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釋宮第五 内容: 《公羊》隱二年傳:婦人謂嫁曰歸。 嫁則有家,引伸謂家爲歸。 《春秋》齊、魯有歸父,鄭、蔡有歸生,楚有仲歸,皆字子家。 廣信謂家裏爲歸裏。 《説文》:𩅸,屋水流也。 《左傳》:三進及澑。 《釋文》:澑,屋𩅸也。 夏屋兩下水,故今謂一院爲一澑。 江南、浙江或曰一透,〈佗候切。〉透亦澑也,若㩅亦作𢭆矣。 《爾雅》:杗𢊺謂之梁。 𢊺亦作𩅸。 《釋名》云:室中央曰中𩅸。 古者𥨍穴,後室之𩅸當今棟下,直室之中,古者𩅸下之處也。 淮西、蘄州謂兩柱中閒曰𩅸,音如畱。 案:《墨經》云:纑,閒虚也。 《經説》云:纑虚也者,兩木之閒,謂其無木者也。 是則兩柱中閒空處正名爲纑,纑與畱亦一聲之轉,借纑爲𩅸也。 《説文》:牆,垣蔽也。 序,東西牆也。 陽唐、魚模同入對轉,牆、序本一語而小别耳。 山西平陽言牆聲在牆、序之閒,轉入近鵲。 《毛詩國風》傳曰:掘閲,容閲也。 今人謂牆竇空如規形可通人行者曰閲門,亦曰閲洞。 俗皆用月;月亦規形,語無大誤。 《爾雅》:丠再成爲陶丠。 《释名》曰: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 古之宮寢起於陶復陶穴,故蘄州謂堂爲陶。 陶、堂亦雙聲,猶陶唐矣。 《説文》:階,陛也。 引伸爲凡陔除之稱。 平陽謂樓梯爲階臺,轉入如葛。 凡有所庪者亦曰階臺,此語譌也,當爲閣臺,閣音誤作葛耳。 《釋名》: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無所依也。 據此,漢音楹本同亭。 今人謂柱爲亭柱,即楹柱也。 或書作庭,非也。 柱不在庭。 若從《説文》庭訓宮中,亦奢闊,不專繫於柱也。 《説文》:闒,樓上户也。 徒盇切。 音轉字變作闥。 薛綜《西京賦》注:宮中之門小者曰闥。 杭州謂短門曰闒兒門。 《爾雅》:植謂之傳,傳謂之突。 郭璞曰:户持鎖植也。 見《埤蒼》。 音變傳作丳、串、𣟴。 《通俗文》:門鍵曰丳。 串,門串也。 〈《一切經音義》引。〉𣟴,關門機。 〈《廣韵》引。〉今惠、潮、嘉應之客籍謂門之横關爲串,音如穿。 〈串本音貫,而今多讀爲穿。〉餘通曰𣟴,從《廣韵》作數還切。 《爾雅》:柣謂之閾。 郭璞曰:謂門限也。 柣音切,故《漢書外戚傳》曰:切皆銅沓黄金塗。 以切爲柣也。 音轉如蒨,《匡謬正俗》言之。 今人言門柣猶作門蒨。 俗人不達,乃以檻字爲之。 合口呼檻,易與蒨溷,開口呼者則愈遠矣。 檻爲闌楯之類,何關於門限也? 《説文》:橑,椽也。 《淮南本經訓》:橑檐榱題。 近檐則橑易見,故連言橑檐。 杭州謂檐爲橑檐。 《説文》:廷,朝中也。 古者朝皆露立。 廷音轉爲唐。 《爾雅》:廟中路謂之唐,堂塗謂之陳。 如淳《漢書》注曰:唐,庭也。 〈《文選西都賦》注引。〉庭者,廷之借字。 今人謂廷爲天井,即廷之切音。 松江、嘉興謂廷爲田心,田即陳字。 古音陳、田相同,故《説文》云:田,陳也。 陳氏轉爲田氏,此其證也。 又凡小巷通稱巷〈讀如弄。〉唐。 《説文》:𠄭,竟也。 孳乳作堩。 《廣雅》:堩,道也。 《既夕禮》曰:唯君命止柩于堩。 今饒州、廣信謂門前道曰堩,堂塗亦曰堩。 《説文》:誃,離,别也。 周景王作雒陽誃臺。 字變作簃。 