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上•農一上 内容: 農政周公曰:「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孔子曰:「使民以時。」「『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夫民歸農,則穀植繁、奸邪息;上明農,則力作勸、侈靡衰。 「倉稟實而知禮節」,先王之本政已。 本政衰於上,遊民盛於下。 曠土則州郡荒蕪,稠鄉則椽簷比櫛。 又水穀之區,遂絕旱種;標樣之土,不識桑麻。 各蔽土風,曷由濟弊? 故穀賤者薪貴,畜豐者衣窶。 肥磽各殊,疾苦同貫。 是故君子之主其土也,省偏枯之失宜,酌高下之定勢,精其所習,興其所缺,因地製利,以力待歲,使民困少瘳,則國脈益厚。 自士不興學,鄙夷田事,高者談性命,卑者矜詞章,洎乎通籍,兼並農民。 蓋田輸兩稅,復攤丁徭,則一田而三徵。 內外正供,取農十九,而官吏徵收,公私加費,往往及倍。 紳富之戶以銀米數多而耗折較輕,力作之民以銀米數少而耗折倍重。 是故鬻獄賣法,分紳富之膏肥;折糧加漕,浚煢獨之膋血。 至於申訴所及,紳則勢脅,二昌則利誘,聽論常速,以助其逾蕩武斷之威。 鄉里愚民,不識城市之區,未睹官吏之面,自非極屈,鮮敢籲號。 而官則受詞若罔聞,吏則居奇以責賂,偶有蹈觸,厥罰必行。 故農民終歲勤動,幸不離於天災,而父母妻子已迫饑寒;又竭其財以給貪婪,出其身以快慘酷,歲率為常,何以堪此? 推原初心,匪盡無良,知識溺於俗學,情性汩於師友,見聞所限,釀此伊戚,不亦傷已! 余居家瘠野,且以食貧,幼親園圃。 近歲客遊,頗究吏術,足跡所及,東西越數千里,訪其風俗,驗其得失,爰證舊聞,殊不相遠。 竊謂治平之樞在郡縣,而郡縣之治首農桑。 裒集農說,斷以今宜,條鬯旨趣,務在易曉,共有驗而不切日用者,則從芟除。 言必切實,非文獻之無徵;法可舉行,無迂而遠事。 別為《郡縣農政》,詳其節目,使勸課有方,而懲罰可據。 士君子或有所采擇焉。 其目有七:曰《辨穀》,曰《任土》,曰《養種》,曰《作力》,曰《蠶桑》,曰《樹植》,曰《畜牧》。 辨穀稻。 類至多,其要有二:粘者名糯稻,蒸而曝之,炒為點心,炸之可為塘,磨粉為粢糕、扁食皆可。 可釀酒。 其類有赤白二種,白者佳,赤者惟可供釀,皮硬厚,收成斤兩多而得米少,南人多以充租。 不粘者名粳稻,今供常食。 其早者名秈稻,立秋而獲畢。 其尤遲者名免稻,白長,味香美,尤益人。 九月杪熟。 其八月熟者,專名粳稻,以紅者為益人。 收成相似,惟秈稻差薄,取其早熟接濟,又避秋旱也。 又有香者,皮帶紫黑色,名香稻,味膻,不中常食。 和糯以釀,特佳。 其草為牛冬糧,抽其心,可織鞋打索。 去穗去褲取淨稈,可以灰煮為紙。 又燒灰,和新熟酒連糟入鹽,瀝取汁,淋跌打傷處。 又燒灰,取新汲水淋汁定清,冷服,解砒毒,皆驗。 古名奈,名秔,名占,皆謂稻。 其種自二月下旬至五月中旬,獲自六月中旬至九月下旬不等。 南土多收兩熟者,上熟厚,下熟薄。 上熟移秧栽耘如他處早稻,六月中旬獲。 先十日撒種禾下,獲去上熟,下熟秧長四五寸,以鋤芸之,如治旱種法。 八月杪獲,仍種大麥名三月黃者。 其秈稻既獲,可種蕎麥。 八月獲者,於未獲前撒泥黃豆於禾下,如種下熟稻法,糞力厚者田不損。 其水田不能種麥者,獲畢耕起板田,放水為畦,種白菜蘿蔔,皆於田有益。 其種麥者亦可先栽白菜。 初伏多雨,不能栲田,則葉盛,初秋多生結蟲。 立秋日雷,主多風落稻,畝減至五六斗,宜及青獲。 當秀畏旱尤甚,宜先備水。 又有旱稻法,收成略同水稻,河北人多種之,未得其法,著其名以俟博考。 麥。 種二:其有殼而穀黃白者名大麥,有三月黃、四月黃之別。 撒種叢生,收成至早而豐。 去其殼,曝乾貯之,其殼中糞。 舂者微浸以水,舂去其皮,名麥米,和稻米炊飯,頗香脆,共漲鍋勝稻,而熬饑亦過,然味減,不為人所貴,惟饑年乃以為穀。 炒而磨之,取其面可為點心。 宜為醬以養牲,尤肥豬。 可釀酒,性至猛,糟亦可飼牲。 又有名賚麥者,形性皆相似。 其無殼紅黃者名小麥。 為溝塍以種,五寸而一叢,叢二三十莖,亦可撒種。 磨為麵,供常食。 其麩可飼豬。 又可以粗布置篩內,和水揉成麵筋,為素食要品,其渣仍可糞田。 下沈者為小粉,可為漿。 其草可織為帽。 麥性熱,不宜炒食。 其頭面極細白者尤熟,須和次麵雜為食,乃益人,常食令人輕健。 麩性涼,以夾被盛為褥,能治身體疼痛及瘡瘍潰爛,及小兒暑月瘡疹潰爛不能著席者。 炒麵入膩粉,油調治湯火傷灼。 其成瘡者,和梔仁油調傅之。 麥芒入目,取大麥煎汁洗之即出。 取隔年小粉陳者,炒之成黃黑色,冷定研末,和陳米醋為糊,熬如黑漆,以瓷瓶收之,名烏龍膏,攤無灰紙上,翦孔貼患處,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皆驗。 古名來,名牟,名穬,名青稞,皆謂麥。 下種自八月至十月不等。 