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八卷 内容: 第十八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一诗经〈小雅十月〉礼记〈昏义〉周礼〈地官〉易纬〈京房飞候 川灵图〉春秋纬〈潜潭巴〉吕子〈明理〉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后汉书〈五行志〉刘熙释名〈释天〉晋书〈天文志 礼志〉南齐书〈天文志〉隋书〈礼仪志 天文志〉唐书〈礼乐志〉杜佑通典〈诸州合朔代鼓〉宋史〈天文志 礼志〉观象玩占〈日总叙 日杂变占 日蚀占 日月星并见占〉管窥辑要〈日占论〉天元玉历〈太阳应瑞篇 太阳凶变篇 日旁异气篇 日旁专气篇 日旁杂气篇 日晕篇 日晕别气篇 日蚀变异篇〉明会典〈钦天监救护仪注〉庶徵典第十八卷日异部汇考一《诗经》《小雅十月》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朱注〉十月以夏正言之建亥之月也。 交日月交会谓晦朔之间也。 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于地,一昼一夜,则其行一周而又过一度,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日一岁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 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一岁凡十二会,方会则月光都尽而为晦,巳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对则月光正满而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 然王者修德行政,用贤去奸,能使阳盛足以胜阴,阴衰不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故其迟速高下必有参差而不正相合,不正相对者,所以当食而不食也。 若国无政不用,善使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外国侵中国,则阴盛阳微,当食必食。 虽曰:行有常度。 而实为非常之变矣。 苏氏曰:日食,天变之大者。 然正阳之月,古尤忌之。 夏之四月为纯阳,故谓之正月,十月纯阴,疑其无阳,故谓之阳月。 纯阳而食,阳弱之甚也。 纯阴而食,阴壮之甚也。 微亏也,彼月则宜有时而亏矣。 此日不宜亏而今亦亏,是乱亡之兆也。 〈大全〉三山李氏曰:唐志云:十月之交,以历推之在幽王之六年,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朱注〉凡日月之食,皆有常度矣。 而以为不用其行者,月不避日,失其道也。 然其所以然者,则以四国无政,不用善人故也。 如此则日月之食皆非常矣。 而以月食为其常,日食为不臧者,阴亢阳而不胜,犹可言也。 阴胜阳而掩之,不可言也。 故春秋日食必书,而月食则无纪焉,亦以此尔。 《礼记》《昏义》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蚀。 是故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 《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 〈订义〉项氏曰:日为月胜,故食于朔,月不受日光,故食于望,是皆阳为阴胜,故鼓以救之,助阳气也。 王亲鼓之,鼓人诏之耳。 王昭禹曰:日月之薄蚀,阴阳之进退,人事何与其间哉。 而古人有救日月之礼,盖其以裁成辅相为事,则阴阳之运有不由其道,日月之明有不用其行,必反之,裁成辅相之事焉。 王之于日,春朝不废朝;王之于月,秋暮不废夕。 则其于救日月而鼓之,固王之事有司特诏之而已。 《易纬》《京房飞候》凡日食,皆于晦,朔不于晦,朔食者,名曰薄,主人民,有灾患也。 《川灵图》黄气抱日,辅臣纳忠德,至于天日抱戴。 《春秋纬》《潜潭巴》君德应阳;君臣得道叶度则日含王字,含王字者,日中有王字也。 王者德象,日光所照,无不及也。 《吕子》《明理》其日有𩰚,食有倍,璚有晕,珥有不光,有不及,〈一作反〉景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宵见。 《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日晕;晕等,力钧;厚长大,有胜;薄短小,无胜。 重抱大破无。 抱为和,背不和,为分离相去。 直为自立,立侯王;指晕若白杀将。 负且戴,有喜。 圜在中,中胜;在外,外胜。 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恶相去。 气晕先至而后去,居军胜。 先至先去,前利后病;后至后去,前病后利;后至先去,前后皆病,居晕不胜。 见而去,其发疾,虽胜无功。 见半日以上,功太。 白虹屈〈李奇曰屈或为尾也〉短,上下兑,有者下大流血。 日晕制胜,近期三十日,远期六十日。 其食,食所不利;复生,生所利;而食益尽,为主位。 以其直及日所宿,加以日时,用命其国也。 月蚀,常也;日蚀,为不臧也。 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 丙、丁,江、淮、海岱也。 戊、己,中州、河、济也。 庚、辛,华山以西。 壬、癸,恒山以北。 日蚀,国君;月蚀,将相当之。 〈按《天官书》之言止此天道远,人事迩,存其概,以加修省可耳。 此后占书所言凶咎,或多过甚之词,姑存之,而不必泥也〉《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曰:亡师玆谓不御,厥异日食,其食也既,并食不一处。 诛众失理,玆谓生叛,厥食既,光散。 纵畔兹谓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 专禄不封,玆谓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烛。 君臣不通玆谓亡,厥蚀三既。 同姓上侵,兹谓诬君,厥食四方有云,中央无云,其日大寒。 