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釋詞第一 内容: 《説文》:𠀀,反丂也。 讀若呵。 今讀如阿,轉入麻部。 凡發聲言阿者,即𠀀字也。 樂府《烏生》云:阿母生烏子。 發聲指親屬者始此,今語猶然。 若呂子明稱阿𫎇,孟公休稱阿九,小字言阿,今惟江南有之。 其以自謂,《宋書》范曄妻自稱阿家,今鄙人謙退,自稱小可,可即阿也。 小字之字又變作妸。 《説文》:妸,女字也。 讀若阿。 反丂曰𠀀;凡肎曰可,大言而怒曰訶,誰問曰何,皆自此衍成聲義。 古語曰𠀀,今語曰阿,經典相承作猗。 其在語末者,《書秦誓》斷斷猗,《詩魏風》河水清且漣猗,《莊子大宗師》而我猶爲人猗,今皆作阿,猶讀歌部本音。 其在語首者,《商頌》猗與那與,《晉語》猗兮違兮;《漢書武帝紀》猗與偉與,文與《晉語》大同;此詠歎之音也。 猗亦即阿。 今自淮南以至吳、越,鄙俗謳歌猶云阿〈讀若亞。〉得偉,以是爲曼聲。 苻秦趙整《琴歌》發聲曰阿得脂,亦猶阿得偉矣。 〈偉亦古人閒語之詞。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既聞之,笑曰:賜,女偉爲知人。 是也。〉《説文》:丂,气欲舒出,上礙於一也。 《士喪禮》曰:皋,某復。 注:皋,長聲也。 皋聲本衍於丂。 今凡有所宣告唱名,多以皋字發端,音如號。 〈皋門、應門者,外皋内應,其聲相及,所謂臚句傳也。〉《説文》:盍,覆也。 凡覆於詞前者曰盍,故樂府引端數語稱豔,豔即盍也。 〈從盍聲。〉其爲發聲者,《楚辭離騷》溘埃風余上征,溘吾游此春宮兮,《九歌》盍將把兮瓊芳,溘、盍皆是發聲,無佗義趣。 今人有所唱號陳數,必先發聲言盍。 盍、蓋聲義相轉,今人舉物發聲言蓋,蝗曰蓋蜢,蚤曰蓋蚤,音古盍反。 《説文》:誒,可惡之詞也。 欸,訾也。 通作唉。 《史記項羽本紀》曰:唉! 豎子不足與謀。 今語言欸,聲多引長。 《説文》:唉,應也。 誒,一曰:誒,然。 《方言》:欸,然也。 今應人及然許人皆言欸。 聲稍侈則爲俞。 《爾雅》:俞,然也。 今公廷唱名,應者曰俞,讀如或舂或揄之揄。 〈音由。〉世俗皆書作有,誤矣。 聲又侈則爲唯。 《説文》:唯,諾也。 以水切。 今應召者多言唯。 《詩周頌》傳曰:噫,歎也。 嘻,和也。 案:短言曰噫,長言曰噫嘻。 噫與意通,〈見《詩》釋文。〉今人歎詫皆曰噫,音如意。 又,《説文》:譆,痛也。 通作嘻,《檀弓》注:嘻,悲恨之詞。 其歎詫者通作誒,《説文》引《春秋傳》曰:誒誒出出。 今《傳》作譆譆。 今凡歎詫則曰嘻,或轉如海。 又,噫嘻之轉爲噫歆,〈見《士虞禮》及《曾子問》注。〉亦爲噫興。 〈見《既夕禮》注。〉《詩大雅生民》云: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 又《抑》云:其在于今,興! 迷亂于政。 歆、興皆即嘻字,以一字斷句。 《生民》之嘻爲詫詞,猶誒誒出出也。 《抑》之嘻爲痛詞,即《説文》所訓也。 〈傳、箋皆未得其義。〉《禮》之噫歆本以警神,今人揚聲,警人者其語亦作噫歆,噫讀如本音於戒切,歆則稍侈如恆耳。 至《漢書灌夫傳》云:夫怒,因嘻笑曰。 怒極故笑爲嘻,今人作此聲亦如歆,或稍侈如恆,皆收鼻聲。 此別一義。 若《周易》釋文引馬融曰:嘻嘻,笑聲。 今人形狀笑態猶曰笑嘻嘻。 此與怒極故笑之義又異。 何、胡、遐、瑕,一語也。 《小雅》遐不謂矣,《表記》引作瑕,注:瑕之言胡也。 凡《詩》言遐不眉壽,遐不作人,皆即何不也。 浙東紹興謂何處曰瑕里,何人曰瑕氏,讀如蝦蟆之蝦。 〈蝦、瑕本同聲,然今通語瑕斂蝦侈,故別之。〉又通語不審人言問之曰瑕,或侈如夸,湖南湘潭問何事則曰夸的。 何與可、阿同一聲,故問訊言何者蘇州言阿是,通語言可是。 《説文》:曷,何也。 從曰,匄聲。 古音曷當如匄。 《秦策》云:蓋可忽乎哉! 今閩、廣問何事曰曷,音如蓋,或如介。 《方言》:曾、訾,何也。 今通語曰曾,俗作怎。 或曰訾,音轉如債。 四川成都以東謂何曰訾,揚、越亦如之。 訾轉債者,脂、支相轉。 《説文》:曾,詞之舒也。 