關西多種春麥,南方亦有田極旱不能起板,至歲底郎撒子裂縫中者,來年麥殊美。 蓋穀宜蓄地熱,秋冬燥,田積熱入地,春得膏雨而上蒸,故麥盛也。 然不可為常。 麥宜冬有雪斂之,便不甚長。 又土潤,則傳科大。 其冬暖麥起節者,遇春雪常折損。 中州於春分前縱馬牛食麥,至分日乃禁,不十日而長數尺,亦其地氣厚也。 唯忌豬食,食則不復透出。 麥宜春寒,太暖則於松花時黃苗,名松花瘟。 春多雨,麥腳著土而黃,名黃疸瘟,最忌。 春甲子日、驚蟄日、二月十二日、四月十八日睛,則麥熟,其雨反是。 凡糞麥,小麥糞於冬,大麥糞於春社,故有「大麥糞芒,小麥糞椿」之諺。 其小麥地種棉花者,不及耕,就麥塍二叢為一窩,種棉子,計麥熟而棉長數寸矣。 凡大麥二耘,小麥三耘乃善。 麥田旁可種蠶豆,又大麥蠶豆宜為秧田底。 蕎麥。 紫莖,弱而歧生,枝枝結實。 花細白,實黑,甲三棱。 以磨麵如麥,故名。 收成不盛,為間穀,不當正熟。 立秋前後下種,八九月收刈。 性好雨,亦不甚畏旱。 最忌霜,一霜而枯,再霜而落,霜重則莖萎矣。 色稍緇,味與麥等,稍滑膩。 消練腸胃沉滯,歲必須食數次。 其常食者,和豬羊肉熱食,令人發熱風,落鬚髮。 又忌黃魚,有黃病人不可食。 頭風畏冷者,以麵湯和粉為餅,更令護罨出汗,雖數十年者皆瘥。 又腹中時時微痛、日夜瀉泄四五次者,久之極傷人,專以蕎麥作食,飽食二三日即愈,神效。 其稭作薦,可辟臭蟲、蜈蚣;燒煙薰之亦效。 其殼和黑豆皮、菊花裝枕,明目。 其春社前後種者名苦麥,味苦劣,聊充荒備。 古名蓧,名烏麥,名花蕎,皆謂蕎麥。 黍、稷。 本一類,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 今名蘆稷,又名蘆粟,又名蘆穄,又名荻梁,又名高梁,亦名黃米,隨地異名也。 其種、獲、熟遲早之則皆輿稻同。 宜熟田壯土。 古撒種,今俱移栽。 為飯香淡,舂粉可為餅,為糖,釀酒尤美。 久食令人煩熱,緩筋骨。 宜養牲,穗可為埽帚,稈皮可織箔,稈心可飼牛馬。 古名穄,名,名秠,皆謂蘆稷,而色各有別。 玉黍。 一名包穀,一名陸穀,一名玉高梁,一名禦米。 形似蘆稷而稈較肥矮。 六月開花成穗如蘆葉,心別出苞,外垂白須,內結穀,攢簇成穡。 生地、瓦礫、山場皆可植。 其嵌石罅,尤耐旱。 宜勤鋤,不須厚糞。 旱甚亦宜溉。 米舂為飯,亞於麥,惟不耐饑。 可炒食,磨粉為餅,味黏澀。 收成至盛,工本輕,為旱種之最。 煎湯飲,可治淋瀝。 粱。 今名粟,亦名小米。 有硬、軟二種,如糯、粳米。 有有芒、無芒二種,如大、小麥。 米作粥飯香脆,軟者尤佳。 亦可釀酒。 有青、白、赤、黃諸種,以黃為上。 早熟者名趕麥黃,晚熟者名雁頭青。 早者皮薄而實較勝。 凡粟耗地力而收成薄,故宜薄地稀種也。 稈惟中薪。 久食能益腎。 研粉和蜜,可治小兒瘡潰滿身如火燒者。 研粉和甘草煮,取汁,和蜜灌之,可解一切毒藥。 研粉煮粥如飴,嬰兒生七日後,日哺少許,解毒,益元氣。 其淘粟米泔,洗瘙疥甚效。 可嚼爛傅犬咬及凍瘡。 古名眾,名糯秫,名青粱,名黃粱,皆謂粟。 稗子。 本草種,今多植者。 稈略似薏米,或名龍爪、鴨爪稗,皆狀其穗也。 米形似粟。 四五月種,八九月收,不擇肥磽,耐水旱,最能保歲。 收成勝栗,煮飯甚香滑,益氣厚腸胃。 磨麵作餅,味焉劣。 釀酒味勝糯米,汁少減。 稈中糞,可銅牛馬。 古名糝子,名A1,皆謂稗。 薏米。 叢生,稈葉似蘆稷而瘦狹,種法同。 亦有夙根自生者。 米益人心脾,尤宜老、病、孕、產。 合糯米為粥,味至美。 價於穀中為至高,然人罕種之。 此種不耗地,不耗糞,保水旱,可度植也。 菽。 莢穀之總名。 其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 今名豆。 其青豆、赤豆、黑豆為大豆。 莢豆六月白。 綠豆為小豆,宜高赤土。 太肥則葉茂少實,名發青科。 南人多沿田岸開窩下種,撒灰其上,不鋤不糞,畝收二斗。 桑下收豆又益桑,此分外之利也。 赤、黑、綠豆皆可雜米炊飯。 黑者尤益人,於豆尤鮮美,炒食可為蔬。 黃白者可磨為腐,其渣宜飼豕。 又可榨油供食,比菜油性為和平,味亦不。 可燃燈,又可合蠟為燭。 其餅中糞,亞於菜餅。 可為醬,為豉。 箕莢中薪。 炒豆忌與豬肉同食,小兒食者多壅氣致夭。 十歲以上不忌,然亦非宜。 以水拌大豆濕,炒熱以布裹熨猝然腰痛,神驗。 凡湯火傷者,煮大豆汁為飲,易愈,可滅瘢。 其葉搗傅,治蛇咬。 煮赤小豆汁飲之,通乳汁。 綠豆食法尤多:軟糕、蕩皮、搓索,皆為素食佳品。 生研和冷水,解一切砒信、金石、草木之毒。 古名尗,名答,皆謂豆。 泥黃豆。 共萁短,著地多混泥,故名。 亦有黑黃二種,豆之最小者。 為腐,色淄而味轉滑。 可炒食,飼馬豕。 又煮以糞田,過菜餅。 南人多種於稻下,為間穀,雖收成薄,然不損田,不勞人,亦分外之利也。 古名穞。 碗豆。 種收與麥同時,南人多雜大麥中種之。 性耐旱,又耐凍。 其苗中蔬,收成盛而價值低。 宜飼豕,亦可食。 古名戎菽、畢豆、麻累,皆謂豌豆。 蠶豆。 莢狀如蠶,種收同豌豆。 