公欲弱主位,兹谓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 诸侯相侵,玆谓不承,厥食三毁三复。 君疾善,下谋上,兹谓乱,厥食既,先雨雹,杀走兽。 弑君获位兹谓逆,厥食既,先风雨折木,日赤。 内臣外乡兹谓背,厥食食且雨,地中鸣。 冢宰专政兹谓因,厥食先大风,食时日居云中,四方无云。 伯正越职,兹谓分威,厥食日中分。 诸侯争美于上兹谓泰,厥食日伤月,食半,天营而鸣。 赋不得兹谓竭,厥食星随而下。 受命之臣专征云试,厥食虽侵光犹明,若文王臣独诛纣矣。 小人顺受命者征其君云杀,厥食五色,至大寒陨霜,若纣臣顺武王而诛纣矣。 诸侯更制兹谓叛,厥食三复三食,食已而风,地动。 适让庶兹谓生欲,厥食日失位,光晻晻,月形见。 酒亡节兹谓荒,厥蚀乍青乍黑乍赤,明日大雨,发雾而寒。 凡食二十占,其形二十有四,改之辄除;不改三年,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 京房易传曰: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 顺亡所制兹谓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 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 弱而有任,玆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 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 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仄,大如弹丸。 辟不闻道兹谓亡,厥异日赤。 祭天不顺玆谓逆,厥异日赤,其中黑。 闻善不予,兹谓失知,厥异日黄。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总命群贤,以亮天功,则日之光明,五色备具,烛耀亡主;有主则为异,应行而变也。 色不虚改,形不虚毁,观日之五变,足以监矣。 故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谓也。 《后汉书》《五行志》《日蚀说》曰: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 君道有亏,为阴所乘,故蚀。 蚀者,阳不克也。 其候杂说,《汉书五行志》著之必矣。 儒说诸侯专权,则其应多在日所宿之国。 诸侯附从,则多为王者事。 人君改修其德,则咎害除。 〈注〉春秋纬曰:日将蚀则斗第二星变色,微赤不明,七日而蚀。 《春秋》汉含孳曰:臣子谋,日乃蚀。 《孝经钩命决》曰:失义不德,白虎不出,禁或逆枉,矢射山崩,日蚀。 《管子》曰: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蚀,则失德之国恶之。 月蚀,则失刑之国恶之。 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 是故圣王日蚀则修德,月蚀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 《孝经钩命决》曰:日蚀修孝,山崩理惑。 杜预曰: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蚀,日月同会,月掩日故日蚀,蚀有上下者,行有高下,日光轮存而中蚀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正相当而相奄间疏也。 然圣人不言月蚀日而以日蚀为文,阙于所不见。 《春秋》潜潭巴云:甲子蚀,有兵敌强臣昭案。 《春秋纬》六旬之蚀各以甲子为说,此偏举一隅,未为通證。 故于事验不尽相符,今依日例注以广其候耳。 京房占曰:北夷侵,忠臣有谋,后大水在东方。 潜潭巴曰:乙卯蚀,雷行不雪,杀草不长,奸人入宫。 潜潭巴曰:丙寅蚀,久旱多有徵。 京房曰:有小旱灾。 潜潭巴曰:癸亥日蚀,天人崩。 潜潭巴曰:辛丑日蚀,主疑臣。 潜潭巴曰:乙未蚀,天下多邪气,郁郁苍苍。 京房曰:君责众庶,暴害之。 潜潭巴曰:戊申蚀,地动摇侵,兵强。 一曰:主兵弱,诸侯强。 潜潭巴曰:丁巳蚀,下有败兵。 潜潭巴曰:癸酉蚀,连阴不解,有兵。 潜潭巴曰:壬申蚀,水灭阳溃阴欲翔。 潜潭巴曰:壬寅蚀,天下苦兵,大臣骄横。 潜潭巴曰:甲辰蚀,四骑胁大水。 京房占曰:王后寿命绝,后有大水。 潜潭巴曰:戊午蚀,久旱谷不伤。 潜潭巴曰:庚辰蚀,彗星东出,有寇兵。 又别占云:大旱。 星占曰:乙未蚀,天下灾期三年。 潜潭巴曰:壬午蚀,久雨旬望。 京房占曰:三公与诸侯相贼,弱其君王,后旱且水。 潜潭巴曰:戊戌蚀,有土殃,王后死,天下谅阴。 京房占曰:婚嫁家被戮。 潜潭巴曰:辛亥蚀,子为雄。 潜潭巴曰:丙申蚀,诸侯相攻。 京房占曰:君臣暴虐,臣下横恣,上下相贼,后有地动。 潜潭巴曰:戊子蚀,宫室内淫,雌必惑雄。 京房占曰:妻欲害夫,九族夷灭,后有大水。 潜潭巴曰:乙亥蚀,东国发兵。 京房占曰:诸侯上侵以自益,近臣盗窃以为积,天子不知,日为之蚀。 潜潭巴曰:丙申蚀,外国内攘。 石氏占曰:王者失礼,宗庙不亲,其岁旱。 潜潭巴曰:乙酉蚀,仁义不明,贤人消。 京房占曰:君弱臣强,司马将兵,反征其王。 京房占曰:庚寅蚀,骨肉相贼,后有水。 潜潭巴曰:甲戌蚀,草木不滋,王命不行。 京房占曰:近臣欲戮,身及戮辱,后小旱。 潜潭巴曰:丁亥蚀,匿谋满玉堂。 京房占曰:君臣无制。 潜潭巴曰:日蚀己丑,天下唱之。 潜潭巴曰:丁卯蚀,有旱,有兵。 京房占曰:诸侯欲戮,后有裸虫之灾。 京房占曰:庚辰蚀,君易贤以刚卒以自伤,后有水。 潜潭巴曰:辛卯蚀,臣伐其主。 潜潭巴曰:壬子蚀,妃后专恣,女谋主。 潜潭巴曰:丁未蚀,王者崩。 潜潭巴曰:辛酉蚀,女谋主。 潜潭巴曰:庚寅蚀,将相诛,大水多死伤。 潜潭巴曰:壬辰蚀,河决海溢,久雾连阴。 潜潭巴曰:甲寅蚀,雷电击杀,骨肉相攻。 潜潭巴曰:庚午蚀,后火烧官兵。 潜潭巴曰:癸未蚀,仁义不明。 潜潭巴曰:己亥蚀,小人用事,君子絷。 春秋纬曰:日蚀既,君行无常,公辅不修德,万事错。 京房占曰:国有佞谗,朝有残臣则日不光闇冥不明。 孟康曰:日月无光曰薄。 春秋感精符曰:日无光,主势夺,群臣以谗术,色赤如炭,以急见伐又,兵马发,礼斗威仪。 