。 下部天。 足厥阴五里动脉以候肝。 下部地。 足少阴太溪动脉以候肾。 下部人。 足太阴箕门动脉以候脾胃。 经曰。 人身三阴三阳。 其气以何月各旺几日。 难经云。 冬至之后。 得甲子。 少阳王。 复得甲子。 阳明王。 复得甲子。 太阳王。 复得甲子。 太阴王。 复得甲子.少阴王。 复得甲子。 厥阴王。 王各六十日。 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也。 少阳之至。 阳气尚微。 故其脉洪大而长。 阳极盛。 则变而之阴。 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 太阴之至。 阴气尚微。 故其脉紧大而长。 少阴之至。 阴渐盛也。 故其脉紧细而微。 厥阴之至。 阴极盛也。 故其脉沉短以敦。 阴盛极。 则变而之阳。 仍复三阳用事之始也。 此则三阴三阳之王脉。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 故人六经之脉。 亦随四时阴阳消长送运而至也。 故曰。 治不本四时。 不知日月。 不审逆从。 不可以为工。 (逆从。 谓病有可治不可治也。)经云。 厥阴之至。 其脉弦。 少阴之至。 其脉钩。 太阴之至。 其脉沉。 少阳之至。 大而浮。 阳? 五运六气四时。 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 难经所论。 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经曰。 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 主气谓应四时正王。 春夏秋冬也。 ○五脏各以时受病。 非其时故各传以与之。)○邪气客于身。 取之以时。 故曰。 春取络脉。 夏取分腠。 秋取气口。 冬取经输。 凡此四时。 各以其时为齐。 络脉治皮肤。 分腠治肌肉。 气口治筋脉。 经输治骨髓。 (邪者。 不正之名。 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皆是邪。 候可取之时而取之。 如春气在经脉之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五行者。 更贵更贱。 (当时贵。 失时贱。)以知死生而定五脏之气。 间甚之时。 机按。 赋言针下沉紧。 为邪气盛。 针下微松。 为正气至。 此但可以候气于针下也。 必须参究素难诸说。 始知四时八节。 何者为邪。 何者为正。 犯之而有其时。 中之而有其处。 或以波陇之起。 而察其外。 或以三部九候。 而诊其内。 知脉之异于常者为邪。 审脉之应于时者为正。 如此。 则取之以时。 治之有准。 庶几万举而万全也。 苟不知此。 徒以赋言针下沉紧为邪。 微松为正。 或逢其冲而误作邪者有也。 或追其往而谬为正者有也。 宁免偏之为害哉。 故比次素难诸说于此。 实所以发赋之所未发欤。 □或曰。 灵枢经言水下一刻。 人气在太阳。 二刻。 人气在少阳。 三刻。 人气在阳明。 四刻。 人? 五度。 夜行阴二十五度。 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不合。 今医才言候气。 多从此说。 是欤非欤。 灵枢卫气行篇云。 荣气周身五十度。 无分昼夜。 卫气昼但行阳二十五度。 不能入于阴。 夜但? 三阳。 水下二刻。 人气在阴分。 水下三刻。 人气在三阳。 水下四刻。 人气在阴分。 是一时八刻。 周身四度有奇。 方合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 此指荣气言也。 他篇又谓。 一时八刻。 周身二度。 虽亦灵枢经文。 以理言之。 当从衍也。 发布时间:2025-08-23 10:01: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