南人多傍麥田種之。 收時嫩可煮食,老則甲堅。 炒食加以鹽,可代蔬。 磨粉以為醬,特鮮美。 不擇地,可保歲,宜多種。 古名胡豆。 豇豆。 一名角豆,一名羊角。 蔓生,以竹援之。 花實至盛,采折復生。 莢俱雙垂,長者至二尺。 色備各種,嫩時中蔬。 老收子,可炒食,可雜米為飯,可合糖為豆沙。 病水腫者忌食。 扁豆。 一名刀角,一名蛾眉豆。 蔓生同豇豆。 采為蔬,味冠諸品,性尤益人。 患寒熱者忌食。 又刀豆,似扁豆而莢長巨數倍,采人醬為蔬,味美,又益醬也。 脂麻。 一名胡麻,有黑白二種。 種刈同稻時。 子炒碇為粉,和糖食,味鮮馨,尤益人。 能解百毒,生嚼末傅,治小兒頭瘡、坐板瘡疥。 煎水洗一切瘡毒,皆效。 打油香美,為素食要品。 稈燒灰可以醃蛋。 煮粥下少許即稠,且去火毒。 黃麻。 一名火麻,一名大麻。 其子名麻仁。 古名蕡,為八穀上品。 今惟入藥,未見充穀。 以打油,可油物。 皮可績布。 稈置水中漚空,取出曝幹,可代火把。 又肥田。 其花搗傅一切腫毒。 古名麻勃。 搗根及葉取汁服,治撾打瘀血、心脹氣短、骨折痛不可忍者,皆驗。 古名枲,名苴,名蕡,名漢麻,皆謂黃麻。 又苧麻,一歲三刈,麻尤堅潔。 任土凡地肥而有水源者宜稻,其冬無水浸者則植麥。 麥資糞,不損地力。 其源水浸不絕者,放幹刈稻即起板,【凡刈穀後耕過為「起板」。 勿勞。 勞,謂耕過塊大,以耙碎其塊,使養根保澤。 水田冬不種,「勞」即滲膏,故「勿勞」。】水弗令沒塊背。 作田缺五寸,上令水流。 【水浸塊則冬不提凍,塊不舒,缺低則水刮田底,流去土油,缺高則絕下田水,五寸則水入田瀠渟而後出,不害澤也。 斷水則日逼浮膏下老土,令浮土瘦。 又水蕩能活土氣、保溫澤,稻根須橫出,全資浮土力。 力薄者資糞。 古謂「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者,謬。 其水源發自石山者,性寒,又清冽無膏,宜糞以石灰。 資濁流溉者不用。 灰性能板田,尤宜勤耕。】入春解凍又耕之,及時又耕之,乃勞。 【耕宜率常,勿太深。 若起老土(謂年年耕所不及之板土),即軟硬不相入,能害禾,又漏田不保澤。 「勞」有二:耕過以耙碎塊,乃以木锛锛土,木著土者厚半寸,闊五寸,起兩柱,上為橫桄,人憑桄,牛引行。 則土從锛上翻過,塊勻而活,復耙平。】冬不耕者,老土耗下澤,流水刮上膏。 土板不經凍,塊硬,稻柔不能起土,收常減。 【古云:冬凍不密,夏發不盛,匪直陰陽循環之理,實資凍舒以養土氣。】春不再耕者,土性凍澀不和,亦減收。 其植麥者,起板耙過,以鋤聚為畦,溝宜深闊以備泄水。 麥喜耘,資糞,收成尚有遺澤益田也。 其非係源水,資瀦水溉者,並同平田,不必為溝。 其山鄉,水落石澗,又無停瀦,步步低下不可灌者,宜相左右夾澗之山,形勢便利處,沿山開溝,截斷歸澗,偏源攔水入溝,展轉澆灌,並省桔槔、工力。 其離山既遠,落地又高,遠過流澗,不能汲灌者,宜於澗之上流較田稍高處,以椿排沙石截溪流,旁開溝攔水入,展轉澆灌。 秋後不資水,可灌水碓,利人工也。 稻利不必極重而穀正益人,又省工力。 計三耕兩勞。 三耘一蒔一刈,每畝不過費人工七八日耳。 六月草盛,刈置田中,水熱日炎。 三二日輒腐,水色如靛,最肥,又鬆土。 畝四擔,計人一工,而膏庇兩熟,至要。 不植麥者,宜種白菜、蘿蔔,既充蔬,又資糞益田。 蘿蔔尤能鬆土,且佐冬糧。 其植麥者,耗糞工太甚,宜三分之:以二分植麥,一分植菜子。 菜子冬春之交采充蔬,多可賣。 畝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得餅百二十斤,可糞田三畝,力庇兩熟。 菜子利同麥,糞工同麥,稈供薪同麥,而得糞可濟麥田之耗,至要。 其平鄉有大川,而田去遠不能資灌者,度地為渠以瀦洩之。 如計地若干裏,以渠繞之為圩,假川水不甚盛,不能濟渠者,則量開池塘。 平鄉土骨堅保澤,池深七尺,常蓄水五尺。 池十畝,可溉田二頃。 又資魚荷之利。 凡圩遠渠處,皆開池及小渠瀦蓄,外繞渠為大隄,面廣一丈以上,內外障拒,隄內外皆植柳、白楊。 二木喜水易生長,又根須深遠,能固隄。 空土不扇田,且平鄉乏薪,尤資其利。 又遇旱運水入渠,書夜不徹,柳陰最能祛暑宜人也。 凡芸稻,須上有蓄水,放幹芸之,則殺草利穀。 須繞苗縱橫疏之,以土附苗本。 其一區田一家所種者,芸自最下起。 凡植物皆新根奪舊根,橫須奪直根,直根深者保澤,須多者得膏。 以土護苗本,苗附土長新根,則膏沃,乃放水灌之,芸過翻土壓草,水浸沒之,則草鬱蒸而死,並資為糞。 芸旱種亦然。 惟豆宜遠本,近則傷根、走膏潤。 凡芸宜勤於稚苗,以治草舒根,故冬再芸則麥成。 及苗長,既遮礙,又土滯嫩根,不復滋盛。 凡度備水源墾荒種稻者,先就地刈其草燒之,既熯土易耕,又益肥。 緩耕使深,蓋土深則澤同膏足。 熟田恐動老土,生田以初耕為度,故宜深也。 耕畢引水滲之,或就雨土濕。 鋤築為畔令廣,常放牛踐之使實,乃勞,不漏水。 植豆仍不棄地。 【凡治稻田,皆以滑泥泥岸令闊,種麥乃復之田。 稻爭水、麥爭地也。】