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釋器第六 内容: 《虞書》:懋遷有無化居。 今人謂什器曰傢伙。 尋《説文》:家,居也。 《釋名》:火,化也。 此皆以聲爲訓。 家與居同音,火與化同音,則傢伙即居化,是化居二字倒易耳。 或稱什器爲貨者,亦同此義。 《説文》:帑,金、幣所臧也。 《地官》英蕩,杜子春云:蕩當爲帑。 《周成襍字》云:帑音蕩。 〈《一切經音義》引。〉今北音蕩如旳當之當,故所在謂家財爲家帑,亦作當音。 《説文》:匫,古器也。 呼骨切。 今人謂古器爲骨董,相承已久。 其實骨即匫字,董乃餘音。 凡術、物等部字,今多以東部字爲餘音,如窟言窟籠其例也。 《詩小雅》傳:秉,把也。 古以秉爲柄。 〈《周禮地官鼓人》注:鐃無舌有秉。 《釋文》:秉本又作柄。 《左傳》:國子實執齊秉。 服虔曰:秉,權柄也。 古字蓋有秉無柄。 秉、把雙聲。〉故今謂柄爲把柄,或直言把,凡有柄可持者多被此名。 《説文》:槶,筐當也。 古悔切。 字亦作簂。 《釋名》:簂,恢也,恢廓覆髪上也。 今浙江稱作帽木楥爲頭簂,〈軍人所戴頭盔正應作簂。〉其他木楥謂之簂頭,音正如恢。 又,優人所被假面通言面槶,讀古悔切,假面亦筐當也。 又,槶之言馘也。 《莊子》云:槁項黃馘。 謂黃面也。 〈凡國聲字皆可讀古悔切,山東讀國、馘皆古悔切。〉自江而北或言槶臉,學者不得其字,則書作鬼臉矣。 筐當亦今通語,凡有廓者多被此名。 《方言》:鉤,宋、楚、陳、魏之閒謂之鹿觡,或謂之鉤格。 今揚州謂物之虚縣而下垂者爲格郎,即鉤格、鹿觡二語之音轉。 《考工記》:牙得則無槷而固。 鄭司農云:槷,摋也。 蜀人言摋曰槷。 此即楔也。 今人謂以木銜瓶曰煞子,支牀几之跗曰煞腳,即此摋字。 或言當作塞,非也。 填其内曰塞,外内相銜曰摋,所以摋謂之櫼。 《説文》:櫼,楔也。 子林切。 〈此《説文舊音》,見《一切經音義》引。〉《説文》:銎,斤斧穿也。 曲恭切。 《方言》:矛,骹謂之銎。 郭璞曰:音凶,即矛刃下口。 《廣雅》:銃謂之銎。 銃即銎後出字,凡金器穿孔者皆被此名。 今言火銃,亦其一矣。 《方言》:車釭謂之鍋,或謂之錕。 《釋名》:錁,裹也,裹軹頭也。 錁即鍋字。 《廣雅》:緷,束也。 緷、錕聲義通。 今人以繩束物曰梱,以金束物曰鍋,〈俗作箍。〉箍桶亦其一矣。 《爾雅》:茅,明也。 郭璞引《左傳》前茅慮無杜解云:茅,明也。 凡標識明目者皆得云茅,今語爲苗,〈《士相見禮》草茅古文作草苗,今人呼矛音亦如苗,故茅通作苗。〉諸細物爲全部耑兆及標準者皆謂之苗,或云苗頭。 火銃之準名苗頭,亦其一矣。 《春官小師》注:簫,編小竹。 《五經通義》亦云:簫,編竹爲之。 編則有横關,故今凡有横關謂之簫,簫丁亦其一矣。 《説文》:藉,祭藉也。 一曰:艸不編狼藉。 凡在下承物者皆被此名。 鄧廷楨説:淮北小兒臥處以布禦穢,謂其布曰藉子,亦其一矣。 《爾雅》:椹謂之榩。 孫炎云:斫木質。 或用以斬人,加於椹上而斫之。 《秦策》云: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要不足以待斧鉞。 是也。 今人謂切肉所藉木質爲椹板。 《説文》:鬴,鍑屬。 或作釜。 𩰫,秦名土釜曰𩰫。 今多謂釜爲𩰫,相承以鍋爲之。 惠、潮、嘉應之客籍謂之釜盧,釜讀如浦。 古無輕脣音,釜正讀浦。 盧,餘音也。 一曰:《説文》云:盧,飯器也。 以桺爲之。 釜亦飯器,故互受通稱矣。 《説文》:銚,溫器也。 