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釋言第二 内容: 《方言》:一,蜀也。 《廣雅》:蜀,弌也。 《管子形埶》曰:抱蜀不言。 謂抱一也。 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 〈《後漢書鐂焉傳》:焉遣叜兵五千助之。 注:漢代謂蜀爲叜。 是漢時蜀本音叜。 今時北方皆讀束,一音之轉。〉福州謂一爲蜀,一尺、一丈、一百、一千則云蜀尺、蜀丈、蜀百、蜀千,音皆如束。 蘇、松、嘉興一、十諸名皆無所改,獨謂十五爲蜀五,音亦如束。 《方言》:𡚜,始也。 𡚜,化也。 郭璞音歡。 𡚜即《爾雅》所謂權輿。 《大戴禮誥志》篇:百草權輿。 謂始化生也。 與胎同意。 淮西蘄州謂婦人免乳爲𡚜,音如看。 看與雚聲字通,若看亦作𥉏,《釋名》觀亦訓翰矣。 《方言》:鼃、律,始也。 今通謂小兒爲小鼃子,吳、越之閒謂小兒爲小律子。 俗或作娃作栗,皆無義。 凡兒始生,即以訓始之義名之。 故首、鼻皆訓始,而《方言》云: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 此可證鼃子、律子之義。 萌芽亦始也。 古衹作牙。 《後漢書崔駰傳》:甘羅童牙而報趙。 注:童牙,謂幼小也。 《管子海王》篇:吾子食鹽二升少半。 以吾爲之。 芽又變𤘅。 故《類篇》云:吳人呼赤子曰𤘅子。 今揚州、鎮江、杭州通謂小兒爲小𤘅。 《爾雅》:俶,始也。 《説文》俶本訓善,埱本訓气出土,皆云:一曰:始也。 此乃假借。 俶、埱音皆近頭。 《傷寒論》曰:初頭鞕,後必溏。 今猶謂始爲頭。 周世言俶,漢以來言頭,猶周世言尗,〈今作菽。〉漢以來言豆矣。 〈《説文》:尗,豆也。 此以漢語釋古語也。 然尗、豆則以尗爲本字,俶、頭則以頭爲本字。〉《説文》:𣥹,至也。 昌六切。 字亦作摵。 《方言》:摵,到也。 郭璞音縮。 今人謂至極曰𣥹,音佗𠊱切,以透爲之。 透本音式六反,《方言》訓驚,無至極義。 《廣韵》乃轉爲佗𠊱切,〈《廣韵》透訓跳。 曹憲《廣雅音》曰:世人以透爲跳透字,佗𠊱反,未是矣。 案:今人言透過,義即跳過,此非古義。〉則𣥹、摵轉切佗𠊱,音例可知。 《説文》:埱,气出土也。 昌六切。 音轉作秀。 《廣雅》:秀,出也。 《周語》曰:贊陽秀也。 今語謂通气爲埱气,穿出爲埱出,發越爲埱發。 埱佗𠊱切,通以透字爲之。 《爾雅》:縱、縮,亂也。 《説文》:縮,亂也。 曰:蹴也。 摍,蹴引也。 今浙江謂以散繩亂絮縱而引之曰摍,引之而亂曰摍亂。 音竝作佗厚切,如𣥹、摵讀佗𠊱切矣。 或稍侈如斗,亦舌頭音也。 凡齒音多歸舌,流變之例如此。 《説文》:蹴,躡也。 《廣韵》子六、七六二切。 子六切者,今轉平聲如糟,俗字作蹧。 凡事被蹴蹋則壞,故今謂損壞爲蹧,重言爲蹧皋,或言蹧蹋。 又,《説文》:縮,亂也。 一曰:蹴也。 古縮、蹴同聲,〈《説文》:摍,蹴引也。 蹴亦即縮。〉故今謂凌亂無敘爲縮,亦讀如蹧。 蘄州正謂之縮,作所六切。 《説文》:肅,持事振敬也。 《廣雅》:振,動也。 〈震、娠、䟴皆有動義。〉持事振敬,所謂戰戰兢兢也。 《豳風》:九月肅霜。 傳:肅,縮也。 今謂舉手振動失常曰手戰,亦曰手斗,〈廣州言手振。〉斗即肅字。 肅音轉爲斗,若縮音轉爲斗矣。 《通俗文》曰:斗藪謂之豰𣫎,〈《一切經音義》引。 此與《方言》之斗藪訓索者義各有異。〉漢時已然。 要之,皆假借也。 《爾雅》:夙,早也。 亦通作宿。 《論語》:子路無宿諾。 《集解》:宿,猶豫也。 今市井凡取利息賃資未及期豫取者謂之夙支。 夙音佗𠊱切,與𣥹、埱轉音一例,通以透字爲之。 《詩邶風綠衣》,一章言曷維其已,二章言曷維其亡。 亡亦已也。 福州謂作事了爲作亡,若通語言言了言歇矣。 《詩鄭風》:倡予要女。 傳:要,成也。 《爾雅》:止,待也。 止爲待,待亦爲止。 〈本同部假借。〉重慶謂終了爲要待,待讀如臺。 《詩小雅》:夜如何其? 夜未艾。 箋云:芟末曰艾。 今紹興謂事已畢爲艾哉。 《爾雅》:鞠,窮也。 今湖北謂事至窮極爲鞠,音如匊。 佗處多轉如告。 事盡爲究。 《爾雅》:究,窮也。 食飽爲𠣿。 《説文》:𠣿,飽也。 民祭祝曰厭𠣿。 〈居祐切。〉埶滿爲彀。 《説文》:彀,張弩也。 物多爲夠。 《方言》:凡物晠而多謂之寇。 寇變作夠。 《廣雅》:夠,多也。 〈《文選》魏都賦注引,今脱。〉今人言此四者音盡如殼,惟事了爲究或呼如咎䌛之咎。 究、鞠聲亦相轉。 亦通作𥢑。 《説文》:𥢑,𥢑䅓而止也。 古老切。 《爾雅》:洋,多也。 《匡謬正俗》曰:山東呼衆曰洋。 今淮南、吳、越偉大其物則稱曰洋。 古人於大物輒冠馬字,馬藍、馬蓼、馬䪥、馬蜩、馬蚿是也。 今淮南、山東謂大棗爲馬棗,廣東謂大豆爲馬豆,通言謂大蟻爲馬蟻。 《爾雅》:碩,大也。 湖北嘉魚驚偉其大則曰好碩。 《説文》:幺,小也。 《爾雅》:幺,幼。 《漢書敘傳》曰:幺䯢。 今人謂冣幼小爲幺。 《説文》:茸,艸茸茸貌。 案:茸爲小艸叢生。 《傳》言狐袭尨茸,《詩》作𫎇戎。 𫎇者,物之稚也,亦是小義。 《漢書司馬遷傳》:在闒茸之中。 闒爲小户,茸爲小艸,故竝舉以狀微賤也。 師古曰:茸,細毛也。 鹿角小者爲鹿茸,故知茸爲小名。 今福州謂小爲茸,讀如農。 古無日母,茸本音農。 〈古音日、娘二紐皆入泥,多有柔嘉、微劣之義。〉《方言》:揫,細也。 郭璞音遒。 字亦作㾭。 《廣雅》:㾭,縮也。 曹憲音子就反。 湖北謂縮小爲㾭。 《方言》:凡細貌謂之笙。 今稱至微之物曰笙,音如星。 重言曰零星。 《説文》:𠈈,小貌。 斯氏切。 字亦作佌。 《毛詩小雅》傳:佌佌,小也。 今謂小少皆曰佌,通以些字爲之。 《方言》:杪,小也。 木細枝謂之杪。 江、淮、陳、楚之內謂之蔑。 郭璞曰:蔑,小兒也。 今杭州謂極小曰蔑,讀如彌;宜昌謂小兒爲蔑子。 其餘或謂赤子爲茅頭,茅、蔑一聲之轉,茅亦小也。 蟬之小者,《爾雅》謂之茅蜩,其證也。 或作貓頭,非其義矣。 茅、𫎇亦一聲之轉。 〈如雺讀爲𫎇,可證。〉《方言》懱爵,《荀子》謂之𫎇鳩,又小蟲謂之蠛蠓,是蔑、𫎇皆有小義。 《易》言童𫎇,即茅蔑,故曰物之稚。 《方言》:尐,小也。 《説文》:尐,少也。 讀若輟。 今惠、潮、嘉應之客籍謂少爲尐,讀若屑。 浙之紹興、寧波狀物之小及少皆曰一尐尐,讀若説。 《廣雅》:隑,長也。 曹憲音牛哀反。 《漢書司馬相如傳》:臨曲江之隑州。 浙東形狀物長曰隑隑長,轉以形狀物大曰隑隑大。 隑亦孴也。 《説文》:孴,盛貌。 讀若薿。 《方言》:𠭴,短也。 凡叕聲字皆有短義。 《莊子秋水》篇:掇而不跂。 《淮南人閒訓》:愚人之思叕。 郭、高二注皆訓爲短。 又,《説文》訓䆯爲短面,《聲類》訓惙爲短气貌,不止短柱稱棳也。 今江、淮、浙西於物之短者稱爲短𠭴𠭴,或曰秃𠭴𠭴。 古人謂物圓可轉及形圓腰細者其音近於胡盧。 如蟲名果蠃,艸名括蔞,榖名果蠃,李名接盧,汲具名鹿盧,是也。 今人狀物之圓曰圓果盧都。 《説文》:㘣,規也。 《廣韵》音火玄切。 字通作梋。 《通俗文》:書圓曰規,規模曰梋。 〈《一切經音義》引。〉今人謂圓規形曰圓梋,規模亦曰梋子,音去玄切。 世皆作圈。 圈本養畜之閑,音渠篆切。 〈今人猶言豬圈。〉《玉藻》杯圈已借爲梋,〈《方言》:椀木謂之梋㭈。〉今更借爲規梋也。 《説文》:翩,似小瓿,大口而卑。 引伸凡體卑平者皆曰甂。 相承作扁。 《釋名》:厀頭曰膞。 膞,團也。 因形團圜而名之也。 或曰蹁。 蹁,扁也。 亦因形而名之也。 團、扁對言,是漢時語已然。 〈扁爲户冊,縱陳横陳亦各不一,非必卑平也。 故知由甂引伸。〉扁、庳聲轉。 〈猶裨之爲偏,辯之爲俾。〉《説文》:庳,中伏舍。 一曰:屋庳。 《唐韵》作便俾切,《説文》又讀若逋。 〈此猶《方言》鋪、脾,止也,爲雙聲。〉故今揚州狀扁曰逋逋,逋音如巴。 魚、模轉麻,若父今稱爸矣。 《説文》:竵,不正也。 火鼃切。 古衹作華。 《夏官》:無有華離之地。 注:華讀爲𠇗哨之𠇗。 今江南謂不正爲竵,尚合本音。 佗處皆讀如鼃,合口呼之。 口戾不正爲咼,本苦媧切,今江南亦音華,佗處亦合口呼鼃。 《説文》:靡,披靡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敞罔靡徙。 《索隱》曰:失正也。 廣州謂邪曰靡。 《廣雅》:夕,衺也。 《呂氏春秋明理》篇曰:是正坐於夕室也。 其所謂正,乃不正矣。 高誘曰:言其室邪夕不正。 《地官保氏》注有夕桀。 夕者,邪也。 桀者,《字林》訓杙,《毛詩國風》傳訓特立,是直物也。 一邪一直爲磬折形,小別於句股也。 今淮南、吳、越謂兩物相覆參差不正曰夕,音如鵲。 〈夕、昔聲通。〉亦謂邪轉曰夕轉,吳、越如字,淮南音如鵲,猶回訓衺亦訓轉矣。 〈夕轉去聲,《廣韵》禡部有笡,訓爲斜逆,音遷謝反。 今人亦謂斜逆爲笡。 若轉陽唐,則音遷宕切。 俗字作戧,江船邪行御風爲打戧。〉《説文》:𠁥,羊角也。 工瓦切。 今人謂街巷曲折之處爲𠁥角。 圭角、乖角,亦一語也。 俗書作拐角。 杖首如角,故曰𠁥杖。 〈《廣韵》作拐,云:老人拄杖也。 此爲後出俗字。〉凡諸邪側皆曰𠁥。 頭邪曰𠁥,別當作奊。 《説文》:奊,頭衺骫奊態也。 雖相承作胡結切,圭聲字自可讀𠁥。 《方言》:宛,蓄也。 《爾雅》:宛中,宛丠。 孫炎曰:中央下。 蓋中窊可積蓄者爲宛,故盌亦從夗聲。 淮南謂圈席蓄米爲宛,因名其物爲宛積,讀若窩。 籮、簍之屬亦曰宛,蜃、蛤之屬亦曰宛,音在畏、彎之閒,皆以中央宛下得名。 《考工記》恆當弓之畏,故書作威。 杜子春云:威謂弓淵。 《釋名》:淵,宛也。 言曲宛也。 宛、淵、畏、威、彎一音之轉。 《説文》:均,平徧也。 《爾雅》:傭,均也。 《小雅》曰:昊天不傭。 今人謂均曰勻,均本從勻聲也。 吳、越言均或爲傭。 《方言》:鈵,錮也。 郭璞音柄。 今人謂錮使不泄爲鈵住。 《説文》:𡧍,冥合也。 讀若《書》若藥不眄眩。 凡物冥合,淮西言𡧍,音如泯;浙江言𡧍縫,音亦如泯。 〈𡧍聲在真部,以賓從𡧍聲知之,𡧍本音泯也。〉𡧍音轉爲㒼。 《説文》:㒼,平也。 《天官》鄭司農注:互物,謂有甲㒼胡,龜鼈之屬。 今浙江謂物無竅穴爲㒼。 又,通語謂置物覆器中不令泄气亦曰㒼,音如悶。 直隸謂射覆爲猜㒼,音如悶。 浙江謂錢背爲㒼,音如悶。 《漢書西域傳》曰:以金銀爲錢,文爲騎馬,幕爲人面。 如淳曰:幕音漫。 漫、㒼一語也。 釁,裂也。 字亦作璺。 《方言》:器破而未離謂之璺。 今淮南謂器裂曰璺,音如悶。 案:曹憲音《廣雅》璺字爲問,又鳧鷖在亹亦讀如門,皆聲類相近。 此與㒼字音近而義相反;然釁器者在填其罅漏,則與𡧍縫之𡧍義合。 《説文》:襾,覆也。 從冖,上下覆之。 罅,裂也。 二竝呼訝切。 蓋相覆爲襾,覆未冥合爲罅。 故揚州謂覆未冥合爲罅,音如蝦蟆之蝦。 《方言》:慭,傷也。 《説文》:傷,創也。 慭爲傷創,故引伸爲殘𦈫。 《左傳》:兩君之士皆未慭也。 杜解:慭,𦈫也。 《釋文》:慭又魚轄反。 《説文》:齾,𦈫齒也。 五鎋切。 歺,列骨之殘也。 五割切。 慭、齾、歺音義竝同。 今人謂物𦈫處爲𦈫慭,正作魚轄反。 又,凡有𦈫待充者今人即名爲𦈫,官𦈫、吏𦈫是也。 亦名爲額,兵額、賦額是也。 額字無義,乃以雙聲借爲慭字。 額本音五陌切,然俗音多開口作五斫切,〈慧琳云:江東呼額爲訝。 是唐時已有謓開口音者,今則不止江東矣。〉因强借爲慭字,當正。 《説文》:丵,叢生艸也。 象丵嶽相竝出也。 讀若浞。 蘄州謂對構而起曰丵嶽。 《説文》:幵,平也。 象二干對構上平也。 案:《漢書地理志》䍐幵,應劭音羌肩反;涇陽幵頭山,師古音牽。 今通謂兩物對構取平曰和幵,正如應、顔所音。 《説文》:弗,撟也。 今黃州謂撟强爲之爲弗。 吳、越之閒亦然,謂回首爲弗轉頭,音皆如弻,弗之古音矣。 《記》言獻鳥者佛其首,佛亦弗也。 《易説卦》:坎爲矯輮。 《釋文》:輮,又女九反。 今語謂矯之爲輮,自戾亦曰輮,音正作女九反。 俗字作扭。 《説文》:尢,㝿,曲脛也。 從大,象偏曲之形。 𡯪,古文尢。 烏光切。 杭州謂偏戾爲尢。 《説文》:紃,圜采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反紃察之。 楊倞曰:紃與循同。 《榮辱篇》作反鉛,《禮論篇》同。 凡圜轉反覆,多致相戾,如紾字《説文》訓轉,亦可訓戾,是也。 杭州謂戾爲紃,讀如訓,皆從川聲也。 《考工記》:轂雖敝不藃。 注:藃,藃暴。 《毛詩國風》傳云:喬,上竦也。 《爾雅》:句如羽,喬。 上句曰喬。 小枝上繚爲喬。 今謂物不妥帖偏頗暴起爲藃,音如喬;小枝上竦而句曰喬,音如竅;須句如羽謂之喬胡髭。 《考工記》:倨句磬折。 凡人立鞠躬向前亦得是名。 《莊子漁父》篇:夫子曲要磬折。 今揚州謂器及人句僂向前皆曰磬出。 《説文》:哆,張口也。 《廣韵》音敕加切。 今杭州凡張皆曰哆,音陟加切。 《爾雅》:漮,虛也。 《方言》:康,空也。 古通以康爲之。 江、淮閒謂蘆菔受凍中虛曰康。 鄧廷楨説。 〈凡鄧廷楨説皆見其所著《雙硯齋筆記》。〉通語謂罄盡爲光,亦康之音變也。 《説文》:綽,緩也。 《爾雅》:寬,綽也。 今謂屋及器寬大爲寬綽,人性奢泰爲闊綽。 言寬綽者,或轉去聲如操。 一曰,《説文》:窕,深肆極也。 《荀子賦篇》:充盈大宇而不窕。 窕本音挑,音變如操。 在人當書綽,在屋及器當書窕。 《爾雅》法、則、㓝、範、矩、律、戛竝訓常,㓝、範、律、矩則又竝訓法。 案:戛亦法也。 《康誥》:不率大戛。 《正義》曰:戛猶楷也。 古字戛、楷雙聲,〈《爾雅》釋文:戛,郭苦八反。 偕,《廣韵》苦駭切。〉而相通借。 