曰:日月赤,君喜怒无常,轻杀不辜,戮于无罪,不事天地,忽于鬼神,时则大雨土风常起。 日蚀无光,地动雷降,其时不救,兵从外来,为贼戮而不葬。 京房占曰:日无故日夕无光,天下变动,社稷移主。 春秋感精符曰:日朝珥则有丧孽,日已出,若其入而云皆赤黄。 名曰:日空不出三年,必有移民而去之者。 日黑则水淫溢。 《刘熙释名》《释天》珥气在日两旁之名也,珥耳也。 言似人耳之在面也。 《晋书》《天文志》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 人君有瑕,必露其慝以告示焉。 故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光明,人君吉昌,百姓安宁。 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日五色无主。 日变色,有军,军破;无军,丧侯王。 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则日赤无光。 日失色,所临之国不昌。 日昼昏,行人无影,到暮不止者,上刑急,下不聊生,不出一年有大水。 日昼昏,乌鸟群鸣,国失政。 日中乌见,主不明,为政乱,国有白衣会,将军出,旌旗举。 日中有黑子、黑气、黑云,乍三乍五,臣废其主。 日蚀,阴侵阳,臣掩君之象,有亡国。 《礼志》汉仪,每月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正。 朔前后二日,牵牛酒至社下故以祭日。 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 执事者长冠,衣绛领袖缘中衣、绛缘以行礼,如故事。 自晋受命,日月将交会,太史乃上合朔,尚书先事三日,宣摄内外戒严。 挚虞决疑曰: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 日将蚀,天子素服避正殿,内外严警。 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 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 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 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 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 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 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 日复常,乃罢。 《南齐书》《天文志》史臣曰:日月代照,实重天行。 上交下蚀,同度相掩。 案旧说曰日有五蚀,谓起上下左右中央是也。 交会旧术,日蚀不从东始,以月从其西,东行及日。 于交中,交从外入内者,先会后交,亏西南角;先交后会,亏西北角。 交从内出者,先会后交,亏西北角;先交后会,亏西南角。 日正在交中者,则亏于西,故不尝蚀东也。 若日中有亏,名为西子,不名为蚀也。 汉尚书令黄香曰:日蚀皆从西,月蚀皆从东,无上下中央者。 《春秋》鲁桓三年日蚀,贯中下上竟黑。 疑者以为日月正等,月何得小而见日中。 郑元云:月正掩日,日光从四边出,故言从中起也。 王逸以为:月若掩日,当蚀日西,月行既疾,须臾应过西崖既,复次食东崖。 今察日蚀,西崖缺而光已复,过东崖而独不掩。 逸之此意,实为巨疑。 先儒难月以望蚀,去日极远,谁蚀月乎。 说者称日有暗气,大有虚道,常与日衡相对。 月行在虚道中,则为气所弇,故月为蚀也。 虽时加夜半,日月当子午,正隔于地,犹为暗气所蚀,以天体大而地形小故也。 暗虚之气,如以镜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见于阴中,常与日衡相对,故当星星亡,当月月蚀。 今问之曰:星月同体,俱兆日耀,当月之蚀,星不必亡。 若更有所当,星未尝蚀。 同禀异亏,其故何也。 答曰:月为阴主,以当阳位,体敌势交,自招盈损。 星虽同类,而精景陋狭,小毁皆亡,无有受蚀之地,纤光可满,亦不与弦望同形。 又难曰:日之夜蚀,验于夜星之亡;昼蚀既尽,昼星何故反不见。 答之曰:夫言光有所冲,则有不冲之光矣;言有所当,亦有所不当矣。 夜食度远,与所当而同没;昼食度近,由非冲而得明。 又问:太白经天,实缘远日。 今度近更明,于何取喻。 答曰:向论二蚀之体,周冲不同,经与不经,自由星迟疾。 难蚀引经,恐未得也。 《隋书》《礼仪志》后齐制,日蚀,则太极殿西厢东向,堂东厢西向,各设御座。 群官公服。 昼漏上水一刻,内外皆严。 三门者闭中门,单门者掩之。 蚀前三刻,皇帝服通天冠,即御座,直卫如常,不省事。 有变,闻鼓音,则避正殿,就东堂,服白袷单衣。 侍臣皆赤帻,带剑,升殿侍。 诸司各于其所,赤帻,持剑,出户向日立。 有司各率官属,并行宫内诸门、掖门,屯卫太社。 邺令以官属围社,守四门,以朱丝绳绕系社坛三匝。 太祝令陈辞贵社。 太史令二人,走马露版上尚书,门司疾上之。 又告清都尹鸣鼓,如严鼓法。 日光复,圆止,奏解严。 《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 是故《传》云: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 又人君有瑕,必露其慝,以告示焉。 故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光明,人君吉昌,百姓安宁。 日变色,有军军破,无军丧侯王。 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则日赤无光。 日失色,所临之国不昌。 日昼昏,行人无影,到暮不止者,上刑急,下人不聊生,不出一年,有大水。 日昼昏,乌鸟群鸣,国失政。 日中乌见,主不明,为政乱,国有白衣会。 日中有黑子、黑气、黑云,乍三乍五,臣废其主。 日食,阴侵阳,臣掩君之象,有亡国,有死君,有大水。 日食见星,有杀君,天下分裂。 王者修德以禳之。 《唐书》《礼乐志》不合朔伐鼓。 其日前二刻,郊社令及门仆赤帻绛衣,守四门,令巡门监察。 鼓吹令平巾帻、裤褶,帅工人以方色执麾旒,分置四门屋下,设龙蛇鼓于右。 