曹憲《廣雅音》云:銚,今人多作大弔反。 又,《説文》:鐎,鐎斗也。 漢人皆作刀斗,銚、鐎本一字。 今淮南謂小釜爲銚子,音正作大弔反。 《方言》:盌謂之盂,或謂之銚鋭。 盌謂之櫂。 案:銚與櫂一語也。 今浙西沿海鄙人移以音甕,謂小甕日雕,即銚、櫂等字也。 《説文》:鍑,釜大口者。 惠、潮、嘉應之客籍謂諸銅器可以煑物者曰鍑,讀如包。 古音無輕脣,复聲轉平如包矣。 《説文》:䰝,鬵屬。 甑,甗也。 湖南謂釜曰䰝。 浙西鄙人謂小甕曰甑,音如壯。 《方言》:甑,自關而東或謂之酢𩞷。 《説文》訓𩞷爲飯气烝,訓酢爲醶,則酢即今醋字。 然驗今人以火乾物而無水者曰炸,江、浙人謂食物入釜微煑曰澑;蓋甑名酢𩞷,以甑烹物亦曰酢𩞷,炸澑即酢𩞷矣。 鄧廷楨曰:《爾雅》注:烝之曰饋,均之曰𩞷。 故今河南人烝麪爲餅,再烝則謂之𩞷。 《方言》:閜,桮也。 大者謂之閜。 郭璞音呼雅反。 今通謂大盌爲閜盌,音轉如海。 紹興謂以大盌抒米曰閜,音轉如咍。 〈呼來切。〉《説文》:㔶,小桮也。 古送切。 今人謂桮如缸者爲㔶,音如扛。 或謂常盌爲㔶,音如工。 㔶盌固非甚小,特較閜盌則爲小耳。 《方言》:甌、甂,陳、魏、宋、楚之閒謂之㼵。 郭璞曰:今河北人呼小盆爲㼵子。 㼵,杜啟反。 案:今人稱盤小而庳者爲㼵,轉入如狄,遂譌作碟。 《唐貞元十三年濟瀆北海壇祭器碑》有曡子五十隻,盤子五十隻;《宋史呂𫎇正傳》作楪。 曡、楪皆誤,正字當作㼵。 若從聲音假借,可作狄、敵,不可作曡、楪也。 《説文》:罃,備火長頸瓶也。 引伸之凡瓶皆曰罃。 惠、潮、嘉應之客籍謂酒瓶爲酒罃子,讀如央;酒壺亦如之。 《漢書律歷志》: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 鄭氏曰:庣音條桑之條。 蓋凡中窊之器可以容物者皆謂之庣。 《方言》云:鍬,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閒謂之𣂁。 此田器中窊容物者謂之庣也。 《説文》銚爲溫器,《方言》盌謂之銚鋭,此食器中窊容物者謂之庣也。 其鐎斗、刀斗諸名亦皆放其聲類,竝以中窊容物得名。 今鍬之名不專用於田器。 如炊時運置火炭者爲火鍬,其斟藥斟羹之小匕亦謂之鍬,實皆庣字也。 斟藥者漢人謂之刀圭,即十分方寸匕之一。 刀即庣字;圭者,《律歷志》云:不失圭撮。 孟康曰:六十四黍爲圭。 是也。 今斟藥斟羹者多謂之鍬;斟羹者或借瓢名,惟江南運河而東至浙江、福建數處謂之刀圭,音如條耕。 謂刀如條,正合庣音。 圭讀耕者,支佳、耕清同入對轉,圭聲字多轉入耕、清,如圭田即頃田,跬步作頃步,烓讀如冋,從烓之字爲耿,《爾雅》注以黽爲耿黽,耿黽即《説文》所謂鼃黽也。 今音刀圭如條耕,正符其例。 或説當爲調羹,非也。 此以斟羹,非以調羹,人所盡知。 《説文》:匙,匕也。 湖北謂斟食斟羹之匕曰匙。 《説文》:箸,飯攲也。 今惠、潮、嘉應之客籍謂飯攲爲箸隻。 其餘通謂之叏,讀若𢘦。 尋《説文》:叏,分𣲺也。 今人以箸可分𣲺羹肉,故謂之叏,語亦甚古。 《易》稱作書契者取於叏,今箸書之名即本於箸,籑述之籑又即饌字,故箸亦取義於叏。 日本飯攲以一竹上合下分,正象叏字之�形。 〈按:陸容《菽園襍記》謂舟人諱箸爲𢘦,幡布爲抹布,棃爲圆果,苫爲豎笠。 然亦合於字訓,故爲證明之。〉《廣雅》:案謂之𣞐。 杭州謂食畢返盌之器爲盌𣞐,讀如舄。 𣞐者,藉也。 《説文》:䍇,下平缶也。 讀若𦐇。 今浙西謂圓簋下平者爲䍇𣖁。 《説文》:籔,炊䉛也。 