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釋形體第四 内容: 《説文》:顙,額也。 蘇朗切。 西安謂頭曰顙,開口呼之如沙。 此以小名代大名也。 《説文》:囟,頭會匘蓋也。 息進切。 今淮南、吳、越皆謂小兒匘蓋爲囟門。 《説文》:𩑒顱,首骨也。 𩑒音徒谷切。 今山西謂額曰𩑒顱,𩑒音如百,若亳音薄矣。 《説文》:𡔢,頭傾也。 古㞕切。 𡔢,頭衺骫奊態也。 胡結切。 今浙江謂頭戾爲𡔢,音轉如健。 直隸、山東謂頭衺爲奊,音如拐;淮南音烏拐切。 《考工記》注:頭髪晧落曰宣。 《易説卦》:其於人也爲宣髪。 《釋文》:黑白襍爲宣髪。 淮西、淮南、吳、越謂黑髮中有一二莖白者爲宣髮,讀如蒜。 《北齊書慕容紹宗傳》:吾自年二十以還,恆有蒜髪。 蒜者,筭也;已讀宣如蒜矣。 《釋名》:毼,頭生創白瘕如毼然也。 《玉篇》:毼,胡割切,罽也。 《廣雅》瘌、㓹竝訓傷,罽之言㓹也。 今自淮、漢而南謂頭生創白瘕𫎇茸者曰瘌子,與毼同義;因而致秃亦曰瘌子,自河而北直言秃子。 《説文》:𩑡,秃也。 苦骨切。 杭州謂頭上生癬𧐂髮爲𩑡髮癣。 《説文》:䫡,頭頰長也。 五咸切。 引伸爲頰之稱。 《釋名》:頰車或曰鼸車。 借鼸爲之。 説曰:鼸鼠之食積於頰,人食似之,故取名也。 《釋名》以聲爲訓,無嫌以鼠比人;正名定字,鼸當作䫡。 古或借顩爲䫡。 蕭該《漢書音義》引《字林》曰:顩,陝面鋭頤之貌也。 《倉頡篇》亦云:顩,丠斂反,又吾檢反。 今人謂面曰䫡,俗作臉,蓋顩之變也;音良冉切,與斂、蘝、羷、溓、嬚、䭑同音。 蓋本專指面之陝長者,其後通爲面稱。 〈臉之本義,《廣韵》:臉職,羹屬也。 力減切。 與訓面者不相涉。〉所在稱臉,惟福州呼爲面耳。 《説文》:䩉,頰也。 輔,人頰車也。 《釋名》:輔車或曰牙車,或曰頷車,或曰頰車,或曰鼸車。 今揚州、安慶皆謂頰爲輔,音如巴。 直隸、山東、浙江、江南、江西、湖北、湖南皆謂口圍爲㭰輔,音如巴。 浙之杭州、紹興言㭰輔音如匍;又謂脣爲㭰脣輔,音亦如匍。 凡言胡下者通謂之下輔,讀如杷。 輔讀爲巴爲杷者,古無輕脣,輔讀如補;今音據此轉變,魚、模生麻,遂爲巴、杷等音,若父爲爸、匍爲爬、傅爲巴矣。 復有謂頰爲巴掌者,則以輔音如巴,𢱧頰名𢃳掌今亦音巴,相亂致誤。 《説文》:靦,面見也。 或從旦作𩈍。 佗典切。 人面見處莫如兩頰,故直隸謂頰爲臉𩈍子,音如旦。 《説文》:㰶,蹴鼻也。 於糾切。 蹴即縮字。 今人謂面中宛爲㰶臉。 《説文》:𦣞,𩔞也。 篆文作頤。 今寧武、朔平、大同之閒猶稱下輔爲頓。 福州音轉如咍,〈呼來切。 頤、咍古同部。〉稱曰下頤。 安慶謂畱須爲畱下頤,音轉如海。 凡邊亦謂之頤,字通作巸,巸或作戺。 《廣雅》:戺,砌也。 《顧命》:夾兩階戺。 浙西謂堂廉曰階檐戺,諸邊亦謂之戺,音皆如咍。 〈巳聲、㠯聲同。〉《説文》:胡,牛𩔞垂也。 《史記封襌書》曰:有龍垂胡髯下迎黄帝。 