〈《皋陶謨》戛擊,《明堂位》作揩擊,是戛與皆聲字通。〉《儒行》:後世以爲楷。 陸、孔皆訓楷爲法式,則戛亦法式矣。 《晉書衛恆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今人言楷書,皆知其義爲楷法;楷本作戛,則鮮知者。 揚州猶謂木模攝麪成餅者曰麪戛子,作苦八反,合口呼之。 《士喪禮》注:形法定爲素。 今杭州謂凡模可以攝物就形者爲素子。 又,凡以土木模寫形象,通語亦謂之素。 字變作塐,塐象是也。 《説文》:像,象也。 讀若養。 自唐至今皆誤讀像如象,遂別造㨾字,今皆言㨾。 《廣雅》:無慮,都凡也。 《周髀算經》趙爽注:無慮者,粗計也。 王念孫曰:《莊子齊物論》:孟浪之言。 李頤云:孟浪猶較略也。 《吳都賦》鐂逵注:孟浪猶莫絡,不委細之意。 莫絡、孟浪、無慮皆一聲之轉。 總計物數謂之無慮,總度事情亦謂之無慮。 今江、淮閒人謂揣度事宜曰母量,即無慮之轉。 〈以上王説。〉驗今南北皆謂大數爲大母子,又謂粗率嫴量爲毛嫴,約舉大數曰約莫。 蓋無慮疾呼成無,無古音模,母、毛、莫皆無之聲轉。 《廣雅》:嫴榷,都凡也。 《孝經》孔傳:蓋者,辜較之辭。 鐂炫《述義》曰:辜較猶梗㮣也。 字亦作沽。 《檀弓》:以爲沽也。 注:沽猶略也。 今人謂略揣梗㮣曰嫴,俗變作估;傷人者嫴計死期猶曰保嫴。 《爾雅》:塵,久也。 《毛詩大雅》傳:填,久也。 填即塵字。 〈填從真聲,在真部。〉久積則塵,《漢書》言陳陳相因是也。 今人謂物久爲陳,積亦曰塵。 直隸、山東、淮南、吳、越狀物之多曰塵千塵萬,或曰鎮千鎮萬,鎮即填也。 〈皆從真聲。〉其訓久者則謂長夜不休爲塵夜,長日不休爲鎮日,鎮亦填也。 《説文》:逴,遠也。 讀若掉苕之掉。 今人謂相距絕遠曰逴遠,音正如掉。 公牘譌作窵遠。 《説文》云:窵窅,深也。 非遠義。 山西謂絕遠曰逴,絕長亦曰逴。 《説文》:迾,遮也。 良薛切。 今人謂遮爲迾,讀如剌。 謂栅爲栅迾子,亦讀如剌。 《廣雅》𢉨、幕皆訓庵,𢉨亦所以遮迾者也。 案:《地官山虞》、《澤虞》、《迹人》、《卝人》皆言厲禁,《山虞》注曰:物爲之厲,每物有蕃界也。 鄭司農云:厲,遮列守之。 彼所謂厲與今言剌正同。 今人常文猶言厲禁,不知厲即今言剌矣。 《説文》:略,經略土地也。 《小爾雅》:略,界也。 相承以落爲之,諸有界域皆曰落,邨落、籬落、部落,皆古今通語也。 兩物之閒亦曰落。 遼東謂兩山之閒爲山落子,惠、潮、嘉應之客籍謂樹兩枝閒爲樹枝落,落皆讀羅斫切。 俗書作岔,尋本乃是略字。 樹枝落亦𠲱之音變。 《説文》:𠲱,枝𠲱也。 古百切。 《説文》:介,畫也。 從八,從人。 八,別也。 象分別相背之形。 今直隸、山東謂兩物根柢相連之閒曰介八,若兩指閒曰手介八、腳介八,樹兩枝閒曰樹介八是也。 介讀古八切。 揚州謂指兩節閒亦曰介八。 尋《孟子》云:山徑之蹊閒介然。 《長笛賦》云:閒介無蹊。 今人言介八,若古人言閒介矣。 介,有所恃也。 《左傳》曰:介恃楚衆。 《漢書南越傳》曰:欲介使者權。 今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有所倚恃爲介。 俗作戤,無以下筆。 《説文》:靠,相違也。 今人謂相依爲靠,其義相反,猶亂爲治、徂爲存、苦爲𢘦矣。 《説文》:周,密也。 《詩小雅》傳:周,至也。 《論語》:雖有周親。 謂至密之親也。 凡言比周,謂相密箸也。 今人謂相比冣密曰倜,〈佗歷切。〉比鄰曰倜壁,倜即周字聲變耳。 〈倜從周聲。〉俗書作貼。 《新附》云:貼,以物爲質也。 非密比義。 又,凡人可信任謂之倜心,倜亦周字。 《魯語》曰:忠信爲周。 《公羊傳》謂可信任之狗爲周狗,是也。 俗亦誤貼。 又,同父母者爲周親,周今音轉如旳。 〈旳本在宵、肴、豪部,周在幽部,通轉冣近。〉又,《周禮地官》:五黨爲州,使之相賙。 注:賙者,謂禮物不備,相給足也。 今凡分卹貧人謂之倜補,亦曰幫倜,倜即賙字音變,古賙衹作周也。 俗書亦誤作貼。 《説文》:黏,相箸也。 從黍,占聲。 古音占當讀佗廉切,〈沾變作添,形誤而紐不誤。〉故入聲則爲帖。 今人以紙幅、布帛黏箸物上謂之帖,本黏字也。 此與周呼倜者同紐,而韵絕遠,世多溷之。 《説文》:聑,安也。 丁帖切。 《長笛賦》曰:瓠巴聑柱。 謂安柱也。 今人謂物安隱不掉曰伏聑,讀如帖。 凡言妥帖,亦聑字也。 《説文》:亭,民所安定也。 今人謂物之安、事之定曰亭當,言𣲺定者亦曰旳當,旳、亭一聲之轉。 旳之非聑猶周之非帖,皆聲類絕遠也。 《小爾雅》:傅,近也。 《廣雅》:傅,就也。 古言傅者猶今言附,今人謂黏近在上曰傅在上,音如巴,若逋轉爲巴矣。 常言有趨傅結納,故今謂以諂事人爲傅結,音如巴結。 《爾雅》:屋上薄謂之筄。 《釋名》:搏壁,以席搏箸壁也。 凡此竝有傅義,今語竝當爲巴。 《曲禮》言帷薄,《晉語》言微薄,簾以薄名,竹籬似之,故稱籬笆矣。 《説文》:剴,摩也。 〈《廣雅》作磨。〉《廣雅》:摩,近也。 曹憲音剴爲五哀反。 今人謂相切近爲剴,俗作捱。 剴亦自近彼物之稱。 直隸謂招朾爲剴朾,陝西謂招殺曰剴刀。 《説文》:㡪,𡎰地以巾𢵢之,讀若水溫㬮。 一曰:箸也。 《漢書楊雄傳》:㡪人亡。 韋昭、師古皆曰:㡪,乃回反。 〈韋音見《莊子》釋文引。〉師古曰:㡪,抆拭也。 今山西平陽謂見殺曰㡪刀子,㡪讀去聲如柰。 㡪刀子者,謂拭刀子,或箸刀子,義得兩通。 澤州謂足被泥沾亦曰㡪,義亦𢵢、箸兩通。 山東、直隸言㡪,爲凡相沾箸被飾之稱。 《爾雅》:逮、及、暨,與也。 暨亦訓及。 今天津、德州謂物比校而劣者通言曰不及,別言曰不暨。 佗處或謂追步弗及曰不迭。 迭本逮字,聲轉如迭耳。 《説文》:迭,更迭也。 今謂新故更代爲替,實即迭字,入轉爲去耳。 《匡謬正俗》引《爾雅》:替,廢也。 謂前人既廢,後人代之。 説雖可通,然非其本。 《方言》:庸、恣、比、侹、更、佚,代也。 郭璞曰:佚音蹉跌。 佚即迭字也。 《説文》:待,竢也。 今謂竢爲待,音如等。 等、待皆從寺聲,故音轉呼待如等。 《説文》:龓,兼有也。 讀若聾。 兼有,謂兼幷而有之。 《周頌》:我龍受之。 謂兼包幷有也。 今稱兼包一切爲龓統,二物合幷爲龓,讀皆如隴。 俗作攏。 又,治河隄岸水門就時謂之合龍,龍亦龓也。 毛傳訓龍受之龍爲和,即今合龍義矣。 《小雅》:如酌孔取。 箋云:如飲老者,則當孔取。 孔取,謂度其所勝多少。 凡器之孔,其量大小不同。 老者气力弱,故取義焉。 今人謂度量多少弗令過劑爲扣,扣分、扣數是也。 扣即孔字音轉,猶芤、吼皆入矦部矣。 扣亦竘也。 《廣雅》:竘,巧也。 曹憲音口。 適如其量,今言竘巧。 至言扣定,則借爲𧥣。 《説文》:𧥣,扣也。 如求婦先𧥣叕之。 苦后切。 《廣雅》:貳、福、〈即副字。〉䔏、倅,盈也。 《西京賦》:屬車之䔏。 薛綜注:䔏,副也。 曹憲音䔏爲楚驟反。 䔏訓爲盈爲副,故有充數之義。 嵇康《琴賦》曰:承閒䔏乏。 《列女傳》:津女娟願備持楫,𥳑子䔏之。 謂䔏乏也。 今人皆謂充數爲䔏數,又凡語副人意者亦云䔏佗旳意。 世以湊字爲之,則義訓稍遠矣。 䔏之訓副,本由造舟引申。 《爾雅》:天子造舟。 造謂比次,故䔏本當音造。 今凡物有數具者,完具曰一副,或曰一䔏,齒音歸舌頭作佗嘯切。 鄙俗作套。 造、次雙聲。 《論語》:造次必於是。 是連語也。 今人言一次者或言一造。 〈七到切。〉一曰,《説文》:造,就也。 一造猶一就矣。 《説文》:𠕓,檮帳之象。 苦江切。 引伸爲凡包覆之稱。 今語有二音。 一音如𣪊。 凡物之皮則謂之𠕓,通以𣪊字爲之。 一音如字,俗字作腔。 本言𠕓韜,俗作腔套。 《説文》:韜,劍衣也。 引伸爲凡外廓之稱。 《説文》:羼,羊相廁也。 初限切。 今人謂糅襍調和爲羼,良家子入優人閒作戲爲羼戲。 《説文》:𠂤,小阜也。 此即今堆字。 官,從宀從𠂤。 𠂤猶衆也。 師,從帀,從𠂤。 𠂤,四帀衆意也。 今人謂衆共聚集曰一堆兒。 《大雅》:敦彼行葦。 傳:敦,聚貌。 《廣雅》:屯,聚也。 古敦、屯皆可讀𠂤。 〈《爾雅》郭注: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爲敦。 是敦借爲𠂤也。 《莊子至樂》篇:生於陵屯。 司馬彪曰:阜也。 是屯借爲𠂤也。 諄、文、魂與微、皆、灰相轉。〉《豳風》:有敦瓜苦。 傳:敦猶專專也。 《大雅》傳:敦,聚貌。 《釋文》亦讀徒端反。 《管子霸言》篇:摶國不在敦古。 《史記田完世家》馮因團三國之兵。 摶、團皆聚也。 故今有團聚、團練諸語。 《説文》:磊䇏,重聚也。 今謂物之重、事之艱皆曰磊䇏,或爲絫墜,皆一語也。 《説文》:儹,冣也。 作管切。 僔,聚也。 慈損切。 今通謂積資爲儹錢,蘄州言僔。 《説文》:薀,積也。 《春秋傳》曰:薀利生𡾤。 於粉切。 江南運河而東市井謂貨物積滯難渫爲薀,音烏困切。 《説文》:攎,挐持也。 洛乎切。 《廣韵》訓攎爲斂。 自饒州、廣信以至浙江皆謂總持爲攎。 盧聲字皆有積聚義,故籚訓積竹矜,䰕爲巤,纑爲縷,皆聚物也。 《説文》:饒,益也。 江寧市閒買物欲其增益曰饒。 鄧廷楨説。 《士冠禮》注:殺猶衰也。 《地官廪人》注:殺猶減也。 舊皆音所界反。 《廣雅》:殺,減也。 曹憲不出音。 今人謂水漿愈渴爲殺渴,薑蒜除腥爲殺腥气,義皆訓衰訓減,仍讀所八反,依曹憲也。 《説文》:㬎,衆微杪也。 從日中視絲。 古文以爲顯字。 讀若唫唫。 今浙西杭、湖之閒謂顯燿曰㬎亮。 㬎讀如金,舆唫小殊。 通語形狀顯燿曰亮㬎㬎,音本如金,稍變作子林切。 《説文》:晣,昭晣,明也。 《易》釋文之世反。 浙江謂明絜爲清晣。 《爾雅》:鑠,美也。 古音讀鑠如燿,〈《漢書藝文志》:燿金爲刃。 師古曰:燿讀與鑠同。 今直隸呼鑠近燿。〉故鑠爲光明之美。 音變郭璞音舒灼反。 《方言》:黸瞳之子,宋、衛、韓、鄭之閒曰鑠。 注:言光明也。 字亦作爍。 今人謂甚明曰鑠亮,光不定曰閃爍。 《説文》:黨,不鮮也。 黕、黨、黷、黵四字《説文》列爲一聯,黕訓滓垢也,黷訓握持垢也,黵訓大汙也,則黨亦爲汙垢之義,汙垢故不鮮也。 今人謂汙垢曰黨,音如髒,借髒爲之。 《後漢書文苑傳》曰:抗髒倚門邊。 注:抗髒,高亢婞直之貌。 非汙垢義也。 案:《説文》:坱,塵埃也。 於亮切。 今人單言曰黨,重言曰坱黨。 坱黨連言,猶鞅掌也。 世人誤書骯髒,單言黨者亦遂誤書髒矣。 《説文》:灒,汙灑也。 則旰切。 今通謂汙灑爲灒,讀如字。 或直謂汙曰灒。 俗字作臢。 重言曰腌臢,猶坱黨也。 《爾雅》:𣬈鐂,暴樂也。 郭璞曰:謂樹木葉𦈫落蔭疏。 今人狀木葉果實之墮落曰𣬈鐂杷剌。 又,今人謂以鐵器刮木爲暴,其器曰暴子。 俗字作鑤。 亦謂刮削木皮暴樂而下爾。 葉落墮地則狼藉不潔,故常德謂不潔曰𣬈鐂,鐂音如來。 移以言人,吳、揚之閒音如憊來。 暴字單言則當作𣗸。 《説文》:𣗸,木葉陊也。 從木,㲋聲。 讀若薄。 從㲋聲則當在藥部,漢時藥、鐸不甚分析,故言讀若薄矣。 因以重言,《漢書酈食其傳》家貧落魄,《王莽傳》如淳注言莽母洛薄嗜酒,落魄、洛薄皆謂疏散如木之疏蔭也。 今語猶謂貧人疏放爲洛薄,本即𣗸字重語。 樂字單言,《荀子君道篇》:狂生者不胥時而樂。 〈從台州本改,作落者,義近字非。〉《詩大雅》傳:鐂,爆爍而希也。 是樂亦或作爍。 《莊子胠篋》云:下爍山川之精。 語亦多言消爍。 樂聲之字或讀爲爍,或讀爲𤻲。 凡言洛薄,杭州亦言遼落,〈即牢落。〉遼本樂字。 《説文》:弸,弓彊貌。 今人狀物之堅彊曰弸硬,讀如崩。 《方言》:馮,怒也。 《左傳》:震電馮怒。 《楚辭天問》:康回馮怒。 是也。 亦或作朋。 《吳語》奮其朋埶。 以朋爲之。 今謂凡事凡物怒力作埶者皆曰馮,讀鋪登切,與馮音皮冰切冣近。 或轉爲鋪戎切,或轉爲鋪光切,皆一語也。 奮,振訊而起也。 《爾雅》:絕有力,奮。 今人謂振起爲奮起來,讀布運切。 古無輕脣,則切布運者合於古音也。 《説文》:陊,落也。 徒果切。 相承以墮爲之。 墮訓敗城阜,義亦相通。 又云:紿,絲勞即紿。 徒亥切。 今杭州謂物漸陂陀曰墮,讀徒耶切,歌、戈轉麻也。 又謂革器弛緩曰紿。 蓋紿、墮本雙聲,台聲、隋聲古多用爲連語,如怠惰皆爲懈,詒䜏皆爲欺,是也。 然則紿亦墮爾。 《周禮地官司市》注曰:物行苦。 《九章算術》有行酒。 行者,粗惡之義。 今吳、越謂器物楛窳爲行貨。 《説文》:勩,勞也。 凡物勞勮則損,故今謂器物磨損爲勩。 段玉裁説。 凡事有始終期限,故曰一成,或曰一終。 今公牘轉作一宗,通俗轉作一樁,皆終字也。 凡物一層爲一重。 《説文》:緟,增益也。 古今相沿衹作重。 音轉如撞。 〈撞本從重得聲。〉今人謂一層爲一撞,本重字也。 凡土相次比謂之一坒。 《説文》:坒,地相次比也。 𣬈至切。 今人謂土相次比、物相次比皆曰一坒一坒,或言事有先後第次則曰一批一批,范寅説本坒字也。 〈范寅説見其所作《越諺》。〉凡人及物一列爲一輩。 《説文》:發車百兩爲一輩。 今人謂一列爲一排,事有先後一列爲一伐,本輩字也。 〈排、輩皆從非聲。 排本訓擠,言排比者,亦輩之借。 輕重脣相轉,故輩爲伐。〉《説文》:朾,撞也。 從木,丁聲。 成,就也。 從戊,丁聲。 成字從戊,何緣訓就? 竊謂成、朾一字。 從戊者,謂以矛刺。 〈戊即古文矛字。〉刺擊朾撞,古人多通言之。 《呂氏春秋長攻》篇云:反斗而擊之,一成匘塗地。 注:一成,一下也。 此則一成者謂朾一下耳。 《論威》篇云:獨手舉劍,至而已矣,吳王壹成。 壹成者,謂揨一下也。 〈《廣雅》:揨,刺也。〉《書》言簫韶九成,撞鐘擊鼓,一終則爲一成。 一成者,朾一次也。 冣初古文,成、朾當衹作丁。 《周南》:椓之丁丁。 傳曰:丁丁,椓杙聲也。 