䉛,漉米籔也。 籔音蘇后切。 今江、浙皆謂漉米竹器爲籔箕。 箕者,《説文》云:簸也。 漉米者必簸揚之,故得箕名;籔轉讀如溞。 《爾雅》:溞溞,淅也。 《釋文》:郭蘇刀反。 虞、侯與宵、肴、豪相轉,若喿聲之橾讀如藪矣。 籔所以溞,音訓亦相通也。 《説文》:𥳓,飯筥也。 今淮南謂飯筥爲𥳓箕,音如消。 箕當爲丌。 《説文》丌訓薦物之丌,讀與箕同。 飯筥無取簸義,不當作箕也。 《鄉飲酒禮》:羹定。 注:定,猶孰也。 今順天調酪謂之定酪。 鄧廷楨説。 《説文》:𦎫,孰也。 讀若純。 孰亦從𦎫,凡孰曰𦎫,孰之亦曰𦎫。 今人謂以熅火溫肉使極孰爲𦎫,音如頓。 〈𦎫聲之敦,《廣韵》亦有頓音。〉又,《廣韵》云:𤊯,𤊯肉。 音佗袞切。 此亦𦎫之俗字。 今人謂瀹卵不使甚凝爲𤊯卵。 〈卵音變如蜑。〉《説文》:䈞,𣆪也。 讀若篤。 案:亯本訓獻,亦爲亯煑,〈亯變爲烹。〉反亯爲𣆪,猶言重味耳。 故亯、𣆪二部之字多指飲食。 䈞訓𣆪者,亦謂重味。 今蘇州以筍芼肉稱爲筍䈞肉,乃是本義。 汎言䈞𣆪,借篤爲之者,則引伸義也。 《説文》:䥝,溫器也。 於刀切。 今直隸謂溫肉爲䥝肉,淮南謂煑菜爲䥝菜,浙江謂溫麪爲䥝麪。 以䥝溫之亦曰䥝,猶以甑蒸之亦曰甑矣。 《説文》:鬻,吹釜溢也。 從䰜,孛聲。 蒲沒切。 今謂釜沸水溢出爲鬻,讀若鋪。 孛聲字今多轉爲鋪、蒲。 《説文》:煦,烝也。 《方言》:煦,乾也。 今淮南謂以溼餅承火爲煦,音如呼。 吳、越謂烝爲煦,音如霍。 《方言》:熬、焣、〈即今炒字。〉煎、㷶、鞏,火乾也。 今熬、焣、煎爲通語;㷶或音如逼,或變作焙,皆一語也。 鞏,《廣雅》作焪,本炕之轉。 《説文》:炕,乾也。 今多言炕。 《説文》:𦚺,生肉𨡓也。 丑連切。 今人以生肉入釜微瀹勿令極孰曰𦚺,或曰生𦚺。 《釋名》:菹,阻也,生釀之,遂使阻於寒溫之閒,不得爛也。 《廣雅》:醃,𦯓也。 今人治菜作菹謂之醃,亦謂之將,〈七羊切。〉淮南謂生醃蘆菔爲將蘆菔,菹蟹爲將蟹。 江南言𨡓。 又以石灰生鬱柿果謂之將柿。 將即菹字,將、且雙聲相轉。 〈将、且同訓,奘、駔同訓,是其例。〉菹之爲將,猶𧗎之爲𨡓也。 〈《说文》:𧗎,醢也。 𨡓,醢也。 𧗎、𨡓同訓,雙聲相轉。〉《説文》:𩐌,齏也。 徒對切。 字亦作兌。 《釋名》:生瀹蔥䪥曰兌,言其柔滑兌兌然也。 今人謂蘆菔菹爲𩐌蘆菔,以鹽酢生菹鰕、蟹亦曰𩐌鰕、𩐌蟹,音如醉。 《説文》:酢,醶也。 倉故切。 今人謂醶爲酢,通以酬醋字爲之。 酢本酸酒變敗而成,浙江謂酒食被鬱酸敗起沫爲酢,音如作。 《説文》:鮺,臧魚也。 側下切。 字亦作鲊。 淮南言鮺如字,《廣韵》鮺音如想。 今浙江謂臧魚爲鮺,陝西、四川皆云來鰣去鮺,讀竝如想。 《説文》:䕩,乾梅之屬。 後漢長沙王始煑艸爲䕩。 盧晧切。 浙東謂乾菜爲䕩菜。 《説文》:瀸,漬也。 子廉切。 今以蜜漬果實謂之蜜瀸,讀去聲。 《爾雅》:餬,饘也。 蘄州謂鬻曰餬。 《爾雅》:鬻,糜也。 鄧廷楨曰:福州謂鬻曰糜。 《説文》:餈,稻餅也。 或作䭣。 今人謂稻餅曰餈團,杭州别言翦團。 䭣之爲翦,猶翦之訓齊,翦刀之爲劑刀矣。 《方言》:餌或謂之䬧。 王念孫曰:䬧之言圜也。 今人通呼餅之圜者爲䬧。 《説文》:糂,一曰:粒也。 桑感切。 今湖北、江南、浙江皆謂飯粒爲飯糂。 《爾雅》:米者謂之糪。 李巡曰:飯米半腥半孰曰糪。 今杭州謂飯結釜底焦者爲糪焦,音博戹切,糪之正音也。 其餘多轉如巴,謂之鍋糪。 舂米謂之𣀔米。 《説文》:𣀔,小舂也。 初絭切。 鄧廷楨曰:順天謂舂米爲𣀔米。 研麪謂之扞麪。 