又云:抱其弓與胡髯。 乃稱髯爲胡髯矣。 今人謂須爲胡髭,俗作鬍。 惠、潮、嘉應之客籍音轉如姑,謂須爲須胡。 此皆引伸義。 紹興謂㗋曰胡嚨,乃近本義。 五官謂之五根,譯佛書語也。 惠、潮、嘉應之客籍謂耳爲耳根,謂鼻爲鼻根,根讀如公。 《説文》:耽,耳大垂也。 聸,垂耳也。 耽音丁含切,聸音都甘切。 今人謂耳曰耳聸,音轉如朶。 耽、聸訓垂,本由雙聲流轉。 古音垂如埵,《説文》埵讀若朶,朶訓樹木𠂹朶朶也,故聸得讀如朶。 其在韵部,亦猶冉聲之那入歌類矣。 《説文》:耿,耳箸頰也。 從耳、烓省聲。 今天津、德州謂批耳至頰爲打耳卦子。 讀耿如卦,正合烓聲。 〈《玉篇》烓有口迥、烏圭二切。 烏圭切爲本音;口迥切者,則支佳、耕清對轉。〉江南運河而東音轉如耳光,光、耿亦雙聲,耕清、陽唐之轉也。 〈《書》言耿光,杜林直訓耿爲光,皆其證。〉福州音轉如耳姜。 《説文》:𥆞,目圍也。 讀若書卷之卷。 今人謂目圍曰眼𥆞,音去玄切,以圈爲之。 總語曰㘣,別語曰𥆞。 《説文》:䀹,目旁毛也。 子葉切,字亦作睫。 今通謂目旁毛爲眼䀹毛,目瞬亦曰䀹。 《説文》:眵,一曰:𬞱兜。 叱支切。 今人謂眼中凝汁爲眼眵,讀如矢。 《説文》:苜,目不正也。 讀若末。 〈目不正者,凡短視必促目始見。〉蔑,勞目無精也。 眛,目不明也。 苜、蔑、眛音義相近。 今蘇州謂短視爲蔑趣眼。 趣者,促也。 《説文》:眚,目病生翳也。 今謂目病生點曰眚,音如星。 《説文》:督,一曰:目痛也。 𧡸,目蔽垢也。 讀若兜。 督、𧡸雙聲相轉,目痛必有眚翳也。 今浙西謂目貲生創曰𧡸鍼;𧡸音如偷,〈端、透二紐相變。〉緘者,謂刺痛也。 督從叔聲,亦得音轉如偷,若𣥹、埱音佗候切矣。 《廣雅》:㭰,口也。 今語多謂口爲㭰,相承作觜。 俗作嘴。 山西平陽、蒲、絳之閒別謂之咮。 《説文》:咮,鳥口也。 章俱切。 噣,喙也。 陟救切。 咮、噣古實一字,齒音、舌上音小別耳。 古無舌上音,噣亦從齒發聲。 《史記天官書》:柳爲鳥注。 注即咮字。 《考工記》:以注鳴者。 注謂精列屬,注即噣字。 今音收如俱。 《天官》:鳥皫色而沙鳴。 注:沙,澌也。 澌即嘶字。 《漢書王莽傳》:大聲而嘶。 師古曰:嘶,聲破也。 今通謂聲破爲沙㗋嚨。 《莊子庚桑楚》篇: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 司馬彪曰:楚人謂嗁極無聲曰嗄。 今通謂不能言者爲嗄,嗁極無聲亦曰嗄,通借啞字爲之。 啞本訓笑,《易》言笑言啞啞;然《史記刺客列傳》已云吞炭爲啞,其假借久矣。 《釋名》:肺,勃也,言其气勃鬱也。 今北方謂頸曰勃子,匈曰匈勃子,亦由其气勃鬱,故得是名矣。 俗字作脖。 《説文》:髆,肩甲也。 胳,亦下也。 上補各切,下古洛切。 今謂臂曰臂髆,或曰胳髀;語稍異古,然相引伸也。 《説文》:亦,人之臂亦也。 俗作腋。 揚州謂臂裏脅閒爲腋魄,魄讀若霸。 《爾雅》:孔、魄,閒也。 