丁之本義當爲椓杙,字則象形,音則象聲。 今人皆稱椓杙爲丁,椓亦擊也。 〈《説文》。〉凡有所動作者,字多從殳從攴,故撞擊之義轉訓成就,猶攷本訓敂而轉訓成矣。 〈《天官𠣥宰》:設其攷。 注:攷,成也。 凡《周禮》作攷者,佗書多作考。 父爲考,亦從又持杖,然則考者攷也。〉丁壯謂之成人,丁亦與成不異。 〈《大雅》言老成人,通言則老亦成也。 《急就章》言老復丁,析言則老非成也。〉今人言朾,轉入馬韵,鮮讀宅耕、都挺二切者。 然義仍與古近,自訓撞擊而外,有所作爲,無不言朾,如言朾坐、朾躬、朾招呼,此猶有所作爲者字皆從殳從攴也。 從某處過曰朾某處過,此朾即是丁字。 《爾雅》:丁,當也。 其以聲假借者,如言朾飯、朾酒,此朾乃借爲盛。 《説文》:盛,黍、稷在器中也。 占卜謂之朾卦,此朾乃借爲貞。 《説文》:貞,卜問也。 廉察謂之朾聽,此朾乃借爲偵。 《史記淮南王傳》:爲中詗長安。 服虔曰:偵𠊱之也。 然則音雖譌變,而上尋假借,韵部未遷,明其傳之自古矣。 丁爲椓杙,丁聲之朾訓刺,故引伸之今謂蟁蜹𡄋人曰丁。 《説文》:貞,卜問也。 《周禮天府》:陳玉以貞來歲之媺惡。 《大卜》:凡國大貞。 鄭司農曰:貞,問也。 今人謂詰問窮柢曰貞,音如丁。 古無舌上音,貞本讀丁也。 凡貞,異於常問,以有固必審諦之意,故引伸爲貞實、貞固。 今人音如丁者,亦有堅實義。 《説文》丁訓丁實,義得兩通。 《爾雅》:丁,當也。 字亦通鼎。 《漢書賈誼傳》曰:天子春秋鼎盛。 《匡衡傳》曰:匡鼎來。 鼎皆訓當。 今市井以己所設坫肆迻貿於人謂之鼎坫。 鼎者,謂其名實相當也。 又,凡以是人充當彼人謂之鼎名,俗以頂字爲之。 《爾雅》丁與昌、敵、彊、應皆訓爲當,故今用力抵拒、以言抵拒皆謂之鼎,俗亦以頂爲之。 《廣雅》:㞟、錪、鎮、珍,重也。 㞟,曹憲音鼎。 今人狀物之重曰重㞟㞟,與錪、鎮、珍,皆一聲之轉。 㞟又同壬。 《説文》:壬,善也。 佗鼎切。 重從壬,厚也。 今人猶云壬好壬厚。 《説文》:鎮,博壓也。 博壓者,如今赌者以物爲質,所謂鉒也。 〈今亦謂質曰壓。〉鎮與錪、㞟本一聲之轉,凡質物謂之典,即鎮字也。 㞟亦音堂練切,〈徐鉉依《唐韵》音如此。〉今人貿易先期出錢以爲質壓謂之㞟,㞟亦鎮字也。 俗皆作墊,謬甚。 〈墊本訓下,昏墊、墊隘皆此義也。 今人乃謂河中積沙漸高爲淤墊,則義相反矣。 此本當作填字耳。〉《大雅》:上天之載。 傳:載,事也。 《詩》、《書》皆以載爲事,事、載本一聲之轉。 今福州猶謂事爲載,讀如戴。 古音載本如戴也。 〈《詩》載弁即戴弁。 説詳𩛥飯條。〉《爾雅》:昌,當也。 郭璞引《書》禹拜昌言,《孟子》注引《書》作禹拜讜言,《逸周書祭公解》:王拜手稽首黨言。 黨、讜皆即昌字。 《典引》蔡邕注:讜,直言也。 直亦訓當。 《説文》云:當,田相直也。 然則直是當直,不謂侃直。 名當其實謂之昌。 《申子》曰:名者,聖人之符。 〈《羣書治要》引。〉《荀子正名》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 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合符得宜,是之謂名,是之謂昌。 陝西、江南、浙江、江西皆謂名爲名昌,昌讀如堂。 古音昌本在舌頭,故或字作讜也。 《説文》:侖,思也。 力屯切。 字通作論。 《大雅》:於論鼓鐘。 傳:論,思也。 浙江令人自反省者曰肚裏侖一侖。 或曰搉一搉。 搉即校字,猶常言計校也。 范寅説。 《説文》:帇,手之疌巧也。 尼輒切。 凡𥏚、肅、聿等字皆從帇。 今浙東紹興謂作事爲帇,轉去聲爲女劍切。 《爾雅》:業,事也。 業本大版,訓爲事者亦帇之假借矣。 〈《説文》、《釋名》皆以捷業説業,此以聲爲訓也。 帇訓疌巧亦然。 故帇、業相通。〉《説文》:攪,亂也。 《詩》曰:衹攪我心。 今人謂亂之曰攪,其謂治之亦曰攪。 此猶古訓以亂爲治矣。 要之,今人言攪以代作爲等語。 惟應人招飲,謙言曰𢺕,或曰打攪,是爲本義。 《漢書汲黯傳》:好興事舞文法。 注:舞猶弄也。 廬之合肥、黃之蘄州皆謂作事爲舞。 長沙及揚、越多言弄。 弄亦轉佴。 《墨經》:佴,自作也。 〈佴、弄相轉,例如耳、茸相轉。〉《説文》:故,使爲之也。 相承以雇及顧爲之。 今賃人爲之曰顧,本故字也。 漢軍法曰:故行不行,奪勞二歲。 〈《史記馮唐傳》集解轉引如淳所述。〉司馬貞謂故與雇同,不悟雇當作故爾。 《爾雅》:將,請也。 將音七羊反,與請一聲之轉。 廣州謂請曰將。 通語倩人爲之亦曰將,俗誤書槍,因傅會曹公捉刀之事,何其誣妄? 《説文》:檢,書署也。 《韓非子外儲説右》曰:田嬰令官具柙券斗石參升之計,俄而王已睡矣,吏盡揄刀削其柙券升石之計。 柙義同檢,〈《説文》:梜,檢柙也。 《法言序》云:蠢迪檢柙。〉亦謂書署也。 今人謂署諾爲畫柙,亦曰檢柙,檢讀如僉。 《説文》:署,部署。 有所网屬。 今人部署佗人曰:箸某某去。 箸者,署轉入聲。 《爾雅》:朕,我也。 今北方音轉如簪,俗作偺。 偺即朁字,本朕字耳。 自秦以來文字無敢稱朕者,而語言不能禁也。 〈朕本音在蒸部,《廣韵》入四十七寢,讀直稔切,則轉入侵部矣。 朁、簪亦在侵部也。〉《説文》:我,施身自謂也。 義從我聲,故我音轉如儀。 《韓詩》:如食儀饇。 傳:儀,我也。 今江南蘇、松之閒謂我爲儀。 我轉爲吾。 《説文》:吾,我,自稱也。 吾亦音牙。 《漢書地理志》允吾,應劭曰:音鉛牙。 〈我吾牙,則歌戈、魚模與麻相轉。〉又轉爲卬。 〈魚模、陽唐對轉。〉《爾雅》:卬,我也。 今徽州及江、浙閒言吾如牙,亦卬字也。 俗用俺字爲之。 卬變爲陽。 〈疑、喻旁紐相變。〉《爾雅》:陽,予也。 字亦作姎。 《説文》:姎,女人自稱我也。 今直隸、山東農婦皆自稱老姎們,聲在娘、牙之閒。 或書作娘,非也。 《爾雅》:余,我也。 明時北方人自稱洒家,洒即余也。 余從舍聲,古音如舒。 舍轉爲書野切,故余亦轉爲書野切。 〈余聲之字多轉入麻部。 《廣韵》:余,姓。 音視遮切。 斜、賒、荼、𡨀、塗亦皆入麻韵,魚、模生麻也。〉《大雅》:予豈不知而作。 箋云:而猶女也。 音轉爲乃,爲若。 《祭統》:若纂乃柤服。 注:若、乃,猶女也。 今蘇州謂女爲而,音如耐,〈耐從而聲,而古音耐。〉亦與今言乃近。 浙東謂女爲若,音如諾。 〈諾從若聲。〉音又轉爲戎。 《大雅》戎雖小子,纘戎柤考,以佐戎辟,箋皆訓戎爲女。 今江南、浙江濱海之地謂女爲戎,音如農。 〈古音日紐歸泥,今此三音猶本於古。〉《説文》:大,象人形。 故知古語稱人曰大。 今廬州鄙人謂都邑人曰奤子。 奤音如夳,即大之俗字也。 華,中國也。 《傳》曰:夷不亂華。 古人以國稱其種族,今直隸、淮南皆謂山東人爲侉子,侉即華之聲借,若華亦作荂矣。 蓋淮南古有徐戎、句吳,直隸亦襍山戎;南北相望,惟山東純爲諸夏,故獨被以華名。 其語流傳至今,因謂山東音侉聲侉气。 然國族命名本象其聲,夏、楚、吳、揚是也。 《晉陽秋》曰:吳人謂中州人爲傖人,俗又謂江、淮閒襍楚爲傖人。 〈《一切經音義》引。〉尋《方言》壯、將皆訓大,將、倉聲通,〈如鸞聲將將、鳥獸蹌蹌是。〉傖人猶言壯夫耳。 昔陸機謂左思爲傖父,蓋謂其粗勇也。 今自鎮江而下至於海濱無賴相呼曰老傖。 《説文》:貉,北方豸種。 凡相輕賤則駡貉子。 晉時孫秀妻𦳋氏常呼秀曰貉子。 今江南運河而東相輕賤則呼貉子,貉音如馬,若《肆師》、《甸祝》以表貉爲表禡矣。 胡、倭、蠻,四裔之國也。 今謂行事無條理、語言無倫次曰胡。 浙江別謂之倭。 凡專擅自恣者通謂之蠻。 《説文》:孨,謹也。 相承以孱爲之。 《漢書張耳傳》:吾王,孱王也。 孟康曰:冀州人謂懦弱爲孱。 今謂下劣怯弱爲孱頭。 孨本旨兗切,今爲初鴈切。 《詩鄭風》箋:魗,惡也。 《正義》曰:魗、醜古今字。 音轉爲鯫。 《漢書張良傳》:鲰生説我。 服虔曰:鲰音士垢反。 鲰,小人也。 〈士垢多誤作七垢。 案:師古音才垢,徐鉉音士垢,《廣韵》云:淺鲰,小人,仕垢切。 説即本服,則服音士垢無疑。 以小爲鲰,漢人常語。 《釋名》:奏,鄒也,陿小之言也。 又云:盾約脅而鄒者曰陷虜。 鄒、鲰一也。 然言鲰生,亦有猥鄙之意。〉今謂才能下劣者爲鲰頭。 魗又同㥢。 《方言》:㥢,惡也。 郭璞音㥢爲遒。 今杭州謂冣下劣爲㥢,江南運河而東音轉如丠,直隸、山東音如朽,或轉如宿,湖南亦如宿,或直言鲰。 言丠者亦云婁丠,是曡韵連語也。 凡小者曰部婁,醜者曰痀僂,凡小及少皆曰區區。 杭州言區區音如摳,開封音如甌。 凡此,聲義皆相類也。 《説文》:豎,豎立也。 凡人初能立者謂之童豎,豎有短義。 故《方言》曰:襜褕,短者謂之裋褕。 豎猶裋也。 在鳥,短羽則爲𰀫𰀫。 音轉《韓非説林下》曰: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 翢翢即𰀫𰀫。 在人則曰侏儒,亦曰焦僥、周饒。 〈《海外南經》:周饒國,其爲人短小。〉緯書言冠短周。 周、朱聲通。 〈如裯音侏大,可證。〉鐃歌有《朱鷺》,鷺無朱者,朱借爲翢。 鷺本短尾,近韓非所謂翢翢矣。 短人淺小,童子𫎇昏,故駡人昏愚謂之豎儒。 《漢書張良傳》曰:豎儒,幾敗乃公事! 豎儒即侏儒也。 豎從豆聲,或轉如斗。 今淮西謂僮僕爲斗子,直隸、山東謂農夫無知者爲莊家老斗,即豎字也。 《漢書息夫躬傳》:僕遬不足數。 注:僕遬,凡短之貌也。 僕音通附。 〈《詩既醉》:景命有僕。 傳:附也。 《考工記》:欲其樸屬。 注:猶附箸也。〉附婁,《説文》訓小土山。 井谷射鮒,虞翻訓小鮮。 《方言》:東陽之閒謂短爲㾈。 是菐聲、付聲字皆有短小義。 《漢書黥布傳》曰:腐儒! 爲天下安用腐儒哉! 腐即短小,儒亦本與侏儒同義。 古人凡言短小,義兼愚陋。 〈高祖駡人,一曰鲰生,二曰豎儒,三曰腐儒,皆同意。〉師古望文生訓,乃云腐者爛敗,失其旨矣。 自稱曰僕,本是臣僕,亦兼短義。 〈猶豎子爲短人,亦爲童僕。〉《爾雅》:卜,予也。 卜即僕字。 〈《檀弓》:卜人師扶右。 注讀卜爲僕,是卜、僕通也。 《爾雅》賚、畀、卜三字,賚即是台,如邰作斄,台者,我也;畀借爲鼻,鼻、自同文,畀即自字;皆與訓予之義相合。 世見毛傳訓卜爲予,爲付予之義,因謂《雅》訓予爲付予而非自稱之予。 然鼻訓引气自畀;舒字從予從舍,予爲推予,舍即是余;則古人自稱之言多與付予同義。〉王侯自稱不穀,不穀即僕之合音。 〈《淮南人閒訓》注:不穀,不祿也。 此爲望文生訓。 古人死言不祿,不應以此自稱。〉謙以自稱,亦表短淺之義。 唐人自稱阿婆,婆即僕之轉音也。 今廣信謂愚人爲僕子,亦猶言腐儒也。 《方言》:庸謂之倯,轉語也。 郭璞音相容反。 一曰保倯,一曰嬾倯。 今傭保、慵嬾皆此庸字。 廣信自謙稱倯郎子,猶稱僕稱賤子也。 此保倯義。 通語謂操作惰弛爲倯懈,凡物寬弛亦曰倯,以鬆爲之。 此嬾倯義。 《史記貨殖列傳》曰:呰窳偷生。 今浙西海濱之人謂物楛窳亦曰呰,音子詭切,猶觜從此聲,今亦讀子詭切矣。 又,《説文》:倠,仳倠,醜面。 仳芳比切,倠許惟切。 今黃州謂醜劣爲倠,讀上聲;或謂之仳。 凡此,聲義皆相類也。 《説文》:伿,隋也。 〈隋即惰。〉以豉切。 《內經》有食亦病,亦即伿字。 今浙西謂劣材從事爲伿,讀如蟹。 〈支、佳本一部。〉又,《説文》:徯,待也。 𧨍,待也。 《廣韵》竝胡禮切。 郭璞《爾雅注》曰:河北人以待爲徯。 今人有所觀望畱待則謂之徯,轉讀爲胡懈切,或魚懈切。 俗作捱。 〈猶奚聲之鞵字亦作鞋而入佳韵也。〉徯、𧨍本一字,亦含伿惰之義。 《方言》:凡駡庸賤,或謂之辟。 辟,商人醜稱也。 今川東謂醜而庸賤者爲辟。 《説文》:愚,戆也。 從心,從禺。 禺,㺅屬,獸之愚者。 今吳、楚、閩、廣皆謂愚爲禺,俗誤書牛。 〈案《唐韵》,禺音牛具切。 然偶、耦、蕅等字皆從禺聲,則禺古音如偶。 郭璞《山海經注》曰:禺,今江南山中多有。 説者不了,乃作牛字。 是禺音近牛,晉代已有此誤。 牛者,事也。 多力任事,應與能獸齊稱,無愚義也。〉或言憃如禺,〈憃音丑江切,今以形近惷字,遂誤作蠢。 義絕相遠,當正。〉亦讀如牛,誤爲戴角之牛久矣。 《廣雅》:銖,鈍也。 字亦作朱。 《莊子庚桑楚》:人謂我朱愚。 今四川謂愚爲朱,誤謂是豬。 《賈子道術》篇:反慧爲童。 《春秋》晉胥童字昧。 《廣雅》:僮,癡也。 蘄州謂騃不解事爲童,音如董,猶言懵懂矣。 又,《方言》:董,錮也。 陝西、河南謂以圅胡語使人不解爲錮董住。 《説文》:𪒠,忘而息也。 於檻切。 字變作憨。 平陽謂癡爲憨,音胡檻切。 《方言》:杜,歰也。 《廣雅》杜、遴皆訓歰。 今通謂人行止遴難言語蹇歰爲杜,音如土,若桑杜爲桑土矣。 《説文》:遴,行難也。 經典相承作吝。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厚德掩息,遴柬布章。 晉灼曰:許慎云:遴,難行也。 柬,古𥳑字,少也。 難行封,則得繼絕者少。 案:遴、柬曡韵,猶連蹇耳。 今江南、浙西多謂遴爲遴柬,遴轉如練。 《説文》:㥯,謹也。 於靳切。 蘇州謂謹爲㥯,音如殷。 惲,重厚也。 於粉切。 通語謂重曰惲重,通以㥯字爲之。 又,《説文》:殟,暴無知也。 〈《一切經音義》引。〉徐鉉音烏沒切。 今通謂暴厥無知爲殟死,音如暈。 〈殟聲本在文魂部。〉《聲類》:烏殟,欲死也。 〈《一切經音義》引。〉今人猶云烏頭暈矣。 然《廣雅》殟、殙皆訓極,殙有瞀義,〈《説文》。〉則殟亦有瞀義。 淮南、吳、越謂人性句瞀者爲殟孫,讀如溫。 此曡韵連語也。 《説文》:顓,頭顓顓謹貌。 頊,頭頊頊謹貌。 今浙西嘉興謂人迂謹曰顓頊頊。 《左傳》渾敦,杜解謂不開通之貌。 《莊子應帝王》篇,中央之帝爲渾沌,無有七竅,亦此義也。 