余,語之舒也。 從八,舍省聲。 曾、余同義,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 《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 《晉書元帝紀》:帝既至河陽,爲津吏所止。 從者宋典後來,以策鞭帝馬而笑曰:舍? 長官禁貴人,女亦被拘邪? 舍字斷句,猶言何事也。 亦有直作余者。 《春秋左氏傳》曰: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 猶言小白何物也。 今通言曰甚麽,舍之切音也。 川、楚之閒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 〈歌戈、魚模麻相轉,甚、舍齒音旁紐相通,故甚麽得爲舍之切音。〉等,何也。 《後漢書禰衡傳》曰:死公云等道? 音轉如底。 今常州謂何爲底,讀丁買切。 《方言》:𣵷,或也。 沅、澧之閒凡言或如此者曰𣵷如是。 郭璞曰:亦憨聲之轉。 今廣州謂何故如是曰𣵷,音如憨,俗作咁。 長沙問何事曰或事得。 以或爲何,猶以咁爲何矣。 《廣雅》:羌,乃也。 亦作慶。 《漢書楊雄傳》:懿神龍之淵潛兮,慶竢雲而將舉。 案:乃有二義。 一爲然後。 《説文》:乃,曳詞之難也。 一爲適纔,《漢書》言乃者是也。 今人言羌音皆如剛,亦或如姜。 其言適纔則謂之剛,其言然後亦謂之剛,皆羌字也。 轉入聲則爲卻。 又,《楚辭》注:羌,楚人語詞也。 今黄梅發語必先言羌,音如姜。 《易彖傳》:蹇,難也。 《方言》:寋、〈即蹇。〉展,難也。 蹇、展聲相近,亦同爲曳詞之難。 《詩》言展如之人兮;展我甥兮。 展者,乃也。 〈毛傳訓誠,猶未密合。〉蹇見《楚辭》,亦或作謇。 《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謇朝誶而夕替。 《九歌》:蹇將澹兮壽宮;蹇誰畱兮中洲? 《九章》:謇不可釋也;蹇侘傺而含慼;蹇獨懷此異路。 蹇、謇亦皆訓乃,或爲然後,或爲適纔,或爲顧反,隨文解之。 〈《楚辭》兩言謇謇,皆與發端言蹇言謇者異,近人遂不能別。〉訓然後者,今語言介,或轉如佉而入麻部。 〈凡蹇、健等字,甘、涼音轉入麻部,亦元寒、歌戈通轉之理也。 故譯佛典者犍、健與伽、迦錯出;又今吳、越閒謂人有才能曰健,音亦作伽;而通語言建無不謂之架者;皆其證也。〉通語曳詞之難則言佉佉,或言可可,是也。 《説文》:者,別事詞也。 《漢書蓺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 者訓爲此。 今人謂此爲者,如者回、者里、者番、者箇,是也。 禪人語錄多作遮。 者爲此,亦爲是。 今直隸、山西然許人語,則應曰遮,本是者字。 《廣雅》:侻,可也。 《文選神女賦》:侻薄裝。 注:侻,好也,可也。 此謂薄裝正相堪可。 然則古言侻者,猶今言對耳。 今人言㥦可曰對,不㥦可曰不對。 〈《廣雅》㥦亦訓可。〉曹憲雖音侻爲佗括反,而李善云侻與娧同,佗外切;則爲去聲。 又侻從兑聲,自可讀兑。 《易》言商兑,正謂商量可否也。 四川、湖南皆讀對聲如兑矣。 《法言》云: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至於子思、孟軻,詭哉! 若以今語通之,侻即是對,詭即是拐。 楊子書好用古訓殊語,而證之今人音訓,詞气眇合如此,誰謂古語不在今之方言乎? 《公羊》桓十年傳:弗者,不之深也。 今順天遮禁人則言弗,音如佛時仔肩之佛,〈《詩》音義:鄭佛音弻。〉通以別字爲之。 《方言》:粃,不知也。 今人反遮人言若云不知者,則呼曰粃,音如䊧。 〈此見《東山經》,《廣韵》作屁。〉《方言》:沅、澧之閒,使之而不肎,荅曰吂。 郭璞音茫。 今福州小兒不肎則荅曰吂。 毛,無也。 《後漢書馮衍傳》:飢者毛食。 注:《衍集》毛字作无。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曰:靡有孑遺,秏矣。 