《説文》:亞,醜也。 象人局背之形。 今人謂局腰爲呼腰,呼即亞之古音,秦碑以亞馳爲呼沱,其證也。 直隸或言閜腰,湖北則言訶腰,竝即亞字。 凡亞聲語後多轉爲可聲,如《易》云笑言啞啞,《廣雅》轉爲㰤㰤、㗿㗿、呵呵等語,是也。 長沙謂人醜劣無用者爲亞寶,音如閜,籠口上氣呼之。 〈閜音呼雅反。〉《方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佗。 佗今作馱,此通語也。 負物必曲背,故今謂僂者爲佗背。 《爾雅》:鲐背,壽也。 恐鲐背即佗背,老人多僂,以此狀之。 台、它雙聲。 《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 舊説鲐背背有鲐文,甚誤。 《説文》牛下云:象角頭三、封、尾之形。 封爲肩甲,故今人謂肩爲肩封,音如邦。 《爾雅》:夸𣬈,體柔也。 舍人曰:卑身屈己也。 案:夸者,䯊骨;𣬈者,齊也。 卑屈者必折腰,故舉夸𣬈以表之。 《埤蒼》曰:䯊,腰骨也。 口亞反。 〈《一切經音義》引。〉今人謂腰骨爲腰䯊。 《説文》:奚,大腹也。 今人謂匈腹閒大者爲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匈龜背之語,其實當作奚匈句背。 〈四川稱曲背爲句背。〉然言雞龜者亦無謬誤。 所以名雞,以奚匈故;所以名龜,以句背故;〈龜、句音亦相近。 今龜聲之鬮尚讀如鉤,可證。〉此形聲相貫之理。 〈𪓷亦大腹,故從奚聲,与雞同意。〉厀蓋,陝西、四川、湖北、江南、浙江皆謂之蓋厀頭,自淮南至山東、直隸或謂之欂櫨頭。 《説文》欂櫨即㮞。 《爾雅》:栭謂之㮞。 李巡以爲斗栱。 《釋名》:櫨,在柱頭,如都盧,負屋之重也。 然則人脛如柱,厀蓋在上如斗栱,以負兩髀之重,故謂之欂櫨頭。 淮南又稱厀蓋爲蓋枅頭。 《説文》:枅,屋櫨也。 《廣雅》:欂謂之枅。 曹憲音雞,今亦正作雞音。 此則在屋在人皆通名矣。 《説文》:夊,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 楚危切。 夊夊即《詩》所謂雄狐綏綏。 夊變爲綏,故兩脛之名亦由夊變爲骽,今人皆謂脛爲骽。 福州謂脛爲骹骽。 《説文》:骹,脛也。 脛後通謂之骽肚,猶古人言腓腸矣。 《釋名》: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 今人謂脛下骨隆起者爲孤踝,亦或稱厀爲孤踝。 踝之言冎也,《説文》言冎象隆骨,則足有隆骨處竝稱踝,亦無誤也。 孤踝本雙聲,孤借爲軱。 《莊子養生主》曰:而況大軱乎? 《釋文》:軱音孤。 向、郭云:軱,戾大骨也。 《説文》:獸足謂之番。 從釆,田象其掌。 移以言人,今謂腳掌曰腳番,讀如板。 《説文》:奎,兩髀之閒。 《莊子徐無鬼》篇:奎蹏曲隈。 天文奎宿,《史記律書》以䖯爲之。 今吳、越皆謂兩髀閒爲奎裏,音如䖯,〈烏蝸切。〉