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山记 内容: 方瀛观徐征君纂孙绰云。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 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信矣哉。 盖寰瀛之灵塘。 三清之别馆按真诰云。 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回八百里。 山有八重。 四面如一。 当牛斗之分。 以其上应台宿光辅紫宸故。 名天台。 亦曰。 桐柏栖山陶隐居登真。 隐诀云。 大少台处五县中央。 (即余姚临海处兴句章剡县是)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桥。 先得小者。 复行百余里。 更得大者。 在最高处。 采药人仿佛见之。 石屏虹梁与画相似。 又见玉堂金阙。 望桥边有莲花。 状大如车轮。 其花恍惚不可熟见。 大小台者。 以石桥之大少为名。 据此说。 即天台与桐柏二山。 相接而小异也。 按长康启蒙记云。 天台山在会稽郡五县界中。 去人境不远。 路经瀑布。 次经犹溪。 至于浙山。 犹溪在唐兴县。 东二十里发源。 自花顶。 从凤凰山东南流。 合县大溪。 入于临海郡溪江也。 其水深岭前有石桥。 遥望不盈尺长。 数十步临绝溟之涧。 忘其身者然后能度。 度者见天台山。 蔚然凝秀。 双岭于青霄之上。 有琼楼玉堂。 瑶琳醴泉。 仙物异种。 偶或有见者。 当时斫树记之。 尔寻则不复可得也。 按此记说。 则神异之所。 非造次可睹焉。 今游人众所见者。 盖非此桥。 且犹溪高处不见有桥。 今众人所见者。 乃在歇亭西二十里。 水流于剡县界。 定知。 不是长康所说之桥也。 州取山名。 曰台州。 县隶唐兴。 即古始丰县也。 肃宗上元二年。 改为唐兴县。 山去州一百四十八里。 去县有一十八里。 一头亚入沧海。 中有金庭不死之乡。 在桐柏之中。 方圆可三十里。 上常有黄云[雨/復]之。 树则苏玡琳碧。 泉则石髓金浆。 真诰所谓金庭洞。 天是桐柏。 真人之所治也。 真人 周灵王太子乔。 字子晋。 好吹笙。 作凤鸣于伊[谷*隹]间。 道人浮近公接以上嵩山。 三十余年后。 求之不得。 偶乘白鹤谢时人而去。 以仙官授任为桐柏。 真人右弼王领五岳。 司侍帝来治兹山也。 故真诰云。 吴句曲之金陵。 越桐柏之金庭。 成真之灵墟。 养神之福境。 名山福地记云。 洪波不登三灾黄莫至。 又云。 经丹水南行。 有洞交会。 从中过即。 赤城丹山之洞。 上玉清平之天。 周回三百里。 洞门在乐安县界。 即十六洞天第六洞也。 即茆司命所治也。 群峰峥嵘。 碧障合沓。 磨霄凌汉。 因蒸云起雾。 桑迸芳瑶。 花间发。 光彩辉烛。 四时如春。 凤翔神鸾栖于其上。 丰孤文豹隐于其中。 南驰缙云。 北接四明。 东拒溟滶。 西通剡川。 又多产柽松桂垂珠积翠于重岩圣光灵芝吐耀于幽谷。 至于岩烟匿景。 匪从与五岳争雄。 考异搜奇自可引三山为正爰泊。 晋宗至于梁陈咸以日中星[后/((焉-正)-(烈-列)+一)]望秩兹山藏壁献琛率为常兴。 枹朴子内篇云。 凡诸小山不堪作神丹金液。 皆有木石之精。 千岁老魅能坏人药。 唯嵩镇少失缙云罗浮。 大小台比诸山。 正神居处。 助人为福。 可以修真。 练药台矣。 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 洞柏山西南瀑布岩下。 旧图经云。 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 最居形胜。 