師古曰:今俗語猶謂無爲秏,音毛。 今湖南、閩、廣皆謂無爲毛。 《説文》:䛩,相毁也。 通作惡。 《孟子公孫丑》篇:惡! 是何言也? 《莊子人閒世》篇:惡! 惡可? 又通作啞。 《韓非子難》篇:啞!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今音轉如牙,或含不然意,或含驚意,俗作呀。 漢《郊祀歌》曰:徧觀是,邪謂何? 此含驚意。 邪亦今呀字。 《春秋左氏傳》曰:呼! 役夫! 《集解》:呼,發聲。 《釋文》:呼,好賀反。 今音如火。 呼與吁通。 《説文》:吁,驚也。 《説文》:咅,相與語,唾而不受也。 天口切。 今語如本音者俗作唗,音轉如剖者俗作呸。 呸,通語也。 《説文》:叱,訶也。 通作㗧。 《廣雅》:㗧,咄也。 今訶人者或言咄,或言叱。 叱讀如次。 《説文》:𣤢,且唾聲。 一曰:小笑。 許壁切。 今凡與人語唾而不受則呼曰𣤢。 《説文》:𣄸,屰惡驚詞也。 讀若楚人名多夥。 《史記陳涉世家》:夥頤! 涉之爲王沈沈者。 服虔曰:驚而偉之,故稱夥頤。 其説是矣。 又訓夥爲多,則不知夥爲𣄸之假借也。 今鄙人偉大其物,猶歎曰夥頤。 夥者,𣄸字;頤者,餘音。 又轉則爲嚄㖪。 《史記外戚世家》曰:嚄! 大姊,何臧之深也! 《正義》曰:失聲驚愕貌也。 《方言》:㖪,聲也。 今凡驚歎亦曰嚄㖪。 《春秋左氏傳》曰: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 服虔曰:燠休,痛其痛而念之。 若今時小兒痛,父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 〈《正義》引。〉今人呼痛曰燠休。 休或呼如由,或轉呼曰阿育,皆一語也。 《説文》:孔子曰:烏,盱呼也。 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 音轉則爲邪許。 今引重者呼烏呼以助氣。 《周髀算經》趙爽注曰:故者,申事之辭。 今浙人申事皆言故,音如各。 故猶此也。 《墨子天志》篇: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 《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故竝與此同義。 今湖北語猶謂此爲故,音轉如過,言此處則曰故里;或書作箇裏,非也。 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此爲故,音如格。 〈《禮運》:故聖人參於天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 《正義》皆別標爲一節,則故非申事之辭,當訓爲此。 今人謂此爲故,亦多發端言之,爲下語作凡目。 又,《易繫辭傳》多言是故,愚者怪其與前文不屬。 不悟是故皆訓爲此,古人語不避複也。 以是故發端,亦猶今言者箇爲下語作凡目矣。〉故亦作居。 《易繫辭傳》:則居可知矣。 鄭、王竝曰:居,辭也。 《詩》言上帝居歆,以居徂向。 居者,此也。 言此曰居,有時言彼亦曰居。 《左傳》言誰居,《檀弓》、《郊特牲》、《莊子齊物論》言何居,誰、何之下皆言居,是指佗也。 字變作渠,今吳、楚皆謂彼曰渠,或讀如儲。 《詩鄭風》:叔善射忌。 傳曰:忌,辭也。 稍侈則言居,《詩》言日居月諸,是也。 此在語末,無佗義趣。 杭州言居轉入如格,紹興言忌轉入如亟,與言些言爾略同。 《王風》:彼其之子。 箋云: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其本箕之籒文,故江西謂彼人來曰箕來。 《晉語》引《詩候人》彼己之子,《韓詩外傳》引《詩羔裘》彼己之子;《春秋左傳》夫己氏,杜解:猶言某甲。 今淮西、淮南、江西輕其人則稱老己。 《爾雅》:時、寔,是也。 《廣雅》:是,此也。 淮西蘄州謂此曰時箇,音如特。 淮南揚州指物示人則呼曰時,音如待。 江南松江、大倉謂此曰是箇,音如遞;或曰寔箇,音如敵。 