今音轉謂人不開通者爲昏蜑。 《方言》:矝謂之杖。 尋古音矝如鰥,故老而無妻者或書作矝,或書作鰥。 今人謂杖爲棍,即矝字之變矣。 又謂凶人爲光棍。 尋《説文》:檮拙,〈亦作杌。〉斷木也。 古謂凶人曰檮拙,今謂凶人曰光棍,其義同也。 《左傳》檮杌,杜解以爲即鯀。 古人即名表德,堯、舜、桀、紂皆是。 然則鯀之言棍,即古矝字矣。 《楚辭》云:鯀婞直以亡身。 婞直亦與矝同義。 矝爲直立之物,故古人謂直爲矝。 《論語》:古之矝也廉,今之矝也忿戾。 又云:君子矝而不爭。 廉直爲矝,所謂婞也;忿戾爲矝,所謂檮拙、光棍也。 古今語正自不異。 又,今人亦謂無室家者爲光棍,則正無妻爲矝之義,訓詁聲音皆同。 〈《説文》鯀、鰥二文相接,竝訓魚,疑本重文。〉或言光蜑,亦矝之切音也。 《左傳》云:不可敎訓,不知話言。 告之則頑,舍之則嚚。 是嚚亦爲不知話言之稱,非徒不道忠信之言而已。 今長沙謂甚不解爲嚚不解,嚚音如伶。 又,《方言》云:凡相問而不知荅曰誺。 誺、伶一聲之轉。 來聲之猌讀若銀,慭讀魚覲切,皆與嚚聲同,足知嚚、誺本一語矣。 《方言》:黨,知也。 今謂了解爲黨,音如董。 俗作懂,非也。 《廣韵》懂訓心亂,今猶有懵懂之語,其義絕異。 《説文》:諝,知也。 張揖《上廣雅表》曰:令得用諝。 今人謂了知爲清楚,即諝字也。 《説文》:𤕟,通也。 從爻。 今人謂疏通有條爲清楚,即𤕟字也。 魚、陽對轉,《夏小正》傳:爽也者,猶疏也。 今人言清楚亦曰清爽。 《方言》:慧,晉謂之㦟。 郭璞音悝。 今謂小兒慧了曰㦟,音轉如乖,或如灰。 《方言》:衇,慧也。 郭璞曰:今名黠鬼衇。 《説文》:諞,便巧言也。 今通謂善欺者爲諞子,亦曰衇諞。 衇讀如𧠨;〈同從𠂢聲。〉諞本音部田切,今音普麪切。 《説文》:諼,詐也。 況袁切。 今保定、真定、河閒、天津皆謂大言無實爲諼,讀去聲。 陶誕,詐也。 《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 《彊國篇》:陶誕比周。 今人謂欺詐爲陶誕,陶讀如掉。 《方言》:陂、傜,衺也。 《廣雅》:佊,邪也。 《孟子公孫丑》篇詖辭,趙云:險詖之言。 又,《周易》鄭注訓陂爲傾,陂古文同頗。 是陂、頗、佊、詖本一語也。 今人呼邪人爲佊子,俗誤書痞。 又謂欺詐爲掉皮,即傜陂也。 傜、陶同字。 〈一曰:《説文》:娝,不肖也。 匹才切。 痞子即娝子。 亦通。〉《説文》:俄,行頃也。 《廣雅》:俄,衺也。 今自揚州至浙東西皆謂無賴訶人受錢者爲俄王。 《公羊》桓六年傳:化我也。 《解詁》曰: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哀六年傳云:願諸大夫之化我也。 此化直訓行過。 凡行過無禮者,非爲暴客,則多需求;故今人謂過人气貸爲募化,踵門气食者爲叫化子。 《説文》:詿,誤也。 誤,謬也。 詿誤爲漢人常語。 今人謂失官爲詿誤,蓋謂己本無罪,被人所詿誤耳。 此非本義。 武昌、長沙謂錯誤爲詿,音如拐。 此乃本義。 又,通語謂以言迷誤人者爲詿子,音亦如拐。 此亦本義。 至略賣人者稱爲拐帶,此別一字。 金人有拐子馬,謂相連帶者也。 此於字義無取。 若因其迷誤小兒,則仍是詿字。 凡𠁥、乖、觟、觤、詭等,本義雖殊,用之一也。 《説文》:讕,抵讕也。 今謂自食前言、自隱前事爲抵讕。 本洛干切,今轉如賴。 《方言》:楚、鄭謂獪曰蔿。 郭璞音指撝。 案:蔿、蘤《廣韵》皆韋委切,古蓋一字。 《古今字詁》曰:蘤,古花字。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方言》郭注亦讀訓化之蔿爲花。 今人謂人狡獪弄術曰起花頭,乾沒人財僞作計簿曰開花賬,即《方言》之蔿字也。 其謂幻戲曰把戲,或曰花把戲,把即葩字,〈《一切經音義》引《聲類》云:秦人謂花爲葩。〉花即蔿字。 一曰:《説文》援讀若撝,元、歌音轉,故知蝯、爲同文,蔿、諼同字。 《方言》:蔿、譌、譁、涅,化也。 凡變詐者多轉化,是則蔿、譌、譁、涅皆可引伸得義。 今人謂造作譌言爲涅造,俗以捏爲之。 《説文》:謾,欺也。 今人謂欺隱爲謾,俗以瞞爲之。 古或作滿。 《漢書谷永傳》曰:滿讕誣天。 《説文》:譸,詶也。 《周書》曰:無或譸張爲幻。 侜,有廱蔽也。 《陳風》:誰侜予美? 傳曰:侜張,誑也。 譸、侜聲義同。 今人謂妄語爲侜誑,或曰胡侜,俗作謅。 《説文》:𠑹,廱蔽也。 從人,象左右皆蔽形。 讀若瞽。 今人言被廱蔽者曰謾在𠑹裏,猶言在術中、墮其調中耳。 或云鞔在鼓裏,此即《釋名》以聲爲訓之例也。 黃州謂以身蔽人、壅害其事爲𠑹住。 《説文》:訾,不思稱意也。 今人謂語不稱實爲胡訾,音如柴,皆從此聲也。 《説文》:詑,沇州謂欺曰詑。 託何切。 吳、揚之閒謂以虛語欺人曰跳駝子,其虛巧甚者謂之飛駝,皆詑字也。 焦循説。 〈焦循説見其所箸《易餘籥錄》。〉漢中曰衝駝子。 《説文》:吳,大言也。 何承天音胡化反。 蘄州謂大言曰吳,音變作具化反。 亦謂以大言震人爲誧。 《説文》:誧,大言也。 讀若逋。 今讀若鋪。 《説文》:䛬,往來言也。 一曰:小兒未能正言也。 或作䛌。 大牢切。 往來傳言多致謬誤,小兒語尤妄。 蘄州謂妄語爲䛌,讀如皰,從包聲也。 《廣雅》:丠,空也。 《漢書楚元王傳》有丠㛮,《息夫躬傳》有丠亭,謂空㛮、空亭也。 今淮南謂空言無實爲丠里。 尋《莊子則陽》篇:何謂丠里之言? 丠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爲風俗也。 彼謂大言,此謂空言,義相引伸也。 又,《荀子大略》曰: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閒。 《漢書儒林傳》曰:疑者,丠蓋不言。 區蓋即丠蓋,皆空闕義。 凡事空莫不可定者,湖北謂之區盇夳。 盇夳合音爲蓋。 《爾雅》:爽,差也。 《方言》:爽,過也。 郭璞《爾雅注》曰:謂用心差錯。 湖北謂謀而不中爲爽,讀如㼽。 〈初兩切。〉《書》曰:惟事其爽侮。 《史記司馬相如傳》:子虛過詫烏有先生。 《文選》作奼。 張揖曰:奼,誇也。 丑亞切。 古乇聲皆讀丁故切,聲略近杜。 〈《説文》:亳,京兆杜陵亭也。 是亳本讀杜,杜陵字乃借杜爲亳耳。 其讀薄者別是一語。〉杜以魚模、陽唐對轉爲唐。 〈《秦本紀》:亳王奔戎,遂滅蕩社。 徐廣曰:蕩一作湯,社一作杜。 案:蕩杜爲雙聲,《左傳》唐杜亦然,皆以一字引爲兩音耳。〉《説文》:唐,大言也。 轉訓爲空。 〈《管子地員》:黃唐無宜也。 《莊子田子方》篇:是求馬于唐肆也。 唐皆訓空。〉詫訓爲誇,亦虛義。 〈《呂氏春秋本生》篇注:夸,虛也。 夸、誇相通。〉今人謂虛造爲杜造,或曰杜撰,杜即唐字,亦詫字也。 《小雅》:垂帶而厲。 傳云:厲,帶之垂者。 今語謂人坐時陂陀垂下曰賴下去。 賴即厲字,古厲、賴相通。 〈《左傳春秋經》滅賴,《公羊經》作滅厲;《論語》則以爲厲己也,鄭讀厲爲賴,是其證。〉字亦作攋。 《大玄》:大攋之階。 《方言》:攋、隓,壞也。 曹憲音賴。 攋、隓同義,攋下去猶墮下去也。 垂下必有所止,故厲亦訓止。 字通作戾。 《爾雅》:戾,止也。 《詩》傳:戾,定也。 《晉語》:戾久將底。 今亦作賴,凡據地不起曰賴地,又小兒倦欲休學謂之賴學,賴亦嬾也。 負債不償亦曰賴,賴者,攋字。 《公羊》隱六年傳:輸平,猶墮成也。 渝、墮、攋皆同義。 或言抵賴、又曰抵讕矣。 《曲禮》:爲其拜而蓌拜。 盧植本作蹲。 然則蓌者蹲也。 《釋文》:蓌音子臥反,又側嫁反。 今人謂踞地不起曰賴蓌,因以有所要求亦曰賴蓌,皆音側嫁反。 鄭君説《禮》,已以蓌爲詐矣。 今凡踞地要求亦皆書作賴詐也。 《方言》:賴,取也。 《莊子讓王》云:其於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賴。 《方言》又曰:予、賴,讎也。 則取予皆得賴名。 郭璞曰:賴亦惡名。 〈厲、剌皆通。〉今人謂以惡索取爲賴。 《説文》:剌,戾也。 𣥠,足剌𣥠也。 讀若撥。 江寧謂人性很戾者爲剌子。 通言曰𣥠剌貨,讀如潑。 〈普活切。〉《論語》:子溫而厲,聽其言也厲。 鄭曰:厲,嚴正也。 《左傳》:與其素厲。 杜解:厲,猛也。 厲古音同賴同剌,今人謂從事剛嚴猛烈者爲辣手,辣之言厲也。 《周書呂刑》:奪攘矯虔。 鄭注:矯虔,謂撓𢺕。 《漢書武帝紀》:撟虔吏因乘埶以侵蒸庶。 韋昭曰:凡稱詐爲撟,强取爲虔。 今人謂老嫗善强取及撓𢺕人者爲虔婆。 〈婆字之義見後。〉虔亦黯也。 《方言》:儇、虔,謾也。 郭璞曰:謂慧黠也。 《書》言奪攘,《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鄭及周氏皆云有因而盜曰攘。 今人謂盜劫爲搶,搶攘古連語,知搶即攘也。 《説文》:屰而奪取曰篡。 《爾雅》:篡,取也。 字亦借䉵爲之。 《方言》:凡取物而逆謂之䉵。 郭璞音饌。 今杭州謂俛拾爲篡,音正如饌。 〈虛校《方言》謂篡當音初患反,幷謂今杭人音近撮。 然今杭人正作饌音,不作撮音也。〉又,今通語謂爲人任用錢物而陰有所侵盜者爲篡錢,音亦如饌,俗借用趲,此正逆奪之義。 〈浙音或如櫬,即初患切之轉音也。〉至汎稱得利爲篡錢者,則《爾雅》篡直訓取之義,《法言》所謂弋人何篡,無關於逆奪也。 《方言》:略,强取也。 撈,取也。 撈通作勞。 《齊語》犧牲不略,《管子小匡》作不勞,勞、略一聲之轉。 今人謂摭取爲撈。 其乾沒者,淮南謂之撈,吳、越謂之略,略音如洛。 所乾沒者曰略頭,聲亦如洛。 廣州索取亦曰略,聲亦如洛。 《説文》:討,治也。 誅,討也。 今人謂索取曰討,猶言誅求矣。 《秦子》曰:有母病瘥,思食新麥。 家無,乃盜鄰孰麥而進之。 孔文舉聞之,特賞曰:無有來討,勿復盜也。 〈《蓺文類聚》八十五引。〉明漢末已有是語。 《説文》:赣,賜也。 《淮南要略訓》:一朝用三千鐘赣。 古音贛如紺,入聲如給。 今以物與人曰給,四川猶曰赣,音古禁切。 《説文》:辥,辠也。 私列切。 今人謂罪惡爲罪辥,音如孼。 《説文》:佳,善也。 岳州謂水清淑爲水佳,音如乖。 佳從圭聲,音本如乖也。 山東、直隸及淮南北凡與女子相憐愛者則呼曰小乖乖,乖亦佳之假借。 《楚辭》云:與佳期兮夕張。 佳人稱佳,若《詩》言予美矣。 〈此湖南某氏説。 余向以乖爲《方言》之嘳,今改正。〉《説文》:僄,輕也。 匹妙切。 今謂人性情輕暴爲僄,姿容輕妙亦爲僄,音如標。 《説文》:暴,晞也。 引伸爲箸明。 今謂人物性顯明者爲暴亮,音如僄。 〈暴古文作𣋴,故有僄音。〉《説文》:姝,好也。 昌朱切。 松江、嘉興謂女子美好爲姝。 《方言》:釥,好也。 郭璞音錯妙反。 今人謂好曰釥,俗作俏。 釥之言峭也。 又,《説文》:㕊,石閒見也。 《字林》:峬峭,好形也。 〈《廣韵》引。〉今南人言波峭,北人言峭皮。 《方言》:𠐋、泡竝訓盛,《廣韵》二皆匹交切。 浙江謂盛飾刻畫爲花泡。 花即華之今字。 《説文》:婧,有才也。 倩,人字。 東齊壻謂之倩。 案:人字爲倩,倩爲美稱;猶甫爲人字,亦男子美稱也。 王念孫曰:壻、倩皆有才知之稱。 壻之言胥也。 鄭注《周官》云:胥,有才知之稱也。 倩之言婧也。 〈此王説。〉今湖北謂有才知爲倩。 《周書謚法解》:博聞多能曰憲。 《説文》:憲,敏也。 《學記》曰:發慮憲。 《秋官朝士》慮刑貶。 故書慮作憲。 是憲爲思慮之敏。 憲從害省聲,冣初古音如害。 〈元寒、祭泰通轉冣近。〉今人謂病勮曰利害,以古人敗言成敗、失言得失、急言緩急例之可也。 至於齊給便利,慮事輒中,亦美之曰利害,義不相應;害乃借爲憲字。 讀憲如害,合於本音。 利憲猶敏利也。 《爾雅》:般,樂也。 亦作盤。 《書》云:盤于游田。 重言曰盤桓。 《易》曰:雖磐桓,志行正也。 其實般、桓本一語,般與桓古音相近。 如譯佛書者涅槃或作泥洹,是其例也。 今人謂游戲爲頑,本即桓字,實即般字也。 〈頑本音五還切,桓則音胡官切,音紐不同。 然今人讀疑母字多近喻母。〉又,《爾雅》:婆娑,舞也。 婆字《説文》本作媻。 《文選神女賦》注:婆娑,猶媻姗也。 今人亦謂游戲爲頑耍,耍即姗之譌俗;〈姗字作�,遂譌作耍。〉本當作媻姍,亦即婆娑。 又謂小兒游戲無度爲頑皮,皮亦即婆之聲轉。 《説文》:傞,醉舞貌。 《詩》曰:屢舞傞傞。 素何切。 案:今人謂清狂縱動爲傻,此字已見《廣韵》而訓有異。 禡部所化切下云:傻,傻偢,不仁。 尋傻字無以下筆,《廣韵》傻、誜同紐,則傻實從夋聲,本即俊字,誤變作傻耳。 然俊訓材千人,何因轉爲不仁,復爲清狂縱動? 明今義乃借爲傞。 醉舞與清狂縱動義相引伸,歌、戈轉生麻部,故素何切轉爲所化切矣。 〈夋聲之字,梭入戈韵,䈗、葰入果韵,尤可證。〉《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 李頤曰:誒詒,失魂魄也。 誒一音哀。 詒音臺。 誒亦爲騃。 《廣雅》:騃,癡也。 《漢書息夫躬傳》:內實騃不曉政事。 《説文》有佁字,云:癡貌。 讀若騃。 詒亦爲儓。 《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儓。 郭璞曰:㑣儓,駑鈍貌。 儓音臺。 駑駘亦此字也。 今謂白癡爲誒詒,俗作呆獃。 《説文》:嫢,媞也。 居隨切。 媞,諦也。 承旨切。 今荆州謂女子言動審諦爲媞嫢。 嫢讀如居,雙聲相轉。 《説文》:踼,跌踼也。 徐鍇曰:過越不拘也。 今淮南謂人之有才者曰跳踼,或曰亭丈,即跌踼之轉音。 古語倜儻,亦此字也。 江南、浙江謂人𢘦闊曰倜儻,其囁嚅不能應對者曰不倜儻。 