與畏、淵、宛、彎一聲之轉。 《説文》:脬,旁光也。 今人皆謂旁光爲脬。 《説文》:𡱂,髀也。 或作𩪡。 今省爲臀。 山東北至天津皆謂尻曰臀兒,音如定,殿音之轉也。 《釋名》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説文》:尻,臀也。 從尸,九聲。 今山西平陽、蒲、絳之閒謂臀曰尻子,四川亦謂臀爲尻子,音稍侈如鉤,九聲之轉也。 廣州或移以言陰器。 施,尾也。 《後漢書鄧訓傳》曰:首施兩端。 施之言柁也,《釋名》曰:船,其尾曰柁。 柁,拕也。 施之言𩉺也,《説文》:𩉺,馬尾𩉺也。 《春秋》魯公子尾字施父,名字相應。 今山西寧武、朔平、大同之閒謂臀曰柁子,即施字也。 《傷寒論》蜜前導方、豬膽汁方皆云納穀道中。 今廣信謂後竅曰穀道,道讀若瞫,〈徒紺切。〉若導服作禫服矣。 《説文》:㞓,尻也。 詰利切。 今人移以言陰器,天津謂之㞓,其餘多云㞓把;把者,言有柄可持也,若尾云尾把矣。 㞓讀平聲如稽。 《儒行》注:稽猶合也。 聲義通矣。 《爾雅》:白州,驠。 郭璞曰:州,竅也。 《北山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郭璞曰:川,竅也。 川即州之誤。 字亦作醜,《内則》鼈去醜,是也。 亦轉爲涿,《三國志周羣傳》,先主嘲張裕多須云:諸毛繞涿居乎? 《廣雅》州、豚皆訓爲臀,此惟指後竅言之。 其實州、涿本爲前竅,先主嘲裕之言,正以陰器有毛繞之耳;臀則無毛,何繞之有? 《詩大雅》:昏㭬靡共。 箋云:㭬,㭬毁陰者也。 〈㭬,《説文》作𣀈,云:去陰之刑也。〉夫惟涿爲陰器,故毁陰曰㭬,猶去耳曰則,去鼻曰劓,去髌曰髌矣。 《淮南精神訓》:燭營指天。 注:燭,陰華也;營,其竅也。 涿、燭古同聲,則涿爲陰華明甚。 《説文》:涿,流下滴也。 是故陰器受名于此,猶乁訓爲流,而也字從之以得聲義矣。 涿、州本一音之轉,故知州本陰器,有時移以言後竅爾。 今江南運河而東皆謂陰器爲涿,舌上音從舌頭音讀如督。 山西平陽、澤、潞、蒲、絳之閒皆謂陰器爲州,齒音從舌頭音讀丁流切。 〈讀州爲丁流切者所在有之,江西撫州人言撫州正作此音。〉古音亦在舌頭。 《楚語》:日月會於龍𧱓。 賈侍中曰:𧱓,龍尾也。 《玉篇》作𢁁,音丁角切,則如今呼涿;《廣韵》𧱓音同鬥,則如今呼州。 以州交亦曰州。 廣州謂交會曰州也,州讀丁流切,也讀如閜籠口上氣呼之。 〈也、亞音相近,故廣東呼此與湖南呼亞寶同音。〉燭營與屬同聲,故江、河之域謂以燭交爲屬。 《説文》:屬,連也。 從尾,蜀聲。 以尾相連,正謂交尾。 本之欲切,今旁迆爲楚欲切,皆齒音也。 《説文》:也,女陰也。 羊者切。 荆州枝江謂女陰曰也巴,也正作羊者切。 〈今語也、野、冶等多作合口;惟此猶開口,爲馬韵正音。〉巴借爲魄。 《左傳》:人生始化曰魄。 《祭義》注:耳目之聰明爲魄。 《爾雅》孔、魄同訓閒,故形體空竅曰魄。 