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六 三国 内容: 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 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 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 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 《三国志王肃传》称:肃喜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异同,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 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 又云: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 然玄名家,在能兼综今古,采会同异。 而肃难玄,则当别白今古,辨析同异,如许慎《异义》之学可也。 而肃不然,不过玄用今文,而肃难以古文;玄用古文,肃难以今文,惟锐意于夺而易之,王肃《孔子家语》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故为立异耳。 观于《圣证论》以按《五经异义》而可知也。 善化皮锡瑞鹿门《礼经通论》亦历著之。 刘知幾云:王肃注书,好发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证》。 其书久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圣证论》一卷。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 世所传《家语》,凡四十四篇,王肃注。 《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郑注:其词未闻。 孔颖达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 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 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 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 自昔疑之者多,而未有专书。 至清乾隆间仁和孙志祖颐谷撰有《家语疏证》六卷,以为:说经而不尊信郑康成,宜大道歧而卮言出也。 背康成,由王肃;信王肃,由宋人。 王肃之背经诬圣,由伪造《家语》、《孔丛子》及作《圣证论》,改易汉以上郊祀宗庙丧纪之制。 惜魏时王基、孙炎、马昭难王之书皆不传,因博集群书,凡肃所剿窃者,皆疏通证明之,以证肃之窜改谬妄,以明《家语》之非古本。 刊版流播,学者称快。 又集驳《圣证论》及疏证《孔丛小尔雅》之非古本,其书未成。 独传《家语疏证》一书。 海宁陈鳣仲鱼序其端曰:《尚书》孔《传》及《家语》,俱王肃一人所作。 《尚书》二十八篇,汉世大儒皆习之。 肃固不敢窜改,唯于伪增之篇,并伪为孔《传》以逞其私。 至于《家语》,肃以前儒者绝不引及,肃诡以孔子二十二世猛家有其书,取以为解。 观其伪孔安国后叙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罪状。 然而肃之自叙,首即以郑氏学为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附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 又《自叙》引语云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 《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一字张,卫人也,考郑注《论语》牢,弟子子牢也。 肃之所谓谈者,即指郑氏。 夫《论语》记弟子不应称名,汉《白水碑》琴张、琴牢判为二人,安得牵合若此耶? 马昭去肃未远,乃于《家语》,一则曰王肃增加,再则曰王肃私定,斯言可为笃论。 然籀马昭语气,曰增加,则有原文,有增加,似不全伪造也。 今按四十四篇,杂采《荀子》、《小戴记》者三十三篇,全袭《大戴记》者五篇,惟《致思》、《观周》、《辩政》、《辩物》、《七十二弟子解》、《本性解》六篇,别本他书。 《晋书范宁传》称: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 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 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 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小,迷众之罪大也。 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然何晏解《论》,集汉儒训诂之善,古义仅存;辅嗣注《易》,开宋儒义理之先,新蹊自辟。 模楷儒林,亦自名家,何尝蔑弃典文,如宁所讥乎? 王弼《易》注,说汉《易》者屏之不论不议。 独江都焦循理堂以弼通借解经,法本汉儒,撰《周易补疏》而序其端曰:昔赵宾解箕子为荄兹,或诩其说曰,非王弼辈所能知也。 然弼之解箕子,正用赵宾说,孔颖达辈不能申明之也。 非特此也。 如读彭为旁,借雍为甕,通孚为浮而训为务躁,解斯为厮而释为贱役。 诸若此,非明乎声音训诂,何足以明之。 东汉末以《易》学名家者,称荀、刘、马、郑。 荀谓慈明爽,刘谓景升表。 表之学受于王畅,畅为粲之祖父,与表皆山阳高平人。 粲族兄凯为刘表女婿,凯生业,业生二子,长宏,次弼。 粲二子既诛,使业为粲嗣。 然则王弼者,刘表之外曾孙,而王粲之嗣孙,即畅之嗣玄孙也。 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而实根本于畅。 宏字正宗,亦撰《易》义。 王氏兄弟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远矣。 故弼之《易》虽参以己见,而以六书通借解经之法,尚未远于马、郑诸儒,特貌为高简,故疏者概视为空论耳。 弼天资察慧,通俊卓出,盖有见于说《易》者支离附会,思去伪以得其真,而力不逮,故知变卦之非而用反对,知五气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与阿,未见胜也。 解龙战以《坤》上六为阳之地,固本爻辰之在己;解文柔文刚以《乾》二《坤》上言,仍用卦变之自泰来,改换其皮毛,而本无真识也。 然于《观》则会及全蒙,于《损》亦通诸剥道。 聪不明之传,似明比例之相同;观我生之交,颇见升降之有合。 机之所触,原有悟心。 然则弼之《易》,未可屏诸不论不议也。 可谓明于独炤,不随众诟者。 魏受汉禅,而学风迥异。 (一)东汉经学极盛,崇尚儒者,而魏氏承汉,谭学喜老、庄,从政师商、韩,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 (二)东汉士风敦厚,服膺先儒,辨其参差而不没其多善,辞气谦恭,无嚣争求胜之心。 其焯焯可考信者,郑玄破先儒而不明引其说,又以马季长弟子,不欲正言相非,依违而言,见卷十五《郑学》。 不如三国时王弼、虞翻以所长笑人,好为诋诽,既失博学知服之义,且开露才扬己之风,此学者之大病也。 发布时间:2025-08-25 18:17: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