古無舌上音,齒音亦多作舌頭;時讀如待,是讀如提,寔讀如敵,今僅存矣。 《爾雅》:之,閒也。 之訓此者,與時同字。 〈時從之聲。〉之、其同部,古亦通用。 《周書》:孟侯,朕其弟。 其即之也。 《爾雅》:之子者,是子也。 《管子山權數》:之龜爲無訾。 之亦訓是。 《小雅蓼莪》:欲報之德。 箋云:之猶是也。 《莊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 之即其也。 今凡言之者音變如丁兹切,俗或作旳,之、宵音轉也。 〈作底者亦雙聲相轉。〉然江南運河而東以至浙江、廣東,凡有所隸屬者,不言旳而言革,〈或作格。〉則非之字之音變,乃其字之音變矣。 馬建忠《文通》徒知推遠言,其引近言之,乃謂之、其不可互用;寧獨不通古訓,亦不通今義也。 〈《考工記》:以其一爲之厚。 雖互用之、其亦可。 《書甘誓》御非其馬之政,《墨子明鬼》作御非爾馬之政,則其又可訓爾。 是在此在彼在對皆稱其。〉《廣雅》:微,小也。 《小爾雅》:微,無也。 微、無雙聲。 凡不知其數則問曰幾,不了其物則訊曰微;微、幾同義。 〈《説文》:幾,𣁋也。〉《左傳》:南𦳋枚筮之。 枚者,微也。 〈《詩國風》傳:枚,微也。〉今人謂射覆爲猜枚,枚即微字。 浙江衢、嚴、金華至紹興之諸暨,略指彼處以示人則曰微頭,微音如枚。 江西廣信略指彼物以示人則曰微箇,微音如密。 〈微、枚、密古皆重脣相轉。〉《晉語》:其靡有微兮。 通以今語,猶曰没有甚麽。 湖北問何事曰麽事,麽即無字,〈見下。〉問訊辭也,亦與微聲相轉。 《爾雅》:呰,〈即些。〉此也。 《釋文》:郭音些,息計反,又息賀反。 今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今爲故些。 《爾雅》:故,今也。 些讀如鮮;〈些、斯、鮮皆聲轉。〉謂前此曰頭些,或曰前些,些亦讀如鮮;謂後此曰後些,些讀如躧。 廣州謂此處爲爾些,謂彼處曰那些;爾讀如儞,些正作息計切。 《廣雅》:些,詞也。 曹憲音先計反,《爾雅》釋文又音息賀反,云語餘聲也。 《楚辭招魂》用之。 今淮西黄梅語餘聲猶多言些,揚州、杭州亦然;音如灑,或促如殺。 些猶爾也,詞之必然也。 《聲類》:諸,詞之總也。 〈《一切經音義》引。〉古諸字音同都。 〈《周禮夏官》望諸,注:望諸,明都也。 《爾雅》作孟諸,皆一語也。〉漢人多以都爲諸。 都試者,總試也。 都養者,總養也。 〈《漢書皃寬傳》:嘗爲弟子都養。 師古曰:都,凡衆也。 供諸弟子烹炊。〉其以名官,兼有治事之義。 《説文》:諸,辯也。 辯即今辦字。 〈諸同署。 《説文》署,部署也。〉漢官都尉、都水、都司空,都者,猶今言總辦耳。 〈《淮南天文訓》:何謂五官? 東方爲田,南方爲司馬,西方爲理,北方爲司空,中央爲都。 高誘曰:都,爲四方冣也。 此單言都,則正猶今之總辦。 今亦尚有都察院。〉今人言總皆曰都,如云都好、都去、都來,是也。 本即諸字。 《爾雅》:都,於也。 《鄉射禮》注:諸,於也。 都、諸亦同字。 古今常文率用諸字;惟《孟子》云:謨蓋都君咸我績。 《漢書司馬相如傳》:揆厥所元,終都攸卒。 皆訓都爲於。 〈趙岐注及《漢書音義》如此。〉今吳、越閒言於猶用都字,如置諸某處則曰放都某處,或曰安都某處。 紹興作德駕切,〈魚、模轉麻也。〉蘇州作丁莫切。 〈魚、模入聲爲鐸也。〉此與黨字呼董呼篤者音近義別。 都之訓於,亦有不屬上下而單言者。 《尚書》:驩兜曰:都! 《史記》作於,〈《虞書》六言都,《史記》皆作於。〉是也。 或將發語,先言都以指示之。 都訓爲是,與者字通。 〈都從者聲。〉今通言此處爲者里,黄梅則言都里,音如覩。 焉猶於是也。 《月令》:天子焉始乘舟。 《楚辭離騷》:馳椒丠且焉止息。 亦或作於。 《易繫辭》:於稽其類。 《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雝。 於即於是也。 其單言於者,《堯典》:僉曰:於,鯀哉!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 皆指其人其事爲言,於即訓是。 