东门者立于北塾,南面;南门者立于东塾,西面;西门者立于南塾,北面;北门者立于西塾,东面。 队正一人平巾帻、裤褶,执刀,帅卫士五人执五兵立于鼓外,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 郊社令立䂎于社坛四隅,以朱丝绳萦之。 太史一人赤帻、赤衣,立于社坛北,向日观变。 黄麾次之;龙鼓一次之,在北;弓一、矢四次之。 诸兵鼓立候变。 日有变,史官曰:祥有变。 工人举麾,龙鼓发声如雷。 史官曰:止。 乃止。 其日,皇帝素服,避正殿,百官废务,自府史以上皆素服,各于其厅事之前,重行,每等异位,向日立。 明复而止。 《杜佑通典》《诸州合朔伐鼓》其日见日有变则废务,所司置鼓于刺史厅事前。 刺史及司官九品以上俱素服,立于鼓后,重行,每等异位,向日,刺史先击鼓,执事伐之。 明俱止。 《宋史》《天文志》日为太阳之精,君之象,日行一度,一年一周天。 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光明。 君道至大,则日色光明;动不失时,则日扬光。 至德之萌,日月如连璧。 君臣有道,则日含王字;君亮天工,则日备五色;有圣人起,则日再中。 人君有德,日有四彗,光芒四出;日有二彗,一年再赦。 《周礼》视祲掌十煇之法;一曰祲,阴阳五色之气,浸淫相侵;二曰象,云气成形象;三曰鑴,日旁气刺日;四曰监,云气临日上;五曰闇,谓蚀及日光脱;六曰瞢,不光明;七曰弥,白虹贯日;八曰序,谓气若山而在日上,及冠珥背璚重叠次序在于日旁;九曰隮,谓晕及虹也;十曰想,五色有形想。 凡黄气环在日左右为抱气;居日上为戴气、为冠气;居日下为承气、为履气;居日下左右为纽气、为缨气。 抱气则辅臣忠,馀皆为喜、为得地,吉。 一珥在日西则西军胜,在东则东军胜,南北亦然;无兵,亦有拜将。 两珥气圜而小在日左右,主民寿考。 三珥色黄白,女主喜;纯白,为丧;赤,为兵;青,为疾;黑,为水。 四珥主立侯王,有子孙喜。 日有黄芒,君福昌;多黄辉,王政太平。 日无光,为兵、丧,又为臣有阴福。 日旁云气白如席,兵众战死;黑,有叛臣;如蛇贯之而青,谷多伤;白,为兵;赤,其下有叛;黄,臣下交兵;黑,为水。 日始出,黑云气贯之,三日有暴雨。 青云在上下,可出兵。 有赤气如死蛇,为饥,为疫。 杂气刺日皆为兵。 日晕,七日内无风雨,亦为兵;甲乙,忧火;丙丁,臣下忠;戊己,后族盛;庚辛,将利;壬癸,臣专政。 半晕,相有谋;黄,则吉;黑,为灾。 晕再重,岁丰;色青,为兵,谷贵;赤,蝗为灾。 三重,兵起。 四重,臣叛。 五重,兵、饥。 六重,兵、丧。 七重,天下亡。 日并出,诸侯有谋,无道用兵者亡。 日辟,为兵寇。 日阴,下失政。 日中见飞燕,下有废主。 日中黑子,臣蔽主明。 日昼昏,臣蔽君之明,有篡弑。 赤如血,君丧臣叛。 日夜出,兵起,下凌上,大水。 日光四散,君失明。 白虹贯日,近臣乱,诸侯叛。 日赤如火,君亡。 日生牙,下有贼臣。 日蚀,为阴蔽阳,蚀既则大臣忧,臣叛主,兵起。 日蚀在正旦,王者恶之。 日珥,甲乙,日有二珥四珥而蚀,白云中出,主兵;丙子,黑云,天下疫;戊己,青云,兵、丧;庚辛,赤云,天下有少主;壬癸,黄土,功。 日蚀;寅卯辰木,招谋者司徒也。 巳午未火,招谋者太子也。 申酉戌金,司马也。 亥子丑水,司空也。 《礼志》政和上《合朔伐鼓仪》:有司陈设太社玉币笾豆如仪。 社之四门,及坛下近北,各置鼓一,并植麾斿,各依其方色。 坛下立黄麾,麾杠十尺,斿八尺。 祭告日,于时前,太官令帅其属实馔具毕,光禄卿点视;次引监察御史、奉礼郎、太祝、太官令先入就位,次引告官就位,皆再拜;次引御史、奉礼郎、太祝升,就位。 太官令就酌尊所,告官盥洗,诣太社三上香,奠币玉,再拜复位。 少顷,引告官再盥洗,执爵三祭酒,奠爵,俛伏兴,少立,引太祝诣神位前跪读祝文。 告官再拜退,伐鼓。 其日时前,太史官一员立坛下视日。 鼓吹令率工十人,如色服分立鼓左右以俟。 太史称日有变,工齐伐鼓。 明复,太史称止,乃罢鼓。 其日废务,而百司各守其职如旧仪。 《观象玩占》《日总叙》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 光明外发,体魄内全,匿精扬辉,圆而常满,人君之体也。 昼夜有节,循度有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君之政也。 星辰禀其光,列宿宣其气,生灵仰其照,葵藿慕其恩,人君之象也。 故日主道德养生福祐仁恩,人君有败,必露其慝以示告焉。 日行于天,一昼一夜行一度,日出地上,谓之昼,没地下,谓之夜,一昼一夜谓之一日,积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谓之一岁。 日实也,言光明盛实也。 日之先后不可名状,假甲子乙丑以异之其行乎。 天去极近而日长为暑,去极远而日短为寒,去二极中而昼夜均暄凉等此其大概未能尽其微妙,故圣人作历以推步焉。 序之以四时,分之以八卦,正之以中气,变之以节候,为二十四气,其详著之历法,兹不能载也。 天文志曰:日行有道之国,则其色光明,人主吉昌,百姓安宁,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则日失色不明。 日蚀者,阴侵阳,臣掩君也。 有亡国,有死君,有大水。 日蚀见星,臣夺其君,天下分争,故日有变,人君必修德以禳之。 《日杂变占》日变色,其分有军,军破,无军,丧其侯王。 日青无光其下有死王一曰:人主失势。 京房曰:日青色君弱。 一曰:臣变色,为忧,为饥。 又曰:日有青光,不出二旬,大风籴贵十日以上,民多疾病,不出一年。 一曰:日苍色,臣不忠。 董仲舒曰:民相食主亡。 日色变,赤有兵争。 京房曰:人君不德,民背上则日赤。 一曰:日赤,诸侯恣。 赤无光,所临之国不昌。 董仲舒曰:天下旱,兵起。 赤如赭,兵车满野。 一曰:将死于野,赤如火。 君丧臣叛,其国乃乱。 《春秋感精符》曰:日赤如炭,主以切急见伐。 初出如火影照地,其所宿国乱,亦为有兵流血。 日出如血,其下君忧臣叛,兵役并起。 光四散,赤如流血,所照皆赤,为急兵贼入,宫有流血。 日色变黄,土工兴。 《春秋感精符》曰:阍刑庶孽谋作奸。 董仲舒曰:日黄无光,山崩地动。 日黄浊布散,人君有妻党之孽。 有黄光照地,其国土工兴。 日色赤黄,有旱,亦为火灾。 日色变白,有亡诸侯。 若两敌相当,则其分军散将死。 《春秋感精符》曰:日变白色,臣下有奸谋,四夷动。 京房曰:上微弱无法制,则日白,万物无霜而死。 又曰:臣无勇志,天子自将兵,则日白体动而寒。 