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4 有道之士 内容: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 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 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观念、行为,故说“深不可识。 ”这是总言“善为道者”的特十性十。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迟疑犹豫,引申为谨慎小心。 豫的另一层意思是欢喜、和乐的意思。 综合起来理解,这一句是说,“善为道者”潜心修道,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高层境界,理应欢乐、庆贺,但在成绩面前却没有表现出半点的骄傲情绪,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十性十,就象冬天踩冰过河一样,时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机之中。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慎惧的意思。 “善为道者”与世人相处,无门户、宗族观念,无荣辱、贵贱之分,对人十十团十十结友十爱十,谦诚有加。 “若畏四邻”,不是害怕四邻,而是以礼相待,他不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视四邻,相反却主动接近他们,以沟通情感和意志,体现的是谦下之德。 俨兮其若客:俨,是俨然的意思,表明容貌庄重。 修道有成的人,对练功的态度是严肃的,表情是庄重的。 他以朴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为。 表现在为人处世上,他十爱十人如己,敬重他人,没有主人的观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对人有礼有节,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涣兮其若冰释:涣,是涣然的意思。 修道之人安心静坐,排除各种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对心灵的干扰,使真气贯通全身,就会有浑身十温十暖如蒸,酥十软融融的感觉,直至自失忘我,这正是涣然冰释的印证。 有道之士悟证了这一道理,在人生的实践活动中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羁绊,从而全心投入到行道的事业中去。 敦兮其若朴:敦,是诚实、忠厚的意思。 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 因此,他给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 旷兮其若谷:旷,是广阔、空旷的意思。 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广阔,破译的密码就越多。 此时,他的视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亲友的圈子,而是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利益。 他的山谷般的胸怀,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认识和理解的。 混兮其若浊:混和浊,都是愚昧、糊涂的意思。 有道之士既然彻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怀和志向,自然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十精十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这在有些人看来,劳碌一生而不为名利,无异于头脑简单、愚蠢的傻子。 其实,真正浑浊的是那些执着于个人名利的人。 雷锋式的“傻子”,才是人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对“善为道者”的个十性十分别作出的描述。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够静之以道,让那浑浊的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 谁又能够动之以道,让那治国安民的远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 识道在于守静,守静才能逐步转变以名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社会上的不道现象得以逐步认识,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也就随之形成。 这一节,是老子对世道的忧心和对仁人志士的呼唤。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盈:充满、满足。 蔽:疑为“敝”,旧的,和“新”相对,喻过时的、错误的思想观念。 持有这一功夫的人,不会自我满足。 正因为不自我满足,才能不断地消除错误观念取得新的成就。 本章通过对“善为道者”的形象描述,体现了有道者的伟大人格形象。 说明道德功的本质和巨大功用。 发布时间:2025-08-29 11:09: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