《爾雅》:連謂之簃。 郭璞曰:堂樓閣邊小屋今呼之簃廚、連觀也。 《釋文》:簃,丈知反。 凡廚皆邊側小屋,故平陽謂廚曰誃落,誃讀如離。 誃、離本曡韵通假;〈离聲之螭,《廣雅》從多聲作𡖟,亦其聲通之證。〉《説文》離訓離黄,分離、離别本以誃爲正字;古無舌上澄紐,則丈知反非古正音,簃正讀離。 連謂之簃,連、簃雙聲,又寒、歌對轉也。 《毛詩大雅》傳曰:伉,高貌。 《釋文》:本又作亢。 《明堂位》云:崇坫康圭。 康亦亢也,置圭坫上曰亢。 今北方謂土牀曰亢,亦謂其高可以亢物耳。 或曰,《魏書儒林傳》云:游雅取陳奇所注《論語》、《孝經》焚於炕内。 又,元宇文懋昭《金志》云:穿土爲牀,縕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 又云:家無大小皆坐炕上。 然炕本訓火乾,非是物名。 故就其内言,則譯佛典者稱火坑,不作火炕也;就其上言,則亦當云土亢,不應作土坑也。 要之,在上曰亢,在下曰坑,就其義言曰炕。 《説文》:宛,屈艸自覆也。 從宀,夗聲。 夗,轉臥也。 宛、夗竝於阮切,音轉字變作窩。 凡鳥巢曰窩,〈亦謂之窠,音義小異。〉雞犬棲處亦曰窩,此屈艸自覆之義。 人臥處曰窩,卷被覆蓐曰被窩,此兼取轉臥之義。 《説文》:罙,深也。 一曰:竈突。 讀若導服之導。 段玉裁曰:《廣雅》:竈窻謂之堗。 《呂氏春秋》云:竈突𣲺則火上焚棟。 蓋竈上突起以出煙火,以其顛言謂之突,以其中深曲通火言謂之罙。 〈以上段説。〉今山西平陽、蒲、絳、澤、潞、汾之閒皆謂竈上曲突爲竈罙,或曰煙罙,竝讀如導。 罙、突亦雙聲也。 《廣雅》:窹謂之竈。 古借雅字爲之。 齊公孫竈字子雅。 浙西謂竈下積薪處爲竈窹,音如枯,疑紐旁迆爲谿紐也。 郝懿行説:登萊謂竈爲𩰫烓。 《説文》:烓,行竈也。 口迥切。 《説文》:槍,歫也。 《漢書楊雄傳》曰:木雍槍纍,以爲儲胥。 今浙西謂籬爲槍籬。 《夏官》: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注:軍門曰和。 《吳語》遷軍接龢,亦此字也。 今淮南、吳、越謂醮祭以竿張布爲左右門曰和門,和音如歡,元寒、歌戈對轉也。 案《匡謬正俗》云:如淳《漢書音義》曰:陳畱之俗言桓聲如和。 今猶謂之和表也。 《説文》云:桓是亭郵表也。 據此,和爲假借,桓爲正字。 今謂和門爲歡門者,是合於本音也。 《爾雅》:樴謂之杙。 樴者,識也。 今揚州謂立木爲表曰木樴子,立石爲表曰石樴子。 《説文》:楬,楬桀也。 《廣雅》:楬,杙也。 平陽謂杙爲楬剌,楬讀如葛;剌,餘音也。 《説文》:堪,地突也。 今浙西謂於水瀕築石如臺爲石堪子,堪讀去聲。 《爾雅》:雞棲於弋爲桀。 《齊民要術》云:雞棲地爲籠,籠内作棧。 此所謂雞棲於弋也。 今夔州通稱雞籠爲桀。 《喪大記》:君殯,欑至於上,畢塗屋。 注:欑,猶菆也。 江、淮、吳、越皆謂稾葬爲欑,謂其屋爲欑基。 商人儲貨之屋謂之棧房,棧借爲廛。 《地官廛人》注:廛布者,貨賄諸物邸舍之税。 《司關》注:征廛者,貨賄之税與所止邸舍也。 行旅所止之屋謂客棧,棧借爲傳。 《廣雅》:傳,舍也。 《漢書王莽傳》曰:廚傳勿舍。 发布时间:2025-08-28 16:44: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