倜讀如出。 〈凡周聲字得轉爲出。 周聲字多訓爲短。 《論語摘衰聖》云:鳳有九苞,六曰冠短周。 《釋名》:𦩍,貂也;貂,短也。 又,周饒即侏儒,亦短義也。 出聲字亦多訓短。 《天官書》:白虹屈短。 《淮南》許注:屈,短也。 《説文》:崛,山短高也。 《方言》:襜褕,短者謂之䘪䘿。 《周髀算經》:往者詘。 注:日益短,故曰詘。 《左氏傅》云: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 余以爲嫚借爲曼。 《詩》傳:曼,長也。 黜借爲詘,爲屈,短也。 故曰幅利。 是周聲、出聲相通也。 朱、出亦通。 《説文》:絑,絳也。 絀,絳也。 此一音之轉。 朱、叕亦通。 《釋名》曰:棳儒猶侏儒。 《方言》鼄蝥,郭璞曰:江東呼蝃蝥。 是也。 今北方叕聲、出聲之字多呼近朱聲,蓋有由也。〉《方言》:魏,能也。 《周書謚法解》曰:克威捷行曰魏。 今謂不能曰不魏,聲小變如會,通以會字爲之。 然作會實無義。 凡言會心,或言領會,皆無能義。 《方言》:梱,就也。 今揚州稱人無成就者曰不梱,浙西謂無規格曰沒成梱。 《方言》:盬,且也。 《內則》注:姑猶且也。 今人謂苟且成事曰糊,即盬、姑等字也。 〈皆從古聲。〉《方言》:抵,會也。 凡心有所豫期,常言曰會當,今語曰抵莊,莊亦當也。 《周書謚法解》曰:勝敵志彊曰莊。 《爾雅》敵、彊皆訓當。 故抵莊者,會當也。 《説文》:念,常思也。 引伸爲凡思之稱。 《大雅》:殿屎,《説文》引作唸㕧。 〈唸音都見切。〉今衡州謂隨意爲隨唸,唸本從念聲也。 或作隨鈿,斯謬矣。 通語曰隨便。 《説文》:覦,欲也。 吳、越謂渴欲爲覦,音如矦,古韵俞本如矦也。 〈《廣韵》:䞀𧷡,貪財之貌。 䞀即覦之變耳。〉《方言》:惃、𢠜、頓愍,惛也。 江湘之閒或謂之氐惆。 郭璞曰:氐惆,猶懊憹也。 今江、浙、安徽皆謂小兒煩懣懊憹爲氐惆,舌音迆,齒聲如躋遭。 《説文》:馬,怒也,武也。 今荆州謂面含怒色爲馬起臉。 《説文》:㖃,厚怒聲。 呼后切。 後變作吼。 今通謂蓄怒爲㖃,或言㖃气,讀烏遘切。 或言發吼。 《説文》:愾,大息也。 詩曰:愾我寤歎。 鎎,怒戰也。 《春秋傳》曰:諸矦敵王所鎎。 愾、鎎竝許既切,本實同字,故愾亦訓怒。 今人謂怒爲气,實當作愾。 《説文》:豧,豕息也。 芳無切。 安慶、揚州皆謂發怒大息爲豧,讀如鋪。 《説文》:牟,牛鳴也。 從牛,象其聲气從口出。 古音牟如冒。 〈《釋名》: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髮追追然也。 《淮南時則訓》:毋或侵牟。 《漢書景帝紀》:侵牟萬民。 此牟乃借爲冒。 《左傳》云:冒於貨賄。 《賈子道術》篇云:厚人自薄謂之讓,反讓爲冒。 故曰侵冒。 説者誤以牟爲食苗之蛑。 又,《楚辭招魂》云:成䲷而牟。 注:倍勝爲牟。 此牟亦借爲𠔼。 《説文》:𠔼,重覆也。 重故引伸爲倍。〉今人謂發怒作气爲牟,音如冒;猶言㖃言豧矣。 或言冒火。 《説文》:冒,冡而前也。 牟爲本義;冒火者,以聲爲訓。 《説文》:戆,愚也。 陟絳切。 今江南運河而東至浙江皆謂婞直爲戆,讀如渠絳切,依贛聲作㗋音也。 或言莽戆,作直絳切。 《説文》:莽,犬善逐兔艸中也。 《爾雅》:恫,痛也。 瘝,病也。 《書》:恫瘝乃身。 鄭注:刑罰及己爲痛病。 引伸凡愛憐曰痛,亦謂之瘝。 瘝亦作矝。 《方言》:㥄、憮、矝、悼、憐,哀也。 今凡謂愛憐小兒者通言曰疼,江南運河而東曰肉痛,揚州、安慶曰瘝,讀如貫。 或説卝字,非也。 《方言》:無寫,憐也。 相見驩喜有得亡之意也。 今蘇州相見存問則曰無寫,與古言無恙、無它同意。 《説文》:謂,報也。 《齊策》:吾獨謂先王何乎? 注:猶柰何也。 案:凡言謂某何者多有難於酬對之意,是亦報也。 今人謝人勞苦則曰難謂你,猶言難報也。 《説文》:悼,懼也。 徒到切。 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音正作徒到切。 悼之言掉也。 《莊子山木》曰:振動悼慄。 《説文》:悑,惶也。 或作怖。 普故切。 今人謂惶懼曰怖,轉入禡韵,以憺怕字爲之。 唐義淨譯佛律已作怕懼。 此當正者。 《説文》:悸,心動也。 其季切。 今人謂惶恐曰悸。 以北音急讀去聲,遂誤書急字爲之。 《説文》:惶,恐也。 今人謂恐爲惶,讀如荒。 轉入爲赫。 《莊子外物》篇:憚赫千里。 《説文》:㜘,驕也。 嵇康《幽憤詩》:恃愛肆姐。 㜘,將預切;姐,兹也切。 魚、模轉麻,故㜘爲姐。 蘇州謂小兒恃愛而驕爲姐,齒音歸舌,爲丁也切。 《方言》:塞,安也。 今杭州謂小兒安寧爲利塞,讀如邊塞之塞。 《方言》: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曰聳。 今通謂他人勸使爲聳。 直隸或斂爲許踊切,謂受人勸使者爲聳人。 《方言》:鞅、侼,强也。 《廣雅》:詇,告也。 今謂人所不願而强請之爲詇求。 詇之言鞅也。 《方言》:茫,遽也。 吳、揚曰茫。 今通謂作事悤遽爲茫。 俗作忙。 《説文》:愒,息也。 去例切。 揚州謂惰慢廢事曰愒了不作。 俗作憩。 《説文》:荒,蕪也。 今山東謂事變壞曰荒,吳、揚謂事不可收拾曰荒,音並如黃。 《方言》:姡,嬒也。 今直隸、山東謂小兒狡詐曰姡嬒,音如發壞,或如發費。 四川謂小兒好游戲亦曰獪,音如費。 《説文》:訬,訬𢺕也。 一曰:訬獪。 讀若毚。 儳,儳互不齊也。 《周語》:戎狄冒沒輕儳。 韋解:儳,進退上下無列也。 案:輕狡譟𢺕謂之訬,亦謂之儳;𢺕與無列義相引伸。 儳之言毚也。 《小雅》:躍躍毚兔。 傳:毚兔,狡兔也。 〈儳、毚竝士咸切。〉訬之言㲋也。 《説文》:㲋似兔,青色而大。 〈㲋音丑略切,訬音楚交切,平入相轉。〉兔性狡獪,又進退輕剽無列,故儳、訬皆取其聲。 今通謂小兒輕狡譟𢺕爲訬,讀上聲。 浙西或別言㲋。 湖北謂之亂儳,依《曲禮》音義作蒼陷反。 然訬本應讀㲋,〈顧炎武、段玉裁皆有是説。〉而《説文》讀毚者,毚、㲋蓋一語二音;故凡枝格人言者,《曲禮》謂之儳言,今人謂之㲋觜,㲋即儳也。 《説文》:謦,欬也。 《莊子徐無鬼》篇:而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 《釋文》:謦,苦頂反,又音罄。 欬,苦愛反。 謦、欬本雙聲。 今通謂逆气爲欬,直隸、山東重言則曰謦,音苦定切。 江南、浙江或謂不歐而吐曰謦,此本哯字。 哯讀如謦,猶俔讀如磬矣。 《説文》:噫,飽食息也。 字亦作餩。 《廣雅》:餩,䭇也。 〈䭇即噎字。〉曹憲音烏克反。 今人謂飽食陷气曰餩,如曹憲音。 此與詯異。 凡飽食後旋气爲詯,陷气爲餩。 《説文》:詯,膽气滿,聲在人上。 荒內切。 今謂飽後气滿作聲曰朾詯,讀渠內切,猶自聲之洎、臮皆讀其冀切矣。 若《説文》云心中滿該,該即餩,非詯也。 《方言》:極,𠯏也。 《説文》:𠯏,言蹇難也。 居乙切。 通語謂言蹇難爲𠯏,淮南謂之極輔子。 輔者,《毛詩國風》傳曰好口輔,故今謂口爲輔,音如巴。 魚、模轉麻,若傅爲巴、父爲爸矣。 〈見㭰輔條。〉《説文》:噱,大笑也。 其虐切。 今人形狀笑聲曰噱噱。 《方言》:龕、喊,聲也。 今謂大聲呼唤爲喊。 喊本音減,今依《廣韵》作呼覽切。 《説文》:讓,相責讓。 今謂罵人曰讓,俗作嚷。 其謂喧亂爲嚷者本是𤕦字。 《説文》:𤕦,亂也。 讀若穰。 重言曰搶攘。 《説文》:𠣬,驚詞也。 思允切。 今人以大言虛赫人謂之𠣬。 斂入牙音讀如熏。 《説文》:訇,騃言聲。 籒文作𧥻。 虎横切。 案騃即佁字。 今人謂騃人獨語不休爲訇,凡呻吟亦曰訇,俗字作哼。 漢賦多以訇字形狀大聲,或書作輷。 訇乃借爲轟字。 《説文》:轟,羣車聲也。 《韵會》妄改騃字爲駭,段氏從之,繆矣。 《説文》:敦,詆也。 一曰:誰何也。 今人謂反言訶人爲敦,讀如鈍。 《方言》:相難,秦、晉言相憚。 今蘄州謂罵人曰憚,《方言》注所謂難而雄也。 《説文》:𥩭,語相訶歫也。 五葛切。 今蘄州謂以語歫止人言爲𥩭住,合口呼之。 《説文》:午,啎也。 啎,逆也。 午、啎本一字。 午聲有御,義爲禁御。 〈禦、篽皆從之。〉啎通作梧,則枝梧也。 蘄州謂以惡言歫止人言爲午,音如杵。 〈杵從午聲。〉或謂之䟫。 《説文》:䟫,歫也。 通語凡歫皆曰䟫,今字作撐。 《説文》:槍,歫也。 今通謂語言相歫爲槍。 倉聲字皆有逆義,如鶬爲逆毛之鳥。 今謂逆气而欬亦曰槍,讀去聲。 《説文》:聶,附耳私小語也。 蘄州謂附耳私語爲聶。 《説文》:咠,聶語也。 《詩》曰:咠咠幡幡。 七入切。 今人狀私小語曰咠咠錯錯。 《説文》:肁,始開也。 治矯切。 蘄州謂事尚冥昧始宣發之曰肁,音如操。 〈平去皆得。〉《方言》:謰謱,拏也。 蘄州謂支離牽引之言爲謱話,謂倚邪可詫之人爲謱人,音如鹿。 淮南、吳、越謂人言煩絮爲謱𢯱,或曰謱疏,讀如字,或如羅。 《荀子勸學篇》: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盧文弨曰:李善注《文賦》引《埤蒼》云:嘈㖕,聲貌。 㖕與囋及囐同才曷反。 今蘄州謂不問而告爲囋,杭州亦謂多言無節爲囋,通語謂多聲爲嘈囋,音竝作才曷反。 又,呂靜《韵集》曰:咀噠,語不正也。 〈《一切經音義》引。〉咀噠者,囋之長言。 今亦謂多言無節爲咀噠。 《公羊解詁》曰:貶猶損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𦥘君自損。 師古曰:𦥘,古貶字。 與揚名發譽對言,故有譏毁之義。 今湖北謂譏毁爲貶。 《説文》:傿,引爲賈也。 〈賈即今價字。〉於建切。 《後漢書崔駰傳》:崔烈入錢五百萬,得爲司徒。 及拜日,帝顧謂親倖者曰:悔不小傿,可至千萬。 今本傿作靳。 今吳、越謂研磨作價爲傿,音如靳。 〈元、寒轉諄、文、魂也。〉淮南謂研磨作價爲傿,音如奥。 〈此如奥字本在元、寒,轉爲今音。〉《説文》:該,軍中約也。 約成則分定,故今人謂分所應爲曰該,該猶當也。 《爾雅》:俾,使也。 今人音侈如派。 凡使命曰派,正當作俾。 又,《爾雅》:俾,職也。 今亦音侈如派。 謂分所應爲應有曰該派,正當作該俾也。 《説文》:𥄎,舉目使人也。 火劣切。 蘄州謂使人爲𥄎,音如越。 《説文》:曹,獄兩曹也。 從曰,治事者也。 兩曹,《尚書》作兩造,《史記》引作兩遭。 其從曰者,當謂兩家對質。 《説文》治字正作辭,云:辭,訟也。 從𤔔辛;𤔔辛,猶理辜也。 又云:辯,治也。 則訟者對辯、罪人陳辭皆得謂之治事,非必獄吏也。 曹之言詔也,造之言告也。 今人謂罪人自吐情實爲招,正當作曹。 詔、昭、曹本一語也,古但作昭。 《詩》言昭兹來許,《傳》言昭大神,昭告皇祖文王,昭並即今詔字。 古爲上下通稱;及秦,天子稱詔。 至今上告下曰詔,平人相示曰照會,罪囚具辭曰曹,同爲一語而以尊卑分別爲三矣。 《説文》:楚人謂卜問吉凶曰𠭥。 讀若贅。 今從舌頭音如對。 凡卜問吉凶視其䌛辭曰𠭥卦,音如對課。 故常語荅非所問則笑之曰對課。 一切占辭今皆謂之課者,支、佳轉歌,故呼卦如課也。 《説文》:倗,輔也。 步崩切。 此倗友正字。 亦爲倗黨。 朋聲今轉入東、江,故呼倗如幫。 〈幫,正作䋽。〉凡工商游民無不稱幫,又凡相輔助亦曰幫,本倗字也。 《説文》云:堋,喪葬下土也。 《禮》謂之封,《周官》謂之窆;則朋聲、封聲自古相通轉矣。 《爾雅》:木族生爲灌。 凡族類皆曰灌,字亦作權,作圈。 《管子七法》曰:故攻國救邑不恃權與之國。 《幼官》曰:慎號審章,則其攻不待權與。 《事語》曰:獨出獨入,莫之能禁止,不待權與。 《輕重甲》曰:數欺諸矦者無權與。 《幼官》曰:强國爲圈,弱國爲屬。 《立政》曰:圈屬羣徒不順於常者。 凡與國、朋黨皆稱權與,亦稱圈屬。 專言宗親亦謂之卷。 《春官大司樂》:舞雲門、大卷。 注: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 釋典言眷屬者,即是圈屬。 其義汎爲徒黨,則族類之大者也;今人言眷屬、家眷者獨施於宗親,則族類之細者也。 《方言》:臺,匹也。 《廣雅》:臺,輩也。 蘄州謂我輩曰我臺,爾輩曰你臺。 臺本借爲等字。 〈等古音如待,與臺俱在之咍部。〉《漢書張良傳》曰: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 《急就章》曰:襐飾刻畫無等雙。 是等亦訓匹訓輩。 今書之紙帛者曰爾等、我等,皆從《廣韵》作多肎切矣;惟別語言臺,今不違古。 匹、輩引伸,《方言》云:物力同者謂之臺。 又云:臺,支也。 今通謂同力舉物曰臺。 臺亦持也。 〈同從之聲。〉《淮南俶真訓》:臺𥳑以游大清。 注:臺猶持也。 《方言》:築娌,匹也。 娌,耦也。 此本非兄弟婦之專稱。 今長沙人在道以手招其朋輩,呼曰阿娌,讀如牙來。 蘇州謂我輩爲吾娌,謂彼輩曰娌築,築讀如篤。 《方言》:䫵、鑠、盱、揚、𥉋,雙也。 郭璞曰:此本論雙耦,因廣其訓,復言目耳。 尋《廣雅》膡〈即𥉋。〉訓二,《月令》注累、騰皆乘匹之名,《大雅》言對揚王休,《廣雅》對又訓揚,則𥉋、揚汎訓雙耦,信矣。 今語有䫵、𥉋。 《史通》言渠門,至今有你們、我們之語。 們者,謂其曹耦,乃䫵之聲轉矣。 〈䫵,郭音緜。〉正字當作芇。 《説文》:芇,相當也。 讀若宀。 〈宀亦音緜。〉相當,故爲雙耦也。 𥉋、騰即等即臺,之、蒸對轉,若幐、黱作帒、黛矣。 《廣雅》:㕢、侑、儷、諧,耦也。 㕢,曹憲音下邁反。 今人謂耦俱爲兩㕢,㕢開口呼。 〈凡去聲泰、怪、叏等韵,今人多開口呼之,與卦韵同,亦與禡韵相亂,此冣殽溷者。 