初播種宜疏。 新田力盛,密則發青科,力歸葉,實不足,常減收。 一熟後,辨田性以增損之。 凡糞皆宜田,惟忌雞糞,一糞即盡地力,豐收無繼。 惟畦種瓜果者,資糞力不資地力,則為美糞也。 其必不能開通水利興稻田者,亦須多開池塘蓄水,以溉旱穀。 北方土厚,冬凍多雪,麥性好寒,藉土溫潤,根須舒實,田葉不長,無入春傷折之患,故收常倍。 然春雨愆期即大祲。 誠蓄水入春得再溉。 則能不成矣。 其下熟,擇土最厚者種蘆稷、包穀隨宜。 差薄者種棉花,尤薄者種粟及豆。 蓋棉花利厚,然資糞,地稍薄可成,黍深根堅稈,全資地力,故以厚地與黍,而以黍糞典棉花。 粟最耗地,又收薄,惟不甚費人工,故以薄地種之,薄收以備穀耳。 豆惟宜耕勞地熟,一芸可收,自有膏潤,不資糞力。 土薄者密種即相當。 其土骨太厚,地不能及泉者,宜度畝鑿井,約一頃而三井,上為架架轆轤,以木盆接竹,引水入隊灌飲。 不論山水平原,各鄉皆宜樹桑種蔬果。 桑宜近居,土既肥,又便采折修理也。 蔬果,地少人多而糞足者宜畦種,地廣人少而糞乏者宜漫種。 凡作畦,不擇地,掘長八尺,廣四尺,或長四尺廣二尺,為坑深尺許。 掘平,外為溝環之,深半坑,以土壅坑畔,築令堅實。 坑內掘出土,勞碎,和熟糞或蠶沙拌勻,先以足踐坑底,令平實保澤。 以草薄燒之,下和糞之土,鋪二三寸,攤平,足踐實,以水澆之令透,乃下種。 上以糞土輕覆之寸許,俟芽出土二一寸,乃於早晚灌之。 計中填比外溝稍高,雨多滲出,坑不積水。 旱則以水灌溝使之遙潤,不致灌刷糞力。 凡山,除巉岩峭壑莫施人力,及已標樣柴薪外,其人眾地狹之所,皆宜開種。 開山法:擇稍平地為棚,自山尖以下分為七層,五層以下乃可開種。 就下層開起。 【凡山係土隴者,開如高田。 其石骨諸山開種者,皆石七八、土二三。 每大雨,山水發洪,刷土膏下流,故三年之後不復可用。 又山奇附皮而流,開通則膏內涸,常畏旱。】先就地芟其柴草燒之,即用重尖鋤一屬刂兩敲開之。 初開無論秋冬,先遍種蘿蔔一熟,此物最能鬆土,且保歲。 換充蔬糧,襄可飼豬及為糞。 【凡柵須備二三間養豬,山谷之下者飼之。 歲出二槽,收利既重,支資其糞。 雞亦宜多。】乃種玉黍、稗子,雜以蘆稷、粟。 其土膏較重者,亦可種棉花。 皆宜擇稍平地,掘坑種芋、山藥各瓜菜十數畦以充蔬,且備穀。 山棚人多,糞非所乏,故宜多備區種。 兩年則易一層,以漸而上,土膏不竭。 且土膏自上而下,至旱不枯。 上半不開,澤自皮流,限以下層,潤足周到。 又度澗壑與所開之層高下相當,委曲開溝於澗,以石沙截水,渟滿乃聽溢出,既便汲用,旱急亦可攔入溝中展轉沾溉也。 至第五層,上四層膏日下流。 下層又可周而復始,收利無窮。 冬可種臈芥子。 其田農,就山嶺開地種麥者,實為非計。 山去家遠,糞溉不便;山多赤土,擁以沙礫,二麥弱根,難為滋茂。 其赤白土者,陰宜植茶,陽宜植竹。 若去出水在五十里外者,則竹無利,以油桐為宜,或種松、杉、鴉臼也。 其黑黃土者,陰宜松杉,陽宜樹漆,收利略遠,而計入十倍。 凡圩底及河沿,當夏必沒,不可樹藝者,宜植箕柳、白楊,利不減穀。 其山河岸坡,常被衝刷、石六沙四者可種麻。 麻根夙深,一歲數刈,山水一二日即過無損,且淤泥資糞。 其受潮浸溢者,可種臈菜子。 此菜四月即成,潮尚未盛,即有早浸,結莢已堅,泥淤不損,十可九收,利且勝樹。 凡附城民,令多備缸桶,至城運糞,仍以桶置各家收尿。 凡尿須和大糞、破水或牛糞,乃可下田,否則火氣、咸氣逼穀不長,得大糞、牛糞濟之,發力最足,官時飭輸作清街巷大小各溝,於城外可通水處築坑貯之,使鄉民便運積糞,既收利裕公,又溝港不停穢惡,居之不生疾疫。 流通積滯,熱穢汁汙城河,水泉香美,食之不生淫邪。 凡城內瓦礫荒場皆宜多樹柳柘,以備不虞。 其下有積土,飽糞汁最肥,木加長亦收利也。 凡近河渠池蕩者,至冬以竹筴取底泥,糞田最美。 【凡糞止藉力。 河泥力不減他糞而增浮土,故尤妙。】又藉浚深也。 凡治稻皆宜精,雖地寬之處,廣種薄收者多耗本,又教惰,且不保歲。 可舉代田之法,每田一區,分三分,每歲更代,收成過漫種不治者。 區種。 即畦種法。 【相傳伊伊製以捄旱。】擇近居高處為之,以備水。 人二十區,節次藝豆、黍、芋、薯,墊糞負澆,可以奪歲。 地狹處尤宜究此。 荒坵故址,皆可盡力也。 養種凡稼必先擇種,移栽者必先培秧。 稻、麥、黍、粟、麻、豆各穀,俱有遲早數種。 於田內擇其尤肥實黃綻滿穡者,摘出為種,尤謹擇其熟之齊否。 遲早各置一處,不可雜。 曬極乾,黍粟各種,以繩係懸透風避濕之所。 稻麥種,曬時以竹簸攤薄曬之,晚以物覆之,勿聚罨令傷伏熱。 極幹時抬置簷下高架,掠去日氣,簸去浮比,令極淨。 洗瓦器微火炕之,冷過收貯。 麥種每一石和幹艾四兩藏之最宜。 稻種少者,亦可擇肥好之穡,斷一節懸當風如黍、粟。 凡種,傷濕鬱,熱則生蟲;種不齊則早晚失節。 遲收零落,早收春多碎,炊飯多夾生不宜人。 凡農皆宜備甕,於冬後接收雪汁,埋於地中,於各種先種二十餘日,出種淘去浮比,則無莠。 薄攤曬燥,再於日時出雪汁溲之,如麥飯狀,以薄布盛而輕拌之令幹,明日復溲,天雨則止。 