北松王真君。 坛东北连丹霞洞。 西北抛翠屏岩。 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 榑壁立之翠屏即此岩也。 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 可千余丈。 状素霓垂天。 飞帛触地。 孙兴公赋云。 瀑布飞流。 以界道即此处是也。 腾波濆沫近惊翻云。 鼓怒浪雷遥闻神悦瀑布南流。 百余步与灵溪相合。 流注县大溪。 入于临海郡也。 观中流引瀑水萦绕廊院。 灌注池沼。 苛芰芬芳萝竹交暯。 游者忘归。 胜概之极也。 观东一百五十步。 先有故柳史君宅。 号曰。 紫霄山居。 南瞩苍岭。 北接紫霄。 峰左右皆烈小山。 逦迤为势。 东北连丹霞洞。 洞有葛仙公练丹之初所也。 宅中多植灵苑翠柽修笙。 其卉曲池环沼。 药院丹炉。 斯亦炼化之奇景也。 柳君名泌。 宪宗十三年自复州石门山。 诏征授台州刺史。 不至郡便山。 山下领务备药后浑家于丹霞洞隐仙也。 自天台观。 西去瀑布寺一里。 宋元嘉年中。 沙门法顺所兴立。 近瀑布下。 因以为名寺。 北一里有岩。 高百丈名百丈岩。 岩下灵溪。 孙兴公赋。 过灵溪而一灌疏烦宪于心[((巨-匚)@一)/(工*几)/木]寺引溪水经厨中。 过还绕廊院。 寺南九峰山。 山高百余丈。 周回六里。 亦天台有派干也。 旧名九垄山。 天宝六载改为九峰山。 昔王逸少与支遁林。 常登此山。 以为胜瞩也。 自天台观。 北路上桐柏观一十二里。 皆悬崖磴道盘折而上。 皆长松狭路。 至于桐柏洞门。 故赋云。 苏萋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即此地也。 自洞门一小岭可二里。 乃至观处倚小松岭。 岭前豁然平陆数倾。 四面持起。 峰峦有若郛郭。 乃神真之所休憩。 巢许之所钦。 自非噏沈凌霄汉。 梦龟鹤之夭促。 与天地而长久者何以居焉。 昔褚先生修道之所。 又徐法师亦于此立道房。 [〦/(刀*了*(留-刀-田))/二]合号曰。 隐真之中峰观前有田倾余。 东有溪曰清溪。 溪注田。 西经三井飞流瀑布。 凡是游客但睹景奇物异。 恍然似升玄都至京者矣。 观即唐睿宗景龙二年。 为白云先生所置。 白先生乃司马天师也。 名子征。 字承祯。 河内温人。 事载在碑中。 先生初入花顶峰。 遇王义之。 入山学业。 先生过笔法付义之。 子欲学书。 好听吾语。 夫受笔法。 与俗不同。 须静其心后澄其心。 思暮在功书筋骨附近气力。 又须圴停。 握管与握至无殊下笔。 与投峰不别。 莫夸端正。 但取坚强筋力。 若成自然端正。 东边石室。 子莫频过尽。 是异兽精灵也。 向余边受业。 凡人到彼必伤缘。 残吾命。 汝将来料伊不敢。 西边石室甚是清闲。 案砚俱全。 诗书并足。 松花仙果可给。 朝餐石茗香泉堪充。 暮饮闲玩水自散情。 怀闷即凌峰。 莫思闲事。 义之既蒙处分。 岂敢有违。 一登石室二载不亏。 夜则望月临池。 朝则投云握管。 澄滤其。 思暮在功书。 清静其心神。 志求笔法。 光回影转节。 勿频移日就月。 将便经年载。 义之第一年学书。 似蛇惊春蛰。 鱼跃寒泉。 笔下龙飞行间蝶舞。 虽未殊妙。 早以惊群。 至第二年学书。 似鹤度春林。 云飞玉间。 笔含五彩。 墨点如龟。 箸骨相连。 似垂金锁。 至第三年学书。 将为是妙也。 遂书得数纸来。 先生再拜。 展于案上。 一见凛然作色。 高声谓责义之曰。 子之书法全未有功。 箸骨俱少。 气力全无。 作此书格。 岂成文字。 但且学书。 有命即至仙堂。 无事不劳相访。 义之唱喏。 即归书堂。 后又得三年功书成矣。 先生乃赞义之曰。 念汝书迹异世不同。 淡处不淡。 浓处不浓。 得之者罕有。 见之者难逢。 