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论证候 内容: (初起时所必有者,凡七症。 或有或无者,凡十七症)初起猝发,必昏不知人。 必有痰涎壅盛。 痰涎即人身津液,本随卫气布一身者也。 风伤卫,则不能行津布液,于是津液皆随宗气迸居膈中,与呼吸之气相上下,故壅于喉间也。 凡风之寒者有之(此宜温),即风之热者亦有之(此宜凉)。 俗医多用热药开痰者,非也。 (笏)尝治此症,投以大凉剂立开。 必有皮肤发亮。 八风虽有寒热之不同,然总为阳邪。 以阳邪而动卫阳,两阳相合,故发亮。 必有短气。 卫气不能行津布液,则津液皆聚膈中,而宗气之呼吸为之不利,故短气。 必有自汗。 风为阳邪,不闭腠理,故自汗。 汗即卫气所布之液也,风邪伤卫,不能约束皮毛,汗孔空,故汗自出(亦有无汗者,热甚也)。 必有半身不动(详论八风)。 必有体重。 两边卫气皆用则身轻,有一边不用则身重。 以上七症,初起时所必有者也。 若无以上诸症,则非中风矣。 或语言蹇涩,或喑不能言。 少阴为卫气出入门户,其脉上贯膈,络会厌穴(此发声之地,如笙之有簧也),萦于舌本,卫为风所伤,重则喑不能言,轻则蹇涩。 或大便自遗,或大便燥结。 卫气间行于腑者,为三焦原气,伤重则不能约束,故自遗,伤轻则不能传送,故闭结。 常见有仅闭一二日,而大便干燥如石者,此热胜也。 有闭至二十余日或小便遗溺,或小便癃闭。 卫气唯下焦为盛,其间行于腑者为三焦,然必先从膀胱起,故《内经》以三焦与膀胱并称。 膀胱有出窍,而无入窍,凡三焦水液之注入膀胱,全凭下焦卫气蒸渗而入,乃从小便而出。 若风伤卫,则卫外之卫气(即行于经络者)皆迸入膀胱。 渗利太过,则为遗溺;不能渗利,则为癃闭。 俗书谓遗溺为肾绝者,非也。 尝见有遗溺而仍愈者矣。 凡小便中久澄之而有如膏发粉者,乃下焦有热,蒸铄水液,有如煎膏者然。 故初出甚清,澄久则稠。 盖初出尚热,如膏之热则不凝也。 澄久则冷,如膏之冷则必凝也。 不可认此为虚寒(小孩小便初出清澄,久变色如白浆,亦此义。 以小孩纯阳,下焦多热也。 书指为寒,则误或阳事暴举。 卫出下焦,即肾间动气。 卫之在外者,虽为风伤,而在下焦者,反郁闭不泄,故暴举。 尝见有中风偏枯之后,反连生数子者矣。 然其偏枯犹不愈者,以卫气不能行于表也。 或阳事痿弱。 此因在外卫阳已伤,挹取其下焦卫气,外泄则肾间动气不强,然其偏枯转易愈者。 昔一友患此,竟不药而偏枯愈,愈后半年,阳事复强。 可知此症当缓,以俟其生发,不可用热药损筋。 或心悸善忘。 悸,即怔忡也。 卫不行津,则津停为水,水停胸下,则令人悸(详《内经》)。 或智虑多疑。 卫阳伤,则不能取决,其神不足故也。 或嗳气不食。 此非不食,乃腹中不甚饥耳。 卫伤一边,则三焦气化不速,不能消水谷也。 或消谷善饥。 此惟风淫于内者有之,《内经》所谓风能消谷也。 昔一友患此,治以咸寒之药,一日而偏枯 僻皆愈。 或心烦不寐。 卫气浮于外,与风相合,不得行于阴,则目为之不瞑(详《内经》)。 或贪眠嗜卧。 此惟风入少阴者有之,仲师曰∶少阴之为病,但欲寐。 或呵欠不止。 一边已伤之卫气不行于阳,但欲入于阴,一边未伤之卫气能行于阳,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呵欠。 此症最多。 或头痛如箍。 此邪风盛于三阳阳经也。 三阳之脉皆上行于头,风性上僭,故头痛。 或背反如折。 此邪风盛于太阳、督脉、阳跷也。 此三脉行于背,风邪入之,则三脉皆急。 背搦(即抽掣。 中风之搐搦只一边动)。 此症较重,乃风邪兼入营分,故兼见此症。 专在卫分者,无此症也。 以上十七症,初起时或有或无者也。 凡所必有之症,乃偏枯中风之本症,无此则非矣。 或有或无之症,乃因其人受邪有轻重,经络有虚实。 人之形体起居不同,故病情亦有不同也。 此皆从其初起而言之耳。 若夫缠延日久,则人情百变,病情亦百变,虽大禹神圣,亦不能铸鼎象物,穷尽怪相也。 然可愈、不可愈,尚可以约略言之,今并附数则于下。 ·偏枯日久,以致骨节之间、肌肤之内,渐生痰涎,外见浮肿者,难愈。 人身生气寄于津液,亦犹天地生气寄于水也。 凡天下之无形而有形者,皆水也。 《易》曰∶天一生水。 试看体必瘦。 若津液停而为痰涎,注于肢节、肌肤之间,则必始瘦而后肿。 《内经》谓∶风气客于诸经之络,迫切而为沫。 又谓∶沃沫聚之则极,肌肤而为肿者是也。 沃沫即痰涎也。 俗书不知此理,或指为寒湿,或指为脾虚,误矣。 殊不知此症多生于热,譬如以水擦手,热则生泡,以火炙肌,亦生水泡。 可知热从风生,沃沫微聚亦如水泡而已。 此因日久,卫气大耗,一时难于复旧,故难愈。 若无此,则易矣。 ·偏枯日久,手足拘挛,不能屈伸者,难愈。 《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筋虽为血所养,必得卫气以温之,而后舒卷自如。 《难经》谓∶血主濡之,气主煦之。 若日久,卫衰营血耗,无以养筋,是由气分而累及血分,由浅入深,故难治。 ·偏枯日久,脉见沉细数急者,难治。 凡中风之脉,必浮大而缓。 考之《灵》、《素》、独见四时平脉者,有变见迟脉者,皆属易愈。 惟变成沉细数急者,最为难愈。 所以然者,以其病已分入血分也。 沉主血分,细为血少,数急为有气无血。 盖脉本宗气,领营血而行,宗气无形而悍急,营血有形而迟缓,二者相配,而后脉均。 若无血,则宗气独行,故数急也。 血不足以充之,故细也。 一见此脉,便是营血已伤,故难愈。 凡病已入营者,为重也。 以上皆节取大概言之,尚有风痱、风懿、风痹等名,未能详及。 然而中风诸义,则已括尽无遗矣。 其左瘫右痪等名目,皆立自后人,徒有其名,羌无实义。 夫营卫行度,经络浅深,《灵》、《素》、仲师皆言之甚详,后人不知,此处探求,辄暗中摸索。 或谓中风为虚,或谓为火,或谓为痰,或谓为气,或谓为风、痰、气三者并合,或谓风、痰、火诸邪夹发,究不能得病源实在。 更有以中魔、中暑、中毒,一切混杂邪病,而分为类中、直中者,此皆源流不 发布时间:2025-08-27 10:58: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