七溲後,曝而藏之,至種時,以原汁和原蠶矢拌勻種之,則不蟲,又耐旱辟蝗。 其蔬蓏種,以鰻魚骨煮汁冷浸,和柴灰炒大麥下之,起土不生蟲。 冬至日以布袋分盛各穀,平量各一升,合埋陰地,立春後五日發之,其息最多者,歲所宜也,則多種之。 又穀精通於木,稻視柳、赤白楊,麥視杏,小麥視桃,黍視榆,大豆視槐,小豆視李。 記本年某木盛者,來年多種某穀,歲收常倍。 凡黍更記落霜凍封條日種之。 假如初三日凍樹條者,則下種亦以初三日。 十月凍樹早黍宜,十一月中黍宜,十二月晚黍宜。 三月皆凍,早晚皆宜。 凡凍樹皆謂其月之始日,記準無差。 凡秧田,擇厚田耕勞極熟,取浮土和牛糞、亂草燒之,以石滾滾田使堅平,乃滾火糞,以篩篩之,去粗者勻鋪田內,厚寸許,以水滲之,令平濕透,築畔令極密,乃下種。 常以水浸過穀面,以妨鳥啄。 又有種旱秧者,下種以水飲之,使著土即止,常以人護鳥雀,秧長一寸即止,以備春旱,亦佳。 又有先擇田種大麥或菜子、蠶豆。 三月犁掩殺之為底,再三勞極平,下種,亦不減火糞。 道光庚子,南昌姜曾樟圃簽云:文內「常以水浸過穀面,以妨鳥啄」,此就撒穀田中發芽成秧者言也。 今俗間紥草人,畫面目,持竹旗,掛響鈴以驅鳥啄。 此與水過穀面之說相輔而行,皆可妨鳥害,難妨人害也。 近有暗向田中撈取穀種之弊,此固俗之壞,亦由民窮耳。 惟敝鄉現行浸種之法最善,以近春社前後浸穀,謂之社種。 先將篾籮大者,容種一二石及七八斗不等,籮內襯以稈草,舉穀種傾入稈草中,即將稈草包固,用石壓定,每日水淋其外一次,必以浸透為度,如蒸酒者先淋釀飯一般。 四五日後種將發芽,又四五日芽長成槍。 積至半月以後,開包出之,用筐盛之,抖散其芽,拋散田中,芽根落泥,二三夜即現青梢,所謂秧針是也。 撒芽之時,喜晴暖,愛夜露,秧長甚速。 畏東風,忌霖雨,恐爛秧也。 惟浸種於家成芽,然後撒田,過二三夜,秧尖出水,則既免鳥啄之害,又無人竊之虞矣。 凡黍、菜、芋、蘿,一切須移栽者,先為畦種,秧皆宜以肥糞為底。 其植經冬者,尤宜火糞,藉其力以耐霜雪。 作力良田膏深,當種晚穀,以盡其力;薄田膏淺,天寒則澤涸,當種早穀,以接其澤。 凡旱種,雨後下則遂性,小雨趁濕下,翻勞使種合土氣,易生;大雨土沾沃,濕勞則塊結滯種,宜待塊背白下種,勞之則舒爽勻實。 凡種,耬下、撒下及為畦點種隨宜。 凡鋤草,須一往二復,不先附根鋤土,徑前鋤空土覆根旁,則附根草受掩,土澤浸穀。 宜順鋤兩鋤,再覆斷草根,一擺一推,則土舒草死,故又名倒草。 鋤欲數,苗二寸一鋤,芟密補空。 苗八寸再鋤,過尺三鋤,後更一鋤,則無不美矣。 苗淺,則根弱不能起土,草附地奪氣,故宜勤鋤。 尺以上根堅實,又地經鋤鬆,和膏上升,不滯塊。 苗深,陰密扇地,草不得澤,故可疏鋤也。 工忙者亦宜三鋤。 稻。 最苦莠,秧田恐有草子,秧出時即以竹箸揀拔之。 凡草皆長而深碧,易辨。 田極淨者,於拔秧時細辨去之,亦可。 長七寸可任拔栽。 栽法:人立定,左手持秧把,右手分之,左右極一手之所至,下六科。 科八寸,縱橫如一,則易耘。 拔秧時,以兩手所握,濯其根合之,紥為一把。 一把栽廿四科。 計下種,畝子三升半。 拔秧,畝二百五十把。 栽法:分定浮水壓下,使根須四散著浮土,忌深,忌根偏及聚。 其土堅者,宜以豬毛蒔之,一人腰籃,撒豬毛片浮水上。 栽時以根壓著秧心,肥而起土。 凡下石灰田當用此,剃髮亦可。 凡石灰,皆待稻傅科葉相接以上,日氣不能逼土、冽泉浸本時,風散撲之。 畝二十斤,熱土並殺蟲也。 若秧長至尺二寸以上,手絞去長葉栽之,毋傷苗心。 栽時,各處自立夏至夏至不等,既地氣有殊,亦種之早晚異也。 然皆宜植早秈稻,以接青黃。 早秈立秋前熟,其栽則小滿時也。 大約植穀性喜溫,遲處可略早,早處斷不可遲。 刈稻除擇為種外,宜堆田中穗相向為員堆。 三日而後打,則青穀皆熟。 藏之倉,無板底者,當置蘆簟隔濕氣。 凡砌倉,宜用土墼。 磚、石回濕,皆害藏。 凡稻生結葉蟲,每畝以桐油二斤,趁無風日斜時灌之,油隨露提上葉尖,則蟲死而墮水,且資肥。 旱稻。 及時漬種令開口,耬種之,乃再勞平。 其黑堅土,未生時遇旱,宜縱人及牛馬踐之。 土濕則忌足跡入田。 苗長三寸,耙之欲數,每經一雨輒耙【以苗根弱,又旱土堅,密草易奪氣故也。】天雨,宜冒雨薅之。 地不期良,廢田不生草者乃宜。 【地良苗盛則恐折,熟地多草,耙疏則奪氣也。】餘同水稻,惟耕耙尤宜熟軟。 古說如此,蓋如今種麥法,存以俟考驗。 【今邳、宿多此種,詢之土人,云:「撒種後見苗,一芸而已。 豐歲畝收米三石,不資糞不費工。」然未親驗其法。】麥。 以經兩社、備四時為善。 若天旱不能起板,可灌者灌而耕之;不能灌,待澤遲種亦可。 小麥宜各糞,須於下種時散著田間勞之。 大麥則否,於春社時,以熟糞破水薄潑之。 麥熟宜帶青收,過熟則拋費。 收到,即薄攤上碾之,起稭揚子,待收碾都盡,再曬碾稭上未淨之麥,則工夫勻裕。 收獲如救火,麥為尤甚。 蠶稻並興,一值陰雨,便成災傷故也。 蕎麥。 入秋種,早獲,田內六十日而成。 子下層黑,上層白有汁,即宜刈。 堆之皆黑,遲則落,及霜則萎。 黍。 