魄聲古同霸,故今呼如巴矣。 廣州亦謂女陰曰也,音如閜,籠口上氣呼之。 〈凡麻部字如車、遮、蛇、社等今多籠口上氣呼之。 廣州呼也正同其例。〉《説文》:牝,畜母也。 𣬈忍切。 《經典釋文》引徐仙民牝作扶死反,〈六朝人不分輕脣重脣,扶死即頻死也。〉與匕聲合。 牝引伸爲陰器。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今人謂女陰通曰牝,從徐音作平聲呼如𣬈。 凡妃、媲、妣皆取此聲。 《説文》:衁,血也。 《春秋傳》曰:士刲羊,亦無衁也。 呼光切。 淮西謂豬血曰豬衁子,雞血曰雞衁子。 《説文》:㲦,獸豪也。 《廣雅》㲦謂之豪。 則不別人獸矣。 曹憲音汗。 今直隸、陝西、江、浙、廣東皆謂豪爲㲦毛,讀平聲。 福建音轉如軻毛。 〈元寒、歌戈對轉,故㲦讀如軻。 《考工記》注:笴,矢榦也。 又若干亦作若柯。 皆二部對轉之證。〉《廣雅》:湩謂之乳。 今人謂乳爲嬭,《廣韵》已有此訓,日紐歸泥紐也。 《説文》:馽,絆馬也,讀若輒。 或作縶。 從糸,執聲。 陟立切。 引伸爲人足縶。 《春秋》盜殺衛矦之兄縶,《左氏傳》曰:孟縶之足不良能行。 《穀梁》作輒,傳曰:兩足不能相過,衛謂之輒。 今通謂兩足不能相過爲縶腳,縶讀如墊。 〈都念切。〉墊亦從執聲,古無舌上,知紐縶歸舌頭。 《經典释文》有丁立反,轉去則音墊矣。 《廣雅》:膕,曲腳也。 曹憲音古獲反。 《荀子富國篇》:詘要橈膕。 今人謂曲腳爲膕,音古賄反,或音渠獲反。 音轉爲跔。 《説文》:跔,天寒足跔也。 其俱切。 《易大壯》,馬融曰:壯,傷也。 《方言》:艸木刺人謂之壯。 郭璞曰:壯,傷也。 壯、創聲近,壯借爲創,刀傷亦得名壯,非獨艸木刺人矣。 今人謂鬀髮傷皮爲朾壯,淮南音側亮切,江南、浙江音側兩切。 〈《廣韵三十六養》初兩切下又有𠞮字,訓皮傷,與壯略同。〉《爾雅》:虹,潰也。 郭璞曰:謂潰敗。 案:水洚爲潰,人訌爲䜋,其義一也。 浙西謂創瘍潰敗爲虹,讀去聲。 創破結瘢如甲,直隸謂之痂查。 《説文》:痂,疥也。 查,餘音也。 創,四川謂之搔。 《説文》:疥,搔也。 《後漢書烏桓傳》手足之疥搔,李賢音新到反。 凡創中寒而成者,《説文》曰:瘃,中寒腫覈。 陟玉切。 浙江謂中寒腫覈爲凍瘃。 但皮膚甲錯無覈者,《埤蒼》曰:皴,皮皴皵也。 〈《一切經音義》引。〉《唐韵》音七倫切,江、浙皆謂天寒皮𡍩爲皴。 凡諸惡創,《説文》曰:㾺,惡氣箸身也。 一曰:𧐂創。 莫駕切。 今廣東有惡創𧐂骨肉者曰㾺風,讀如麻。 腐爛之創,《説文》曰:黴,中久雨青黑。 《通俗文》:凡物傷溼曰溦。 〈《一切經音義》引。〉今通語也。 《爾雅》骭瘍爲微,微即黴、溦,傷溼生瘍也。 今人猶謂胯閒生瘍曰黴毒。 此創瘍之殊名也。 发布时间:2025-08-28 16:37: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