一曰:为旱丧。 日白无光董仲舒曰:其国主亡,不死亦不昌。 一曰:日白如练,君德,薄兵将起。 日色变黑,天子临危,命在四方。 一曰:天下大水,民半死。 京房曰:君恶见恶于百姓而臣不为掩也。 占为主令不行。 日有黑光,多死兵,不出六十日,大水伤谷,其所见之国籴贵十倍。 董仲舒曰:臣下为政。 日变紫,《感精符》曰:外国内侵,兵将用。 日变黄浊,黑光动摇,为风雨。 不动摇,为疾病。 不则有暴兵,一曰:暴令。 日变色,乍赤乍白,各满十日,臣伏兵谋君。 甘氏曰:日或黑或青,或白或黄,师破国亡。 凡日和,则五色明照四方;黄白为失信,青赤夺明,黑多暴害日影如虹,其国乱。 日无光,五谷不成,盗贼并起。 太公兵法曰:君不明,臣不忠,则日无光。 《感精符》曰:日无光,主夺势,谗臣蔽行。 又曰:妻党,邪臣恣横,则日黄无光。 大臣擅权则青无光,子党犯命则游气蔽日,郁坱无色,日光亡,诸侯叛,群祸起。 乙巳占曰:出一竿无光耀者,其月王有忧。 若人君宰相不顺四时,法令刑罚不当,大臣谋离贤蔽能,则日无光而见瑕。 不改其行则其国五谷不成,六畜不生,人民纵横,盗贼并起。 又曰:无光,主病。 一曰:主有负于臣,百姓多怨。 又曰:日失色,所临之国不昌。 又曰:日光明,万物不得视其体,犹人君至尊不可窥踰。 今日无光,人皆见其体貌,将有伺察神器者矣。 日出东方二竿,亭亭无光。 曰:日病,日未入西方二竿,亭亭无光。 曰:日死日病,其地分,侯王病。 日死,其地分,侯王死。 《天文论》曰:日病,主病,日黄色无光,是也日死,主死。 朔日日紫色是也。 以日所宿分及日辰占国。 一曰:日始出二竿,未入二竿,色赤无光,其分所在有兵丧。 在春时则为旱,在六月日至中无光,人君不明。 一曰:天下有立王,日久无光。 天子蔽塞,臣擅权,国将易。 日暗无光,天云尽赤,三十日有兵,君亡。 五十日兵大起,人流亡。 九十日社稷亡。 一百二十日,其国且墟。 日青赤无光,或黑绿,或如灰色,荆州占曰:在正月,臣凌君。 天子忧。 二月四,夷来侵,三月,来年彗星出。 后一百二十日,名山崩。 四月,天子杀大臣。 一曰:强臣谋主。 五月蛮夷为乱,后九十日地动山崩,中国凶。 六月,来年天鸣地动,下逆上。 七月,山崩水溢,应在冲。 八月有谋杀主者。 后一百二十日,其国为墟,地震。 九月,天子凶,来年大蝗,夏水灾。 十月,人主失国,蛇行人道。 十一月后九十日,天雨赭尘。 来年十一月,枉矢出,天下兵起。 十二月,大臣凌君,四夷来侵,应在九十日内。 日无云不见光,三日有大丧,有灭国。 日昼昏,臣叛君。 甘氏曰:日无云而昼昏,鸦鸟飞鸣,国失政,臣执柄。 《春秋纬》曰:后族乱政则昼昏。 《京房占》曰:奸臣盛则日昼昧。 乙巳占曰:日昏,行人无影,至暮不止者,上刑急,下不聊生,不出一年,大水田荒。 阴云沈濛,日昼昏不见其光者,此为阴谋。 占曰:日濛濛无光,士卒内乱。 日已入而有馀光,赤黄倒映,名曰:反照其地,有叛兵。 日中有火光气见,其国君左右大臣有反者。 日生彗五色,君有大福,天下大穰。 日上芒如举火者,国君大昌。 日垂芒有争战,一曰:日上黄芒,得王色;君有福,不得王色;得囚,死色,君有忧。 乙巳占曰:日上出黄芒,天下攻战。 日色芒角,主兵不利,臣谋主不出三日。 日有四角,不出三年,兵饥。 生六角,大乱,兵起。 日垂爪,兵起,将兴,师动。 日有白足。 甘氏曰:有破国。 石氏曰:有败军死将。 乙巳占曰:足者,日影丽地,色纯白也。 日赤足,君臣相伐,日始出有赤足,主受伐,臣反辅相夺。 或曰:日赤足,有举兵,白足,有杀诸侯。 日有两足庶雄起,郗萌曰:日生齿足者,有反兵。 一曰:贼臣相攻,有覆军。 日中乌见,主不明政乱其分国有白衣,会有大旱。 一曰:王者忧之。 一曰:旌旆动,将军出,若出军遇之,兵败将死。 日乌出在外,天下大国受殃,哭声沸天。 日戴光,天下有大殃,不出三年,日中黑子𩰚大战拔城,其年大饥。 日中有黑子,京房曰:天下不顺,其主厥异。 日中有黑子黑气,一曰:臣有蔽主明者。 一曰:臣暴君之恶。 日中有黑子,乙巳占曰:日中有黑子。 黑云若青若黄,乍二乍三,皆为天子恶之。 日旁黑光摩荡,国易主。 有军为大将死。 日无光,中有物,或青或赤,或黄黑大如爪踊跃,人主绝命。 一曰:兵起。 日中有若飞燕者,其中有废主,青气入日,状如两鸟重立,而日昏无光,外国入侵中国。 一曰:中有飞燕,太子黜。 有双鸡𩰚,万里荒旱,天下灾。 日中有如立人者,君慎左右有如人行者臣叛主或曰:两主立,有如人黑帻黑衣仗刀而立,人主失位。 日消小,所当国君死。 日中分,其国亡。 一曰:天下分。 或日分为二,有徙王叛民。 一曰:日裂君死,臣争荆州。 占曰:所舍国亡。 又曰:日中分为二,国主死。 中分而有鸟居其中分争,主死。 日轮缺,有万人死其下,不利先起者。 日夜出,是为阴明,天下大兵洪水流行。 一曰:君不祥,社稷亡。 郗萌曰:日夜出,有国者亡,兵起,天下饥,以日命国。 乙巳占曰:有物如日,非真日也。 日再出再没,国君死,兵起,主降于臣,天下亡。 日下而却,上国大乱。 日失其所,政令不行,天子失国。 日陨地,天下分裂,天子亡国。 两日并出,诸侯有谋,是谓灭亡,天下用兵,无道者亡。 京房曰:无道之臣举兵而亡。 又曰:两日出,天下争主。 视其所在之方,先起者亡。 乙巳占曰:两日并出,是谓争明,假主机衡,两王并争。 武密占曰:两日并出,两主立地陷,有大水三日并见,天下三分,众日并出,天下分裂,两军相当。 有数日并出,其下有拔城大战,宜分营以应之。 凡众日并出,非正日有物如日也,月亦如之。 日𩰚离而复合有象日之气来相冲击,或白或赤,或黑或绿,或五色如珥状成行队而相交陵突,皆为天子失国,大兵大旱,不出三年。 一曰:日𩰚者,乌出复入也。 有军在外,其下有大战拔城,无军为兵起国亡。 日光相荡,天下昜主。 《春秋纬》曰:赤日相荡,流血滂滂,君臣纵横无道。 日无云而至暮不出,天下大乱,天子国亡。 日薄凡日蚀皆在朔,非朔而蚀,谓之薄不因日月同宿而别为阴气所掩,其占为死君为亡国,其灾甚于晦朔之蚀。 甘氏曰:晦朔之日,日色赤黄,无光为薄蚀,其月旱。 或曰:薄蚀者,日月交道远不当蚀忽于晦朔无光,青黑色震动如火照地,皆黄是也其灾为国君。 乙巳占曰:非朔而蚀,谓之薄蚀,人君失道,贼臣窥伺,叛兵将地。 阴气盛而掩薄日光也。 阴侵阳,臣陵君其分君凶,不出三年兵丧,并作家国坏亡。 《日蚀占》李淳风曰:日依常度。 蚀者,月来掩之也。 臣下蔽君之象,人君当谨防权臣内戚在其左右者,其蚀虽依常度,而灾害在于国君大臣,人或疑之以为日月亏蚀可算蚀分多少、早晚、起复,莫不先知之,此岂天灾之意耶。 夫月亏于天而鱼脑减于泉,阴阳之气迭相感应,自然之理。 