《説文》:硟,以石扞繒也。 衦,摩展衣。 《廣韵》衦,古旱切,今作此音。 《説文》:䵄,煑麥也。 𢾭戎切。 《天官》:其實䵄、蕡。 郝懿行曰:今江南人烝稬米暴乾焣之呼米䵄。 䵄讀如蓬,謂蓬蓬然張起也。 章炳麟案:今武昌語如是。 《説文》:糒,乾也。 平秘切。 常德謂熬飯曰糒兒。 音如泡,之、幽相轉也。 《説文》:飧,餔也。 從夕食。 溫州謂晚飯爲夜飧。 讀如宣,諄文魂、元寒相轉。 《説文》:𦞦,肉羹也。 字亦作䐧。 《釋名》:䐧,蒿也,香气蒿蒿也。 今人乃稱燔豚爲燒𦞦,音如靠。 《説文》:嘾,含深也。 徒感切。 含深曰嘾,所含曰覃。 《説文》:覃,長味也。 雙聲相轉,侵、幽對轉字變作道。 《説文》:甘,從口含一。 一,道也。 覃之爲道,若橝服作導服,穀道呼穀瞫矣。 今人通謂味爲味道,本味覃也。 《説文》:嚛,食辛嚛也。 火沃切。 《呂氏春秋本味》曰:酸而不酷。 《玉篇》引作不嚛。 今人謂味過厚烈爲嚛,轉平如蒿。 《説文》:滫,久泔也。 息流切。 《内則》注:秦人𣸈曰滫。 今謂食久味變作泔水臭曰滫。 通以𣸈字爲之。 《説文》:殖,脂膏久殖也。 常職切。 今謂膏壞爲殖,湖北讀如字,江、浙轉平如蚩。 燭久而敗亦如之。 《喪服》:冠六升外畢。 注:外畢者,冠前後屈而出縫於武。 亦或作紕。 《邶風》:素絲紕之。 箋云:縫紕旌旗之旒縿。 《釋文》:紕,𣬈移反。 今通謂衣有綻裂以一鍼貫連之曰紕一鍼,紕讀如弻,若𠨒成即弻成矣。 浙江又别言紩一鍼。 《説文》:紩,縫也。 直質切。 今音作丁質切,古無舌上音,紩本作丁質切也。 亦曰敹一鍼。 《周書》:善敹乃甲胄。 鄭注:敹,謂穿徹之。 《釋文》:敹,了彫反。 凡非綻裂而粗率縫之亦曰敹。 敹,通語也。 《廣雅》:絎,緣也。 曹憲音下孟反。 《玉篇》:絎,縫紩也。 今淮南、吳、越謂粗縫曰絎,音如行列之行。 《廣雅》:紩,納也。 衲,補也。 《論衡程材篇》曰: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今淮南、吳、越謂破布牽連補綴者爲衲頭,亦謂刺繡爲納繡。 直隸謂粗縫曰納。 《説文》:𤴙,門户青疏窻也。 所菹切。 薛綜《西京賦》注曰:疏,刻穿之也。 《楚辭招魂》云:網户朱綴,刻方連些。 《古詩》曰:交疏結綺窻。 是𤴙爲交文刻畫之形。 《説文》又有𤕟字,云:通也。 從爻疋,疋亦聲。 爻者,交也;則𤕟爲刻文交通,通義爲𤕟,别義爲𤴙。 𤴙亦作瑣。 《離騷》靈瑣,《漢書元后傳》青瑣,是也。 《廣雅》亦曰:緜、聯、䋰、綴、瑣、系,連也。 本是門鏤,而刺繡綺文亦似之。 今刺繡有曰拉瑣者,則此義也。 〈《説文》瑣本訓玉聲,門鏤乃借爲𤴙。 鋃下云:鋃鐺,瑣也。 鋂下云:大瑣也。 今皆名鋃鐺爲瑣,此又非𤴙之借。 《莊子庚桑楚》篇:胥靡登高而不懼。 《漢書楚元王傳》:二人諫,不聽,胥靡之。 《賈誼傳》:傅説胥靡。 師古謂聯繫使相隨而服役之。 是則瑣乃胥靡之合音。 靡從麻聲,古音靡本在歌部也。 《小雅》:淪胥以鋪。 傳曰:淪,率也。 箋云:牽率相引。 余謂淪胥即是牽率以瑣。 鋪者,《説文》云:箸門鋪首也。 《漢書哀帝紀》:銅龜蛇鋪首鳴。 師古曰:門之鋪首,所以銜環者也。 然則淪胥以鋪者,謂系瑣以銜環之鋪也。〉《説文》:黹,箴縷所紩衣。 《玉篇》:丁雉切。 唐韵開爲舌上音,作陟几切。 《虞書》絺繡,《春官》希冕,鄭皆讀爲黹,是黹亦有刺繡之義。 今刺繡有云朾黹者。 《廣雅》:𢆸,絣也。 𢆸、絣同字,曹憲皆音布耕反。 《燕策》:王身自削甲札,妻自組甲絣。 