下種以椹赤為度,入小滿便可移栽,稍遲亦得。 其地廣者亦可漫種,畝子三升。 地耕欲極熟,芸可稍疏,刈欲晚,待力盡。 【有一種零落者宜及紫收,勿待黑。】粟稗皆同。 【粟皆漫種,疏處亦可移補。】黍翦過,尚收子黍,乃拔。 種豆,時同稻。 地不求熟。 生葉一鋤之,生五六葉再鋤之,葉落盡乃刈。 亦有摘取黑莢者。 諸豆中豌豆、綠豆成熟最早。 蠶豆同麥種,治法同諸豆,下種畝五升。 脂麻。 宜白土,時同豆。 截雨腳,接濕種則易生。 畝子二升。 炒細沙和下,空曳耙勞之。 【人踐勞,則土厚不易生。】鋤三遍,再亦得。 及莢青刈之。 十數莖為一束,五六束斜靠為叢,上束之。 【束小易乾便持,斜倚可當風口。】口開倒抖之,遺豎令曬,三遍乃盡。 其乘濕攢積者,蒸熱易幹,然不中為種,又油燭燃之不明。 凡植穀近舍,當旁植脂麻以遮六畜。 菜子,古名芸薹。 名蜀芥者,今之臈菜子也。 種時同麥,起板撒牛糞,播子而勞之。 畝二升,宜冬一芸。 臈菜子同。 入春,其薹可供蔬,搯一遍即止。 四五月莢黃,拔置場,曝而碾之。 其薹能利血,產婦宜食之,腰腳有病者忌食。 其油調蚯蚓泥,治湯火傷灼。 蜈蚣咬者,取油傾地上,擦地上油塗之,立愈。 勿令孕婦見。 棉花,即古吉貝,又名木棉。 於花熟時選辦大而白者收其核,以青黑色為上,曝藏之。 穀雨後淘取堅實者,沃以沸湯,和柴灰種之,宜夾沙之土。 凡根堅之植及地下結實之種,皆宜沙土,取其鬆和易長。 耕欲熟細,為溝塍點種,以灰土厚覆,令著實,虛淺則苗出易萎。 其空土專種棉者,宜冬春再耕,過清明即可下種。 其溝塍種小麥者,及小滿可於麥根點種。 刈麥,棉長數寸,鋤密補空,每窩三莖,深鋤細敲,無減專種。 大麥地即宜耕過勞種。 種下地,旬日乃出。 長尺半,摘去中心,以長旁枝。 旁枝長尺許以上,亦去其尖。 枝交揉者芟之。 勤芸厚糞。 夏末開花結桃,入秋桃開,花瓤乃吐。 隨吐隨摘,盛者畝收幹花二石。 雜種脂麻,云能利棉。 芋。 宜沙白土,欲熟耕,資糞力。 早則二月,遲盡四月,惟忌三月。 深溝高塍,塍二行,相去如稻。 常鋤草以緩土,以數為妙。 旱則灌之,令透濕。 九月掘之,盛者畝三十石。 近用移栽,收成常盛。 蓋植物皆喜易土,兼受糞力也。 其禾亦可禽,有水、幹二種,水種尤佳。 種法同。 又區種法:開區方深皆三尺,以豆萁置區內,足踐實,厚尺五寸。 取區上濕土和糞萁上,厚尺二寸,以水澆之,足踐平,令保澤。 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踐之。 旱,數澆之。 一區收數十斤。 冬月可常食,宜雜薑煮之。 山芋,一名土瓜。 擇肥好者掘幹土坑藏之,覆以草,穀雨後取出,四面皆生茅地二分許。 摘芽種畦內,蔓生,以竹或柴緣之。 及夏至,翦取蔓枝,每一葉下截過節為苗,栽之溝塍,略如芋法。 以薄草護日,活科後,即以為糞。 蔓緣塍,隔三五日即翻覆辮之,毋令著土生絲根,致瘦芋本。 九月掘之,畝常收二十餘石。 可切碎和米煮飯,多食亦動氣。 瓜。 擇食時最美者收其子,截去兩頭,取中央子。 【近蒂子瓜曲,近頭子瓜短。】拌細糠柴灰,和著壁上則不變。 欲早者,瓜生數葉即結子,謹養之老,取其子,名本母子,留子法同,種之則早熟,然實減小。 擇良田,先密種蠶豆,入三月犁掩之,再耕勞。 以水淘盡瓜子,和以鹽,開坑大如斗。 鋤碎燥土,令潤和,乃下子四枚,每枚旁下大豆二枚,【豆為瓜起土。】下糞和細土輕覆之,足踐微令平。 生三四葉,掐去豆。 【掐豆出汁藉為糞。 拔之則土虛燥害瓜。】宜苗稚時數鋤之,則實盛。 凡實多留則小,少留則大,隨意酌之。 蔓長時,趁朝露以杖舉蔓,拌柴灰、石灰散於根下。 後兩日,復耬土堆護其根,則去蟲。 地多蟻,以帶髓骨置瓜下,待蟻聚,將去之,二三次則絕。 又瓜忌聞麝,每塍間栽韭數株,則不損。 凡摘瓜,以杖起蔓,引手摘之,毋翻覆踐踏,則瓜至霜下實不爛。 菜瓜、黃瓜、絲瓜、南瓜法皆同。 緣以柴或不緣隨宜。 西瓜。 種法同,科宜稀,每三尺一本,本留一瓜,摘去他花蔓,則瓜大如斗。 冬瓜。 傍牆陰作區,員二尺,深五寸。 以熟糞及細土相和,正、二、三月間晦日種之。 以柴倚牆緣之。 旱,頻澆。 八月掐其稍,去餘實,本留五六枚。 十月霜足收之,枚常重四五十斤。 凡瓜冬種者,常勝春種。 六月雨後種綠豆,八月中犁殺之,十月再耕,開畦掘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上,壅其畔,坑底令平正,以足踏之,令保澤,以瓜子、大豆各十枚遍布坑中,以糞五升覆之平,又以土一斗覆糞,以足微踐之。 冬遇雪,聚雪於坑上為堆,至春,瓜生常有澤,不畏旱。 五月即熟,肥美特異。 瓜苗盡生,同豆掐去,止留四莖。 冬瓜古名白瓜,名水芝,名地芝。 全顆削皮埋濕地一日,取出,破取清水,治消渴不止。 任意吃之,治一切水腫病。 發背潰欲死,取瓜切頭,合瘡上,瓜爛削之又合,拔毒神效,一切腫毒,皆可削貼。 久病陰虛人忌食。 未受霜者,食之亦損人。 其子為末,溫酒服,可治積年損痛。 收瓜忌灑、漆、麝、糯米,觸之則爛。 