东风至而酒湛溢,东风非故为溢酒来也,风至而酒自溢,象见于天而灾应于下,理固然矣。 有道之君修德而无咎,暴乱之主傲虐而成灾,譬之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以他镜求之而不得感召之理,信不诬矣。 日蚀必有亡国死君之灾,蚀者如蚕食叶之象阴侵阳下陵上,妇乘夫,臣犯君之象也。 日蚀则失道之国亡。 乙巳占曰:凡日蚀,为有兵,有丧,失地亡国。 皆以蚀时早晚,宿分日辰占之。 日蚀从上起,君失道而亡。 一曰:子为害。 京房曰:君知佞人而安用之,以亡其国。 郗萌曰:日蚀上者,责在君。 色青则弱于任善,色赤无礼,色黄掩臣善欺其下,色白弱于诛恶,色黑失礼于鬼神。 一曰:兵疫,民竭,国破灭。 日蚀从旁起,内乱,兵大起,更立天子。 一曰:臣与君争美。 一曰:黎庶为乱,兵从其方起,从其左起,多火灾从,右起,君政暴。 天镜曰:日从右蚀,贱女暴贵,人君失治,兵寇害民。 《春秋感精符》曰:日从旁蚀,臣谋乱。 日蚀从下而上,女主自恣,臣下兴师动众失律,将军当之。 一曰:君失民,下人为乱。 郗萌曰:日蚀从下起色青民相谮,有疾疫虫灾;色赤,众庶上僭,强陵弱,有旱灾;色黄,宫室汰侈,土工烦兴;色白,民相残害,有小兵;色黑,民多怨,有水灾。 或曰:火灾。 日蚀从中起,内有伏谋。 色赤,事成。 色青,中止。 色黄,受诛。 色白,事觉。 色黑,逆谋。 一曰:日蚀从中起,内乱兵起,更立天子。 目色中青赤而外黄,国亡。 荆州占曰:日蚀从中起,人君妻其同姓,国受兵,君遇贼。 又曰:日蚀,中央国主死亡。 日蚀少半,诸侯大夫相逐,亡国失地。 日蚀过半,天下之主当其灾。 日蚀其半,有大丧亡国。 日蚀不尽强国失地一曰:相出走。 日蚀尽,君死,天下亡,外国入中国。 甘氏曰:有亡国更王。 日蚀见星,臣弑其君,天下分裂。 一曰:有亡国,易姓。 日蚀东方,东方之国殃,蚀西方,西方之国殃,南北亦如之。 日入地而蚀,大人当之。 日从地下蚀,出而亏,当有大兵。 视其亏处以占兵起之方。 日始出而蚀,是谓弃光,齐越之国受兵地亡。 日中而蚀,甘氏曰:荆魏受兵亡地,海内兵皆起。 日晡而蚀,兵将罢。 日将入而蚀,大人出兵,燕赵当之。 武密占曰:日出至食时蚀,宋郑当之。 食时至禺中,楚当之。 禺中至日昳,秦当之。 日昳至晡时蚀,魏当之。 晡时至日入蚀,燕当之。 日入至人定时蚀,代当之。 皆不出三年之内,有丧。 日蚀而有气如虹在日上者,近臣犯上甘氏曰:近臣谋上。 日蚀而晕,旁珥白气掩映,天下大乱,臣弑君,不则,君失位。 〈按此占所言太过恐有错误〉日蚀而旁有似白兔白鹿守之者,民为乱,臣逆君,不出其年,其分兵起。 京房曰:日蚀有如白兔守之,君不用贤,泽不下施,则高为下,下为高,发于冲处。 日蚀而有云气风冥晕珥似有群鸟守日名曰:天鸡后妃外戚谋易主位,数视动静,欲行其志。 日蚀而有云,如虎守之,大臣谋君,不出三月,远不过三年。 石氏曰:人君九族有伏谋。 日蚀而有云如人坐于上者,君安,下者,臣安。 日蚀而有黑云旁绕之者臣下无君。 日蚀而有大云下垂,民饥贼起。 日蚀而有交晕贯日,两军相争,后起者胜。 日蚀有珥,有云冲之,甲乙日白云,天下大兵,丙丁日黑云,天下大水。 戊己日青云,人主死丧。 庚辛日赤云,兵大作,天下有系王。 壬癸日黄云,土功兴,天子忧。 日蚀有四珥,从上而下,天子起兵,从下而上,天子大丧。 日蚀而大风地鸣,四方有云,宰相专权谋反。 日蚀时而地震裂,日色昧而寒乃蚀者,方伯专谋恣行杀害,君不能制。 日蚀已而风起地动,大臣专制,诸侯不臣,有亡君。 日蚀而大寒,且在平旦,中国大饥,贼起四方,为乱诸侯反逆。 一曰:日蚀而寒,外国兵动。 蚀已而寒,天下饥盗贼起。 日蚀而有星坠复上,贼敛烦数,下民屈竭,君弑国亡。 日蚀而大风乱从中起。 日蚀而雷国亡。 日蚀而乌出见,天下有大丧,不出三年。 日蚀而阴冥,臣蔽主。 日四时以王,日蚀,人主凶。 以相日蚀,国相死,以囚死。 日蚀,臣陵君,以休废。 日蚀,民多疾疫。 京房曰:日蚀,王为君,相为臣,囚为罪人,死为外国,休为民,有兵从蚀所来,三年之内有火灾。 日春蚀甘氏曰有女丧乙巳占曰:年大凶,有丧,女主亡。 日夏蚀,甘氏曰:有兵。 乙巳占曰:兵战主死。 日秋蚀,甘氏曰:诸侯多死。 一曰:无年。 日冬蚀,甘氏曰:相死。 乙巳占曰:多死丧。 一曰:日蚀春丙丁,夏戊己,季夏,庚辛,秋壬癸,冬甲乙,日皆为相死。 春庚辛,夏壬癸,秋丙丁,冬戊己日,皆为弑逆。 日夏蚀,阳为中国,阴为北国,是为祸国之兆。 正月日蚀,京房曰:大臣死,不死则出。 黄帝占大臣走。 乙巳占曰:人多病。 陈卓曰:五谷贵,齐大凶。 武密占曰:内兵起,人流亡。 二月日蚀,人主夫人死,亦为大旱,石氏曰:人多死。 陈卓曰:豆贵牛死,鲁大凶。 三月日蚀,黄帝占曰:有反者。 石氏曰:大水。 陈卓曰:丝棉布帛贵,楚大凶。 武密占曰:大旱饥。 四月日蚀,人主有过,臣有忧。 石氏曰:天下大旱。 陈卓曰:牛无食,六畜死,宋大凶。 京房曰:大臣忧。 武密占曰:旱疾。 五月日蚀,诸侯多死。 乙巳占曰:大旱人饥。 陈卓曰:牛死,六畜贵,梁大凶。 武密占曰:兵起东北方。 六月日蚀,京房曰:人主有谋,其下国分土。 一曰:外国侵其外,失土。 石氏曰:六畜贵。 陈卓曰:五谷贵,沛大凶。 武密占曰:大臣死。 七月日蚀,黄帝占曰:有反者从内起。 乙巳占曰:岁恶,秦国恶之。 陈卓曰:缯帛贵,陈大凶。 武密占曰:兵起人流亡。 京房曰:大水城坏。 八月日蚀京房曰天下更始期三年石氏曰:兵大起,兵甲贵,郑大凶。 武密占曰:兵饥。 九月日蚀,京房曰:外人欲自主不成。 石氏曰:布帛贵。 陈卓曰:盐贵韩大凶。 乙巳占曰:女主贵。 武密占曰:饥疫。 十月日蚀,黄帝占曰:奸臣在朝,二人亲,一人远,陵君,君走。 石氏曰:六畜贵。 陈卓曰:鱼盐贵,秦大凶。 武密占曰:米贵旱。 十一月日蚀,王者亡地,臣子为逆,石氏曰:鱼盐贵。 陈卓曰:燕大凶。 乙巳占曰:籴贵牛死。 武密占曰:人畜俱疫。 十二月日蚀,京房曰:其下有兵。 黄帝占曰:大臣自立不成,夫人谋君。 石氏曰:谷贵牛死。 陈卓曰:米贵,赵大凶。 武密占曰:水灾,夏麦不收。 武密占曰:日蚀子日,兵起,丑寅卯皆旱;辰兵起巳,火灾;午兵,未水,申酉皆为兵戌,草木多灾,亥小人用事。 京房潜潭巴曰:占有异同,今合之其不同者,以干支别之。 甲子日北边有谋不则大水在东方。 一曰:外国兵起。 一曰:宰相死,不死,上下相杀。 乙丑日诸侯之臣欲杀其君在西北兵行不胜,后有小兵五谷虫伤。 一曰大旱有小兵在西北太子有忧一曰兵起北方。 一曰:土工兴。 丙寅日,司徒欲谋其君,小旱在东南方。 一曰有旱蝗丁卯日,诸侯欲谋其君,在北方有蝗。 一曰:兵动。 