今淮西蘄州言此物在是則指曰於,於讀如好惡之惡;直隸音轉如阿。 陝西言彼亦曰於,音亦如阿;彼人曰於人,彼事曰於事。 彼此同言,猶之、其通互也。 於音引長則晉代言阿堵,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所在曰於黨。 於讀如惡,〈好惡之惡。〉黨讀如堂。 於者,是也;黨者,所也;猶言上黨矣。 於黨、阿堵音轉。 黨,所也,方也。 《左傳》曰:何黨之乎? 《越語》曰:上黨之國。 《公羊傳》曰:往黨,反黨。 今吳、越閒謂上方曰上黨,高處曰高黨。 黨皆讀德挺切,陽、唐轉耕、清也。 〈時人不曉,謂是等字,則失其韵矣。〉紹興或轉如董,蘇州或轉入聲如篤,皆指此處則言之。 《説文》:処,止也。 或作處,從虍聲。 則處亦可讀虍。 經典相承多借所爲處,亦借許爲處。 《檀弓》:高四尺所。 《正義》:所是不定之辭。 今人則作許矣。 許音近虍;所從户聲,亦與虍近。 魚、模轉麻,故今松江、大倉言處言許音皆如化。 謂内曰裏許,音如裏化;所在曰場許,音如場化;幾何曰幾許,音如幾化。 鄉,所也。 《左傳》曰:毁於而鄉。 《匡謬正俗》曰:俗呼某人處爲某享,是鄉聲之轉。 今紹興稱在此處曰在享,〈許庚切。〉蘇州謂内曰裏享,音如向;本鄉字也。 《説文》:里,居也。 今人通言此處彼處曰者里那里,音如字。 夏口而下濱江南北曰者里那里音如孔悝之悝。 〈苦回切。〉或書作塊,非也。 《説文》:彼,往有所加也。 引伸謂佗曰彼。 蘄州指物示人則呼曰彼,音如波。 《廣雅》:方,始也。 字亦作昉。 《公羊傳》:昉於此乎? 《解詁》:昉,適也。 《三蒼》云:適,始也。 〈《一切經音義》引。〉故《列子黄帝》篇衆昉同疑。 注:昉,始也。 今荆州謂適纔爲昉,音在昉、發之閒。 《爾雅》:徂、在,存也。 徂通作且。 《周頌》: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傳:且,此也。 《正義》曰:今謂今時。 則且亦今時。 徂本訓往,而見在亦爲徂。 然將來亦可言徂。 《爾雅》:將,且也。 〈樊孫本。〉《呂氏春秋音律》篇注:且,將也。 且與徂通。 揚州、杭州皆謂少待爲徂徂。 或曰:當爲𧇿字。 𧇿訓且往,非其義也。 《説文》:曏,不久也。 《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 許兩切。 《廣韵》:曏,書兩切。 紹興謂不久曰曏回子,音許兩切。 揚州謂未來不久亦曰曏,曏呼作書兩切。 《説文》:俔,閒見也。 苦甸切。 徐仙民音下顯反。 此即今現在字。 《大雅》俔天之妹,《韓詩》作磬。 凡稱適纔爲閒者,亦曰頃者。 〈《荀子》:天下之悖亂相亡不待頃矣。 頃、磬同。〉薪州謂適繞爲磐子。 《説文》:俄,行頃也。 《公羊》桓二年《解詁》:俄者,謂須臾之閒,創得之頃也。 江南運河而東謂少待頃刻曰俄一俄;歌、戈轉麻,作吾駕切。 《説文》:皆,俱詞也。 長沙謂皆然爲皆是者樣,讀如諧。 《説文》:咸,皆也。 揚州謂皆爲咸,音如緘。 〈古咸切。〉《説文》:𠊩,具也。 《虞書》曰:旁救𠊩功。 士戀切。 𩔊,選具也。 士戀切。 僎,具也。 士勉切。 僎今字通作撰。 《論語》孔安國注:撰,具也。 𠊩、𩔊、僎、撰聲義皆同。 選具者,《方言》云:選,徧也。 是選具即徧具。 今蘇、松、嘉興謂徧具爲𩔊,如皆有曰𩔊有,皆好曰𩔊好,轉爲平聲。 作𠊩、僎、撰亦得。 〈《公羊》成十五年《解詁》:徐者,皆共之辭也。 關東語。 徐與𠊩、𩔊、僎、撰亦一聲之轉。〉《説文》皮從爲聲,是古音爲得發舒如皮。 〈爲、皮同在歌部。〉爲有攝代扶助之義。 《晉語》:子輿之爲我謀,忠矣! 内傳:㱃我酒,吾爲子立之。 今江南多言把,把即爲字。 爲讀如皮,故轉如把。 通語言替,此異文殊語也。 〈替即迭字,見《釋言》。〉被,詞之受也。 《廣雅》:被,加也。 今凡受人所加皆言被,或轉如把。 貱,詞之予也。 《説文》:貱,迻予也。 彼義切。 古衹作被。 