此謂縫甲之組爲絣也。 今人謂壓金線作繡爲絣金,音如平。 《説文》:緄,織帶也。 古本切。 凡織帶皆可以爲衣服緣邊,故今稱緣邊曰緄邊。 俗誤書滚。 《説文》:緝,績也。 績,緝也。 今紹興謂絡經爲緝績,績音如債。 《説文》:鞔,履空也。 母官切。 《廣雅》:鞔,補也。 今人謂以革補履頭爲鞔鞵,張革冒鼓亦曰鞔鼓,皆讀去聲。 《倉頡篇》云:鞔,覆也。 〈《一切經音義》引。〉是鞔鼓義。 《説文》:靪,補履下也。 今謂衣破補處爲補靪。 《聲類》:㒅,開衣領也。 口禮反。 〈《玉篇》引。 㒅從多聲讀口禮反者,猶《説文》引《論語》跢予足,今作啟。 是㒅有啟音也。〉今人謂開裳下齊爲開㒅。 俗書作气,無義。 或呼開㒅爲充夜切,此正如哆、奓、䐒等皆入麻、禡韵也。 書作開叉者亦非本字。 或應作哆訓張,音敕加切耳。 《爾雅》:紕,飾也。 郭璞曰:謂緣飾。 《襍記》:紕以爵韋,純以素。 注:在旁曰紕,在下曰純。 字亦作辟。 《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 注:辟,謂以繒采飾其側。 其在衣裳者,《既夕禮》:縓綼緆。 注:飾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 《釋文》:綼,鐂音卑。 今人謂衣裳邊角純緣曰綼,音如擺。 《深衣》注:緣,緆也。 《釋文》:緆,皇音錫。 浙西謂衣大長反起其邊縫之曰緆起。 《説文》:革中辨謂之韏。 段玉裁曰:辬,駁文也。 辨當作辬,謂縐文蹙蹙者。 俗字作𣠰,謂裙上襵叠爲𣠰。 《方言》:絡頭,帞頭也。 自河以北趙、魏之閒曰幧頭。 曹憲《廣雅音》曰:幧,七消反。 案:陌頭則繞額者。 然《問喪》注云:邪巾貊頭,笄纚之存象也。 以陌頭擬纚,則籠髮矣。 今浙東寧波、紹興通謂帽曰幧,音七由切。 《説文》:緌,系冠纓也。 案:緌爲垂於下者,故凡絲縷垂下者皆得稱緌,《説文》組亦訓緌屬,是也。 今直隸稱線及組垂下者皆爲緌。 佗處言纓,則失之矣。 《説文》:巾,佩巾也。 帤,巾帤也。 帤音女余切。 今人謂巾曰手巾,亦曰手帤兒。 魚、模轉麻,讀帤爲女加切。 或讀入聲如搦,〈女白切。〉帤之言搦也。 《方言》:帍裱謂之被巾。 郭璞曰:婦人領巾也。 曹憲音户。 字亦作扈。 《楚辭離骚》注:扈,被也。 今人直謂方領爲帍領。 《説文》:袛裯,短衣。 上都兮切,下都牢切,雙聲連語也。 氐聲、周聲皆近敦。 〈《孟子萬章》篇:弤,朕。 注云:彫弓。 《大雅》:敦弓既堅。 《正義》曰:敦與彫,古今之異。 《説文》雕、鷻互訓。 以是相參,則知氐、周、敦聲義三通。〉淮南謂短衣曰敦子,敦即袛裯矣。 《廣雅》:䙗,謂之褓。 今淮南謂小被爲褓被。 《埤蒼》:衴,被緣也。 〈《廣韵》引。〉《廣韵》音都感切。 今謂被緣曰被衴頭,音轉如當。 《説文》:荐,薦席也。 薦,艸也。 通語稾秸之席曰艸薦,揚州謂之稾薦。 《方言》:小袴謂之䘨𧘈。 今廣東謂袴爲䘨。 《説文》:襱,絝踦也。 丈𠣥切。 今人通言韜絝,福州謂之襱,從舌頭音呼如動。 《釋名》:履,禮也,飾足,所以爲禮也。 《説文》:鞵,革生鞮也。 今通謂履爲鞵,惠、潮、嘉應之客籍尚謂之履。 《左傳》:踊貴屨賤。 踊爲刖者所箸,貫脛而下無跗。 踊之言通也,凡貫脛者皆得此語。 今人謂鞾、韈貫脛處曰鞾踊、韈踊,讀如桶。 案:《釋名》:𩌈𩍜,鞾之𦈫前壅者。 後人言深雍鞾。 雍、壅皆即踊字。 《説文》:䌳,粗緒也。 臣鉉等曰:俗别作絁。 《廣韵》:䌳,繒似布。 