戊辰日,有同姓近臣欲谋其君,有地动在东南。 己巳日,婚嫁谋君,诸侯起兵在西南。 一曰:火灾。 庚午日,司徒谋君,有大旱在南方。 一曰:兵火。 辛未日,司空谋君,有虫在东南方。 一曰:水涝。 壬申日,诸侯相杀在东北,后有小兵寇盗并行。 癸酉日,强国兵起,不出其年,大兵始于西方。 一曰:霾雨数降。 甲戌日,近臣谋君,事觉而戮,有小旱在西南。 一曰:草木不滋,王命不行。 乙亥日,子欲为逆而身死,有阴雨天下乱。 一曰:冬无冰,东国发兵。 丙子日,诸侯相杀,兵行在东方,后有大水。 一曰:夏霜为灾。 丁丑日,诸侯近臣谋君,在西北方,后有小兵起。 一曰:三公有忧。 戊寅日,异姓近臣谋其君,岁旱沸。 一曰:多大风。 己卯日,东夷杀其君,有虫。 一曰:多盗。 庚辰日,君易贤以刚卒,以自伤,后有水在东北。 一曰:兵旱。 辛巳日,诸侯外亲谋其君,兵行在西北,一曰:后宫有谋。 壬午日,三公与诸侯相贼君失国,后有旱且水。 一曰:久雨。 癸未日,主上侵下臣谋其君,在东北有小虫,一曰:仁义不行。 甲申日,司马逆谋,有小水在晋。 一曰:四月雨霜。 乙酉日,君弱臣强,司马将兵反攻其王。 一曰:贤人远遁。 丙戌日,同姓近臣不臣,后有大旱,火从天坠。 一曰:有讼多冤者。 丁亥日,君臣无别,司马牧民,司徒将兵,有虫在西北方。 一曰:有匿谋。 戊子日,妻欲害夫,九族夷灭,后有大水在东方。 一曰:宫中有忧。 己丑日,婚嫁有谋,小兵在西方。 一曰:下民忧。 庚寅日,有谋反者败戮,有小旱在东南方。 一曰:将相灾,骨肉残,有火。 辛卯日,天子微弱,诸侯谋君,反受其殃,有虫在东方。 一曰:臣伐主。 壬辰日,诸侯谋逆,后有大水在东方。 一曰:河水决。 癸巳日,诸侯相伐。 一曰:权不一,政令乱。 甲午日,南夷弑君,复有大旱一曰:虫灾。 乙未日,君暴虐,民皆叛,地动。 丙申日,君暴亡,臣横恣,上下相残,有大水。 一曰:诸侯反叛,外国内侵,旱。 丁酉日,诸侯之臣谋其君事败,后有兵起西方。 一曰:诸侯王相侵。 戊戌日,婚家谋逆,有旱。 一曰:后妃忧。 己亥日,主弱小人持政。 庚子日,庶子谋嫡不成,后大水,天子疑。 辛丑日,贤人微,小人盛,主危。 一曰:君疑臣,三公有免黜者。 壬寅日,诸侯谋逆,以亡其国,有小旱在东南。 一曰:大臣骄恣,天下苦兵。 癸卯日诸侯不顺,天子有亡,国有虫。 一曰:外国伐主。 甲辰日王侯后爵命绝,有水。 乙巳日,诸侯士上侵自益,近臣盗窃以为积。 一曰:东国起兵。 丙午日,亲戚争嗣,同姓有谋,天旱在南方。 一曰:民多流亡。 丁未日,司徒不道执政,有谋,有虫,地震。 一曰:王者忧之。 戊申日,臣谋君,后有小水。 一曰:地动,诸侯争。 己酉日,西夷有弑君,有大兵西行。 庚戌日,司马之臣谋逆自败,有小旱。 一曰:臣下相侵。 一曰:臣有忧。 辛亥日,有虫害,子谋逆。 壬子日,同姓诸侯任政者不臣。 一曰:女主忧,后宫有谋。 癸丑日,寇盗行兵,君王不明。 一曰:水涝为灾。 甲寅日,同姓大臣有谋有旱。 一曰:亲戚相叛。 乙卯日,权臣专政,不出三年,诛有虫。 一曰:雷不行,霜不杀,奸人入宫。 丙辰日,帝命之极,武王乃得。 一曰:山水大出。 丁巳日,司空擅命。 一曰:天下有聚兵。 戊午日,姻家执政,贼由妻始,后有大旱。 己未日,臣不安席,群下阴谋,地大动。 一曰:其主失土。 庚申日,骨肉相残,有水。 一曰:外国内侵。 辛酉日,昆弟相杀,更有国家,后有兵,三年不息。 一曰:奸邪谋主。 壬戌日,诸侯谋叛,在西南。 一曰:小人用事。 癸亥日,天下命终,圣人更起,有大雨水。 一曰:王者忧。 日蚀春甲,夏丙,四季戊秋,庚冬,壬日,皆为天子恶之。 日蚀春乙,夏丁,四季,巳秋,辛冬,癸日,皆为王后恶之。 晦日日蚀,大臣执权。 一曰:专主命。 日月俱蚀,有亡国。 月先蚀,阴国当之。 日先蚀,阳国当之。 蚀阳,君凶,蚀阴,女主凶。 凡日蚀,两敌相当,即从蚀所击之,大胜杀将。 日蚀复生,日光复也,吾军居其地,击敌必胜。 日蚀,不可出军。 日方蚀而出军,其军必败,当害气也。 日蚀三亏三复,相侵陵也,有兵从所蚀处击之胜,假令日蚀东,东击之胜。 《日月星并见占》日月并照,中国有两主立。 一曰:后妃专政,有弑逆,外国内侵。 天下兵起。 京房曰:日月并照,是谓并明,两主争立。 又曰:君臣争明,兵起国亡,天下大饥。 荆州占曰:天下有国者亡,并明相去数寸若一尺,臣灭主。 一曰:君为臣,臣为君,民相残。 又曰:强国弱,小国强,岁大凶。 日月并昼见,兵起臣逆。 日月逆夜见,天下大乱,分裂。 日入月中,不出九十日,大兵起,易法令,铁贵三倍,人主死,朔日日色紫赤是也。 月见日中,有死王。 日月与大星并见,是谓争明,大国弱,小国强,天下有立王,若星月有光而日无光,则大国亡。 妖星与日并出,名曰妇女星,与日争光,夫弱妇强,女子为王,在邑在野,为丧为兵。 客星明夺日光,石氏曰:天下有立王。 日上下有星环之,外人谋弑,逆奸在后宫。 或曰:公卿大臣为外国所俘。 日当午有星在日下,妃妾谋弑其君。 日当午四星环之,侯王夺主国。 五星环之,太子为不利。 二星夹日,下人谋上,奸臣在内,后宫阉臣谋反。 左右夹日者,将军与内臣合谋。 又曰:天子不能制下,则星与日并出,是谓内弱外强。 彗星见日旁,子弑父,臣弑君,天下大兵。 《管窥辑要》《日占论》日为太阳之精积而成象,光明实盛,布照四方,出则天下明,入则天下晦,万物莫能视其体,犹至尊之不可窥踰,有人君之象焉。 故出入顺躔,运行循度,无变色薄蚀之异,则人君乘运而王,天下太平,民庶丰乐,人君有瑕,必露其慝以告示焉,凡君有盛德,朝有善政,则日行中道,躔次不忒,其色光明五彩,春日和融,夏日炎炽,秋日熙皦,冬日温舒,皆为吉兆。 天文志曰: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其色光明,人主吉昌,百姓安宁。 其君失德,其臣乱政,则日为之失色。 故日昏无光,行人无影,乌鸟群鸣,悲国之将衰也。 日体本黑,积天之至阳而光明,或黑晕,或黑靥黑子者,皆阳气弱而不能充满其黑体,故有此象焉。 皆人君之德不明,臣下专权之所致也。 若君能省咎补过,则灾少解。 凡日色变青,其分有兵。 争赤而赭,将死于野。 或变黄色,则土工兴变。 白则诸侯亡,外国内侵则日变紫,或乍赤乍白,五色兼变,主天子灾臣伏,谋臣多暴乱,四方兵饥。 日光四散,赤如流血,所照皆赤,主有急兵起。 日暗无光,主五谷不成,盗贼并起。 日生彗,五色,君有大福。 日生芒角,兵失利,臣谋主。 日中乌出在外,天下大乱。 日忽消小,所当国君死。 日轮缺,万人死。 日夜出,天下大兵,社稷不祥。 或出非其所,政令不行,天子失国。 两日并出,是谓争明,诸侯有谋,天下争主。 