进一字千金重赏献一字万户封侯。 再赞曰。 众木中松。 群山中峰。 灵鹤中冲。 五岳中嵩。 吾令归俗。 汝向九霄红。 汝归于世界。 如鹤出笼。 别后有心相顾。 时时遥望白云中。 先生初入天台后。 睿宗皇帝诏复桐柏旧额。 请 先生居之。 其降敕书曰。 吴朝葛仙公废桐柏。 观在天台山。 如闻始丰县人。 斫伐松竹。 毁废坛场。 多有秽触。 频致死已。 仰州县官与司马练师相知。 于天台山中。 僻方封取四十里。 以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地。 置一观仍还旧额。 初构天尊堂。 有五云其上三。 而良吏书之。 以记祥也。 天宝六载郡守贾公长源。 及玄静先生李君。 名含光即天师弟子。 亦 玄宗师庆立碑。 太史雀尚制文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韩择木书。 玄宗皇帝亲书其碑额。 观南一里有石坛。 一级以砖石杂砌。 方广三十二丈。 按法轮经。 即太极三真人下降。 援葛仙公修道于天台山。 感降上真于此坛也。 仙公真经并义注之所也。 事迹具在本起传中。 此不备载。 坛西南下。 石上有隶书。 刻记之日。 诰使徐公醮坛授仙公经。 真人自称姓徐名来勒。 字则未详何人也。 坛前有塘。 名日降真塘。 塘多植荷荇之类。 自塘南一里至洞门。 门外西南一里余。 至王真君坛。 真君即桐柏真人也。 有小殿即真君仪像俨焉。 开元初 玄宗创立之。 度道士七人洒扫也。 殿前有石泉名曰醴泉。 南三步新立上真亭子。 临万仞坐观千里。 游者登之坐眺平陆。 按正坛在真君殿西北二十步。 有石坛方广四丈八尺一级。 甃以古砖。 今州县祈请水旱。 皆于此坛。 殿东二十步。 又有古八角坛。 自殿西北下山三百步。 即至三井。 一井今闉塞。 俗传云。 曾有尼师。 洗手触之。 一且自塞。 二井其深不恻。 并自然天[醫-酉+金]。 尝有好事者。 投纶于其间。 绘纶尽而不及底。 或云。 通海。 或云。 海服。 未可详也。 其春夏时每雨将降。 则潨流灌激湓涌雷吼。 有若[虫*矢]螭潜隐之鼓怒也。 其间游者见之。 莫不神骇瞻栗。 邑中有水旱。 令长每岁记情诚祈于晴雨。 无不响应。 亦是国家投龙壁醮祭祈福之所。 高宗永淳二年投龙于此。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诏令太当卿修礼仪使韦谄。 赍金龙白壁投于井。 宝历元年。 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 太清宫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 五月十三日到山。 于天台观。 设醮许往三井。 投龙壁也。 自三井西上一峰约二里。 有僧院名佛窟院。 今道元观是也。 前枕翠屏岩。 北连桐柏大山。 翠屏岩与仙坛侠径。 瀑布双峙霄降半隐云表。 岩上有亭子极眺平陆。 此处并为殊景也。 自桐柏观西北行七里。 乃至琼台中天以悬居。 自百丈岩无上琼。 琼台路皆水石深。 险不可登涉。 事须登仙坛。 取桐柏路方可得到。 即平视琼台。 而下望双阙。 而游者多怪琼台不在中天。 双阙不出云表。 犹在山上观之然也。 若目下仰视。 则琼台不啻中天。 双阙五里侠云溪而行。 翠壁万仞森倚相向。 奇花秀柽牙发芳[卄/桑]珍禽云兽。 造杨清音。 余曾寻琼台下云溪溯流。 北行三十里。 或潺湲浅漱。 其平则三里五里。 或潭洞院杳。 其深则千丈万丈。 怪石[崁-土+音][山/(? *ㄆ)]。 水色明鲜。 历历见底。 纤鳞莫隐。 造之者不觉忘归。 非神仙之窟宅。 曷能若斯桐柏。 东北五里有华林山居。 