南瓜不可同羊肉食。 有腳氣、黃膽病者忌食。 以葉作菹,去筋淨乃妙。 菜瓜,古名稍瓜,名越瓜。 小兒天花後不可食,多食令人虛弱動氣,發心痛。 惟宜醬為菹。 燒灰傅口吻瘡及陰莖熱瘡,有效。 黃瓜,一名胡瓜。 多食動寒熱,小兒尤忌。 和醋食,令人生疳蟲。 絲瓜,古名天羅,名魚鰦,名布瓜。 小兒出痘不快,或未出,以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調砂糖水服,多者令少,少者令稀。 燒存性為末,搽風熱腮腫。 燒存性為末,鹽湯服,治男子下血各症;熱酒服,治小腸氣痛、腰痛不止。 認架上初結之條,俟瓜盡葉枯摘下,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治偏墜。 左者服後偏左睡,偏右如之。 其葉汁治癬瘡及頭瘡生蛆。 西瓜皮曬幹為末,常服治積年目疾。 茄子,一名落蘇,九月熟時擘破,水淘子,取沈者曝幹。 二月畦種,生四五葉,帶雨合泥栽之。 【晴則以草覆之,勿令見日。】冷性人不可多食。 婦人多食傷子宮。 蘿蔔,古名蘆葩,名雹突,名土酥。 七八月漫種,地宜沙軟,欲耕熟,為溝塍如法。 畝子二升,漸問拔為蔬,約七八寸留一窩,窩四五科。 十月拔起,窖之土坑,以草覆之,勿令凍空。 畝常二十石。 味甘,雜煮粥飯俱可。 九月擇蘿肥葉茂者,拔起掐去直根,栽下,以草護之。 枯,取為種。 又隨時皆可種。 秋味特美,宜人,可多食。 同羊肉、銀魚煮,治勞咳。 胡蘿蔔種同法。 白菜,古名菘。 種法輿時同蘿蔔,培秧移種。 宜黑壤,資糞力,畝常四十擔。 芥菜同白菜搗爛,傅小兒赤遊、漆瘡、滴飛絲入目子作油,長髮拭刀劍不鏽。 烏菘菜,一名撻菜,葉深碧而員厚,味特腴,經霜雪尤美。 種法同。 莧菜。 三月漫種。 萵苣,正二月點種。 菠菜,一名紅根菜,古名波棱,名波斯草。 當月杪種之,遇朔即生,隨時可種。 俱留不掐者,老收種。 蔓菁,一名蕪菁,一名諸葛菜,法同蘿蔔。 胡荽:一名芫荽,種法同莧菜。 莧常服,令易產,不可合馬莧食,令下胎。 百蟲入耳,搗萵苣汁,入之自出。 莧菜畦內,常生旱蓮草,婦人生蛀發癬,不久髻前即開門,用燈草蓓蕾【燈草紥成把,其上有黑而硬不中點火者,名蓓蕾。】一把,壁土上擦平,用擦蛀處,即止癢,久久殺蟲盡,癬即好。 若髮已落或稀者,用旱蓮草熬膏,白水衝服,久之則髮生如無癬時。 此病近最多,最難治,若有驗則不費而得功,故急存其說。 薑。 十月收種入坑房。 三月種之沙軟地。 和糞熟耕為畦,每尺一科,上搭棚。 勤鋤鬆土,至五月挖出老根。 【依苗掘下,掐去之。 不去者浥爛,損子薑。】九月子薑實滿,掘出和草入地坑,畝常二十石。 解毒、辟邪,為上品。 孕婦及瘡癰人忌食。 入秋不可多食,令人患眼瀉氣。 山藥。 古名薯蕷。 沙白地,先掘坑長一丈,深各二尺。 坑相去各三尺。 中為溝,廣一尺,深尺五寸,周匝,內淺外深,以備滲水。 四面築坑令堅實,攔亂根使不入旁土,以掘起土和爛牛糞,勞勻鋪坑內,厚一尺。 揀肥長山藥上有芒刺者,折長二三寸,鱗次勻臥區內。 區苗七十枝,分兩層,復以糞土,勻復五寸,以木概平。 苗長則以竹為架緣之。 旱則引水灌溝,以取遙潤,不可太濕。 霜降後出之,窖以沙。 將蘆頭另窖,來年清明種之。 忌大糞及凍損。 以其藤所結子種者,為坑如法。 一年子長三寸許,可為蘆頭移種。 外有腳板薯,種法皆同。 畝八十坑,坑如法。 收七十斤。 去蟻蟲如瓜法。 掘起後,垡土種蠶豆,來春垡殺為底,不減牛糞。 性甘溫,多食甚益人,惟不宜和麵食動氣。 截鮮者磨取泥,治手足凍瘡。 蒜。 宜良軟地,耕熟,九月種。 為溝塍,五寸一窩,撒麥糠少許,乃下種。 正二月鋤之三遍。 條卷則紥為拳,葉黃則拔之。 苔、稈、根皆中食。 子亦可種,近法多種瓣。 能解暑毒。 多食損目。 搗泥,過夜不可食,為其聚室中毒氣也。 炙各療瘡,嚼、傅皆有效。 其莖葉皆細,瓣小辣甚者各小蒜。 取汁濃煮,勿著鹽,飽食之治積年心痛不可忍者,神效。 蔥。 收子令陰幹,勿浥。 韭收子法同。 蔥韭皆宜畦種。 翦則益茂,翦過加糞,永出不窮。 蔥白汁傅臍,煮酒,灌治男子諸脫陽危症。 小兒盤腸釣腹,痛不可忍,炒蔥搗貼臍上,尿出即止。 小兒無故猝死,取蔥白納下部及兩鼻孔,氣通即活。 小便不通轉脬危急者,以蔥管吹鹽人馬口即瘥。 多食耗氣。 又不可合棗及犬、雞肉食。 又薤蔥,種法略與蒜同。 二月初種。 三月杪葉青出之。 不可減葉令損白。 靛,一名藍草。 擇良為地畦。 三月浸子,生芽種之。 生三葉,晨夜澆之,勤治草。 五月雨後接濕拔栽之。 溝塍如法,窩三莖,相去七八寸。 晴則鋤以舒土,數鋤厚糞,七月拔之。 中兩手握為把,積桶內,以水浸之三日,去草。 取其澄汁,灰收之,貯以畚。 畝三石。 草中糞。 近法多漫種,亦有種兩熟者,下熟顏色殊鮮明。 紅花。 擇良地熟耕,二月杪趁雨後漫種之,四月杪即有花。 花開,日日乘晨涼摘之,碓搗使熟,以水紗布絞去黃汁,薄攤竹簟曬之。 五月子熟,拔曬幹,打之可為油。 乃種晚花。 七月摘之,鮮明尤勝。 