如話本音下𢘦反,今音則與華嶽不殊。 餘皆準此。〉遂誤書作兩下。 《説文》:雔,雙鳥也。 讀若醻。 古多借醜爲之。 《爾雅》:醜,衆也。 轉訓爲類,經典或借疇字爲之,〈如醜變爲魗。〉後變作儔。 今人謂羣人曰一儔人,謂同類曰儔㚘,〈《説文》:㚘,竝行也。 讀若伴侶之伴。 案:伴侶爲借字,㚘旅爲正字。〉或曰儔火,音皆如濤。 朋輩謂之火計,此合語也。 元魏時軍人同食者稱火伴,漢時吏民被徵詣長安者令與計偕,故今合語爲火計。 《大雅》:帝作邦作對。 傳:對,配也。 《士昏禮》:設對醬。 總言相配爲對,別言相敵爲憝。 《方言》:諄、憎,所疾也。 《説文》:憝,怨也。 徒對切。 諄、憝同字。 今人謂相惡曰作對,所疾曰對頭,對亦憝也。 若耦爲仇,怨耦亦爲仇矣。 《爾雅》:蹶,嘉也。 居月、居衛二切。 郝懿行曰:東齊里俗見人有善誇美之曰蹶蹶,即作厥音。 佗方或如括括;江寧曰蹶蹶,依居衛切而作平聲,亦爲驚歎之詞。 或曰:此當作傀。 《説文》:傀,偉也。 《春官》:大傀異烖。 《釋文》引《字林》公回反,今江寧正作此音。 《漢書王莽傳》:莽欲以厭凶。 又曰:國有大災,則哭以厭之。 師古曰:厭,當也。 音一葉反。 《文選西京賦》:建章是經,用厭火祥。 善曰:厭,於冉切。 蓋二音通讀也。 今杭州人私作厭勝謂之厭祥,祥讀如羊,厭讀於冉切。 《説文》:謯,娽也。 側加切。 案:娽訓隨從,引伸有鈍遲義。 〈《説文》:逯,行謹逯逯也。 《漢書蕭何曹參傳》:當時錄錄未有奇節。 師古曰:錄錄猶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 錄、逯皆與娽同。〉謯亦此義。 今廣信謂愚爲謯,蘇州亦爾。 《説文》:嬈,苛也。 奴鳥切。 《淮南俶真訓》:傷死者其鬼嬈。 注:善行病祟人。 苛亦病也。 《呂覽審時》篇:身無苛狹。 注:苛,病。 〈苛,《説文》訓尤勮也。 見《一切經音義》引。 則苛、疴聲義通,故爲病也。〉今蘄州謂以藥毒人使病爲嬈人。 《荀子非相篇》:仲尼之狀,面如𫎇倛。 楊倞曰:其首𫎇茸然。 𫎇茸《説文》作髶,云:亂髮也。 《東京賦》曰:髶髦被繡。 髶亦作鬆。 《廣韵》:髼鬆,髪亂貌。 私宗切。 在獸爲𫎇頌。 《爾雅》:𫎇頌,猱狀。 今廣信謂貌醜爲鬆,猶言𫎇倛矣。 《説文》:奡,嫚也。 從𦣻從夰。 讀若傲。 〈𦣻即首字。〉今淮南、吳、越謂仰首曰奡起頭。 《説文》:頫,低頭也。 俛,頫或從人免。 案:今音俛皆方矩切。 《表記》:俛焉日有孳孳。 《釋文》:俛音勉。 是俛本從免聲,其作方矩切者自是俯字。 《古今字詁》曰:頫府,今俯俛也。 〈《匡謬正俗》引。〉此則古府今俯,古頫今俛,俯、俛本非一字。 俯依《説文》正作㾈,云:俛病也。 世人皆誤以俯音俛,〈據《文選上林賦》注,則《聲類》已以頫爲古文俯字。〉尚賴《表記》釋文存其本音。 今吳、越謂低頭曰俛倒頭,俛音如悶,正是古音。 〈此猶免之音問,元、諄相轉。〉《説文》:顉,低頭也。 《春秋傳》曰:迎于門,顉之而已。 趛,低頭疾行也。 《唐韵》顉,乎感切;趛,牛錦切。 古金聲在侵部,顉、趛竝牛錦切。 今吳、越謂低頭曰顉倒頭,淮南曰顉住,音渠錦切。 〈疑紐轉入羣纽也。〉顉又通欽。 〈《漢書楊雄傳》顉頤,《後漢書周燮傳》作欽頤,是其證。〉故成都、蘇州亦謂顉倒頭曰欽倒頭。 《爾雅》欽訓敬,盡人所知,不知本從低頭引伸也。 《毛詩國風》傳:齊,敬也。 《祭義》:齊齊乎其敬也。 字通作濟。 《小雅》傳:濟濟,言有容也。 《大雅》傳:濟濟,多威儀也。 今廣信謂婦人斂手爲禮曰作齊,讀如齏。 《方言》:凡相竊視謂之䁓,或謂之䀡,或謂之占。 今音轉如張。 《爾雅》:胥,相也。 《詩大雅》曰:聿來胥宇。 今四川謂竊視曰胥,音轉如梭,俗作睃。 漢中亦如之。 《説文》:督,察也。 《漢書王襃傳》曰:離婁督繩。 在目爲督,在言爲譙。 《史記萬石張叔傳》:不譙訶。 《索隱》謂即誰何。 〈此非字形之誤。 誰字音轉爲𠷎,爲孰,皆與譙同在幽部,亦猶氐惆、袛裯,脂、幽二部相合爲音。〉譙亦爲望。 《漢書陳勝傳》:戰譙門中。 《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 師古皆曰:樵,謂爲高樓以望者。 督、譙聲轉義近。 督從叔聲,在幽部;椒字亦從叔聲,音即與譙相近。 又,《漢書高帝紀》:聞將軍有意督過之。 督即譙讓之譙。 }}順天謂視曰譙,不分近察遠望,俗字作瞧。 又謂旁睞微察曰督,音如秋,俗字作瞅;若𪀖亦作鶖,夫椒亦作夫湫矣。 秋、譙聲亦近,若𩏷亦作揫也。 《説文》:隶,及也。 從又,從尾省。 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 案:從後持尾,謂追及禽獲之。 漢時言捕曰逮。 《漢書王莽傳》:逮治黨與。 正此隶字。 今謂捕得爲隶住,字從聲變作帶。 又,《史記秦始皇本紀》:以罪過連逮。 今凡相連及皆曰逮,攜人同行亦曰逮,並變作帶。 《説文》:𨔣,𨔣互,令不得行也。 古牙切。 今謂强止人行曰𨔣住,音去駕切。 又,凡關津置木水中以禦舟行,古曰水衡,今謂之迦,讀苦野切。 俗字作卡,無以下筆。 𨔣轉爲抲。 〈歌、麻本一部。 𨔣之與抲猶茄之與荷。〉《説文》引《周書》曰:盡執抲。 今《書》作拘,義同字異。 抲借爲𨔣。 今江南、浙江皆謂執曰𨔣,音去駕切,即執抲之義也。 抲聲古與猗同,《毛詩國風》傳曰:角而束之曰猗,亦此義也。 𨔣又轉苛。 《説文序》曰:苛人受錢。 今人猶謂勒人出錢曰𨔣,音去牙切。 《説文》:侈,掩脅也。 尺氏切。 字亦作㢋。 《吳語》:將夾溝而㢋我。 韋解:傍擊曰㢋。 案:《説文》:掩,斂也。 則侈謂斂手持脅。 今人謂斂手持腰曰叉腰,叉爲通詞,侈爲別詞。 歌、戈生麻,侈亦可切尺遮。 《廣韵》九麻有哆、䐒等字,是其例也。 《説文》:抯,挹也。 側加切。 今謂手挹曰抯。 音轉亦謂之掫。 《廣雅》:掫,持也。 《説文》:丮,持也。 讀若𢧢。 豦,鬬相丮不解也。 豦、丮曡韵,分平入耳。 今人謂鬬棋相持不解爲朾丮,相承作劫,其誤久矣。 〈《鹽鐵論擊之》篇: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 《羣書治要》作相搏,據即豦字。〉《玉篇》:𩌊,呼角切,急束也。 今山西謂急束髮捽之爲𩌊頭髮,轉去聲音如秏。 《説文》:搦,按也。 《埤蒼》:捏、𭡠,搦治也。 《通俗文》:手捏曰撚。 〈皆《一切經音義》引。〉今撚與搦治竝曰捏。 按之曰𭡠,持之曰搦,引緜作線揉紙使緊曰撚。 又,《方言》:撚,續也。 《周書》曰:後動撚之。 孔晁訓從。 今揚州、安慶謂盜賊既去接踵相追爲撚。 撚俗作捻。 至河南言捻匪,則當作㚔。 《説文》曰:盜不止爲㚔。 讀若籋。 今以雙聲轉爲撚字,亦古之遺語也。 《説文》:𢫦,拊也。 普百切。 音轉爲𢃳。 𢃳,𢃳擊也。 博下切。 今人謂以手{{! |𢱧|⿰扌𣬉}]擊爲𢫦𢃳掌,𢃳讀如巴。 《漢書百官公卿表》挏馬,晉灼曰:挏音挺挏。 《顔氏家訓》云:謂撞檮挺挏之。 今杭州謂以物遥擊爲挺,音如釘。 福州謂自上擲下曰挏。 《説文》:撲,挨也。 挨,擊背也。 撲音蒲角切。 《廣雅》:擽,擊也。 曹憲音歷。 杭州謂拳擊爲擽撲。 《説文》:攷,敂也。 敂,擊也。 今人謂以笞箠訊囚爲攷打,俗作拷。 音轉爲𣪊爲㪙。 《説文》:𣪊,從上擊下也。 苦角切。 《廣雅》:㪙,椎也。 苦果反。 蘄州振物擊人曰㪙。 《説文》:投,擿也。 度矦切。 今爲丁矦切。 俗書作丢。 又,《説文》:盩,引擊也。 張流切。 古音無舌上,盩正作丁流切,故今語自遠引而擊之亦曰盩,俗亦作丢。 山東、遼東謂㮄掠捶擊曰盩,乃正作張流切,而稍變爲去聲。 《爾雅》:振,訊也。 《廣雅》振、投竝訓棄,則訊亦有投棄之義。 今人謂振物投之爲洒。 洒即訊字,若古洒埽作汛埽矣。 西聲本在真部,故得相通。 《方言》:拌,棄也。 今謂棄身爲拌命。 拌轉爲甹。 《説文》:三輔謂輕財者爲甹。 普丁切。 今語猶然。 《通俗文》:縱失曰蘭。 〈《一切經音義》引。〉今市井謂債不可復收者爲爛帳,爛即蘭矣。 凡人縱弛無檢亦曰蘭。 《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 注:應劭曰:闌,妄也。 蘭與闌同。 今人謂舒縱不節曰爛,爛亦蘭字也。 《方言》:佻,縣也。 丁小切。 王延壽《王孫賦》作了。 今通謂縣物曰佻,讀如弔。 《説文》:紡,網絲也。 妃兩切。 紡、縛古雙聲,故或以紡爲縛義。 《晉語》:獻子執董叔而紡於庭之槐。 叔向曰:求繫,既繫矣;求援,既援矣。 〈韋解:纺,縣也。 此即今人所謂佻者。〉亦或作方。 《孫子九地篇》:方馬貍輪。 曹公曰:方,縛馬也。 今人謂縛爲紡,讀重脣爲百兩切,亦古音也。 《説文》:約,纏束也。 江寧謂以艸索束物爲艸約,約讀如要。 古音約如要。 《釋名》:要,約也。 鄧廷楨説。 《地官大司徒》:屬其六引。 鄭司農曰:謂引喪車索也。 《襍記》:執引者三百人。 注:在塗曰引。 古字引訓爲陳,〈《爾雅》。〉引樂小鼓稱田。 〈《説文》:𣍃,擊小鼓引樂聲也。 《廣韵》引、𣍃皆羊晉切,《周頌》𣍃字作田。〉陳、田古本一聲,引音如之。 故揚州謂棺柩屬引發塗爲出田,田即引也。 或説爲奠,非也。 《説文》:嫠,引也。 從又,𠩺聲。 里之切。 今謂提引爲嫠,俗作捚。 或音轉如陵。 《説文》:揭,高舉也。 江南以手抱物爲揭。 《説文》:克,肩也。 江南、浙西謂以單肩任物爲克。 《小雅》:大侯既抗。 傳:抗,舉也。 戴物於上亦曰亢,字通作康。 《明堂位》崇坫康圭,是也。 淮南謂以肩任物曰抗,淮西謂戴物頭上舉之曰亢。 《説文》:勃,排也。 今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推排重物曰勃,若通語言般矣。 《説文》:般,辟也。 象舟之旋。 般、勃雙聲而義相近也。 《説文》:㔣,推也。 今四川、浙江皆謂推轉圓物爲㔣。 㔣之言靁也,古文靁從回。 《穀梁傳》:邾人戕繒子於繒,挩殺也。 范訓挩爲捶朾。 今揚州謂朾人爲靁捶,是重語耳。 《方言》:凡相推搏或曰攩。 今人猶謂支格曰攩。 又,《廣雅》:當,直也。 今人謂以帷幕遮蔽曰攩,亦兼取當直義。 〈《方言》攩字郭璞音晃,曹憲亦音《廣雅》攩字爲幌,《廣韵》訓幌爲帷幔,是知今所謂攩即彼時所名爲幌。 然攩本音多朗切,今音無誤。〉《説文》:𢾅,閉也。 讀若杜。 《書》言杜乃擭,《大雅》度之薨薨。 《韓詩》説:度,填也。 度即𢾅字。 《晉語》:狐突杜門不出。 賈侍中云:杜,塞也。 〈《一切經音義》引。〉塞門者,若《吳志》云:孫權恨張昭,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 是也。 今,浙江謂垜積木石以塞門曰𢾅門,音待陌切。 〈《釋文》度本音待洛反,今爲待陌;陌、鐸本一部。〉凡防堵、堵塞語通字當作杜,本字當作𢾅。 《説文》:閼,遮𢹬也。 從門,於聲。 古音當讀如烏,〈於即烏字。〉故隖從烏聲,訓爲小障。 《漢書召信臣傳》:起水門提閼。 閼即隖字,所謂小障矣。 今人謂以手掩口曰閼,以被掩身亦曰閼,皆讀如隖。 直隸亦謂掩口曰堵。 堵即杜字,本𢾅字也。 《説文》:竁,穿地也。 充芮切。 今人謂鉤歫穿之爲竁,俗作橇。 以《廣韵》橇字誤讀爲起嚻切。 〈《夏本紀》、《河渠書》説禹所乘四載,橇、橋各異。 橇亦作毳,如淳音茅蕝之蕝。 修《廣韵》者誤謂橇即是橋,遂以起囂之音切橇字,不審何以缪亂至是。〉今亦誤讀竁音如轎,所謂貤繆者也。 《説文》:掀,舉出也。 《春秋傳》曰:掀公出於淖。 虛言切。 今人謂發𫎇爲掀。 或讀作虛尹切,謂推爲掀。 一曰:《説文》:搑,推檮也。 當作搑字。 本而隴切,今誤虛尹。 《廣雅》:撦,開也。 《廣韵》:撦,裂開。 昌者切。 今人通謂裂物曰撦,俗字作扯。 《爾雅》:斯,離也。 《方言》:𤺊,散也。 《廣雅》:斯,分也。 《陳風》曰:斧以斯之。 此斫物使析也。 今則引裂曰斯,與撦同義。 《説文》:撝,裂也。 許歸切。 音轉爲華,若華、蘤相通也。 《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爲國君者華之。 注:華,中裂之,不四析也。 今謂以刀分物爲華開。 《説文》:婁,空也。 《論語》曰婁空。 字亦作屢。 《大雅》:削屢馮馮。 傳曰:削牆鍛屢之聲馮馮然。 蓋牆閒穿網,〈此制近人多有之。 古人户牖皆穿網。 《説文》:𦌬,牖中網也。 《招魂》云:網户朱綴。 王逸曰:綺文鏤也。 非獨在牆。〉有刻削彫鏤椎朾之功,是爲鍛屢。 樓亦取義於屢。 《釋名》:樓,謂牖户之閒有射孔樓樓然也。 今人謂以刀刳物中閒使空爲屢空,屢亦鏤也。 《説文》:捪,撫也。 撫,一曰:循也。 捪音武巾切。 今人謂循髮拭之爲捪,聲如泯。 《説文》:捼,兩手相切摩也。 奴禾切。 歌、寒對轉,《廣雅》:攤,按也。 曹憲音乃旦反。 今謂按摩曰捼,音奴禾切。 俗誤用挪,非也。 《説文》:𠜵,齘𠜵,刮也。 從㓞,夬聲。 今天津、河閒皆謂搔癢曰𠜵癢癢,音如𢘦。 《內則》:桃曰膽之。 《正義》:拭治去毛令色青滑如膽也。 今通謂拭治爲膽。 《説文》:摡,滌也。 《詩》曰:摡之釜鬵。 《廣韵》:摡,拭也。 則拭洗之曰摡。 又,《説文》:塈,仰涂也。 摡,古代切;塈,其冀切。 今人謂拭滌曰摡,涂之曰塈,音皆小變如揩。 《廣雅》:揩,磨也。 曹憲音看皆反,義亦相似,然非本字。 《廣雅》:汏,洒也。 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西多謂洒爲汏。 