式支切。 今人謂以絮縷織繒爲緜紬,絲之粗緒織繒爲䌳紬,俗誤書絲。 繒無不用絲者,無爲獨取絲名也。 《説文》:𥾨,絲下也。 下沒切。 絲下謂絲絓頭。 今人音變如𠯏,〈居乙切。〉足以餘音,謂之𥾨怛。 《説文》引《書》鳥獸𧜈毛,音而隴切。 今《書》作氄毛,《釋文》引馬融曰:氄,溫柔貌。 徐仙民作而充、如充二反。 今人以細毛作毳布名之曰𧜈,音而充反。 俗作絨。 《匡謬正俗》曰:戎獸皮可爲蓐,戎即猱字。 此則單舉一物,非今之𧜈也。 又,《説文》:䩸,鞌毳飾也。 而隴切。 𧜈、䩸聲同,通名爲𧜈,别名爲䩸。 《毛詩國風》傳曰:瑱,塞耳也。 今江寧婦人耳上綴鐶,老婦所綴謂之耳塞。 鄧廷楨説。 《説文》:䯤,骨擿之可會髮者。 從骨,會聲。 《詩》曰:䯤弁如星。 古外切。 擿即搔頭,今浙江猶謂搔頭曰䯤兒。 《士喪禮》古文鬠爲括,鬠即䯤字。 《廣韵》鬠音户括切,故浙江言䯤亦作户括切。 《説文》:璏,劍鼻玉也。 直例切。 《漢書王莽傳》以雙聲假借作瑑,云:即解其瑑。 是璏爲可解者。 今人於扇柄作鼻繫玉謂之扇璏,音如墜。 《説文》:㸚,二爻也。 力几切。 爾字從㸚,謂其孔㸚。 故直隸謂葦桺諸器爲罩㸚,通依《廣韵》作笊籬。 離、㸚聲通,古詩説銅鑪離婁,是其義。 《考工記輿人》注:較,兩輢上出式者。 今人通謂胡牀兩輢爲較,音如靠。 《方言》:牀杠,南楚之閒謂之趙。 郭璞曰:中國亦呼杠爲桃牀。 《廣雅》桃作㸠。 今人謂長凳爲㸠凳,《廣韵》作徒了切,今讀如條。 《方言》:榻前几,江沔之閒曰桯。 郭璞音刑。 《廣韵》又佗丁切。 今淮南謂牀前長凳爲桯凳,音如晴,江南、浙江音如檉。 《説文》:𣂞,柯擊也。 從斤,良聲。 來可切。 今人謂椎有柯柄可舉擊者爲𣂞頭,讀如郎。 山西正作來可切。 《説文》:杵,舂杵也。 平陽謂擣衣石爲杵搏石。 搏亦擣也。 《考工記》:搏埴之工。 注:搏之言𢫦也。 《曲禮》:鄰有喪,舂不相。 注曰:相,謂送杵聲。 又,《樂記》:治亂以相。 相即舂牘,亦與杵近。 《荀子》有《成相篇》,《漢蓺文志》有《成相襍辭》十一篇。 今淮南北有蹋歌曰朾連相。 案:成從丁聲,與朾同義,成相即朾連相爾。 《説文》:蹻,舉足行高也。 今舞者縛木。 梃於足下,謂之高蹻,去遥、其略二切,皆得。 《呂氏春秋開春論》:灓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高誘曰:棺頭曰和。 今浙江猶謂棺之前端曰前和頭,音如華。 淮南謂題字於棺前端曰題和,音如壺。 《説文》:梏,手械也。 古沃切。 今人通言手梏,音如靠。 《説文》:栝,炊竈木。 佗念切。 段玉裁曰:今俗語云竈栝。 范寅説,紹興亦有是語。 《三倉》:杮,札也。 〈《一切經音義》引。〉今江浙稱木片爲木杮,音如費。 〈杮從𣎵聲。 今柹果字誤省作此形。〉《方言》:泭謂之𥴖,𥴖謂之筏。 曹憲《廣雅音》曰:𥴖,薄佳反。 今人謂筏爲木𥴖,音如字。 𥴖可以渡,渡亦曰𥴖,猶㶇可以渡,渡亦曰㶇。 今人謂渡爲𥴖渡,音如擺。 《方言》:舟,南楚江湘小而深者謂之㮪。 郭璞曰:即長舼也。 《廣雅》:舼,舟也。 今寧國、池州、太平之閒謂船小而深者爲舼艚。 艚蓋即𦩍字。 《釋名》:三百斛曰𦩍。 《方言》:僞謂之㐹。 郭璞曰:僞音訛,船動摇之貌也。 今讀如華,俗作划。 一曰:划本㭉之俗字。 《説文》:㭉,兩刃臿也。 互瓜切。 俗字作鏵。 兩刃臿本農器,今𥷃似之,皆稱划鍬,本㭉鍬也。 以㭉鍬行舟謂之㭉,㭉而動之曰僞,猶華、蘤通矣。 《説文》:䑣,船行也。 