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论脉诀 内容: 后世知斥高阳生之讹诀,而不知辨王叔和之《脉经》,总由不读《灵》、《素》之过也。 《灵》、《素》谓∶人迎为颈脉。 即结喉两边之人迎穴也,叔和则指为左手脉名。 《难经》谓∶阳得寸内九分,阴得尺中一寸。 并无关脉地步,叔和则强分三段,又将奇经八脉概附两手,分为九道。 种种虚诞,真堪捧腹。 至分左寸为心、小肠,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胃,右尺命门、三焦,其法并不见于《灵》、《素》、《难经》,即后之仲师书中,亦无有也。 后世又有各自为法,颠倒安置者。 吁! 五脏六腑本生成之物,可以任人提挈视如傀儡乎? 今试诘之曰∶仲师谓尺寸俱紧者,名曰伤寒。 若以此部位论之,则是五脏六腑皆病,何以止言曰太阳病耶? 吾知其必无应矣。 然则诸家脉法皆欺人之语,不足信也。 惟《灵》、《素》、《难经》、仲景之脉,乃古圣所贻,各有至理,且其法相同,谨摘其要如左。 一曰经脉诊法,即手足阴阳十二经也。 外病必先起于经脉,内病亦必发现于经脉,故为诊病第一要法。 经脉有三阳,可以审卫气,以卫气盛于阳经也。 经脉有三阴,可以察营血,以营血盛于阴经也。 《内经》取结喉旁人迎穴为阳明脉,以候三阳经及卫气,取两手寸口,又名气口,为太阴脉,以候三阴经及营血。 其法∶人迎盛于气口一倍,为少阳病;二倍,为阳明病;三倍,为太阳病。 气口盛于人迎一倍,为少阴病;二倍,为厥阴病;三倍,为太阴病。 《难经》则括其法,于两手尺寸中,以寸候三阳,尺候三阴,关为阴阳之界。 其尺寸相较法,亦如《内经》,以人迎气口相较也。 仲师之法与《难经》同。 一曰脏气诊法,分浅深为五层。 第一层,极浮者为肺。 《内经》谓∶皮毛为肺之合。 又谓∶脏真高于肺。 《难经》谓∶三菽之重。 仲师同。 第二层,略浮者为心。 《内经》谓∶血为心之合。 又谓∶心藏血脉之气。 《难经》谓∶六菽之重。 仲师同。 第三层,浮沉之中者为脾。 《内经》谓∶肉为脾之合。 又谓∶脾藏肌肉之气。 《难经》谓∶九菽之重。 仲师同。 第四层,略沉者为肝。 《内经》谓∶筋为肝之合。 又谓∶肝藏筋膜之气。 《难经》谓∶十二菽之重。 仲师同。 第五层,极沉者为肾。 《内经》谓∶骨为肾之合。 又谓∶肾藏骨髓之气。 《难经》谓∶按之至骨。 仲师同。 凡此五者,以见阳脉为腑病,见阴脉为脏病。 如三菽见洪为大肠,见细为肺,余可类推。 又以轻者为腑病,甚者为脏病。 如三菽略涩为大肠,涩甚为肺,余可类推。 凡此五者,各有主脉,肺涩(又名毛)、心洪、脾缓、肝弦、肾石也。 如三菽见洪,为心火刑金,余可类推。 以上二法,平人则不见,惟病患乃见之。 如病在经脉,则寸尺之诊必变于常;如病在脏腑,则菽数之诊必变于常。 随其所变见而断其病,十不失一。 一曰平脉败脉诊法。 平脉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时旺脉皆有和缓胃气,故曰微也(微也,勿认为弱)。 败脉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时旺脉皆无和缓胃气,故曰但也(但也,勿认为强)。 盖脉本营血随宗气而动,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天气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之递嬗,宗气应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递嬗。 若营血乃饮食地气所生,其性精专有常而不变,与宗气相融,故反泯其迹,而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故曰胃气也。 若无胃气,则无营血相随,脉中仅止宗气独行,但见弦、洪、毛、石而已,故曰败脉也。 凡见败脉者,为无胃气,虽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脏脉。 凡脉有胃气者,虽极危之病,亦有可生。 故曰∶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 即此义也。 此法,以伤寒初起必见邪盛之脉,则审胃气之法更当细辨。 若伤寒十日以后,亦可用此法。 一曰脉体诊法,其法有三。 一是呼吸数诊法∶一息四至为平,五六至为数,二三至为迟,数极为散,数时一止为促,迟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曰代。 一是手指轻重诊法∶轻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独取无,曰芤;浮沉皆无,中独取有,曰牢;浮无、沉有,曰伏;浮有、沉无,曰革;有力曰实;无力曰濡。 一是脉动形状诊法∶流利曰滑,凝滞曰涩,大曰洪,小曰细,过指曰长,不及曰短,劲疾曰紧,从容曰缓,端直曰弦,厥厥而摇曰动。 以上凡二十四脉,精而熟之,可以该诸书诊法。 但其断法甚多,难于详载,故仅录其脉名。 以上皆详《灵》、《素》、仲师脏象及诊脉审病之法。 若夫病之所由起,或从外因,或从内因,但取切要于中风者,详于后。 发布时间:2025-08-27 10:30: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