本徒蓋切,〈音如大。〉今徒卦切。 〈今人言大亦多作此音。〉《説文》:湔,一曰:手𤃬之。 子仙切。 浙西謂煩𤃬曰湔,淮南頮面亦曰湔臉。 《説文》:濯,𤃬也。 直隸謂𤃬衣爲濯衣,音如抽。 濯之爲抽,猶擢之爲抽矣。 〈《説文》擢、抽皆訓引,此一聲之轉。〉此洗滌之殊名也。 《通俗文》:淅米謂之洮汏。 〈《一切经音義》引。〉《淮南要略訓》:所以洮汏滌蕩至意。 高誘曰:挑汏,𤄒也。 凡淅米者所以𥳑擇之,故凡𥳑擇皆云洮汏。 今人謂𥳑擇曰挑,本是洮字;惟洮米作本字耳。 〈𥳑擇之挑,一云導字。 《顔氏家訓》云:導,擇也。 引光武詔豫養導擇爲説。 《百官公卿表》有導官,師古曰:主擇米。 導轉爲挑,幽、宵合音冣近也。〉《説文》瀝、漉皆訓浚,今人漉則曰瀝,音如詈。 《通俗文》:去汁曰潷。 〈《一切經音義》引。〉《廣韵》音鄙密切。 古字無潷,故醫經但作分泌。 今人皆謂去汁曰泌,引伸之謂甚清曰泌清,皆讀鄙密切。 《説文》:抈,折也。 魚厥切。 今人謂以手折物爲抈,開口呼之。 《説文》:擸,理持也。 今謂理須髪爲擸。 俗誤書掠,非也。 《釋名》:爪,紹也。 此明古音爪、紹相同。 今衣工謂袂端接袖爲爪袖,爪即紹也,今人又謂以錢沽物有餘而返其錢爲爪,或謂之繳。 尋《説文》:繳,生絲縷也。 之若切。 引伸爲繳繞。 《漢書司馬遷傳》:名家苛察繳繞。 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也。 纏繞則有返歸之義,故謂返錢爲繳。 之若切轉爲上聲,正當讀爪。 相承皆讀繳爲古了切,遂若與爪異語,其實一也。 《說文》指爪字本作㕚,云手足甲也。 今人謂尋𧠨爲爪,蓋取捾𱟰之意。 《方言》:受,盛也。 齒音轉舌,〈《廣韵》受訓姓者音都導切。〉今以手以裳承接者通謂之兜,兜即受也。 《説文》:𠏮,市也。 都隊切。 今人謂以銀易錢曰𠏮,通以兑字爲之。 《方言》:撟捎,選也。 凡取物之上謂之撟捎。 今江、浙皆謂物之上選者爲捎貨,音如峭。 《爾雅》:隱,占也。 《廣雅》:隱,度也。 今浙江謂以身及手比絜物之高下長短爲偃。 偃、隱古通。 《齊語》隱五刃,《管子小匡》作偃五兵,《古今人表》徐隱王即徐偃王。 《説文》:𢪇,扶也。 七良切。 今浙江謂小兒相扶曰𢪇,音如將。 《詩》言福履將之,無將大車,箋皆訓將爲扶,則古衹作將也。 直隸謂引導小兒行爲將,則將率之義也。 又,《廣雅》:將,養也。 《小雅》:不皇將父。 《莊子庚桑楚》:備物以將形。 今人猶謂持養曰將養。 作𢪇亦得。 《方言》:搪,張也。 郭璞曰:謂彀張也。 今謂彀張爲撐開,撐即搪矣。 《説文》:舀,抒臼也。 以沼切。 今謂以器抒水爲舀水。 《廣雅》:戽,抒也。 抒出亦曰抒。 〈《詩》釋文引《倉頡篇》。〉今謂傾水爲戽水。 曹、兗、沂之閒謂投棄爲戽。 又,《説文》:斜,抒也。 今浙江謂自壺口注酒抒之佗器曰斜酒,讀如賖。 〈斜、賖皆從余聲。〉又,《説文》:涒,食已而復吐之。 佗昆切。 《爾雅》孫炎注: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 今浙江謂傾水爲涒水,音正作佗昆切,此傾注之殊名也。 《説文》:㘝,下取物縮臧之。 讀若聶。 今治水田者下取川谷淤泥縮臧之以上壅田,謂之㘝泥。 轉上聲爲女檢切,字變作罱。 《廣雅》:扱,插也。 今人謂搢裳於帶爲扱。 本楚洽切;今北方音如帀,南方音如馺。 〈蘇合切。〉《説文》:𢻱,𢾭也。 經典相承作施。 古音𢻱、施皆如拕。 歌、寒音轉,今變作攤。 攤本訓按,音乃旦切,音義皆無所取。 《廣韵》二十五寒佗干切下已有攤字,訓爲開也,則其變轉已久。 尋討語根,實當作𢻱。 〈王叔和《脈經》曰: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今人猶言風攤,俗字作癱。 攤乃借爲弛字。 弛、施古通。〉《廣雅》:廢、措、寘、奠,置也。 凡置物曰廢,與措、寘、奠同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廢居,《貨殖列傳》曰廢箸。 古無輕脣,廢讀如拜。 今謂置物爲廢,其音由拜轉擺,俗遂用擺字爲之。 《廣韵》擺訓擺撥,未詳其義。 《後漢書馬融傳》云:擺牲班禽。 案:《春官大宗伯》疈辜,故書疈爲罷。 鄭司農云:罷辜,披磔牲以祭。 則擺牲之擺即是罷字,本訓披磔,無置義也。 《説文》:圮,毁也。 《虞書》曰:方命圮族。 䤏,圮或從手從非,配省聲。 今廬州謂物漸傾穨曰圮下去,讀如擺。 案:徐鉉音圮爲符鄙切,古無輕脣,則圮正當讀擺。 〈圮從配省聲,非從己聲,切以符鄙,亦未密合切符美者得之。〉或字兼從非聲,與排、裵、悲等字聲尤近。 又,廢、圮、敗音義皆近,廢訓屋頓,敗訓毁,圮亦訓毁。 凡物傾頓則摇動,今亦云擺,實即圮字。 《説文》:奐,取奐也。 《詩大雅》:伴奐爾游矣。 箋云:伴奐,自縱弛之意也。 今江、浙謂狗摇尾自縱弛曰奐尾,又凡用拂子、繩索之屬縱弛摇之亦曰奐。 又,奐、換聲義相近。 《説文》:換,易也。 古言掉尾,今言換尾;猶今謂易曰換,亦曰掉矣。 《説文》:冤,屈也。 從兔,在冖下不得走。 蘄州謂手在袖中屈不得舒爲冤。 《説文》:踦區,臧匿也。 或借彄、摳爲之。 《春秋》魯公子彄字子臧,是也。 引伸爲探臧。 《列子黃帝》篇:以瓦摳者巧,以黃金摳者惛。 殷敬順曰:摳,探也。 《荀子君道篇》:探籌投鉤者,所以爲公也。 《慎子》曰:投鉤分財,投策分馬,非鉤策爲均也。 又曰:分馬者用策,分田者用鉤。 〈《慎子》引見《羣書治要》。〉鉤亦摳也。 今言拈鬮,即此鉤字。 廣信謂隱度探索爲彄。 凡此,皆本區字也。 《方言》:揜,臧也。 引伸爲射覆。 《賈子匈奴》篇:或薄或揜。 〈薄即博。 孫詒讓説。〉《漢書貨殖傳》:掘𠣥搏掩。 師古曰:掩,意錢之屬也。 掩即揜字。 《纂文》:撲掩,俗謂之射數,或云射意也。 濟南謂以隱語相射爲調揜子。 本衣檢切,今苦敢切。 《漢書佞幸傳》:縣官㡿賣董氏財凡四十三萬萬。 《貨殖傳》:及衆㡿賣。 㡿者,度也。 〈《史記李將軍傳》索隱引許慎《淮南》注:㡿,度也。 㡿、度古同聲。〉今人謂㡿賣爲𢫦賣,音之轉,猶𩑒顱呼百顱矣。 《天官》注云:占賣國中之㡿幣。 占、度同義,《漢書》言自占、占租,是也。 《説文》:操,把持也。 《史記酷吏列傳》:操下如束溼薪。 沂州謂持止小兒妄動爲操,作上聲。 《説文》:東,動也。 動,作也。 自西安以至四川皆謂自作不靖曰東亂子,亦曰東禍。 佗處多言撞禍,撞從東聲也。 《墨經》:佴,自作也。 字從聲轉作茸。 《漢書司馬遷傳》:而僕又茸以蠶室。 《文選》正作佴。 廣信謂隨意自恣出入曰佴進佴出,即自作義。 音如茸。 〈佴、茸皆耳聲。〉《説文》:𢆉,㨖也。 如審切。 音變從韵作椹。 《史記荆軻傳》:右手椹其匈。 又爲戡。 《爾雅》:戡,殺也。 今稱殺曰戡,俗作砍,無以下筆。 音變從紐作刵。 〈仍吏切。 與𢆉雙聲。〉《廣雅》:刵,斷也。 字亦作珥。 《秋官司約》:則珥而辟臧。 注:珥讀曰刵,謂殺雞取血釁其户。 杭州謂殺曰刵。 恆言曰殺,殊語曰刵。 《説文》:刏,劃傷也。 一曰:斷也。 讀若㱯。 㱯音五來切。 《中山經》:刏一牝羊。 注:刏猶刲也。 《周禮》或言刏珥、幾珥、祈珥,皆一語也。 廣州謂殺曰刏。 恆言曰殺,殊語曰刏。 《爾雅》:鐂,殺也。 淮南謂殺曰澑刀子,澑之言鐂也。 凡今語以拳朾曰朾拳,以杖〈俗作仗。〉朾曰朾杖,故以刀殺曰鐂刀子,其詞例同矣。 《説文》:副,判也。 《周禮》曰:副辜。 〈今作疈,是籒文。〉芳逼切。 今蘄州謂宰殺犧牲曰伏,伏雞、伏豬是也。 伏即借爲疈字。 〈伏、疈今爲雙聲,古音又同在職德部。 《説文》畐讀若伏;《考工記》不伏其轅,故書伏作偪;是伏與畐聲字通之證。〉《封禪書》言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禦蠱菑。 是伏正因磔狗得名,伏即疈辜之疈明甚。 伏爲祭名,與膢、臘等。 膢、臘主於用肉,伏則主於磔狗;而漢以來皆釋爲伏閉伏臧,不知其即疈字。 服虔云:周時無伏,秦始作之。 亦不憶疈辜也。 《説文》:㱠,枯也。 古但作辜。 《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鄭司農曰:罷辜,披磔牲以祭,若今時磔狗祭以止風。 《秋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 注:謂磔之。 剖腹張之曰辜,𩮜肉置骨曰冎,〈《説文》。〉辜、冎雙聲相轉。 今時極刑剖腹支解復𩮜其肉,但謂之冎。 《説文》:夌,一曰:夌𢕌也。 亦作陵遲、陵夷。 古語陵遲爲漸下,陵遲者,猶言夷也。 〈《説文》:𢓡,行平易也。 古但作夷。〉今語陵遲爲剖腹支解,陵遲者,猶言夷也。 秦法有夷三族。 《漢書刑法志》曰:大辟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䲷其首,菹其骨肉於市。 夷本訓傷,訓殺,〈《易序卦》:夷者傷也。 《左傳》:芟夷薀崇之。 杜解:夷,殺也。〉亦訓爲尸;〈《周禮天官》:共夷槃冰。 注:夷之言尸也。〉陵遲爲夷,亦猶尸諸市也。 夷、尸、易、施古音同。 〈《爾雅》:夷,易也。 弛,易也。 顧、謝本弛作施。 《毛詩小雅》我心易也,《韓詩》作我心施也。 夷、易、施古一聲。〉易聲有𩮜。 《説文》云:冎,𩮜人肉置其骨。 施聲有胣。 《莊子胠篋》篇云:萇弘胣。 崔譔作施,云:裂也。 司馬彪云:胣,剔也。 古但作施。 《晉語》:施邢矦氏。 《左氏傳》:國人施公孫有山氏。 施其家者,即所謂夷三族也。 〈韋訓劾捕,杜訓行罪,皆非。〉施其身者,即今陵遲爲夷也。 古今兩言陵遲,所指各異,然其爲夷一矣。 《左傳》:五雉爲五工正,夷民者也。 古雉、夷同聲,故辛夷亦作新雉,《秋官雉氏》掌殺艸,雉即夷也。 字亦作薙。 《説文》:薙,除艸也。 佗計切。 今福州謂殺爲薙,開口呼之。 〈凡福州音支多如佳,脂、微、齊多如灰,之多如咍。 此與江、河閒異。〉薙本夷也。 《説文》:辟,法也。 從卪,從辛,節制其辠也。 從口,用法者也。 𨐨,治也。 《周書》曰:我之不𨐨。 今經典但作辟。 《王制》:司寇正刑明辟。 今諸會黨皆謂殺爲辟。 《説文》:半,物中分也。 從八,從牛。 解,判也。 從刀,判牛角。 今廣西屠牛者行賕吏役謂之牛判錢。 鄧廷楨説。 《説文》:簎,刺也。 士革切。 今謂刺爲簎,讀如錯襍之錯。 俗作戳。 《説文》:耏,罪不至髡也。 或作耐。 奴代切。 《漢書高帝紀》應劭注:完其耏鬢,故曰耐。 黃生説:徽州婦人治去面毛曰耐面。 《説文》:薅,拔去田艸也。 從蓐,好省聲。 茠,薅或從休。 《詩》曰:既茠荼寥。 呼毛切。 今山西、淮西、淮南皆謂刈艸爲薅艸,讀呼到切。 《説文》:穮,耕禾閒也。 《春秋傳》曰:是穮是袞。 甫嬌切。 今山東、江蘇皆謂耕禾閒曰穮,音如暴。 《説文》:漢令解衣耕謂之襄。 《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傳曰:襄,除也。 則去艸亦曰襄。 音轉字變,芸艸後摩田曰場。 《説文》:場,治穀田也。 今江南、浙江櫌摩曰場,讀如盪。 〈佗浪切。〉引伸謂平滑修潔爲光場,場亦讀如盪。 《説文》:居,蹲也。 此即今踞字。 黃州謂踞地曰踞倒,讀若枯。 惠、潮、嘉應之客籍曰踞下去,讀如古。 《淮南道應訓》:方倦龜𣪊而食蛤梨。 注:楚人謂倨爲倦。 倨即踞字,倦之言拳拳也。 今四川謂踞地曰倦在地,倦讀如捲。 《説文》:久,從後灸之。 象人兩脛後有歫也。 《周禮》曰:久諸牆以觀其橈。 久古音如己,〈《説文》玖讀若芑。 凡《詩》久、玖等字皆與之咍部字爲韵。〉兩脛後有所歫,正象跽形,故字變作跽,作㠱。 《説文》:㠱,長踞也。 暨已切。 跽,長跪也。 渠几切。 蘄州謂跪曰跽,讀如㠱。 《方言》:企,立也。 今福州、廣州謂立爲企。 《詩大雅》傳:疑,定也。 《士昏禮》疑立,注:疑,止立自定之貌。 《漢書司馬相如傳》佁儗,注云:不前。 儗亦疑字。 今浙東紹興謂立爲疑,讀如礙。 疑音小變爲隑。 《方言》:隑,立也。 隑,陭也。 《廣雅》隑、倚皆訓立,陭即倚也。 曹憲音隑爲巨代反;浙西謂負牆立曰隑,仰胡牀而坐亦曰隑,音正作巨代反。 直隸、山東言陭。 《方言》:䠆𨂣,立也。 今淮南謂立爲䠆,音如撐。 《説文》:眙,直視也。 今轉作瞪,通語也。 浙人謂目大而直視曰眼精眙出,讀若殆。 又,《方言》:眙,逗也。 今淮南謂久立不前曰站眙,注意晞視曰望眙,亦讀如殆。 《説文》:厃,仰也。 從人在厂上。 舊皆讀魚毁切,此蓋誤從危音。 〈危音魚爲切。〉厃下又云:屋梠也。 秦謂之楣,齊謂之厃。 木部曰:屋Template:! 𣝼聯,秦謂之楣,齊謂之檐。 此則厃、檐同字。 厃、檐古音竝如詹,故《廣韵》厃、詹竝職廉切。 詹下云:多言也。 從言,從八,從厃。 段玉裁曰:當從厃聲。 其説甚是。 今人謂危立曰厃,音如贍,俗作站。 凡訓仰者多與立同義,故《通俗文》企訓爲望,〈《一切經音義》引。〉而《方言》企訓爲立矣。 《周易》:朋盇簪。 京作撍;虞作戠,云:叢合也。 《廣雅》:𨅔,止也。 今直隸、山東謂車行所至小有宿畱曰打兓,〈俗作尖。〉即撍、𨅔等字也。 《爾雅》、《方言》皆云:詹,至也。 兓、詹聲相類,義亦相引伸矣。 《説文》:去,人相違也。 丠據切。 朅,去也。 丠竭切。 今南方多言去,北方多言朅,或音如鎧,〈苦蓋切。〉然猶書作去者,以去、朅本雙聲耳。 《説文》:儦,行貌。 《詩》曰:行人儦儦。 