数日相掩则大鼎分。 日蚀者,日月交道,月来掩之也。 宜修德以救之。 四月六阳日蚀为灾,至切,极阳而阴犯之,则臣敢侵犯之象。 十月六阴极而黑晕之类,乃阳不胜阴也。 故为灾,轻君宜修德以补之。 正旦,日有蚀之,主君昏政乱,国有忧。 日始出而蚀,齐越交兵。 将入而蚀,燕赵当之。 日中蚀,荆魏亡地,海内兵起。 《天元玉历》《太阳应瑞篇》凡日之应,主君司阳,含王字和平之异,扬光耀德政之祥。 圣人在上,则五色烛耀。 人君有德,则四彗荧煌。 欲行再赦之恩,内出二彗。 将有封禅之庆,外有重光。 黄气润于日上,宫中有喜;青云泽于西北,国降贤良。 外国入贡也,若黄人守日而立。 天下归心也,如飞凤抱日而翔。 《太阳凶变篇》日久不明,上下蔽塞。 过中光暗,德政不明。 日未入而无光,为丧之异。 日已出而光暗,主病之徵。 色赤如赭,将死民怨而天下旱。 色赤如血,有丧,臣叛而盗贼生。 云全无而光暗者,臣叛。 云尽赤而光暗者,兵兴。 日中分再出再没,皆为亡土。 日消小,飞鸟飞燕并主君凶。 日陨则为鼎立而为失政。 日𩰚则为两竞而为敌兵。 星月昼见则谓争明,小国强而大国弱。 飞流犯日则为易政,民流疫而王者崩。 妖日宵出兮,纲纪大灭。 众日并出也,天下纷争。 又有当昼而冥晦者,阴反为阳而臣将制其主。 日中有黑气者,臣不掩恶而百姓恶其君。 黑子若黑气,乍三乍五,臣谋,若臣乱爵赏不平。 齿足俱见者,兵败而将军死。 日月并出者,臣叛而外国侵。 号令害民则日应之而赤,君弱下贫则日色白而青,黄则君闻善不举,黑则君恶见于民。 《日旁异气篇》君不见国中之异事将有日旁之异气焉。 黑如龙衔日而臣叛,青如龙守日而臣谋,臣将叛则黑气如人在日中,或如背卧。 兵欲起则赤云如轮,在日侧亦如相扶。 将谋则日下云如虎躅。 兵起则日旁气若冬株如人持如人牵在日下。 臣将叛去若青乌,若青马向日下主有忧虞如车走日下者,军败。 如斧钺在日侧者,君忧。 赤如杵以冲绝,其野万人死而君恶。 或如血以覆蔽其下,千里旱而民流。 大战之气掩日而如席如布,兵伤之象。 守日而如马如牛。 日下云如人垂衣,天子之候。 日出云如张车盖,雨泽之由。 日上下青气来居,出军乃吉。 日出入黑云横贯,望雨须周。 气直立于日旁,宫内争𩰚。 或相交于日侧,其下贼游。 如人头居日之旁,兵战流血。 若死蛇在日之下,饥疫多愁。 左右如乌而色赤者,君忧之咎。 上下似龙而色黑者,风雨之筹。 气映日如旗,为兵流血。 云走日如帚,盗起无尤。 二白云扶日,国忧兵起。 三赤乌啄日,必有戈矛。 云如鸡临于日上,兵丧并起。 气如箭外向日,下兵出三秋。 伏虎守日也,将军谋乱。 曲云向日也,自立王侯。 气青黄赤白剌日,甲兵哭泣。 云如虹与日俱出。 国分兵忧。 日未出赤云在上,佞臣在侧。 气相交贯穿其日,将相不俦。 气如蛇贯当占其色青,疫白兵赤,为将叛,黄乃交兵,其黑雨浮。 《日旁专气篇》日旁之气青而且赤,形曲而向日者,为抱,为子喜而为臣忠。 形曲而背日者为背,为臣反而为叛逆。 圆而小者为珥,所临有喜。 长而立者为直,下有自立。 一珥为败将而为战攻,两珥为寿考而为势。 一三珥为喜也,验之女后。 四珥为庆也,应于子息类两直而相交者为交,交淫内乱。 形如背而中起者,为玦,玦败伤北。 直横于上下为格,格则为𩰚。 交曲于左右为纽,纽则为喜气。 小在日下而向上者,为缨,为得地之欢。 形直在日上而微起者,为戴,有推戴之德。 承者,承干日下,喜且得地。 冠者,包于日上,封建亲戚开辟土地兮。 上气弯而如负,内外安宁也。 日下气立而如履,长而斜倚日旁为戟,戈戟相伤。 赤而曲在日旁为提,地亡兵起。 《日旁杂气篇》事有异常,杂出日旁。 重抱两珥兮,人主喜。 四珥两抱兮,子孙昌。 三抱两珥,是谓太和而喜庆。 一抱一背,名为破走而乖张。 背而玦,大臣反叛。 冠而珥,人主吉祥。 戴珥并出,天子有子孙之庆。 冠缨俱见,善人出南北之邦,叛逆皆除。 冠纽两珥,福禄并降。 抱珥重光,二背一直,大臣谋欲自立。 一抱两珥,至尊喜。 且为常戴而冠,至尊有喜。 珥而戴,天下和平。 君若私幸奸臣,则日冠而纽。 后宫将有喜事则日珥而缨,冠珥而背杂于中,主将乱国。 背玦而直交于内,臣欲邪行。 直少背多,谋自立者必矣。 抱多直少,欲有立者无成,两敌相当。 日旁杂见有抱者,宜从抱而击无抱者,当顺虹而战。 《日晕篇》安居而日晕也,多成风雨。 对敌而日晕也,尤主军营。 色黑则谷伤,大水。 色青则籴贵,大风。 色赤则暑雨,霹雳。 色白则当有暴兵。 黄则人君有喜,亦为时雨农功。 半晕所在之方,其军战胜。 日上如车之盖,有欲和亲。 半晕再重,国民蕃息。 两畔相向,天下大风。 晕井垣车轮,两敌因兵以亡国。 方晕聚而背于上,下人亡将北。 交晕如连环而贯日,兵起相争。 晕再重,人君有德。 或三四野有兵戎。 晕三重,兵起谷伤,其下有失地。 晕四重,军败于野,其下有叛臣。 五则后忧,而六失政国弱,晕七八则民乱。 而九荒扰大乱十重。 《日晕别气篇》别有抱珥之属,尤主军兵之事,抱珥在晕内,围城则内人胜。 抱珥在晕外,攻城者外人利。 晕而直珥,为破军。 晕而抱背,为败亡。 日晕有玦,制土立王。 日晕而负,得地之祥。 晕两珥而虹贯之,战得将军。 晕两珥而云贯之,年多病疾。 晕四背则为内乱,而为臣反。 晕二背则无兵兵起,而有兵兵人。 晕有抱珥虹背玦,皆宜顺其抱而击。 晕有背珥直而虹并,宜顺虹所指攻。 晕四抱,天子有喜。 晕两抱,天下和平。 重晕背玦,叛从中起。 半晕背玦,臣谋不成。 晕一冠一纽一珥,主有庆且有所立。 晕四虹四背四玦,臣有谋夷关不行。 晕而负气著晕上负,为喜亦为得地。 晕而白虹贯日体,近臣乱,诸侯不忠,有军。 晕而珥外,军有悔,无军。 晕而珥,宫中忿争。 晕而抱,抱所临,其军战胜。 晕而背背所在,必有反城长大实有密远。 厚泽而抱,久皆为必胜之兆,短小虚无疏直近薄枯而背亟,并为必败之徵。 《日蚀变异篇》日蚀有数,而推气象,别出为异。 王者恶于岁初,大人忧其蚀既,蚀而大风则宰相专权,蚀而大寒则外国兵至。 臣不尽忠则气若虹霓,而或有黑云。 后妃有谋则气如晕乌,而或成晕珥。 日蚀有气如兔,而守日不移者,民叛兵兴。 日蚀两珥、四珥而白云中出者,以日占事。 《明会典》《钦天监救护仪注》凡推算日月交蚀,本监先期备开分秒时刻,并起复方位,具奏礼部,通行内外诸司,临时救护。 蚀毕,本监仍按占书具奏。 如蚀不及一分与回回历虽蚀一分以上俱不行救护,至救护时,本监官专报时候不随班行礼。 如遇阴雨,不见蚀,本监官候复完时报各官行四拜礼而退。 发布时间:2025-09-08 16:53: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0147.html