水石清秀灵寂之境也(长庆初道士陈宗言修真之所)自观北上一峰。 可五里有方[瀛-女+羊]山居。 上有平地。 倾余前有池塘广数敏亩。 塘中有小洲岛焉。 有苛芰前眺望苍岑。 后耸云。 盖即后峰名也。 西接琼台东近华林。 即灵府。 长庆元年定室于此。 是天台第二重。 自方[瀛-女+羊]上七里。 有玉霄山居。 平地倾余四山回合。 又邃若洞天也。 即天台第三重。 自玉霄东南行三里。 有双石涧列为高门。 可百余仞。 因呼为石门。 桐柏观北亦有上华顶路。 路深邃梗涩。 游人罕。 逢此行多取国清路上。 自天台观西行十五里。 有白岩寺。 寺去县三十里。 宋末有僧普辽所见精舍。 自天台观东行一十五里。 有赤城山。 山高三百丈。 周回七里。 即天台南门也。 古今即是于国家醮祭之所。 其山积石石色赩然如朝霞。 望之如雉堞。 故名赤城。 亦名烧山。 故赋云。 赤城霞起以建标。 即此山也。 半山有飞霞寺。 即是梁岳王母为居此寺也。 今则废矣。 山下有石室。 道士居之。 其中山趾有寺。 曰中岩寺。 即是西国高僧白道猷所立也。 国清寺在县北十里。 皆长松夹道至于寺。 寺即 隋炀帝开皇十八年。 为智顗禅师所创也。 寺有五峰。 一八桂峰。 二映霞峰。 三灵芝峰。 四灵禽峰。 五祥云峰。 双涧回抱天下四绝寺。 国清第一绝也。 寺上方兜率台。 台东有石坛。 中有泉。 昔普明禅师将锡杖琢开。 名锡杖泉。 自国清寺。 东北一十五里。 有禅林寺。 寺本智顗禅师修禅于此也。 以贞元四年。 使牒移黄岩县废禅林寺额。 来易于道场之名。 寺东一十五里有香炉峰。 甚高险。 峰上多有香柏柽桂之木相连。 有宴坐峰。 其峰可高百余丈。 是智者大师降魔峰。 后有神人送石屏峰于大师背后。 至今存焉。 峰下有龙潭。 周回一里。 下注螺溪亦出县大溪耳。 寺西北上十里至陈田(昔有神人于此开田供智者大师朝种暮收)自陈田可五里西入。 一源甚平坦。 号曰白砂。 有僧居之。 禅林寺西北上二十五里。 乃至歇亭。 即平昌孟公简廉察浙东北一十里。 乃至至灵墟令来。 是智者禅院。 即 白云先生所居之处也。 先生早岁从道始居。 嵩华犹杂。 以风尘不任幽赏。 乃东入台岳。 雅惬素尚遂此建修真之所。 真诏云。 天台山中有不死之卿。 成禅之灵墟。 常有黄云[雨/復]之。 此则其地也。 故建思真之堂。 兼号黄云堂。 堂有小涧。 南有岗。 其势回合。 岗前有平地。 立坛一级。 用石甃之。 名白玄神。 故先生灵墟颂云。 堂号黄云以真气。 坛名玄神。 仰窥清景。 东为练刑之室。 吸引所居。 南为凤轸之台。 以吟风奏畅。 西为朝神静开启祈依。 北日龙章之阁。 以瞻云副墨。 卑而不陋可待风雨。 怙而不丰可全[止/虛]。 白坛前十步。 有大溪。 发源华顶东南。 流宁海界。 又堂西十步有泉。 其色味甘可以愈疾。 中间平地立别院。 营大丹炉。 修剑镜。 并皆克就。 长松十株。 修竹数倾。 皆天师手植。 频有诏。 命先生皆不就。 至睿宗景云二年。 今兄承祎就山邀迓。 诏书曰。 练师德超河上。 道迈浮近。 高游碧落之庭。 独步清源源境。 朕初临宝位。 久藉微猷。 虽非尧舜。 丕图翘心啮缺轩辕御历遥想崆峒缅。 惟彼怀宁妨此。 顾朝钦夕伫。 迹滞心飞欲遣使者迎。 或虑炼师惊惧故。 令承祎往诏。 愿与同来披[(尸@未)*又]不遥无先此虑。 先生无诏至京。 帝问以理身以清高。 为贵理国则如何。 先师对日。 国犹身也。 身犹国也。 老君曰。 游心于谈。 合气于汉。 顺物自然。 而无私也。 而天下治也。 易曰。 大人与天地合。 其德是知。 天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 无为之理家之道也。 帝叹曰。 广成之言何以加此。 请归山。 帝赐宝琴一张。 及霞纹。 帔中朝属词之士赠诗百余人。 帝遂置桐柏观。 