《史記南越尉佗列傳》: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謂予佗以書也。 今凡以物予人者通語曰給;淮西、淮南、吳、越皆言貱,音轉如把,或轉如伯,廣州乃正作彼義切。 《説文》:虧,气損也。 本爲損詞,〈《説文》于,象气舒,虧在于部,故知爲詞。〉引伸爲損。 今人謂幸日虧。 幸者,屰夭,本有不足義。 其言虧者,與古言僅相類。 《説文》:兄,長也。 古音兄如荒。 〈見《釋名》。〉《詩大雅》倉兄填兮;職兄斯引。 傳竝云:兄,兹也。 《釋文》:兄音況。 是兄有兹長增益之義。 引伸訓甚。 《小雅》:僕夫況瘁。 況瘁猶甚瘁也。 《莊子知北游》篇:正獲之問於監市履豨也,每下愈況。 愈況猶愈甚也。 今直隸語終言甚則曰況;如甚熱曰熱旳況,甚苦曰苦旳況,佗皆準此。 況讀如荒。 通語則謂之很。 《爾雅釋言》:孔,甚也。 東、幽音轉。 〈同入,故相轉。〉故《釋器》云: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郭璞曰:好,孔。 是借好爲孔也。 好、孔聲義皆通。 今人謂甚曰好,如甚大曰好大,甚𢘦曰好𢘦,與古言孔正同。 〈《説文》云:孔從𠃉從子,𠃉至而得子,嘉美之也。 古人名嘉字子孔。 是則孔訓爲嘉,亦與好同。 好、孔古蓋一字,音變始分爲兩耳。〉《毛詩魯頌》傳曰:曼,長也。 淮南、吳、越謂甚長曰曼曼長。 引伸之,自夏口而下謂甚曰曼。 音如蠻。 《月令》注:不貸,不得過差也。 貸本作忒。 今人謂過曰忒,如過長曰忒長,過短曰忒短。 亦通言泰,一音之轉。 《小爾雅》:肆,極也。 《説文》:肆,極陳也。 《大雅》:其風肆好。 傳:肆,長也。 通以今語,猶言極好耳。 今遼東謂富有曰有得肆,蘇州謂甚好曰好得肆,甚熱曰熱得肆。 肆、殺去入相轉。 《夏小正》:貍子肇肆。 傳:肆,殺也。 古以肆爲殺,今以殺爲肆。 宋人言甚好曰殺好,猶肆好也。 今亦謂極陳力爲殺力,即肆力也。 《説文》:冣,積也。 從冂,從取,取亦聲。 才句切。 最,犯而取也。 從冃,從取。 祖外切。 凡言極至曰冣,今誤書作最,音亦誤作祖外切;惟四川語尚作才句切。 《大傳》注曰:然,如是也。 凡言然後、然且、然而、然則,然字皆訓如是。 然、爾同義。 《孟子告子》篇:非天之降才爾殊也。 爾亦訓如是。 今音然爲如延切,與爾皆彈舌音。 古音爾本如儞。 然字或體作䕼,亦或作㸐。 《五行志》:巢㸐墮地。 《勮秦美新》:㸐除仲尼之篇籍。 此皆然字而從難聲,則然古音如難,與爾音儞爲雙聲。 今人謂然則、然後皆曰那麽,那正然字古音之轉。 〈《詩》受福不那,《説文》引作不儺。 又,《爾雅》那訓多;《詩》其葉有難,借難爲那。 足明那、難聲轉。〉反言遮人,古言然則,今言難倒。 〈作難道者,音譌無義。〉難即是然,倒有反義。 黄州讀然直如難。 然亦狀事之詞。 《荀子非十二子篇》:儼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 今轉爲兒。 一曰:然、佴聲轉。 《墨經》:佴,所然也。 兒亦佴字。 然既音難,其在語末者,或爲商度,或爲問訊,今字作呢,呢本爾字也。 〈古音爾在泥母,與然字音難雙聲相轉;猶臡從難聲,今讀泥也。〉《孟子》:木若以美然;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此皆是商問語;今語然竝作呢,亦或作那。 《左傳》:棄甲則那? 那即柰何合聲,亦問訊語也。 今語義與柰何略異,故爲然字。 《爾雅》:尼,定也。 尼、尒同聲,故《説文》云:尒,詞之必然也。 經典相承作爾,今字作呢。 〈尒古音亦在泥母,凡尒、爾、籋、𩰞等字皆同。 《爾雅》威夷長脊而泥,以泥爲𩰞;麗爾與旖旎、阿那字相通假;故爾亦在泥母也。 要之,古音無日母。 至於舌上娘母,本與泥母無分,仲尼、仲�、仲泥本一語也。 今音尼在娘母,與泥分析;此皆妄爲區域,既違古語,亦非舌上。 籋本音尼輒切,故亦在泥母也。〉