丑林切。 今人謂行船爲䑣船。 或書作撐,非也。 撐但可云以篙榰柱船耳,行船不得言撐也。 且天津言䑣船音尺容切,此正侵、冬之轉,非撐明矣。 《方言》:所以刺船謂之㰏,維之謂之鼎。 今杭、越閒繫船不以纜索,其船首有一孔,用篙插入,謂之下鼎。 俗字作椗。 焦循説。 《釋名》:隨風張幔曰帆。 今帆或讀如芃,覃、冬之轉。 或書作篷,非其義也。 《爾雅》:嫠婦之笱謂之𮊚。 郭璞曰:謂以薄爲魚笱。 今浙江謂魚笱爲魚薄,音如簿。 又,《方言》云:薄,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䒼。 今謂葦籠、竹籠曰薄,音如簿。 魚薄得名,亦由此矣。 〈《荀子禮論》薄器,楊倞以爲竹葦之器,是則通名也。〉呂靜《韵集》曰:掩罥於道曰弶,似弓者也。 〈《一切經音義》引。〉《廣韵》弶音其亮切。 今浙江謂捕鼠機爲老鼠弶。 《爾雅》:白蓋謂之苫。 《説文》:苫,蓋也。 蓋,苫也。 目部睒下云:讀若白蓋謂之苫。 睒今音失冉切,則苫亦可讀失冉切。 《左傳》云:被苫蓋。 凡張蓋皆得稱苫,非止編茅覆屋而已。 今人華蓋、雨蓋皆謂之苫,音正作失冉切。 譌入元、寒作繖。 《通俗文》云:張帛避雨謂之繖蓋。 是漢末音韵已岐矣。 揚州、儀徵謂雨蓋曰苫,或曰小苫子,音如添,〈添正作沾。〉猶可考見本字。 《説文》:𨌥,車笭閒皮篋。 讀與服同。 今人謂布囊爲包伏,伏無正字。 〈或書作絥,絥乃車茵,其義絶不相涉。〉包、伏同聲,〈如包犧即伏羲。〉則一語二音也。 其謂皮篋可提持者爲皮包,則正當作𨌥矣。 〈服聲皆有包裹義。 《説文》:箙,弩矢菔也。 《詩》魚服,以服爲之。 是所以容矢者。 衣服亦非本字。 《説文》服本訓用,一曰車右騑,然則衣服正當作勹。 《説文》:勹,裹也。〉《説文》:㼱,柔韋也。 從北,從皮省,從敻省。 讀若耎,一曰若儁。 今浙江謂鞔革於木革久弛緩而張之使急曰㼱,從儁稍轉如薦。 案:《考工記》注引《倉頡篇》鞄㼱連文,鞄亦作鲍。 鲍人之事,引而信之,欲其直也。 信之而直,則取材正也。 是鞄亦兼張皮,非專柔之,㼱亦同訓。 今㼱語僅存於中土,鞄則獨日本言之矣。 《説文》:錯,金涂也。 引伸爲錯鏤。 周滕侯錯字叔繡。 《中𠊱》曰:赤文綠錯。 今人謂猥襍小印爲錯子。 《廣雅》:鉒,置也。 《莊子達生》作注。 今人猶謂賭者質物爲鉒。 《説文》:鐗,車軸鐵也。 古莧切。 《釋名》:𨎫,閒也,閒釭、軸之閒。 今車軸在轂中者,裝鐵其上,與轂中鐵相切磨,稍久則修治之,謂之挑鐗。 鄧廷楨説。 《説文》:熯,乾貌。 從火,漢省聲。 今人謂以火合金器爲熯。 金器受火則鎔,已合而乾,故謂之熯。 一曰:字當爲釁,謂合其罅隙也。 釁、漢音轉。 《方言》:罃謂之甔。 《史記貨殖列傳》曰:漿千甔。 《漢書》作儋,孟康曰:儋,甖也。 今人謂甖曰甔,音如覃。 《説文》:儋,何也。 今人謂肩任爲儋,手持亦謂之儋。 字變作擔。 又,《後漢書明帝紀》:生者無儋石之儲。 《韋彪傳》注:江、淮謂一石爲一擔。 今人猶謂一石爲一擔。 《投壺》:請爲勝者立馬。 一馬從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注:馬,勝算也。 其後字變作䧞。 《方言》:䧞,益也。 今謂記數以縱横畫代一、二、三、四等字爲馬子,賭家以籌記勝算爲籌馬。 《説文》:符,信也。 今人官檄、借券皆謂之符。 音竝如票,若餓莩之莩讀摽矣。 《爾雅》:象謂之磋,玉謂之琢。 今玉工謂攻玉爲磋玉,則通名也。 