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游白岳山日记 内容: 徐霞客遍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1616年正月,记中记载他“冒雪蹑水”不畏艰难,不仅尽享山色美景,更得以观赏“冰花玉树。 ”该记对具体景致的记叙不甚详细,此山有36峰、72崖,文中皆无具述。 文章语气急促,可见当时游历的匆匆与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尽管如此,作者对某些胜景诸如香炉峰、天门、石桥岩、龙涎泉、龙井等都有较细致的描绘,更兼天气恶劣道路艰险,作者仍能如此尽力游览并作记,殊为不易。 丙辰岁(1618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 出西门。 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 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 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 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 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 入庵后,大霰xiàn雪珠作,浔阳与奴子俱后。 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 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 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 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 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 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 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 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 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 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 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 崖尽处为天门。 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chānghé传说中的天门。 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此句描绘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 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 余强卧。 已刻,同伯化蹑屐jì木头鞋二里,复抵文昌阁。 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 ”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 方促伯化共饭。 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楼后出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 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 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 浔阳以足裂留庵中。 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 十里,过双溪街,山势已开。 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 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 二里,至石桥岩。 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 岩下俱因岩为殿。 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 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 飞虹垂蝀dōng仍为虹,下空恰如半月。 坐其下,隔山一岫xiù山洞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 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 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 上有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 还饭于外岩。 觅导循崖左下。 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 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观音岩。 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 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龙井”也。 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 转而上跻jì登,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菌,大且数围。 登之,积雪如玉。 回望傅岩,屼嵲wùniè高耸之意云际。 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 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 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 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觌面失傅岩也。 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龙井”,不能别其孰为“五”,孰为“九”。 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 又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 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井。 忽遇僧自黄山来,云:“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 ”遂返。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 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 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 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 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 余望三姑之旁,犹殢tì滞留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 归庵,已晚餐矣。 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也! 发布时间:2025-08-25 12:49:2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