《公羊》僖二年傳: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宣十五年傳: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 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此皆豫爲刻定之語,所謂詞之必然也。 今語爾竝作呢,亦或作那,音變或讀那爲盧奢切。 《後漢書逸民列傳》: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 今語那字其義正同。 《論語》:君子哉,若人! 《公羊傳》: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爲若行乎? 《莊子外物》篇:任公子得若魚。 若皆訓此。 今人指物示人曰若,音如諾。 亦含警敕之義。 《説文》:𩴓,見鬼驚詞。 從鬼,難省聲。 諾何切。 今之警人,則不必見鬼也。 《公羊傳》:𬚚而曰:彼哉,彼哉! 趣駕。 《解詁》曰:望見公斂處父師而曰彼哉彼哉。 再言之者,切遽意。 今人言若,如古人言彼哉彼哉。 又,指示者或曰那箇,那與若亦一音之轉。 〈古無日母,故若音如諾。〉若者,不定之詞也。 物不定則言若而。 《左傳》:天子求后於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妾婦之子若而人。 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又曰: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姊妹若而人。 數不定則言若干。 《曲禮》曰:始服衣若干尺矣。 《投壺》曰:某賢於某若干純。 唐人猶有若柯、若爲等語。 今語亦作那。 〈若作諾音,故轉爲那〉。 不知其人,則問曰那箇。 不知其事,淮南問曰曾〈俗作怎。〉干,四川問曰訾〈音如債。〉介,吳、越問曰若介。 若音如𭡠;介者,干之聲轉。 然干字本當作㱎。 《説文》:㱎,昆干,不可知也。 古渾切。 干、柯皆借字。 若字在語末有無義者。 《易》有孚發若,不節若,則嗟若。 王弻曰:若,辭也。 今語亦作那。 此無義趣,但爲語助而已。 《説文》:矣,語已詞也。 從矢,㠯聲。 今人語已則言矣,音如里,俗以哩字爲之。 㠯、里聲本相通,《説文》㭒或作梩,則㠯聲、里聲一也。 矣亦乎也。 《易彖傳》:又何咎矣? 《禮記文王世子》:女何夢矣? 《公羊》隱三年傳:盍終爲君矣。 《孟子梁惠王》篇:蓋亦反其本矣。 〈蓋即盍字。〉亦以來字爲之。 〈《爾雅》:不俟,不來也。 《説文》引《詩》不𥏳不來。 蓋古文來亦作𥏳,《爾雅》借俟爲之。 此可證來聲、矣聲通。〉《孟子》盍歸乎來,與盍終爲君矣詞例正同。 〈乎、來連言,古人助詞不避複。〉《莊子人閒世》篇:嘗以語我來。 又曰:子其有以語我來。 來竝即矣字訓乎者也。 〈乎亦爲呼召、气請、命敕諸詞,見下。 此言來,則气請詞也。〉今語亦作哩,里、來古音一也。 〈如貍爲不來,賫、釐同訓,是其例。〉《檀弓》:生事畢而鬼事始已。 盧植注:已者,辭也。 〈《通典》禮六十四引。〉已爲語終之詞。 古音已、矣同聲,已亦如里。 《考工記》:里爲式。 注:里讀爲已,聲之誤。 是其證也。 今語終則言了,里、了一聲之轉。 《廣雅》:了,𧥷也。 尋《説文》了訓尥,從子無臂,象形;何因又訓爲𧥷? 蓋已、了本一字。 《説文》包下云:象人褢妊。 已在中,象子未成形。 是胎中子稱已。 子在腹臧,兩手相拱,故了字象無臂而訓爲尥。 ��二形特左右折旋爲少異。 其音則已在之、咍,了在宵、肴、豪,合音冣近,已音如里,與了又爲雙聲;明其本是一字。 已訓爲止,故了亦訓𧥷。 語終言了,即言已也。 了訓尥戾,《爾雅》戾亦訓止。 古以止爲語終詞。 《召南》:亦既見止,亦既覯止。 止竝同已。 今戾亦爲語終詞,俗字作咧。 〈戾、列古同部。 《南都賦》漻淚,淚即洌字。 《説文》:洌,水清也。〉矣、已之音既同來、里,來轉爲戾,〈如《公羊傳》登來,《大學》注引作登戾。 此以雙聲相轉,韵部則絶遠也。〉里轉爲咧,〈此亦雙聲相轉,韵則絶不相通。〉