轉入麻部,讀如車。 〈尺奢反。〉《説文》:瓪,敗也。 從瓦,反聲。 布綰切。 浙江謂敗瓦爲瓦瓪。 《説文》:𤈦,火也。 燬,火也。 皆許偉切。 《詩》王室如燬,《説文》引作𤈦。 燬、𤈦本一字,古音火亦如燬,故今福州謂火爲燬。 《説文》:焌,然火也。 從火,夋聲。 《周禮》曰:遂䶴其焌,焌火在前,以焞焯龜。 子寸切。 今人言一焌鐙光,焌讀如箭。 《説文》:煔,火行也。 今謂引火然鐙爲點火,當爲煔字。 《廣韵》煔有佗念一切,與點端、透二紐相轉。 《方言》:煬,暴。 又云:煬,熾也。 今謂以火熾物爲煬,讀佗浪切,俗作燙。 以火申繒謂之尉。 《説文》:尉,從上案下也。 今音轉如薀,猶君姑、威姑聲轉矣。 《通俗文》:熱灰謂之煻煨。 〈《一切經音義》引。〉今人以火熏發花謂之唐花。 段玉裁曰:唐即煻字。 《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 《釋文》:苴,側雅反,又知雅反。 李頤云:土苴,糟魄也。 苴亦借沮爲之。 《説文》:揟,取水沮也。 今人謂糟滓爲苴,作側加反。 俗字作渣,乃沮之形變也。 《説文》:涿,流下滴也。 今人言水湛汁爲一滴,凝液爲一涿。 涿讀如督。 古無舌上知紐,涿音本如督也。 《説文》:濩,雨流𩅸下。 胡郭切。 段玉裁曰:今俗語呼檐水𩅸下曰滴濩。 蓋金壇語也。 《説文》:滲,下漉也。 所禁切。 江南、浙江謂水下漉爲滲,上浸亦爲滲。 《説文》:歜,盛气怒也。 引伸爲香气辛烈。 《左傳》:饗有昌歜。 《天官醢人》謂之昌本。 《釋文》:歜音在感反。 浙江謂香盛曰香歜,作初感反。 字譌爲竄。 明世醫方諸書初言辛竄,今日本亦言香竄矣。 《説文》:蕡,襍香艸也。 今人謂香盛爲蕡香,音如噴。 《説文》:炫,爓燿也。 淮南、浙西謂明赤曰炫紅。 《説文》:彤,丹飾也。 通語狀赤曰紅彤彤。 《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赬。 赬爲淺赤襍白。 浙江狀赤而微白者曰紅赬赬。 《説文》:𧹲,日出之赤也。 火沃切。 《今文尚書》言桺穀,穀亦𧹲字。 浙江狀暗赤曰紅𧹲𧹲。 《説文》:黲,淺青黑也。 今人謂之黲綠,以慘爲之。 《爾雅》:黑謂之黝。 安慶狀暗黑曰黑黝黝,音如幽。 《爾雅》:藐,茈草。 郭璞曰:可以染紫。 《釋文》:藐,亡角反。 今人謂淺紫曰藐色,音與福不分,因傅之福康安,謬矣。 陝西但言紫,未有言藐色者。 《説文》:䵎,黃黑色也。 《廣雅》:䵐,䵎,黃也。 曹憲音䵐齒善反,䵎佗丸反;蓋本一字,音有侈斂耳。 又,《説文》:䵵,黃黑而白也。 初刮切。 與䵐亦一聲之轉。 今人謂黃黑色曰沈香色,浙西謂之䵐香色,音正作齒善反。 《説文》:䵋,青黃色也。 呼罪切。 今人謂人面色襍青黃者曰䵋气色。 此與稱不祥爲晦气相轉,俗亦不殊其字。 《説文》:黊,鮮明黃也。 户圭切。 今揚州狀果實之黃曰黃黊黊,音苦圭切。 《考工記》:欲其荼白也。 荼爲茅秀白色。 浙江狀雲气之白曰白荼荼。 《説文》:蔫,菸也。 菸,鬱也。 蔫音於乾切。 今謂布帛變色萎黃曰蔫。 《説文》:暜,日無色。 從日,竝聲。 此日月薄𧐂之本字。 冣初古音如𣶢,〈從竝聲也。〉稍變對轉魚、模如溥。 引伸爲凡無色之稱。 故袢訓無色,亦讀若暜。 今江南、吳、越謂色敗青黑曰烏青暜,普讀如𣶢。 发布时间:2025-08-28 16:48: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