诸先生居之。 自灵墟南出二十里。 有小庄在欢溪也。 梁高士顾欢曾居此。 是名欢溪也。 自歇亭西行弦涧一十五里。 至石桥。 头有小亭子。 石桥色皆清。 长七丈。 南头阔七尺。 北头阔二尺。 龙形龟背。 架万仞之[豁/土]。 上有两涧。 合流从桥下过。 泄为瀑布。 西流出剡县界。 从下仰视。 若晴虹之饮涧。 桥势崟峭。 水声崩落。 时有过者目眩心悸。 今游人所见者正是北桥也。 是罗汉所居之所也。 意为即小者则不知。 大者复在何处。 盖神仙冥隐。 非常人所睹。 从此桥沿涧行一十五里。 又有一石桥。 中断号为断桥也。 自歇亭北上二十里。 上华顶峰北天台山极高处也。 常为云雾霾翳。 少有晴朗之时。 其高霖微。 似寒先云幽涧凝讶经夏不消。 若遇晴时。 则朝观日之所。 设图经云。 白云先生从灵墟至华顶两处。 从来朝谒不绝。 其上造天尊堂。 并左右二室开窦以延日月。 朝餐其光[醫-酉+金]龛以贮云雾。 夕吸其气堂前立坛三级。 堂内有石像。 石磬上有铁香炉并钟。 北坛久为荒榛近亦修开也。 堂东一十步。 有甘泉。 先生住经二十八载。 频奉敕诏。 先生多不就。 有表云。 俗人贞隐犹许高栖。 道士修真理宜逊远。 又诏云。 虽阻彼怀宜从此旨请[米*斤]来表无或二三。 开元十一年 玄宗皇帝追入内。 先生辞归。 帝以天台幽远难以迎请。 遂于上屋山选形胜。 特置阳台观居之。 合灵墟华顶。 无复堂宇。 唯余松竹。 天气晴望。 见海水碧色。 朕然与天同光。 若清真之俦。 则三山十洲仿佛而睹。 云佩风笙条忽而闻。 自华顶北直下甚险阻。 千崖万[豁/土]千霖复涧。 猿猱腾翥灵只凭托非人迹所及。 又去天台北门。 在剡县金灵观。 观前有香炉峰。 峰下有xiao穴。 可以窥之。 则莫穷于深浅。 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 孤秀回拔与天台相对。 曰天姥峰。 峰下临剡县路。 仰望宛在天表。 旧属临海郡。 令隶会稽。 又有大唾小唾二峰。 去天姥唾为谷。 天姥峰有石桥。 以天台相连。 石壁上有刊字科斗文。 亦高邈不可寻觅矣。 月醮者闻笳箫鼓之声。 宋元嘉中。 台遣尽工匠写山状于圆扇。 以标[柩-久+(厂@臾)]灵异。 即夏禹时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之所也。 古之剡人刘曰成阮肇入山遇仙于此。 其事亦具在本传。 又按。 仙经云。 此山有石桥。 一所现二所不知其处。 又云。 多散仙人遇得桥即与相见。 以此言之。 即灵仙之桥也。 非今常人见者。 自非精诚玄达阻绝相偶。 真仙亦不可得见。 桥亦安可睹之。 至于寄禽异兽千状万类不可称记。 灵葩仙草潜产谷中。 莫能名之。 而五芝耀彩非真不遇。 建木匿影。 岂凡所观。 灵府以元和十年自冲岳移居台岭。 定室方[瀛-女+羊]。 至宝历初岁已逾尔闰修真之暇。 聊采经诰以述斯记。 用彰灵焉。 天台山记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天台山记一卷唐道士徐灵府撰。 元和中人也。 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 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 锐欲往游。 会大雪不果。 改辕由驿道至。 今以为恨。 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 发布时间:2025-08-23 16:21:2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