例亦同矣。 《大雅》:柔遠能邇。 箋:能猶侞也。 《釋文》:侞,舊音如庶反。 古無日母,如音同奴,故如、帤與能爲雙聲。 今蘇州謂如是曰寔能,寔訓爲是,能即如字,此倒語也。 凡如字在下者古多有之。 《黄庭經》云:人閒紛紛臭帤如。 今世言如是亦多倒語。 如言者樣,者即訓是,樣本像字,其訓爲如。 者字在上,樣字在下,與寔能同例。 《虞書》:柔遠能邇。 鄭注:能,姿也。 此能即態字。 《荀子正名》: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 下能字即態字也。 《内經風論》: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病能即病態也。 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麽樣矣。 能亦通佴。 《墨經》佴,所然也。 凡然、而、若、乃、如、爾、能七字,古音皆在泥母。 雙聲相轉,沿襲至今。 鄙語言雖而、實而、故而,若不可通。 通以雙聲,雖而即雖然,實而即實乃,故而即故乃,古有其文,可理解也。 不曉假借,則《墨子》以可而爲可以,亦怪其難通矣。 《説文》:乎,語之餘也。 《淮南精神訓》注:與,邪辭也。 《呂氏春秋自知》篇注:歟,邪也。 乎、歟、邪古韵皆在魚、模,今語皆轉入麻部。 凡疑問語或言阿,或言呀。 乎爲呼召詞。 《論語》曰:參乎! 《晉語》曰:燮乎! 疾痛呼天,則曰天乎! 乎爲气請詞。 《鄭風》:女曰:觀乎! 且往觀乎! 乎爲命敕詞。 《左傳》:勉速行乎,無重而罪! 又云: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 乎爲詠歎詞。 《論語》:孝乎惟孝! 《仲尼燕居》:禮乎禮! 今語皆作阿,轉入麻部。 《説文》:只,語已詞也。 《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今人言底言旳,凡有三義。 在語中者,旳即之字。 在語末者,若有所指,如云冷旳、熱旳,旳即者字,〈者音同都,與旳雙聲。〉若爲詞之必然,如云我一定要去旳,旳即只字。 〈旳字今在二十三錫,凡宵部字多轉入此,爲支部之入聲。 只在支部,故與旳相爲假借。〉作底者亦與只近。 〈支、脂合音。〉然咫亦可借爲者字。 《賈子連語》:牆薄咫亟壞,繒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毁,酒薄咫亟酸。 薄咫即今語薄旳也。 〈《莊子大宗師》篇:而奚來爲軹。 則作者作旳皆通。〉無古音本如模,今閩、廣言毛近之。 通語言末,末即無之音轉。 如《論語》末之也已。 《墨子公孟》篇吾末予子酒矣。 則今語所本也。 其在語末,則義近否,古衹單辭。 《士喪禮》筮宅辭曰:無有後艱? 卜葬日辭曰:無有近悔? 倒之即是有後艱無? 有近悔無? 唐人詩多用無於語末,今語亦然,由模音轉如麽如馬。 《易》言或鼓或罷,《論》言欲罷不能,義爲休止。 今人言休止曰罷,此本字也。 又爲商問語,如曰好罷、走罷,是也。 黄州音轉如波。 罷古音亦在歌部,音正如波。 歌、戈與魚、模相轉,故罷可轉爲夫。 〈《左傳》:夫獨無族姻乎? 《楚語》作彼有公族甥舅。 《齊語》:夫爲其君動也。 《管子小匡》夫作彼。 以夫字、彼字可通,故知罷、波二字與夫字亦可通。 古音夫亦重脣。〉商度語言罷言波,乃借爲夫字也。 《孟子告子》篇:必子之言夫。 注:夫,歎辭也。 此亦商度語矣。 〈夫爲發聲者,《少儀》夫襓,注:夫或爲煩。 煩亦近罷,與波寒、歌相轉。〉《詩鄭風》: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傳:且,辭也。 《釋文》:且,子餘反。 今江南常州、浙江紹興語終言且,與爾、些義略同,亦與矣義略同;轉入讀如踖。 〈資昔切。 发布时间:2025-08-28 16:23:0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