凡摘花,須多人速摘,則不黦。 瓠。 有區種法,種受一斗者可受一石,經受一石者可受十石。 其法先掘地作坑,方深各三尺,用蠶矢及牛糞、麻豆稭與土和拌。 一重草,一重土,一重糞,踐實。 向上尺許,專著糞土,水澆令平,種大瓠子十顆,輕覆土糞。 既生尺許,便聚置一處,用竹刀各刮去皮一片相著,以麻皮纏縛五寸,黃泥封裹。 數日合氣,留強者,餘悉掐去。 引蔓結子,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 留四五後,擇周正圓好者兩枚,掐去枝蔓,旋生即摘食之,則較原種十倍。 此古法,其理可信。 若地方乏陶器,可仿行也。 麻。 用白麻子。 【色白、咬破無膏潤者,乃比子也。 買於市,口含少時色不變者則佳。】宜熟耕熟糞,畝子三升。 芒種時截雨腳浸種,空曳勞。 【子先用雨水浸,則易生。 浸二時漉出,著席上,厚三寸,攪之令勻,得地則生茅,若水浸,十日尚不茅也。】初生數日,常驅鳥雀。 三葉,則鋤去其太密者。 花如灰便刈。 古法宜歲易,今皆用宿根,古溫而後剝,今皆生剝,唯漚其稈。 苧麻。 宜沙薄地,喜近水,耕勞極熟。 作畦長二丈,闊三尺,轆令平實。 入夏將下子,隔宿水飲畦令潤。 畝二升。 撒畢不可覆土,以細木於畦內輕概令平。 搭三尺高棚,用稀蘆箔遮蓋,天陰及夜去之。 地皮燥,用帚水於棚上,常令皮濕。 苗出高三指去棚。 有草拔之,稍幹澆之,長三四寸,即將別熟地作畦,澆潤,將苧種飲透,帶土分栽,相離四寸。 宜勤鋤。 三五日一澆,二十日後十日一澆,以後旱則澆之。 初年長過尺便割一鐮,麻末可用掩根為糞。 再割者即堪漬。 至十月,即將馬糞厚蓋根渣數寸,以避凍。 二月苗出,五月割一次,六月半一次,八月半一次。 中間所割為最。 凡小茅出土半寸齊,其大麻即可割,小茅便是下層所割,若不割,則既抑小茅,又損大麻也。 刈倒即折其稈令褪皮,以刀刮其白瓤,青皮晾於竹桁,以水貧之潔白,便可分接成纓。 水浸一宿便可紡。 紡成,用桑柴灰淋水煮一宿,用細石灰拌勻放一宿,去石灰,用黍稭灰淋水煮,則白而軟。 再清水煮一度,曬幹便可上機。 苧價倍黃麻,尤需用。 宿根再生,不過A3地加糞,又一勞永利也。 茶。 收子和濕沙土拌,筐盛之,蓋以淨草。 三月種之背陰地或樹下,山陰尤宜。 開坑員三尺,深一尺,相去二尺。 熟A3和糞土,每坑種二十顆子,土蓋一寸。 旱則以米泔澆之。 二年外乃治草鋤土,以原蠶矢澆壅之,亦不宜太厚。 忌水浸根,三年可收茶,子可榨油。 立春【修農具,浴蠶,鋤麥,織草鞋,織箔,芟削諸木枝,燒樹,植地。】雨水【移、芟鬆竹,修籬,移桑,出牛糞,掐菜薹。】驚蟄【壓桑條,糞菜子,放魚秧,插柳,造醬。】春分【糞大麥,鋤蒜,種薤,種茶,種山藥,種早芋、種紅花。】清明【溲種,種靛,合牛馬,溫蠶,封薑棱,種瓜瓠。】穀雨【播稻種、菜種,掃蠶蟻,種苧,種茄、莧、萵苣,築場,收榆莢,種蘆稷、玉黍,種山芋茅。】立夏【刈大麥,翦桑,種薑,灌豆,收桑椹,伐木,移蘆稷、玉黍,刈豌豆、蠶豆,種遲芋,拔蒜。】小滿【刈小麥,栽早稻,種棉花,種脂麻,收菜子,蠶上箔。】芒種【栽中稻,栽芋,種粟稗,芸早稻,刈苧,移靛,拔紅花,繅絲。】夏至【栽晚稻,種葚,種瓜,芸中稻,種次熟紅花,翦插山芋。】小暑【芸晚稻,收蠶稻,伐竹。】大暑【種下熟稻,摘綠豆,刈苧,樵柴,曬一切物。】立秋【刈早稻,種蕎,采棉花,收槐花,割漆,築,下白菜、蘿蔔種。】處暑【種泥黃豆,拔靛。】白露【栽白菜、蘿蔔、胡卜,收棗,刈中稻,收玉黍,拔二熟紅花。】秋分【種早麥,修倉,收蘆稷,刈粟,刈苧,收桑葉。】寒露【刈晚稻,拔稗,收脂麻、大豆,種油菜,收柏子,收荷葉,種豌豆、蠶豆。】霜降【掘芋,掘薑,拔棉花,拔山芋,堆稻草,留蘿蔔、胡卜種,種蒜。】立冬【掘蘿蔔、胡卜,掘山藥,收冬瓜,奄菜,種遲麥,藏諸穀種、菜種,下烏菘菜種,刈蘆葦。】小雪【芸麥,耕水田,糞麻田,刈蒲,包裹各樹,燒炭。】大雪【釀酒,刈蒿棘,罱河泥,編蒲。】冬至【糞小麥,埋各穀,占歲,開魚池,伐木,取竹箭。】小寒【凍蠶種,接雪水,科桑。】大寒【鋤菜、麥,掘瓜、薑坑。】其餘種雜蔬,【蔥、韭之類。】治雜具,【編囤、搓繩之類。】乘農隙,無定時。 農民治其業,自非歲時伏臘,省祠墓,通親戚,則晴事耕耘,雨勤織績,赤背而薅草,跣足而犁冰,出入見星,工作常倍者為上農。 自耕其田,歲息錢不過十四五千文,其佃耕與罷弱者可知也。 或有忿迫,奔呼吏門,受斷明速而歲計已虛;略事遷延,常繼橫貸,滾垛之困,累世不復。 且均其稠曠,縣五萬戶,戶輸兩稅,各稽一日,則歲耗邑力十萬工也。 三工治荒田一畝,頓臻熟腴,是歲蕪邑田三萬餘畝也。 治田畝加一工,則溢粟二斗,是歲減邑穀二萬石也。 貪酷未形,病民已熾,論非谿刻,理則固然。 嗚呼! 乘時爭力,無忘勤動,撫躬推物,能無怵惕? 故總時日興作之務,附著作力,敬告在公,或不以為小人之識也。 发布时间:2025-08-28 13:57: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