《釋文》:表驕反。 今通謂疾走曰儦,音如麃,〈蒲交反。〉俗書作跑。 案:《廣雅》:跑,趵也。 《玉篇》:跑,蹴也。 非行義。 〈所在有虎跑泉,則是掊字。〉《説文》:憂,和之行也。 從夊,𢝊聲。 〈憂愁本作𢝊。〉《詩》曰:布政憂憂。 今浙江謂輕步曰憂憂。 《説文》:𧠊,突前也。 莫紅、亡沃二切。 今吳、越閒小兒捉迷臧爲戲突出曰𧠊,讀莫夭切。 鄧廷楨説。 《説文》達字得聲於大,或從大作达。 达下云:或曰迭。 迭下云:一曰达。 是达、迭義本相近。 故《鄭風》挑兮達兮傳云:挑達,往來相見貌。 往來即更迭義。 今凡往返一周,浙江云來一達去一達,達讀如大;〈徒蓋切。〉湖北謂之一道,道、挑聲亦相近。 《説文》引《詩》𠬢兮達兮,訓𠬢爲滑,亦謂往來滑利也。 〈《詩》釋文:挑,佗羔反。〉《説文》:𠣘,帀,徧也。 經典相承用周爲之。 今或音轉如遭,謂走一周曰走一遭。 或音轉如招,謂周轉曰招轉。 幽、蕭與宵、肴、豪合音冣近也。 《莊子繕性》篇:物之黨來寄也。 《荀子天論》:怪星之黨見。 黨猶適也,亦或作儻。 今吳、楚皆謂不意得之者爲儻來。 《説文》:夆,啎也。 逢,遇也。 今人謂相啎曰夆,相遇曰逢,皆音普用切。 古無輕脣,從重脣也。 不意得之亦曰逢,音轉字變作䰃。 《説文》:䰃,忽見也。 蒲浪切。 俗作碰。 《左傳》:距躍三百,曲踊三百。 《釋文》:百音陌。 今字作𧻙。 《文選江賦》:𧻙漲𢧵泂。 善曰:𧻙音陌,猶越也。 𢧵,直度也。 案:𢧵、𧻙對言,𢧵爲直度,則𧻙爲邪越。 凡從百者皆有邪義。 《問喪》注云:邪巾貊頭。 故《釋名》曰:鹿、兔之道曰亢,行不由正,亢陌山谷艸野而過也。 今人行道方折者曰轉彎,邪越者曰𧻙角。 《廣雅》:跐,蹋也。 曹憲音昃買反。 今人謂蹋爲跐,讀初買反。 俗用踹字爲之。 《莊子秋水》曰:跳梁乎井榦之上。 梁今字作踉。 《廣韵》:踉,跳踉也。 今蘄州謂跳爲梁。 梁、陸雙聲,故梁音轉爲陸。 《莊子馬蹏》云:翹足而陸。 司馬彪訓跳。 𡴆亦跳也。 〈力竹切。〉《説文》鼀下云:其行𡴆 𡴆。 狀蟾蜍之跳也。 夌訓爲越,字亦從𡴆,謂跳高也。 《史記秦本紀》:略陸梁地,以爲南海、鬱林、象郡。 陸梁即𡴆梁,謂蠻人輕暴善跳踉耳。 今南自夏口而東謂不舉足而𧻙越數尺爲𡴆,轉去聲讀如澑;北至天津、德州謂之𡴆厲;𡴆讀如鼀,〈七宿切。〉厲者,《雅》訓以衣涉水,今通爲在陸之名。 《月令》:征鳥厲疾。 《樂記》:發揚蹈厲之已蚤。 王肅曰:厲,疾也。 孳乳作𩢾。 《説文》:𩢾,次第馳也。 《廣雅》:𩢾,奔也。 曹憲音例。 今廣信謂奔走追逐爲𩢾,音如烈。 《夏官》:馮弱犯寡。 注:馮謂乘陵也。 《左傳》:馮陵我城郭。 杜解:馮,迫也。 廣信謂追迫人爲馮,音鋪登切。 《説文》:倉,倉黃取而臧之,故謂之倉。 㐭,倉黃㐭而取之,故謂之㐭。 倉有倉猝義,㐭義亦同。 今人多謂出不意乍至爲㐭,俗誤書冷。 又,《説文》:𤎭,侵火也。 從炎,㐭聲。 力荏切。 漢中謂好出不意侵損人者爲𤎭蟲,又言𤎭狗。 《説文》:𦒶,老人行才相逮。 讀若樹。 今所在謂行才相逮曰慢慢旳奔。 《説文》:辵,乍行乍止也。 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 丑略切。 今本《公羊傳》辵作躇,《釋文》:躇與踱同。 案:古無舌上,丑略切歸舌頭,即作度音。 今人謂乍行乍止曰辵,書作踱。 凡峙䠧、踟躕、蹢躅皆一音之轉。 《説文》:匍,手行也。 魚、模轉麻,今謂手行曰爬,本匍字也。 若父爲爸,傅爲巴矣。 《説文》:旋,周旋。 今通謂轉爲旋。 直隸謂轉爲朾磨。 磨,磨石,亦旋物也。 《方言》:逭,轉也。 郭璞音換,又管。 今謂物轉於地、人在地轉皆曰逭。 由管音轉如袞,俗作滾。 〈滾本水沸之涫字。〉奔逃亦曰滾,或曰滾蜑,借爲逭遯。 《説文》:逭,逃也。 遯,逃也。 凡逃或謂之㔷。 《説文》:㔷,側逃也。 盧𠊱切。 今謂乘𨻶脱走爲㔷,微弇如澑。 或謂之乍。 《説文》:乍,一曰:亡也。 今吳、越謂乘𨻶脱走爲乍,音如斫。 《説文》:泰,滑也。 臣鉉等曰:本音佗達切。 今人謂滑爲滑泰,移以言人逃去亦曰滑泰,俗作澾。 滑泰者,往來便利,猶𠬢達矣。 《説文》:臩,驚走也。 《廣韵》俱往、俱永二音。 福州謂走曰臩。 又,《説文》:臩,一曰:往來也。 具往切。 《廣韵》又音俱往切。 今通謂往來山水閒曰臩,讀居況切。 字亦通俇。 《説文》:俇,遠行也。 居況切。 《魯頌》傳:憬,遠行貌。 《釋文》:憬,九永反。 憬借爲俇。 《説文》:踶,躗也。 特計切。 今人謂以足擿人爲踶,音如惕,俗作踢。 《説文》:尥,行脛相交也。 力弔切。 直隸謂角力者以脛互踶爲尥骽子。 《説文》:跳,蹶也。 蹶,僵也。 今謂失足傾堕爲跳,音如弔。 俗誤書掉,非也。 或謂之跌。 《方言》:跌,蹶也。 傾足旁墮爲踒。 《説文》:踒,足跌也。 烏過切,今爲烏拐切。 向前墮爲仆。 《説文》:仆,頓也。 江南運河而東至於浙江謂墜地俛者爲合仆,仆音如朴。 〈兩物俛仰合爲合覆,亦作朴音。〉向後偃爲逿。 《漢書儒林傳》:陽醉逿地。 今謂失據後偃爲逿倒,逿音如儻。 行有所疐爲跋。 《説文》:𣥠,足剌𣥠也。 讀若撥。 跋,蹎跋也。 𣥠、跋聲義同。 今謂舉足獵跋欲躓曰跋。 轉入元、寒,音如絆,若跋扈作畔援矣。 《説文》:𥄉,到首也。 〈到即今倒字。〉賈侍中説:此斷首到縣𥄉字。 古堯切。 𥄉首字相承借䲷爲之。 𥄉、䲷《廣韵》皆古堯切,今乃誤讀如囂矣。 然縣首是引伸義;汎言倒首,乃是本義。 今人謂前仆曰跌一𥄉。 前仆者首必倒下,俗言倒栽,或言跌顉頭,〈俗作跟頭,誤。〉是也;故以𥄉言。 相戲倒植曰勃𥄉。 《説文》:沒,沈也。 黃勃切。 今人皆讀沒如末,浙江謂人溺死爲沒殺,猶作黃勃切。 《説文》:窋,物在穴中貌。 丁滑切。 今謂臧在穴中爲窋,音如朶。 窋轉平當音堆;今音朶者,脂、歌相轉,猶堆亦稱垜矣。 〈《説文》垜訓堂塾;今言垜積者,非本字,乃堆字雙聲假借爾。〉《説文》:藩,屏也。 屏爲屏蔽,亦爲屏臧。 《地官》蕃樂,杜子春讀蕃樂爲藩樂,謂閉臧樂器而不作。 今浙西嘉興、湖州謂逃隱屏臧爲藩,音如畔。 古無輕脣音,藩音如盤,盤、畔亦相代也。 《廣雅》:亢,遮也。 《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杜解:亢,蔽也。 案:《爾雅》蔽訓微,謂隱匿之也,則亢亦有遮使隱匿之義。 今淮西、淮南、吳越皆謂臧物爲亢,讀如抗。 《説文》:困,故廬也。 《易》言困于石,困于葛藟,傳曰:非所困而困焉。 則困亦有居處之義,故古文困作𣏔,字從止也。 《方言》:困、胎,逃也。 蓋謂遁世隱居爾。 今直隸、淮西、江南、浙江皆謂寢曰困,亦取從止之義。 《説文》:寐,臥也。 今廣信謂臥爲寐,倦極思臥曰朾默寐,寐讀如𫎇救切。 本脂部字,今轉近幽。 若韋昭云急疾呼茅蒐成𩎟,𩎟亦轉幽部矣。 《莊子外物》篇:螴蜳不得成。 《釋文》:郭音陳惇;司馬讀曰沖融,言怖畏之气沖融兩溢,不安定也。 案:螴蜳猶言佂伀。 淮南謂假寐暫覺爲螴蜳,上音如沖,下音如惇。 吳、越曰朾礚螴,音如沖。 直隸曰朾蜳兒,音如堆,猶敦丠即堆丠矣。 《説文》:㞒,臥息也。 通作塈。 《邶風》伊余來塈,傳:塈,息也。 《釋文》音許器反。 今紹興、杭州勸小兒臥,則語之曰㞒。 《説文》:寣,臥驚也。 火滑切。 引伸爲覺寤。 《廣雅》:寣,覺也。 今人謂睡至醒一期之閒曰睡一覺,或曰睡一寣。 《曲禮》正義:火灼曰炙。 凡熏火亦曰炙。 惠、潮、嘉應之客籍謂熏火爲炙火,常德亦如之。 炙讀如側。 《説文》:𢢞,𢟡也。 苦計切。 今人謂勞𢟡爲𢢞力。 揚州謂之羸。 凡气盡穨喪通謂之喙。 《晉語》:余病喙。 韋解:喙,短气貌。 《方言》作𣨶,云:𠉮也。 今轉作平聲,讀如虺,俗誤書灰。 《説文》:姘,《漢律》:齊民與妻婢姦曰姘。 今謂姦爲姘。 《説文》:䢒,會也。 經典相承作交。 《月令》:虎始交。 《莊子齊物論》:與接爲構。 司馬彪曰:人道交接,構結驩愛也。 今人謂人道曰交,音如攪。 〈或云是滿洲語,非也。〉或謂之尼。 《説文》:尼,從後近之。 《爾雅》舍人注曰:尼者,私之定也。 音轉爲昵。 《説文》:暱,日近也。 亦作昵。 昵又通䵒。 《左傳》不義不暱,《説文》引作不䵒。 今謂交會爲尼,音如日,䵒得聲於日也。 〈仲尼亦作仲屔、仲泥,則古尼本音泥。 𢓴字從日。 亦作𢓇,從內,則古日本音納。 尼、昵、䵒、古竝泥母,今则竝在娘母,而俗音又在日母。 要之,古音祇有泥母,娘、日二母,皆後人紛岐之音耳。〉古言親昵,〈娘母。〉今語亦變爲親熱,〈日母。〉惟江南猶正言親昵耳。 或謂之㞏。 《説文》:㞏,㞚㞏也。 㞚,從後相臿也。 㞚音楚洽切,㞏音直立切。 今浙江謂交會爲㞏。 〈《廣雅》㞚㞏又與歉、減、劣、虧等字竝訓爲少,今市井亦謂折閲爲㞚㞏。〉范寅説:雞、鵞、鴨孳尾,紹興謂之打埶。 《爾雅》:介,右也。 《秋官大行人》注:介,輔也。 江南、浙江謂與人相耦爲介,讀渠八切。 《説文》:豖,豕絆足行豖豖。 從豕,繫二足。 亦借作招。 《孟子盡心》篇: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注:招,罥也。 今江寧、杭州于珍重之物欲其弗失曰招得住,招即豖也。 《説文》:既,小食也。 《論語》曰:不使勝食既。 今《論語》作氣。 氣,《説文》云:饋客芻米也。 從米,气聲。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或作䊠,作餼。 然則在物曰氣,啗之曰既。 唐人言喫飯,今人言𠯏飯。 𠯏本口𠯏字,今音如气。 《晏子內篇襍下》曰,免粟之食飽,士之一气也。 炙三弋,士之二气也。 五卵,士之三气也。 嬰無倍人之行,而有參士之食。 彼气即今所謂𠯏飯,皆借爲既。 食言亦謂之既。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 既信即食言,今人亦曰𠯏。 借气、𠯏爲既者,猶借氣爲既也。 《新附》別出喫,乃不悟《説文》本有既字。 〈今以氣爲雲气之气,而以气爲气食字。 然气食正當作氣。 《傳》言齊人來氣諸侯,與之曰氣,求之亦曰氣也。〉《説文》:啜,嘗也。 昌説切。 今南方謂食之爲𠯏,北方謂食之爲尺。 𠯏即既字,尺即啜字;然猶書作𠯏者,韵近相亂耳。 揚州訶責兒食曰啜飯,音如揣。 《説文》:𩛥,設食也。 〈從宋本及《玉篇》。〉讀若載。 《石鼓》以𩛥爲載。 今人畱賓爲設酒食謂之待。 雖相承作待,其字當作𩛥矣。 載本音戴,《周頌》載弁俅俅,以載爲戴,可證也。 𩛥爲設食,引伸亦爲食之;猶饌爲具食,引伸亦爲食之。 〈《論語》:先生饌。 馬融曰:先生,謂父兄也。 饌,㱃食也。 是先生饌者,謂父兄㱃之食之。〉今直隸、山東、淮南、湖北別語謂食曰𩛥飯,讀如戴。 《説文》:𦤘,用也。 從亯,從自。 自,知臭香所食也。 讀若庸。 今人相謁而食𠯏飯𠯏茶則曰用飯用茶,本當作𦤘。 段玉裁説。 《説文》:𪗟,齧也。 閩、廣謂食曰𪗟飯,或曰齧飯。 〈𪗟,户骨切。 齧,五結切。〉《説文》:噍,齧也。 或作嚼。 廣之潮州謂食曰嚼飯。 天津訶責人食曰噍飯,音如蹙。 《説文》:啗,食也。 長沙謂食曰啗飯,字從聲變作噉飯。 〈啗本徒濫切,噉本徒敢切。 《説文》無噉,噉即啗字也。 今乃音變如闞。〉《説文》:𪗽,噍聲。 古活切。 江南謂獨食曰𠯏𪗽,淮南謂會食曰𠯏𪗽,獨食曰啗𪗽。 《説文》:嚌,嘗也。 浙西訶責人食曰食嚌。 《荀子榮辱篇》曰:𠯍 𠯍而噍。 楊倞曰:𠯍,如鹽反。 通語訶責人食曰𠯍飯,音轉如曩,俗作嚷。 〈猶佛典南無作曩謨。〉此食之殊名也。 《説文》:具,供置也。 《內則》:佐長者視具。 注:具,饌也。 《漢書竇田灌韓列傳》:請語魏其具。 又曰:嬰與夫人益市牛酒,夜灑掃張具。 《何武傳》:爲具召武弟顯。 江南、浙江言有宴集則曰有𠯏具,具音如局,若《説文》㮂字,《周語》、《漢書》作梮矣。 《説文》:齦,齧也。 康很切。 今人謂噬剛物曰齦。 廣信別言齧音如丯。 〈古拜切。〉《説文》:齰,齧也。 側革切。 鄧廷楨曰:江寧謂寐後切齒爲齰牙,音如錯。 《説文》:汝南謂㱃酒習之不醉爲漊。 力主切。 今淮西謂嗜酒無厭爲酒漊子。 《説文》:欱,歠也。 呼合切。 今人謂大歠曰欱。 《説文》:渳,㱃也。 緜婢切。 今人謂小歠曰渳。 《春官》杜子春注讀渳爲泯,渳、泯雙聲,故浙江亦謂渳曰泯。 《説文》:吮,欶也。 徂沇切。 今人謂促口取汁曰欶,浙之杭州謂之吮。 此㱃之殊名也。 《爾雅》:亹亹、蠠沒、孟、茂、勔,勉也。 皆音之轉。 《方言》:勞而相勉謂之侔莫。 欒肇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 亦皆一音之轉。 今又音轉爲麻。 浙江謂勉力爲麻力,湖北謂敏捷爲麻力,皆一語也。 《説文》:縵,繒無文也。 《晉語》韋解:縵,車無文也。 《説文》:慢,惰也。 䟂,行遲也。 曼聲得轉如墓。 〈如曼訓無,曼丠作毋丠。〉四川謂色不颺曰縵,音如墓;遲鈍曰慢,音如墓。 浙江謂遲鈍曰慢,音如莫。 陝西謂遲鈍曰慢誕,音如麻達,或轉如磨朗。 《説文》:苛,尤勮也。 〈《一切經音義》引。〉乎哥切。 四川謂事難尤勮、人很尤勮皆曰老苛,轉上如火。 《爾雅》:䇓,待也。 相承作須。 《楚辭離騷》𦕼逍遥以相羊,逍遥一作須臾。 《漢書禮樂志》:神奄畱,臨須遥。 晉灼謂即須臾,亦即消摇。 故今人從雙聲謂不須曰不消。 发布时间:2025-08-28 16:26:3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